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下的14-17世纪陆上丝绸之路道路复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下的14-17世纪陆上丝绸之路道路复原研究本文以14-17世纪明代陕西行都司、新疆及中亚、西亚等地为主要研究区域,此区为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民族交错分布,战争频发,本文希冀能通过对这一时期此区域内部交通道路状况的梳理、道路性质的甄别完成道路网的构建。
本文整体上分为五章,第一、二、三、四章分别探讨了西北地区、新疆地区、中亚河中地区、喀布尔地区、西亚伊朗、伊拉克地区的交通道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相关问题,第五章为全文结论。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概述了明朝建国以后,在前代基础之上对西北地区驿路系统的恢复和重置,探讨了各条主干道的具体用途及存续问题,在现有研究成
果的基础之上,对部分漏驿、错驿的设置时间和具体位置进行补充。
第二章基于对14-17世纪新疆地区交通道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嘉峪关至吐鲁番段的道路性质及通塞变化情况,增加了对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关注的天山北道的探讨。
总体而言,嘉峪关至吐鲁番的道路作为官方明文所规定的西域各国朝贡往来的道路,在14-17世纪里经历了由闭塞——通达——混乱——关闭的过程;陈诚出使西域和别失八里国的西迁都从侧面证明了传统上的天山北道在这一时
期仍然得以沿用,众多的考古发掘材料有助于勾勒和复原北路走向。
第三章概述了 14世纪帖木儿建国时期对中亚道路的重新开拓过程。
对比研究了中西间在驿站制度的设置和具体管理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在交代清楚整个时代背景的前提之下,继而分三小节,完善对河中和喀布尔
地区交通道路的复原。
第四章从伊朗、伊拉克地区的自然环境、古城演变及旅行家日记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西亚地区道路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经过梳理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相较于9-13世纪的的中亚地区丰富的史地资料记载情况来看,14-17世纪此地区的城市由于战乱普遍衰落,传统的道路交通网络虽仍然存在和沿用,但通达性和安全性大大下降。
以上四章,于各章内的最后一节中均有对此章所论述到的道路复原方法的介绍。
第五章对比总结了 14-17世纪丝路交通路线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概括性的总结了在结合GIS技术复原古代道路时的经验及感悟,古代丝绸之路并不是遵循严格意义的以官方为主导的有固定起始点的不间断的一条或多条商品贸易路线,反而更多的时候,它是一张官方、民间双活跃囊括了政治交往、经济交流等多种目的的各片断性、地区性的交通道路相连接、相交错的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