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认识区域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单元创新学法表解一、区域及其类型(判断正误)(1)区域就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通过区域认知,人们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并找出规律。

(√)(2)区域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

(√)(3)根据不同标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4)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文化区域。

(×)二、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1.区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提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区域划分: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人文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现状: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发展对策: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

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区域联系(1)含义: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把区域环境要素及联系正确连线。

2.区域协调发展(1)现状与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体系·建构于胸]命题视角(一)区域与区域特征分析演绎法学习1.区域的特征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3.厘清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主要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命题点全训(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情分析
世界地理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过,但由于只要考到60分即可,很多学生学习时不太重视,加上初三、高一接触这部分知识的机会少,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很陌生的。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讲解本节课内容时还是比较重视基础。从接触世界分区开始,讲解内容均是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人文地理概况讲解,本次换一种方式,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再将各要素串连在一起,希望做到讲解内容的同时,学生也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
2.中亚的地形特征;
3.中亚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型及自然景观;
4.中亚的河流、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中亚的地形资料,分析区域的地形特征;
2.以中亚的气候、地形等资料,分析中亚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解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明确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请同学观赏图片,总结中亚的气候特征,并提问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
观赏并回答。
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学习本节内容。
分析中亚地理位置干旱的原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并详细讲解中亚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知识。
听讲、思考、回答。
分析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同时学习的中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由中亚干旱的气候,推出气候的类型和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
(2)中亚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分析;
(3)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的原因分析;中亚水文特征的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自主学习、图示分析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教学过程:新学期新的开始,师生彼此介绍,让学生了解高考新方案及注意事项。

引入: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的地理环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板书: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阅读序言: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含义。

区域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概念高度一致,更加具体和强调空间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生答:区域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讲述:本单元共分四部分,其重点是第二部分。

过渡: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的发展的,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板书: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展示地图——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图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并回答什么是区域。

教师小结并强调:1、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2、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了解区域的划分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当然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教师可举例说明,如热量带的划分,文化区的划分和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过渡:区域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如:按性质分为经济区、自然区域和社会文化区,按划分途径分为区划区域和类型区域,而我们一般按内部分布状况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案

赣马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导学案编写:甘霖审核:吴雷云学案编号:01
第一节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自主学习:结合图1-1-2和图1-1-3阅读思考:
1.区域的含义: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1
2.区域的特点: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2
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2.1
3.划分的目的: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五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2.1 互动探究:
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能否举例说明呢?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一、3
二、区域的类型
自主学习:
区域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哪两类?说出其概念、划分依据并列举几个例子?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二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4.20
互动探究:
读图1-1-5,了解自已的家乡属于哪个方言区?说说汉语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区域的特征
列表比较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实践意义。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三、思维点拨1
互动探究:
(1)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吗?
(2)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四、思维点拨2 ;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3.7~9 四、区域的划分
自主学习:
读知识窗,回答下列问题: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习知识【同步练习】基础导学四;运用知识【同步练习】P3.6
【当堂检测】【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原创).doc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原创).doc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课标分析】“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就专门介绍这一概念。

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教材分析】“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区域的概念;一个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半特征。

知识结构如下:【学习目标】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阅读课本P3,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目标】目标1评价题: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区域具有明显的界限的是()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目标2评价题:1.有关均质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质区是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B.均质区内的组成要素可以不一致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区分D.均质区内的要素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2.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A.方言区B.旱作农业区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目标3评价题:1、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A.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B.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C.开放性和综合性特征D.综合性和整体性特【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设计(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设计(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判断1.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 )2.行政区是按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

( × )3.流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

( √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开放性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案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五、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区域特征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区域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讲座或实地考察;2. 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竞赛或项目研究。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和人文要素特征指标(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温馨提示]“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

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区域的类型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类型均质区 功能区 概念 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组成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更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易错提醒]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涵,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

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教材P5活动]我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各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要了解自己家乡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关键是要确定自己家乡的位置。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

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

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

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

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

1.1认识区域2 教案

1.1认识区域2 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区域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区域的含义2、区域的类型,并举出均质区、功能区的实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什么是区域?区域又有哪些类型,为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的理解,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区域的特征。

教学内容一、整体性1、含义:2、举例:青藏高原的整体性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地貌、生物、人口、城市、农业等方面分析探究:西北地区的整体性的表现3、意义:对人类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差异性1、含义:2、表现:3、意义:有利于区域发展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举例: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过渡由于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产生了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形成区域间的联系。

体现出区域的开放性。

三、开放性1、含义:2、表现:3、意义: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4、举例: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经济要素的联系活动1、读图1-1-8,说明海南岛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面环海,交通方便,利于对外交往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利于热带水果、蔬菜的生长。

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丰富,为工矿业提供了条件。

3、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确了区域的三大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板书设计区域的特征一、整体性1、含义2、举例:青藏高原高寒二、差异性1、含义2、表现三、整体性1、含义2、表现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区域的基础知识,难度小,容易理解,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运用。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区域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区域的特征主要由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组成。

同时,区域还有着自然、科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属性。

3. 区域的分类由于区域的特征和联系不同,因此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和功能区域三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人文区域则主要包括人口布局、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等;功能区域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划分出来的。

二、鲁教版必修三教案鲁教版必修三《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属性和分类,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述。

1. 区域的概念与前文所述的相同,教案中也将区域定义为“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教案中认为,区域的属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等,人文要素则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3. 区域的分类教案中将区域的分类分为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两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确定;人文区域则主要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三、区域认识的意义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属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把握历史、把握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世界认识通过区域认识,可以了解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区域经济等情况,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

2. 社会认识区域是由人们活动所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色等都有所不同。

通过区域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3. 历史认识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区域的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历史文物。

4. 经济认识各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特色。

通过了解和认识区域,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四、总结区域的本质是地域空间中的一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区域。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区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对区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

最后,探讨了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知识体系完整,案例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区域发展的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此外,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3)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全球视野。

(2)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区域”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教材版本,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区域划分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区域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引出区域的概念,让学生对区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详细阐述了区域的特征,如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区域的本质属性。

接着,介绍了区域的类型,包括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使学生了解区域划分的多样性。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说出区域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并举例说明。

(3)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绘制区域地图和撰写区域介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全球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湘教版认识区域教案

湘教版认识区域教案

湘教版认识区域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2. 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区域;3. 能够描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区域的命名和识别。

教学难点:1. 能够描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

教具准备:1. 地图和地球仪;2. 图片或实物,代表不同区域的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询问他们所在的区域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地图和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区域的定义,并解释不同区域的特征,如陆地区域、水域区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命名方式,如大陆、洲际、河流等。

三、区域识别(15分钟)1.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代表不同区域,如海洋、沙漠、城市等。

2.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或实物,并尽可能多地说出它们所代表的区域。

3.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区域的特点和功能,如海洋提供水资源、沙漠干燥少雨等。

四、区域描述(1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描述它的特点和功能。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所选择的区域,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 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更多不同的区域。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不同的区域,并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特殊区域,如公园、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和对不同区域的识别能力;2. 收集学生完成的任务和记录,评估他们对区域特点和功能的描述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和探索不同的区域。

同时,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维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
教学过程:
新学期新的开始,师生彼此介绍,让学生了解高考新方案及注意事项。

引入: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的地理环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板书: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阅读序言: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含义。

区域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概念高度一致,更加具体和强调空间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生答:区域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讲述:本单元共分四部分,其重点是第二部分。

过渡: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的发展的,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板书: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展示地图——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图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并回答什么是区域。

教师小结并强调:
1、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2、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了解区域的划分
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当然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教师可举例说明,如热量带的划分,文化区的划分和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过渡:区域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如:按性质分为经济区、自然区域和社会文化区,按划分途径分为区划区域和类型区域,而我们一般按内部分布状况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二、区域的类型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各自的含义
小结:区域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它们的区别是:凡是以区域物质内部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属于均质区。

例如:地貌类型分布区、植被类型分布区、人口密度分布区、文化区等。

凡是以区域内部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属于功能区。

例如:城市与周围的郊区、港口与腹地(珠江三角洲)等。

过渡: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看有大有小之分,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空间尺度,使学生了解区域空间的大小。

读图——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让学生知道此图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以中国为地理单元,依此是:中国——三大经济地带——若干经济区——工业基地——工业城市——工业区
小结: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活动:读图——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
要求:1、读图提取信息
2、说出形成的原因
学生回答:图中的信息有:
1、汉语有七大方言区。

2、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

3、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形成的原因是: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是主要原因,
其次是生产力水平底下、区域之间的交流少。

另外,我们洪泽应该属于北方言区。

板书设计
课堂训练: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A )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C )
A.方言区B.旱作农业区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
4.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D )
A.城市经济区B.浦东新区C.京津唐工业基地D.方言区
5.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C )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综合性
6.下列农业类型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A )
A.水田为主的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一灌溉农业一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一高山牧业一农耕区牧业
7.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C )
A.三峡水利枢纽工程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D.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8.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特点的是( B )
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B.是我国唯一的岛省
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D.是我国唯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
9、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印度和意大利的地理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两国中面积较大的是印度
(国名),判断依据是印度所跨的经纬
度大。

(2)乙图中亚平宁山脉的走向为(
B )
A.东西走向B.西北—东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D.南北走向
(3)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判断,E、F两地的
气候类型分别为( C )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甲图中的国家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是煤铁资源丰,其地区分布特点是德干高原东北部,该国依靠本国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③(填代号)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

乙图中的国家矿产资源缺乏,该国在④⑤⑥三城市中的④(填代码)利用当地优越的海运条件建立了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