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一课《三字经》1、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学会成语“精卫填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及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细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寓意。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成语故事及重点内容。
2. 故事书或教材,用于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孟母三迁”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成语是关于填海的吗?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如“精卫”、“填海”等。
Step 3:课堂互动(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成员讲述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觉得精卫填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Step 4: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成语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目。
2. 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都要与“海”有关。
2.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关于填海的成语,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学会成语“掩耳盗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第三课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4. 第四课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5. 第五课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7. 第七课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8. 第八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10. 第十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生活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2 讲解: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1.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学习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2.2 教学内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3.2 讲解: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三章:探索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书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等。
绘画:讲解中国传统画的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剪纸: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陶瓷:讲解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如拉坯、上釉、烧制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3.2 讲解:分别讲解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的基本技法。
3.3.3 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领略传统思想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思想体系。
培养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等。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以下是一份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教版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古代文学、传统艺术、节庆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
3. 节庆文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重点:唐诗、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戏曲的介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内容。
2. 投影仪: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3.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3. 巩固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习俗:拜年、贴春联、吃汤圆、扫墓、赛龙舟等。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古诗、民间故事、传统美德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剪窗花、包汤圆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学习相关的成语和古诗。
2. 第二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学习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故事。
3. 第三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学习相关的道德品质和美德。
4. 第四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学习相关的习俗和成语。
5. 第五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学习相关的习俗和古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列举出所学过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价值观。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4. 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孝顺、尊敬师长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春节文化体验:让学生通过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制作春节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等活动,亲身体验春节的喜庆氛围。
2. 元宵节猜灯谜:组织学生猜灯谜活动,让学生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3. 清明节扫墓祭祖:引导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或祖先墓地,了解扫墓祭祖的习俗,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孝顺之心。
4.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民间艺术、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民间艺术:剪纸、泥塑、中国画、书法等。
3. 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李白、杜甫等。
4. 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古诗词等。
5. 传统礼仪:礼貌用语、鞠躬、拱手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故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传统节日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
4.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并了解其习俗。
2.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民间艺术作品,学会一种传统艺术技能。
3. 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悟其品质。
4. 学生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
5. 学生能够做到礼貌用语,懂得基本的传统礼仪。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第二课时:欣赏民间艺术作品,学习一种传统艺术技能。
3. 第三课时: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悟其品质。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经典。
5. 第五课时:学习传统礼仪,进行礼貌用语和礼仪实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节日探究: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自己家族的节日习俗,并在课堂上分享。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邀请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3. 历史人物讲座:邀请专家或老师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人物事迹中感悟其品质。
4. 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背诵、理解和传承古诗词文化。
5. 礼仪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表演,如鞠躬、拱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传统礼仪。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课题: 1.老吾老幼吾幼(累计 1 课时)【动态备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使学生关爱老人,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能力与方法:1.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现象的方法,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的心情和需要,养成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1.体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2.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激趣。
2、组织学生观看组图。
3、交流感受并引出话题。
活动一走近老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1、谈一谈,印象中的老人。
你认识哪些老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组汇报)2、议一议,老年人生活上有哪些困难。
岁月是无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小组汇报)3、看一看,体会老年人内心的感受有人把公益广告比作一盏灯,看看这盏灯能否照进你的心里。
(1)观看视频,体会老年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生谈观后感受。
小结:我们身边的老人不仅身体有许多不便,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活动二关爱老人从我做起1、交流课前调查资料,了解社会关爱老人的福利政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已经为老人做了很多实事。
(小组汇报)(1)小组汇报。
(2)补充资料。
2、说一说,我们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他们已经为老人们做了这么多实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汇报)(板书:关心尊重自己家别人家)小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它的意思是既要尊重自家的老人,也要关心尊重别人家的老人。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静夜思》2. 《春晓》3. 《登鹳雀楼》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2. 掩耳盗铃3. 刻舟求剑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传统礼仪3. 传统美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 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诗词、成语默写及理解情况。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诗词欣赏(2课时)1. 学习《静夜思》(1课时)2. 学习《春晓》(1课时)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1. 学习画龙点睛(1课时)2. 学习掩耳盗铃(1课时)3. 学习刻舟求剑(1课时)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5课时)1.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学习传统礼仪(1课时)3. 学习传统美食(2课时)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默写、解释词语、分析意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美。
2. 成语故事: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讲解、展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文本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让学生明白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告诉学生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古代文化传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讨论。
二、新课讲授1.介绍古代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含义、起源、发展和传承,并指出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讲解古代历史文明的代表性物品和事件。
老师介绍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周礼、《论语》等知名的历史物品和文化事件,并向学生传达这些历史文明的精髓和内在价值。
3.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艺术、科技、思想、教育、文学等,并讲述中华民族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例如民间故事、节日庆祝、古代建筑、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堂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和内涵。
1.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传统工艺家到班级进行文化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观察和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族舞蹈、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感受古代文化传统的文章、制作一份书法作品或模仿古代建筑等。
【教学反思】该教案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自信。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四、教学安排:16课时第一单元善学第1课读书三到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经典片段,看谁的读书表现好?二、诵读经典1、课件出示:读必端身,置书宜正,对字朗读,不可错认。
眼到口到,还须心到,有此三到,易熟易晓。
学生试读,教师领读。
2、想一想:我们读书时要怎么做?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吗?3、点睛: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更要心到。
做到这些,就容易熟记所学内容,通晓文意。
三、读故事,明事理1、自由朗读《囫囵吞枣》的故事,说说成语的本意和寓意。
2、广闻博识:读一读《古人读书的规矩》,对比一下,与我们所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余力学文:先读后思:“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为什么?说一说你的体会。
四、学以致用学了本课,我们知道读书有“三到”,你能利用课下时间向爸爸妈妈讲讲应该怎样正确读书吗?第2课循序渐进一、导入: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下“循序渐进”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
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摘要:一、引言二、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概述三、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四、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三年级的下册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概述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节日的学习、民间故事的了解、中华诗词的鉴赏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初步认识。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们从小接触并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将通过学习各种传统节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们还将学习一些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们还将接触中华诗词,如唐诗、宋词等,通过鉴赏这些优美的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艺术门类方面,学生们将初步认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四、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总之,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学生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2、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时间:10课时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教材分析:本单元节选了《三字经》、《幼学琼林》、和《山海经》的部分内容。
《三字经》中节选关于做人、中华民族文明史、古人刻苦学习的三部分内容;《幼学琼林》中节选了关于《师生》、《花木》的两部分内容;《三海经》中节选了《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两个故事。
教学目标:1、背诵本单元的课文,理解内容。
2、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3、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和高尚人文精神的人才。
教学时间: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人之初(节选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2、使学生知道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先辈所遵循的最高道德规范。
教学过程:(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入。
板书:人之初(节选一)(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遇到不识的字査字典。
思考:这段话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三)、活动广角1、活动一:背诵这段《三字经》,学生什么时候背过了,就什么时候在“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
2、活动二:讲“孟母教子”的故事。
(小组讲后,选出代表在班里讲。
)3、活动三:“爱心行动”计划。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实施“爱心行动”,共同制定计划。
(2)课外,和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把“爱心行动”计划落实好。
(3)填写“爱心行动”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自羲农(节选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四大发明古国之一。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指名背诵“人之初”(二)、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自羲农(节选二)(三)、阅读课文,初感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2、教师领读。
3、自读课文。
思考:这段《三字经》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四)、广交活动。
活动一:背诵这段《三字经》,学生什么时候背过了,就什么时候在“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
活动二:根据朝代顺序连线,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朝代。
教师先教学生背诵“中国朝代歌”,再连线。
活动三:坐上时空列车,到古代去看一看。
要求学生查一查自己希望去的那个朝代的资料。
(五)、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昔仲尼(节选三)。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初感内容。
2、教育学生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以“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引入。
板书:昔仲尼(节选三)。
(二)、阅读课文,初感内容。
1 教师范读2、教师领读3、学生自读。
思考:1、古人是怎样学习的?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广角活动。
活动一:背诵这段《三字经》,背过了,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活动二:讨论明明效仿车胤捉萤火虫读书合适不合适。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活动三:搜集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先在小组里讲,再选出代表在班里讲)(四)、概括归纳:本节课,你参加了那些活动?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幼学琼林》中的师生(节选)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2、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生(节选)(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古人是如何尊师的?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背诵这段《三字经》,背过了,在“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
活动二:读一读,讲一讲“立雪程门”的故事。
活动三:让学生对老师说一句话,写下来,并请学生找一位喜写一句勉励的话。
(教师课前布置这项活动,课上交流)(四)、教师总结。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花木(节选)。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
2、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花的名字。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花木(节选)(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你知道大自然中各种花的名字吗?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背诵这段话。
活动二:连线。
活动三:让学生找课外书查一查,写出自己所知道的花的名字。
(四)、概括总结。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三《山海经》。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两段课文。
2、教育学生学习精卫和大禹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精神。
3、会讲《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这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板书:三、《山海经》(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范读。
2、师领读。
3、生自读。
思考:(1)、《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各告诉了我们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熟读这两段课文。
活动二:讲故事,把《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这两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四)、活动总结。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出了四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晏子和孔融。
教材从人物生平、至理名言、人物著作、相关故事等几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这几位名人,使学生从小接触伟人,了解伟人。
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的课文,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四课孔子教学目标:1、能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2、使学生了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讲讲自己了解的孔子,互相交流对孔子的认识。
(二)、教师板书课题,简介孔子的生平。
4 、孔子(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四)、活动广角。
活动一:搜集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一比,谁整理得多。
活动二:在班里开个“话说孔子”的故事会。
(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孔子的故事。
(2)、讲给小组的同学听。
(3)、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里讲。
(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五课、孟子。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2、使学生了解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们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教学过程:(一)、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5、孟子(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抄写孟子的格言,比一比,谁抄得多。
活动二:讲孟子的故事。
1、提前搜集孟子的故事。
2、在小组里讲。
3、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里讲。
(四)、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6课、晏子。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的名言警句。
2、使学生了解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一)、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课题。
板书:6、晏子(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读了晏子的名言,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2)、我们应该向晏子学习些什么?(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背诵晏子的名言警句,看谁背得多。
活动二:讲晏子的故事。
能讲几个,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几颗故事星。
(四)、教师总结。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第七课、孔融。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使学生了解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教学过程:(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入课题。
板书:7、孔融(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读。
思考:(1)、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活动广角。
活动一: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活动二:你对自己在“人物长廊”中的学习感到满意吗?如果满意,就在成长袋里画两颗星星;如果觉得还需努力,就画一颗星星。
(四)、教师总结。
第三单元名胜游踪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名胜游踪”,它主要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中华自然文化遗产。
我国名胜多,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好名胜者多,他们在游历中吟诗作词,为名胜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古典的代表。
本单元共有两课,分别选取了山东名胜中的精华——“一山一水”。
这“一山”便是五岳之首的泰山,这“一水”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教学目标:1、要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做好古典文化的积累。
2、要结合“活动广角”知道学生进行探究性、扩展性学习。
教学时间: 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河胜景和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1、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河船工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一)、学习《黄河胜景》。
1、作者介绍。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阅读译文。
4、活动广角。
你知道下面两幅图是黄河上哪两个有名的风景名胜吗?(指明说一说)。
(二)、学习《黄河号子》。
1、作者介绍。
2、引导学生阅读这两首诗。
3、学习译文。
4、活动广角。
你能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黄河精神》和《黄河颂歌》。
教学目标:1、读读背背《公务无渡河》和《黄河赞美诗摘录》。
2、读读课本中的译文,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学习《公务渡河》。
1、作者介绍。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学习译文。
4、活动广角。
你知道这是什么工程吗?(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二)、学习《黄河赞美诗摘录》。
1、作者介绍。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学习译文。
4、活动广角。
开一个“我爱黄河的班队会”。
(三)、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1、背诵这首诗,理解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登高山望远”的体验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范读课文。
(二)、作者介绍。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四)、阅读译文。
(五)、活动广角。
阅读这首赞美泰山风景的古诗,说说他的意思。
(六)、教师总结。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登泰山日观峰》。
教学目标:1、读读、背背《登泰山日观峰》。
2、结合插图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日出景观的神奇和壮观。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范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