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课后练习:第2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理学PPT实用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理学PPT实用课件

史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1.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核心思想)
史料三: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史料四: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思考:文中的“良知”具体指什么?按照王阳明 的学说,该如何让这个贼恢复真正的“良知”? 羞耻之心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再用良 知去指导实践,知行合一。
2.主要观点
史料八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4.认识论:格物致知
含义:
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 普遍天理的认识。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2.道德观: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2.主要观点
史料五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
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
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哲学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1.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为善去恶)
方法论:2.知行合一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随堂练习题:第二课 宋明理学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随堂练习题:第二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B [理学家对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和西汉时期董仲舒均进行了批判,说明宋明理学具有批判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C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4.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A [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故A项正确;B、C两项提出了心学;D项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教案内容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策略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本课在第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以讲述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本课内容深且抽象,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补充通俗易懂的事例、图片或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理学的理解。

教学手段上建议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关注儒学在汉代以后的发展,“第2课宋明理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理学的概念。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板书)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展 发展:陆王心学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二 阅 材2、、读料13不材1程、、:参同料、“程考时辨朱理颐思主期析路:”张宋题:“指“明天儒格理下物学家只致的伦是知代理一”表个道,人理德既物”;通的“过观是万实点对物践:立皆、是关学理系习”。明;事理;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解释
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
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
“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 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 为“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主要流派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一南)、宋程以朱后理成学为官方哲学。
二程观点
朱熹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时期
南宋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主张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即是真理”,天地万物 都在心中
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学习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了解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

2.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3.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一、三教合一┄┄┄┄┄┄┄┄①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②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③1.南宋:陆九渊(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故选C项。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知行合一”“致良知”D.“民贵君轻””“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4.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故B 项正确。

5.“若不明心,虽为学日益,反为道日损”。

持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应是( )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明心”,这属于心学的范畴,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学案: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学案: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

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理学的产生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

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

(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

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

(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理学PPT实用课件_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理学PPT实用课件_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 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_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_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
受到挑战(官方)
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
孙悟空的师父是教他72变的道家师父,孙悟空 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是一个佛教的故事。在取 经的过程中,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 取义的精神,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 的手心,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_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_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 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 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 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 得以兼养孩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宋明 理学PPT 实用课 件_
扇枕温衾
恣蚊饱血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
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 暖被褥。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
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
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 自己去叮咬父亲。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宋明理学》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资料略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北师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宋明理学 学业分层测评

北师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宋明理学  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学业达标]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答案】 C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导学号:00910010】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 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干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A.“无为而治”B.“中体西用”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2019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含解析)

2019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含解析)

2019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B. 提倡知行合一C. 构建新儒学体系D. 重建伦理秩序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C. 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3、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经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

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 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 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 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 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藐视一切权威,王守仁讲求理于心,主张“心即理也”,这说明陆王心学()A.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 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6、明代的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

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

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

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1教案.doc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1教案.doc

第2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 —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 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吋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吋期儒学的历史地位;⑷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⑵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⑵儒学从佛教、道教屮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屮国儒学的一大进步;⑶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Z欲出;⑷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辿。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过程: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口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⑴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同步课时训练1、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2、“太极,理也;动静,气也。

”“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

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

”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他们共同关注的是()A. 经世致用B. 君主权威C. 教育普及D. 道德修养4、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5、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一般人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B.科学地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6、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王守仁不待朝命而辞官,招致“擅离职守”等攻击。

他的弟子何心隐因放弃科举,在乡尝试聚合宗党、合族共财的社会生活而被迫害致死,心学也屡为朝廷所禁。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测试)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测试)

第2课宋明理学(测试)1、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 A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排除;D项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排除。

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 C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解析】A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D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均排除。

“二程”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 B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知【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排除;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朱熹对贝壳的探究,反映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故选C项。

【答案】 C5.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陆九渊B.王阳明C.朱熹D.董仲舒【解析】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6.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解析】A、C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排除B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D项正确。

【优选整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教学素材)

【优选整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宋明理学(教学素材)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素材)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北师大版必修三经济史的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包含三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承接第一课儒学的形成和西汉独尊儒术等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又奠定第三课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基础。

《宋明理学》内容包含三个标题,“理学的产生”、讲述理学产生的背景,“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讲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教材制定)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②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③理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④正确评价宋明时期理学的社会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材料分析探究二程、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②分析材料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③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学会正确对待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程、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主张难点:正确评价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之间的异同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图片教学法问答法对比法等等课堂小结(表格总结,巩固基础知识)(七)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王陆心学(材料分析探究)分析材料得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孟子荀子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9.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10.《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11.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12.“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定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

14.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D [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两项排除。

] 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B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注重德性培养,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天理即是人欲”强调理在心中,主张不断地进行内心反省以达到认识理的目的,B项正确;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C项错误;理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会追求个性自由,D项错误。

] 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D [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体现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材料中“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质疑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B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

] 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B [理学家对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和西汉时期董仲舒均进行了批判,说明宋明理学具有批判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C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A [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故A项正确;B、C两项提出了心学;D项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