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日常教学生活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教师应成为新课程下的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新课程下的研究者

小议思品教师应成为新课程下的研究者

乾县花口初中李建斌

新课程体系强调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增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为思品课而言,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加强品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阵地。做为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思品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改进课堂教学艺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研读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下的研究者。

一、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自身责任

思品教师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课改能否在实施中取得实效。“不能正己,何以正人?”自己应该明确做为一名思品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信仰坚定,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可以这样说,其高尚的思想素质、典范的人格品质和广博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生整个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直接影响作用,在教学中会不知不觉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干一行,爱一行,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肩上所承载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少年素质的高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关系着21世纪中叶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青少年

素质的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思品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政治方向、睿智的政治理论去分析现实,去观察生活。打铁先得本身硬,时时、事事、处处关心国家时事,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明确自身责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

作者:江秀明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

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自己的知识与实践进行反思性研究,实现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对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研究者;实践者;统一

二十世纪初我国实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课程权力得到了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从理念上有了新的定位,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以研究者身份参与设计和开发课程,成为课程的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旁观者,等待专家和学者编制课程方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课程研究。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不单以授课者的身份存在,同样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身份审查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上,教师一直担任着传道授业的角色。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增进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教学方案,将规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一线教师因为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欠缺,很少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辅助,配合他们进行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教育资料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教育资料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

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

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而教育科研的内在特性要求我们.“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

教育社会学与师生关系

教育社会学与师生关系

教育社会学与师生关系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教育

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教育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中,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探讨教育社会学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以及这种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教育社会学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对这种关系的影响。师

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个社会交互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例如,不同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的期望和行为方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了解这些社会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关系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还能揭示出师生关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师生关系不

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交流,它还涉及到情感、信任和权力等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一位富有耐心和关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尊重和激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对学生来说,师生关系也是他们发展自我认同和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

权力关系方面,师生之间可能存在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纪律处分等行为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的行为。另外,师生关系也可能受到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教师具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以避免对多样性的偏见。

教育理论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

教育理论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

教育理论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

作者:王艳霞王艳娟王绍瑞

[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然而,

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我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实践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我国,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说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而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质疑,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以及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的质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熟练地掌握一些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以及一定的课堂管理技术。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专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即把理论付诸实践。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教师由于在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不能进行教育研究,也就不能成为研究者,并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表示怀疑,给教育研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i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和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与行动者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有区别的。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网师一周观察(56)

(2011年4月10日-4月16日)

文/魏智渊

4月11日,网师数学哲学课程最终评审结果宣布,婷子老师获得良好等级、若然者也、尘世农民、董新琪、娟子露珠、林间新枝五位学员获得合格等级,特此祝贺。(据说“中国哲学简史”的作业结果还没出来,期待中)

4月13日晚,昌明新教育基金会王胜秘书长访问罕台新教育小学,讨论有关网师等新教育项目。

网师的沉寂是注定的(预计将持续2-3年),因为这一年,是新教育研究中心自2006年第一次出发,行走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之后的第二次重新出发,相当于是一次新的创业。清理沉疴,剪掉病枝,从时代的浮夸中解放出来,从无谓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研究中心必须继续前行,网师必须继续前行,新教育必须继续前行,每一位信任罕台新教育的尺码相同的人必须继续前行。

我常常想,我们必须把我们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在现实的境遇(无论这是怎样的境遇)中竭尽所能地实现,否则,那些美妙的词语,岂不只是镀金的(甚至只是镀了黄铜)的装饰?

1

本周开始,我辅导了一名叫风(化名)的二年级孩子。

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习惯,或者学习成绩(简直谈不上“学习成绩”这四个字),这个孩子都并不讨人喜欢,或许,这就是我们来罕台以前,他是挨打最多的孩子的原因吧?包括在家里,父母也经常体罚他。

班里最糟糕的两个孩子还不会数数,更不会写字,风比他们要强许多,风是会数数的。风的数学学习障碍,是10以内的加减法无法完成自动化。也就是说,10以内的加減法(不进位),他必须依赖于手指来完成,无法摆脱手指熟练地报出答案。显然,后果是严重的,10以内的加減法,他都要用手指数过才能报出答案,那么万以内的加减法呢?这孩子以后的学习呢?

第九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第九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4.教师角色的专业品格的社会化。
三、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过程
(一)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个分阶段逐步的实现过程。
教师角色社会化大致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教师角色认知和了解的职前准备阶段; 教师角色的确认和适应的探索阶段; 教师角色渐进成熟的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 教师角色不断调适和继续社会化的持续发展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富勒提出四阶段论: 执教之前关注阶段; 早期关注求生阶段; 关注教学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70 年代伯顿等提出三个阶段理论: 生存阶段; 调整阶段; 成熟阶段
规范化的法律角色。
三、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1、教师角色义务的特殊性
角色义务即角色的社会责任。从作为社会一般角色的身份讲, 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无特别之处。教育社会学关注的是教 师作为特殊社会角色身份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教师角色权利的特殊性
教师首先作为一般社会成员,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同样的各种 社会权利。教师更重要的是作为特殊社会角色,应享有特殊的 角色权利。
(三)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教育活动日益复杂化 的客观要求。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师角色社会化是对整个教师职业群体 的发展需求,但它必须落实到每个具体教师成 员身上。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内容
1.教师角色意识的社会化。

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

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

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任何坚守这一信念和常常以这种论调说事的人们都必须首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

一、反思性实践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对象的丰富多彩性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而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独特的和价值冲突的情景存在于任何已经产生的理论和技术之外,因此教师既不能把这种情景作为一个工具性问题,更不能奢望应用他头脑里已储存好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萧恩的“反思性实践者”的理念应运而生。反思性教学实践倾向于教师直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形成暂时性的行动策略,并在继续深入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与反思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教师的反思过程与教育研究就更进一步地保持了方法上的一致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观察、对教育对象的深度访谈和多种具体教学情景的反复比较,才能保持反思的敏捷性和持续性,而观察、访谈和比较等都是教育科研的最为常规的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反思实践本身就更有研究的韵味。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就已经具备了研究

者的基本素质,这个教师就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了。

二、以校为本的研究者

如果我们把教师的日常生活划分为校内日常生活和校外日常生活两部分,我们应该承认教师的校内日常生活处在非常强势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垄断的地位。教师学校生活对教师全部生活的垄断性,决定着教师的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校内生活。

教师社会学学习笔记

教师社会学学习笔记

教师社会学学习笔记

教师社会学是关于教师角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的研究

领域。以下是我对教师社会学的研究笔记:

1. 教师的社会角色

教师在社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教育的实践者。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教育和指导,塑造着社会的未来。

2. 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中存在差异。在一些社会中,教师被尊重和崇拜,被视为权威和榜样。而在其他社会中,教师可

能面临着挑战和质疑,需要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益。

3. 教师的功能

教师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还包括社会化学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惯,以及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支持和

指导。教师在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教师的责任与挑战

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带来了责任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5.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参与教育研究和专业发展活动,以保持教学的质量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以上是我对教师社会学的学习笔记的总结。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社会中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对教师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支持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

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

XIB IZ I I O 西北职教6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由提高学历逐渐转向提高能力,从单纯传授知识型向着研究型方向发展,这是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师科研水平的需要,也是学校提高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形象的需要。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标志着这个学校开放程度和教师水平,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比例越高,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说明学校的发展潜力大、开放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件大事。一、目前我省师资队伍的现状目前我省师资队伍现状呈现如下几

个特点:〈1〉高学历、高素质教师较少。以武山县职校为例,在72名教职工中,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有46人,其中具有一次性本科学历的只有8人,还有21名教师只有大学专科学历,全校尚无一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这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相距较远。〈2〉“双师型”教师偏少。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合格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教师只有熟练掌

握了专业操作技能,才能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目前,我省中专、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是来自相关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许多人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聘请的有操作经验工作人员,往往没有相应的学历和理论水平,没有教师资格证,难以适应教学需要。真正“双师型”的教师极缺。武山县职校72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只有18人。仅占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3〉缺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师。由于传统习惯影响,多数教师只重视教学,轻视理论研究工作,大多数人没有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很少有人承担科研项目。武山县职校72名教师中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过论文的仅有26人,占教师数的36%。主持或参与过省级科研项目的只有8人,占教师总数的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一个知识社会

学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研究者立场知识社会学视角

论文摘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实施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和实地研究中理论的生成进程,目的在于提高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行为的自觉,避免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的不平等和新的话语霸权的产生。

在从事教育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进程中,我日趋感觉到,对于文本和话语的偏爱正逐渐取代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研究者离生活的真实已愈来愈远,学者的清高正逐渐取代了研究者的实践。咱们生活在语言为咱们所构筑的幻象中,不知道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或许世界本无真假,全凭个人的主观感知。认知的进程变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单方面的行为,每一个人的研究都变成了自说自话。世界变成一片空寂,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独行者。咱们变得再也不有自己的语言,离开了权利、话语、文本、场域,咱们便无法说话,话语的霸权使咱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失语者,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一路构筑了这种语言的事实。伴随着失语现象出现的,是人类失去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人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精神存在的隔离。话语变成了一种符号,乃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运用话语的进程成为学术场域中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而全然不顾话语本身的特殊语境,和活语产生的问题域是什么。这是一个制造话语,生产话语的时期,学人们被淹没在话语的海洋里,人类在自己创造的语言世界中失落了自身,无疑成为人类的大

悲哀。回到生活本身,将人类的一切活动奠基在生活的土壤之上,无疑是人类自救的唯一途径。除生活本身,人类本无实体性的存在。

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困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教育社会学研讨班上大家的发言,一方面来自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现场。一个是大学的研究场所,所谓的“学术场域”(什么是学术,“谁的学术”?)一个是实地研究的现场。即教育社会学研究场域的转换,两种不同研究范式之间常常处于矛盾冲突当中。

教师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的社会学分析

(1)教师经济收入: 教师经济收入:
关于教师经济收入的研究有多种方式 其一是“纵向比较” 其二是“ 其一是“纵向比较”,其二是“横向比 其三是“层次比较” 较”,其三是“层次比较”。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经济收入通常高于体力劳动收入, 教师经济收入通常高于体来自百度文库劳动收入,而 低于一些专业性职业,处于中等水平; 低于一些专业性职业,处于中等水平; 教师的经济收入不高但比较稳定; 教师的经济收入不高但比较稳定; 对教师的经济收入的分析必须注意地区差 别; 教师的工资与实际收入问题;(教师兼职) ;(教师兼职 教师的工资与实际收入问题;(教师兼职)
(4)教师专业地位
正:注重自 我修养
反:缺乏专 业性
反:人格不 够独立
反:常规
反:职业道 德不高
三、教师社会地位
教师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整体职 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可以分解为四 个指标。 个指标。 收入—— ——经济地位 收入——经济地位 权力—— ——政治地位 权力——政治地位 声望—— ——文化地位 声望——文化地位 专业—— ——专业地位 专业——专业地位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9年11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年 月至2010年5月)结果显示:教师、科学 月至 年 月 结果显示:教师、 医生分别以55.10%、44.02%、 家、医生分别以 、 、 44.02%的支持度排在职业声望前三位,工 的支持度排在职业声望前三位, 的支持度排在职业声望前三位 程师则以21.77%名列第七位。 名列第七位。 程师则以 名列第七位 教师职业声望的高评价与低选择, 教师职业声望的高评价与低选择,形成明 显反差。 显反差。 如不少研究表明, 如不少研究表明,往往有接近或超过半数 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不满意。 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不满意。 大学生毕业选择教师职业比例较低。 大学生毕业选择教师职业比例较低。 中小学学生对教师职业理想淡化。 中小学学生对教师职业理想淡化。

成为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的角色预期

成为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的角色预期
究 的触 角涉及 到 每一个 缝 隙。 是这 研 究依 赖 于教 师 的具 体 教 育教 学 实 但 些 理论 著作 都 是写 理论 , 与教 育 教学 践 ,一 旦 离 开 了这 种 具 体 的教 学 实
实践脱 节 , 教师 作 为教 育教 学 过程 践 , 而 研究 就失 去 了研 究 的条件 , 因此 , 新 课 改对 教 师 提 出 了一 些 典 型
践要 求教 师具 有 创造 性思 维 、 思 性 用较 少 教育 教学 时 间 , 反 简单 的认 为教
思维 。教 学活 动本 身具 有 创造 性 , 为 师 的工作 时 间= 学实 践+ 究时 间 。 教 研 了使 教师 也具 有创 造性 , 向教师 提 出 当工 作 时 间不变 时 , 究时 间 与教学 研 研 了大 量 的 问题 , 要求 教师 要像 研 究者 实践 成 反 比 ;当教学 时 间不 变时 ,
外 合 作 、教师 与其 他社 会 成员 的 合作 ; 强调 的是教 师群 体 的 、 在的 专业 性
教 师作 为 “ 等 中的首 席 ” 教 师 的作 提升 , 平 , 而教师 专业 发展 则是 教 师个 体
成为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的角色预期
不断 的 自我 样才 能建 立新 型 的 、 等 和谐 的师 生 教 师要 不断 的独 立学 习 、 平 关系 ; 教师 成 为 研 究 者 , 为 研究 者 更 新 , 成 在这 个过 程 中教 师同 时也具 备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对象面临着许多挑战,如:(1)如何平衡 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2)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3) 如何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挑战。然而,他们也意识到这些挑战为他们的职业 生涯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成长空间。
结论与启示
从研究者成为教师教育者的自我叙事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然而,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该教师也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该教师积 极参与学术培训,学习论文撰写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
总结
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拓展 自身的专业视野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学术
3、面对挑战和机遇,研究者与教师教育者需要相互合作。研究者与教师教育 者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面对挑战和机遇。通过合作,他们可以相互 学习和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谢谢观看
3、开展合作研究: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合作开展研 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4、注重实践应用:教师的研究成果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通过实践应用检 验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参考内容二
研究者成为教师教育者:自我叙 事研究的视角
研究者与教师教育者这两个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对于 个体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研究者成为教师教育者自 我叙事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

初中数学学与教的案例分析(鲍建生)

初中数学学与教的案例分析(鲍建生)

教学推理
学科教学知识
5
PCK的核心成分
PCK的成分
学科最核心、最有 价值的知识
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 识过程中容易误解
和混淆的问题
如何将特定的知识 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策略
指标
学科本身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 学科的思想、方法、精神和态度 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 某一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联系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所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 哪些知识学生易解,教师可以少讲、不讲或让
如果我必须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理 论化约成一个原则的话,我宁愿这么说 :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是 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事,只要确信这一点 ,并且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即可。
D.P.Ausubel的名言
10
新书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点 介绍五个经典的、对数学学习有 较高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下篇 从微观的角度去探讨学生学习数 学的心理基础与过程。
本书对近二十年来国际数学 教育心理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和 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其 目的是:
• 帮助读者拓展眼界,了解当 代数学教育的研究前沿;
• 提供研究的观点、框架、方 法、案例和问题。
• 为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 理论支持,帮助他们解释教 学中的疑难与困惑,提高教 学的效率。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

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教师;研究者;日常教学生活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存在着 冲突。 在学校场域中,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其教育实践 活动受制于历史性形成的惯习。 本文试从教育实践的 视角,对学校场域与惯习、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的计 划性与惯常性进行社会学分析。
当代教育科学 20wenku.baidu.com9 年第 9 期
教师教育
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日常教学 生活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 王艳霞
摘 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与教师的日常教 学生活存在着冲突。 本文试从教育实践的视角,对学校场域与惯习、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的计划性与 惯常性进行社会学分析,并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潜在可能性。
我们青年教师刚工作,压力大的不得了,领导三 天两头来听课……现在我们(对教学)已经司空见惯, 已经没有感觉了。
可见,一个新教师的个人成长并不依其个人的意 愿而是受学校场域中已有传统和惯习的制约。 对于新 教师而言,同化、接受已有的传统和经验是新教师被 认可的重要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通过“师傅 带徒弟”、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师傅的示 范、领导的听课和评课引领新教师走上学校所认可的 道路。 与此同时,新教师“与既有的经验和风格相符的 想法和摸索因不断受到肯定性强化而留存、巩固并得 到发展,而与既有经验不相符的做法却因受到消极强 化而淡化、消退。 ”[12]这样,即使一些陈旧的但在实践 中仍被认为有效的经验也被如此延续下来。 “这样看 来, 新教师的成长就是对已有传统的巩固和强化,在 自己的成长中进一步延续着已有的传统,并以新的形 式活化着传统。 ”[13]因此,学校场域中的惯习使得个性 迥异、任务不同的教师产生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熟 悉感和亲密感,从而使充满偶然和意外的教育实践活 动获得了连贯性和必然性。
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要接纳和认同这种 先于个人而存在的学校场域的惯习,即“这种存在于 显性制度之外、似乎每个人都明白但又未必能说出根 据来的、既支配实践者的身体又赋予实践者身份的规 则系统”[8]。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初来乍到,面临 的首要问题是适应。 “刚进入一所学校的新教师,在各 个方面都还是新手。 一个平平常常的新教师,很难奢
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计划性与惯常性 在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 现了现代工业精神,即效率优先。 因此,现代教学活动 的基础是精密而周全的计划。 在学校场域中,所有的 时间和空间像网格一样被周密地计划和安排。 教育是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那么教师的日常教学 更是计划性很强的活动,有具体的日程安排(课程表、 教学进度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甚至某时某刻的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以及参与人员都是预先安排好 的。 然而,这种计划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是以例行 的惯常化的形式,也就是说,每日每时进行的教学活
- 38-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9 期
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它的惯常化、 例行化, 表现为“无反思”、“无意识”、“无批判”。 “这些特点以 ‘熟悉’为前提,即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自己的 行为程序,熟悉各种人际关系,熟悉每日所要进行各 种活动及活动规则。 如此的熟悉,以致到了无意识的 程度。 日常教学是种种惯常化行为的例行发生,是‘理 所当然’的,每时每刻的教学都以旧有的或‘熟悉’的 做法对当下情境进行认同或同化。 也就是说,有目的、 有计划的自觉的教学活动却以一种非反思的惯性方 式来运作。 ”[14]
2009 年第 9 期 当代教育科学
望学校的老教师来适应他的想法和做法,却总是要努 力熟悉、适应甚至迎合已有的学校传统,尽最大努力 迅速融入当下的氛围。 ”[9]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刚刚跨 入校门的教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规约:他不得不去 掌握那些可能是无足轻重的却是作为优秀教师必须 融会贯通的教育理论; 不得不接受组织的特定安排; 不得不接受工作场所和日常用品;不得不接受学校的 课程安排;不得不接受学校采用的评估系统;不得不 接受特定的有效的资源;不得不接受已被学校承认的 教育方法上的杰作; 不得不接受同事和其他人的期 望;不得不本着优先法则接受已有的目的、目标和结 果。 ”[10]当新教师在日常言行举止方面不再特别而是 与他人无异、在教学及人际关系上感觉轻松的时候可 能算是融入了。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11]:
在阐述文化资本时,布迪厄进一步提出了惯习的 概念。 布迪厄认为“所谓惯习(habitus),就是知觉、评价 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 中”[4]。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 它与场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模糊关系, 因此可以说, 惯习是“知觉、思想和行动的持久地安排形成的系统, 由客观环境造成,但倾向于在环境的选择之后稳定下 来。 ”[5]它是一种先于个人而存在并赋予个人以某种社 会身份的文化系统和心理习惯,是历史的、持久的、社 会的 “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 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 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 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它们历时不 变的特性。 ”[6]布迪厄把惯习看作是再生产的关键,它 作为“被建构的结构,有持久的生产性情系统的社会 再生产功能,即在社会空间中不断将外部等级的结构 内化、铭刻在行动者的心智结构和身体之上。 ”[7]学校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其所特有 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惯习。 因此,在学校场域中,作为 实践者的教师, 其教育实践活动并非是随心所欲的, 而受制于历史性形成的惯习。
教师教育
动。 他们悬置了怀疑,从不怀疑事情会是另一个样子。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 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 生,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习惯的方式 去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 在经验没有被验证有效 的情况下,习惯化的用某一经验处理不同情境下的教 育教学问题,如对学生的奖励或惩罚,以学生的学习 成绩、 以分数来评定的做法都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习惯化的日常措施。 即使出现意外事情,教师也会根 据以往的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种惯常化的 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即使存在问题也很难发现并进 行改进。
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世界的学校场域,是指向实践 性逻辑的,依循的是实践的生活逻辑,而不是理性的 算计和度量。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工作中,教学反 而是极少被有意识关注的,教学处于消极的自在的状 态而非积极主动的、 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自为状态。 这种状态又不断地加强着日常教学思维及惯习化模 式,将教学的目的性、主动性、自觉性渐次化解,甚至 成为平庸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17]社会哲学家阿尔 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s)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赋予情景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在这些情景中,人们以 关于日常生活实在的被视为当然的假设为基础而行
古登斯强调惯例的思想,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是如何运用公式或“典型图式”来处理习惯性的不断 重复发生的情况的。 他认为依例而行“在心理上使无 意识的焦虑根源最小化,是日复一日的社会生活的最 重 要 形 式 — — — 在 惯 例 的 实 施 中 行 动 者 维 持 了 一 种 本 体安全感。 ” [18]人们为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设定了各 种普遍原则,某一情景的特殊具体性会被人们放置于 这些普遍规则之中。 “也许,环境的改变,正是教师打 破已有常规的绝佳时机。 因为环境的改变意味着需要 新的适应,形成新的观念和行为。 但是,对于大多数无 法变换工作环境的教师来说,他们如何去改变自己观 念和行为, 他们如何能打破现有的常规去提升自己? 他们能够冲破既有的结构和网络吗?”[19]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踏上工作岗位度过适应期之 后,对周围的环境、工作的程序、人际关系等已不再有 新异性,便开始了“熟视无睹”的“没有什么感觉”的日 常教学生活,每天面对的是熟悉的同事和需要教育的 未成年的学生;每天有不得不做的大量的而又繁杂的 惯常活动:每天必须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上课、批改 作业、判卷子、处理班级事务……“在固定的环境和特 定的角色固着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往往会形成固 定的模式。 ”[15]日常教学行为的例行化、近于停滞的日 常思维维护着已有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 生活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每天的工作进 行大概的估计,对事情处理已形成固定的惯性化的行 为,如对学生加以分类,对各种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 进行预测,预测不同情境下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策 略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段 时间各自的情境界定与磨合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 往模式,学生也被老师所固化,表现出与老师的期望 相一致的行为。 “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是如此的相似,以 至于‘习惯成自然’,形成了固定的、惯常的、自动化的 行为模式。 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说,应对这些事情根本 无需付出特别的精力。 ”[16]可见,积习已久的惯习通过 个体发挥作用时是自动的、非反思的、不证自明的,赋 予实践者娴熟的“实践技巧”,保证了实践者处理各种 教育问题时的高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王艳霞/北京市十一学校博士
来驻足静观、反躬自省。 在学校场域中,有学年、学期 和课时的划分。 在中小学,让每个人都感到强烈约束 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 学校每学年有工作计划 表、 教务处有全校的总课程表以及每周的活动安排 表,规定着每个班级每日的具体活动内容以及各项活 动的时间、地点等等。 它们像铁的律令一样使学校中 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又像时间地图一样 标示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的特定位置和 活动方式。 上下课的铃声,每个教室、办公室张贴的课 程表使无形的时间有了实在意义。 以铃声为网结,将 学生的时间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单元”,而课程表、各 种计划和各种活动的安排也将教师的时间划分为一 个又一个网格。 老师们除了上课,在办公室的时间,大 部分是在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话或接待家长, 这种机械而重复的忙碌,使老师们难得停下来自我反 思。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3]:
我们忙于上课,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反思自 己的教学,也没有时间充实自己。
与时间一起构成实践“情境”或“场”的还有空间, 包括身体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身体空间指身 体被安置的空间; 心理空间指场域中各方在态度、情 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的空间;社会 空间指场域中各方社会身份及其关系的结构。 在学校 场域中,除了学校之外国家对学校的集权监控、教育
一、学校场域与惯习 “场域”是布迪厄进行社会学分析时所使用的概 念。 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 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 这些位置 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对其拥有者的决定作用也是客观 存 在 的 。 ”[1]也 就 是 说 ,场 域 是 一 个 社 会 位 置 的 系 统 。 布 迪厄认为“场域”是“客观关系的系统,它是社会制度 的产物,但体现在事物中,或体现在具有类似于物理 对象那样的现实性的机制中。 ”[2]因此,场域作为一个 社会位置的系统构成实践情境的“场”,包括时间和空 间。 布迪厄认为,以往的实践理论的重大缺陷在于把 实践从“时间序列”中抽离出来,悬置了“时间”对实践 的 影 响 , 而 “ 实 践 在 时 间 中 展 开 ”, 具 有 “ 不 可 逆 性 ”; “实践的时间结构,亦即节奏、速度,尤其是方向,构成 了它的意义。 ”[3]时间结构及流失的单向性、不可逆性 使得实践者在实践中产生“紧张感”和“紧迫感”,必须 对实践中的各种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几乎没有时间
-37-
教师教育
行政部门的层层监督以及家长与社会对学校的问责, 从学校内部来说, 有校长负责制度下校长的强权管 理、年级主任的监督、学科主任的专业引领以及任课 教师的岗位职责的区分;任课教师有主科教师与副科 教师的区别;同一学科的教师有职称、学历、教龄等的 不同。 也就是说,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位置 和空间区分,这些区分限定了每个人在场域中的权力 和活动的空间,如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活动空间基 本局限于教室和办公室。 在学校组织内部,既有纵向 的行政管理,又有横向的业务管理。 对于每一个教师 来说,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定位不是行政上显性规定 的,而是业务上隐性存在的。 就一个教师而言,首先是 他教什么,即他属于哪个学科组,然后是他教几年级, 即属于哪个年级组。 由学科组和年级组而构成的平面 坐标上,一个教师占据着一个点并因此而形成错综复 杂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