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日常教学生活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冲突成因分析

社会学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冲突成因分析

社会学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冲突成因分析摘要:从社会学的冲突理论视角看来,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和教学制度四个方面都有着引发冲突的可能。

教师忠诚于群体的角色定位、学生对不平等合法性的质疑、师生双方对自身及对方的角色认同差异以及教学制度中隐含的强制力量和主观定义等是冲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师生冲突;教师;学生;教学制度于是有些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国家的责任,而是一种消费,是一种服务消费。

很多大学生也觉得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者,而且是这种服务消费关系中的一个教育消费者。

高校是服务机构,高校教师是服务者,需提供教育服务。

“管理者”与“服务者”,“被管理者”与“消费者”,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在师生交往中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其地位、权利和义务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样有差异的角色定位,势必会使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

另外,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也日益觉醒,他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据“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状况“很满意”或“较满意”的分别为54 95%、53 53%,44 93%、62 31%、51 84[2]。

可见,目前高校的教师离大学生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的生源较以往相比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新生水平和高校的培养质量都有所下降。

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认真,对学生的角色期望也不能满意。

在对彼此角色期望值都偏高的情况下,双方难免发生冲突。

四、教学制度方面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Collin)认为,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不平等和强制力量三方面[3]。

目前高校的教学制度突出地体现了这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制度包含强制力量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度包含着巨大的强制力量。

大学课程的设置在招生计划中就已做了规定,某一专业均有相应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中又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总计不少于十几门课。

师生冲突社会学案例探讨论文

师生冲突社会学案例探讨论文

师生冲突社会学案例探讨论文师生冲突社会学案例探讨论文师生冲突社会学案例探讨论文预读: 摘要:一、案例呈现选择川南S县作为研究区域,实地考察了S县主要中小学校.收集了近几年来发生的主要师生冲突案例,在此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来进行分析.案例一:身体伤害S县SL中心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2年,该校化学教师Z老师被学生伙同社会青年毒打,造成Z老师脑震荡,身上多处受伤,这事造成全校教师罢课,Z老师觉得教书太没有意义了,愤而辞职.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访谈中提及此事,依然让老师们感到愤慨.案例二:精神伤害L老师是YC乡初中一名数学教师,其班上一名叫WY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这让L老师很生气,L老师课后把WY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谁知WY态度很不好,和L老师当场吵了起来,而且骂了脏话.L老师非常生气,打了WY一耳光.WY毫不示弱,抡起办公室的椅子要砸L老师.现场的其他教师把现场平息了下来.放学回家后,WY告诉家长自己被老师打了.WY的家长马上召集自己的亲戚朋友,找L老师说清楚.事情闹到学校后,学校领导也参与了调解.最后,家长认为教师动手打了学生,要求L老师赔偿私了.事情虽就此了断,但L老师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本来性格就内向的L老师变得更加沉默少语,最终导致精神失常.案例三:心灵伤害WJ初中是S县县城唯一一所单设初中.2014年10月,WJ 初中二年级2名学生,一个在家里偷了3000元,另一个偷了12000元.然后在学校趁保安不注意,离开学校跑到S县所在的Y市会网友.经过多方努力,3天之后2个学生全部找回.为了严肃整顿校纪,学校首先由班主任对几个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准备给予纪律处理.这种正常的违纪处理,在学生看来,却是学校和老师在“整”自己.几个学生便聚在一起,伺机报复.事发第二天晚上,班主任H老师从家里到学校准备上晚自习,几个学生便尾随班主任到了学校门口.学校保安感觉到了这几个学生的不轨,把几人带到保安室,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几把水果刀,虽然几个学生并不承认自己是要报复行凶,但显然他们都是有目的的.对此事件,学校很多老师都感到心寒.二、原因探析1.社会文化的影响以上几个案例背后的文化影响因素是显著的.在S县的一些乡镇,民间纠纷甚多,而人们解决纠纷倾向于使用武力.这种文化对人们行为评判往往是谁胆子大,遇事冲前头,那他就是英雄,也就会享有很高的地位,在社会上就有威信.同时,人们普遍秉持“遇事不能吃亏”的观念,用当地常用的俗语就是“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因此,在L老师案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家长会召集整个家族成员,出面为学生“讨回公道”.Z 老师被打同样是学生和社会青年是所谓的“哥们”“,哥们”受气,朋友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2.教师地位的式微地位的高低不好衡量,至今也没有准确度量的标尺.按照社会学的一般观点,教师职业地位主要取决于教师收入、声望和权力.就此而言,近年来教师地位并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收入不高以及声望下降.从2004到2008年,在19个行业中,公务员工资水平2003年排在第10位,2008年提升至第7位.而教育行业2003年排在第11位,其他年份则均排在第12位[4].众所周知的是工资和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收入基本就是工资,而其他行业工资之外的收入是不同程度存在的.根据笔者的调查,县城教师大都认为自己工资低了,他们很多也只好选择补课以补贴自己的开支.对于农村教师而言,随着农村人群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很多外出经商或者从事技术行业的农民收入超过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声望也有下降趋势,一般人会认为教师没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要找教师的麻烦.3.政校关系紧张学校作为一种公共组织,其安全主要由政府来确保.如果政府和学校关系紧张,那么学校发生的事件,只要不触及政府的核心利益,或者会给政府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政府常常会袖手旁观.这样,社会人员在学校扰乱教学秩序,甚至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没有被追究,就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超越学校范围,由社会人员或家长介入其中,致使事件被扩大,进而常常导致教师权益被侵害.4.学校利益冲突师生冲突过程中学校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常常因为有三个方面的利益冲突.第一,学校领导担心事件的传播会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主张私了以避免事件通过官方途径传播,这往往会牺牲教师的利益,损害教师的权利.第二,学校在处理师生冲突中态度冷淡有可能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有矛盾.在YC初中L教师精神失常一案中,学校校长和L 老师之间有很深的矛盾.“L老师本人和学校领导间有过节,两年前,L老师因为评职没有上,跑到学校办公室和校长大吵大闹,和校长之间的矛盾也就摆到台面上了.”第三,如果学校领导之间关系不融洽,师生冲突导致教师权利被损害时,学校往往保持沉默,教师则是有苦难言.县城初中事件发生以后,学校之所以没有出面进行处理,还有一个原因是分管政教的副校长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之间有矛盾.分管政教的副校长认为不应当上晚自习,所以出了事他也就袖手旁观了.三、如何走出困境1.提高教师地位,重塑教师权威后现代主义主张破除权威,认为一切权威都应该消亡.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否定教师的权威.这种思潮在我国教育界可谓影响深远,甚至可能超出了其在西方教育界的影响.于是人们就极力批判中国的“师道尊严”.其实即使在推行民主教育的西方,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管制方式.针对过于强调学生自由、个人主义,学校标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骚乱增多、犯罪率上升的现象,进步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要素主义进而认为,教师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威,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对“火热的一代”进行严格的控制[5].显然,要素主义从规训的角度确立对学生的管教方式,认为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向年轻人灌输责任的意识.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6].对于中国传统而言,向来主张学生应尊重教师,才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现代心理学已经表明,说服者(教育者)的威信和影响力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拥有自己的权威,学生才能愿意信服和尊重教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因此,提高教师地位,重塑教师权威,在当下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教师权威有制度性权威和非制度性权威.前者需要在制度安排上改革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后者需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大环境.当然,教师权威可以依靠外界力量的影响,也需要教师自身把威信树立在讲台上、确立在社会中.这要以教师提升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实现,即凭借教师自身的学识、人格魅力等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权威意指教师的合理权威,即能够传达正面力量和影响力,是一种植根于民主基础上的、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权威.如果对学生简单粗暴,滥施权威而滑入权威主义,则是需要反对的.2.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保护教师权利从传统来看,中国教育主张体罚.《学记》讲,“大学始教……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肯定反对体罚,但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然而,在当下的环境中,一提到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似乎就是体罚,这是极大的误会.其实批评、惩戒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一旦发生师生冲突就主张包容、宽恕、原谅,每一次错误都以教师的让步收场,学生不仅没有受到必要的惩处,甚至连自己的错误都没有认识到.学生成了“少爷”,教师成了伺候“少爷”的仆人,这无疑会助长学生侵犯教师权力的歪风,也会让学生形成不良的人格个性[7].从已有法律规章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学校和教师体罚学生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却没有在惩戒和体罚之间做出区分,而惩戒的实施程序更是空白[8].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法律是《教师法》,该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很明显,这里可以对学生实施处分的主体是学校而不是教师.这样,我国立法中缺乏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法律依据,教师不能依法获得和行使惩戒权.因此,有必要健全相关法律规章,明确教师有批评与惩戒学生的权利.但需要严格区分惩戒与体罚,当学生行为具备以下要件,教师处理程序得当,则应归为合理惩戒,而不是体罚:(1)违规性,学生行为违反了包括法律规章、校规校纪在内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2)破坏性,学生行为在事实上造成了对学校纪律的破坏,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影响了本人和他人的正常学习生活;(3)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4)行为系学生个体所为,学生有能力控制行为的发展[9].3.建立良好政校关系,确保教师安全营造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师生权益,是政府需要切实担当的责任.安全是人的底层需求,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教师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不满意情绪.西方学者在对城市学校研究中已经明确揭示了这一点,“城市学校之所以教师大量逃离,主要因为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有色人种聚集,学校周边环境常常是充满了暴力,这使得教师们心中顾虑重重甚至充满了恐惧”[10].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与学校加强协调与沟通,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对扰乱教学秩序,侵害教师人生安全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于一些严重违纪甚至已经违法的学生,除了由学校说服教育以外,政府治安管理部门也应协助教育,避免一些问题少年落入犯罪的深渊.4.加强学校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学校应随时关注师生矛盾冲突动向,当苗头出现时,对可能出现的冲突进行干预,预防冲突进一步升级.如果冲突已经发生,学校应马上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事件进行处理,如果事件性质恶劣,已经超出了学校能够单独处理的范畴,则应马上报告政府有管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做好证据的保留和提取工作,为日后解决纠纷提供佐证材料.事件发生以后,需要积极做好事件的调查工作,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做好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总之,从典型的冲突案例来看,师生伤害性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当地的文化背景、政府治理、学校管理等都有很大关系.如果单纯认为师生冲突是由于教师权力过大,学生权力被边缘化,是有失偏颇的.教师所受的伤害,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教育的无助,映射了教师地位的式微和对教师权利的忽视.由于社会过多强调学生的自由、个性、权力等,过多谈论教师的责任,其权利却被忽略了,教师成了相对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教师需要有尊严的生活,这不仅是教师作为个体的基本需要,也是教育功能顺利实现的要求.。

教育博士研究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教育博士研究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教育 博士 研究生工作 、 学 习和 生活的角色冲突
本 文将 角 色理 论 作 为 本 研 究 的理 论 基 础 。“ 角 色” 源 于戏剧 , 是 指戏 剧舞 台上 所扮 演 的剧 中人 物及
表 现 出来 的 行 为 模 式 。 [ 莫 雷 诺 最 早 提 出 “ 角 色 扮 演” 概念 , 他 认 为社会 是 一个 由各 种各 样相 互联 系且
承 担者 个 体 自我 的认 知 能 力 和 实 际 扮 演 能 力 来 传 递, 最后 又通 过个 体具 体 的角 色行 为来 实现 。 [ 2 3 对 于 个 体 而言 , 每个 人所 扮演 的角 色不 止一种 , 而是 由多 种 角 色组成 的 “ 角色丛” 。个体 的角 色 丛 , 取 决 于 其 所 处 的社会 地位 、 交往 范 围和个 人 能力 等 因素 。
不 同 的地位 和期 望 所 组 成 的 角 色 网络 , 在 这个 网络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3 —2 4
需要 在职 学 习 , 因此 , 教 育 博 士 生 在学 习期 间 , 需 要 同时 扮演 原单 位 的业 务 骨 干 、 家 庭 的支 柱 和 学校 的
学生 三种 不 同角色 , 每 种角 色都 具有相 应 的权 利 、 义
基 金项 目: 江苏省 2 0 1 3年 度 研 究 生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与 实 践 重 点 课 题 “ ‘ 学通 行用 ’ ( L I P A) —— 教育博 士 ( E d . n) 专 业 学位培养模式探 索” ( 编号 : J G Z Z 1 3 一 o o i ) .
教 育博 士研 究 生 工作 、 学 习和 生 活 的 角 色 冲 突 与 调 适

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考_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考_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考)))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熊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也就有了/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的角色冲突。

立足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这一冲突的表现及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角色冲突的原因包括历史上对教育研究和教师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期望与教师本身定位存在偏差以及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解决的策略包括教师要树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应明晰研究内涵,明确自我角色,找准教学研究点,积极进行行动研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研究者;行动研究[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07)04-0056-04近些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0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焦点,学者们也纷纷展开讨论发表意见。

其中有赞成的声音,也不乏要求慎重考虑其可行性的担忧之音。

分析这些分歧,笔者认为对/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0这一角色冲突进行相关思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作为教学者的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冲突的产生背景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

而所谓角色冲突是指个人经常被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样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矛盾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心冲突[1]。

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话语由来已久。

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就倡导用实验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行动方案。

1953年柯里把勒温的这一观念做了一些修正并用之于教育实践的改革与研究。

斯坦浩斯更是鼓励教师们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相信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改进自己的实践[2]。

近几年,/教师即研究者0的见解时有提出。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

三、结论
广场舞现象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背后涉及到了公共空间资 源的分配、社区沟通与互动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等多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优化公共空间资源配置、加 强社区沟通与互动以及引导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为 广场舞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 分析
目录
01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 —一种社会学分析
02
一、师生冲突的社会 学解读
03
二、师生冲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 学分析
在教育环境中,师生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这种冲突的起因、形式 和影响却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教育制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次演示将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三、解决师生冲突的策略
解决师生冲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学 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等。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教育制度: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加注 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形成教育 合力。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鼓励教师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3、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和了解,提供个性化的教 育支持。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相互尊重、 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 包容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有助于减少师生之间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 长。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摘要: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可表现为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师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所处地位差异的影响、角色期待差异和社会权威差异等。

要预防和解决冲突就要做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社会学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冲突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极为重要。

冲突是社会学的术语,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关于师生冲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综合各种观点,师生冲突主要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和对抗行为。

一、师生冲突的表现师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对抗,包括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这是一种显性冲突,二是隐性冲突,即学生虽然不认同教师的观点和做法,但在表面上依然假装服从,并不直接和教师对抗,而是采取间接对抗的形式,如不专心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或者摄于教师的权威沉默自闭等。

相比较于隐性师生冲突,显性师生冲突往往因为影响较大而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和教师通常也会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冲突;而隐性师生冲突因为缺少公开激烈的对抗而容易被忽视。

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隐性师生冲突也可能演变为较为激烈的显性冲突。

师生冲突会影响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师生冲突加以重视。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1.价值观的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双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主流社会的代表,教师的价值观念基本就是整个社会对所有社会成员所要求的价值观,是一套相对成熟的在社会上行得通的价值观。

而学生则是未成年人,还没有被完全地“社会化”,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阶段,并不稳定。

从社会学维度看新时期小学教师的角色冲突

从社会学维度看新时期小学教师的角色冲突

因此 , 客观 分析 、 正确认 识这些 差异 与 冲
突 ,对 于教师 这一职业 的稳 定和 发展 以及实 现教 育职责 的转型 都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约定 应有 传统 的道 德 与政 治 义务 为 主体 , 变 为对 教师 的职业 素质 、职业 道德 的要 求 , 应 该 意识 到 教 师 的职 业 只 是众 多 职业 中 的一
再次 , 需 要 教师 对 自己角色 有 正确 的认
识。 教 师是 人 , 但 还 是作 为教 师 的人 , 教 师 的 职业 与一 般 的 职业 有所 不 同 , 它 的工作 对 象
是 活生 生 的人 。因 此 , 教师 的职 业 具有 明显 会 中人们 对 教师 角 色 的认 知 , 由此 人们 引 申
二、 新 时期 教师 角 色的定 位 新时 期 ,社会 结 构发 生 了 很大 的变 化 , 但 旧有 的 传统 观 念 由于具 有 相 对 的稳 定 性 和 滞后 性 , 所 以仍存 在 于大 多 数社 会成 员 的 核心价值观中, 这 就 势必 会 引 起 冲 突 , 那 么 新 时期 教 师角 色又该 如何 定 位 呢? 首先 , 人 们 的观 念 应该 转 变 。教 师 首先
自然 生长 的可 能 性 ,但 需 要教 师 来浇 水 、 培 土。 教 师教 学生就像 就像 是培育 花朵 , 需要 经 常、 定时地 浇水 、 施肥、 松土 。 重视 了学生 的生
长 陛, 考虑 到 了教 育所须具 有 的过程性 。 4 .“ 水桶 ” 角色 “ 教 师 要 给学 生 一 碗 水 , 自己要 有 一 桶 水。 ” 这 是对 教师 职业 能力 要求 的形 象 比喻 ,
调 了教师 需要 足 够的 知识 和能力 的储 备 。

师生冲突成因社会学论文

师生冲突成因社会学论文

师生冲突成因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师道尊严的观念日趋弱化,师生冲突的现象表现地越来越突出。

虽然师生冲突可能导致恶性后果,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冲突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和合理的。

现今的师生关系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折射,师生冲突是师生异质性的必然后果,也是学生对传统权威观的一种反抗。

关键词师生冲突成因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师生冲突是制度化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多表现为师生之间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的摩擦、对立与对抗,它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变化,传统的师道尊严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师生冲突现象屡见不鲜。

从社会学的立场上来看,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它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具有负向功能,若处理得当也能起正向作用。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师生冲突的成因,以求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师生冲突这一现象,便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症下药,更好地应对师生冲突现象。

一、师生冲突是师生异质性的必然结果“在学校场域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不同群体,彼此处于相互对立冲突的立场,因此,学校中的对抗关系就集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和学生本质上而言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价值观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师生社会地位的差异性。

社会地位即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我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的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职业也有其相应的社会地位。

“金一鸣在其《教育社会学》中指出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探讨教师的社会地位徐静任顺元)对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而言,“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姜 勖(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师生这个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师生冲突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加,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它严重影响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是我们今天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冲突及其影响提起“冲突”,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画面往往是: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互相攻击、辱骂、殴打等斗争,甚至出现流血,牺牲的场面。

然而,这只不过是“冲突”的一种表现而已。

要真正的了解“冲突”,我们还有必要从社会学的理论中进行探讨。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而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

”①。

但后人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整。

克・芬克则认为:“冲突是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

”②。

由此可见,冲突不仅仅有激烈的表现形式,它还有潜在的微弱的方面。

据此,我们可以把师生冲突分为隐性的、间接的冲突和显性的、直接的冲突。

所谓隐性的、间接的冲突是指师生之间没有产生面对面的对抗交锋,其表现并不明显,只是一方消极违背对方的行为,它通常表现为:作为学生,消极的抵制或违反教师合理的教学要求,干扰教学正常秩序的进行。

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故意违背听、说、读、写要求等;作为教师,则对某些学生有成见,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

而显性的,直接的冲突则是指师生之间所出现的激烈的对抗行为,教师和学生非理智的向对方实施攻击,局面难以控制。

常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学生,甚至出现师生相互厮打的场面,课后学生辱骂或报复教师等表现。

从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观点来看,通常认为师生冲突只具有负功能。

首先,它容易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其次,它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冲突的社会学解析及如何调节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的社会学解析及如何调节师生冲突
互动 。
二、出现师生冲突的原因
当然 ,师 生冲突 多为 不太激 烈 的 日常 性 的冲 突 。一般 可分为 以下几种类 型:在 学生违 纪处理过程中产生 的师生冲 突 、教师 处理 问题 不公平导致的师生冲突 、学生的不诚信行 为导致 的师生冲突 。 那 么,师 生冲突缘何会产生呢? 关 于师 生关 系和 师生 冲突 的研究 ,一般 都 是从心 理学
的。 不过 ,由于师 生冲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问题 ,仅从教育 学和心理学 的角度 分析 是不够 的。冲突还是一种广泛发生 的 社会现象 ,它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 关系和人际关系 。我们可 以 将师生冲突置 于宏观社会现 象的背景之下,探究其成 因、存 在 的社会基础是什 么?难道 师生冲突仅具有破坏作用 、根本 不具有积极作用 ? “ 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 ,即社会关系 ,教与 学 师

师生冲 突
教师 和学 生是 学校教 育活 动过 程 中一 对最 基本 的存在
体 。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多样化 的。有关 系就 会 有矛盾。师生冲突在学校教育活动 中是经常发生 的。说起 “ 冲突”,人们很容易想起很多可怕 的场景 ,比如流血 、殴 打等 。冲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是普遍 的社会现象 ,很难准 确地定义它 。甚至社会冲突论学者也认 为, “ 突 ”的定义 冲 是社会冲突研究领域 中最大 的一个争议 。很 多社会 学家对冲 突有着 自己的理解 。 刘易斯 ・ 科塞 ( e i ・ ・o e )认为冲突是 “ 有关 A Lw sA Cs r 对 价值 、对稀有地位 的要 求、权 力和资源的斗争 ,在这种斗争 中,对 立双方 的 目的是要破 坏 以至伤 害对方 ”。克・ 克则 芬 认为 : “ 冲突是指不一致 的 目标 各 自专有的利益 、感情上的 敌意 、观 点上 的异 议 ,以及 有节制 的相 互干涉 ”。乔 ・ ・ H 特 纳认为冲突是 “ 双方之 间公开与直接 的互动 ,在冲突的每一 方 的行动 都是 力 图阻止对 方达 到 目标 ”。还有 社会学 家认 为 :冲突是 “ 一切 从结构上产生出来的规范与期望 、制度和 群体 的对立关 系”。那 么根据 以上观点,我们对师生冲突作 如下界定 :师 生双 方由于存 在 目标、资源 占有 、价值观 以及 社会地位等方面 的差异 ,而 产生相互干扰及对立的教育教学

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论文

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论文

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论文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矛盾是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矛盾激化的表现。

矛盾无处不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所以,高校师生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

从价值取向而言,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主流文化。

由于教师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趋于稳定。

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机会,释放和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意识,加上他们追求平等民主,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也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对立。

当师生的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发生摩擦与矛盾时,都会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价值加以坚守,冲突由此产生。

从组织观念而言,现代冲突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冲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不例外。

高校作为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汇聚地,不可避免的在校园这个场域发生碰撞和冲突,这种相互交流和碰撞,必然形成一种平衡的内在张力。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接触、冲突、整合是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

因此,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与整合的内在张力或矛盾。

师生冲突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显性师生冲突和隐性师生冲突。

显性冲突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肢体活动等行为来表现,如谩骂指责、人身攻击等。

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到,中小学师生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冲突。

高校师生冲突则更多地表现为隐性冲突。

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对立、情绪的不满和交流的隔阂。

由于教师在师生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高校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其他方面,比如评优评先,弱困扶助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由于类似的种种利益关系,即便师生之间存在不认同和不满因素,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把这些想法埋藏于心而不予以表露出来,不会发生外部语言行为的直接性对抗。

因此,高校师生冲突具有内潜性,这种冲突不易于为人所察觉,但却真实以心理对立和行为对抗的方式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育中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的冲突

教师在教育中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的冲突

教师在教育中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的冲突教育领域中,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学术研究,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然而,教师在教育中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往往存在冲突,给教师带来许多挑战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这种冲突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冲突的原因1.时间压力教学任务本身已经十分繁重,教师要准备教案、备课、批改作业和与学生沟通等。

这些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学术研究。

2.教学与研究的分工传统上,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各自有不同的专家和机构进行。

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之间往往需要进行抉择,无法做到两者兼顾。

3.资源限制学术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经费、实验设备和研究团队等。

然而,教育机构在资源分配上更加倾向于教学任务,给予学术研究的支持相对有限,这也增加了教师进行研究的难度。

二、解决途径1.高效时间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时间,科学安排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术研究,精简教师会议的时间和次数,合理安排批改作业的工作量等。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和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可以与同事合作进行研究项目,共享资源和经验。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减轻个体负担,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3.完善支持体系教育机构应加大对教师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设备,鼓励教师参与学术活动,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建立学术研究引导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

4.教学与研究的融合教师可以通过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使其互相促进。

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实践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问题。

5.个人发展规划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和研究的比例。

有些教师可能更偏重于教学工作,有些教师可能更偏重于学术研究,而有些教师可能希望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教育研究是指对教育现象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它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然而,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常常会面临着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这种矛盾,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育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育研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矛盾然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教师作为实践者,需要面对每天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间和精力不足以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无法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兼顾。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感到研究的压力,而在开展研究时又感到教学任务的压力。

三、解决方法1. 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为了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举办研究培训班等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

2. 加强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也可以通过加强二者之间的衔接得到缓解。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建立研究小组或者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将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教材。

3. 发挥科研与实践的协同效应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领域,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实践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实验场所和可控条件,而教育研究则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应注重将研究结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加强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以及发挥科研与实践的协同效应,我们可以缓解这一矛盾,推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社会中,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又面临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压力,教师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

本文将从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矛盾的产生原因,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矛盾的产生原因教育作为一项具有社会性质的事业,不仅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往往强调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教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这使得教师在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陷入了矛盾。

首先,教师在专业精进方面面临困境。

传统教师培训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而当代教育改革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加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论。

然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时间有限,专业发展空间有限,很难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其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

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来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承担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责任。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然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总是能够提供充分的支持。

二、解决矛盾的路径为了解决教师的专业精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论。

培训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师发展机制。

教师的专业精进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机制来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岗位,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和资源。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班,增加他们的学术视野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外,积极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冲突理论心得体会教师

冲突理论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源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误解,甚至可能源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分歧。

在深入学习了冲突理论之后,我对如何处理这些冲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冲突理论让我明白了冲突的普遍性。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教育领域。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冲突的普遍性,不要因为遇到冲突就感到焦虑或恐慌,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正常的现象。

其次,冲突理论强调冲突的双面性。

冲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是,冲突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促进问题的解决;消极的一面是,冲突可能引发矛盾升级,损害人际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冲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和自身正确处理冲突,实现双赢。

再次,冲突理论教会了我如何进行冲突管理。

冲突管理包括冲突预防和冲突解决两个环节。

在预防冲突方面,我们要注重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在解决冲突方面,我们要运用适当的策略,如沟通、协商、调解等,帮助学生和教师正确处理冲突。

以下是我具体的心得体会:1. 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处理冲突时游刃有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 增强沟通能力。

在处理冲突时,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观点,用平和的语言进行沟通。

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冲突往往源于人们缺乏同理心。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4. 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应对冲突。

5. 注重冲突后的反思。

冲突解决后,我们要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好地处理冲突提供借鉴。

最新 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精品

最新 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精品

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近年来,随着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师生冲突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加,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它严重影响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分析师生冲突形成的原因,形成相应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一、师生冲突的界定师生冲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

一提起“冲突”,人们很容易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辱骂、殴打,至流血的可怕场景。

要真正的了解冲突,我们有必要从的理论中进行探讨。

许多社会学家对冲突有着自己的理解。

刘易斯·A 科塞(Lewis·ACoser)认为冲突是“对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1]美国学家特纳认为,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

乔·H·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

[2]克芬克认为:“冲突是指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

[3]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冲突是“一切从结构上产生出来的规范与期望、制度和群体的对立关系”。

当我们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时,师生冲突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冲突是指“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

把师生冲突看作是社会冲突的思路让我们比较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学校中的师生冲突现象。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一)社会转型角度法国涂尔干对欧洲社会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失范。

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某种危机,全社会共享新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使得社会调节失控,致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无法维系,他把不能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作失范状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正机制不健全,这样会冲击社会道德规范冲击。

【高校《社会学》教学实践性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

【高校《社会学》教学实践性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

【高校《社会学》教学实践性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性教学是指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系列与理论讲授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将思辨、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性教学法是指要改革原来“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最终使学生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来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能够针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作好职业准备,科学选择日常决策,理性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一、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之立足点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理论”要联系的“实际”不仅是指与社会学理论相关的客观现实、社会实践,也包括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知识需求、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

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和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2.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一切教师效能为学生发挥”,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怀学生个人的成长,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获得分析、预测、解决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
动。 他们悬置了怀疑,从不怀疑事情会是另一个样子。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 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 生,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习惯的方式 去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 在经验没有被验证有效 的情况下,习惯化的用某一经验处理不同情境下的教 育教学问题,如对学生的奖励或惩罚,以学生的学习 成绩、 以分数来评定的做法都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习惯化的日常措施。 即使出现意外事情,教师也会根 据以往的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种惯常化的 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即使存在问题也很难发现并进 行改进。
2009 年第 9 期 当代教育科学
望学校的老教师来适应他的想法和做法,却总是要努 力熟悉、适应甚至迎合已有的学校传统,尽最大努力 迅速融入当下的氛围。 ”[9]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刚刚跨 入校门的教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规约:他不得不去 掌握那些可能是无足轻重的却是作为优秀教师必须 融会贯通的教育理论; 不得不接受组织的特定安排; 不得不接受工作场所和日常用品;不得不接受学校的 课程安排;不得不接受学校采用的评估系统;不得不 接受特定的有效的资源;不得不接受已被学校承认的 教育方法上的杰作; 不得不接受同事和其他人的期 望;不得不本着优先法则接受已有的目的、目标和结 果。 ”[10]当新教师在日常言行举止方面不再特别而是 与他人无异、在教学及人际关系上感觉轻松的时候可 能算是融入了。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11]:
关键词:教师;研究者;日常教学生活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存在着 冲突。 在学校场域中,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其教育实践 活动受制于历史性形成的惯习。 本文试从教育实践的 视角,对学校场域与惯习、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的计 划性与惯常性进行社会学分析。
我们忙于上课,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反思自 己的教学,也没有时间充实自己。
与时间一起构成实践“情境”或“场”的还有空间, 包括身体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身体空间指身 体被安置的空间; 心理空间指场域中各方在态度、情 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的空间;社会 空间指场域中各方社会身份及其关系的结构。 在学校 场域中,除了学校之外国家对学校的集权监控、教育
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要接纳和认同这种 先于个人而存在的学校场域的惯习,即“这种存在于 显性制度之外、似乎每个人都明白但又未必能说出根 据来的、既支配实践者的身体又赋予实践者身份的规 则系统”[8]。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初来乍到,面临 的首要问题是适应。 “刚进入一所学校的新教师,在各 个方面都还是新手。 一个平平常常的新教师,很难奢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9 期
教师教育
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日常教学 生活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 王艳霞
摘 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日常教 学生活存在着冲突。 本文试从教育实践的视角,对学校场域与惯习、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的计划性与 惯常性进行社会学分析,并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潜在可能性。
-37-
教师教育
行政部门的层层监督以及家长与社会对学校的问责, 从学校内部来说, 有校长负责制度下校长的强权管 理、年级主任的监督、学科主任的专业引领以及任课 教师的岗位职责的区分;任课教师有主科教师与副科 教师的区别;同一学科的教师有职称、学历、教龄等的 不同。 也就是说,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位置 和空间区分,这些区分限定了每个人在场域中的权力 和活动的空间,如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活动空间基 本局限于教室和办公室。 在学校组织内部,既有纵向 的行政管理,又有横向的业务管理。 对于每一个教师 来说,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定位不是行政上显性规定 的,而是业务上隐性存在的。 就一个教师而言,首先是 他教什么,即他属于哪个学科组,然后是他教几年级, 即属于哪个年级组。 由学科组和年级组而构成的平面 坐标上,一个教师占据着一个点并因此而形成错综复 杂的关系。
我们青年教师刚工作,压力大的不得了,领导三 天两头来听课……现在我们(对教学)已经司空见惯, 已经没有感觉了。
可见,一个新教师的个人成长并不依其个人的意 愿而是受学校场域中已有传统和惯习的制约。 对于新 教师而言,同化、接受已有的传统和经验是新教师被 认可的重要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通过“师傅 带徒弟”、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师傅的示 范、领导的听课和评课引领新教师走上学校所认可的 道路。 与此同时,新教师“与既有的经验和风格相符的 想法和摸索因不断受到肯定性强化而留存、巩固并得 到发展,而与既有经验不相符的做法却因受到消极强 化而淡化、消退。 ”[12]这样,即使一些陈旧的但在实践 中仍被认为有效的经验也被如此延续下来。 “这样看 来, 新教师的成长就是对已有传统的巩固和强化,在 自己的成长中进一步延续着已有的传统,并以新的形 式活化着传统。 ”[13]因此,学校场域中的惯习使得个性 迥异、任务不同的教师产生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熟 悉感和亲密感,从而使充满偶然和意外的教育实践活 动获得了连贯性和必然性。
古登斯强调惯例的思想,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是如何运用公式或“典型图式”来处理习惯性的不断 重复发生的情况的。 他认为依例而行“在心理上使无 意识的焦虑根源最小化,是日复一日的社会生活的最 重 要 形 式 — — — 在 惯 例 的 实 施 中 行 动 者 维 持 了 一 种 本 体安全感。 ” [18]人们为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设定了各 种普遍原则,某一情景的特殊具体性会被人们放置于 这些普遍规则之中。 “也许,环境的改变,正是教师打 破已有常规的绝佳时机。 因为环境的改变意味着需要 新的适应,形成新的观念和行为。 但是,对于大多数无 法变换工作环境的教师来说,他们如何去改变自己观 念和行为, 他们如何能打破现有的常规去提升自己? 他们能够冲破既有的结构和网络吗?”[19]
— — — — — — — — — — — — — — — — — — — 王艳霞/北京市十一学校博士
来驻足静观、反躬自省。 在学校场域中,有学年、学期 和课时的划分。 在中小学,让每个人都感到强烈约束 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 学校每学年有工作计划 表、 教务处有全校的总课程表以及每周的活动安排 表,规定着每个班级每日的具体活动内容以及各项活 动的时间、地点等等。 它们像铁的律令一样使学校中 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又像时间地图一样 标示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的特定位置和 活动方式。 上下课的铃声,每个教室、办公室张贴的课 程表使无形的时间有了实在意义。 以铃声为网结,将 学生的时间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单元”,而课程表、各 种计划和各种活动的安排也将教师的时间划分为一 个又一个网格。 老师们除了上课,在办公室的时间,大 部分是在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话或接待家长, 这种机械而重复的忙碌,使老师们难得停下来自我反 思。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3]:
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世界的学校场域,是指向实践 性逻辑的,依循的是实践的生活逻辑,而不是理性的 算计和度量。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工作中,教学反 而是极少被有意识关注的,教学处于消极的自在的状 态而非积极主动的、 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自为状态。 这种状态又不断地加强着日常教学思维及惯习化模 式,将教学的目的性、主动性、自觉性渐次化解,甚至 成为平庸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17]社会哲学家阿尔 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s)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赋予情景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在这些情景中,人们以 关于日常生活实在的被视为当然的假设为基础而行
- 3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9 期
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它的惯常化、 例行化, 表现为“无反思”、“无意识”、“无批判”。 “这些特点以 ‘熟悉’为前提,即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自己的 行为程序,熟悉各种人际关系,熟悉每日所要进行各 种活动及活动规则。 如此的熟悉,以致到了无意识的 程度。 日常教学是种种惯常化行为的例行发生,是‘理 所当然’的,每时每刻的教学都以旧有的或‘熟悉’的 做法对当下情境进行认同或同化。 也就是说,有目的、 有计划的自觉的教学活动却以一种非反思的惯性方 式来运作。 ”[14]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踏上工作岗位度过适应期之 后,对周围的环境、工作的程序、人际关系等已不再有 新异性,便开始了“熟视无睹”的“没有什么感觉”的日 常教学生活,每天面对的是熟悉的同事和需要教育的 未成年的学生;每天有不得不做的大量的而又繁杂的 惯常活动:每天必须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上课、批改 作业、判卷子、处理班级事务……“在固定的环境和特 定的角色固着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往往会形成固 定的模式。 ”[15]日常教学行为的例行化、近于停滞的日 常思维维护着已有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 生活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每天的工作进 行大概的估计,对事情处理已形成固定的惯性化的行 为,如对学生加以分类,对各种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 进行预测,预测不同情境下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策 略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段 时间各自的情境界定与磨合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 往模式,学生也被老师所固化,表现出与老师的期望 相一致的行为。 “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是如此的相似,以 至于‘习惯成自然’,形成了固定的、惯常的、自动化的 行为模式。 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说,应对这些事情根本 无需付出特别的精力。 ”[16]可见,积习已久的惯习通过 个体发挥作用时是自动的、非反思的、不证自明的,赋 予实践者娴熟的“实践技巧”,保证了实践者处理各种 教育问题时的高效率。
在阐述文化资本时,布迪厄进一步提出了惯习的 概念。 布迪厄认为“所谓惯习(habitus),就是知觉、评价 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 中”[4]。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 它与场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模糊关系, 因此可以说, 惯习是“知觉、思想和行动的持久地安排形成的系统, 由客观环境造成,但倾向于在环境的选择之后稳定下 来。 ”[5]它是一种先于个人而存在并赋予个人以某种社 会身份的文化系统和心理习惯,是历史的、持久的、社 会的 “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 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 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 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它们历时不 变的特性。 ”[6]布迪厄把惯习看作是再生产的关键,它 作为“被建构的结构,有持久的生产性情系统的社会 再生产功能,即在社会空间中不断将外部等级的结构 内化、铭刻在行动者的心智结构和身体之上。 ”[7]学校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其所特有 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惯习。 因此,在学校场域中,作为 实践者的教师, 其教育实践活动并非是随心所欲的, 而受制于历史性形成的惯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