穴位贴敷部分.doc

合集下载

常规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doc

常规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doc

常见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疗法)1、强直性脊椎炎(白芥乳没膏灸):用热醋贴敷穴位30分钟,然后每穴贴花生米大小药糊1块,用肤疾灵固定,每次贴1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取穴:夹脊穴,风寒配风门、17椎下,风湿配大椎、阴陵泉,顽痹配膈腧、命门、腰阳关。

2、颈椎病(花蛇乳没肉桂粉灸):取药2-4g,用肤疾灵固定,3天换药一次,7次为1疗程。

取穴:颈夹脊穴、大抒、大椎,风寒配风门、肩井、阳陵泉,肝肾亏虚配肾俞、肝腧、太溪,头晕头痛配百合、太阳,列缺。

3、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方透骨乳没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每日换药1次,12天为1疗程。

取穴:夹脊穴、肾俞、大肠俞、阳陵泉、昆仑、腰阳关。

4、腰肌扭伤(斑蝥白芥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一次3-4个穴位贴敷,24小时去除贴敷,可见局部出现蚕豆大水泡,刺破,放液,外搽紫药,3天后重复治疗。

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寒湿配腰阳关、关元,气滞血瘀配期门、膈腧,湿热流注配三焦腧、阴陵泉。

5、肩关节周围炎(斑蝥灸):根据病情0.5-2小时,局部起泡,产生灸疮,每次选1-3穴位。

多选肩部穴位。

取穴:肩髃、肩髎、臂臑,疼痛加肩井、肩贞、天宗、肌肉萎缩加曲池、足三里。

6、慢性咳嗽(斑蝥膏灸):敷药7天后取下,每次取3-5个穴位,1次为1疗程。

疗程视情况定。

取穴:列缺、肺俞、大椎、天突,风寒配外关、风门,风热配尺泽、曲池。

虚咳配孔最、气海,寒湿配阴陵泉、脾腧,肝火配太冲、阳陵泉,肾虚配肾俞、涌泉。

7、高血压(复方白芥胆南星膏灸):每日1次,2周1个疗程,一般1周有效,可连续5-6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取穴:曲池、神阙、涌泉、痰浊中阻配内关,阴阳两虚配肾俞、关元,阴虚阳亢配太冲、太溪、气血亏虚配三阴交、足三里。

8、坐骨神经痛(斑蝥灸):敷灸0.5-2.5小时,灸至皮肤发红为度。

取穴: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穴位贴敷用药

穴位贴敷用药

穴位贴敷用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穴位贴敷及其用药的术语和定义、药物使用总原则及使用人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3术语和定义GB/T21709.9-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穴位贴敷acupoint paste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penetration enhancers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excipients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药物使用总原则4.1基本原则应根据中医辨证、辨病原则选择贴敷药物。

药物的选择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温阳益气、通经活络、开窍活血、宣肺止咳定喘类药物为首选药,常用药物参见附录A。

4.2使用原则4.2.1凡是临床上防治疾病有效的方剂,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进行加减应用,一般都可以研末或者熬膏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4.2.2 贴敷用药的使用剂量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4.2.3刺激发泡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应通过控制贴敷时间、贴敷剂量或药物炮制等方式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4.2.4有毒的药物,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进行减毒加工后使用,贴敷用量、贴敷时间均应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经皮直接吸收有毒的药物禁止作为贴敷原材料。

4.2.5根据患者病情,按GB/T 12346的规定选择相应的贴敷穴位。

4.2.6贴敷方法、贴敷时间、不良反应的处理按GB/T21709.9-2008的规定进行操作和处理。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敷贴2018年01月目录引言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指导原则4 准备工作4.1药物选择4.2赋型剂的选择4.3剂型的选择5 操作方法5.1穴位选择5.2贴敷方法5.3贴敷时间6 注意事项7 禁忌症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引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

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

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

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③操作简便,易于接受,便于观察,如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

④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完整word版)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完整word版)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主治]小儿肠炎.[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

穴位敷贴疗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穴位敷贴疗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1、古代概况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其中,属于保健的,见于“杂疗方·内加”篇:“取桂、姜、椒、蕉荚等,皆治,[并]合。

以谷汁丸之,以榆□抟之,大[如]□□□,臧(藏)筒中,勿令歇。

即取入中身空(孔)中,兴奋,去之”。

这时里的中身孔,即指脐孔、神阙而言,意为取楂、姜、椒、皂夹等辛香湿热之品,制丸后纳入脐中,有益精延寿之效。

属于治疗的,有“以□印其中颠”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这里为“芥”之意,即指将芥子捣烂外敷头顶部(相当百会)的外治法。

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应用本法。

《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其中亦有中药外治法的记载。

如《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

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钵(中暑)病人:“屈带草,绕钵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

亦可用热泥和屈草”。

用人尿或热泥合屈草敷脐,极可能来之于氏间,因其确疗效,才引起当时的医家注意,并予以收载。

晋代,药物敖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椎菖洪的《肘后备急方》。

书中,已有穴位敷贴治病的多方面载述。

除了秉承《金匮要略》之法,“令人骑其腹,溺脐中”外,还提到:“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即醋)和之,涂背上(相当大椎穴或背俞穴)”。

并常用阿是穴作为外敷药物之处,如毒蛇咬伤,“捣薤傅之”。

至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草椎碎,置于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相当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然而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述。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 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  穴位贴敷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贴敷穴位

贴敷穴位

1清鼻涕就是清水一样的鼻涕,感冒贴:大椎+肚脐2清鼻涕,但是拉丝儿,白鼻涕,黄鼻涕,绿鼻涕等等,感冒第一天,肚脐+大椎+双涌泉, 超过一天了,直接肚脐+双肺俞+双涌泉,大家还可以看舌诊辅助,内热重,肺热重,心肺区红,或者舌乳头突出的,膻中可以加,鼻涕多的情况下,加上效果比较明显3积食的孩子,记得配脾胃贴,中脘+脾胃腧4轻微咳嗽:膻中+云门+中府积食咳嗽:脾胃贴:肚脐+中脘咳喘贴:膻中+肺腧或天突感冒引起的干咳,感冒贴肚脐,大椎双涌泉,咳喘贴,双肺+膻中(膻中+天突),干咳比较厉害的,云门+中府,脾胃贴依旧是常规,中脘+脾胃腧,咳嗽有痰的,双肺+膻中+双丰隆,其余感冒贴脾胃贴位置不变。

如果鼻涕特别多,躺下时候咳嗽,可能会是鼻涕倒流,这种双肺让给感冒贴。

5嗓子发炎,咽扁贴,天突+扁桃体,高烧不退的,也可以直接上咽扁贴,38.5以下,双涌泉,38.5以上,双涌泉+双曲池6腹泻,寒泻,热泻:中脘,肚脐,胃俞,命门,足三里7疱疹咽颊炎:脾胃贴:肚脐+中脘+脾胃俞。

咽扁贴,哪疼贴哪。

健脾贴8 吃的不合适,打嗝腹胀肚脐+中脘舌苔厚+脾胃俞9积食重,内热重,舌苔黄白肚脐+中脘+脾胃俞10顽固便秘肚脐+天枢+大肠俞在严重的内热重的咽扁贴:合谷,双涌泉,脾胃贴:肚脐+中脘+大肠俞+七节骨+上巨虚穴11地图舌肚脐中脘脾胃俞12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脾胃贴肚脐中脘脾胃俞,肚子周围找痛点感冒贴贴之13宝宝咳嗽调理期间忌口如下1-肉类,海鲜(肉汤,海鲜汤,包括肉炒的菜)2-鸡蛋(包括鸡蛋炒的菜)3-酸奶4-各种饼干,面包,蛋糕5-巧克力等各种甜食6-各种油炸食品7-各类零食8-各类干果(包含瓜子,花生)9-各类水果10-过咸或者口味过重的饮食11-大枣12-油条,油大的馅饼等。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理治疗器械,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确的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所需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器械,准备消毒酒精、棉球、手套等消毒工具,并保持手部清洁。

2.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穴位的选择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或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3. 消毒。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一定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消毒。

使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药水,用棉球蘸取消毒液,在贴敷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4. 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将药物或治疗器械贴敷在选定的穴位上。

在贴敷过程中,要注意药物或器械的粘贴位置和力度,保证其能够完全贴合在穴位上。

5. 固定。

贴敷完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要进行固定。

可以使用透气的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以确保药物或器械不会脱落或移位。

6. 观察。

在穴位贴敷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

观察患者的舒适度和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7. 拆除。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确定贴敷的时间。

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后,要及时拆除贴敷的药物或治疗器械,并对贴敷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8. 注意事项。

在进行穴位贴敷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避免在皮肤有伤口或破损的部位进行贴敷,避免在患者过敏的物质进行贴敷等。

总结: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在进行穴位贴敷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进行固定,并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同时,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注意贴敷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贴敷于穴位或患处(阿是穴),用于治疗疾病。

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历经无数次的实践和认识,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

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

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穴位贴敷适用于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疾病。

穴位贴敷有一些禁忌症,包括孕妇、对药物过敏者、严重皮肤病患者、严重荨麻疹患者、疾病发作期的患者、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在选择穴位时,对于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有一些主穴和配穴可供选择。

例如,颈椎病可选择颈夹脊、风池、大椎、阿是穴等主穴,以及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等配穴。

1.穴位贴敷法有以下几种贴法:直接贴压、先置药物于胶布上再粘贴、涂搽后再覆盖防渗水敷料、填于脐中、熨贴剂加热后敷于穴位或先贴敷穴位再用热源温熨。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儿科患者为12-24小时,具体贴敷时间应根据患者皮肤反应和个人体质耐受能力而定。

疗程也视疾病和贴敷部位而定,敷脐疗法的疗程一般为3-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推拿按摩法操作流程图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来治疗疾病。

常用的药物具有XXX走窜、温通活血、清热除湿、散结通络的特性。

药物与穴位的共同作用可以增强肠腑蠕动,松解粘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证型中的多种疾病,如中风偏瘫、眩晕等。

但是,穴位贴敷也有禁忌症。

例如,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对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禁用;久病、体弱、幼儿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在进行穴位贴敷时,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选准穴位并注意体位。

其次,局部要清洁,以预防不良反应。

具体贴敷时间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如果病人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最后,贴敷药物后要注意局部防水。

素质要求进行穴位贴敷时,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

他们需要仪表大方,衣帽整齐,态度和蔼端正,并且要洗手和戴手套。

在进行穴位贴敷前,医护人员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信息。

同时,他们还需要准备治疗盘、治疗卡、配制中药、白酒或食醋、宣纸、棉签等物品,并核对患者的姓名、诊断,解释病情,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为患者准备。

操作流程在进行穴位贴敷时,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以下操作流程:1.定位再次核对,确定贴敷穴位。

2.将贴敷中药用温水或酒或醋调好,用宣纸包好。

3.将药物贴敷于定位的穴位上,并用腹带固定。

4.观察有无渗漏、滑脱、局部皮肤皮疹等现象。

5.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进行嘱托。

6.整理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7.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客观情况,并签名。

通过以上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可以有效地进行穴位贴敷,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进行中医穴位贴敷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咳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咳喘宁贴敷散1号: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 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腌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痰多加丰隆穴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咳喘宁贴敷散2号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3.咳喘宁贴敷3号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

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 疗程。

痰多加草决明、莱藤子。

主治:哮喘二、眩晕(高血压)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2.眩晕停2号: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3.眩晕停3号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萼共研细末, 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月完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月完痛1.胃痛1号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方剂:大黄桁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月完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反酸四腹泻1.止泻1号方剂:白胡椒炮干姜肉桂吴芋丁香大茴共研细末,姜汁调并敷脐,每日1次。

主治:寒湿泄泻,长鸣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稀。

2 .止泻2号方剂:黄连黄柏砂仁五倍子共研细末,醋调薄并纳脐每日1 次。

主治:湿热泄泻,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口渴喜饮3.止泻3号方剂:黄芷补骨脂吴茱萸肉冠附子五倍子小茴香共研细末,醋调敷脐。

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

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

穴位贴敷一、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一)六位贴敷的定义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及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六位、患处(阿是六),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战、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二)穴位贴敷的原理1.穴位贴敷是通过刺激六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穴位贴敷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袪邪。

3.穴位贴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嗷、哮喘、胃痛、腹泻、失眠等。

4.穴位贴敷的方法包括药物贴敷、针灸贴敷、拔罐贴敷等。

(三)六位贴敷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经络: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穴位贴敷可以刺激鸟体的经络,产生疏通经络的作用。

2. 止痛:对于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芳损等疾病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使用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贴在对应的穴位,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3.健脾和胃:如果出现了腹污、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丁桂儿脐贴贴于肚脐处的穴位,能够起到健脾和胃、散寒止污等作用。

4. 调节气血阴阳:通过刺激特定六位,激发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

5. 药理作用:贴敷药物可经皮毛腠理吸收,达到对全身或局部的药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疾病单纯依靠穴位贴敷可能达不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如果出现不适,建议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四)贴敷疗法的优点1.作用直接适应范围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部分第十一章穴位贴敷穴位敷法,是以中医学理依据,把物研成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液甚至唾液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泥制成膏、丸或,或将中熬成膏,或将末散于膏上,再直接敷穴位、患(阿是穴),用来治疾病的一种无痛穴位法。

它是中医治学的重要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方法,它了无数次的践、、再践、再的展程,有着极悠久的展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穴位敷法的作用机理比复,尚不完全清楚。

我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作用;二是物吸收后的效作用;三是两者的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内属腑,外肢,沟通表里,穿上下” ,是人体气血循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是上述物在运行通路中的交点,是“肺气所”和“神气游行出人”的所。

根据中医腑一相关理,穴位通与腑密切相关,不有反映各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也是治五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腑功能受到害和影响,致使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百病生焉。

此,可能在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麻木、疼痛、、或特定敏感区()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敷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的皮部,通的和整,正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之气⋯⋯以散瘀之”,改善气血的运行,五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生良好的治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通,以穴邪和扶正身的目的。

二、效作用清·徐大椿曾:“ 不足尽病⋯⋯⋯用膏之,塞其气,使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活,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服尤有力”。

敷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血液循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拔毒,消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改善周养的作用。

可使物透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的通运行,腑,沟通表里,的效作用。

正如《理瀹文》所言:“切于皮肤,于肉里,入吸气,融入渗液” 。

并随其用,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升降,理阴阳,安五;能挫折五郁之气,而化源。

三、合作用穴位敷法是灸法和物法的有机合,其是一种融、穴位、物一体的复合性治方法,而不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穴位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是一种合作用,既有物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因素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充,共同的整体叠加治作用、首先是物的温刺激局部气血的整,而温刺激配合物外敷必然增加了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在温境中特易于吸收,由此增了物的作用、物外敷于穴位上刺激了穴位本身,激了气,了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了行气血、阴阳的整体作用。

第二节穴位贴敷作用特点一、作用直接,适症广穴位敷法通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透皮吸收,使局部物度明高于其他部位,作用直接,其适遍及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内治之不及” ,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著功效。

二、用安全,伐无穴位敷法不胃,无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床用出皮肤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

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第三节三伏贴和三九贴“三伏贴”与“三九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夏治” 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 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

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

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些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亦可配合针刺、汤药、磁药叠加等方法,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1.三伏贴日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

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2.三伏贴治疗疾病原理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

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依据“春夏养阳” 的原理,三伏贴于农历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开展治疗。

此时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流注最为旺盛。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获得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激发脏腑功能的最佳效果。

3.三伏贴功效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4.三伏贴适应症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5.贴药方法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对于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磨粉后,姜汁煳丸,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6.禁忌事项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二、“夏病冬防”三九贴三九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经几个小时取下,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选择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是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三九贴日期“三九”是一九、二九和三九的统称,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三九”即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令上为“大寒” ,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九贴” 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已达到祛除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冬季用药物敷贴穴位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 , 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2.三九贴治疗疾病原理三九贴是祖国传统中医具有代表性的“不知已病治未病”疗法,三九贴通过利用全年中最冷的时候,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九贴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九贴是依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

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

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

此外,贴敷后散出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发挥作用。

同时,中药穴位贴敷还能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原发病。

所以说顺应天气和时节的变化,将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在夏天防治,在夏天易于滋生的疾病在冬天防治,是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息息相通的。

三九天贴药是三伏天贴药的补充,前者是冬病冬防,重在养阴;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养阳。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