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地母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
广南地母文化探析
神, 与天界的玉皇大帝受同等的尊重和爱戴。地母 的地位仅次
于道 教 中三 清 , 是 四御 之 一 。广 南 的地母 形象 原 为乘象 仙女 , 是 当地 的稻 作 文 明 之母 ; 后 来 因 受 中原 主流 文化 的影 响 , 广 南 的 地母 形 象 已经 被女 娲 取代 。“ 昔炼 石 以补 天者 , 其 孰 能之 , 惟 女 娲圣 母是 也 。” 1 2 1 由女 娲 、 乘象 仙 女可 知 , 地母 文化是 集 土地信 仰 和始 祖 崇拜 于 一 身 , 广 南 地母 文 化 是集 土地 信 仰 和孝 亲 文化 于
1 . 地 母 文化 释义
经, 像, 庙是地母文化的重要载体 。
地母 文 化 在悠 久 的历 史 长 河 中得 以 传承 下来 , 这 与其 载体
《 地母真经> 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母 真经> 分为六个部分 : 纯阳 吕祖序 ; 六个神咒; 恭送地母宝诰 ; 开经赞 , 开经偈; 地母妙经 ; 收经赞 ; 地母经宝号。经书中大部分篇幅叙述了颂地母经 、 奉地
《 地母真经 ・ 纯阳吕祖序》 中有光绪年间地母降临广南府的
相关记载, 此 时 的地母 是 手拿 稻 穗 , 帮助 人 类耕 种 的乘 象仙 女 。
在《 地母真经 ・ 纯阳吕祖序》 中有炼石补天的女娲与地母实为一
体 的相 关记 载 , 此时 的地母 是 炼 石补 天 , 用 泥 土造 人 , 创 造 并给
— —
To d ay
当一 代一 旅一 游
文 化 旅 游
娘” 。 由经书记 载可 知 , 乘 象仙 女 、 女 娲 和后 土 都是 广 南 的地母 神, 而 后 土是 道 家 四御 之 一 , 由此 可 知 广南 的地母 崇 拜 与 道教 有着 深厚 的渊 源 。
句町故地广南“地母崇拜”和祭句町王摩经《摩给坤》
这 里 女 娲 既 是 地 皇 , 她 自然 就 与 土 地 最 尊 之 神 的 后 土 是
一
县 县 名 等 等 。老 挝 含 “ ” 的 县 名亦 有 6 那 O多 处 ;徐 松 石 先 生 在 他 的 《 族 僮 族 粤 族 考 》一 书 中 还 写 道 : “ 在 泰 现
的女 娲 , 与伏 羲 结 婚 繁衍 人 类 ,因 而 成 了人 类 的 始 祖 。 她 或 许 ,早 在 句 町 时 代 ,壮 汉 民族 经 过 长 期 而 又 密 切 的 文
南 籍 到 河 南 巩 县 任 知 县 的 清 代 举 人 陈 龙 章 ,清 文 学 家 方
玉 润 ,云 贵 总 督 岑 毓 英 ( 西 籍 , 母 为 广 南 县 城 人 , 自 广 其 幼在广南 舅父家读 书长大 ) ,翰 林 学 士 王 宝 均 ,孙 中 山 的 少 将 参 军 侬 鼎 及 警 卫 营 长 、 中 校 副 官 冯 君 雅 , 现 代 革 命
狂 飙 诗 人 柯 仲平 等 都 出 自于广 南 府 古 城 。
过 去 ,广 南 府 隆 重 祭 祀 地 母 ,意 在 教 化 平 民 ,普 及
中华 高 雅 文 化 。 而 今 , 我 们 在 认 真 研 究 祭 祀 地 母 活 动 中
吟 诵 的 《地 母 真 经 》之 后 ,更 感 到 此 经 文 中 所 颂 扬 的 与 当今 党 和 国家 一 贯 倡 导 的 保 护 生 态 、珍 爱 土 地 、 实 现 人
许 人 氏? 其 实 传 说 中 地 母 娘 娘 ,也 称 地 姥 娘 娘 、后 土 娘 娘 、地 母 元 君 、 虚 空 地 母 至 尊 、 后 土 夫 人 。 后 土 神 的 产 生 , 源 于 古 人 自然 崇 拜 中 的 土 地 崇 拜 , 大 约 在 唐 朝 ( 公 元 6 8年 )以 后 , 由 于 国 人 观 念 ,信 奉 天 阳 地 阴 ,男 为 1 阳 , 为 阴 , 土神逐渐奉 为女神 , 间乃称为后土 娘娘 。 女 后 民 宋 代 以 后 ,道 教 列 为 四 御 尊 神 之 一 ,与 天 上 的 玉 皇 大 帝
关于广南和富宁民间“地母崇拜”习俗的探讨
文 山学 院学报
J OURNALOF W E HAN UNI RS T NS VE I rl 0 2 .
关于广南和富宁 民间 “ 地母崇拜’ ’习俗 的探讨
何 正 廷
( 山 学院 民族研 究所 ,云 南 文 山 630 文 600)
摘要 :崇拜地母 ,是 中华 民族古老 的传统 习俗 ,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西南边疆的壮族 民众之 中,并与该 民族的稻作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云南壮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地 区文化可 以发挥积极而独特
的作 用 。
关键 词 :地母 崇拜 ; 民俗 文 化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K 9 .1 8 238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17 — 20( 02)0— 0 10 64 9 0 2 1 2 0 1— 3
撒种”的传统风俗 ,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日,都要 由广南 知 府 与依 土 司率 文武 官 员 和村 社 头 人 到莲 城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 2 3— 4
作者简介 :何正廷 ( 9 9一 ),男 ,壮族 ,云南西畴人 ,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 ,壮学研 究会 常务副会 长 ,云南 省民族事 13 务委 员会 政法处原处长 ,文山学 院民族研究所 客座教授 ,主要从 事民族学理论 和民族史 志研 究。
石 碑 也立 在 这 里 。广 南 过 去还 沿 袭 有一 种 名 为 “ 官
东郊的 “ 先农坛 ”进行隆重 的祭祀活动 ,并用 三头 白水 牛在 坛 前 的 田里 象 征性 地 犁 田撒 种 。此 活 动 史 称 “ 田礼” 藉 ,广南 的老百姓则 叫 “ 官撒种” ;而土 富州 则举 行盛 大 的 “ 月三 、赶 珑端 ”活 动 。 三 地母庙 、“ 象耕”石刻 、三月三 “ 官撒种”等传 统文化现象一起聚集于原广南府及其所辖的土富州 范围内,看似毫不相干,但 笔者 以为这一文化现象 折射 了古代的农耕文明、特别是稻作文明漫长的发 展历程 。或许广南 、富宁一带 ,便是世界稻作文明 的发 祥地 ,地母 即稻 作 文 明之母 。 著 名 考 古 学 家 李 昆声 先 生 在 其 《云 南 在 亚 洲 栽 培稻起源研究 中的地位 》中说 :“ 早驯化野生 最 稻 的 民族 是 古 代 百 越 。 1壮 傣语 支 各 民族 是 古 代 ”[] 百 越 的 后裔 。云 南广 南 和广 西 那 坡新 石 器 时代 的遗 址 中出土有炭化稻 ,证明壮族先 民早在新石器 时代 就 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 ,他们是世界上人 工 栽 培 水 稻 的发 明 者 之一 。壮 语 称 稻 田为 “ ” 那 , 在广南 、富宁乃 至整个文山州及其周边地区 ,冠以 那的地名 比比皆是 ,如广南 的那们 、那糯 、那朵 、 那 伦 、那 洒 ;富 宁 的那 能 、那 龙 、那 耶 、那 农 、那 法 ;文 山 的那 么果 、砚 山 的江那 、邱 北 的那 红 、西 畴 的那 马 、马关 的那往 、麻 栗坡 的那 登 、师 宗 的 纳 桑 、元 江 的那 路 、元 阳 的那 里 ;百 色 的那 崇 、西林 的那 劳 、靖西 的那 耀 、德 保 的那 甲 以及那 坡 县 县 名 等等 。老挝含 “ 那”的县名亦有6 多处。徐松石先 0 生在他的 《 泰族僮族粤族考 》一书中还写道 : 现在 “ 泰 国那字地名多至不能尽举。尤其是沿小泰人人境 的路线 ,那字地名更 多。例如那利N —i al ,那波N — a p u ,习j a te n N — i 何 N — 0 I oe I 当N —hw ,男 地 ad, ah , j 沈 N —a e 。 2(5广西 学 者覃 乃 昌先 生说 :“ a sn 等 ”[]2) P7 由
云南壮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广南地母文化为例
云 南 壮族 传 统 文化 的 当 代价 值
以广 南地 母 文化 为 例
罗 杰
( 文 山学院 人 文学院 , 云南 文山 6 6 3 0 0 0 ) 摘 要: 基 于对 留存在 滇东南地 区的云南壮 族传 统文化即广南地母 文化所 面临的现代语境 、 自然生态环境 的变化 问
题。 尝试对广 南地母 文化在 当下的生存 与价 值进行探 究。借助 多学科 、 多维度 来反 思其 当代价 值、 生态保 护及 地 方旅游 产业开发 , 进而对壮族土地信 仰文化 的 当代 转换 作深入分析 , 秉承着传承 壮族传 统文化 的 态度 , 立足 于广 南壮族地母 文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度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 广南地母文化 的原生态特性及其生态审美文化价值研究》 ( 2 0 1 3 Y 5 8 3 ) 作者简介 : 罗杰 ( 1 9 8 0 一) , 男( 彝族 ) , 云南广南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文艺美学 、 中外 文学文化 比较研究 。
传 统文化 的研究 , 应 该在 当代 语境 下 , 关 注文 化 中 蕴涵 的价值 体系和社会 审美功 能 , 保 持与 当代社会
收 稿 日期: 2 0 1 5一 o 4—2 7
调作用 , 提升该地 区社 会文化健康发展和敦化社 会 心理 方 面 的 功 能 。正 如 法 国文 化 学 者 皮 耶 ・ 布迪厄所说 : “ 当代社会不 同于传统社会、 不同于 早期 资 本 主义 的地方 , 就 是 文化 因素 已经 深 深 地 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 部门 , 以 致可以说 , 当代社会 的最重要 的特 点 , 就是 文化 在 整 个 社 会 中 的 优 先 性 以 及 文 化 的决 定 性 意 义。 ” 因此 , 云南壮族传统文化 的当代价值需要 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来探究 其 中的价值体 系才能 促 进其 健康 发展 , 只有 通 过 目前 社会 政 治 经 济 的
广南地母文化与道教的关系
广南地母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广南地母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南投县埔里镇的宝湖宫地母庙广南县是古句町故地,历史积厚流光,文化底蕴深沉。
县域内有旧石器、新石器文化旧址数十处,并有考古挖掘出土的大批漆木器、青铜器及传世铜鼓等精巧宝贵的文物,城内分布着庙、寺、宫、观、阁等文化古迹以及拥有地方特点的古街区和民居建筑群,所以,1999年广南县城被宣布为省级历史文假名城, 2005 年被列为全省10 个文化家产特点县之一。
广南与地母文化也极有渊源。
据北京地坛公园纯阳吕祖序《地母真经》记录:“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
”《地母真经》可视为民间流传的神话史诗,是大地母亲之颂歌,内容为教人尽孝、感怀大地养育万物之恩,包含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真理。
广南在清光绪年间,的确有崇敬地母现象。
大多半学者以为,《地母真经》中“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 ,为今日的三皇宫。
三皇宫亦称女娲庙,始建于清雍正五年( 1712 年),原供奉轩辕黄帝,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添建神农伏羲、女娲正殿,遂更名为三皇宫。
三皇宫原有建筑风采已遭损坏,但遗留有柱础、青花瓷、碑刻等宝贵遗物。
《广南府志》载:“(广南)先农坛在城东外 ,, 部颁祭期,知府同文武官届期至祭,毕行耕籍” ,广南地方史志上也记录有在坛前的田里举行浩大的“官撒种”活动。
加之一些学者经过对几个壮语词汇的分析,以为广南地母文化、“官撒种”活动与广南文庙的石雕《孝感人天》相联系,折射了古代的农耕文明,特别是稻作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说明壮族先民使用过象耕,并以为广南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笔者以为,仅依照广南奉崇地母文化现象、一副石雕《孝感人天》图和“官撒种”活动现象而得出这一论断,尚显短缺。
因为,云南甚至全国大多半民族和道教信徒皆奉崇地只,广南文庙里的石雕“象耕”《孝感人天》,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虞舜事迹,经元朝郭居敬辑录,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平常读物;文庙则是儒学圣地,广南文庙雕琢有“象耕”《孝感人天》等石雕,近似今日的教科书,其实不可以说明广南壮族先民使用过象耕。
江苏省如东县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2021届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其基点的生态哲学,而其美学则是一种生态的美学。
那么,如何对这种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话语进行必要的归类与阐释呢?我们先来看基本的生态哲学话语,主要是“天人之和”的生态——生命论哲学与美学思想,主要是作为“六经之首”《周易》提出的“生生之为易”(《系辞上》)。
易者,简也,变也,道也。
这说明,所谓“易”就是中国古代以最简洁的方式揭示有关天地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学问,即是中国古代的元哲学。
而这种“元哲学”就是“生生”。
作为使动结构,此句可解为“使万物生命蓬勃生长旺盛”。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生之学”,用当代哲学的基本表述,就是一种生态的生命哲学。
这种生态与生命的“生生”之学可以理解中国哲学的统领性概念,贯彻于儒、道、佛各种学术之中。
从儒家来说,其“仁爱”思想体现了一种“仁者爱人”的“爱生”的思想。
因为,在“天人合一”之中,儒家更加偏向于人,由对于人的关爱发展到对于万物生灵的关爱。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的“恕道”思想,正是对于人与万物的关爱的“爱生”思想的表露。
发展到宋代,则形成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
“生生”在道家中的表现即为“自然”,所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即为“道也”,是一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反映了“阴阳相生”的“生生”的规律。
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1广南壮族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壮家是从水田里滋长出的民族,将村庄发芽在山腰或山沟里。
房子的根须常常裸露在靠近山脚的河畔,干栏之上,炊烟凌空飞翔成一种生存姿势。
干栏圈住牛、马、猪、鸡,干栏之上的火塘温暖着壮家人智慧的凝固;风扫雨欺,岁月灰黑了它的容颜,但不改秉承水润山气而来的精魂,同壮家人一起守望千古日月。
广南壮族自古以建盖“干栏”式房屋居住著称。
“干栏”式房屋依山傍水,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干栏”据说是云南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又叫“壬栏”(壮语),“壬”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是“楼房”之意。
《隋书·南蛮传》云:“古代南蛮随山洞而居,古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
《太平御览·始学篇》卷载:“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这里所说的“巢居”,实际上就是指木楼式的“干栏”了。
2壮族民居的空间布局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住房模式。
干栏式房屋是广南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青瓦或茅草覆盖。
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
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它食物。
通风良好、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
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
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
母之山泉拍摄计划(历史版)
母之山泉拍摄计划(历史版)一、影片介绍影片类型:企业形象宣传片影片主题:地母之水福之甘泉影片时长:30 s影片调性:历史、文化拍摄手法:地面拍摄、航拍整体定位:高清二、创意说明天下万物始于土。
广南地母文化承继着稻作文化中的生命根基观和农耕生产劳作中积累的原生态审美,它存在当地人的集体无意识和稻作文化观念中,传承着原初性的生态意识。
母之山泉,源于地母文化发源地——普千村,是大地母亲恩赐的含硒矿泉水,能起到抗氧化、抗癌和促进活细胞再生的功能。
此次拍摄将围绕“地母文化”、“含硒矿泉水”等两大特点进行拍摄。
三、拍摄详情镜头一:拍摄广南最具标志性建筑物、广南淳朴的自然风景,用既美又接地气的风景镜头把观众带到地母文化发源地——广南,为文山本土品牌矿泉水拉近亲近感。
(3s)镜头二:拍摄地母村的发源地——普千村,拍摄村里的老房、老路、老树、穿着壮族服饰的村民与玩耍的孩童,把镜头从广南拉到普千村,尽量突出村子的淳朴、自然,让人们相信从这里走出的母之山泉是真正的取之自然。
(4s)镜头三:普千村地母像前,一个身着盛装的老者端着一碗纯净水在进行着庄严神肃的敬献仪式,随后转身把碗里从地母山脚下取出的甘泉洒向大地,滋润万物。
为企业文化塑造历史色彩,用产于地母之水,源于最真实的自然,给广大消费群众安全感,从而产生信赖,达到宣传效果。
(6s)镜头四:时光飞逝,时代变迁,母之山泉矿泉水公司蕴育而生,公司紧靠地母文化所在地——普千村,水源取自于地母山脚下。
拍摄地母公司大楼,矿泉水品牌logo,水厂运作、生产水、包装水的画面。
(8s)镜头五:同是在普千村地母像前,穿着盛装的后代们在进行敬献地母仪式,这次直接采用“母之山泉”瓶装矿泉水去敬献地母像,然后在把水洒向大地,此环节突出的重点是“母之山泉”是真正源于自然、无添加的矿泉水。
(5s)镜头六:镜头回到母之山泉生产车间,拍摄一瓶瓶正在包装运作的矿泉水以及仓库里成堆的母之山泉,最后镜头停留在两瓶瓶装母之山泉和一桶桶装母之山泉的画面上,并打出“母之山泉”矿泉水字样。
生命的追寻与复归:中希地母神话故事叙事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2 0 作者简介 : 罗杰( 1 9 8 0 - ) , 男, 云南广 南人, 彝族 , 文 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文艺美学, 中西文学文化比较。 基金项 目: 2 0 1 3 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 广南地母文化 的原生态特性及其生态审美文化价值研 究” ( 2 0 1 3 Y5 8 3 ) 。
罗 杰
( 文 山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云 南 文 山 6 6 3 0 0 0)
摘 要: 中 希 地母神话在阴 性书 写上对土地、 母神、 生死的 叙述上呈现出 异质特性及多 重叙事, 论文着 重比 较文学 论述 中 跨文化、 跨领域、 跨民族、 跨语言 研究, 以中 希地母神话中 建构出 的宗 教性、 死亡、 母性叙述的多维 度叙事为比 较研究角 度 切入, 以 探析中 希地母神话故事的阴 性书写, 探索出 其中 女性叙事文学 的文学书写与艺 术创作的重 要意义为: 生命的追寻
女 第 3 5卷 第 3期
V0 1 . 35 No - 3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S u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3月
Ma r. 2 0l 5
生 命 的 追 寻 与 复 归 : 中希 地 母 神 话 故 事 叙 事
一
、
生命 的追 寻 : 宗话叙事将可知道如何对待 生命。因 潜在的叙事功能与义理, 围绕土地与世界万物的密切关系传
而地母则是宗教性叙事在神话故事 此中希地母神话的多重叙事是在一种双向阐释的研究角度 达出生产与生命的法则, 幻化后的 具体塑造。 从叙事学的 角度来理 解, 此类型神话 下进行的, 有别于过去专注于地母神话中文化意义的分析。 中
句町故地广南“地母崇拜”文化现象的探释
句町故地广南“地母崇拜”文化现象的探释作者:何正廷兰天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2年第04期《地母真经》惊现地坛公园时逢盛世,今年春节北京举办盛大的庙会民俗活动,省委某领导在北京地坛公同内的民间书展会上,惊奇地发观有纯阳吕祖显化为《地母真经》所作的序言:“地之为母,以有形之质,生无形之气也。
夫母大,而天地小。
……人同有操存舍亡,是诚在我,地母何力焉,何以为名,但今后溯源返本,必欲得其名,尊而奉之是,使后人见真相,以起敬畏。
昔炼石以补天者,其孰能之,惟女娲圣母是也。
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
凡诵此经者,须寻净处,焚香跪诵,功德无量矣。
”此为如获至宝。
《地母真经》显然与云南省广南县有关,并于2012年1月28日批示:“地母与广南府有渊源,广南出人才原来有此来历,是否结合旅游思考一下。
”意在提请有关方面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以便将成果用于“提升广南的历史文化内涵”。
广南地母崇拜这一民俗文化现象,过去就已闻名京城,的确非同一般;而省、州领导在百忙中仍能高度关心广南的人文历史研究及提升广南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考研,广南在唐代为“侬氏据地”,宋为“特磨道”,首领依夏卿还支持继子一壮族英雄依智高反击交趾侵掠蚕食和反抗北宋朝廷拒绝内附的斗争。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特磨道土官依士贵率那寡州农天成、阿吉州农吕成、上林县农道贤等37州县壮族民众越境人云南清求归元,其后元朝政府便于其地设广南西路宣抚司,以智高之裔依郎恐为宣抚使,实行世袭的土司制度;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中央朝廷将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
《清一统志》卷四百八十二说:“广南府,在云南省治东南八百五十里,东西距七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
东至广西思恩府土田州(驻今田阳)界四百二十里;西至开化府(驻今文山)及广西州(驻今泸西)界三百里;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界二百九十里;北至广西泗城府(驻今凌云)西林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广西镇安府(驻今德保)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临安府阿迷州(驻今开远)界四百里;东北至广西泗城府西隆州(驻今隆林)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广西弥勒县界三百里。
广南地母文化的原生态特性
中图 分 类 号 : G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广南地母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具有原生态特性的边疆
中允平和的生态和谐。在广南地母文化中直观地表现了土
民族文化, 源于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土地 信仰。 据考证, 地信仰折射出 植物的生态原初性, 并反映出自 然崇拜观与
地母文化曾在广南盛行过, 广南民众对地母 的崇拜和土地 当地民族文化的原初性审美意识, 以及蕴含着纯朴的生命
验, 呈现 出有 别 于 其他 地 区土 地 信 仰 的 地 域 文 化 特 点 , 集 结 了“ 万物始 于土” “ 以 土 为 母 …‘ 土地伦 理” 等 原 生 态特 性, 可发 掘 出广 南 地母 文 化 中的 生 态 审 美 内涵 。
关键词 : 地母 文化 ; 原 生态; 土地伦理 ; 文 化 生 态
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其他地母文化。这种原生态特性与当今 为文 化生 态母体。 其内 在本 质承载着当地民众先民 原初生
国内外所倡导的生态伦理, 特别是对土地道德的重视和文 成的集体记忆和原初信息, 在对广南地母文化产生的生态
化生态的构建是相吻合的, 而且地母文化崇拜具有一定的 背景进行分析后, 发现其产生、 形成、 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生
原生态文化首先是一种原初性文化生成基础, 广南地
的信仰可能在西汉年间就已经开始, 它较早地成为当地民 意识与生态取向。
众自 然崇拜中 一项重要仪式。在北京天坛的《 地母真经》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 日, 广南府都有进行祭祀地母的活动,
中 有“ 地母降笔于滇省广 南府之地母庙” 的相关记载, 另外 母文化的原初性 , 是由广南境内多族群众在对 自然与土地
生态中实现整态生存。它体现在对原始生命状态的认知和 的地母文化直接形成了对生存经验、 生活理念的感知, 并在 对原初性审美经验的追忆, 倡导在祭祀地母的活动中得到 族群中沉积下来, 成为当地族群人性结构中包蕴着对土地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含答案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
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
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
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
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
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
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
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
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
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
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
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
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
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
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
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之间的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广南地母文化与道教的关系
广南地母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导读:南投县埔里镇的宝湖宫地母庙广南县是古句町故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县域内有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数十处,并有考古南投县埔里镇的宝湖宫地母庙广南县是古句町故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县域内有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数十处,并有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漆木器、青铜器及传世铜鼓等精美珍贵的文物,城内分布着庙、寺、宫、观、阁等文化古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区和民居建筑群,因此,1999年广南县城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列为全省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之一。
广南与地母文化也极有渊源。
据北京地坛公园纯阳吕祖序《地母真经》记载:旨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
《地母真经》可视为民间流传的神话史诗,是大地母亲之颂歌,内容为教人尽孝、感念大地养育万物之恩,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广南在清光绪年间,确实有崇拜地母现象。
大多数学者认为,《地母真经》中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为今天的三皇宫。
三皇宫亦称女娲庙,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12年),原供奉轩辕黄帝,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添建神农伏羲、女娲正殿,遂更名为三皇宫。
三皇宫原有建筑风貌已遭破坏,但遗留有柱础、青花瓷、碑刻等珍贵遗物。
《广南府志》载:(广南)先农坛在城东外部颁祭期,知府同文武官届期至祭,毕行耕籍,广南地方史志上也记载有在坛前的田里举行盛大的官撒种活动。
加之一些学者通过对几个壮语词汇的解析,认为广南地母文化、官撒种活动与广南文庙的石雕《孝感动天》相联系,折射了古代的农耕文明,特别是稻作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说明壮族先民使用过象耕,并认为广南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祥地。
笔者认为,仅依据广南奉崇地母文化现象、一副石雕《孝感动天》图和官撒种活动现象而得出这一论断,尚显欠缺。
因为,云南甚至全国大部分民族和道教信徒皆奉崇地只,广南文庙里的石雕象耕《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虞舜事迹,经元代郭居敬编录,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文庙则是儒学圣地,广南文庙雕刻有象耕《孝感动天》等石雕,类似今天的教科书,并不能说明广南壮族先民使用过象耕。
壮族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产生——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一)
The Matriarchal Society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Its Emergence of Dimu Worship Convention in
Ancient Times
作者: 何正廷
作者机构: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663000
出版物刊名: 文山学院学报
页码: 11-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广南;地母;崇拜;溯源
摘要:广南地母崇拜的民俗文化,已被云南省定为近期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但此民俗产生于何时何地、源于什么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却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广南的地母崇拜习俗源于当地壮族古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逐步形成独具边疆特色的文化事象;后来又和来自中原的汉族文化交流、融通,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活动形式也更趋系统和完善,从而成了滇东南最靓丽的一支文化奇葩.。
加快广南县地母(女娲)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广南县地母(女娲)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的对策与建议一、历史和背景优势(一)人文优势。
翻开广南县的发展史,是一部历史文脉厚重的发展史,广南县简直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聚宝盆,令人振兴。
登高鸟瞰,广南县城青山环城壁立,似盛开的莲花花瓣,县城即在花瓣中心,形如花蕊,因此得莲城之名。
这在全世界是绝天仅有的,形成了“四面莲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
地母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地母现象中最早的文化。
女娲神话的“地母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元意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共族意识、常母意识、认同意识以及天公地母、日月神话、土葬习俗、国教道教等皆源于此。
“地母降笔,先报君知”,《地母真经》是民间流传的长篇神话史诗,被称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地母文化的直接载体就是《地母真经》。
广南是《地母真经》的发祥地,据《广南府志》载:从唐宋时期,广南已高度重视先进性文化和道教、儒教、佛教的传播,普遍兴起了祭拜“文昌”的文化活动。
建有地母庙、三皇宫、先农坛,青莲书院、莲峰书院、培风书院、莲城考舍、太阳庙(护国寺)、土主庙(句町王庙)、三英庙、文庙等45座寺观庙和书院,至今供奉地母神像,传诵地母真经,崇拜、传承地母文化,是供奉地母女娲、传颂《地母真经》经文、教化民众的圣地。
经教传颂蔚然成风,使得《地母真经》向外流传,直至京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颗瑰宝。
首都北京地坛为至高无上的皇家祭坛,广南地母庙里的一本《地母真经》能为皇家地坛所珍藏,其地位已非同一般。
广南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1.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广南经历了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证明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先人在此先息繁衍。
各种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类活动的遗迹,生产生活用具均在广南大地多处留存,它们无不折射着古代先民创造历史的艰辛和睿智。
中华民族自古崇拜和敬畏天公地母,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广南地母文化的原生态特性
广南地母文化的原生态特性罗杰【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广南地母文化是滇东南地区曾经盛行的一种尊重土地和敬畏自然的文化,在其流传过程中承载着土地信仰的原初观念,以当代生态整体论和文化生态的视野对其审视,广南地母文化蕴含着境内多民族的审美体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信仰的地域文化特点,集结了“万物始于土”“以土为母”“土地伦理”等原生态特性,可发掘出广南地母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内涵。
%The culture of land in the southeastern Yunnan province has become a natural worship of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land fai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holism and cultural ecology ,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ulture of land with the national living experience ,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of land fait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总页数】4页(P144-146,151)【作者】罗杰【作者单位】文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文山 6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相关文献】1.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 [J], 罗杰2.壮、汉文化交流丰富了广南地母崇拜的内涵--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三) [J], 何正廷3.壮族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产生——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一) [J], 何正廷4.壮族的父权制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形成——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二 [J], 何正廷5.云南壮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广南地母文化为例 [J], 罗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浅析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梁剑【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28)5【摘要】Starting with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es of Guangna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the paper afifrms its achieve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hich richens local people’s lives and playsan active role in lfourishing local national cultures. The paper also offe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guiding and training program concerning non-material heritag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ork.%从分析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入手,充分肯定广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民族文化生活,并为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分析了当前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对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辅导及培训等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21-23)【作者】梁剑【作者单位】广南县文化馆,云南广南 6633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相关文献】1.微信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浅析宁化祁剧的传承与发展 [J], 谌良汶;靳阳春2.微信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浅析宁化祁剧的传承与发展 [J], 谌良汶;靳阳春;;3.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J], 韦继飞4.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J], 陈曦5.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J], 陈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 木 斯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L S C ⅢN C E O F J I A MU S I U NI V E R S nY
Fe b. ,2 01 5
V0 1 . 3 3 N o . 1
禁忌 , 由于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 内涵中与广南 当地 多种原始宗教联系在一起 , 它首先体 现出的是对土地 的 敬畏力量 ,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宗教禁 忌约束 力 。地母文
化的原生态特性 中有将地母 视为美 德的化身的倾 向 , 这 种倾 向本身就具有特别 的圣洁性 , 又体现了 中国神话 中 对地母 的道德幻像 , 两者 的融合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生 态 审美心理取 向的特殊性 。一方面 敬畏地母 是一种 宗 教
从生态 审美 文化的原初性来 看 , 人与 土地 的关 系不再是 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物质存 在关系 , 当人 与土地之 间建 立起了依存关系后 , 人 与土地 的之间已经架 构起一定情 感纽带 , 广南地母文化 在一定 程度上体 现了当地 民众敬 畏生命 和对 对待 土地及 稻作 生活 的一种 心理取 向。同 时《 地母 真经》 中的训 导 彰显 了地母 是对 自然和 土地 的 崇拜行为 , 它 已经将人 与土地的情感 提升为社会生活 中 的精神指引 , 体现 了 民众 对待土 地的态度 , 意味着 人 与 土地的特殊情感非常重要的 , 听从地母训导 和敬畏地母 是将 当地 民众对 农耕稻作 生产生 活中土地体验 渗透 到 具体生活 中, 这种土地体验实质是当地民众 特有 的生态 理念 , 人与土地 的依存关系提升为整体上共生形态 。 在这种共生 的文化 生 态基 础上 形 成 了以 “ 敬 畏生 命” 为主的生态 审美心理 取 向, 敬 畏生命成 为生态 审美 心理取 向 的核 心是源 自于与地母 文化相关 的原 始宗教
身, 集 中体现 出当地 民众 对土地 的敬 畏 、 美德 、 善行 、 共 生的道德典 范。当我们把 广南地母 文化 中所 蕴含 的生 态审美智慧进行探究时 , 应先厘清当地 民众对待 土地上
态度来思考 问题 , 即当地民众并 不是将 土地视为 简单物 质意义上的土地 了, 而是在 以万物有灵 的原始思 维作参 照, 敬畏地将 土地尊奉为地母 , 自然地将五谷 丰收、 万物 繁育 、 六畜兴 旺都与地母 的神 秘力量联 系在一 起 , 又自 由联想到对 地母 的信仰与农耕稻作生产生活密 切相关。
在 当代生态审美的价值框架 中 , 传统 民族 文化 中的 生态 审美特质 、 民族 特性往 往都具 有一定 的普 遍价值 ,
基 于将广南地 区 留存 至今 的宗 教文化 、 自然 崇 拜、 地母
信仰 , 以及 民族审美 文化 、 建 构起 的生态形态 都 纳入到 生态 审美 的视域 中 , 呈现 出具有边地 多 民族 、 多宗 教信 仰、 多元共生 的特点和生态审美 整体理念 。广南地母文 化 以“ 敬畏 生命” 为核心的生态审美心理取 向 广南普千村地 母 庙 中现存 的《 地母 真 经》 中写道 : “ 东西南北 四部 州 , 春夏秋 冬母造 成 ; 庶 民百姓 不离母 , 五谷六米 母 长成 ……绫 罗绸 缎从 母 出 , 四季 禾苗 母长
一
、
成” 。此外地母经 书还有告 诫 民众 的训 言 : “ 敬 地母 , 孝 双亲 , 诵真经 , 行 正道 。可 避灾 劫 , 获 常乐 , 得 永生 。 ” 这 些《 地母真经》 的训诫 喻指生养 万物 的地母 掌握 着生养 万物 的神 秘力 量 , 又将 其 尊奉 为 有教 化 民众 的美 德化
特性 的文化 生态的整体形 态承载着先民对土地 的情感 , 作为体悟 自然与稻 作记忆的原 生态文化 形 态, 其生 态审美精
神 实质方面蕴含 着敬畏生命 、 生命意识、 深层 生态理念等。 [ 关键词 ] 地母 ; 生 态审美智慧 ; 深层 生态学; 生命意识 [ 中图分类号 ] G 1 2 2 ; I ( 8 9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9 8 8 2 ( 2 0 1 5 } 0 1 — 0 1 5 5 — 0 3
命令 , 人们必须绝 对地遵 循宗教 禁令 , 通过禁 止某 些不 利 自然生态 的行为将 土地在 稻作 社会 中的地位 提到神 圣位置 ; 另一方 面 , 敬畏地母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 , 地 母又具备教化 的道德功能 , 强调从生 产到生活都必须 克 制行为 , 又具有 了积极 的意义 , 加强了个 体的道德修养 ,
因而 , 产生了对 地母 的祭祀活 动 , 在对地母 进行 的祭 祀 活动仪式里 又体 现 了人 们 对地 母 的敬 畏和 依 赖情 感。
第3 3卷第 1 期
广 南 地母 文化 中蕴 含 的生 态 审美 智 慧
罗 杰
I 文 山学院 人文学院 。 云南 文 山 6 6 3 0 0 o )
[ 摘 要] 广南地母文化是一种活态的具有 浓厚稻 作文 明色彩的传 统文化 , 它依 托 着 当地特有 的 自然生 态地域 条件 和 多种传 统民族文化 , 将人 与 自然的和谐 关 系融合 于耕 作生产 生活 、 地母 崇拜 、 孝 亲传统之 中。它以一种原初
祭祀 地母举行驱邪纳福 、 祈愿丰产、 风调 雨顺 、 六畜兴 旺
的民俗活动 , 在特定的 自然生态地域环境 与多 民族文化 的交 融下形成 了具有独特生态审美文化 , 其 中蕴含着生 态审美智慧 , 具备 了 当代 生态 审美 文化 的价值 与 内涵 ,
符合 生态学 提倡 的土地伦理 , 值 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