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案例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分析教学案例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分析教学案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学科,通过理论和分析方法来解释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的分析是社会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个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社会学理论和问题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名称:城市贫困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解决方案探讨背景:在大城市中,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并愈加严重。
贫困不仅仅涉及经济层面,还牵涉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因此,本案例旨在通过社会学理论与问题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贫困问题的定义、特征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运用社会学理论,解释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形成机制。
3. 分析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案例内容:1.城市贫困问题的描述和定义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贫困的概念和标准,并讨论城市贫困问题的特征,如低收入、教育机会不均等。
引导学生思考贫困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社会学理论解读城市贫困问题介绍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冲突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贫困问题的多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形成机制。
3.数据分析与问题诊断提供一些城市贫困问题的实证数据,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数据,找出城市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4.解决方案的探讨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能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视角出发,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提供教育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开展社区项目等。
5.社会行动与实践探讨学生自己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上的角色和责任。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积极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
《社会学入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社会学入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案例背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学入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
本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学入门》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案例实施2.1 课程目标在《社会学入门》课程中,我们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将社会学理论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在讲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平与正义,探讨如何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
2.3 教学方法为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如短视频、学术论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4 课程评价我们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终结性评价则以课程考试为主。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
3. 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著增强。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社会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体现了较高的思政素养。
4. 反思与展望虽然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街头小贩的生存之道》:一项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学科,通过观察、调查和研究,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情况。
《街头小贩的生存之道》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案例,它关注面对困境的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努力和智慧实现温饱生计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活力与创造力。
《街头小贩的生存之道》首次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由社会学家威廉·F·怀明(William F. Whyte)撰写。
怀明在约10万字的论文中,对纽约市曼哈顿岛地区的街头小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调查。
通过了解街头小贩们的生存状态、工作方式、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信息,他深入地剖析了这个群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和经营。
研究发现,街头小贩并没有被社会排斥或被政府禁止经营。
相反,他们扮演着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如热狗、水果、衣服、首饰、电子产品等。
在城市街道上,街头小贩们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意场所,它与周围的商业机构相对独立,但在交易等方面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街头小贩们在经营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们必须通过艰苦的劳动来获取收入,他们所赚的钱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由于他们都是小规模的个体户,他们无法通过合作或扩张规模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街头小贩们的生活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他们随时可能面临着被逮捕罚款或街头抢劫的危险。
最后,他们还要与社会人士和市政官员进行交涉和协调,以确保自己的生意能够得以继续经营。
面对困难和挑战,街头小贩们采用了一些策略来稳定自己的经济状况。
首先,他们通常会与周围的小贩形成合作和相互扶持的关系,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其次,他们会选择地点和时间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从而使自己更加显眼和被人们广泛认识。
第三,他们会与市政官员进行谈判和协商,以争取自己的经营权和利益。
法律社会学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网络隐私侵权案件为例,运用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2019年,某知名网络平台用户甲在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关于自己与前女友乙的感情纠葛的文章,文中详细描述了乙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等敏感内容。
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乙的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
乙通过法律途径,将甲和网络平台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法律社会学分析(一)法律规范分析1. 隐私权法律规范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这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此外,《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 网络空间隐私权保护规范《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这为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社会规范分析1. 社会伦理规范在我国,尊重他人隐私是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
在传统观念中,隐私被视为个人尊严的象征,他人无权侵犯。
在网络空间,这一伦理规范同样适用。
2. 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要求网络用户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隐私,不得恶意泄露、传播他人隐私信息。
(三)法律实施与效果分析1. 法律实施本案中,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最终法院判决甲赔偿乙精神损失费。
这表明我国法律在保护隐私权方面具有实际效果。
2. 法律效果本案的判决结果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隐私权保护的意识,促使网络平台加强自律,规范自身行为。
同时,也为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学案例
社会学案例社会学案例:乌鲁木齐火车站排队现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量经过。
然而,在高峰时段,火车站的排队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火车站附近的排队现象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人们在等待出行或进入火车站时,通常都会自发地排队。
这种排队现象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特点。
然而,乌鲁木齐火车站的排队现象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由于人流量庞大,许多人为了能够尽早进站或上车,会采用各种手段突破排队,甚至发生争执和冲突。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乌鲁木齐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人们对资源的争夺态度过于激烈,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最早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导致了排队秩序的破坏。
其次,乌鲁木齐社会缺乏公共秩序和文明意识,人们普遍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排队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此外,乌鲁木齐火车站周边交通状况复杂,人们出行的需求旺盛,但交通设施和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人流的需求。
这也加剧了人们争抢资源的现象,导致了火车站排队现象的恶化。
乌鲁木齐火车站排队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决。
首先,需要引导和培养公民的文明素养,提高他们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与关心。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引导,提倡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其次,需要加强对火车站周边交通状况的改善,完善交通设施和服务能力,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只有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才能减少他们对有限资源的争抢行为。
最后,需要增加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于排队现象的干扰和破坏者进行处罚。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才能有效维护火车站排队秩序。
总之,乌鲁木齐火车站排队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引导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改善交通设施和服务能力,并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法律社会学期末案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某市某区居民李某,因与邻居张某的土地使用权纠纷,多次发生争执。
张某在争执中情绪激动,用手推搡李某,导致李某摔倒在地,头部受到撞击,造成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李某住院治疗一周,花费医疗费5000元。
李某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要求张某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共计2万元。
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用手推搡李某,导致李某摔倒受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
2. 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本案中,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
3. 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主张。
4. 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直接导致李某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李某已提供证据证明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因此,张某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例分析及解答1. 案件性质及法律依据根据上述分析,本案性质为故意伤害,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举证责任及证据提供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提供以下证据:(1)医疗费发票、病历等证明李某因张某的行为受伤的事实;(2)误工证明,证明李某因受伤而减少的收入;(3)精神损害鉴定意见,证明李某因受伤造成的精神损害。
社会工程学真实案例
社会工程学真实案例社会工程学是一种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达到特定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下面列举了十个真实案例,展示了社会工程学的应用。
1. 钓鱼邮件某公司的员工收到一封看似来自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他们点击链接以确认账户信息。
实际上,这是一封钓鱼邮件,链接会将他们导向一个虚假的网站,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2. 身份冒用一名社会工程师假装是一家银行的员工,通过电话联系一位客户,声称需要他的账户信息进行验证。
客户被欺骗并透露了个人敏感信息。
3. 假冒公司员工一名社会工程师冒充一家公司的员工,通过电话要求一名员工提供他的账户密码。
员工被骗以为这是公司的正常流程,结果他的账户被黑客入侵并盗取了信息。
4. 社交工程攻击一个黑客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一名目标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伪装成该目标的朋友或亲戚的身份,通过私信或电子邮件向他发送恶意链接或软件。
5. 垃圾邮件欺骗一名黑客发送大量垃圾邮件,其中包含一个看似重要的文件,要求受害者下载并打开。
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意软件,一旦打开,黑客就能够控制受害者的计算机。
6. 社交媒体诈骗一名黑客通过社交媒体的聊天功能,伪装成一个好友,向目标发送消息,声称需要紧急帮助,并请求转账一笔款项。
目标被骗以为这是真实的请求,并转账了钱。
7. 入侵无线网络一个黑客在公共场所设立一个虚假的无线网络,诱使人们连接并输入个人信息。
黑客可以收集这些信息并用于非法目的。
8. 社会工程学入侵一名黑客通过电话联系一家公司的员工,假装是技术支持人员,声称需要远程访问员工的计算机来解决一个问题。
员工信任对方,并授权他远程访问,黑客利用这个机会获取敏感信息。
9. 伪装成快递员一名社会工程师伪装成快递员,向目标送货。
当目标打开包裹时,里面实际上是一个恶意软件或窃听设备。
10. 欺骗电话一名社会工程师通过电话冒充目标的银行,要求他们提供个人信息以解决一个问题。
目标被骗以为这是真实的电话,并透露了敏感信息。
法律社会学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邻里纠纷是常见的法律社会问题。
邻里之间因为房屋、土地、噪音、垃圾等问题产生纠纷,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本文以一起邻里纠纷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学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
二、案例介绍某小区居民王某与邻居李某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纠纷。
王某家的房屋顶部因年久失修,导致雨水渗漏至李某家。
李某多次与王某协商,要求王某修复房屋,但王某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李某向物业管理处投诉,要求王某赔偿损失。
物业管理处调解无果,李某遂将王某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纠纷原因分析(1)房屋质量问题:王某家的房屋顶部因年久失修,导致漏水问题。
房屋质量问题是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2)沟通不畅:王某与李某在纠纷过程中,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3)法律意识淡薄:王某和李某在纠纷过程中,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导致维权困难。
2. 法律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1)法律关系:王某与李某之间形成了邻里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法律属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邻里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法律规范:王某家的房屋漏水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关于房屋质量、相邻权的规定。
(3)法律责任:王某作为房屋所有权人,有义务保证房屋质量,对李某的损失负有赔偿责任。
四、解决策略1. 加强法律宣传:通过社区、媒体等渠道,加强对邻里纠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2. 建立调解机制:设立邻里纠纷调解委员会,由专业人员和热心居民组成,及时化解邻里纠纷。
3. 强化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处应加强对小区房屋的巡查和维护,确保房屋质量,预防邻里纠纷的发生。
4. 强化司法保障:法院应依法审理邻里纠纷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邻里纠纷是法律社会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通过法律社会学视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邻里纠纷的成因、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法律宣传、建立调解机制、强化物业管理、强化司法保障,以维护邻里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法律社会学分析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案件频发。
本文将以一起环境污染案件为例,运用法律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环境污染案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法律问题。
(一)案件概述2019年,某市某县某工业园区内一家化工厂因排放废水超标,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污染。
附近居民反映,工厂排放的废水使河水变黑、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经检测,该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含量严重超标。
在居民和媒体的持续关注下,当地政府介入调查,并依法对化工厂进行处罚。
(二)案件处理1. 行政处罚:当地环保部门对化工厂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人民币50万元,并责令其立即整改,确保废水排放达标。
2. 刑事追究:公安机关对化工厂负责人进行了刑事调查,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3. 民事赔偿:当地法院判决化工厂赔偿周边居民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二、法律社会学分析(一)社会结构因素1. 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案中,化工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2. 政府监管不力:地方政府在环保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职。
本案中,化工厂长期超标排放废水,但当地环保部门未及时发现和查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恶化。
3.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淡薄:部分企业、个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本案中,化工厂周边居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迟缓,未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二)法律因素1. 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导致环境污染案件难以得到有效处理。
本案中,化工厂排放废水超标,但相关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标准的规定不够严格。
2. 法律执行不力:本案中,当地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些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学的意义。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对权力和权威形成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环境,雇佣了一组志愿者扮演囚犯和狱卒。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狱卒开始施加暴力、辱骂和羞辱囚犯,而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心理崩溃的反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它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在实验中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福利。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道德责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了参与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研究人员告诉“教师”,他们正在研究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并要求“教师”在学习者出错时给予电击。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电击只是模拟的,并没有真正的危害。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对研究人员的命令服从,给予了高强度的电击,即使他们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心学习者的安全。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服从,以及道德责任在个体行为中的相对弱化。
3.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派社会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互动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社会原子化典型案例
社会原子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关系逐渐解体,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孤立,缺乏社会联系和合作。
以下是一个社会原子化的典型案例:在某城市的一个小区里,居民们过去常常互相认识、交往,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区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的居民逐渐增多,陌生面孔不断涌现,人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在这个小区里,原本有许多老年人居住,他们喜欢在小区广场上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
但随着小区居民的增加,广场变得越来越拥挤,许多老年人不得不放弃这个习惯。
同时,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也很少有时间与邻居交流。
在这个小区里,虽然有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维护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但居民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却越来越少。
例如,一些居民在装修房屋时,噪音和垃圾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一些居民在公共区域随意停车,导致其他居民出行不便。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居民们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但因为社会原子化现象的存在,这种合作变得困难重重。
这个案例表明,社会原子化现象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疏离、缺乏互助和合作精神。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建设,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缓解社会原子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学概论案例
案例材料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
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
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
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
材料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
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
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
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
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动作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
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
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
教育社会学典型案例解析
教育社会学典型案例解析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揭示教育对个体、家庭、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社会学通过案例分析方法,解析典型案例,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选取一些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社会学问题。
一、案例一:中国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社会学案例。
这个案例涉及教育与社会的多个层面的关系,如教育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评价的社会影响等。
从教育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来看,高考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使得全社会更加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目标的狭窄化。
以取得高分、上名校为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朝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倾斜。
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来看,高考制度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城乡学生间的教育差距拉大。
从教育评价的社会影响来看,高考制度造成了一种功利的评价观。
由于高考成绩被社会广泛认可,导致学生和家长普遍以分数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追求高分,会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甚至存在舞弊现象。
这个案例揭示了中国高考制度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与价值所在。
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寻求更加合理和符合教育社会学原理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二:芬兰教育系统芬兰教育系统是世界闻名的典型案例,其拥有高度的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质量。
通过分析芬兰教育系统,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社会学的许多核心概念,如公平教育、学校管理、师生关系等。
在芬兰教育系统中,强调公平教育是核心理念之一。
芬兰实行的是全面包容的教育政策,弱势群体的学生能够得到与其他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一政策的执行使得芬兰教育具有高度的社会包容性,减少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法律社会学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拆迁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拆迁纠纷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以某城市某小区拆迁纠纷为例,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城市某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该小区地处繁华地段,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推进城市改造,决定对该小区进行拆迁。
然而,在拆迁过程中,开发商与部分业主因拆迁补偿等问题产生了纠纷。
部分业主认为,拆迁补偿标准过低,不能满足其生活需求。
而开发商则表示,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和标准进行补偿,不存在不合理之处。
双方在协商过程中,意见分歧较大,导致拆迁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法律社会学分析1. 社会结构因素在城市拆迁纠纷中,社会结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价值提升,政府为了推进城市改造,将拆迁作为重要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开发商、业主等各方利益交织,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其次,拆迁补偿标准、政策等制度因素,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2. 社会行动因素在城市拆迁纠纷中,社会行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业主的集体行动。
部分业主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组织起来,通过集会、游行等方式表达诉求,对政府施加压力。
(2)开发商的策略性行动。
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可能会采取拖延、降低补偿标准等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3)政府部门的行政行动。
政府部门在处理拆迁纠纷时,既要维护公共利益,又要考虑业主权益,面临诸多压力。
3. 社会冲突与调解在城市拆迁纠纷中,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通过有效的调解机制,可以缓解冲突,实现社会和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解方式:(1)行政调解。
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调解作用,协调各方利益,促使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2)司法调解。
通过诉讼途径,法院可以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公正裁决。
(3)社会调解。
依托社区、民间组织等力量,进行纠纷调解。
四、法律应对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引言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常常通过案例研究来深入探索和理解社会现象。
经典案例是指那些被广泛引用和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几个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并探讨它们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赫莱夫(Philip Zimbardo)进行的一项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在监狱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如何受到环境和角色的影响。
实验中,一群年轻男子随机被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然后被安置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模拟监狱中。
但这个实验由于过于真实而最终被迫中断,研究者发现在短短几天内,模拟监狱的环境使得那些扮演狱警角色的人表现出了严重的虐待和辱骂行为,而扮演囚犯角色的人则表现出了服从和无助的行为。
这个实验被广泛引用,以突出展示了环境和角色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揭示权威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百慕大三角百慕大三角是指位于大西洋中部、由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多黎各和百慕大群岛所形成的三角地带。
自20世纪以来,这一区域经常发生飞机和船只失踪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社会学家彼得·贝克(Peter Baker)对百慕大三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群体思维”理论。
他认为,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事件吸引了大量的人们的关注,人们对于这个区域的危险性和神秘色彩产生了强烈的共同认知,从而形成了一个群体思维。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导致了更多的人对于百慕大三角的事件感到恐惧和关注。
斯蒂格勒和弗雷泽的“婚姻”的研究斯蒂格勒(Aron Stigler)和弗雷泽(Raymond Fraser)的研究探讨了社会学中常见的一种关系——婚姻。
他们认为婚姻是社会中群体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此为基础,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访谈和观察,对婚姻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的研究发现,婚姻并非简单的两个个体的关系,而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案例分析
社会学案例分析案例1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X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拟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
从社会的可持续开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
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开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材料二: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尤其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
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相约在一起吃毒药!根据以上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承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开展的情形下,社会标准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
社会学案例总结范文
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于我国某沿海城市,该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案例主要围绕城市拆迁、安置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展开,旨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二、案例概述1. 拆迁问题:某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因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等原因,导致大量拆迁户出现。
在拆迁过程中,部分拆迁户因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问题与开发商、政府部门产生矛盾,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
2. 安置问题:在拆迁过程中,部分拆迁户因安置房分配不均、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
同时,安置房质量问题、邻里纠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3. 社区治理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如社区老龄化、物业管理不规范、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社区治理难度加大。
三、案例分析1. 拆迁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土地资源紧张,拆迁需求增加。
(2)政府部门在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政策不完善,导致拆迁户利益受损。
(3)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拆迁户权益,导致矛盾激化。
2. 安置问题的原因分析(1)安置房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拆迁户生活困难。
(2)安置房分配不均,引发邻里纠纷。
(3)政府部门在安置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导致安置房质量问题。
3. 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区老龄化,导致社区活力不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2)物业管理不规范,导致居民对物业管理满意度低。
(3)公共设施不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四、解决措施1. 完善拆迁政策,提高补偿标准,确保拆迁户利益。
2. 加强安置房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安置房质量。
3. 优化安置房分配方案,减少邻里纠纷。
4. 加强社区治理,提高居民参与度,完善物业管理。
5. 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总结本案例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社会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社会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如何在社会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
该课程由某高校社会学系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通过社会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1. 引入案例:在课程一开始,教师通过引用真实社会案例,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理论探讨:在引入案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团队合作项目: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进行访谈、参观相关机构等,然后撰写小组报告,最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思辨讨论:在课程中,教师提供一些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进行思辨和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5. 社会实践:在课程结束前,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社区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效果与评价该案例的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他们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和思辨讨论,学生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该案例获得一等奖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入真实案例,使抽象的社会学理论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强调团队合作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结合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结该案例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学思政教学实践,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学的同时,培养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与政治社会学相关的案例
与政治社会学相关的案例
政治社会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与社会结构、过程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政治社会学相关的案例:
1. 投票行为分析:
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摇摆州”现象:如2000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佛罗里达州选民的投票动态反映出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对选民选择的影响。
2. 社区动员与政治参与:
马来西亚反对党在2018年大选中成功推翻执政联盟的案例,展示了社交媒体如何被用来动员群众,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从而改变传统的政治格局。
3. 权力分配与社会不平等: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转型正义过程中对土地改革和财富再分配的探讨,显示了政治决策和社会结构(比如种族、阶级)之间的紧密联系。
4. 民族主义与国家构建:
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认同与政治整合的案例,揭示了民族主义如何影响国家形态以及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 公共政策与社会问题:
美国关于枪支管控政策的争议,反映了利益集团、公众舆论、政治文化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到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决策。
6. 全球化与政治响应:
全球化背景下,欧盟成员国对于难民危机的应对策略,显示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政治决策及社会反应产生的深远影响。
每个案例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特定的政治现象和结果,为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案例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杯咖啡的命运吉登斯在《社会学》中这样总结一杯咖啡的命运:首先,咖啡并不只具有饮食意义上的内涵。
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喝咖啡还具象征价值。
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包含的社会关系信息比喝(饮食本身)更为重要。
例如,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喝咖啡往往是与其他人一起进行的饮食活动,很少自己一个人单独去喝咖啡。
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
所有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交往以及仪式展现提供场合,从而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许多人喝咖啡,背后总有一个潜台词,来‚提提神‛。
为什么呢?一想到‚咖啡‛一词,马上就想到‚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饮料‛。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
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
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
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一杯咖啡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
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这种全球化‚咖啡‛贸易链条中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由于咖啡的消费已变得‚品牌化‛和政治化了,所以喝咖啡本身也会变成了一个政治、民族情感问题。
咖啡的种植环节虽无大的差别,但是人们端起来‚喝‛的咖啡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哪个品牌?品牌是谁的?哪个国家生产的咖啡?这个国家有无国家行为受人诟病?所以,喝某样咖啡就成了消费者对某种生活方式、以及与此样咖啡相连的社会关系的确认与选择。
譬如,人们可以选择只喝纯天然的咖啡、天然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或按照‚公平贸易‛方案(即按照足额的市场价格,支付给发展中国家的小咖啡生产者)采购的咖啡;喝咖啡的人们可以联合抵制来自某些人权和环境记录差的国家品牌的咖啡,这成了政治问题;去年,在我国故宫博物院里面存在好几年的外国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因为偶然因素被媒体曝光,引起公众关注,被解读成了事关‚民族尊严‛的事件,故宫博物院管理部门受到巨大舆论压力而不得不承担违约责任,让‚星巴克‛撤出故宫了事。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全过程。
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
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
今天在西方国家喝的所有咖啡都源自西方人的前殖民地(南美和非洲),因而根本就不是西方饮食中一个‚自然‛的部分。
殖民时代留下的遗产对全球咖啡贸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咖啡成为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社会学家有兴趣去了解全球化是如何提高人们对发生在地球遥远角落里的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如何推动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据所获得的新知识来采取行动的。
总之,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的时候,却会成为社会的现象。
‚个人只有通过臵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深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请问: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你能用吉登斯思考咖啡命运的方式去解析其他社会现象吗?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测量教育与收入的关系请问:在上述图表中教育和收入是什么关系?第三章文化1、孔子学院在美国2010年10月19日晚,中国南方著名学府厦门大学与美国特拉华大学联手成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从2005年3月中国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创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全美已有约70所孔子学院。
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是厦门大学与各国高校合作建立的第12所孔子学院。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揭牌仪式上说,孔子学院不仅是全球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基地,也是推进中外教育交流的平台,更是推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希望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能够成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传扬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
朱崇实表示,厦大在89年的办学过程中,历来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956年厦大就设立了面向海外的华文传授部,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育的机构之一。
此外,目前厦大已与15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在专门为揭牌仪式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的特点是多元化,因此,各国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孔子学院为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地增进文化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
他还透露,目前,全球共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70多个孔子课堂。
特拉华大学校长贺克说,孔子学院是特拉华大学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之所需,特拉华大学有责任帮助特拉华市民和学生抓住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机会。
他认为,孔子学院将培养起人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能力,将使美国人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国的全球重要性。
‚现在在美国学习中文不仅仅是一种时髦,而是非常有用的一门语言‛,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美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学生,还有各类财团和大企业,他们希望把越来越多的员工送到中国做生意。
近五年来,在美国平均每年诞生14所孔子学院,全美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也是遍地开花,已达800多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4万人。
据美国媒体及业界研究发现,美国语言风尚来来去去,冷战时期学俄语,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日语,‚9〃11‛后人们开始关注阿拉伯语——每个语种各领风骚约十年后便偃旗息鼓。
然而勃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文热迄今依然长盛不衰,并且正在持续升温。
请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文化是如何向外传播的?2、周洋的‚感谢门‛周洋在冬奥会上夺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这是第一个让中国人感到很是高兴的事情,周洋在发表获奖后的感言时说的‚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3月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时指出,运动员个人成绩的取得与国家的培养和投入是分不开的,体育人才能够获得冠军,主要在于国家的投入,所以今后应加强对运动员的励志教育、德育。
因此,‚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或许,正是在于副局长的严厉批评与谆谆‚教导‛下,周洋‚痛改前非‛。
3月8日,周洋做客某网站时应主持人之‚问‛,又一次发表了获奖感言:‚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
‛这就是权威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功效!只是,这种新的‚获奖感言‛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又羞辱了谁呢?请问:什么因素影响了周洋价值观的转变?3、反叛放荡--60年代美国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
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
‚嬉皮运动‛实际是美国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一个变种延续,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动‛。
那个时候,嬉皮文化被看作是一个对常人社会有破坏性威胁的非主流文化。
嬉皮们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主义和利他主义;他们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与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针锋相对。
由于没人能控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所以‚嬉皮运动‛以美国旧金山的松树岭地区为中心,以势不可挡的威力席卷欧美,对欧美的文化形态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把自己称为‚有良知的反对者‛,并且拒绝参军入伍。
他们反对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所产生的积极能量,即‚花的力量‛,可以解决世界上的问题。
他们挑战社会的既有规范和传统道德观的‚禁区‛。
这些规范和禁区被他们称为‚体制‛。
他们决定引导另一种生活方式,并‚沉沦‛下去。
请问:嬉皮士文化属于亚文化还是反文化?为什么?4、以死亡和鲜血为赌注的西班牙斗牛西班牙的斗牛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他们先是以野牛为猎获的对象,而后拿它做游戏,进而将它投入战争。
西班牙卡洛斯五世,在巴拉多利德广场骑马斗杀一头公牛以庆祝菲利普二世诞生。
18世纪以前,斗牛基本是显示勇士杀牛的剽悍勇猛,1743年马德里兴建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斗牛场,斗牛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民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风靡全国,享誉世界。
斗牛季节是3月至10月,斗牛季节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举行两场,如逢节日和国家庆典,则每天都可观赏。
西班牙全国共有400多个斗牛场,首都马德里的塞给利亚斗牛场最具规模,古罗马式的建筑壮观堂皇,可容纳三四万人。
斗牛场面壮观,格斗惊心动魄,富有强烈的刺激性。
当发疯的猛牛低头用锋利的牛角向斗牛士冲来,斗牛士不慌不忙双手提着斗蓬做一个优美地躲闪动作,猛牛的利角擦着斗牛士的衣角而过。
这生死之际的优美一闪,让全场的观众如痴如醉。
海明威说其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感受到在死亡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
‛尽管从动物保护的观点上看目前人们对此存在争议,但是作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传统还是保留到现在,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死亡面前的勇气与精致是它的高贵之处。
请问: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其他文化?第四章社会化1、狼孩的故事1920年秋天,有报道说,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北部、地处内陆奥里萨邦的一个小村子里,人们曾发现森林里有鬼在跑动。
令人尊敬的英国国教牧师辛格认为这只不过是个迷信,就想方设法破除它,于是就带了一拨人进入了森林。
结果他们发现,原来人们所说的‚鬼‛是与一只狼共同生活在狼窝里的两个小孩。
当他们把狼窝挖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两只小狼崽和两个小女孩,她们都吓得抱成一团。
老狼非常凶狠地看护着它的狼窝,保护着它的幼崽。
这两个被‚解救‛的女孩头发乱糟糟地纠缠在一起,用四肢行走,呲着牙,咆哮着撕咬前来‚捕捉‛她们的这帮人。
他们不得不把她俩放在一个竹子做的笼子里运回家,在途中,除了喝点奶之外,她俩什么也不吃。
小的看起来3岁左右,大的大概5岁到6岁。
辛格夫妇分别给她们起了名字:阿玛拉和卡玛拉。
半格夫妇两人开了一家孤儿院,他们试图在孤儿院里给这两个野孩子以人道的关怀和照顾。
但这两个孩子与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迥然不同,她们宁愿住在黑暗的角落里,她们更喜欢在夜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