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教学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1、课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历史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①。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是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本课阐述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做出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2)概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
(3)知道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简要回顾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2)体验讲述、谈话、启发、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增强民族自豪感,产生历史认同感;
(2)通过对外交领域外交家的风采和智慧的归纳和总结,体会外交活动的智慧和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历史,对历史史实有大概的了解。
(2)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3)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
(4)学生对较深层次的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尚不透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还不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思路:打破现有课文的知识框架,将本课知识整合、设计为两个大问题,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并使学生在一定的高度和广度把握知识。
1、新中国初期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2、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
●本课导入: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创设情境→回顾历史→提炼信息→发现问题
●针对本课重点内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阅读课文→梳理史实→观察图片→自主探索;
阅读课文→梳理史实→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针对本课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国际组和国内组)→教师调控→归纳汇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①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网页课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欧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动
画。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任务驱动
教师活动:展示三幅“旧中国外交”图片和一段阅读材料。请学生说出三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第(1)条和第(3)条超过了哪些条约规定的权利?说明理由。
图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材料:
(1)美国公民在中国领土上享有“居住、旅行及经商的自由”;
(2)美国商品在中国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的关税、内地税;
(3)美国船舶包括军舰,可以在中国自由航行。
——选自19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回顾思考、提炼信息、发现问题,归纳总结。
[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最主要表现就是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教师活动:适当引导,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告别了“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中国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际上的尊重。50多年来,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一条催人奋进的光彩之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小球”转动“大球”的美国乒乓球队“破冰之旅”,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无不验证着新中国外交的足迹,又展现着新中国外交家纵横捭阖的智巧。在这个单元我们要一起探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入特定的历史学习情境之中,再次体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形成鲜明对比。
(二)讲授新课,学生探究
1、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时,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布置学生阅读。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提炼外交成就的史实
师生活动:共同总结、选取典型图片逐一分析
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毛泽东和斯大林合影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1954年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会议如果没有中国参加,是否能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在解决地区争端等问题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片中周恩来总理在众人的关注下气宇轩昂的走姿和他那坚毅自信的目光以及图片中其他人物的表情,体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总理所带给国际社会的超乎想象的精彩中国印象!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活动:播放“万隆会议”的视频,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角色扮演,提出疑问,共同探讨,找出答案。
[教师可预先设想问题,也可引发学生自主提问。如:
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干扰和破坏万隆会议?
会议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面对这种变化,你有哪些感想,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当时周恩来总理又采取了哪些对策?
什么叫“求同存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梳理史实,深刻体会新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调节学生的探究过程,调控学生的探究气氛。在学生展示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补充和纠正学生出现的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2、新中国初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概括总结外交成就,引出探究新中国初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布置学生阅读。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探究和体验中,我们发现这些成就来之不易。那么哪些因素促成新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外交成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辉煌的奥秘。]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分别找出新中国初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
教师活动:首先分析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动画展示、问题引导、重点讲解。
对于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建议教师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欧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课本,从四个方面分析对我们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突出新格局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立。
[教师以问题引导:
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是如何被削弱的?
美苏的对峙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图中找出二战后有哪些国家成为新的人民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