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寄生性害虫
吉林地区柞蚕饰腹寄蝇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秋柞蚕 的放 养数量 和规模 。虽 有报 道吉林 地 区有
柞蚕饰 腹寄蝇 分 布 , 也偶 见寄生 柞蚕 现象发 生 , 但
寄生率 极低 , 乎 对 当 地 的春 柞 蚕生 产 不 构成 任 几 何 威胁 。 自2 0 0 8年 后 , 柞 蚕 生产 中发 现 , 蚕 在 柞 饰 腹寄 蝇对春 柞 蚕 的为 害 愈来 愈 严 重 , 生 区域 发
4.% 。 9 O 导致寄蝇发 生的主要原 因是春 蚕放 养规模 不断扩 大 , 以及 柞蚕饰腹寄蝇 的 自然迁飞 。生 产 中可采 用
药 杀柞 蚕 体 内蝇 蛆 和 妥 善 处 理 脱 出的 蝇 蛆 的 方 法控 制其 危 害 。
关 键词
柞 蚕 饰腹 寄 蝇 是 寄 生 春 柞 蚕 的 主要 害虫 之
反, 秋蚕 的放养 量却 急剧上 升 , 而且 当地秋 蚕用 种
相 当一部 分来 源于吉 林 。 上述 诸多 原因导 致吉林 地 区春柞蚕放 养数 量 逐 年加 大 , 以大 绥 河 为例 ,0 0年 前 后 春 柞蚕 仅 20
的放养数量只有 3 一 O O 4 把左右 , 其中太平村几乎
寄生率 均上升 了近 l , 0倍 寄蝇对 春柞蚕 生产 的危
逐 年扩 大 , 寄生 率逐 年上 升 , 对柞 蚕 良种 的繁 育工
作 和商 品茧 的生产造 成 了严重影 响 。
害十分 严重 , 蚕农 的经 济 损 失 巨大 。走访 其 他 蚕
区也有类 似现 象发生 , 磐石 地 区 2 1 0 0年柞 蚕饰 腹 寄蝇 对 春柞蚕 的危 害 虽 没有 大 绥 河严 重 , 也 呈 但
不放 养春 蚕 , 到 了 2 1 而 0 0年大 绥河春 柞蚕 的放养 这两个 地 区过 去放 养春柞 蚕几 乎没有 柞蚕 饰
辽宁柞蚕新寄蝇_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
辽宁农业科学 2008(6):42~43L 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1728(2008)06-0042-02辽宁柞蚕新寄蝇———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董绪国,赵世文,张其苏(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中图分类号:Q969.435.5文献标识码:B 已知寄生柞蚕的寄蝇种类有柞蚕饰腹寄蝇B lepharipa ribia lis Chao、蚕饰腹寄蝇B lepharipa ze2 bina W 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 iede2 mann3种,其中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是寄生柞蚕的优势种,对柞蚕危害尤为严重。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60年代初期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弄清了该寄蝇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寄生方式以及防治方法等,为柞蚕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1,2]。
近2年来,在辽宁省的凤城、西丰、海城等地相继发现秋柞蚕有被寄蝇寄生的现象,并有向其它蚕区发展蔓延的趋势。
我们收集了寄蝇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铭先生鉴定为坎坦追寄蝇Ex2 orista cantans Mesnil,隶属寄蝇科Tachinidae、追寄蝇亚科Ex oristinae。
该寄蝇分布于中国的北京、广东、福建和日本[3~6]。
此前未见坎坦追寄蝇分布于辽宁省,也未见寄生柞蚕的报道。
为此,笔者对坎坦追寄蝇开展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采用室内饲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其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用解剖镜观察坎坦追寄蝇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用测微尺测量坎坦追寄蝇各虫态的大小。
2 结果与分析211 形态特征21111 成虫见附图12A。
雌性翅展17.6~18.9mm、体长8.1~9.3mm,雄性翅展17.8~20.4mm、体长约9.0~10.7mm。
成虫背中鬃3+4;口缘显著向前突出;雄肛尾叶背面被黄毛;复眼被毛,头部粉被金黄色或灰黄色,前缘刺不发达;单眼鬃存在,单眼后鬃1对,雄肛尾叶被黄色毛。
柞蚕寄生性害虫
实验四柞蚕寄生性害虫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四、实验说明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
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
因此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1.柞蚕饰腹寄蝇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成虫:雄虫体长10~13mm,体色黑。
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些;胸背具有五条狭窄的黑色纵带(如图4-1),后足胫节背前方的梳状鬃毛长短一致,排列紧密;腹部呈三角锥形,腹背稍偏平,背面黑色,第2~4背片两侧及腹面具棕黄色花斑,腹部覆盖灰或图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5条黑色纵带黄色粉被,第2、3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4、5背片上较浓厚,在第4背片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3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5背片上具数根细长的鬃。
雌虫体长9~12mm,灰黑色。
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第3~5节背片沿后缘1/3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
腹部两侧的棕黄斑不明显。
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
长270~333µm,宽166~208µm,厚145~187µm。
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
老熟幼虫体长4~15.5mm,体宽1.7~2.7mm。
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
452021.4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高 洋,季明刚*(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摘要:柞蚕保护用药及使用技术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本文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保护研究人员及广大蚕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柞蚕;柞蚕保护;防控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珍贵吐丝昆虫,我国一直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其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在柞蚕茧丰产稳产的因素中,柞蚕保护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我国柞蚕保护科技工作者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柞蚕NPV病毒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寄生线虫病和柞蚕空胴病、柞蚕FV病毒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绒茧蜂病、螽斯、步甲、蚂蚁、蜘蛛,食蚕鸟、柞园害鼠等柞蚕病虫敌害,从病原到病理,从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到发生规律,再到防控技术,都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与高效低毒广谱防控药剂广泛应用于全国的柞蚕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柞蚕幼虫放养于野外,其幼虫期和蛹的前期,都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度过的,自然要受到微生物的侵染,肉食性昆虫、鸟类、兽类等动物的危害,以及高温、低温、大风、暴雨、干旱和霜冻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有的能导致柞蚕发病而死亡,有的则直接使柞蚕遭受损害。
因此,它们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柞蚕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主要病虫害包括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吐白水软化病、柞蚕白僵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线虫病、柞蚕绒茧蜂病、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虫害、鸟害、兽害等。
柞蚕本身防御各种病虫敌害的能力非常弱,因此,有效的柞蚕保护技术是夺得蚕茧丰收的关键一环。
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加以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及广大蚕民提供帮助与指导,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柞蚕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柞蚕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作者:矫秀丽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6期[摘要] 通过对宝山镇蚕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虫害的调研,总结出适应柞蚕生产发展的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柞蚕害虫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6-01柞蚕虫害是蚕业生产的大敌,其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本着群策群力,全民皆兵的原则。
防治虫害的基本方向: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改变昆虫繁殖发生的条件;提高抗虫性;直接消灭害虫。
虫害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依其应用技术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一蚕业技术防治法:二生物防治法;三物理、机械防治法;四、化学防治法;五检疫防治法。
这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般来说,害虫综合防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方法防治多种害虫;二是采用多种方法防治一种害虫;三是采用多种方法防治多种害虫。
参照农民害虫防治的经验,结合宝山镇的蚕业生产情况,介绍几种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一、蚕业技术防治法:在蚕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一定的放养技术,达到预防害虫的目的。
1. 稚蚕保护育:利用土坑育、河沟畦芽育、及稚蚕室内育等都具有防虫保苗的作用。
2. 室内产卵:可以避免母蛾及蛾籽遭受鸟虫鼠害。
3. 选择蚕场:春季选用向阳、背大风、通小风的把场,不仅减轻绒茧蜂的为害,还有利于蚕儿的生长发育;利用线虫较多的蚕场放春稚蚕,可以减轻线虫的为害;选择近几年步行甲为害轻的蚕场放秋稚蚕,可以减轻其为害等。
4. 火烧蚕场:秋末初春,组织人员火烧蚕场,可以将蚕场地面大部分越冬害虫烧死,还有肥山旺柞的好处。
5. 合理密放:在“底虫”多的蚕场,合理密放,缩小放养面积,便于有效的防治害虫。
6. 适时收获:适时早摘茧,可以减轻鸟害和鼠害,特别是摘春茧,可防蚕寄蝇蚕场脱蛆。
早收橡实及时进行灭虫处理,可减轻象鼻虫的危害。
二、生物防治法: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或消灭害虫的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夏润玺;秦利【期刊名称】《中国蚕业》【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5页(P87-91)【作者】夏润玺;秦利【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7.1 分布与危害柞蚕白僵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所有柞蚕真菌性病害中发病最多,危害最重,因病蚕死后尸体硬化并被覆白色粉状物而得名,又称硬化病。
该病主要在柞蚕幼虫期和蛹期发生,特别是幼虫期,而蛾期发病较少。
白僵病分布很广,在各柞蚕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
7.2 病原柞蚕白僵病的病原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Criv.)Vuill.],属子囊菌门,粪壳菌纲,肉座菌目,虫草菌科,白僵菌属。
菌体发育周期中有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等阶段。
分生孢子多数呈球形,为单细胞,直径2~3 μm,无色透明,孢子堆在一起呈白粉状。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内形成营养菌丝。
营养菌丝无色透明,宽约2 μm,有分枝和隔膜,其上可产生芽生孢子。
芽生孢子短棒状或椭圆形,可从营养菌丝上缢裂下来而游离于寄主体内,并可长成营养菌丝。
寄主死后,营养菌丝从寄主体内长出,成为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无色透明,有分枝和隔膜,宽约2 μm。
气生菌丝上可垂直长出柄细胞,其上生产孢细胞。
产孢细胞多丛生,瓶形,顶端变细,成为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呈“之”字形弯曲,弯曲顶点处着生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小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图8)。
7.3 病症柞蚕白僵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特别是5龄期。
感病初期,病蚕食欲减退,体色稍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
之后,体壁出现褐色针状病斑,尤其在气门周围及腹足附近。
病蚕死前排软粪,体柔软,倒挂或落地而死。
死后尸体有弹性,不腐烂,体壁不易破,体液无明显臭味。
尸体逐渐变硬,并带有桃红色,从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尸体布满白粉状分生孢子,如被白粉。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柞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品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用来养蚕、制作丝绸。
由于环
境变化和病虫害的侵袭,柞蚕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提
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了解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以及综合防治的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主要包括感染病、病毒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感染病主要是由细菌
感染引起的,会导致柞蚕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症状主要包括食管肌肉痉挛、肠道病变、黏液性液体排泄增多等。
感染病是柞蚕常见的一种病害,常见细菌包括淋巴管扩张病(LDP)、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毒血症等。
感染病可以通过饲料、水源、场地等途径传播,在养蚕过程中要做到饲料和水源的消毒工作。
要注意加强柞蚕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选
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育种。
病毒病是指柞蚕感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病程急速,成蚕发病后迅
速死亡。
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可以通过不合格的饲料、叶片和其他柞蚕感染物传播。
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是加强养蚕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柞蚕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
综合防治柞蚕常见病害的方法包括加强养蚕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柞蚕的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饲料和水源、加强柞蚕的免疫力等。
要加强柞蚕的育种工作,选育出抗病性
强的品种,提高柞蚕的抵抗力。
要加强对柞蚕病害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病害的诊断和防
治能力,保证柞蚕的健康和产量。
“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
“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余文中;岳宣;田应书;冯世华;王庆忠【摘要】通过“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用500倍“灭蚕蝇”液中加入500倍的“乐果”原液混合液喷雾在柞蚕体上、柞树叶片上,与常规用500倍液“灭蚕蝇”的相比,寄生蝇的寄生率降低40.92%(2011年)、40.12%(2012年),不结茧发生率降低25.00%(2011年)、27.73%(2012年),虫蛹生命率提高1.37%(2011年)、1.19%(2012年),全茧量提高0.28%(2011年)、0.55%(2012年)、茧层量提高1.19%(2011年),种茧产量提高5.91%(2011年)、4.61%(2012年),发蛾率提高0.35%(2011年),单蛾产卵量提高2.76%(2011年)、0.67%(2012年).【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3(030)007【总页数】2页(P735-736)【关键词】柞蚕;寄生蝇;灭蚕蝇;寄生率;防治效果【作者】余文中;岳宣;田应书;冯世华;王庆忠【作者单位】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5.1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柞蚕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的寄生虫病[1]。
大多数养蚕蚕区寄生率在10% ~30%,严重的30%~60%,甚至绝产,给贵州蚕农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放养中防治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灭蚕蝇”,但由于长期使用,造成柞蚕灭蚕蝇的抗药性,使得灭蚕蝇的的使用效果有下降趋势。
近30年来贵州柞蚕主要以种业开发为主,平均每年为河南、湖北提供柞蚕101原种5 000 kg左右,占河南、湖北用原种量的80%以上[3]。
为此,作者在2011~2012年对春季柞蚕放养期间进行了“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防效试验,以探讨提高柞蚕寄生蝇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茧丝可用于纺织和医药,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柞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不同类型的病害侵袭,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柞蚕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柞蚕产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柞蚕常见病害及其症状1. 大蚕眼霉病大蚕眼霉病是柞蚕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柞蚕体内长满了黑色霉斑,丝腺虽然能和别的正常的蚕无异,但在养殖的一段时间以后丝腺就渐渐停止吐丝,直至停止活动。
严重的话柞蚕完全停止进食,很快死亡。
2. 蓝枯病蓝枯病是由霉菌凯蒂霉菌(一种真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主要侵害柞蚕的盲肠。
蓝枯病柞蚕的主要症状是蚕体变色,盲肠被病菌侵蚀出现蓝色或者黑色的斑点,柞蚕进食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引起柞蚕的死亡。
3. 白肉病白肉病是柞蚕的一种常见疾病,病因是一种病毒性病害。
其主要症状是柞蚕体表出现白色病灶,以后整个蚕体由内到外都变白,表现为软蚕,呼吸急促,内脏发生坏死,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死亡。
以上三种病害只是柞蚕病害的冰山一角,还有其他的病害如黄卵病、粘合病、胸腺性感染病等。
这些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降低柞蚕的产量和质量,也会严重威胁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柞蚕病害的综合防治针对柞蚕常见的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有效控制柞蚕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加强饲养管理正确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和残余的饲料,减少病菌的滋生。
其次是要控制柞蚕的密度,避免过密的养殖导致病害的传播。
合理的喂养和科学的饲料配比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环节。
2. 健康种蚕健康的种蚕是预防病害的基础。
选用健康的种蚕并严格进行种蚕检疫,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输入,减少病害的发生。
针对柞蚕常见的病害,可以采用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疫病防治。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物时要注意药剂浓度的控制,避免对柞蚕产生不良影响。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作者:李春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5期从当下柞蚕养殖现状来看,受落后的养殖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柞蚕病害发生有上升趋势,从而为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有必要对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这对于推动柞蚕养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柞蚕常见的病害症状(1)柞蚕脓病柞蚕脓病又被称为“黄烂病”、“老虎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旦出现,短期内会造成大量柞蚕感染死亡,容易为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
柞蚕脓病易在蚕期与蛹期发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环节肿胀,体色变淡,体壁也变得比较柔软,随着病程进展,体壁会出现溃疡破裂,流出浓汁而死。
蚕蛹在患病期间,主要症状表现为蚕蛹身体失去光泽,颜色变深,颅顶板变成深灰色,轻轻触动,便会破皮,同时流出脓汁,浸透茧层。
(2)柞蚕锈病柞蚕锈病又被称之为微粒子病,主要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所引起。
柞蚕锈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蚕体瘦小,整体发育迟缓,不爱动,食欲减退,最终会完全废绝。
柞蚕身体会变成异常的黄色,刚毛出现卷曲脱落问题,在柞蚕的体表,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斑点,这些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在柞蚕气门线附近以及胸足、腹足附近分布最多。
若是3龄时期的柞蚕染病,多会在蚕期便发病死亡。
在4龄以后,遭受感染的柞蚕很多都能结茧化蛹。
若感染症状较轻,能够正常结茧,如果病情感染比较重,将会严重影响结茧质量,主要表现为茧皮较薄,茧口没有密封,茧形不正,不利于后续售卖,严重影响养蚕效益。
(3)柞蚕软化病柞蚕软化病顾名思义,就是染病后的蚕身体变软。
这一疾病常见于幼蚕,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
1龄柞蚕在染病后,活动量明显减少,食欲减退,最终随着病情加重,食欲完全废绝。
期间会排出少量稀粪便,粪便颜色呈异常褐色,病种蚕身体会明显缩小,死后会被风吹落在地,或者被稀粪便粘附在柞树叶上。
2龄蚕染病后,会停留在就眠位置,不取食,蚕体收缩,死后大部分掉落在地。
柞蚕管理及敌害防治
柞蚕管理及敌害防治作者:李艳秀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01期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的集中产区,东北是我国柞蚕的主产区,约占全国的85%以上。
我国柞蚕的发展,主要看东北柞蚕产区,东北柞蚕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首先是柞林可利用资源多。
东北地区现有天然次生柞树林近亿亩,由于大面积的天然柞林得到利用,并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想通过发展柞蚕生产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地方政府支持发展柞蚕生产的积极性也很高,一是想通过此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柞蚕生产带动其他产业,壮大本地区的经济实力。
一、建立保苗蚁场,确保苗全苗壮(—)保苗蚁场位置选择:要选择半山腰以下较为平坦、树墩较密、连片的、树龄整齐的二年生柞林(最好避开西北风头风口坡向),一般每市斤蚕卵需要用柞林面积约100平方米,约80至100墩柞树即可。
不能选用半山腰以上土层脊薄,缺少水份,易蒸发,又易受风危害的山坡上部及山顶地点;更不能选择山洼窝风地点,防止发生高温闷热不通风导致伤热发病。
(二)蚁场使用前的技术处理:1、按照蚁场敌害防治保苗增产技术方法做好敌害防冶工作,减少危害。
2、将场地内的高草杂树清理干净,便于劳作。
3、用袋口绳将柞墩轻轻收拢(过紧影响通风和食叶,过松容易脱落),防止大风摇晃柞枝,摇掉幼蚕造成损失。
(三)蚁场使用方法:将蚁蚕每墩以500至600头的密度进行收蚁。
当天气干旱无露水时,可以用4—6小时之前准备好的洁净水,每日早、晚两次向蚁场有蚕的地方进行人工补湿,喷至水滴即将流淌为止。
若天气过于干旱,无露水,可以在未使用前向场地内进行人工浇水,浇至湿土层深度达到一尺左右即可,以保证蚕场湿度。
如果天气干旱,早晚仍然无露水时,要照样向场地进行人工叶面补湿。
当蚕儿将树尖部位柞叶吃剩1/2时,立即将树尖连同蚕儿一同剪下,插入柞墩内部。
防止蚕儿眠在光枝上,发生晒眠或狂风暴雨来临时,摇掉或灌蚁损失。
也可以预防冰雹危害。
河南新发柞蚕寄生蝇坎坦追寄蝇和透翅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调查
中国蚕业 2020,41(4):29-32ChinaSericultureISSN1007-0982;CN32-1421/SDOI:10.16839/j.cnki.zgcy.2020.04.007第41卷总第164期收稿日期:2020-05-08;接受日期:2020-07-06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8);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082102150040)。
第一作者信息:郭剑(1971—),男,河南内乡,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371-65918587,E mail:guojian196872@163.com通讯作者信息:潘茂华(1966—),男,河南西峡,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371-65918587,E mail:ckypan966@163.com河南新发柞蚕寄生蝇坎坦追寄蝇和透翅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调查郭 剑 潘茂华(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8)摘 要 为科学制定河南省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措施,调查了河南省柞蚕寄生蝇的种群发生情况以及坎坦追寄蝇和透翅追寄蝇2种柞蚕寄生蝇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调查结果显示:危害河南省柞蚕生产的寄生蝇共有4种,其中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zebina)是优势种群(发生比率为39 76%),坎坦追寄蝇(Exoristacantans)是次优势种群(发生比率为29 53%),而家蚕追寄蝇(Exoristasorbillans)和透翅追寄蝇(Exoristahyalipennis)的发生比率也分别达到了19 29%和11 42%;坎坦追寄蝇和透翅追寄蝇寄生春蚕后,6月中旬为脱蛆和化蛹盛期,脱蛆主要集中在中午12:00以前,脱蛆后3~7h内即化蛹,从6月下旬开始陆续羽化,以每天上午8:00—11:00羽化最盛;坎坦追寄蝇和透翅追寄蝇在河南蚕区均以蛹态在土中越冬,1年发生4代,可为害春、秋柞蚕。
关键词 柞蚕寄生蝇;坎坦追寄蝇;透翅追寄蝇;蚕饰腹寄蝇;家蚕追寄蝇;发生比率;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 S885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0982(2020)04-0029-04 长期以来,寄生蝇一直是我国辽宁省、吉林省等二化性柞蚕区的毁灭性害虫[1];一化性柞蚕区的河南省虽有发生,但总体上影响不大(一般发生比率约10%~25%)[2]。
柞蚕捕食性害虫二纹长脚蜂的防治措施
柞蚕捕食性害虫二纹长脚蜂的防治措施
柞蚕捕食性害虫二纹长脚蜂的防治措施
二纹长脚蜂属膜翅目胡蜂科,学名为Poliste chi-nensis antennalis Perez,俗称草蜂.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柞蚕生产地区均有分布,是柞蚕幼虫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是柞蚕二化一放生产期,正是此蜂活动的盛食期,对柞蚕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几天之内可全部吃掉蚕场内的柞蚕幼虫.
作者:马晶媛杨立军范娟孔杰作者单位:马晶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黑龙江,牡丹江,151000)
杨立军,范娟,孔杰(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海林市蚕蜂技术指导站,黑龙江,海林,157100)
刊名:特种经济动植物英文刊名:SPECIAL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年,卷(期):2009 12(2) 分类号:S8 关键词:。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被广泛用于丝绸的生产。
由于各种原因,柞蚕常常会受到病害的侵袭,导致其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对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非常重要。
柞蚕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白点病、黄斑病、黏毛病、弯曲病等。
下面将着重介绍这四种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白点病是柞蚕常见的一种病害。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柞蚕体表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的小颗粒状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蔓延至全身。
当柞蚕受到白点病害的影响时,其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食欲也会减退。
严重感染的柞蚕可能死亡,对于能够存活的柞蚕,其幼虫期和蛹期都会延长,从而影响到丝绸的生产。
黏毛病是柞蚕幼虫期常见的一种病害。
其症状主要体现在柞蚕身体表面出现大量黏液,蚕体黏糊糊的,无法正常活动。
黏毛病还可能导致柞蚕食欲不振,从而影响到其生长和丝绸的产量。
对于柞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措施:加强柞蚕的养殖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定期对柞蚕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柞蚕,避免疫病的传播。
2. 药物防治:根据病害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
对于白点病和黄斑病,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对于黏毛病和弯曲病,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 生物防治:采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以逐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4. 增强免疫力:合理调配饲料,增加柞蚕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5. 种蚕选择:选择抗病性强的柞蚕品种进行养殖,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对于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方法,我们需要加强养殖管理和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增强柞蚕的免疫力,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养殖。
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减少柞蚕的病害发生,提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保证丝绸生产的顺利进行。
柞蚕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柞蚕生产是山区、半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是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产业。
但是,在柞蚕生产中,为害柞蚕的虫害种类很多,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提高柞蚕产量,增加蚕农收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做好柞蚕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一、防治原理 防治柞蚕虫害,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虫害的发生规律,综合运用各项防治措施,开展群众性的防治保蚕运动,才能达到消灭害虫、增加蚕茧产量的目的。
柞蚕虫害的发生是离不开蚕和柞树的,又一同受周围环境条件及其他生物条件的多方面影响。
防治柞蚕虫害就是要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对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从恶化生活条件、改变生物群落、直接消灭3个方面,根据具体的发生源地、传播为害习性和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植物检疫、蚕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综合防治方法(一)蚕业技术防治法蚕业技术防治法,是利用或改变蚕业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的技术措施,结合柞蚕害虫防治的需要,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
1.选用抗虫性强的蚕种。
选用检验合格的种茧和抗虫性强的蚕种。
2.稚蚕保护育。
春蚕期利用土坑育、河沟插芽、稚蚕室内育等方法起到防虫保苗的作用。
3.室内产卵。
春秋季节蚕室内制种产卵,可以避免蚕及蚕卵遭到鸟、虫、兽等为害。
采用卵面消毒方法可起到防虫害的目的。
种卵消毒,于出茧前1 d,用浓度为3%的甲醛溶液,在25 ℃的温度下,进行卵面消毒30 min 后,用洁净同温度的水脱药2~3遍,晾干后 收蚁。
4.选择蚕场。
柞蚕场与蚕的生长发育和害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关系。
如春蚕选用向阳避大风、通小风的把场,不仅可减轻绒茧蜂、瓢虫等虫害,还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
利用柞蚕寄生线虫和黑广肩步行甲发生重的蚕场放春蚕,尤其是作春蚕的把场或二把场,可错过线虫和步行甲的发生时期,避免或减轻虫害。
柞蚕病虫害防治用药需注意的问题
吴洪新1韩冰2张玉冬3(1.辽宁省凤城市蚕业管理总站,辽宁凤城118100;2.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000;3.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通过对柞蚕病虫害防治用药的分类,阐明不同蚕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达到蚕药的最佳使用效果。
〔关键词〕柞蚕;病虫;防治;药剂;使用;注意;问题〔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14)02-27-021掌握好药剂用途各种蚕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药剂的有效成分不同,对病、虫、杂草的作用也不一样。
同时病、虫种类繁多,对药剂的反应也不同。
因此使用某种蚕药时必须首先了解这一药剂的性能及适用范围,然后再“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例如:在杀虫剂中,只有胃毒作用的药剂,对咀嚼式口器的虫害有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效力不大。
又如敌敌畏、磷化铝只有通过害虫气门进入呼吸系统使其中毒死亡。
因此,在应用蚕药前必须了解该药的性能、毒效作用和应用范围,切不可乱用,以避免浪费药剂,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2注意药剂的质量蚕药质量的好坏,对柞蚕病虫害防治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蚕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酸碱度和杂质含量、水分含量、蚕药的颗粒细度、悬浮率、乳化性能等都是影响蚕药质量的很重要的因素。
2.1蚕药的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是蚕药发挥毒效作用的基础,不同剂型的蚕药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如果有效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就会影响药效。
2.2蚕药中酸碱度和杂质的含量不合格不但会影响药效,还会对柞树、柞蚕发生药害,并且影响保质期,尤其是有机磷蚕药酸碱度的大小对促进其自然分解有很大作用。
2.3蚕药中的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在蚕药中有一定限制,水分过高影响蚕药的物理性状和保质期。
如粉剂含水量过大,遇湿度大易使粉剂潮湿结块,不便喷粉使用,也降低杀虫效果。
2.4蚕药的粉粒细度。
药剂的粉剂细度对药效影响很大,一般粉粒越小,单位重量中的粉粒越多,接触面积越大,防治效果越好。
柞蚕饰腹寄蝇病防治现状及对策
柞蚕饰腹寄蝇病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的系列药剂灭蚕蝇已经应用多年,由于长期单一用药,导致寄生蝇对药剂产生了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寄生率逐年升高。
通过改进用药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寄生蝇对柞蚕的危害。
解决寄生蝇对柞蚕危害的根本途径是研究出防治寄生蝇的新药剂。
关键词柞蚕饰腹寄蝇病;灭蚕蝇;抗药性;用药方法柞蚕饰腹寄蝇属于双翅目寄蝇科昆虫,蚕区俗称蚕寄蝇、蛆蛟,是危害柞蚕的三大病害之一,对3~5龄的柞蚕危害特别严重,是一种毁灭性寄生虫病害,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在辽宁省凤城、岫岩等地柞蚕饰腹寄蝇病暴发年份,寄生率达到100%,即使危害较轻的年份,寄生率也在30%以上[1]。
1柞蚕饰腹寄蝇病的防治现状目前柞蚕饰腹寄蝇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药剂有灭蚕蝇I号、灭蚕蝇Ⅲ号、灭蚕蝇Ⅳ号和灭蚕蝇片等灭蚕蝇系列药剂。
化学防治法对柞蚕业的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促进作用,在没有化学防治方法之前,寄蝇病发生严重时广大蚕农几乎绝收,甚至威胁到了柞蚕产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灭蚕蝇I号的研制成功,保证了柞蚕业的正常发展,也保住了我们柞蚕产业大国地位。
在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又相继推出了灭蚕蝇Ⅲ号、灭蚕蝇Ⅳ号、灭蚕蝇片等用于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的系列药剂。
文献资料显示灭蚕蝇系列药剂在当时的试验和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杀蛆效果均达到了91%以上(表1)[2]。
调查发现,近年来药剂防治的效果明显下降,柞蚕饰腹寄蝇的为害率逐年提高,岫岩地区的平均寄生率达到了40%,发生严重的蚕场寄生率达80%以上;即使是用了灭蚕蝇系列药剂蚕场其防治效果也参差不齐,相比早期的生产试验数据,防治效果平均下降近20%,个别降了50%以上,有的蚕区甚至出现了用药无效现象。
2006年部分蚕区灭蚕蝇系列药剂防治效果见表2。
2寄蝇病发生率升高、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2.1长期单一用药、不合理用药目前可用于柞蚕饰腹寄蝇病防治的药剂有乐果乳油和灭蚕蝇系列药剂,而且相当多的蚕农在生产中形成了主观思维定势,一部分蚕农认为灭蚕蝇I号杀蛆效果显著,还有一部分生产者认为灭蚕蝇Ⅳ号效果好,所以在用药时选用固定的某种药剂。
辽宁地区柞蚕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辽宁地区柞蚕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王立石;李喜升;季明刚;杨金琛;陈俊山;赵世文
【期刊名称】《北方蚕业》
【年(卷),期】2022(43)3
【摘要】柞蚕寄生虫病直接造成柞蚕死亡,严重影响柞蚕茧产量和质量。
本文介绍了辽宁地区柞蚕害虫的种类、柞蚕害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提出了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两索线虫、柞蚕绒茧蜂的防治方法。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立石;李喜升;季明刚;杨金琛;陈俊山;赵世文
【作者单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
【相关文献】
1.柞蚕空胴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辽宁地区杨干象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初探
3.辽宁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蓟马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5.辽宁地区柞蚕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现柞蚕害虫新种类---蚁蛉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现柞蚕害虫新种类---蚁蛉
田国华
【期刊名称】《中国蚕业》
【年(卷),期】2003(024)004
【摘要】@@ 2001年内蒙古扎兰屯市干旱比较严重.7月10日柞蚕陆续上山收蚁,11日清晨发现蚁蚕遭到不明敌害侵袭,被害蚁蚕死亡症状似咀嚼式口器螽斯所为,因此重新在蚕场施药进行药杀螽斯.但12日清晨观察,蚁蚕被害情况更加严重,仍怀疑是螽斯再次施药.次日凌晨还见有蚁蚕被害,并且被害区域由蚁蚕场周边靠近大龄树地段,向蚁蚕场中心地带推进.蚁蚕被害程度由蚕场周边向中心处逐渐严重,3d时间蚁蚕场周边区域蚁蚕已被害达90%以上.如此严重的为害现象,场地反复药杀了3遍,却未见有活体螽斯或尸体,白天寻遍蚕场也未发现有大量其它敌害,故夜间上山进行观察.天色渐黑时,借助微光看见有似"蜻蜓"的虫子在飞翔,跟随观察见落在树上咬食蚁蚕,随着天色黑下来"蜻蜓"的数量也多了,一墩树多者达16只.
【总页数】1页(P97)
【作者】田国华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162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
【相关文献】
1.蚁蛉科脉序名称研究(脉翅目:蚁蛉科) [J], 王心丽;鲍荣;万霞
2.锈翅蚁蛉(脉翅目:蚁蛉科)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J], 王颖娟;李子忠
3.中国树蚁蛉属名录及一新种记述(脉翅目,蚁蛉科) [J], 王志良;王心丽
4.中国树蚁蛉属分类研究(脉翅目,蚁蛉科) [J], 万霞;杨星科;王心丽
5.中国棘蚁蛉族分类研究(脉翅目,蚁蛉科) [J], 鲍荣;王心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柞蚕寄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
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
因此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柞蚕饰腹寄蝇
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
成虫:雄虫体长10~13mm,体色黑。
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些;胸背具有五条
狭窄的黑色纵带
(如图4-1),后足
胫节背前方的梳
状鬃毛长短一致,
排列紧密;腹部呈
三角锥形,腹背稍
偏平,背面黑色,
第2~4背片两侧及
腹面具棕黄色花斑,腹部覆盖灰或图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5条黑色纵带
黄色粉被,第2、3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4、5背片上较浓厚,在第4背片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3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5背片上具数根细长的鬃。
雌虫体长9~12mm,灰黑色。
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第3~5节背片沿后缘1/3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
腹部两侧的棕黄斑不明显。
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
长270~333µm,宽166~208µm,厚145~187µm。
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
老熟幼虫体长4~15.5mm,体宽1.7~2.7mm。
第二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5个小气门组成。
第五体节的两侧具一对圆孔,腹部末端呈刀切状,其上具有2个气门盘,每个盘上有气门1个,称后气门。
气门板为黑色,气门周围具有3个弯曲的气门裂,为淡棕色。
蛹:围蛹。
长椭圆形,前端略尖而后端较钝。
长8~11mm,宽3.6~5.5mm。
赤褐色,表面平滑,分节不甚清楚,但有灰色或黑色条纹可以区分。
为害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在羽化期间,晴天羽化数量多,而阴天、阴冷天气或雨天则羽化少或不羽化。
成虫羽化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湿度越低,越冬蛹的羽化率越高;另外,在无风的晴天,气温在20℃左右,柞蚕饰腹寄蝇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向外扩散的远,有利其取食、交尾、产卵活动。
而在阴雨和气温低的天气,则不喜飞翔或停止活动。
因此,每逢5、6月份少雨、干旱年份,寄蝇的发生量大,寄生率高。
而在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则发生量小,受害亦轻,故此虫有“旱蛆”之说。
柞蚕寄生症状(蛆蚕的特征):
柞蚕被蝇蛆寄生初期,外表看不出症状。
到第7天,蚕体被寄生部位(胸部前后)的蓝色斑点有的开始变黄,刚毛开始卷曲,大多数到5龄初期出现斑点变色,刚毛脱落,瘤状突变为黄色秃顶。
但寄生数量少的,甚至到5龄中期或末期亦不出现症状。
2.柞蚕绒茧蜂
取柞蚕绒茧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通过干标本观察茧的外部形态:
成虫:体长2.3~3.2mm ,全体黑色。
头部密布刻点,复眼突出,单眼3个,着生在头顶呈“品”字形排
列,触角丝状,18节,各节环生
细毛。
前胸甚小,中胸宽大,背
板隆起,其上密布皱褶和点刻,
小盾板呈舌状,后胸方形。
前翅
约与体等长,薄而透明,前缘脉
褐色粗大,约在前缘1/3处有一
近三角形的褐色翅痣(如右图所
示),后翅小,翅脉简单,两翅
上均生有褐色的小锥状突起。
胫
节有端矩2个(图4-2)。
腹部呈
纺锤形,第2节细长,呈腰状,3~6节两侧为淡褐色,呈花斑状,产卵管深褐色。
雌虫腹部粗大,雄虫瘦小。
卵:一端尖细,楔子形。
长约0.2mm ,宽
约0.03mm ,白色透明(如图4-3)。
幼虫:老熟幼虫约5.8mm ,乳白色。
由12
节组成,体多皱褶,头尖尾钝。
头部口器退化,
前端有一突出的圆形口孔,其上有一弧形的褐色凹陷,下方有一吐丝孔(如
图4-4)。
蛹和茧:
裸蛹。
呈长纺
锤形,长约
3.4mm ,宽约1.4mm 。
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腹部可见
8节。
茧长椭圆形,长约4.0mm ,宽约1.8mm ,
图4-2 柞蚕绒茧蜂成虫 三角形翅痣 锥状突起
图4-3 绒茧蜂卵 图4-5 绒茧蜂蛹和茧
图
4-4 绒茧蜂幼虫
白或黄色(如图4-5)。
为 害:
1-3龄蚕被害症状不明显,3龄盛食期后,被害蚕的症状最为明显。
发育显著延后,行动缓慢,多在树冠的下半部,蚕体极其瘦小。
胸与腹部等粗,失去了原品种的固有色泽,暗淡无光,蚕体环节松驰,体壁多皱褶、不眠、不食、不动。
蚕被寄生后,卵
在蚕体内孵化为幼
虫,并以尾端圆形囊
状物固定在寄主的脂
肪层和消化管之间。
自中胸至第9腹节均
有绒茧蜂幼虫寄生,
但以腹部第3~7节寄
生最多。
幼虫的方向
多与蚕同向。
幼虫以
口孔从寄主体内摄取
营养,经15~18天老熟,个别可达25天。
随后钻出寄主体壁脱出,在柞蚕体表做茧(如图4-6)。
3.柞蚕寄生性线虫
取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及幼虫湿标放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或用肉眼观察:
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和幼虫黄褐色,
形态似麻绳(图4-7)。
种类比较多,形态
特征比较复杂(略)。
头部构造尤其复杂,图4-6 绒茧蜂脱出蚕体作茧
图4-7 柞蚕寄生性线虫
是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线虫乳白色,长度不等。
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
线虫寄生柞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土中幼虫上树寄生柞蚕,必须借助于水流。
因此,线虫寄生柞蚕与降雨有密切关系。
在辽宁,一般春雨偏少,秋雨偏多亦较大,所以春蚕受线虫为害轻而秋蚕受害重。
但如果在有线虫场内放春蚕,春天多雨,雨量偏大时,同样会受到线虫严重为害。
实践证明,雨水多,雨量大的年份线虫为害重,即实践总出来的“涝蛟”的经验。
寄生症状:
柞蚕 被线虫寄生之后,初期无异常表现。
随着体内线虫的发育,蚕体内营养被线虫大量消耗,蚕发育迟缓,食
欲减退,蚕体肿胀,不爱活动,后期停止
取食,蚕体失去固有色泽。
10天后,通
过蚕体腹部(气门线部位),可明显透视
到体内线虫。
寄生早的线虫,可在蚕期脱
出(图4-8),随后蚕落地死亡;晚寄生柞
蚕的线虫,一直被带进蛹和蛾的体内。
蛹 被线虫寄生的蛹,一般症状不明显。
蛹内线虫较多者,环节表现萎缩,或颅顶板处透视出一条白杠,多数不能羽化;蛹内线虫少者,有时能羽化为成虫。
蛾 被线虫寄生的蛾,色淡、翅薄、鳞片不整齐,失去光泽,腹部小而松驰。
雌蛾体内无卵或仅有少量不成熟卵。
作 业:
1.蚕农所谓的“旱蛆”“涝蛟” 指的是什么,并解释说明。
2.绘图: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绒茧蜂成虫
图4-8 线虫脱出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