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腐败的文化原因及其根本危害
必须充分认识腐败亚文化的危害
改革纵横口张洪“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而来,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以及价值观等等。
腐败亚文化从性质上讲属于一种反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判断与社会应有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亚文化以自私自利为核心,以特权思想为载体,以享乐主义为表现,其外在的行为是认同和支持腐败行为及腐败现象,甚至亲身“实践”腐败,最终的结果是损害国家、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满足个人暂时的私欲。
腐败亚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学家吴晗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腐败史。
”腐败亚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之下产生发展起来,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一个社会腐败亚文化盛行,也就是说人民普遍默认了腐败者拥有特权,并为他们能顺利地行使其特权推波助澜,则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以腐败者为核心的特殊的利益群体。
这一群体中的人也会自然地分成许多层次,下一级的人尽其所能地向上攀登以便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上一级的人则视其亲疏远近分配给下级不等量的权力,最终这一群体将结成相当牢固的同盟,如果可能,他们会将特权传给自己的子女。
在特权不得世袭的制约下,各人则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自认为最靠得住的人,或者干脆“易子而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变相的承继关系。
由此这个圈内就形成了其特定的腐败亚文化。
外边的人如果想进入这个圈内获得一定的职位,首先要认可并遵循它固有的游戏规则,从而使得腐败亚文化越来越具有稳定性。
但在另一方面,这一特殊群体34中国党政干部论坛7/2005结合得越紧密,也就意味着它离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越来越远,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人民最终会将这一不合格的权力掌控群体抛弃,选择更加合适的政权取而代之。
这样的规律,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可以证明,已经解体的前苏联政权也可以证明。
在苏共解散以前,有关机构曾经做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仅有不到3%的苏联人民认为苏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却有75%以上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官僚集团的利益”。
国考热点:明腐败少了 亚腐败呈蔓延之势危害大
国考热点:明腐败少了亚腐败呈蔓延之势危害大受访者最期待三大现象得到制度性遏制:吃拿卡要、隐形福利、隐性兼职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大肆行贿、索贿等腐败现象少了。
但也有人发现,社会上的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
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曾这样界定亚腐败: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处于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
公众怎么看亚腐败现象?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0%的受访者认为亚腐败对社会危害较大。
64.4%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亚腐败应该零容忍。
受访者中,党政机关人员占7.7%,事业单位人员占19.8%,国企员工占21.8%,外企员工占8.8%,民企员工占30.2%。
“有执法权的部门出现亚腐败的情况更多”山东泰安某房地产公司员工张波(化名)感到,自中央强力反腐以来,当地明目张胆索贿的现象没了,但出现了一些变相的形式。
比如公车不让用,一些政府机关人员就借个人或公司的车出去玩。
“如果没有利益往来,他们肯定不好意思开口,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借。
这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但要说是腐败好像又谈不上,就算亚腐败吧”。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集体亚腐败现象:过年过节时,一些下属单位会对上级部门“表示”一下,费用算在公账上。
调查显示,84.0%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的亚腐败现象较多,14.5%的受访者感觉一般,仅1.5%的人感觉比较少或没有。
“有执法权的部门出现亚腐败的情况更多。
”在山西太原某乡镇工作的李一(化名)举例,一些公司的特种设备需要定期年检,如果不找关系可能就会被拖到过期,一处罚就是十几万元,找中间人去办,花点好处费,一个星期就搞定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芹指出,亚腐败的典型形式包括在日常办事过程中的请客送礼、官员特权等。
近几年,还出现了性贿赂、信息贿赂、感情贿赂、期权贿赂等多种形式的隐性贿赂。
这些行为虽违反了相关纪律规定,但由于构不成刑法中犯罪的概念,在处理上弹性较大,运动式惩治特点明显,因此亚腐败者往往存侥幸心理,公众也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
腐败文化根源及其危害
中国文化腐败的根源及其危害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自从生产力发展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开始,就有了腐败。
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广泛存在自不必说,而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史,可以说是一部封建官僚的贪污史;历史发展到今天,就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之时,腐败也较为猖獗、泛滥。
正如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谈到:腐败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恶性肿瘤,它吞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改革即使在法律上通过了也很难实施。
中国的腐败,制度不够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文化本身才是腐败的根源,所以,要杜绝或减少腐败现象,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自身上动手术,一切都是徒劳的。
我国的腐败现象近些年成了政治、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焦点。
自然要研究、解决腐败问题,探求腐败根源成了第一要务。
政治学者们有许多理论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以及体制等方面寻找根源,而对于文化方面的根源,重视程度还似乎不够。
应该说,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只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和清除腐败;然而事实上,在我国腐败现象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而销声匿迹,而且近一个时期在不少方面呈滋长、蔓延和发展的趋势。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我们回答,仍要在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中去找原因。
这并非阶级的偏见,而是存在的事实。
列宁也说过:旧社会在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会被装进棺材,埋进坟墓的,它在人们中间腐烂发臭,继续发生作用。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腐败的根源,对我们认识、解决腐败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脱胎而来,长期的专制集权统治,儒、佛、道思想、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等等,都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腐败的定义腐败的定义颇多,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腐败指公共权利的非公共运用,是掌握公共权利的机关或工职人员利用职务和权利,谋取私人目的的而滥用公共权利的行为。
为什么一些国家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行为?
为什么一些国家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行为?政治腐败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许多国家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政治腐败问题严重,甚至已经成为其发展和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
那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行为呢?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一些国家可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非民主历史。
在这样的国家,政治权力通常掌握在较少人的手中,并且存在着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就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上的官僚体系也变得非常庞大,这些机构常常没有透明度,以至于贪污等违法行为可以很容易地发生。
二、制度问题一些国家的政治体系可能存在缺陷,无法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缺乏法律、制度上的监督机制会对贪污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在这些国家,政治权力通常掌握在少数高层领导人手中。
这样的领导人可能会利用权力来牟取私利,而且一些领导人笃信权力是他们的特权,这使得政治腐败行为愈演愈烈。
三、文化原因一些国家的文化可能会助长政治腐败行为的出现。
在这些文化中,个人利益比公共利益更重要。
这意味着人们更容易被收买、贿赂或其他金钱方面的诱惑所左右。
此外,在这些文化中,人们可能会纵容贪污等现象,而不将其视为不良行为。
四、经济原因经济不发达会导致一些国家存在严重的和普遍的政治腐败问题。
在这些国家,政府部门经常掌握过多资源和资金,这就使得贪污和腐败现象繁衍并长久存在。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以及社会福利不完善也会导致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
五、外部因素在一些国家,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政治腐败问题的出现。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助长腐败行为的出现,以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
例如,往往会支持某些天然资源国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以保持对该资源的控制。
同时,一些国际经济体系在一些国家中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腐败问题的持续存在。
综上所述,政治腐败是一个深层次、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仅是国家制度、人口和经济等基本因素的结果,还需要结合文化、历史和外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浅析印尼新秩序时期的腐败问题
浅析印尼新秩序时期的腐败问题印尼新秩序时期(1966年-1998年)是印尼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开始于苏加诺总统的倒台和苏哈托军政府的上台,结束于1998年的“五月风暴”中苏哈托总统的下台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
在这段时期,印尼政治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败问题。
本文就对印尼新秩序时期的腐败问题进行分析。
一、腐败的产生原因1.政治体制的封闭性印尼新秩序时期的政治体制相对封闭,少数政治家、家族和军方占据着政治资源,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并将国家资源转化为个人利益,这也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
2.经济体制的扭曲在印尼新秩序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调控,政府干预经济、内外贸易等领域,这导致了经济体制的扭曲,一些政治家和企业家通过对政府的贿赂和腐败手段,来获取商业上的利益。
3.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性印尼新秩序时期的国民经济主要由政府主导,并由少数政治家掌控大部分资源,其利益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这也导致了政治家之间的互相勾结,既为了确保他们在政府内掌握控制权,又为了互相分配利益,造成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二、腐败的表现形式印尼新秩序时期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财产的非法转移在印尼新秩序时期,政治家和军方高层绞尽脑汁地寻找途径,以将公共财产转移为个人财产。
2.权利寻租印尼新秩序时期政府的扩张性,使它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中具有巨大影响力,政治家和企业家通过行贿发财,从政府中获得所需的政策资源。
3.暴力剥削印尼新秩序时期的军政府继承了苏加诺时期对人民极端残酷的镇压和迫害方式,使得军方和其附属机构掌握了高度的权力和资源,通过长年累月的压迫和剥削,来获取巨额的财富和权利。
三、腐败问题的危害腐败的危害在印尼新秩序时期是非常显著的。
它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社会道德荒疏、经济下滑、贫富差距加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腐败问题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公共利益,妨碍了贫困人群的发展,阻碍了所有正义行动的实现。
公务员“亚腐败”现象的危害及成因分析述评
腐败” 是这么一种现象 , 在权力 的廉 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 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 , 但权力本身却 又并不是干净 的空 问。在腐败丛生的国度 ,亚腐败” “ 势
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 使各级
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 的政治本色, 发扬党的光荣传 统和优良作风 ,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 工作观、 政绩观 , 以优 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 、 群众迎难而上 , 锐意改革, 共克 时艰。由此出发, 注重公务员“ 亚腐败” 现象的研究, 对于 改进和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 就具有特殊重要意蕴。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1 00年第 9卷
同, 但却有其共 同点: 第一 ,亚腐败” “ 的主体是掌握职权
之人 ; , 第二 在实际中, 有利用职权为 自己或相关人谋私利 之事实 ; , 第三 主体是在“ 合法” 的利用手 中职权谋私。鉴 于此, 我们对公务员“ 亚腐败”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 公务员
第 9卷 第 8期
21 0 0年 8月
广州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n l f u n z o nv r t S ca S i c dt n o ra o a gh uU i s y( o i ce eE io ) G ei l n i
Vo . 1 9 No. 8
( ) 一 公务员“ 亚腐败” 的内涵
“ , 亚”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较
差, 二是次一等。对于“ 亚腐败” 的解释 ,辞海》 《 《 、 现代汉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提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腐败现象研究现状,进而归纳总结,从经济学、政治学、制度学、社会及历史文化等视角,阐述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腐败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腐败;原因;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遗留下来的腐败问题远未解决,也未能控制到令人满意的局面,现今各种腐败形式“与时俱进”,新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风气和危害波及范围极广,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研究腐败的成因和影响意义重大。
一、腐败的原因(一)经济学视角。
主要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涉及到成本——收益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拥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道格拉斯·诺斯与罗杰乐·米勒认为,人们可以像分析经济活动那样分析犯罪行为。
加里·贝克尔和斯蒂格勒(Gary Becker and G. Stigler, 1974)认为,无论是否在经济领域,渎职犯罪的主体都在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都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将腐败等同于贿赂,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腐败为什么发生。
她指出,腐败是“一个第三方(相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而言)试图以额外支付来影响代理人决策,而且这笔支付代理人及第三方均未上报委托人”。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待腐败原因的学者,主要观点争端在于腐败的根源是否来自于有无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公权的范围过大以及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界限等问题。
我国学者张维迎将腐败现象的原因界定为,公权占领了本该归属为私权运作的范畴。
张曙光认为,在公有制体制中,产生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客观基础相对光大。
郑也夫也认为,过多的政府权力干涉是腐败产生的原因。
(二)政治权力视角。
阿克顿勋爵曾经认为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加限制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腐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打破腐败的重重桎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的成因1.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是腐败的主要成因之一。
腐败的出现源于制度不健全和腐败治理缺失。
一些不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机制及其执行不力会引发腐败行为,腐败成为人们追求获利与“权力寻租”的渠道。
2.人性原因:人性原因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们在追求财富、权力等目标时,常常采取不法手段,而政府机关的腐败也源于官员自身的欲望和劣迹。
一些没有定力的官员很容易堕落,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3.文化交往原因:文化交往原因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不同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也常常引导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文化差异和交往方式。
二、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对策1.提高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和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也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完备的政治监察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执纪审查利剑必须时刻悬在官员的头上,在内外约束下实施清廉的行为。
3.加强公民监督纵深推进公民参与国家治理。
除了通过官方途径对权力的制约外,还应引导公民参与治理,加强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的权利。
4.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对于一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领域,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强检查与纠正机制的威力。
5.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6.推行多元化治理模式在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专业性知识,更应该适当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调查。
越来越多的治理工作已经转向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尤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审查和监察机制的协同行动,避免中间的利益斗争和不公平的行为。
浅议腐败亚文化及其历史成因
; j ≥ 卜 j 山0 二 { 0 三 l ( 】 一 ∞ 有一 定的道理 , 第三种观点则更加深入 。事 实上 , 反对
作为 一种反主 流文化 , 腐 败亚文 化实质上就 是对
廉政 文化的反动 和背叛 。总的来说 , 腐 败亚文化具有 以下几个 特征 : 其一 , 腐败亚 文化 同廉政 文化一样 , 具 有悠久的历史 , 也可谓源远流长 , 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
究 建 理 论
浅 议腐败 亚文化及 其历史成 因
郭 蕊
( 许 昌学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摘要: 腐败 亚文化 , 是 与作 为主流文化的廉政 文化相 对而言的文化概念 , 是一种对待腐败 问题和腐败现 象畸形的、 扭 曲的 判断及认知 , 是对主流廉政文化 的反动及 背 离, 是一种建 立在极 端利 己主 义基础上 的官场文化 思想。具有历史悠久 , 以利 己主 义为核心 , 以特权思想 为重要标识 , 以享 乐主 义为 重要表现 的特征 。其 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 体现在 : 中国古代 官本位意识的影 响, 保 守且 宽容的文化性格影响 , 市场机制的价值导向及影响等 。
吃 喝玩 乐 、 嫖赌 、 讲 排场 、 摆 阔气等就 是享乐 主义的体 现 。此外 , 腐 败亚 文化 还有其 它表 现 , 如缺 乏责任 意 识, 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 没有使命感和服务意识等。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近年来,反腐败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腐败行为既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效能。
为了根治腐败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反腐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更应该深入探讨腐败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采取解决措施。
本文将分析腐败的产生原因,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腐败产生的根源1.权力失控权力乃是腐败产生的温床。
当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权力运行不透明、决策过程缺乏公正及政府行为缺乏问责等方面。
权力失控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2.道德沦丧缺乏道德约束和道德意识的弱化也是腐败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个体和社会的道德观念淡漠,价值取向扭曲时,各类不正之风便会滋生蔓延。
3.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存在疏于履职、纵容腐败的现象。
监管环境不健全,职责、权限不清晰,容易让腐败分子逃脱惩罚,给予腐败行为可乘之机。
4.贪婪欲望个人贪婪欲望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追逐金钱、权力等物质利益的欲望超过道义和法律底线时,就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潭。
二、解决腐败问题的措施1.加强法治建设通过法治建设,确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制裁。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以法律手段有效遏制腐败的产生。
2.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管力度,确保政府决策透明化、公正化和合法化。
同时,加强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参与,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反腐的努力。
3.倡导廉洁文化推动社会廉洁文化的建设,提高全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让廉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加强国际合作腐败无国界,跨国反腐合作势在必行。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反腐经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加大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和援助力度,为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帮助。
腐败产生的文化心理分析
腐败产生的文化心理分析对于腐败问题的研究,研究者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
有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腐败产生的文化原因进行分析,从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和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等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标签: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也影响着由人组成的政府。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设计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里运行的。
我国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所以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对腐败的产生、认定和预防及解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因如此,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利于腐败形成的文化对防止、减少和消除腐败是重要的。
1 官本位文化与腐败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荣、以官为求,是官本位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
在以官为本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官就是人们评价人成败、荣辱的准绳、尺度。
官成为了全社会价值判断的中心。
这种文化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带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扭曲,也是造成官场腐败、官员堕落的原因之一。
中国不断产生的官场腐败,原因正在于官位的有限性。
越高级别的官位越少,但谋求者却是人数众多。
在这种极为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下,为了某个官位,人们是不折手段,滋生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习气。
官文化提倡的“官尊民卑”导致两种意识的产生。
官尊产生了官员的特权意识,民卑导致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
这两种意识都不利于反腐败。
(1)官尊—官员特权意识。
特权意识是官本位文化中官尊思想的必然产物。
从官与民两个方面不同的心理得以表现。
就官员而言,各级的官员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权力,他们把这些权力看成是官职赋予的,而不是人民赋予的,把权力看成是官员所特有的,理所当然的。
正是这种特权意识的存在,他们就把用特权追求来的利益也看成是天经地义,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腐败行为。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日期:2012-03-09 10:23:00 作者:来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学习读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对腐败的本质和危害有足够的认识。
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腐败的危害不论在经济、政治、还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是十分严重的。
腐败不除,民心不服;腐败不反,党和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腐败的本质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
何为腐败?简而言之,腐败就是掌权者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来,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
第一,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
在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而又贪婪无度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产生腐败。
从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看,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者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
我们一定要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
但是,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甚至在一定时期腐败现象还十分严重,反腐败任务十分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还十分激烈。
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的。
首先,从国际来看,世界“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
其次,从国内来看,一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二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法治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日期:2012-03-09 10:23:00 作者:来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学习读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对腐败的本质和危害有足够的认识。
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腐败的危害不论在经济、政治、还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是十分严重的。
腐败不除,民心不服;腐败不反,党和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腐败的本质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
何为腐败?简而言之,腐败就是掌权者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来,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
第一,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
在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而又贪婪无度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产生腐败。
从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看,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者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
我们一定要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
但是,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甚至在一定时期腐败现象还十分严重,反腐败任务十分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还十分激烈。
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的。
首先,从国际来看,世界“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
其次,从国内来看,一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二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法治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治理“亚腐败”的廉政文化对策
治理“亚腐败”的廉政文化对策【摘要】亚腐败一直是廉政建设的软肋,一般性的制度防腐难以抵制亚腐败。
由于亚腐败的影响恶劣以及表现隐蔽,使得对于亚腐败的治理势在必行。
廉政文化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反腐倡廉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亚腐败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分析廉政文化建设在治理亚腐败方面的可行性,并尝试性地给出了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亚腐败廉政文化可行性路径腐败,作为经济与权力复杂交错的社会高频词汇,一直拥有着居高不下的敏感度与关注度。
而腐败滋生的土壤——“亚腐败”的出现,更新了人们对于腐败的认识,将一种流淌着腐败因子的社会隐性“病变”表现于公众视线,也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在我国反腐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亚腐败在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有蔓延趋势。
由此出发,亚腐败的治理亟待着手,势在必行。
而由于亚腐败自身的特点,其治理与以往的反腐败又有区别,不能单纯地依靠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准则加以约束惩处,而需要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影响深远的廉政文化,成为治理性预防性兼备的反亚腐败力量。
本文针对治理亚腐败这一问题,结合现实中的阻碍与误区,探索性提出了构建亚腐败“零容忍”之立体式廉政文化的参考路径。
一、亚腐败概述师荣耀认为,公共部门中的隐性腐败一般是指从事行政事务性管理的工作人员滥用事务性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其主体是从事事务性工作的低级别工作人员。
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为设置障碍,拉长办事过程,将简单的程序复杂化,以暗示来机关办事的组织或个人向其提供利益;二是得到对方提供的利益后,放弃原则,随意简化办事程序或泄露秘密,使来机关办事的组织或个人得到额外收益。
国际透明组织从违法行为的视角界定亚腐败:“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湘潭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专业:考籍号:考生姓名:指导教师: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年月目录摘要 (3)ABSTRACT (4)引言 (5)一、腐败的概述及定义 (6)(一)腐败的概述 (6)(二)腐败的定义 (6)二、当前腐败现状 (7)(一)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7)(二)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7)(三)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8)(四)“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8)三、腐败形成的原因 (8)(一)权力过于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 (8)(二)制度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9)(三)监督疲软缺乏,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10)(四)社会环境影响,是产生腐败的客观原因 (11)(五)文化糟粕熏染,是产生腐败的历史原因 (11)(六)人的贪欲放纵,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 (12)四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摘要现在国际上各国的腐败情况看视愈演愈烈,民众的反腐败声音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化政治经济发展的浪潮下,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整个国际社会逐步走向民主,腐败问题才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各国政府需要重视的课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
腐败主要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制度流于形式、监督疲软缺乏、社会环境影响、文化糟粕熏染、人的贪欲放纵等因素形成。
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因此,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更容易腐败?
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更容易腐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腐败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面临的公众关切的问题。
然而,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更容易腐败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包括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
1.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政府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倾向于纵容贪污和行贿,那么政府腐败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例如,特定部落的文化认为赠送礼物是一种表达感激的方式,就会产生行贿的文化氛围。
再比如说一些国家的文化认为,你要送礼才能让官员满意,不然就寸步难行。
因此,文化意识形态对于政府腐败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也是影响政府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民主程度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行为。
有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往往是集中式、权力巨大,而且容易被滥用。
这时,一些官员可能会变得贪图权力和财富,从而导致腐败。
因此,建设一个合理稳定的政治制度是减少腐败风险的前提。
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也是影响政府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国家,由于资本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非法花费、私人领土的产生,更容易发生腐败。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困难的地区也易于容纳腐败行为。
比如国家贫富分化严重,导致贫民生存不下去,觉得只有贪污行为才能改变现状。
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体制不得当,腐败行为将会野蛮生长。
4.监管机制监管机制的失灵和缺失也是导致政府腐败的重要原因。
如果行政权力监管不力,就会出现一些官员滥用权力,造成腐败的问题。
所以,加强权力的监督和管制,是降低政府腐败的重要措施。
5.教育教育也是减少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
一个高素质的人群能够理解腐败对社会的危害,对政府腐败感到反感。
因此,建立坚实的教育体系,并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进一步降低政府腐败的风险。
结论总之,政府腐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政府与社会也都要注意改善腐败问题。
在提高法治和国家形象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自信。
腐败文化的危害与治理
腐败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表时间:2010-01-07T11:07:02.34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2期下供稿作者:李芳[导读] 腐败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套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摘要:腐败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古今中外历来都有。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反腐力度,反腐措施愈来愈严厉,反腐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腐败事件仍层出不穷,腐败由个案向窝案发展,由官场腐败向大众腐败发展。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开始从新的视野即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腐败问题。
反腐败不仅需要制度反腐,更大程度上还要在社会中形成防止腐败蔓延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预防、制止腐败,即文化反腐。
关键词:腐败;腐败文化;危害;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2-0113-02作者简介:李芳(1984-),女,江西宜春人,教师。
腐败是一个大毒瘤,侵蚀着我党执政的根基,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2003年以来,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百万元以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高达5 929件,其中以陈良宇“上海社保基金案”和“湖南郴州窝案”最为引人注目。
因此,如何认识、处理、防止腐败问题,就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腐败文化的含义与类型腐败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套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腐败文化的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内心深藏不露的一套与社会公认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对立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腐败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腐败群体成员间流行的行为方式。
腐败主体失去内在的道德约束之后,接下来就是突破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施行腐败的行为。
在腐败群体内部,起初是一些人暗中各行其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心照不宣、大家“彼此彼此”的风气。
这样,腐败就成为群体内部“流行病”和“传染病”。
腐败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得到默认和遵守的处理群体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
腐败之文化根源探析
腐败之文化根源探析腐败之文化根源探析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尤其是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各种思潮纷繁陈杂,异常活跃,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使反腐败面临各种文化危机,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反腐败的难度。
因此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腐败根源,对于有效遏制腐败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历史、外来、现实三个视角探析不良文化对腐败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文化糟粕与腐朽没落思想对腐败产生的影响历史文化是以往社会中所产生的,能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观念,理论、价值规范、思维方式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文化为培养后人高尚的道{奢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提供了健康的精神沃土,但也有不少糟粕和腐朽思想制约着民族素质的提高,成为滋生腐败的养分。
一是民不与官贵争讼的思想.在封建专制时代,官和民的关系,是主人和奴仆的关系,许多朝代都有关于司法机构不得擅自逮捕和审问贵族与官吏的规定。
官吏和平民之间的这种不同的政治待遇,又在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化下,使民众形成了一种对官吏的敬畏意识,逐渐内化成为平民百姓人格的一部分。
“民不与官贵争讼”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生动写照所以、在封建王朝延续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真正与已无关,为了伸张正义而去状告贪官的人这种民不与官贵争讼的传统政治心态,助长了许多官吏的骄横跋馗观念,致使他们敢于明目张胆地玩弄权术。
现在,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有了空前的提高,人们已敢起来揭露官员的劣迹,群众的检举控告已成为执纪执法机关查办案件的主要线索来源。
但是,不能否认明知官有劣迹面心存疑虑,不敢或不愿举报,甚至不敢或不愿作证的也大有人在。
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中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容忍心态。
由于一些群众默许了滥用权力者的丑恶行径,导致少数为官者在搞腐败时无所顾忌,瓷意妄为,致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
二是封建社会私有制的腐朽观念。
滋生腐败的负面文化因素
滋生腐败的负面文化因素陈良一谈到“文化”,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通过读书学习、艺术熏陶和道德修养所获得的精神品质。
不过,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是被社会公认为高雅、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在社会学家看来,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
每个人都生长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所有文化传统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都可能产生影响。
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与弘扬。
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与当下腐败现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礼尚往来”成“礼上往来”礼仪变异的“红包文化”古代圣贤所倡导的礼,在世俗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早已发生了变异,异化为敬畏或孝敬权势。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什么?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所有的行为准则几乎被“礼”所笼罩。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风俗差别很大,但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大致认同的。
礼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
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得了解“礼”不可。
“礼”是什么?《礼记》里这样解释:礼者,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在《礼记》中,“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儒家构建理想人格与社会的道德法则。
《礼记》开头就说“毋不敬”,朱熹认为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为“毋不敬”三字作注时指出:“礼主于敬。
”所谓敬,就是一种敬畏,敬畏什么?敬畏真理与道德法则。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国人似乎深谙礼仪之道。
如果深入考察,就不难发现,古代圣贤所倡导的礼,在世俗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早已发生了变异,异化为敬畏或孝敬权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我们曾一度住在新德里区,那里的首席警官,同我们很友好。我们曾经向他抱怨出租汽车司机无视所有交通规则的习惯。我们问“您为什么不命令警察执行这些规则呢?”
“我怎么能呢?”他回答说,“如果一个警察上去要求出租汽车司机遵守交通规则,司机会说‘滚开,否则我要向人们讲你向我素要了十卢比’。如果警察随后指出他并没有这样做,司机的回答可能是‘谁会相信信你?’。”
由于正如印度、锡兰和菲律宾的大众辩论十分公开一样,所有南亚国家街谈巷议盛行,所以各种犯罪案件的真相,不难弄个水落石出。主要研究任务当然是确定一国腐败的一般性质和程度,它对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侵蚀及可以识别的任何趋势。接下来是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筛选分类。所说的看法既立足于个人观察,也立足于广泛地阅读原始记录、委员会报告、报纸和其他出版物,更多的是立足于同该地区有识之士的谈话,包括同西方商人的谈话。在美国,对腐败问题已有几代人深入地、富有成果地进行了研究,这一事实应该驳斥所谓从这一现象的研究中不能学到什么的看法。
腐败还几乎是研究课题的禁区。这个问题在政府和计划的学术讨论中几乎没有提及甚至西方专家也很少提到,这表明了我们在研究中描述为外交特征的一般倾向。忽视态度和制度问题就避免了一些麻烦问题。南亚的社会科学家,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特别想走这条便道。当这种偏向受到挑战时,它被一些笼统的说法理性化了——这就是,所有国家都有腐败;由于殖民时代和前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态度和制度,南亚各国有腐败是自然的;南亚需要腐败给复杂的商业与政治机器添加润滑油,或许它并不真正是一个不利条件。这些辩解是不恰当的,并且显然站不住脚,它们大多都是错误的。这些说法更经常地在谈话中表述出来而较少见诸文字。
当人们认识到南亚腐败的非常严重的后果时,能对此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在印度,桑撒南委员会的重要报告已经分析了造成违法乱纪机会的行政程序,并提出了改革建议。该委员会要求建立更简单和更准确的政治与行政决策规则与程序——这些规则与程序影响着私人和企业经营——以及更严密的监督。
该委员会的一个主题是,相机抉择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它指出,低级文职官员的报酬应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应该改善,应该更有保证。保安机构,包括特别警察部门应该加强。法律和程序应该改变,以便惩罚腐败官员的行动能够更快地、更有效地执行。也应该采取措施对付私人部门中那些腐蚀公务员的人。该委员会还建议,所得税报告和估计应该公开,更一般地说,宣布公共文件为机密东西的做法应该受到限制。它提出,应该禁止商业企业对政党作任何捐献,进行真诚的控诉的个人应该受到保护,另一方面,如果报纸妄发没有证据支持的断语,也应该受到起诉。
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十分有害的。腐败盛行造成了发展的强大障碍与限制。忠诚的瓦解刺激了腐败,腐败不利于巩固国家的努力。它降低了人们对政府及其机构的尊敬与忠诚。它经常助长了计划中的不合理,限制了计划的范围。用腐败行为赚钱的常见方法在公共职能中可能造成障碍与延迟。这使南亚的行政管理车轮减慢到毁灭性的程度。渴望避免这种耽搁就产生了“速度钱”(speed money)这种普通商品。行贿者经常可能并不要求官员做任何非法的事,他可能只想加快政府机构的文件传送和决议达成的速度。
从前述可见,有两个因素显然是清楚的:所谓“腐败的民俗学”,即人民对腐败的信念和这些信念附有的感情;和可以任意贴上“反腐败运动”标签的公共政策措施,即所建立的旨在加强各级政府官员廉正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度。这两者清晰可见,应该容易记录和分析。
腐败的民俗学本身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实,值得深入研究。这种民俗学对于人民怎样处理私生活,他们怎样看待政府旨在巩固国家和指导及促进发展所作的努力有决定性影响。它容易使人民认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觉得应忠于的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与这有关的、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是,腐败的民俗学在什么程度上有助于产生对有组织的社会的微弱忠实感。如果认为腐败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对其不满实际上等于嫉妒那些有机会通过不正当交易谋取私利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关于腐败的信念,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犯科者能够继续腐败而几乎没有受到惩罚风险的信念,易于加强这种看法:这类犬儒主义的自私行为是正常的。因此,腐败的民俗学本身就是有害的,因为它能使人们对腐败的盛行,特别是在高级官员中间盛行有一种夸大的印象。
腐败民俗学,反腐败运动中这些信念和感情的政治、行政和司法反映,几个国家不同时期的腐败盛行,以及现在的趋势——所有这些社会事实都必须同南亚其他情况联系起来,从因果关系方面弄清其来龙去脉,并给予解释。
当我们说南亚的腐败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普遍时,我们暗示了社会传统的一个基本差别——在什么地方、怎样和什么时候谋取个人利益的差别。在南亚对与西方现存的同样意义上的追求利润和市场竞争的愿望进行刺激是极端困难的。但是,在南亚,要消除从那些在西方已经基本上受到抑制的一些来源——公共责任和权力领域——谋取私利的愿望也同样困难。西方人不认为是利润来源的某些行为在南亚却很有用处。它们有“市场”尽管当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这些差别实际上互为解释。实际上,它们是前资本主义、传统社会的残余。在南亚,经常不存在商品和劳务市场,经济行为并不受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计算的支配,“各种关系”必须填补这个缺口。在这种背景下,贿赂官员被认为与古老社会许可的赠品和贡物没有什么差别。据认为这种贿赂也与在任何社会层次附加在所给予的帮助上的恩惠败在亚洲的重要性可用这个事实说明:在政权崩溃的任何地方——例如,在缅甸、巴基斯坦和中国(指国民党统治的中国——译者注)——主要的、常常是决定性的原因是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中间普遍存在行为不端,结果商人和一般公众中间非法行为盛行。这个问题是南亚各自政府最关心的,因为贿赂和不诚实的通常做法为独裁政权铺平了道路,独裁政权由于揭露腐败和对冒犯者采取惩罚行为而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清除腐败经常作为军事接管的主要理由而被提出来。如果新政权没有消除腐败,它的失败就为另一次某种起义准备了理由。腐败程度显然对该地区政府的稳定有直接影响。d
腐败问题虽然还不是研究的主题,但也是有发言权的南亚人考虑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保留了议会民主和公共讨论自由的国家,报纸将很多版面,政治集会拿很多时间用于这一问题。在所有国家中,当谈话自由轻松的时候,经常转到政治丑闻上去。反腐败运动定期地开展,通过法律,建立监督机构,指令保安机关调查有关行为不端的报告。有时,官员,多半是较低级的官员,受到起诉和惩罚,偶尔也有部长被迫辞职。所有这些国家有发言权的人还相信,腐败是猖獗的,并且有增无减,特别是在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中间,包括立法者和部长们。大张旗鼓地努力防止腐败和断言正在对付应该处理的腐败看来只是传播了犬儒主义,尤其是在所有这些触及较高级人物的程度方面。
南亚各国传统上是“复合”的社会,那里,基本忠诚是对家庭、村庄或基于宗教、语言、种族起源或社会等级所组成的集团,而不是对整个社会,无论是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组。对以牢固统治和惩罚措施为后盾的国家的广泛忠诚是现代西方和共产主义道德传统的必要基础。通过它,一定的行为反应可以不考虑个人利益。在南亚,对这种较小集团的较坚决的忠诚酿成了族阀主义,它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形式,它基本上鼓励了道德松弛。腐败的盛行是软国家的另一方面,一般意味着低水平的社会纪律。
但是,这是静止的看法。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腐败正在蔓延和增长。几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倾向于导致更多的腐败。赢得独立和从殖民状态向自治的过渡本身引起了深刻的动乱。政治家的作用大大增加。同时,殖民行政官员们应召回国,几乎没有留下持有较严格的西方道德态度的有能力的本地行政官员。应用于对私人企业控制的形式增加了官方相机决策权力的机会。这种腐败的蔓延又给予腐败的政治家和不诚实的官员得到这些相机决策管理的巨大既得利益。官员,尤其是中下级官员的低工资使腐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腐败在因果循环中形成了。它的行动具有特殊力量,因为人们开始注意到它的蔓延,并且知道没有采取反对它的有效措施。在世故老练的人们中滋长的观点是,腐败像通货膨胀一样.是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附属物。这种观点的作用是传播犬儒主义,降低对行贿受贿的抵抗力。
在关于腐败的初步正式研究中,特别是印度的腐败研究中,一般对争夺南亚市场的西方商业界所起的作用保持沉默。西方商人自然从未公开讨论这一点。但在同我们的私下谈话中,许多人坦率地承认,他们不得不贿赂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以缔结商业交易。他们经常必须贿赂高级和低级官员,以使他们的企业运转而没有太多的障碍。他们说,这些贿赂构成了他们在南亚的总营业费用的很大一部分。
该委员会承认,腐败是一个长期问题,需要坚定的决心和许多年的持久努力才能解决。重要的问题是当该委员会称之为“整个道德价值和社会一经济结构体系”的东西必须改变时,政府是否将根据该委员会提出的办法采取行动,以及这种行为在国家社会内有效到什么程度。
在考虑这些国家——那里,腐败是这样深入传统社会的制度和态度的残余中;那里,几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增加了个人利益的刺激和机会——的改革前景时,反腐败的公开呼吁必须视为建设性的力量。即使当这种反应基本上只是嫉妒那些已经道德败坏到只要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贪赃枉法的人,这也是正确的。由于那些能够从腐败中得到个人利益的人是极少数,所以反对腐败的公共呼吁应该是对愿意进行认真改革的政府的支持。
首先关于腐败的一般程度,毫无疑问,南亚国家比西方发达国家或共产主义国家高得多。如果要同殖民时代的情况作一比较,南亚和西方观察家的一般看法是,腐败现在比殖民时代更普遍。尤其有人相信,它已在较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中间建立了基础。因为对南亚不同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一般假定,政府工作部门和政府采购机构特别腐败,这些部门和机构的官员控制了进出口许可证、征收关税和税收,管理铁路使其正点运行。显然,官员什么时候被授予相机处理的权力,就往往什么时候有腐败。腐败甚至有时候蔓延到法庭和大学。
西方学者表达的普遍看法:说南亚的腐败加快了繁琐的行政程序,显然是错误的。当南亚事务观察家批评南亚官僚政治承袭的缺点时,他们经常看到禁止把腐败引证为原因。像参加关于这种官僚政治的生动讨论的许多人一样,他们避免把他们的观察同盛行的腐败、腐败的时常辩解,以及个别官员在保留繁琐程序中的自身利益(如果官员不诚实,这些程序使他有更好机会接受贿赂;如果他诚实,则它们可能有助于保护他免受怀疑)联系起来。当人们正确地或错误地相信腐败是普遍的,官员们的廉洁性就被降低。如果他抵制腐败,他可能发现难于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