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 第2课、芦花荡 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1.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芦花荡有什么印象?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5.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景物描写创作。
6.2学生将作品至班级群,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芦花荡,了解其生态环境。
2.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附:课文《芦花荡》简介《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家乡的芦花荡美景,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孙犁先生的《芦花荡》,这篇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或散文,如《小兵张嘎》、《草莽英雄》等,以便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课文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北方农村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和当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和抗日战争背景。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英勇抗日斗争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材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芦花荡的美景,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
c. 通过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英勇抗日精神,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生字词列表3. 芦花荡地理环境示意图4. 英勇抗日精神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芦花荡的美丽景色。
b.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阐述其英勇抗日精神。
2. 答案:a. 答案示例:芦花荡碧波荡漾,芦苇摇曳,水鸟翔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b. 答案示例:课文中的主人公勇敢、智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毫不屈服,展现了英勇抗日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芦花荡所展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内容预览:2 芦花荡孙犁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四、复述故事情节五、课堂小结六、作业1.识记字词。
八年级语文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人教版
《芦花荡》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复述故情形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二、领会文中景物描述的妙处,提高描述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歌颂,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情形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明白得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讨景物描述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诞生,1944年去延安,其间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
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旗帜,视为“荷花淀派”的要紧代表。
《白洋淀纪事》是最负盛名和最能代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二、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搜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3、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情形节和具体的环境描述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点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②情节。
一样此较完整,往往有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③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两类。
它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进展情节、渲染气氛效劳的一、朗诵课文,这些小小的字词你必然能顺利过关!疟()子寒噤()仄歪()泅()着飒飒()提防()蹿()2、借助资料书,把握本课的相关常识。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一起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质朴,充满诗情画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人物形象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芦花荡、老爷爷、小女孩等。
2.2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感悟作品主题3.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如家乡之美、亲情、友情等。
4.欣赏文学作品4.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4.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芦花荡》教案:阅读体验的秘诀
《芦花荡》教案:精品阅读体验的秘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精品阅读一直是教学重点之一,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以及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生活的启示,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而《芦花荡》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被广泛地作为精品阅读教学的重要材料之一。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入芦花荡,感受这个故事它所蕴藏的情感和台阶呢?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充分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感受《芦花荡》,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还能够得到心灵的抚慰与神秘的启示。
一、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引入学生已经在初中学校里度过了三年,相信他们对于九年义务教育和考试已经很熟悉了。
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观点,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是它旨在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有关人类文化,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2、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芦花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它代表着中国水乡文化的精髓和历史,以及保护水乡文化和水源的必要性。
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视频讲解和讲解文本的形式呈现。
3、相关文学派别在介绍芦花荡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与这个故事相关的文学派别。
这个故事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是因为它涵盖了很多新文学的特征,比如说现代性、人性对立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
在这里,我们可以概括一下白话文学和现代派两个文学派别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引出芦花荡这个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和审美理念。
二、阅读中的个人体验1、文本的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芦花荡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在阅读前为他们提供一个特定的阅读体验,比如说通过对文本一段段的解构来揭示人物的特征和行为。
我们还可以通过问答形式来阐释作品的情节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它所描绘的事件的意义。
2、图像识别除了文本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将文本和其他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提供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比如说,我们可以为学生呈现有关芦花荡的图片,比如说荷花,乌龟和鱼类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它们来了解芦花荡的景观和生态。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导学案篇一一、整体把握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
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这不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
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芦花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芦花荡》的作者孙犁及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孙犁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三、分析故事情节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故事脉络。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人物形象。
四、欣赏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人物的美好品质,如勇敢、善良、机智等。
五、讨论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讨论战争背景下,人们如何保持美好品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理解主题思想。
2.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篇短文,介绍其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学生预习下一课《狼牙山五壮士》,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关注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故事情节理解: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找出故事中的转折点,并说明它为什么重要?”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这个转折点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
八年级语文第2课芦花荡教案1新人教版
2 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英勇与智慧。
3.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芦花荡的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环境描写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2.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芦花荡》。
(2)请大家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分享一下你们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4.分析人物形象(1)请大家重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从故事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1)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主人公的形象。
(2)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形象。
(2)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分析环境描写(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关于芦花荡的环境描写。
(2)分析这些环境描写与主人公性格的关系。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以及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1)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芦花荡的美,以及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英勇与智慧。
五、板书设计1.《芦花荡》2.主人公形象:英勇、智慧、坚韧3.环境描写:芦花荡的美、恶劣环境4.故事情节:遭遇敌人、巧妙应对、取得胜利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故事的主线。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芦花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我的问题:我的发现:二、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芦苇()冀()寒噤()仄()歪蹿()莲蓬()穿梭()竹篙()()疟()子泅着( ) 飒飒 ( ) 提防( )转弯抹角 ( ) 张皇失措( )2、理解并记住下列词语的意思:提防央告尖利能耐悠闲仄歪转弯抹角3、走近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保卫祖国,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4、小说的一般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3)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由阅读课文,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四、细读课文,感知人物性格(1)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五、品读课文,体味写景妙处(1)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结合给出的例子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例子: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八年级语文 2 芦花荡2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芦花荡●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八年级语文2《芦花荡》(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 为大 女 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 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 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 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芦花荡
时 间
2015年 9月3 日 第 2 周 第 2 课时
课 题
芦花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 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芦花荡●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可以有如下结论: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设置问题情景二:♂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可以有如下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设置问题情景三:♂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设置问题情景四:♂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
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
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
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
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①轻缓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
《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
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