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案例——两大洗化巨头的对比
世界最著名的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

世界最著名的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许多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去开拓新的市场,同时降低企业的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三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
1. 宝洁公司宝洁是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之一。
宝洁的主营业务是家庭、个人和宠物护理,但是它也通过多元化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例如,宝洁还拥有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品牌,如OLAY和HEAD & SHOULDERS,这些品牌扩大了宝洁的市场份额。
此外,宝洁也投资于食品、饮料和医药等领域。
该公司收购了GILLETTE和WELLA等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其多元化业务的范围。
宝洁的多元化战略帮助公司在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2. 资生堂公司资生堂是日本知名的美容和化妆品公司。
资生堂除了在化妆品领域外,还通过投资和收购来增加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资生堂曾收购了艾杰宝药妆和植物研究企业Bare Escentuals。
此外,资生堂还通过和公共医疗机构和医生合作开展护肤和化妆品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同时拓展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3. 花旗集团花旗集团是一家全球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它的多元化策略是拓展金融服务领域。
花旗集团除了传统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服务外,还拓展了消费信贷、保险、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
花旗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效降低了公司面临的风险,并将公司从传统的银行转型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结论这三个公司的多元化战略都成功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多元化将企业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在不同市场的竞争能力。
这些企业成功的案例为那些准备拓展业务的公司提供了启示。
浅谈日化行业企业管理——以“海飞丝”和“清扬”的比较为例

仃 l 2家一级 绎销 商 ,联 合利 华 巾
2家 一 级经 销
商 ;对 下 电视广‘ ,两家企业 郜选 择 了个刖地 方 电视 集 告 中投放 ,海 丝 的投放 数量 为清扬 的 } ;存 大 型 商场 、 1 倍
超 巾 、小 型 街 心 ,海 飞 丝 清 扬 通 过 降价 促 销 、赠 ^ 促 ^ 销 、送 购物券 、捆绑促 销等 方式 ,在个 别商场 和超 _有 棚 仃 炎活动 ,宝沽 的活 动优惠 多 海 丝 和清扬 的推J 主要足 电视 』 干终 端销 傅 阅方 ¨ 面 海 丝 门 18 9 8年进 入 中 市场 ,l 夫部分 的市 场 份额 ,品牌形 象 已经深 入人心 。海 琶 丝的广告 策略 是令 明 罐阵容 ,“ 海 丝” 洗发 精 ,海 蓝包 的包 装 , 白先 i 人 联 ‘ , I : 想到蔚 蓝色 的大海 ,带来 清新凉 爽 的视 觉 效 果 , “、屑 去 l 大 无踪 ,秀发 更 ’ 净 ” 的』 语 ,更 进 一 步 f 费 者 心 【 f = 告 f I j _ j 叶树 担 “ 1 海 丝 ” 去 屑的信念 . 清扬 主要 通过 一系列 的 电视r‘ 进行传 播 ,利川法 告 清扬技 术 f 心 的 专业 性 以及 “ 他 矿 物 群 ” 这 一 个 球 { 1 维
利大做 宣扬 ,以及 采用性格 爽 朗的女 犟 “ s 徐 熙娣 为 小 ”
海 丝从 } 费 者角度 人手 ,旗下分 _ f I i r一系列 品种 ,作 为 首个 推 去 屑洗 发水 的品牌 ,海 飞 通过 J 锌这一 概 念 J u 的宦扬 ,以及 其对 头屑 1 “ 扬 ”的 品牌定 位 . 2 清 清 扬是联 合利 华进 入 中旧 市场 年 以来首次推 f 的新 { J
联合利华vs宝洁案例分析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联合利华需要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不断研发的同时, 还要强化顾客的品牌认知度,对消费者而言,产品是独立 的个体,他们了解很多日化产品,但是却不了解很多日常 使用的产品是属于联合利华的。因此联合利华要加强顾客 的品牌认知度,形成产品连锁反应效果。
29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1、全方位的本土化战略 2、集中化战略 3、差异化战略 4、品牌管理战略 5、并购战略
A
18
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A
19
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1
政治法律环境
2
技术环境
3
社会文化环境
4
经济环境分析
20
PEST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
1、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为日化行业带来商机 2、取消了护肤护发用品的消费税 3、国家不断出台规划相关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的
政策
A
21
PEST分析
• 60年代中期,企业的改组为增加品牌的国际化提 供了良好的契约。
A
4
• 70年代联合利华继续多元化的同时,停止了对供 应链的发展。
• 20世纪80年代,其产业包括塑料制品、包装、热 带种植园和一条航线,还有多种选择的食品系列、 家用及个人护理用品。
•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扔把工作重心放在一些核心 品牌上,到90年代末,联合利华将原来的50多个 品牌减少到23个
A
30
联合利华实施“本土化战略”包括两个方面:
一、善于收购本土品牌并使之提升为国际品牌。每到一地,联合利 华并不急于推广自有的国际品牌,而是以极大的精力关注那些在 本地有影响力的品牌,然后设法直接收购这些品牌或者兼并后用 其国际品牌改造当地品牌。联合利华在中国的12个品牌几乎都是 同类产品的佼佼者。
宝洁和沃尔玛案例分析

宝洁和沃尔玛案例分析宝洁和沃尔玛是两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各自的行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宝洁是一家以消费品为主的公司,其产品涵盖了个人护理、家居清洁、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而沃尔玛则是一家以零售业为主的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和零售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宝洁和沃尔玛在商业模式上的共同点。
它们都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宝洁和沃尔玛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能够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并满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
另外,宝洁和沃尔玛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有着共同的追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宝洁和沃尔玛在商业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宝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推出新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宣传,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而沃尔玛则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通过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和降低运营成本,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
在市场竞争方面,宝洁和沃尔玛也有着各自的优势。
宝洁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成功打造了多个知名品牌,如宝洁、吉列、汰渍等,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
而沃尔玛则凭借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强大的采购能力,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总的来说,宝洁和沃尔玛作为两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宝洁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而沃尔玛注重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
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它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案例分析联合利华

案例分析联合利华的组织变革联合利华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多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洗涤剂和食品业务。
几十年来,联合利华对其洗涤剂产品一直放手经营。
每一个主要的国家市场都设有子部门,并全面自治,进行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生产、营销和研究开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司仅在欧洲就有17个自治的国家分支机构。
到了20世纪90年代,联合利华开始改变其洗涤剂的经营方法,从一家宽松联邦体转变为奉行全球战略的管理严谨的企业。
这是因为联合利华意识到传统的经营方法在竞争舞台上已不再有效。
实现实质性的成本节约,进行创新并对市场变化趋势做出反应已变得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联合利华的主要竞争对手宝洁公司不断通过新产品占领市场,使联合利华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联合利华要“说服”17个欧洲分部生产产品须花4~5年的时间。
此外,由于每一国度的分支机构中都要重复添加生产设备,联合利华的成本构成很高,也无法取得同宝洁公司一样的规模经济。
联合利华的高成本使其无法采用有竞争力的定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联合利华建立产品部门来协调各地区的经营。
如今,17个欧洲子公司都直接向欧洲(lever Europe)汇报,这一新举措的背后有一个协议,17个子公司放弃以往市场的自治权,以换得有助于发展和实施统一的泛欧战略的机会。
这些改变使生产变得理性了,欧洲市场上的洗涤剂生产集中在一些主要地区。
生产肥皂的欧洲生产厂家有10家削减为2家。
一些新产品将只在一个地点生产。
产品的大小和包装实行一体化,以降低采购成本,并为整个欧洲统一做广告铺平道路。
通过这些举措,联合利华估计一年在欧洲就能节省4亿欧元。
欧洲利华正试图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并在整个欧洲同时上市。
联合利华的努力是有回报的,90年代初在德国上市的碗碟洗涤剂一年后在整个欧洲上市,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但联合利华的改革仍然有其局限性。
宝洁的主要衣物清洁剂在整个欧洲市场上用同一品牌,而联合利华的产品有很多不同的品牌。
(整理)宝洁收购吉列商业案例分析.

商业案例分析—宝洁并购吉列案例目录一、并购背景 (3)二、公司简介 (3)三、并购动因 (3)四、并购过程的挑战及其解决对策 (5)五、宝洁并购吉列思考 (7)宝洁收购吉利案例分析一、并购背景1、全球市场环境变化,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强劲复苏,美国企业资金链流通,于2004年末至2005年初掀起了一轮汹涌的并购潮,宝洁加入其中。
2、历史渊源上看,宝洁是从并购中成长壮大的日化企业巨头,并依旧延续并购壮大的发展途径。
3、宝洁对吉列的并购觊觎已久。
二、公司简介(一)宝洁公司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及分公司,员工总数近11万人,经营30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2004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
(二)吉列公司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波士顿,销售一系列日用消费产品,男性剃须业务是吉列的主攻方向。
在全球14个国家的31个地区设有生产设施,员工总数超过3万,2004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103亿美元。
三、并购动因(一)、宏观环境分析,机会出现全球经济回暖,出现并购潮。
宝洁觊觎吉列已久,并购机会成熟。
(二)行业环境分析,强强联手,争夺话语权和市场份额1、增加与零售商的谈判地位和话语权。
合并之后,宝洁和吉列的日化产品系列的销售规模扩大,双方今后与诸如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谈判时,在定价、产品的货架曝光率、零售额外收费方面等赢得更话语权。
2、打击竞争对手,进行市场渗透。
在宝洁收购吉列后,合并后形成的新公司,按2004年的营业额计算,营业收入超过600亿美元,销售规模超过竞争对手“联合利华”,成为日化业内最大企业。
3、增强自身实力,争夺市场份额。
宝洁的产品比较成熟,改善空间有限,而吉列的产品增长速度很快,宝洁希望通过收购吉列来获得更大的增长。
现在男性对护肤品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未被充分开发,宝洁可以通过吉列擅长男性产品的优势,产品线进一步延伸到男性产品市场,增加市场份额。
企业文化—宝洁与联合利华的竞争

探讨学习两公司在竞争和企业文化中体现出的闪光点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
2002-2003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434亿美元。
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并位列最受尊敬企业第七。
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医药、食品、饮料、织物、家居护理及个人清洁用品。
联合利华公司:联合利华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日用消费品公司,总部设于荷兰鹿特丹(Rotterdam)及英国伦敦(London),整个事业集团共分北美、欧洲、亚太、拉丁美洲、非洲与中东等区域事业体,公司是英、荷合资企业,在100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产品行销网遍及150个国家,是全球获利最佳的公司之一,在88个国家拥有约300多个业务机构,1000多个著名品牌的产品在150多个国家销售,整个集团现有员工近30万人。
联合利华于全球五百大名列第68 。
2000年,该公司营业额292亿英镑,联合利华荷兰公司销售收入16.74亿欧元,利润1.06亿欧元。
联合利华的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食品(人造黄油、各种食用油及油脂、奶制品、茶、冷冻食品、冰激凌、各种饮料等);各种洗涤用品及个人保健护肤用品等。
该公司的工业用特殊化工品部门已于1997年5月份售予英国帝国化学公司。
以下大家看到的是两公司的品牌标志。
美国宝洁公司(P&G)的标志是经多次修订成现在的由星星、月神构成的圆形图案的,透着浪漫、神秘的气息。
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以前的品牌标识,那是一个温馨舒适,给人以家的感觉的蓝色的小房子,它与"有家,就有联合利华"这句温馨的标识语一起,表明了联合利华对中国消费者的美好承诺——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将美好和幸福带给每一个家庭。
纳爱斯vs立白 狭路相争

纳爱斯vs立白狭路相争作者:纳兰醉天来源:《商界评论》2017年第02期日化行业,外资品牌联军围城,本土企业夹缝求存。
纳爱斯与立白在受迫空间中各施其能,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成长。
日化行业一直以来都像联军围城,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把持着高、中、低端所有品项。
它们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对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进行围剿。
逆势之中,却有两个企业,凭借自身素质及对市场的把握,逐渐站稳脚跟,并形成反击之势。
它们分别是纳爱斯和立白,2016年,两者年销售额均超过150亿元。
虽无法撼动三大巨头,但也为本土日化找到了一片空间。
而在这两大企业的成长之中,其产品、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有着相互模仿与争战的痕迹。
产品细分:蓝海导向VS用户导向洗衣粉、洗衣皂、洗衣液……纳爱斯与立白主要发力的市场,都集中在洗化领域。
虽然产品相似,打法却各有千秋。
纳爱斯:寻找蓝海90年代初,中国推出“国退民进”,不少国企从企业经营中退去,从而引进大量外资,这也导致本土日化企业“集体阵亡”。
曾轰动一时的熊猫洗衣粉,1994年被宝洁收购;活力28,1996年被德国美洁时收购。
相反,当时尚不出名的纳爱斯及时进行股份制改革,员工自己当家作主,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首先,洗衣粉、洗衣皂领域,纳爱斯以“雕牌”打天下。
当时洗化产品分裂割据,品牌地域性明显。
在产品没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下,纳爱斯以广告抢占消费者心智。
雕牌系列下岗女工广告中,孩子那句“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曾温暖了不少人。
这也使雕牌第一个跨出地域,成为全国性品牌。
其次,伢牙乐牙膏定位儿童市场,剥开口腔护理的洋葱。
随着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雕牌品牌形象和产品设计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纳爱斯以口腔护理为突破口,推出“纳爱斯”品牌。
其产品采用独具特色的透明膏体,给人以营养健康的感觉,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而,当时牙膏市场竞争激烈,三巨头对成人牙膏市场已形成垄断。
纳爱斯开始把眼光放在儿童市场,推出“伢牙乐”品牌,强调其富含VC。
联合利华及宝洁公司品牌战略对比分析范文

联合利华成立于1929年,是由荷兰Margrine 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Lever Brothers 香皂公司合并而成。
宝洁公司创立于1837年,最初只是一家专门制造肥皂的小公司。
在80年代后期,两者相继进入我国日化类消费品市场,面对相同的目标市场、相同的产品类别,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品牌化经营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
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发展至今,凭借其成功的品牌战略迅速发展,占据了我国日化类消费品市场大半壁江山。
作为日化类消费品企业,洗发护发类产品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又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在这一市场上,根据其企业自身的不同特点,对于品牌这一战略武器的运作各显其能,取得了全球化的成功。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国相关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还未形成系统的品牌建设战略意识,本文通过对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品牌战略的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企业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
把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走向国际舞台。
一、品牌战略的涵义所谓品牌战略,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进行的,围绕着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
它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方企业品牌战略的组织构架,主要涉及了三部分,分别是:企业市场定位、企业品牌战略选择以及企业品牌战略的应用。
对企业的品牌战略进行分析,需要从这三方面进行。
(如图1)(图1)品牌战略组织构架二、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品牌战略对比分析本文对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的品牌战略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了洗发护发用品市场作为分析对象。
作为日化类消费品企业,洗发护发类产品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又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对于品牌这一战略武器的运作,在这一领域最能得到体现。
(一)联合利华与宝洁公司的市场定位企业的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的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阳光洗涤用品公司案例

阳光洗涤用品公司案例阳光洗涤用品公司案例市场营销管理案例利维兄弟有限公司的斯蒂文.凯利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窗外眺望,他的头脑中一直在捉摸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彼得.埃尔伍德传递的消息——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坏消息。
利维兄弟有限公司总部办公楼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阳光公园街一号。
时间为189年4月底的一天。
利维兄弟公司的人刚刚听到洛伯劳斯公司——加拿大日用杂货行业中一家重要企业——将于1989年6月推出上百种绿色产品上市销售的消息。
凯利感到这些消息会直接影响他作为利维兄弟有限公司最重要的产品品牌——阳光洗涤用品部门经理的地位。
公司管理决策人员和凯利都明白像阳光牌这样的颗粒类洗涤用品将是洛伯劳斯公司绿色产品市场策略的主要攻击对象。
同时,该公司这些绿色产品上调销售极富挑战性,是洛伯劳斯公司一贯采用的产品营销方法。
再有,洛伯劳斯公司宣布为了这次产品推销活动,仅在多伦多一地的市场中,就将投入400多万美元的广告宣传费用。
这笔广告宣传费用几乎是凯利在整个加拿大市场上全年投入的宣传费用的两倍。
凯利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制定一项抵制洛伯劳斯公司市场倾销的计划,正在绞尽脑汁考虑各种对策方案。
首先,利维兄弟有限公司应竭力维护阳光牌磷酸脂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公司可以追随洛伯劳斯公司的营销策略,推出公司自己相应的无磷脂产品。
如果利维公司决定跟进,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来实现。
譬如,公司可以尽力推出自己新的“绿色”洗涤产品。
一量产品推销成功,这一策略将成为利维公司推出自己完整的绿色产品系列的第一步。
第二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在现有的阳光牌洗涤用产品中拓宽产品,开发一种对保护环境有利的阳光牌产品。
最后,利维公司断然取消现有阳光牌系列洗涤产品的磷酸脂成份,力图重新对立阳光牌的品牌形象。
对阳光牌颗粒洗涤系列产品来说,其中的每一种选择方案都会给以后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也给加拿大利维兄弟有限公司的整个声誉带来很大的风险。
凯利感到事态的确严重,压力实在太大。
联合利华vs宝洁案例分析

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宝洁、欧莱雅可以说是联合利华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 对对手,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产品是竞争的核 心,研发能力的提高,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加强 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对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联合利华要不断参与公益活动,强化自己企业形象,并且 处理好政府公关工作,为企业业务打好基础。
全球战略
90年代早期,高成本和低产品引入 速度下降带来竞争的劣势。 90年代中后期,注重产品开发和地 区调适相平衡。
全球产品组织结构
联合利华集团总部
营 销 和 销 售
地区业务集团
地区业务集团
地区业务集团
产品A 产品B 产品C
产品D 产品E 产品F
产品G 产品H 产品I
研发
生产
研发
生产
研发
生产
联合利华以跨国战略寻求在营销和销售上的地区调适、集中 制造和产品开发活动相平衡,以实现规模经济并实施在整个地区 同时将产品投放市场的战略。
1、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而环保节能 也推动了联合利华进行技术创新,这些创新技能 提高利润,也能增加收入。 2、联合利华加入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框架条约》, 制订了2012年全球减碳足迹的指标,并表示将会 及时公布阶段性减碳的结果。
PEST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
1、中国日化产品结构从基本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 2、中国日化市场将从以城市并重转变 3、联合利华公益在中国的企业形象良好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联合利华需要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不断研发的同时, 还要强化顾客的品牌认知度,对消费者而言,产品是独立 的个体,他们了解很多日化产品,但是却不了解很多日常 使用的产品是属于联合利华的。因此联合利华要加强顾客 的品牌认知度,形成产品连锁反应效果。
宝洁vs联合利华日化帝国的竞争

宝洁vs联合利华日化帝国的“战争与和平”《人物画报》 2011015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948字文刘火雄类似于百货零售界的沃尔玛与家乐福、快餐行业的麦当劳与肯德基,宝洁和联合利华不但是日用消费品行业大佬级的“双子星座”,它们更是—对世界级的欢喜冤家。
2011年4月,因操纵法国、德国等国洗衣粉市场价格,宝洁和联合利华受到欧盟反垄断机构处罚,罚款总计近3 2亿欧元(约合4.56亿美元)。
一个月后,联合利华又因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价格秩序,“枪打出头鸟”,被中国发改委处以200万元罚款,同为涨价风波始作俑者的宝洁却安然无恙。
就在部分人士指责“宝洁闷声发大财”之际,联合利华“顶风作案”,宣布品牌产品提价,涨幅5%至10%不等。
宝洁方面也公开表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不排除涨价。
此举再次引发业界的喧哗与骚动。
继“豆你玩”“蒜你狼”“苹什么”之后,有网友开始用“日不落”这一新词来刻画时下中国日用消赞品的价格走势。
一出旷日持久的“肥皂剧”风起于青萍之末。
1837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蜡烛制造商威廉波克特与肥皂制造商詹姆斯甘保各出资3596美元,合伙成立了新公司——宝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辛辛那提有“猪都”之称,许多猪群甚至在街道上自由穿行。
这里每年屠宰10多万头猪,相当于全美年屠宰总数的1/4,肉品行业的繁荣为肥皂和蜡烛制造提供了稳定充足的原料供应,当时制造肥皂和蜡烛的主要原料为猪油、兽脂。
1841年,辛辛那提共有62家肉品屠宰业者、48家肉品包装业者。
高峰时期,宝洁蜡烛年产量约32万箱,肥皂近10万箱。
但好景不长,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石油的发现,煤油供应充足,人们逐渐在家里点油灯代替蜡烛,这使得蜡烛市场日趋萧条,宝洁不得不在肥皂中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
经过10余年试验、研发,1878年,宝洁出品了一款能浮于水的白色肥皂,零售价仅10美分。
为给新肥皂取名,宝洁开了好几次会都未果。
最后,有人从《圣经》中找到了灵感:“你的衣服有沉香、肉桂的香气……象牙宫中有丝弦乐器的声音,使你欢喜。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解读

宝洁的许多品牌产品都是世界上同类产品中第一个产业化的。如汰渍 是全球第一种合成洗衣粉,佳洁士是第一个使用氟化物并证实可以预 防蛀牙的牙膏,帮宝适是第一次成功。
3、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盟
把创新的成果传给合作伙伴,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宝 洁通过对分销商强化培训和有力支持,在培养分销商的基础设施、管 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使 他们成为拥有健全网络,能够提供优质覆盖服务的新型分销商。
3
2020/11/15
OLAY
SK-II
伊卡璐
飘柔
沙宣 伊奈美
海飞丝
舒肤佳
威娜
潘婷
4
2020/11/15
佳洁士
护舒宝
吉列 欧乐-B
博朗
帮宝适
5
2020/11/15
碧浪 兰诺
金霸王 汰渍
品客
6
商业模式
1、消费者忠诚度
刚开始最先是“海飞丝”去头皮,没有头皮屑了再推“飘柔”柔顺发 质,前两者巩固了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偏好之后然后在推出“潘婷” 针对女性头发分叉;等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最后推沙宣引领时尚。聪 明的宝洁就是这样打入消费者的心中并最终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消费 者。
10
谢谢欣赏!
2020/11/15
11
2020/11/15
8
根据SWOT分析的解决对策
1、面对广告的无创意性,宝洁公司可以通过新的设 计理念,在每个品牌商下工夫,增加创意。 2、面对诚信问题,宝洁应该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塑 造良好的形象,。 3、面对当前的机遇,应该牢牢抓住,增强自己的实 力。 4、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挥
2020/11/15
SWOT分析
宝洁PK欧莱雅——多品牌管理战略的妙用

宝洁PK欧莱雅——多品牌管理战略的妙用多品牌管理策略是日化行业巨头常用的品牌战略,宝洁和欧莱雅的成功远远离不开对多品牌管理战略的妙用。
品牌巨人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位列《财富》全球500强第86位,2006年宝洁公司全球销售额达到7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
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宝洁公司的中国大陆之旅,2004年宝洁从和记黄埔手中回购了最后的20%股份,实现了宝洁的独资化和经营管理的自主化,至2006年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
2007年的销售规模更加乐观。
欧莱雅堪称全球“美丽产业”——化妆品行业之翘楚,成立于1907年,位列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第373位,2006年欧莱雅全球销售额达157.9亿欧元,连续22年实现收益两位数增长。
1997年,欧莱雅正式挥师进军中国市场,10年时间里,欧莱雅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1997年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是1.8亿元人民币,2006年销售额已逾40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欧莱雅在亚洲最大的市场。
2007年的销售增长势头更加迅猛,光巴黎欧莱雅品牌销售额就超过40个亿人民币。
在中国化妆品方面欧莱雅做的比宝洁更好。
港台艺人来内地淘金待遇也不同,不少人会放下身价。
08年房产十大麻辣语录联通无线上网卡被曝造假美车商起诉奇瑞窃取技术普洱茶价格一夜跌回三年前宝洁:品客薯片均为“水货”[10闯将]国企改革先行者周冠五[简史]复兴30年[组图]性解冻宝洁和欧莱雅全球及中国成绩的取得其中重要一项离不开多品牌战略的妙用。
儿孙满堂,富贵的多品牌家族宝洁和欧莱雅都是通过对多品牌战略的运用而建立的多品牌企业家族,在中国市场上,他们旗下的品牌都可谓“多子多福”。
宝洁公司是多品牌战略成功的典范,旗下小品牌数百个、独立大品牌80多个,其产品覆盖洗发护发、美容护肤、个人清洁、妇女保健、婴儿护理、家居护理等诸多领域。
管理学案例分析强生大宝并购案

强生大宝并购案分析[大] [中] [小]作者:不详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精品课程网2008年7月30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面简称强生公司)正式收购了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公司)的全部股权,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将成为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这次的23亿元的高价整体收购是继小护士、北京奥奇、北京紫罗兰、羽西等中国化妆品知名品牌被收购之后,又一中国日化企业被收购案例,并创下中国日化行业并购第一高价。
案例描述及分析一、大宝强生并购案时间进程2006年8月强生出台拟购大宝计划,雅芳、上海日化等多家公司随后表明将参与竞购。
为此大宝公司首次表态:并购并非卖厂。
大宝并购案正式进入人们视野。
2007年2月27日,国有控股企业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100﹪股权,包括83.42%国有股和大宝职工持股会持有的16.58%股份,挂牌价格23亿元。
2007年3月26日,大宝挂牌截至。
联合利华有意参与并购。
3月27日,挂牌信息撤下,联合利华最终失利。
2007年4月,在外界一片猜测声中,大宝表示暂不公布并购计划。
但外界有消息称强生已就员工安置等其他具体问题与大宝达成初步协议。
2007年6月,因价格问题,强生与大宝并购案出现分歧。
联合利华进入争夺。
随后又传出强生退出并购,宝洁公司欲接手此案的消息。
2007年9月底,历时近半年的大宝并购案终于水落石出。
强生达成与大宝公司的协议,静待商务部批审。
2007年11月21日,商务部就强生收购大宝一案进行听证。
资生堂、宝洁、联合利华及隆力奇等国内外知名化妆品品牌参加听证。
2008年7月30日,历时两年的大宝并购案以强生确认以23亿元收购大宝结束。
二、大宝介绍(一)公司简介一提起大宝,人们总会想起那两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真情永不变,大宝天天见”、“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大宝系列化妆品1985年诞生至今,适应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已陆续形成护肤、洗发、美容修饰、香水、特殊用途共五大类100多个品种。
商界实战案例分析--丽花丝宝对红桃K

商界实战案例分析--丽花丝宝对红桃K早就知道在商界有“商场如战场”一说,如众所周知的SVCD和CVCD标准大战、彩电价格大战、农夫山泉和乐百氏娃哈哈的水仗,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交战双方是为争夺市场第一把金交椅而打得不可开交,败者也仍然在市场上雄踞一方。
直到亲身参与丽花丝宝和广州天姿堂的竞争,才知道商场中还有一种战场,不是争谁第一第二了,而是一方必置对手于死地,不是你死我活誓不罢休的残酷绞杀。
近三年来,丽花丝宝避开与主宰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宝洁和联合利华直接交锋,在销售终端上赁借不断的卖场促销,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舒蕾和风影在全国的销量仅次于宝洁的“飘柔”。
洗发水市场已经形成广州宝洁、联合利华和丽花丝宝三足鼎立之势。
按说丝宝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宝洁和联合利华,但事实上现在丽花丝宝必欲置其于死地的对手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新厂家--“广州天姿堂”。
天姿堂的主打产品是“秋波”系列洗发水和“9101”系列护肤品,目前在国内大多县市还没有上市。
就这样一个新厂家怎么会引得功成名就的丽花丝宝倾其全力围追堵截,甚至不择手段必欲将其绞杀在萌芽状态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九九年和二千年广州宝洁推出了两个新品牌----沙宣和润妍。
在宝洁的品牌定位中沙宣是作为美发界权威的形象出现的,润妍则是为抵制以奥妮首乌皂角、联合利华的夏士莲黑芝麻等以中草药为卖点的植物形洗发水的进攻。
这两个品牌在近几年还被一些所谓的市场专家们推崇备至,网上可以看到大量文章对宝洁的品牌经营鼓吹时都会提到这两个产品的上市成功。
事实上呢?沙宣二千年就开始买一送一,卖价从当初的400克每瓶零售价40元左右变样降到二十元,消费者普遍认为受到宝洁愚弄欺诈,在湖北众多城市已经看不到沙宣的身影。
而润妍在湖北则是彻底的失败,根本就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宝洁的新品上市无疑是失败的,据传宝洁大中华区总栽也为此而检讨。
与此同时,丽花丝宝淘汰原有的丽花丝宝洗发水推出舒蕾,上市获得巨大成功,近来新推出的风影也成为海飞丝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案例——宝洁\联合利华的对比宝洁旗下的每个品牌都以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组合见长;联合利华则以发掘潜在市场,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取胜。
同时,宝洁结合产品、价格、渠道以及地点等因素灵活多变地制定相应促销策略;联合利华则更侧重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选择差异化促销方式。
也因此,它们各自为消费者提供着不同的好处,保持着各自的吸引力。
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角逐,才能保持货真价实的品质。
就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一样,在日用消费品行业,宝洁和联合利华就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
一直以来,联合利华与宝洁的“拉锯战”是全球日化行业永远的主题。
但现在,拥有70多年历史的联合利华已尽显老态:1996年以来,联合利华销售额连连下滑,与此同时,宝洁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4年,联合利华和宝洁的收入都接近520亿美元,宝洁的全年利润是64亿美元,而联合利华的利润只有24.2亿美元。
最终,宝洁取代联合利华成为全球日化用品的老大。
2007年3月,在中国蛰伏21年的联合利华终于推出全新去屑品牌“清扬”系列,而“清扬”的横空出世促使这对冤家再次“拔剑相向”,联合利华这次似乎要一举打破宝洁在去屑市场的垄断地位。
“舍得”取道“如果有人一次次对你撒谎,你绝对会......甩了它,对吗?”毋庸讳言,小S的代言,现在既是广告语也是流行语。
“清扬”从2007年2月份开始全面铺货,利用春季进行全面推广,在其洗头水销售高峰的夏季时分,在消费者的思维里已经留下了清扬去头屑的印象,再加上春季试用的效果及习惯,清扬的产品在夏季迎来第一个购买热潮。
3月25日正式开始投放广告。
各大卖场的促销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而清扬的广告,更是暗藏杀机。
清扬一上市就赢得了消费者一片赞扬,而清扬在以央视为主的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轰炸,更使得海飞丝措手不及。
提及“联合利华”,大部分消费者能记起得是力士、夏士莲、凡士林、奥妙、和路雪等。
但在洗发水市场,无论是品牌数量还是品牌深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联合利华与宝洁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去屑品牌的缺失,这或许是联合利华一直以来的痛。
目前,联合利华旗下力士、夏士莲洗护发品牌要对抗的最大对手无疑是宝洁的五子连珠--飘柔、潘婷、海飞丝、伊卡璐和沙宣。
赛迪顾问之前的一份报告显示,宝洁在中国洗发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5%,其中飘柔、海飞丝、潘婷三者之和占据了半壁江山。
长期以来,去屑市场空间很大,洗发水品牌的去屑功能诉求似乎也都大同小异。
因此,想占领市场,仅仅只是功能诉求到位,招数狠一点,是不够的。
联合利华当然更清楚这点。
宝洁的品牌发展能力向来为业界称道,其众多洗发水品牌之所以能看起来“一致对外”,不但在于宝洁勇于“自我攻击”而做到“共同繁荣”,更得益于清晰的品牌线诉求:海飞丝是去屑专家,潘婷专长是营养保健,飘柔使头发光滑柔顺,沙宣彰显专业美发效果,而伊卡璐蕴含草本精华。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在2007年4月2日,对5351人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对于“去头屑”这个日常问题,60%的人对去屑效果不满意。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海飞丝上市十余年,其去屑效果并未如其广告诉求明显。
“清扬”恰到好处的抓住了海飞丝的这根软肋,对其进行攻击。
清扬的“维他矿物群”的商标注册(TM)和专利申请,清扬将其功能诉诸科技,也让消费者在长久以来的去屑、顺发等无穷尽的空头广告中看到新的希望。
对于没有更好选择时才选择海飞丝的顾客来说,清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而其“男士专用去屑”更是别出心裁,首创“男士专用”成为我国首款专为男士所设计的洗发产品。
有分析认为,清扬直指海飞丝是联合利华产品优化组合之一,这样的布局就是直接针对宝洁而来。
此前,力士品牌衍生的炫彩系列,定位有所提升,有意向沙宣的专业形象靠拢,而原有系列则盯准了潘婷的市场份额,而夏士莲则对抗中低端的飘柔和伊卡璐,力士比拼中高端的潘婷和沙宣。
“清扬”对性别区分的细分策略是洗发水市场的一次革命,因此联合利华没有像宝洁那样,采取以功能为消费驱动力的多品牌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情感利益为消费驱动力的产品品牌策略,这背后的指导与支撑,其实是和联合利华一系列品牌整合瘦身战略分不开的。
从1999年开始,联合利华在全球实施整体瘦身行动,几乎囊括了各个战略层面,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牌层面瘦身,从其2000多个品牌中,精选400个重点推广,在中国推广还不到20个;二是产品层面瘦身,果断退出非主营业务,专攻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食品及饮料和冰淇淋等优势系列;三是企业组织架构瘦身,把14个独立的合资企业合并为4个由联合利华控股的公司,使经营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员减少了3/4;四是总成本领先,从2002年开始,联合利华一边在合肥兴建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一边将上海的生产基地逐渐关闭,逐步移至合肥,目前联合利华工厂用于生产的奥妙洗衣粉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今年年底,联合利华所有的日化用品的生产都将在合肥工业园实现,形成了统一的生产基地,联合利华的综合效益也因此提高了30%。
实施全球瘦身战略之后,联合利华在全球的业务取得了可喜的的增长,仅2003年度的净利润比2002年度的21亿美元飙升了38%达68亿美元之多,全球拥有员工近29万人,在90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全球拥有近500余家分公司,是世界第一大冰淇淋、冷冻食品、茶和香皂制造商,世界第二位的牙膏和肥皂制造商,世界第三位的护发产品生产商。
消费者也开始慢慢喜欢和接受联合利华这个品牌了。
宝洁“霸道”掘金宝洁自创立至今,一直是美国声誉卓著的公司之一:它的品牌家喻户晓.比如19 46年推出的“汰渍”和1961年推出的“帮宝适”;它的营销充满创新.在1880年代,宝洁是美国公司里率先做全国性广告的公司之一,在1930年,它在广播剧“Ma Perkins”中插入广告的做法是“肥皂剧”一词的由来。
它的管理方法也成为业界的标杆:在1930年代,宝洁发展了“品牌管理”的概念;它更长期被视为美国商界的黄埔军校.通用电气公司CEO伊梅尔特、3M公司的CEO麦克纳尼、eBay的CEO玛格丽特,惠特曼和微软的CEO巴尔默均出自宝洁。
但在1990年之后,宝洁曾经的辉煌在变幻的市场面前似乎迷失了方向:它的18个顶级品牌的大多数的销售收入都在下降。
同时,大型零售商有了更强大的谈判能力,不断压低产品价格。
危情之下,宝洁的舵手们实施了酝酿已久的“以毒攻毒、有的放矢”策略,于是便有了震惊业界的吉列并购案。
并购吉列给宝洁带来每年10亿美元的协同效应,而宝洁可以用节省下来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加大广告投放,开发新型护肤品、染发产品及婴儿护理产品等方面。
事实上,在宣布收购吉列之前,宝洁就把节约下来的数十亿美元成本用于加大广告投入、搞促销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让联合利华、高露洁棕榄、金佰利等业内同行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在收购吉列后,凭藉更加雄厚的实力,宝洁又将短期降价蚕食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对于像宝洁这样的竞争对手来说,联合利华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或许是目前惟一的可行之道。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的时候,因为政策的限制,只能合资,当时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轻工控股集团的前身)下属的上海制皂厂、上海日化二厂、上海牙膏厂等纷纷和联合利华设立了上海利华有限公司、上海旁氏有限公司、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上海伊丽达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
但是双方在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而且合资公司的架构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1999年,联合利华合并转制,放弃与上海日化、上海牙膏厂等的合资关系,转而直接与它们的上级机构--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合作,组建了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使联合利华对其中国业务控制力大大加强。
因此,联合利华打破了原有的渠道格局,将大卖场、超市、量贩店等现代通路独立出来,作为直供客户和主要客户,由联合利华直接负责供货。
其余的客户全部归类到传统通路,仍然由分销商负责供货。
与此同时,联合利华分销商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分销商数量从原来的600多家精简成现在的400多家,这些分销商承担的业务量还和原来差不多,但是他们更加稳定且富有竞争力。
联合利华的产品还从“新”字开始,从包装上做文章。
2001年,夏士莲采用由英国著名包装设计公司Brown公司制作的新品,融时尚于高格调之中,精美醒目。
产品上推出全新蕴含天然精华的自然营养洗发露,在保持原有天然配方基础上,添加更多营养成分和全新果味香型,散发自然芬芳。
倍添愉悦的美发新体验,并赋予“活力来自营养、活力来自年轻、活力来自激情”的功能和形象概念。
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全新人参营养洗发露,针对长发消费者提供更多营养滋润,获得了市场成功。
比较宝洁和联合利华的经营之道,可以发现,宝洁的产品和品牌,从香皂、牙膏、化妆纸,到海飞丝、飘柔,横跨洗涤用品等多个行业,采用强强并购等方法使得自己的品牌不断被消费者接受;联合利华则以上海为桥头堡,实施多品牌产品阵营,并在大品牌的支持下进行着品牌延伸策略的经营取舍之路。
品牌扩张“殊途同归”现代企划鼻祖史蒂芬明确地定义了产品和品牌的分界--“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
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
产品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经久不衰。
”宝洁和联合利华作为同一商业领域的日化公司,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地竞争。
尽管竞争激烈,但在经营管理上也难免有很多相似之处:多品牌战略、差异化营销、内部竞争法则等。
不过在具体竞争细节的选择上还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比如品牌扩张。
建立一个成熟的品牌需要千锤百炼,而且成熟的品牌也需要不断维护,品牌扩张实际也是品牌的维护。
宝洁和联合理华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扩张采用了两种非常典型的扩张术,但最终目的还是扩大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
联合利华在使用“中华”牙膏上使用的可谓地道的“借鸡生蛋”的手法。
90年代初,联合利华提出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
并取得控股权,运用合资与品牌租赁的方式,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两个品牌的经营权,“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
此时,中华牙膏已成为中国最早、最具知名度、最具影响力的牙膏品牌之一。
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的品牌经营权之后,对中华牙膏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
联合利华此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正是看好了“中华”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长久沉淀下来的品牌影响,如果再加以先进的品牌经营模式,全方位的品牌宣传与品牌策略,“中华”具有再次腾飞的潜力,进而成为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牙膏品牌。
基于此,联合利华通过对中华牙膏这一品牌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开始了品牌打造与谋利之路,并通过本土化经营与重新包装、定位的方式,提升品牌权力,扩张品牌影响。
如果说联合利华在使用“中华”是“借鸡生蛋”的话,那么宝洁对“熊猫”洗衣粉的收购无疑就成了“买鸡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