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4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

2008 4

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

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程瑞春1,崔建国1*,李永民2,于殿成3,王洪魁

1

(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2.禹城市农业局,山东禹城 251200;3.辽阳市林业局,辽

宁辽阳 111000)

摘 要: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天敌昆虫。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辽宁省10多年来的人工大规模繁蜂的实践,系统地分析了利用柞蚕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阐述了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防控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

关键词:辽宁;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殖;柞蚕病害

中图分类号:S763.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08)04-0040-03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 是最早发现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蛹内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 rin-M neville 蛹人工繁殖并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技术正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地进行推广

[1,2]

自1996年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开展利用柞蚕蛹人工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研究工作以来,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趋于成熟[3-5]

。实践表明,柞蚕蛹期病害防控技术是大规模繁蜂的主要技术瓶颈。王桂清等[3]

从柞蚕蛹品质对该小蜂人工繁殖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至今没有柞蚕蛹期病害对该小蜂个体发育影响和大规模繁蜂时柞蚕病害防控措施的详尽报道。本文根据辽宁省10多年人工大规模的繁蜂实践,通过对繁蜂失败的柞蚕蛹的形态特征观察和解剖病理分析,结合柞蚕学的研究成果

[6,7]

,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利用柞蚕蛹大规模繁殖白

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分析了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防控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以促进人工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

白蛾周氏啮小蜂本身的病害未见报道。在繁蜂过程中,多采用从野外采集的美国白蛾蛹中羽化出

来的或经过柞蚕蛹人工扩繁的健壮小蜂作为种蜂,导致人工大规模繁蜂失败的可能性较小。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蜂过程中发生了柞蚕蛹期病害。

柞蚕蛹携带较多病原微生物。繁蜂工作人员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根据柞蚕蛹期病害的特征进行辨别,很难剔除没有表现出病症的带病柞蚕蛹;不熟悉柞蚕病害的繁蜂人员对柞蚕病蛹的检出率低,病蛹多,传染源多;小蜂在寄生过程中的寄生行为会增加柞蚕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机会,使一些通过伤口传染的病害发生的几率增加;小蜂在发育过程中,改变了柞蚕蛹内的环境,使柞蚕蛹对本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抗性降低,一些潜在病原微生物会成为致病微生物;繁蜂单位管理粗放,条件简陋,消毒通气、防蝇防鼠等设施不全,防控蚕蛹病害措施不力,温湿度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柞蚕蛹期病害流行,使繁蜂失败。

2 常见柞蚕预蛹期和蛹期病害及其对繁蜂的影响2.1 柞蚕预蛹期和蛹期常见病害的识别特征

脓病: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蚕期感病

!

40!

收稿日期:2008-03-07*通讯作者

后,仍可吐丝结茧,茧层较薄,预蛹期病发死亡,蛹体溃烂,流出浓汁污染柞蚕茧内壁,阴干后使之呈污黑色或黑褐色,成为∀油烂茧#。第4~5龄期感染的蚕,可以延迟到蛹期发病,蛹体失去原有光泽,体色浑暗,体壁脆弱,颅顶板呈灰黑色或灰褐色,稍经触动蛹体,即皮破流出浓汁,浸透茧层,成为∀油烂茧#。有的病蛹其浓汁慢慢阴干,整个茧变得很轻,摇之无声,成为∀空瓢茧#。

微粒子病:病原优势种为柞蚕微孢子原虫Nose ma pernyi Wen e t Ding。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在蛹期,患病轻的蛹,肉眼不易识别。患病重的蛹,蛹体变暗,无光泽,颅顶板略呈浅褐色,腹部环节收缩,蛹形不正或畸形,体表不光滑,体皮薄而软,腹部细小而收缩。解剖时,可见脂肪体粗松,似豆渣,混有深浅不一的红褐色密集渣点,特别是2~3体节的背部和背血管两侧表现明显;血液不清,血液量少,粘稠度低;蛹体胃形不正,胃膜失去白色光泽,呈黄白色,其上有褐色渣点。

僵化病:病原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蚕期在5龄后感病,多数在预蛹期因不能完全脱皮而死亡,蚕体因大量失水而干缩,摇之有清脆的响声,成为∀干固茧#。少量感病的蚕可以化蛹,有的在贮藏中发病,症状为颅顶板白色,但透有浅红色均匀分布,蛹体僵硬无弹性,后期蛹体干缩。

空胴病:病原为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Wen et Ding。患病轻的蛹不易通过肉眼识别,患病重的表现为茧壳里面靠近内壁常常被污染。解剖时,病重蛹主要表现在蛹胃形不正,胃膜变成灰色。

2.2 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

柞蚕预蛹期病害茧多为∀油烂茧#和∀干固茧#,这样的茧很容易识别和剔除,它们主要是提高繁蜂的成本。随着柞蚕蛹的发育或贮藏期的延长,发病轻微或处于潜伏期的蛹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蛹容易被识别。采用柞蚕病害率高的茧也会提高繁蜂成本,同时会降低繁蜂的成功率。

柞蚕蛹期病害对小蜂的影响取决于柞蚕本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的小蜂在共同的营养空间下竞争的结果。通过人工淘汰病蛹,对无明显症状的蛹体表面消毒,降低繁蜂用蛹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数量;通过定期检查小蜂的寄生效果,随时淘汰病蛹并进行消毒处理,降低传染源;通过适当的温湿度控制,为小蜂的迅速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小蜂在同柞蚕蛹内各种病原微生物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使小蜂顺利完成个体发育直至出蜂。

通过对没有成功寄生的柞蚕蛹进行解剖并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后发现,柞蚕蛹期病害的发展会使小蜂不能正常发育,大多在幼虫阶段死亡。接蜂时用没有明显病症的柞蚕蛹,蛹期病害可能处于潜伏期,接蜂一段时间后,当蛹的颅顶板呈现出黑色,或颅顶板白色透有浅红色分布均匀,蛹体僵化收缩,或蛹体流出黄绿色、淡粉红色或黑褐色汁液(有的是潜在病原菌迅速繁殖的结果),或有酸腐、腐臭等难闻气味时,都是柞蚕蛹期病害发展的结果,难以出蜂。有的柞蚕蛹微粒子病的症状较轻微,部分小蜂能够完成个体发育,但羽化的数量很少,而且表现为蜂体表面无光泽,不活跃,飞翔能力差,寿命短,说明柞蚕蛹期病害可能是导致小蜂蜂种退化的原因之一。这些病蛹应予以淘汰。

柞蚕蛹发育程度低,蛹的病症不明显,蛹体内病原微生物数量少或增殖不活跃,蛹内供小蜂发育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盐类、水分等营养物质多,寄生的小蜂数量就多。若小蜂发育正常,进入暴食期后,柞蚕蛹的颅顶板呈红色或暗红色,腹部节间膜拉长,末端多歪向一侧,柞蚕蛹发育程度低的,可以透过颅顶板看到呈线状的幼虫。在柞蚕蛹内的小蜂幼虫虫体最大,解剖蛹体检查小蜂的发育状况时,一般不会影响小蜂的继续发育,小蜂发育至预蛹期以后,一般不再受柞蚕蛹期病害的影响。

当柞蚕蛹发育至蛾翅着色期,被小蜂寄生后,同样可以出蜂,数量不及发育程度低的蛹体内寄生的多,一般为20%左右,但也发现有个别柞蚕蛹能够羽化出蛾。采用发育程度高的柞蚕蛹,繁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大规模繁蜂时不宜采用。

3 繁蜂时预防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

繁蜂单位应建立柞蚕生防用茧生产基地,生防用茧的标准可参照柞蚕种茧的标准。受柞蚕产量限制必须购进商品茧的,要尽量选择发育程度低的抗病品种(尤其是抗脓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品种),购进商品茧后,先淘汰∀油烂茧#、∀干固茧#、∀空瓢茧#、∀废茧#等劣质残次茧,然后进行表面消毒后再进行低温贮藏。柞蚕茧的贮存要控制在-2~2∃。

繁蜂单位应设立柞蚕茧贮藏室、准备室、消毒室、接蜂室、暖蜂室、蜂包贮藏室等场所(柞蚕茧贮藏室和蜂包贮藏室应分开),且有防蝇防鼠措施。

选择柞蚕蛹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繁蜂人员应培训上岗,全面掌握柞蚕病害识别技术,以防止症状明显的病蛹进入繁蜂程序。

在准备阶段,应对繁蜂的场地、器械、器皿、用具进行表面消毒;对接蜂室、暖蜂室和蜂包贮藏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柞蚕茧蛹处理、接蜂、暖蜂和

!

41

!

第4期 程瑞春等: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