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腐败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腐败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摘要】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反腐败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新型的犯罪形式,仍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加强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腐败;原因;防治措施一、滋生腐败的主要原因当前,腐败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呈易发多发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等方面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症结所在。
(一)思想教育不到位,法制观念淡薄,是腐败案件发生的主观原因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逐渐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的领导干部主观上放任自流,生活作风腐化堕落,从而陷入腐败的泥潭;有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贪占欲望无限膨胀,为获得部门利益和满足个人私欲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制度缺失或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是经常发生漏洞的主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管理混乱,无章可循。
有的单位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给少数违纪者可乘之机。
二是制度陈旧、不成系统。
有的单位制度多年不变,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和管理需要。
三是制度管理走形式,执行力差。
个别单位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抛在脑后,不去执行或难以执行。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案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监督部门的监督权、监督地位和监督力量得不到保证,难以到位。
二是监督只注重形式,没有实效。
一些单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只是走过场,不注重实效。
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保障性。
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难以形成合力。
二、国外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一)新加坡新加坡重视对公民的廉洁教育,在任何领域违纪违法的不良行为都记录在案,并与就业和升职等挂钩。
其次,新加坡公务员薪酬与企业人员薪酬对等,与职责任务匹配,与行为表现挂钩。
第三,及时了解公务员财产变动情况。
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干部腐败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1.制度风险。
部分制度存在缺陷,容易产生腐败漏洞,尤其是政治经济利益交织的领域。
此外,一些制度和政策制定的不足也会导致干部腐败。
2.工作环境压力和冲动。
日常工作的压力和变化的环境,往往会让干部感到刺激和不安,并带来冲动的行为,从而导致腐败的行为。
3.人性弱点。
许多干部也同样会出现廉洁意识淡漠、功利性强、恶性竞争、优欲心理、虚荣心和贪婪心等人性弱点,这些是导致干部腐败的主要原因。
4.工作利益。
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例如用权谋取金钱,或是干扰和影响正常的市场交易,以争取经济利益等。
5.经济条件。
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贫困,一些干部为了生存和谋求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腐败行为。
6.观念和哲学。
一些干部由于底层地位,受教育水平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政治观念的缺乏,导致他们难以摆脱旧的束缚,逐步走向腐败。
二、防治措施1.完善法规制度、减少制度缺陷。
对那些容易产生腐败漏洞的制度要加强监管和管理,完善制度,减少制度上的漏洞,将干部的腐败行为规范在制度内。
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知识水平。
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学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让他们逐渐摆脱传统观念,提高他们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和本领域的知识。
3.提高干部的经济待遇和福利条件。
改善干部工作的经济和物质条件,提高干部的经济待遇,改善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从而减少腐败的可能性。
4.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
加强对干部行进的监督和监管,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对违法和纪律行为要严肃处理。
同时也要加强对干部的呈报监督和检查工作的频率,确保干部不会去做违法的事情。
5.加强宣传和反腐教育。
加强宣传和反腐教育,提高全民的反腐意识,让公众对腐败的风险、危害和预防有清晰的认识,促进全社会的防腐。
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干部腐败是一种非常危害的现象。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腐败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腐败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进入了崭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机制的转变,社会政治生活中不稳定因素增多,形成腐败循环圈,成为困扰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对于社会呈现出腐败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腐败,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权力腐败对策一、社会转型期腐败的成因(一),从政治上,在社会转型期,政治腐败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政治腐败则是公职人员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或资源的行为,也就是这种行为使我国社会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而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健全正处于完善过程中,从而使一些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这促使我国的腐败加重。
(二),从经济上,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资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表现出若干不同于一般社会的转型特点,由于这种转型特点,使腐败现象滋生,政府职能改革滞后使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却相对滞后,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而这种极容易为腐败现象的蔓延提供可乘之机。
(三),从文化上,从我国现阶段腐败状况看,社会文化中一些腐败成分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次因素。
比如,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利本位的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加重了我国文化的腐败,这些腐败文化严重动摇了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使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变化,走上腐败的道路。
二、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的防范对策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对腐败行为的抑制和消除,要改革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此,我国要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现代社会中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对策
现代社会中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对策权力腐败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全球性的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消极性后果,是寄生在国家肌体上很难去掉的毒瘤。
腐败的蔓延,严重干扰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延误了政治发展目标的实现,危及了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民族精神的沦落。
2000年11月29日,合肥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原安徽省阜阳市市长肖作新犯罪案作出一审判决:肖作新犯受贿罪、家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肖作新的妻子、阜阳市社保局原副局长周继美犯受贿罪、贪污罪、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家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
这是我省历年来涉及到的最高官员级别的腐败案件,它再一次向我们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长期受到抑制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开始在党和政府机关中逐渐滋生蔓延开来。
时至今天,权力腐败更显严重,腐败分子较前大幅度增加,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反对腐败已变成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因此,惩治腐败刻不容缓。
一.权力与腐败权力是指一个人用以影响另一个人的能力,权力几乎随人类与生俱来,并且是“人类的终生伴侣”,尤其是当今日益组织化的社会,权力更是日益普遍的、基本的社会现象。
权力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权力腐败几乎伴随公共权力的诞生而诞生,无论在哪个时代,在哪个国家, 权力腐败无不存在。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就有腐败。
”腐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究其本质,就是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因此,腐败和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掌握权力的人,难免滥用权力。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那句话了:“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
”在人类的无限欲望中,居于首位的是权力欲和荣誉欲。
二.当今社会权力腐败成因为什么权力腐败难以去除?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权力缺少平衡和制约机制是权力腐败肆虐的政治原因。
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防治
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防治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有力的促进了经济转型的步伐。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体制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连续三年,“反腐倡廉”在贫富差距、调控房价、依法拆迁等热点问题上位列第一,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权力腐败问题正处于易发、多发、高发期。
权力腐败危害巨大,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1.权力腐败的危害权力腐败是滋生在党和国家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扩张性,危害极其严重。
如果得不到有效惩治,将引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夭折,甚至导致亡党亡国严重后果。
1.1严重危害经济建设权力腐败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危害最为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
破坏改革开放,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造成危害,有专家分析,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与其说是经济原因,倒不如说是政治原因更为本质,其深层原因就是腐败①。
一个经济发展健康的社会,肯定也是一个腐败得到遏制、惩治的社会。
近年来,随着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职务越来越高,案发后追缴回来的财产越来越少,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直接损失之外,还有无法用数字显示的危害:减少了国家的资本积累。
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
严重妨碍着国外资金的引入。
社会财富是全社会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先富对后富又起着示范、带动、提携、帮助和作用,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腐败分子通过侵吞国家财产,出卖手中权力,索贿受贿等窃取社会财富,扩大分配上的不平衡,激化了社会矛盾。
1.2危害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败分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完全相悖。
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现状、成因及防治路径思考
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现状、成因及防治路径思考近年来,纪检监察干部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这些腐败现象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使得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本文将从腐败的现状、成因以及防治路径三个方面探讨纪检监察干部腐败问题。
一、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的现状随着国家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腐败现象常常以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职务侵占等方式出现。
其中,权力寻租是最常见的腐败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现为纪检监察干部利用职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程招投标等方面谋取私利。
此外,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还存在违规违纪、接受礼品礼金、谎报个人事项等问题,这些行为都涉及到腐败。
二、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的成因纪检监察干部腐败问题的产生,与其工作环境、职业特点、经济收入、思想意识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首先,由于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任务的特殊性,他们经常会处理一些涉及权力、金钱、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容易引发腐败。
其次,纪检监察干部相对较高的薪资福利也是腐败产生的一大原因。
在一些低收入地区,纪检监察干部的收入是很高的,这就使得一些人动起歪脑筋来。
最后,在思想上,纪检监察干部要抵制各种舆论引导的诱惑,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远离腐败。
三、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的防治路径1.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防治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的重要途径。
主要包括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严格绩效考核、完善薪酬制度、实现公开透明等。
2.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提高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
为此,各地应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纯洁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3.加强宣传:宣传是防治纪检监察干部腐败的重要手段。
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宣传中央纪委和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的反腐斗争成果,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腐败问题的预警和监督,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4.强化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干部内部监管和对现有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日常管理,以保证他们高度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治理“微腐败”问题防治对策研究
治理“微腐败”问题防治对策研究一、微腐败问题的现状与危害1.1 微腐败的现状当前,我国微腐败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在基层的微腐败问题较为严重,如村官、社区干部等。
(2)涉及民生领域的微腐败问题较为突出,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3)微腐败行为手段多样,如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
1.2 微腐败的危害(1)损害国家形象。
微腐败虽然金额不大,但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2)削弱社会凝聚力。
微腐败导致社会风气恶化,削弱了社会凝聚力。
(3)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微腐败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微腐败问题的成因2.1 制度漏洞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微腐败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不够明确,导致微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查处。
2.2 监管不力基层监管部门对微腐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微腐败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3 道德缺失部分公职人员道德沦丧,利益驱动使其陷入微腐败的泥潭。
三、微腐败问题的防治对策3.1 完善法律法规(1)明确微腐败的定义和范围,便于识别和查处。
(2)提高微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力。
(3)加强对微腐败行为的预防性规定,如利益冲突回避、财产申报等。
3.2 加强监管(1)完善基层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
(2)加大审计、巡视等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3.3 强化道德教育(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素养。
(2)开展廉洁教育,引导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表彰廉洁奉公的典型。
3.4 创新防治手段(1)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防治微腐败的准确性。
(2)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前预防微腐败问题。
(3)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四、具体措施与实施步骤4.1 制定防治微腐败实施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
4.2 开展微腐败问题专项治理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治理。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摘要] 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
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人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谈对对腐败现象的认识,简要提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腐败现象权力监督一、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
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
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
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
因此,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损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
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53页PPT文档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腐败 成 因
本章概要
从新制度主义角度下的腐败成因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公职人员
Hale Waihona Puke 成本和 收益计算理性选择制度
腐败
制度通过影响人们行动 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计算,而 影响个人选择
中国的腐败不是偶然现象
激励机制上的缺陷
公职人员工资性收入 明显偏低
地区差距、部门差距
有扩大趋势
单位内部分配仍
年工作规划》
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改进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
房改 车改 通讯补贴
自1989年起 公务员六次加薪
公职人员福利待遇的 货币化
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制度 创新
强化公职人员行为的约束机制
健全法制
善治 善政
加强监督
第四章 制度创新反腐败的 政策建议
本章概要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中国当前
腐败
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目录
1 中国转型期腐败状况透视
廉
2 中国转型期腐败成因 3 探索反腐新路:从理论到实践
4 制度创新反腐败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中国转型期腐败状况 透视
本章概要
中国转型期腐败的特点
腐败:滥用受委托的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腐
败
行
为
构
成 要
• 滥用公共权利
素
• 侵害公共利益/公民权利
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一 • 推进市场化改革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二 • 加速民营化进程
三 • 推动分权化改革
合
理
划
分
同级党委、政府、人大、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反腐倡廉,是指倡导反对腐败行为、维护廉洁奉公的活动。
警示教育,是通过借鉴腐败案例和经验教训来警示和教育人们避免重蹈覆辙的一种手段。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抵制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腐败的危害、警示教育的意义、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腐败防治的角度,展开对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探讨。
第一节:腐败的危害腐败的危害不仅在于其经济损失,更在于其对社会道德、公平正义和民心民意造成的伤害。
腐败会导致公共资源流失,财富分配不均,增加社会贫富差距。
此外,腐败还会侵蚀社会信任,损害社会公信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腐败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第二节:警示教育的意义警示教育通过深入剖析腐败案例和相关经验,揭示腐败的本质和危害,引发人们对腐败的深思和警醒。
警示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廉洁奉公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警示教育不仅有助于防止腐败的发生,还能增强人们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实施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应该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形式多样,有针对性。
首先,在教育领域,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
同时,警示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媒体、纪检监察机关等渠道加强对广大公民的教育和引导,让更多人认识腐败的危害,共同参与到反腐倡廉的行动中来。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腐败防治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不仅是一次性的行动,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应该建立起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反腐倡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力度。
其次,要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察体系,实现全面监督。
再次,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的滋生。
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的小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第一部分序论本论文的主题是对于政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的概述从而引起对腐败成因的剖析思考以及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本文就是对该主题的个人看法及感想。
文章是本人主要围绕依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来谈谈对于政治上和社会上腐败问题的想法感想。
其中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渠道填写,包含不同学校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以及其他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总共约300人参与填写,由本人统计数据而得出调查问卷之后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问题。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该序论;第二部分是对腐败现象的概述;第三部分是对腐败原因的剖析;第四部分是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第五部分是总结。
第二部分腐败现象的概述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今政治和社会上确实存在腐败现象,并且现象还趋于严重。
腐败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腐败现象几乎存在于各行各业,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现象。
因此腐败问题不仅是国家、地域性问题,而更是全球性问题。
回顾从我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
自从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
近年来,党已加大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教育和惩处力度,例如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该局拥有更广泛的职能和权力,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反腐败宣传、教育,进行制度的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及在反腐败上抓一些源头性的工作等。
自从前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今后会把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指标,这是中国进入转型发展近30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关于反腐败目标的看法。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约450人是省部级官员,包括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希同、陈良宇和薄熙来。
“群众身边的腐败”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群众身边的腐败”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群众身边的腐败”,虽然和党政高官的腐败有很大区别,但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侵害群众个人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公正,还使得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疏远甚至恶化,人为的设置政府认同障碍,最终造成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危机。
找到“群众身边的腐败”的原因并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就成了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试着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答,希望对此类研究有所助益。
标签:“群众身边的腐败”;基层公务员;制度设计近年来,腐败在向高层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落势化”倾向,即腐败现象从较高的职位向下落,向基层渗透。
许多腐败现象的主体可能仅仅是科级干部甚至是普通人员。
他们的级别虽然低,但是由于和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贪腐方面给群众造成的危害绝对不小。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直接侵害到群众个人利益,影响十分恶劣。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许多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反腐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
那么,如何定义““群众身边的腐败””,遏制此类腐败的关键何在?一、“群众身边的腐败”的特征和危害“群众身边的腐败”指的是下层腐败,主要是指低层次的基层公务员①的腐败行为,是以腐败问题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程度高低作为划分标准的。
“群众身边的腐败”并不是和基层腐败划等号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基层腐败。
这种腐败的主体一般都直面群众,所涉领域一般都事关民生,;二是方式多种多样,易发多发,防治更加困难;三是后果不易显现,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强,短时间内难以暴露而免于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这一群体的腐败行为,虽然和那些党政高官的腐败是有很大区别,但其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一)破坏了社会公序,影响基层稳定。
现实生活中,在诸如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职务较低者利用公职权力获得利益的机会常常多于职务较高者,这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前者的权力与它的对象也就是稀有资源的联系比后者更为直接。
中国当前官员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国当前官员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腐败案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涉案金额大,二是集体窝案多,三是作案官员级别高,四是作案情节严重,五是涉及范围广(腐败案件几乎涉及公共权力和市场经济所及的所有部门和行业)。腐败现象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腐败分子大肆侵吞国有资产破坏市场规则败坏社会风气;腐败行为动摇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激化了社会矛盾。我国反腐败斗争面临严峻形势。腐败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而研究遏制腐败的对策,对于赢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十分必要。
(二)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
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完善用人机制,以文化反腐。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曾提出:“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2]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官员只有经常加强廉政文化的学习,才能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此外在干部任免上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1]从而有力的遏制了所谓的“亲情文化”的蔓延,净化干部队伍。
论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论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内容摘要:所谓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及时铲除,将会产生癌变,其后果轻则贻害百姓,重则亡党亡国。
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反腐败现已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事情。
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重新审视,以期对症下药,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顽疾。
正文: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
贪污贿赂问题,困扰着中国许多年,经过许多法制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未曾解决。
由此看来,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斗争。
一中国腐败的历史根源:寻根溯源,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专制思想所产生的官本位思想是腐败问题产生的萌芽。
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使许多读书人为了当官成为人上人而去读书,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读好书考中状元,以后仕途畅顺,就能享尽荣华富贵。
他们为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衣锦还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等到他们平步青云,他们便提拔照顾自己的亲戚,发展成自己的关系网。
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发展出了他们的一片天。
更有甚的是,一些富有的商人,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们不想通过考试而当官,还能出重金买官。
他们巴结官员,贿赂官员,是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
有了自己的官位作为保护伞,他们在生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
即使做一些违法的勾当,也能够只手遮天了。
而那些官员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还会接受不法商人的贿赂,默认他们的不法勾当,成为那些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关系,导致下级不能直接指出上级的过时和不是,即使上级官员甚至皇帝犯错,他们都只能通过进谏来指出,由此,下层社会被迫默认了上层建筑腐败问题的存在。
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
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发布者:管理员点击次数:763 日期:2009-9-12安徽凯安律师事务所黄迎春社会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且有逾演逾烈之势;社会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有钱权交易、买官卖官,在经济领域有钱权交易、商业贿赂,在司法领域有钱权交易、徇私枉法等等;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政权、经济、司法、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其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
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等,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一)、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地区性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应以政治腐败为主,历史上多以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形式进行表现;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腐败现象应该说已经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政治上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或行政正副职的贿选,大量的买官卖官及领导干部生活的腐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负责人或个私企业的负责人等以商业贿赂的形式与部分领导干部相勾结,形成官商联合经济,或部分领导干部怂恿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公司,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及一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司法上主要表现在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
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运转的地方就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行使权利的地方,腐败现象就会产生。
权利和金钱已经成为腐败得以存在的基础,金钱和权利也成了社会腐败得以发展的催化剂和生长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腐败涉案人数急居增长。
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腐败案件的发案率比内地高,且腐败案件涉案价值较大,而近年来,腐败案件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之势,内地的高官司法腐败率和涉案价值不断增加。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现象分析及防治对策
监督原因
监督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遏制腐败 行为。
监督力度不足
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对国有企业领导进行有 效的监督。
思想原因
价值观扭曲
部分国有企业领导思想道德观念淡薄 ,价值观扭曲,为谋取私利而走上腐 败道路。
侥幸心理作祟
一些国有企业领导存在侥幸心理,认 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从而冒险 进行腐败活动。
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对国有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 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完善考核机制
将防治腐败工作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与领导人员的晋升、奖 惩等挂钩,激励其积极履行反腐倡廉职责。
推动社会监督
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媒体、公众等力量的作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防治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完善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 体系,规范企业运作,提高企业的透 明度和公信力。
提高素质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 力。
提高防治对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强化责任追究
加大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追究相关人 员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即国有企业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 度,滥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直接贪污受贿,也包括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等。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现状和特点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现象在近年 来呈现出高发态势,涉及的金 额和涉案人数不断增加。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国有企业领导腐败防治工作的建议和期望
目前我国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危害、特征及防治机制
目前我国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危害、特征及防治机制论文标题:1. 腐败官员与资产外逃的危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腐败官员和资产外流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 官员腐败和资产外逃的成因分析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4. 全球范围内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现状及对我国的挑战5. 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法律制度与执法执行6. 政府治理反腐与资产追回的国际经验及启示7. 防范腐败官员和资产流失的策略探讨1. 腐败官员与资产外逃的危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政治的清明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而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则严重地威胁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其危害显而易见:(1)政治和社会影响:腐败与外逃借助权利来谋求利益,破坏了公正和正义,导致社会信心的下降,激化群体矛盾、反感情绪和社会效应的器官。
政治稳定受到破坏,政府治理能力受到打击,对国家政治、法制、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2)经济影响:腐败与外逃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巨额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首先,它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率的降低。
其次,它会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公平性,损害市场的信任和功能,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最后,腐败与外逃还会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安全,进一步削弱国家的竞争力。
2. 腐败官员和资产外流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腐败官员和资产外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法心态浓厚:腐败官员往往具备一定的权力和资金支配能力,他们很容易利用自身的优势谋求私利,或是非法转移资产。
此外,他们通常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资源组织能力,这为追捕和检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贪婪和冲动: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者往往会受到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并且出于利益的驱动,决策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或利益集团的控制,导致财富的非法流失。
(3)跨境渗透:国际腐败犯罪、资本外逃和隐蔽性交易是一体的,其犯罪方式常常是通过跨境渗透实现的。
境内外相互配合,形成了以隐匿、潜藏、转移为主的传输网络,这对于把腐败官员和外逃资本有效移送回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当前社会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摘要: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
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危及了政治稳定。
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腐败反腐败反腐败策略一、腐败的定义和实质1、腐败的定义时下谈论腐败和腐败现象,可谓妇孺老幼,尽人皆知,因为我们提出“反腐败”的口号已经十有余年,我们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也一直声势不减。
不过,要对“腐败”两字下个确切的定义,却颇让人头疼。
腐败,照字面的解释,是指物质的腐烂、变质。
如《汉书·食货志》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腐败,是指个人在思想行为上的堕落,社会在组织、机构、制度、措施等方面的无序和混乱等等。
就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腐败”概念而言,内涵或深或浅,外延或宽或窄,几乎无法确定。
比如,有的专指贪污贿赂行为,有的泛指社会不正之风,有的则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列入腐败现象,等等,可谓不一而足,众说纷纭。
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腐败必须符合“滥用公共权力”和“为私人谋取利益”这两个基本条件,否则就不应归属于腐败之列。
事实上,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日渐深入,官方和社会舆论对于腐败概念的界定也日趋明晰化了。
以在中国反腐败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1993年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为例,会上提出的反腐败大格局中,包括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三项主要任务。
细细分析,这三项都是与腐败“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这一概念丝丝相扣的。
微腐败制度
微腐败制度【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微腐败现象的背景和定义1.微腐败的定义和特点2.微腐败的危害和影响3.微腐败的成因和背景二、微腐败的制度分析1.制度漏洞和缺陷2.制度执行不力3.制度监督缺失三、微腐败的治理措施1.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2.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监督力度3.强化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篇1正文一、微腐败现象的背景和定义微腐败是指一些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或制度漏洞,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行为。
微腐败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其危害和影响不容忽视。
微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微腐败的制度分析微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制度漏洞和缺陷密切相关。
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公职人员有机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此外,制度执行不力也是造成微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公职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微腐败的治理措施治理微腐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和监督力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监督力度。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最后,要强化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
篇2 目录一、微腐败的定义和影响1.微腐败是指一些轻微的腐败行为,通常涉及公职人员或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行为。
2.微腐败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公众利益,破坏公平正义。
二、微腐败的原因1.社会风气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逐渐失去道德底线,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
2.制度缺陷: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存在缺陷,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微腐败。
3.道德缺失:一些公职人员或企业员工缺乏职业道德,不注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三、微腐败的防治1.加强教育: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职人员和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腐败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
它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
本文从分析腐败内涵、危害及成因着手,论述了腐败产生的条件以及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权力腐败;成因;治理方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尽管党中央一直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多年来,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几成燎原之势,成为无法根除的一大顽症,反腐败已为整个社会以及公众深切地关注。
鉴于此,有必要对当前腐败及其成因作重新审视,以冀更好地对症下药,彻底根除这一社会恶瘤。
一、腐败的涵义及危害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③中的腐败即为此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所谓腐败行为就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员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利益冲突中以个人利益为首要选择,将公共权力或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以谋取个人私利,从而侵害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党纪、政纪规定的行为。
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一是以权谋私。
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同内部人员勾结,以隐瞒、骗取、盗取为主要手段。
二是权财交易。
公共权力掌握者与利益追逐者之间达成合意,合谋寻找体制漏洞,通过掌权者的运作为利益者谋取利益,而由利益者支付掌权者财物。
具体的交易形式即包括支付金钱、礼物、不动产等实物,也包括金融资产、可以用金钱来定价的美色、服务等无形物。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腐败分子之间或者腐败分子与利益者之间,以违法违规使用公共权力为手段,以各自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合意与合作。
总体来说,腐败行为就是腐败分子与腐败参与者之间为实现以权谋私、权财交易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行为。
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
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当最初的腐败者没有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而是得利者的时候,趋利的欲望必然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腐败的行列当中;而打击不力在使越来越多特权者腐败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腐败程度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逐利的恶性循环,到一定时候就会呈现爆发性普遍性。
正如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指出的那样:行贿受贿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恶性肿瘤,它蚕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
改革即使通过了也很难实施。
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确实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④。
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⑤二、腐败产生的条件物有物理,人有人性。
只有掌握了物质的属性,认识了其变化的道理,我们人类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使之极大地造福于我们。
因此,我们只有更好地审视腐败产生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预防腐败的产生。
笔者认为,腐败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人性的私欲;二是外因——特权;两者需同时具备。
私欲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除了死人和疯子,所以每个具备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心中,都存在着一颗腐败的种子,但这颗东西具不具备发芽成长壮大的能力,就看有没有特权——不受制约的权力,只要有特权,它就具备这个能力,腐败所能到达的高度和特权不受制约的程度成正比,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相应程度的专制导致相应程度的腐败。
这是由人性的特点决定的——主要包括欲望的自私自利性、无穷性和惰性等。
人的自私自利性会使人产生权力服务于己的欲望——即腐败的动力。
欲望的无穷性会导致腐败没有尽头——是个无底洞,所以,只有权力跟不上欲望的膨胀,没有欲望跟不上权力的,这就是腐败程度和特权不受制约程度相应的原因所在。
惰性很容易使人屈服于腐败的诱惑,而抛弃道德和良知的制约,特别是当整个社会都腐败的时候,更是心安理得,而当腐败者成为这个社会的利益阶层时,出于趋利的欲望,世人便会纷纷攀附权力扑向腐败,而无所羞耻,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所以要靠道德和自律来反腐,等于穿着裤子放屁。
三、防治腐败的措施(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牢牢守住防腐拒变思想防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支柱。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就是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思想入党,就必须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
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着具体的内容。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百姓的贴心人。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首先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因此,必须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
其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干部队伍能否形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风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关键。
(二)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
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
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
同时,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
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三)加强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探索防腐拒变长效机制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
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
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
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使腐败由“低风险、高回报”转变为“高风险、低回报”。
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
其次,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
最后,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建立完备的法制,构筑防腐法律防线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要真正做到“三严”,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
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反腐败实践的需要。
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依法严肃惩治腐败。
以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要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
总之,要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参考文献:[1]魏明铎:“抓住有利时机,坚决惩治腐败”载《反腐败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陈孝兵:“近期关于反腐败问题研究述要”载《理论学刊》1994年,第1期;[3]卞悟:“公正、价值理性与反腐败”载《东方》1995年第6期[4]良朔:“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存在根源和治理对策”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注释:①欧阳勇(1978-),男,江西樟树人,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②章倩(1983-),女,广东梅州人,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科长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④哈里森:《第三世界:艰难、曲折、希望》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