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研究

合集下载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困境的分析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困境的分析
用者 能够 凭借对 土地 的使 用权 , 年 复 一年 地依 靠 出 售 土地 的产 出物来获 取收 益. 土地 价格 则 是资 本 化
耕地的社会价值。 耕地的社会价值包含耕地 的社会 保障价值 、 粮食安全战略价值 以及发展权价值 , 为 此, 可将 ( 2 ) 式 进一步修 订 为…
2 0 1 3年 1 月
第3 6卷
第1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 o u m ̄ o f S i e h u a n N o r m a l U mv e mi q( N m u r a l S c i e n c e )
J a n . , 2 01 3
V0 1 . 3 6. No. 1
耕地外部性价值供给 困境 的分析
杜 伟 , 黄 敏
( 1 .四川师范大学 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6 ; 2 .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6 )
摘要 : 耕地外部性价值具有生态涵养和社会保障的正外部性效益 , 耕地的特殊公共产 品属性 , 使耕 地外 部性价值难以形成一般 的市场均衡供需关系 , 导致耕地外部性 价值的供给 困境. 消除耕地外 部性价值供 给 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耕地外部性价值 内部化 的有效机制 , 为农 民提供外部性价值供 给的必要生 产条件 , 切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新 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 N C E T一1 0— 0 9 4 8 ) 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 杜
伟( 1 9 7 3 一) , 男, 教授 , 主要从事农村经 济问题 的研究
1 2 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o u t ae n r t ci nwa u r r c o d n er q i me t f h n i gt ee tr ai t tr r n C ia f l v t d l d p o e t s t o wad a c r i gt t e ur c i a o p f oh e n a gn xe l yi o i e o h n oc h n t n n i i
意 近年来 耕地锐减 和 非法圈 占土地搞开 发 区的情况 依 然十 分严 重 1 9 9 7年到 2 0 0 2年 , 六年间 耕地减 少 6 61 3 .3万 h ,补 充 耕 地 2 ,2万 h ,净 减 少 m2 2 5 m2 4 09 1. 3万 h m 到 2 0 0 3年底 耕地 已从 1 . 3亿 h 锐 m
性进行 内在化 , 而为耕地保 护政 策提供 参考。 从
1 耕 地保 护 的外部 性 表现
外 部性是 由英 国福利 经济 学家 庇古 首先 提 出 . 并
由 美 国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家科 斯 加 以丰 富 和 完 善 的 一 个 重
对我 国社会稳 定和 持续发 展 的重要 性 . 出要 实行 最 提
Absr t t ac :Cul v td lndc n b n c no ci ome o r t ae a a r ge o mi nc i i sf rf mer a dwh t smo e i a n a ’ r mpot n ,tc n b n r a e ft o h o ey ra t i a r gg e tb ne sf rt es cit i i
摘要: 耕地 不 只是 给 农 民带 来经 济 收益 , 重要 的是 为全 社会 的 稳定 及生 态 环境 带 来 了 巨大 的效 益 耕 地 这种 强 烈 的 更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摘要】只有认识到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多样性,进而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耕地质量保护,稳定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详细分为了经济外部性、社会外部性、生态外部性以及人文外部性四大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耕地保护的本质是耕地生产能力的保护,耕地质量保护是核心;保护耕地质量除了能保证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开阔空间及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耕地除了提供可以为经营者独享的经济产出功能外,还带来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效益为全社会共同分享,可见,耕地质量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正外部性。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有很多探讨:金小琴认为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是保护的代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张健等认为耕地的价值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外部性的存在:邵彦敏等认为主要原因是耕地产权不明晰。

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的结果。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的外部性影响,部分学者做了研究,但并未系统归纳,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分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1经济外部性耕地对于拥有者本身的经济性表现在一定投入和市场需求条件下,基于实物形态的耕地生态系统产品而产生的物质成果货币化收益。

农户本身进行耕地质量的保护行为之后,除了直接提升耕地质量,对于其耕地产出的作物及原材料也会有质和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外部性。

2社会外部性2.1粮食安全生产粮食的安全生产对我国非常重要,虽然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下保证了18亿耕地红线不突破,但对质量的保护还不够。

耕地质量保护,能够保障、提高耕地农产品产量,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供给及增长,耕地质量保护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外部性。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_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_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第25卷 第4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5N o .4 2010年4月J O U R N A L O F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p r .,2010 收稿日期:2009-09-03;修订日期:2009-12-0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 A J 10B 06-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 A D 02A 15)。

第一作者简介:苑全治(1985-),男,山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E -m a i l :y u a n q z .08b @i g s n r r .a c .c n *通信作者简介:郝晋珉(1960-),男,山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E -m a i l :j m h a o @c a u .e d u .c n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苑全治1,2,3,郝晋珉3*,张玲俐3,王博祺3,龙 鑫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摘要:论文通过研究认为耕地保护收益区域分配不平衡是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地方耕地保护积极性,抑制耕地减少趋势。

论文以经济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理论模型重点模拟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影响及对策,而经验模型则探讨了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的计算、补偿方式、制度保障和机构设置;最后以潍坊市为例,计算了2005年潍坊市各区市县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将潍坊市12个县级行政单元划分为7个保护区和5个补偿区,模拟构建了潍坊市2005年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结果表明:在耕地保护外部效益得到补偿后,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将随之提高,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带来的耕地资源浪费和耕地保护效率缺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的外部性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农业外部性问题思考我国农业中普遍、独特的外部性现象形成了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应的制度规范提供参考,促使农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一、我国农业的外部性现象(一)农业外部性的主要表现1、收益的流失。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

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也就无法提出相应的补偿,于是,收益就发生了“外溢”。

在我国,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

据统计,1952--1986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5823.74亿元,是农业税收的5倍多,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7%。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很少,1952--1983年国家通过财政和信贷渠道对农业的直接投资以及农村社会救济计为2326.09亿元,只及国家从农业中抽取资本积累的1/3强,仅相当于农业新创造价值的6.1%。

如果扣除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注入,则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我国农业平均每年要把新创造价值的9.4%无偿贡献给工业。

也就是说,农业被迫成了收益外部化的供体。

2、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

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 2008年第2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邵彦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21)杨印生 (吉林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长春 130021)内容提要 耕地保护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笔者通过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功能表现,结合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外部性 内部化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当个人追求自己福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

但看不见的手!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于社会上其余个人的经济福利没有任何影响,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等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但这种假定往往不能成立。

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经常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无法对等。

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注意到,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

他将外部经济定义为∀∀∀某些类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张是由于外部经济降低了产业内厂商的成本∀∀∀这对于厂商是一种正外部性。

经济学家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

他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

他指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

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但庇古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义 。本文 将基 于粮 食安 全 的耕 地保 护外 部 性 的 补偿 界 定 在粮 食主 销 区对粮 食 主产 区 的补 偿 , 补 偿 主 体 、 偿 途 从 补 径 、 偿实 现机制 等方 面较 为系 统地 提 出了耕 地保 护补 偿 补
的方 案 , 调整 我 国 目前 的耕 地 保 护 和粮 食 安 全 政 策 , 对 发
具有社 会 效 益 、 态 效 益 。但 耕 地 保 护 所 带 来 的社 会 效 生
益、 生态效 益 等无法 以货 护收益 的外 部化 ( 董德 坤 等 ,04 , 20 ) 因而 存 在 耕 地 保 护 的 外部性 补偿 问题 。如 何 在 中央 和地 方 、 粮食 产 区和 销 区 、
维普资讯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0 资 08年 第 1 卷 第 5期 8
C IA嗍 HN
L 丌 r0N, E 0I E N E V R MF R s 瓜c sA D N I ON a NT
_
Vo . 8 1 1 No. 2 o 5 o8
不 同粮食分 区问的耕地保护 外部性补偿 机制研 究
朱新 华 曲福 田
( 京农 业大学 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 究所 ,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 5
作 为农 业用 途 的耕 地 除 了具 有基 本 的生产 功 能外 , 还
可转 换性 和农 民务工 方式 的可 选择性 , 粮食 生产 的机会 成 本远 远大 于其 贸易所 得 , 政府 应该 依据 对机 会成 本 的补 偿 来控制 粮 食 种 植 面 积 和 产 量 , 保 障 粮 食 安 全 ( 靖 , 以 胡 19 ) 9 8 。我 国采取 的是 全 国统 一 的 耕 地 保 护政 策 , 略 了 忽 同地 区耕地 利用 与保护 的成 本差异 , 土地 管 制基 本上 是

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

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JY013);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1420062)[作者简介]马文博(1985—),女,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引用格式:马文博.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87-94.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1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87-08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Reviewandprospectofresearchofthespatialheterogeneityofexternalvalueofcultivatedlandandecologicalcompensation关键词: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生态补偿马文博MAWenbo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通过对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基本理论及其内部化、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外部性价值测算与补偿等方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给予耕地保护主体一定数量的补偿,可有效提升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国内在补偿标准理论基础、补偿标准测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未来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综合测算正负外部性价值量,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生态补偿策略,提升补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探讨魏玲1,马晓茗2(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 广州510090;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耕地保护政策的失灵,使得政策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资源得不到最优的配置。

在此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通过征税(补贴)和确定产权的方法来解决失灵问题,从而使农地保护政策更有效率。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科斯定理;庇古税;失灵耕地作为一种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农业的根本。

保证足够的耕地数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来讲,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水平低,故采取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一补一”,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规定不同地块的用途,相对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征收耕地占用税等等。

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耕地,除了耕地能带来经济效益外,它还能带来大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此文中,笔者主要对耕地保护中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1 关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应,也就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一般而言,外部性包括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经济行为人给周围其他人的经济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负外部性,经济行为人给周围其他人的经济行为带来好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性。

在谈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之前,先看看有关学者关于农地外部效益范围的理解。

谭种春、曲福田、黄贤金(1998)认为,农地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现在的市场机制主要关注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市场来说是外部性效益。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外部性问题思考我国农业中普遍、独特的外部性现象形成了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应的制度规范提供参考,促使农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一、我国农业的外部性现象(一)农业外部性的主要表现1、收益的流失。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

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也就无法提出相应的补偿,于是,收益就发生了“外溢”。

在我国,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

据统计,1952--1986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5823.74亿元,是农业税收的5倍多,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7%。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很少,1952--1983年国家通过财政和信贷渠道对农业的直接投资以及农村社会救济计为2326.09亿元,只及国家从农业中抽取资本积累的1/3强,仅相当于农业新创造价值的6.1%。

如果扣除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注入,则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我国农业平均每年要把新创造价值的9.4%无偿贡献给工业。

也就是说,农业被迫成了收益外部化的供体。

2、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

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草原、林地、森林、绿洲、湖泊、耕地等景观的无偿提供就是农业外部经济的典型例子,它们对净化空气、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公众也因此而无偿获益。

比如,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3、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

和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农业更容易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

例如,我国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

2000年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农田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7亿元。

农业外部性及内部化策略

农业外部性及内部化策略

农业外部性及内部化策略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厂商和个人)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其影响是外在的。

因此,外部性亦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按照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效应分为正外部性及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以价格之外的其他方式给其他经济体带来额外收益,并没有为此获得相应的报酬;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通过以价格之外的其他方式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成本,并未为此承担相应的成本。

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

一、农业外部性问题的提出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指出农业国家应该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现实的经济实践表明工业化能够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因此“唯工业化”思想成为主流,造成农业发展停滞。

20世纪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苏尔曼对农业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认为农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原料贡献、外汇贡献[3]。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服务业占GDP比重越来越大,而农业占GDP的比重逐渐减小,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因而我国政府始终将农业发展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因此,研究农业外部性并提出内部化策略对农业发展,维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外部性表现(一)、农业正外部性。

农业正外部性是指农业部门在和非农业部门中以非价格为基础交换产生的效益,农业部门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

农业正外部主要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其中直接使用价值是指农业提供食物纤维和食物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的四个贡献。

农业的间接使用价值指农业在直接给人们提供食物、带来收益的同时,间接的提高人民福利水平。

其中,农业间接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自然景观价值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进展

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进展

理 论认 为 耕地 资 源不 仅 具有 经 济产 出 价值 , 水 土保 持 、 在
生 物 多样 性 、 观 环境 以 及 社 会 稳 定 等 方 面 也 发 挥 着 重 景 要 作用 。 ; 是 市 场 价 值 与 非 市 场 价 值 分 类 。Krtl 。 二 uia l 认 为 资源 非市 场 价 值 的存 在 , 于 公 众 对 保 护 资 源 有 支 源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 1 资 0 2年 第 2 2卷 第 1 0期 C I P U A I N,E O C SA D E V R N N V 12 N ・0 2 1 HNA OP L T O R S UR E N N I O ME T o.2 o 1 0 2
耕 地 保 护 外部 性 及 其 经济 补 偿 研 究进 展
值量 化 的角 度 将耕 地 资源 价值 分 为 市场 价 值 和非 市场 价 值 。实 质 上 , 地 资源 价值 的 三种 分类 互 有雨 合 , 文 耕 马 博认 为 市场 价 值是 指耕 地 资 源 的 经 济 价 值 , 其 非 市 场 而
l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与核算
11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 .
英 国学 者
非 常严 重 。对 此 , 国内外学 者从 生态 治理 的视 角对 耕 地 的
Pa e 为 使用 价 值 包 括 直接 使 用 价 值 、 接 使 用 价 值 er 认 e 间 和选 择 价值 , 非使 用 价值 包 括 遗赠 价值 干 仔在 价 值 n
国 内学 者对 耕 地价 值 的划 分多 足 基 于 拼地 功 能 属 性 的角度 , 为其 包括 经 济产 } 价值 、 认 H 社会 保 障价 值 和生 态 服务 价 值 。。而部 分学 者 出 于研 究 的 需要 , 资源 价 从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化研究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化研究
3 研 究 展 望
正 确 的农 业 资 源 开 发 观 是 融 农 业 的生 产 功 能 和 生 态 功 能 为

体的 . 由于 生 化 黄 腐 酸 介 入 农 业 系 统 中 . 加 农 业 资 源 的 耦 合 增
效 应 通 过 生 化 黄 腐 酸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的应 用 . 仅 可 提 高 地 力 . 不 还 可 以起 到有 效 节 水 作 用 和 作 物 的 抗 旱 能 力 . 时增 强 了 农业 生 态 同 系 统 的稳 定 性 和抗 逆 性 . 可 以为 社 会 提 供 更 为 丰 富 的 食 物 资 源 还
题的原因 . 后 提出耕地保护外部 性内化的途径 . 最 以期 为 我 国耕
地保 护提 供 借 鉴
1耕 地 保 护 外 部 性 的表 现
等 生 态 失 衡 问 题 . 会 造 成 农 民 失 业 率 增 加 、 地 供 求 失 衡 等 一 还 土
系 列 的社 会 问题 . 这些 都是 耕 地 保 护 外 部 不 经 济 的 表 现 。
Abt c: sap bi po ut et nlyo u ia dln po ci i t mpr n h r trt .T eojci fhsp pri t sr t A ul rd c, xe ai f hvt ad rt t n s s a c r t c e e o i i ot t aa ei c h bet eo i ae o a c c s i v t s
f1 创 之 . 物质 能现 代 化 利 用 技 术 。北 京 : 学 T 业 m版 社 ,0 32 3 3. 吴 生 化 20 。- .
『1 之 浚 . 环 经 济 导 论 . 京 : 民 出 版 社 , 0 4 1 7 1 8 4. 冯 循 北 人 2 0 ,8 ~ 8 . f1 增 建 等. 气 耦 合 与 天 灾 预 测 . 京 : 震 m 版 社 , 9 , - . 5. 郭 地 北 地 1 6l3 9 作 者 简 介 : 延 军 。 。 北农 业 大学 硕 士 。 魏 男 东 ( 0 0 1 — 9收 稿 S编 辑 ) 2 1— 2 0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879-388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7529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 经济补偿机制研究陈雍文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1日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作为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耕地保护的任务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并不仅被个人享有,而是被社会成员无条件共享的特性,使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耕地所有者并不愿意保护耕地,导致大量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或荒废等现象。

耕地保护政策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为解决土地资源在全社会的利益分配基础上而制定的公共政策。

解决耕地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因此,文章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对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同时,以成都市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今后科学合理保护及利用耕地,以及政府制定耕地保护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经济补偿机制,成都市Research on the Externality and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engd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Yongwen Che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May 29th , 2023; accepted: Jul. 12th , 2023; published: Jul. 21st , 2023陈雍文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stantly speeding up,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e, non-grain fertilizer gradually highlighting, as the key ste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mooth advancement, the task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immin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r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not only enjoyed by individuals, but shared unconditionally by social members. As a rational economic man, cultivated land owners are not willing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inefficient us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r abandoned phenomena.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also the public policy form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solv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exter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economics,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uses relevant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externaliti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discusses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Chengdu City is taken as a typical case for analysis, problems are found,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future, providing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Keyword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Externality,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hengdu C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

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工作研究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李 峰(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山东菏泽 274009)摘要: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详细探讨了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包括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利用的外部性,以及私人与社会在耕地资源配置上的冲突。

进一步分析了耕地非粮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以及对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化解策略,包括实施耕地资源利用的行政规制、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扩展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以及推进产区补偿和产销区协调机制。

旨在为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化解策略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粮化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挑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经常面临被转用于非农业目的的风险。

这种趋势不仅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及其化解策略,对于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1.1 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这种属性意味着耕地资源既非完全公共也非完全私有,它的使用与管理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中,耕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的农业生产上,还在于其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间接作用。

然而,由于耕地资源的这种特殊性,其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外部效应,如过度开发、不合理转换使用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耕地的持续利用,还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1.2 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对社会其他成员或环境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应。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3No.9Sep.,2009第23卷第9期2009年9月收稿日期:2008-10-06修稿日期:2009-08-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变化测度与福利均衡研究”(707730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地使用权征用的制度安排与农民损失及补偿政策研究”(08BZZ02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研究”(2007050402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B15B05;2006BAJ05A14)。

第一作者:牛海鹏(1974-),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

E-mail:niuhaipeng@Re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Benefit Systemand Analysis on Its ExternalityNIUHai-peng1,2,ZHANGAn-lu1(1.Collegeof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2.SchoolofSurveyingandL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searchforthecompensationtheorie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basedonreconstructionofcultivatedlandusebenefitsystemandanalysisofitsexternalbenefit.Methodofdocumentation,logicalreasoningandsystemanalysiswereemployed.Theresultsshowthattheeconomicbenefit,ecologicalbenefitandsocialbenefitofcultivatedlandusearedifferentintermsoftheform,thebasisandprocess.Theexternalityofecologicalandsocialbenefitofcultivatedlanduseisthecrucialreasonofcultivatedlandconversion.Theinternalizationofexternalbenefitsistheonlywaytoresolvetheexternalityproblem.Itisconcludedthattheeconomiccompensationmechanism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shouldbeconstructedinChinaassoonaspossible.Key words:landadministration;externalbenefit;donatorandacceptor;externalityproblem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internalizationmechanism目前,中国耕地利用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多集中于耕地物质产品(或直接利用产品)的产出及其效应方面,未能凸现耕地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未能从系统的角度全面阐述和体现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牛海鹏1,2,张安录1(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研究目的:在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和外部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求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理论依据。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测算——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测算——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第31卷第8期2009年8月2009,31(8):1400-1408Resources ScienceVol.31,No.8Aug.,20091引言国外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补偿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庇古(A.C.pigou )等对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分析并首倡给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予以补贴。

随后,Westman (1977)提出“自然的服务(nature ’s services )”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1],Freeman (1993)出版《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2],Turner 、Pearce 等提出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3,4],Daily 主编出版《自然的服务—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5],Costanza 等发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6],以上研究为耕地(农地)的外部性测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在实践中,国外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补偿融合于农业补贴(尤其是农业生态补贴和农业环保计划)之中,如美国的“在耕土地保护计划(Work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s )”和“农田保护计划(Farmland Protection Program )”。

国内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补偿研究始于耕地的非市场价值研究[7,8],随后应用于耕地(农地)的征地补偿和农业(生态)补偿研究之中[9,10],进而扩展到保护在耕土地的经济补偿标准和运行模式研究[11,12]。

本文在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和耕地保护外部性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算思路和测算方法,为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及其标准确定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耕地保护过程中相关经济政策缺位和实践“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供了理论保障[13]。

2耕地利用和保护的外部性分析2.1耕地利用效益体系构建2.1.1耕地利用效益研究进展目前,对于耕地利用效益内涵和类型的划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公认的界定。

国内外耕地保护政策研究_薛凤蕊

国内外耕地保护政策研究_薛凤蕊

- 49 -
2013.6 ( 总 410 )
World Agriculture
能的耕地仍然受到保护 。 2. 美 国 土 地 发 展 权 制 度 美国对土地保护的重 视源于 1934 年发生的黑风暴,粗放垦种使土地资源 被严重破坏,肥沃的表土变成沙漠 。1935 年美国国 会通过 《 土壤保护法 》 , 1936 年通过 《 土壤保护和 国 内 配 额 法》 , 1956 年 政 府 提 出 《土 壤 储 备 计
World Agriculture
2013.6 (总 410 )
鼓励农业和其他利用方式共存。20 世纪 90 年代末, 加拿大实施国家水土保持计划,制定土壤保持和河 岸管理方案,鼓励农民休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培肥地力。
用地 、 保护耕地 ” 的原则,鼓励调整农村建设用 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 钩 。 2006—2009 年,全国各地区积极实施城乡建 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取得了 较好成效,但仍有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 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 围,跨区域挂钩 、占优补劣 、 圈占农地,对耕地数 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害 。 为此 2008 年国土资源部 颁 布 《城 乡 建 设 用 地 增 减 挂 钩 试 点 管 理 办 法》, 2009 年国土资源部 、 农业部又下发 《关于加强占 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对补充 耕地的质量 、数量、土壤改良以及后期管护等方面 作出具体规定 。 2010 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严格规 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 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增加高产稳产农田和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 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 3. 土地流转与集体土地确 权 的 保 护 政 策 针对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出现的土地抛荒现 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 “ 依法 、 自愿 、 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 转让 、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 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土地流转不得改 变 土 地 用 途 ; 坚 决 守 住 18 亿 亩 (1 亩 等 于

北京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分析文献综述

北京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分析文献综述

北京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分析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进展对耕地资源变化的研究,国外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

耕地资源变化,国外一般称作农地保护,因而耕地资源变化往往是和比它宽泛的农地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在保护含义上其核心内涵是一样的,只是保护程度有所差异。

国外的耕地资源变化研究,主要有以下学说:(l)国家干预学说。

强调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对耕地加以保护,确立依法管理耕地的制度基础:(2)市场调节学说。

认为在耕地资源变化方面,国家更多应该运用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并合理确定国家与个人在耕地资源变化中的关系和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耕地资源变化方面联系政府与农民的重要作用:(3)可持续发展学说。

兼顾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实现耕地资源变化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从国外耕地资源变化的发展历程来说,起初的农地保护主要源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阵。

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使大量优质农地损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和世界粮食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进一步诱导了城市的无序扩展,以及对土地市场秩序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从而引起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城市周边地区农地保护的关注,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以防止农地盲目非农化为主要目标的农地保护理论、技术和政策体系。

美国的耕地(农地)保护理论尤其完备。

美国的耕地(农地)保护一直非常受理论界的重视。

美国著名土地经济学家伊利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对农用地的规划控制。

后来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非常关注耕地(农地)保护,强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限制城市扩张、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占用农地。

1981年联邦政府提出“农地保护政策法”,作为农(耕)地保护的法律依据,同时原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与州、县政府合作,提出了“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系统(LESA),用以确立农(耕)地保护的类型和范围,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农(耕)地保护的实践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教育、惩治违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13万hm2,补充耕地225.2万hm2,净减少410.93万hm2。

到2003年底耕地已从1.3亿hm2锐减到1.234亿hm2[1]。

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耕地保护的效益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要低好多,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本文试图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对其外部性进行内在化,从而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1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表现外部性是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概念[2]。

在经济世界里,外部性的广泛存在使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经济学家们也对外部性的含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担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3]而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Stub-blebine)给外部性效应是这样定义的: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4]。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就是说,如果某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所控制的活动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活动1的影响,而1又在另外一个人B的控制之下,这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邵建英陈美球(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45)摘要:耕地不只是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耕地这种强烈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耕地保护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文在深入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要求,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ExternalityAnalysi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SHAOJian-ying,CHENMei-qiu(CollegeofLandResourceandEnvironment,JiangxiAgriculture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Abstract:Cultivatedlandcanbringeconomicincomesforfarmer,andwhat’smoreimportant,itcanbringgreatbenefitsforthesocietystabilizationandenvironment.Foritsstrongexternality,cultivatedlandprotectionobjectivelynotonlyistheliabilityofpeasant,butisthecommonresponsibilityofallpeople.Inthispaper,basedonprofoundlyanalysingexternality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thebasicthought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wasputforward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ofchangingtheexternalityintointeriorinChina.Keywords:Cultivatedlandprotection;externality;interior第5卷第3期2006年6月Vol.5No.3Jun.,2006广东土地科学GUANGDONGTUDIKEXUE根据上述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含义,可以把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理解为耕地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或边际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相偏离,个人耕地保护所带来的收益被其他社会成员分享,它的存在打消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利于耕地的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收入,而且能让他们有份稳定的工作—耕种土地,从而消除了他们一种整天无所事事的空虚感,也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耕地的合理保护所带来的这种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土地使用者的收益中却得不到体现[3]。

从外部性的概念可以看出,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也没存在于行为主体的决策函数之中,或者说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的物品以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但对其它经济主体产生附加效应的现象。

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未能适当地反应在生产和消费中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是没有在正常价格体系运行中得到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福利的影响。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都会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市场产生最优的结果。

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

因此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为人民提供粮食等其他物品),而且也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

从长期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没有稳定的耕地面积,就没有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

所以,只有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才能保护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对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大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耕地保护对农民的保障性作用。

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农村,这方面建设还远远不足。

耕地对农民来讲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农民失地又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保护好耕地,等于为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多数农民来说,目前还离不开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村生活,离不开耕地保护。

否则,农民的保障性问题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第三、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的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土地作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生存的源泉,发展的基石,是立国富民之本[5]。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如果不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顾长远利益,采取对土地资源实行过度开发来获取较快的经济增长,那是竭泽而鱼、饮鸩止渴。

这种经济增长难以持久,到头来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应当注意的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包括代内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

通常大家所说的外部性多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从当时的利益来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

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可以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当前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6]。

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是指现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部分收益或成本要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来,而当前无法享受或不必承担。

因此,45第3期邵建英等: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在考虑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应该要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加以分析,例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等问题,不仅是对一个地区和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都会产生危害。

2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根据上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表现可以看出,保护耕地不仅是农业稳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能促使水利、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良性循环,对社会稳定、农民的社会保障、安置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耕地带来的这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被置于了公共领域,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根据准公共产品理论,耕地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性,其外部性主要是由于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中最好的土地,本身具有多项功能和由于被人类利用而具有的社会性所决定。

对于农民集体或农民个人来说,将耕地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货币收益较低,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农民保护耕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对他们(全体社会成员)来讲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得以体现,保护耕地的收益外部化,从而他们也就缺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当农民的其他劳动收入高于农业收入时,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放弃耕种土地或减少对耕地的投入,而由此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如农转非,农业内部调整等),土地质量下降(如出现沙漠化,盐碱化等),甚至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由于耕地保护对整个社会具有正的外部性,其边际收益情况如图1所示。

横坐标为耕地保护量,纵坐标为价格。

耕地保护的社会边际收益为MSR,农民个体的边际收益为MR,两者的差值为边际外在收益MER。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MSR线在MR线的上方,说明耕地保护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民个体的边际收益,其差额为边际外在收益,被社会其他成员无偿的分享了。

换句话说,农民在进行耕地保护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报酬较少,有一部分劳动成果(耕地保护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得不到回报,被无偿地贡献给社会。

相比之下,从事于其他行业所得的报酬较高,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很多人就不愿意保护耕地,而转向其他的行业,从而使耕地保护得不到保障。

假设某企业采取某种经济行为所得到私人利益为Bp,而行动产生的社会利益为Bs。

在存在着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利益大于私人利益即Bs>Bp,如果该企业这一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以个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就会停止行动,其停止行动的那一点就是私人成本等于私人收益的那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