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主要以啮小蛾幼虫为害对象。
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生物防治价值,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之一。
有效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农业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为了提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数量和防治效果,开展人工繁育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种质资源的筛选和保护种质资源的筛选是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进行筛选的时候,需要选择对农业害虫有较强杀伤力和适应力强的种质资源,并且要注意对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遗传特性的保护。
在选取种质资源时,还需要注意避免采集破坏。
白蛾周氏啮小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种质资源库,或者进行人工饲养等方法予以保护。
二、环境控制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环境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要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质量,首先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环境的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它的最适宜温度是25℃-28℃,相对湿度为70%-80%。
要注意环境的通风和光照条件,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有助于提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率。
还需要注意环境的卫生情况,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的整洁。
三、合理饲料配置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饲料对其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因此合理的饲料配置是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饲料配置的时候,需要根据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长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来说,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幼虫期以及蜂成虫期对饲料的搭配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以寄主为饲料源,如其寄主是枯叶蛾,则需要选择枯叶蛾幼虫作为饲料。
四、适宜的养殖方法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需要适宜的养殖方法,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以提高其繁育效率。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蜜蜂进行繁殖,或者利用笼子进行养殖。
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饲养密度的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效率。
五、疾病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利用研究
1 头 周 氏啮 小 蜂雌 蜂 可 以消 灭 1头鳞 翅 目食 叶 害虫 的
蛹, 考 虑 到 自然 界 中各 种不 利 因素对 小 蜂寄 生 的影 响 , 按 照 1头鳞 翅 目食 叶 害 虫 放 5头蜂 的比 例 计 算 放 蜂 量 , 计 算 公 式如 下阁:
T N=W x ENx 5
叶 害 虫化 蛹 初 期 [ 6 1 。 放蜂 时选 择 晴 朗风 力 小 的 天气 , 最 好 在
1 O : 0 0 —1 6 : 0 0进 行 , 此 时 光 线 充足 , 湿度小 , 有利 于 小 蜂 的
飞行 。
3 . 2 释 放 量
技术 , 有效 地保 护 了漯 河市 及豫 北 几个 地 市 的林地 , 防 止了 鳞 翅 目食 叶害 虫的 危害 。
4 . 1 放 蜂 试 验 区概 况
周 氏啮 小蜂 防 治杨 树食 叶 害虫 在 漯河 的释 放 地 点 有 2 个: 一 是 郾 城 区商 桥 镇 西 大 坡 杨 树 片林 。 树 种 品种 为 六年
将 挑 好 的 三 孔茧 或 裸 蛹均 匀地 放 入 繁 蜂 箱 中 , 个体 大 小相 对 一致 , 摆 放整 齐 , 使 颅 顶板 一 致朝 上 , 一 字排 开 , 方便
的 一种 寄 生 性 天 敌 【 l - 。 自2 0 1 2年 5月 1日开 始 试 生 产 至 今, 漯 河 市 豫 中 南林 业 有害 生 物 天敌 繁 育 研 究 中心 共 繁 育
周 氏啮小 蜂 4 0亿头 , 基 本 掌握 了 大量 繁殖 和 野外 释 放小 蜂
研究表 明 , 周 氏 啮 小 蜂 的 最 佳 放 蜂 时 期 是 鳞 翅 目 食
3 . 3 释 放 方 法
周 氏 啮 小 蜂 寄 生 于 鳞 翅 目食 叶 害 虫 蛹 内 , 其 全 生 育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Zonocerus xinjiangensis)是一种植食性螟蛉,主要以林木植物的硬层叶、枯枝及幼芽为食,在湖北黄梅山地区南报大量出现,把森林原有的植物经济损失甚大,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应对这种现象,经国家森林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可以通过人工繁育来控制其前母胸型,从而改善破坏植被的情况。
因此,改良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成为森林虫害防治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为了实施人工繁育,需要采用一定的野外调查和野外观测技术,建立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布的规律。
这一步以站点样方大小为单位,在已确定的植物群落中,统计不同年龄的植物受损范围,尽可能准确地分析虫害范围,分析虫害重灾区,施加必要的防治措施。
其次,采用禽兽捕获技术,收集白蛾周小蜂前母胸型标本,运用禽兽捕获技术,抓住时机收集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标本,确定其性状并将其保存。
例如,将捕获的虫体放在动物实验室里进行繁殖,以确定其野外繁育能力。
另外,对捕获的前母标本进行行为记录,发特征如体型、性器官等的写实观察,可以根据标本的表现形态特征估算出该虫种的性别,进而完善前母标本样本库。
此外,应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实验方法,模拟虫害情况,确定虫害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实验,判断白蛾周小蜂的体型、性器官及幼虫的表型特征和发育,以及其生活习性。
此外,采用较低温度或较高湿度的实验,以纠正白蛾周小蜂受损木材部位及其破坏情况,进而控制其虫害。
最后,最关键的一环是安全放养前母标本,将预测出的性别确定后,再将预选出的前母标本安全放养,并监测其受损树木的情况。
这就要求遴选飞行性能强、幼虫期间存活率高、产胸型来源稳定的母虫种进行人工繁育。
此外,确定前母标本的放养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对虫害进行检测,以及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等,都是必要的控制步骤。
总之,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引起的森林破坏植物的现象,减轻破坏森林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植物维护的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培育技术中的蚕害病虫害预防与应急处理方法探讨
培育技术中的蚕害病虫害预防与应急处理方法探讨蚕害病虫害对于蚕桑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给蚕农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培育技术中的蚕害病虫害预防与应急处理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蚕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
蚕害病虫害主要包括蚕病、蚕螨、蚧类、蚕蚧、蚕虱、茧蛾等。
这些害虫对于蚕桑的生长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以蚕病和蚧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蚕病会导致蚕种死亡,而蚧类则会造成桑树的枯死,进一步影响到蚕的生长。
为了预防蚕害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蚕害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对蚕害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害虫的繁殖和传播情况,可以在病虫害爆发之前就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其次是加强蚕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化学防控技术等,寻找对抗蚕害病虫害的新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还需加强蚕害病虫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蚕农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探讨蚕害病虫害的应急处理方法。
在害虫大规模爆发或桑树遭受严重病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是加强卫生防治。
通过对蚕害病虫害的适时清除和处理,减少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其次是使用防治药剂。
在严重的病虫害情况下,适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以迅速控制害虫的数量。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伤害。
最后是加强桑园的修复工作。
在蚕害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较大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修复桑园,以便恢复正常的蚕桑生产。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预防和应急处理只是蚕害病虫害控制的一部分。
为了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需加强蚕害病虫害综合管理和持续监测工作。
通过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加强桑树的抗病性和抗虫能力,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蚕害病虫害防治系统。
同时,还需加强相关机构与蚕农的合作,共同推动蚕害病虫害控制工作的开展。
总之,蚕害病虫害对蚕桑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是养蚕业的主要对象之一,其茧能够提供丝绸的原料。
柞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养蚕业的发展。
本文将就柞蚕常见的病害及其症状进行浅谈,并提供一些综合防治的方案。
首先是柞蚕感染白肩病。
柞蚕感染白肩病后,身体颜色由原本的白色变为灰白色,严重的甚至呈现灰黑色。
柞蚕的体型也明显变小,甚至有的幼虫停止生长。
感染白肩病的柞蚕患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
其次是柞蚕感染黄病。
柞蚕感染黄病后,身体颜色呈现黄色,且受病体部分表皮松动,呈现局部脱皮现象。
柞蚕体内的消化液也会发生改变,导致柞蚕无法正常摄食和消化,从而导致幼虫死亡。
柞蚕还容易感染霉病。
柞蚕感染霉病后,其体表会产生广泛的霉菌,呈灰白色。
柞蚕身体受到霉病侵袭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活动力减弱等症状。
严重的柞蚕还会死亡。
为了防治柞蚕的常见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综合防治措施:1. 种蚕前要对种子进行检查和消毒处理,确保无病蚕种,避免病害的传播。
2. 在柞蚕的饲养环境中保持干燥,并做好通风工作,避免霉菌和其他病害的滋生。
3. 注意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柞蚕之间的接触过度,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4. 对于出现病害的柞蚕,在早期发现后应迅速隔离,并进行治疗或淘汰,以避免病害扩散。
5. 柞蚕饲料的质量要保证,避免使用有霉变的饲料,以免引发霉菌病害。
6. 定期清理养殖环境,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病害的滋生和传播。
柞蚕的常见病害包括白肩病、黄病和霉病等,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柞蚕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养蚕业的健康发展。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实现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需要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收集种质资源的品种选择和采集是人工繁育起点之一,决定了后续繁育的成功率。
种质资源的选择应注重遗传多样性和抗逆能力,同时应考虑增加生殖机会,保护其生态环境。
对于种质资源的采集,应注意区分不同采集期的昆虫,选择捕捉数量适当的虫群、虫卵和幼虫,防止采集时带来病菌或寄生虫。
采集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应采用标本记录方式,保存相关信息。
二、养殖场选择和设计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研究工作在实验室和基地进行。
野外调查后需要在昆虫饲料供应充足、温度和湿度适宜、无污染源和光线良好等条件下进行,建议在暗房内进行繁殖,以保持生产规律性。
在繁殖场设计上,应注重空气流通,保持温度和湿度稳定,同时对昆虫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为其提供合适的生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饲养管理1、土壤消毒和防疫:通过消毒处理土壤,杀死居住其中的有害昆虫和细菌,预防疾病的发生。
消毒时间应充分,昆虫生活于土壤中,应避免污染。
2、饲料的养殖和处理:饲养白蛾周氏啮小蜂需要充分研究其饲料来源,根据需求对饲料进行筛选和调配。
为防止食物荒,应及时补充,饲养昆虫时应避免其腐烂或变质。
3、季节适应:昆虫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春季是繁殖快速的季节,夏季温度偏高,繁殖量稍微下降,秋季繁殖量回升。
四、繁育方法1、自然繁殖:自然繁殖是最简单的繁殖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能保护种的遗传性。
通常是让白蛾周氏啮小蜂建好巢穴并自行产卵。
其繁殖率较低,时间不定。
2、人工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根据昆虫的生活方式、繁殖特性、适宜的环境进行。
采用放养和固定两种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下完成模拟昆虫繁殖过程,并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度,协助昆虫完成所有重要的发育进程,从而获得足量的昆虫群体。
五、保证昆虫品质到达目标昆虫种群数量后,必须对退出的昆虫进行选拔和鉴定,使昆虫种群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
探索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与利用技术
探索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与利用技术摘要: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与利用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中图分类号:s476文献标识码:a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杨忠岐教授在1989年研究美国白蛾时发现的一个新种,属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为内寄生蜂,它的卵、幼虫、蛹及刚羽化的成虫都在寄生蛹内发育、生活,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
是目前控制美国白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重要天敌,在自然界中还可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如榆毒蛾ivela ochropoda、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能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等优点。
净月林区自引进此天敌以来,已连续十几年进行了人工繁殖与释放,取得了一定得经验与成果。
本人将近几年的生产经验汇总如下,以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我站自引进周氏啮小蜂以来,进行了以柞蚕蛹为主,银杏大蚕蛾蛹、松毛虫蛹为辅的交换繁殖。
1.2方法我站主要应用了“三刀破茧法”和“裸蛹繁殖”两种方法。
实践证明,“裸蛹繁殖法”是更适用于大量繁殖和大面积推广的好方法。
它的优点是:操作程序简便,繁殖产量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接种繁殖用的优质蜂源。
2繁蜂技术2.1基本设施和设备接种室、恒温室、冷藏室、暗室等。
繁蜂箱(柜)、恒温箱(空调机)、制冷机(冰箱)、生化培养箱、冷藏箱、操作台、消毒设备、解剖镜、显微镜,指形玻璃试管、玻璃广口瓶、培养皿、塑料矿泉水瓶等。
单面刀片、镊子、剪刀、软毛刷、10 目尼龙沙网、80 目尼龙沙网、遮光黑布、皮筋、棉塞、消毒药液等。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7期动物科学摘要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 )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的重要蛹寄生蜂。
近年来,利用柞蚕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替代寄主进行人工繁育及应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本文从替代寄主、种蜂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替代寄主;种蜂;控温控湿中图分类号S8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7-0192-02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童玲刘白璐(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河南漯河462000)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教授于1985年在美国白蛾蛹内发现一种寄生蜂,这种寄生蜂自然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1989年被命名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 ),属膜翅目(Hymenoptera )小蜂总科(Chaleidoidea )姬小蜂科(Eulophidae )啮小蜂亚科(Tetrastiehinae )周氏啮小蜂属(Chouioia )。
1替代寄主的选择与应用沈阳农业大学王洪魁等[1]以23种昆虫蛹作为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替代寄主,其中柞蚕蛹的寄生率最高、寄生量最多。
我国柞树资源丰富,人工放养柞蚕技术成熟,利用柞蚕蛹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因此,柞蚕蛹被选为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适宜替代寄主。
根据多年的繁蜂实践,柞蚕茧(蛹)的质量是决定繁蜂成败、影响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柞蚕病害是影响繁蜂质量的制约因素。
柞蚕病害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柞蚕自身生理状况较差、抗病性能低,蚕场的饲养和管理粗放,蚕茧的漏检以及小蜂的寄生等都能导致柞蚕病害的传播。
应选用蚕场条件好、蚕种级别高、放养量适当、柞树叶质优良以及管理水平好的二化性优质柞蚕茧,选择蛹体饱满、有光泽、颅顶板清白透明、节间膜收缩自如的健康茧蛹。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为了提高其人工繁育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措施。
要选择合适的繁育基地和饲料。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为了保证繁育的效果,仍然需要选择相对稳定、无污染的基地,并提供适宜的饲料,如供给寄主昆虫的合适幼虫或幼蛹等。
要做好工作场所的管理。
繁育场所要保持清洁,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定期对繁育场所进行消毒,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要掌握繁育技术和操作方法。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如判别雌雄的特征,掌握交尾和产卵的时间,控制产卵的数量和孵化的时间等。
必要时需要采取手工授粉等人工辅助方法,来提高繁育效果。
第四,要注意对繁育过程中的害虫防治。
由于繁育过程中需要大量饲养寄主昆虫,容易引发害虫的滋生,造成病害传播。
为了确保繁育种群的健康状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害虫防治措施,如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定期检查饲料的健康状况等。
要进行繁育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繁育场所的日常观察和数据记录,可以及时了解繁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证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效果。
还可以通过对繁育后代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估,来判断繁育技术的成效,并不断改进完善。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繁育基地和饲料、做好工作场所管理、掌握繁育技术和操作方法、注意害虫防治以及进行繁育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等。
通过科学、规范的繁育管理,可以提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效果,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主要侵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中的害虫,是一种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工具。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和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白蛾周氏啮小蜂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成为了当务之急。
1. 人工繁育基地建设为了实现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首先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繁育基地。
基地的选址要远离工业区、城市建设区和农药广泛使用的农田,选择环境恶劣、植被丰富的地区,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给白蛾周氏啮小蜂。
2. 科学繁育技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支持,包括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模拟、人工精准配对等。
种质资源保护是繁育工作的基础,需要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遗传变异进行有效保护,以保证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
生态环境模拟是通过人工模拟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自然生存环境,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植被、食物等条件,使其在人工环境中生活繁衍。
人工精准配对是利用科学手段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精准的交配,提高后代的遗传品质和数量。
3. 生态调控技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态调控技术,包括资源供应、温度控制、湿度调节等。
资源供应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植物花粉、蜜源等食物,使白蛾周氏啮小蜂在人工环境中能够充分获取养分,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
温度控制是通过对繁育基地的温度进行监测和调控,保证白蛾周氏啮小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
湿度调节是保持基地空气湿度适宜,防止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过高或过低的湿度环境下受到影响。
4. 疾病防治技术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育过程中,需要进行疾病的防治工作。
疾病会直接影响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需要通过科学手段对繁育环境进行消毒、对繁育对象进行检疫、对繁育过程进行监测等技术手段,保证繁育过程中没有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是一项重要的生物防治技术,需要科学、严谨的技术措施来支持。
柞蚕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柞蚕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孙静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08期柞蚕生产是山区、半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是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产业。
但是,在柞蚕生产中,为害柞蚕的虫害种类很多,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提高柞蚕产量,增加蚕农收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做好柞蚕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一、防治原理防治柞蠶虫害,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虫害的发生规律,综合运用各项防治措施,开展群众性的防治保蚕运动,才能达到消灭害虫、增加蚕茧产量的目的。
柞蚕虫害的发生是离不开蚕和柞树的,又一同受周围环境条件及其他生物条件的多方面影响。
防治柞蚕虫害就是要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对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从恶化生活条件、改变生物群落、直接消灭3个方面,根据具体的发生源地、传播为害习性和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植物检疫、蚕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综合防治方法(一)蚕业技术防治法蚕业技术防治法,是利用或改变蚕业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的技术措施,结合柞蚕害虫防治的需要,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
1.选用抗虫性强的蚕种。
选用检验合格的种茧和抗虫性强的蚕种。
2.稚蚕保护育。
春蚕期利用土坑育、河沟插芽、稚蚕室内育等方法起到防虫保苗的作用。
3.室内产卵。
春秋季节蚕室内制种产卵,可以避免蚕及蚕卵遭到鸟、虫、兽等为害。
采用卵面消毒方法可起到防虫害的目的。
种卵消毒,于出茧前1 d,用浓度为3%的甲醛溶液,在25 ℃的温度下,进行卵面消毒30 min后,用洁净同温度的水脱药2~3遍,晾干后收蚁。
4.选择蚕场。
柞蚕场与蚕的生长发育和害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关系。
如春蚕选用向阳避大风、通小风的把场,不仅可减轻绒茧蜂、瓢虫等虫害,还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
利用柞蚕寄生线虫和黑广肩步行甲发生重的蚕场放春蚕,尤其是作春蚕的把场或二把场,可错过线虫和步行甲的发生时期,避免或减轻虫害。
柞蚕管理及敌害防治
三尧柞蚕主要敌害及防治 近些年来袁危害柞蚕的虫鸟兽的种类越来越多袁危害的 程度也越来越严重遥 实践证明袁敌害防治不当袁特别是初养 蚕人员和在危害严重的场地放养袁 经常造成严重减产甚至 绝产遥 柞蚕对山林自然条件下饲养袁经常遭到虫尧鸟尧兽尧鼠 等天敌的危害袁 损失很大袁 一般收蚁结茧率仅达 20%-30%遥在生产上习惯把危害柞蚕的动物统称为柞蚕敌害遥 搞 好柞蚕敌害的防治袁是柞茧丰收的一大技术遥 1尧柞蚕虫害及防治 危害柞蚕的害虫主要有螽虫斯尧步行虫甲尧草蜂尧蚂蚁尧 蝽蟓尧蜘蛛等遥 因各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袁害虫发生的 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袁一般北方较少尧南部较多袁在防治上要 各有侧重遥 2尧柞蚕鸟害及防治 柞蚕实为林中的种虫袁 所以在林中或过往的食虫鸟类 均可危害柞蚕遥 现介绍主要的几种如下院 渊 1冤 麻雀 又叫家雀袁在屋檐隙洞中絮窝产卵遥 喜群集飞 落袁冬季群集更强袁繁殖率很高遥 蚕儿起青时渊 2 龄起后冤 袁正 是麻雀捕虫哺雏的时候袁因此时危害较重遥 渊 2冤 布谷 学名杜鹃遥 喜在高枝和枯枝上着落袁飞翔迅 速袁发现场中有蚕袁滑落在柞墩高处食蚕袁往往在被害树上 排下白色粪便袁2要3 龄蚕被害最重遥 渊 3冤 长尾巴连 又名灰鸦鹊遥 鸟形大袁群集性强袁在高树 上营巢袁常几十头飞入蚕场食蚕遥 渊 4冤 喜鹊尧松鸦渊 红头鸦鹊冤 和鸟鸦 这些多是大型鸟类袁 主要危害 3 龄以后的蚕和茧袁 高山森林附近的蚕场被害较 重遥 渊 5冤 其他鸟类 流窜山林中的中型鸟类袁如山雀尧蜡嘴雀 以危害 2要3 龄蚕较重遥 野鸡尧沙鸡等也能食矮树上的蚕遥 防治方法院对麻雀也可用毒谷药杀袁也可按不同型的雀 网捕捉遥 在春夏季鸟类生蛋育雏期袁可掏蛋灭雏遥 3尧鼠与兽害 渊 1冤 鼠害 主要有花鼠尧山鼠和老鼠等袁除花鼠危害蚕与 茧外袁其余危害茧遥 防治可用鼠药野 好猫冶药杀袁效果良好遥 渊 2冤 兽害 危害柞蚕的兽类袁主要狐狸尧貉子尧獾尧刺猬 等遥多为傍晚和夜间在蚕场无人时袁出来吃 4要5 龄蚕和蛹遥 主要用药杀和工具捕杀等方法遥 渊 作者单位院157199 黑龙江省海林市蚕蜂业管理站冤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生态调控作用。
由于其在自然界中数量较少,为了更好地利用其生物防治作用,人工繁育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对筛选种质的重视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野生的昆虫,因此在进行人工繁育的时候,需要对种质进行筛选。
首先需要采集一定数量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然后根据它们的体型、生长发育情况和活力等特征进行筛选。
筛选出的种质必须健康活跃、生长发育状况良好,这样才能保障后续的繁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科学构建饲养环境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饲养环境对于其繁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饲养小蜂的过程中,需要搭建一个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环境。
一方面是保证其饲养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另一方面是提供适宜的寄主,给予其充足的食物供应。
只有构建了科学的饲养环境,才能使小蜂们健康茁壮地生长,保证其后代的繁育质量。
三、合理选择寄主种类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虫需要在寄主体内进行生长发育。
在人工繁育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适宜的寄主种类。
对于不同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种群,需要找到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寄主种类,并确保寄主的充足供应。
只有合理选择了寄主种类,才能保证小蜂幼虫的良好生长发育,从而保证繁育的成功。
四、做好繁育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工作在人工繁育小蜂的过程中,疾病防控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对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侵入。
需要对小蜂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通过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可以避免疾病对繁育工作的影响,保证小蜂繁育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人工繁育小蜂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繁育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
在开展人工繁育工作之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繁育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人工繁育小蜂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措施白蛾周氏啮小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对于森林害虫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蜂,主要以松毛虫、树蛾等为害虫的卵为寄主,从而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年来,随着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对于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人员积极探索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该种天敌昆虫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寄主卵源的采集、寄主卵的储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饲养与繁殖、以及释放技术等方面。
首先是寄主卵源的采集。
为了保证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有效利用,必须要有足够的寄主卵源进行采集。
一般来说,寄主卵源多采集于被害树种上受到侵害的树叶上。
采集好的寄主卵源需要仔细进行分类和储存,以便后续的使用。
接下来是寄主卵的储存。
寄主卵的储存对于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至关重要。
通常,寄主卵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方式进行储存,以延长其有效利用期。
在储存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筛选,以保证卵的质量。
储存好的寄主卵源可以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原料,为后续的繁育提供保障。
然后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饲养与繁殖。
为了保证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繁殖。
一般来说,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饲养可以选择适宜的寄主卵源和培养基,通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培养。
在繁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密度和减少自然敌害的影响,以提高繁殖的效率和成功率。
最后是释放技术。
释放技术是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的最后一道关键技术措施。
通过科学的释放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白蛾周氏啮小蜂释放到受害区域,以进行生物防治。
在释放技术中,需要考虑释放数量和时间、释放方式和方法等因素,以保证白蛾周氏啮小蜂有效地找到寄主卵并进行寄生,从而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柞蚕是中国常见的养蚕品种,它是生产优质绸缎的重要经济昆虫。
柞蚕的繁殖生长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对柞蚕的生产和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本文将简述柞蚕常见的病害症状和综合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柞蚕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它的发生可因气候、饲料、养分等多种因素引起。
白点病会在柞蚕体表上形成黄白色的小斑点,患虫通常瘦弱且精力不足,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1. 确保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2. 用清水淋浴柞蚕,可有效清除病害。
3. 用药饲料,如青蒿素、氯霉素等。
二、蚕虱病蚕虱病是柞蚕繁殖育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蚕虱爬到柞蚕身体表面吸食蚕体上的汁液,引起柞蚕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导致柞蚕死亡。
1. 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卫生防护,同时减少蚕虱的传播。
2. 在养殖过程中用红龙、敌敌畏、防霉灵等药剂进行喷洒和饲料添加。
3. 坚持开窗通风,增加柞蚕的养分供应,有益于提高养蚕的抗病力。
三、棉铃虫病棉铃虫病主要是由棉铃虫在柞蚕成长的过程中发生。
柞蚕发病后,体色发黑,且虫体出现麻痹症状,继而导致柞蚕的死亡。
1. 在秋季繁殖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棉铃虫的数量。
2. 在蚕室中增加粘虫纸板,可有效捕捉棉铃虫,减少病虫的危害。
3. 饲养过程中增加减少病干的喂食,通过锻炼养殖技能,减少柞蚕的病害。
四、桑叶蚜病桑叶蚜病是柞蚕生长中比较常见的病害。
在柞蚕成长的过程中,桑叶蚜会对柞蚕的生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柞蚕的成长速度和体质健康都会造成明显的负面效应。
1. 用桑叶喂养的柞蚕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减少桑叶蚜的感染。
2. 在特定时期使用生物捕虫剂,如柑橘果蛾、曹瘤若虫等哟进行防治。
3. 避免在特定时段饲喂桑叶,桑叶蚜会在这些时间产生生长高峰。
综上所述,柞蚕的病虫害防治是柞蚕生产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饲养、环境卫生、药剂防治、灭虫等方面加强病虫害预防和治疗,可有效减少柞蚕的病害危害,从而保障柞蚕的生产和经济效益。
柞蚕不良母蛾发生原因及预防技术措施
•8-!桑#叶通讯总第211期柞蚕不良母蛾发生原因及预防技术措施王坤龙(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450008)摘要:对河南一化性柞蚕制种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母蛾种类、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为广大柞蚕制种场、柞蚕产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柞蚕;不良母蛾;种类;成因;措施柞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放养柞蚕是山区人民的一项传统产业,对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柞蚕长期在野外环境中放养,养蚕过程容易受到冻害、雨水、干旱、高温、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种茧质量波动较大,每年不良母蛾发生率时高时低,影响柞蚕种生产质量和效益。
为了减少柞蚕不良母蛾的发生,提高母蛾入选率,增加产卵量,提高单位种茧制种经济效益,现将柞蚕不良母蛾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柞蚕不良母蛾的发生种类和产生原因1.1开对蛾开对蛾是柞蚕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清对、提对工作不认真,在放入交配室时没有仔细检查开对情况;交配时间过长、雄蛾使用次数过多、交配室温度过高或忽高忽低、有异味气体刺激、噪音或震动过大等都易造成开对;短时间交配后开对,基本不产卵或产极少数卵;开对时间长,清对前就已产出或基本产完卵,体内卵粒小,不成熟卵多。
1.2绿肚蛾蚕期营养不良,没有良叶饱食;偏食嫩叶或饮水过多蚕所结的茧种。
这类蛾环节紧缩,腹部绿色,手感柔软,体内无卵或成熟卵粒很少*1.3米肚(紫肚)蛾羽化过程中蛾体抓伤或动作粗放蛾体受损,造成直肠囊或粘液腺破裂,蛾尿和粘液腺分泌物流入血淋巴*此种蛾蛾体膨大松软,血淋巴中有紫褐色、乳汁状的斑点或斑块*1.4水肚蛾蚕期缺食,造成跑坡;蛹体受伤,蛹皮与内容物粘连,出蛾时蜕皮不完全;蚕茧保管过程积压变形,伤及蛹体*这类蛾在腹部末端可见水渍状,有的粘有蛹皮或蚕蜕,腹部松软,蛾体虚弱*1-5中肠病蛾柞蚕营茧后期或采茧时,伤及蚕体中肠,产生中肠病蛾,虽能正常化蛹,但羽化后往往不能产卵或产卵很少。
利用柞蛋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
利用柞蛋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
王桂清;王洪魁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30)003
【摘要】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蜂的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对其中间寄主进行了选择,并探索出该蜂的繁殖方法,并在林间释放该蜂,调查了该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放蜂区防效明显高于非放蜂区。
【总页数】3页(P317-319)
【作者】王桂清;王洪魁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4
【相关文献】
1.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J], 孙海燕;丛斌;崔蕾
2.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J], 杨明禄;李时建
3.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J], 杨明禄;李时建
4.不同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对比试验 [J], 陈瑞琴;王卫斌;赵保江;刘文野
5.柞蚕综合利用(Ⅳ)——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J], 李树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4期辽宁林业科技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2008 4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程瑞春1,崔建国1*,李永民2,于殿成3,王洪魁1(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2.禹城市农业局,山东禹城 251200;3.辽阳市林业局,辽宁辽阳 111000)摘 要: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天敌昆虫。
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辽宁省10多年来的人工大规模繁蜂的实践,系统地分析了利用柞蚕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阐述了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防控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
关键词:辽宁;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殖;柞蚕病害中图分类号:S763.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08)04-0040-03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 是最早发现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蛹内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 rin-M neville 蛹人工繁殖并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技术正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地进行推广[1,2]。
自1996年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开展利用柞蚕蛹人工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研究工作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趋于成熟[3-5]。
实践表明,柞蚕蛹期病害防控技术是大规模繁蜂的主要技术瓶颈。
王桂清等[3]从柞蚕蛹品质对该小蜂人工繁殖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至今没有柞蚕蛹期病害对该小蜂个体发育影响和大规模繁蜂时柞蚕病害防控措施的详尽报道。
本文根据辽宁省10多年人工大规模的繁蜂实践,通过对繁蜂失败的柞蚕蛹的形态特征观察和解剖病理分析,结合柞蚕学的研究成果[6,7],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利用柞蚕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分析了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防控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以促进人工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白蛾周氏啮小蜂本身的病害未见报道。
在繁蜂过程中,多采用从野外采集的美国白蛾蛹中羽化出来的或经过柞蚕蛹人工扩繁的健壮小蜂作为种蜂,导致人工大规模繁蜂失败的可能性较小。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蜂过程中发生了柞蚕蛹期病害。
柞蚕蛹携带较多病原微生物。
繁蜂工作人员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根据柞蚕蛹期病害的特征进行辨别,很难剔除没有表现出病症的带病柞蚕蛹;不熟悉柞蚕病害的繁蜂人员对柞蚕病蛹的检出率低,病蛹多,传染源多;小蜂在寄生过程中的寄生行为会增加柞蚕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机会,使一些通过伤口传染的病害发生的几率增加;小蜂在发育过程中,改变了柞蚕蛹内的环境,使柞蚕蛹对本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抗性降低,一些潜在病原微生物会成为致病微生物;繁蜂单位管理粗放,条件简陋,消毒通气、防蝇防鼠等设施不全,防控蚕蛹病害措施不力,温湿度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柞蚕蛹期病害流行,使繁蜂失败。
2 常见柞蚕预蛹期和蛹期病害及其对繁蜂的影响2.1 柞蚕预蛹期和蛹期常见病害的识别特征脓病: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蚕期感病!40!收稿日期:2008-03-07*通讯作者后,仍可吐丝结茧,茧层较薄,预蛹期病发死亡,蛹体溃烂,流出浓汁污染柞蚕茧内壁,阴干后使之呈污黑色或黑褐色,成为∀油烂茧#。
第4~5龄期感染的蚕,可以延迟到蛹期发病,蛹体失去原有光泽,体色浑暗,体壁脆弱,颅顶板呈灰黑色或灰褐色,稍经触动蛹体,即皮破流出浓汁,浸透茧层,成为∀油烂茧#。
有的病蛹其浓汁慢慢阴干,整个茧变得很轻,摇之无声,成为∀空瓢茧#。
微粒子病:病原优势种为柞蚕微孢子原虫Nose ma pernyi Wen e t Ding。
该病是一种慢性病。
在蛹期,患病轻的蛹,肉眼不易识别。
患病重的蛹,蛹体变暗,无光泽,颅顶板略呈浅褐色,腹部环节收缩,蛹形不正或畸形,体表不光滑,体皮薄而软,腹部细小而收缩。
解剖时,可见脂肪体粗松,似豆渣,混有深浅不一的红褐色密集渣点,特别是2~3体节的背部和背血管两侧表现明显;血液不清,血液量少,粘稠度低;蛹体胃形不正,胃膜失去白色光泽,呈黄白色,其上有褐色渣点。
僵化病:病原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蚕期在5龄后感病,多数在预蛹期因不能完全脱皮而死亡,蚕体因大量失水而干缩,摇之有清脆的响声,成为∀干固茧#。
少量感病的蚕可以化蛹,有的在贮藏中发病,症状为颅顶板白色,但透有浅红色均匀分布,蛹体僵硬无弹性,后期蛹体干缩。
空胴病:病原为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Wen et Ding。
患病轻的蛹不易通过肉眼识别,患病重的表现为茧壳里面靠近内壁常常被污染。
解剖时,病重蛹主要表现在蛹胃形不正,胃膜变成灰色。
2.2 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柞蚕预蛹期病害茧多为∀油烂茧#和∀干固茧#,这样的茧很容易识别和剔除,它们主要是提高繁蜂的成本。
随着柞蚕蛹的发育或贮藏期的延长,发病轻微或处于潜伏期的蛹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蛹容易被识别。
采用柞蚕病害率高的茧也会提高繁蜂成本,同时会降低繁蜂的成功率。
柞蚕蛹期病害对小蜂的影响取决于柞蚕本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的小蜂在共同的营养空间下竞争的结果。
通过人工淘汰病蛹,对无明显症状的蛹体表面消毒,降低繁蜂用蛹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数量;通过定期检查小蜂的寄生效果,随时淘汰病蛹并进行消毒处理,降低传染源;通过适当的温湿度控制,为小蜂的迅速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小蜂在同柞蚕蛹内各种病原微生物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使小蜂顺利完成个体发育直至出蜂。
通过对没有成功寄生的柞蚕蛹进行解剖并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后发现,柞蚕蛹期病害的发展会使小蜂不能正常发育,大多在幼虫阶段死亡。
接蜂时用没有明显病症的柞蚕蛹,蛹期病害可能处于潜伏期,接蜂一段时间后,当蛹的颅顶板呈现出黑色,或颅顶板白色透有浅红色分布均匀,蛹体僵化收缩,或蛹体流出黄绿色、淡粉红色或黑褐色汁液(有的是潜在病原菌迅速繁殖的结果),或有酸腐、腐臭等难闻气味时,都是柞蚕蛹期病害发展的结果,难以出蜂。
有的柞蚕蛹微粒子病的症状较轻微,部分小蜂能够完成个体发育,但羽化的数量很少,而且表现为蜂体表面无光泽,不活跃,飞翔能力差,寿命短,说明柞蚕蛹期病害可能是导致小蜂蜂种退化的原因之一。
这些病蛹应予以淘汰。
柞蚕蛹发育程度低,蛹的病症不明显,蛹体内病原微生物数量少或增殖不活跃,蛹内供小蜂发育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盐类、水分等营养物质多,寄生的小蜂数量就多。
若小蜂发育正常,进入暴食期后,柞蚕蛹的颅顶板呈红色或暗红色,腹部节间膜拉长,末端多歪向一侧,柞蚕蛹发育程度低的,可以透过颅顶板看到呈线状的幼虫。
在柞蚕蛹内的小蜂幼虫虫体最大,解剖蛹体检查小蜂的发育状况时,一般不会影响小蜂的继续发育,小蜂发育至预蛹期以后,一般不再受柞蚕蛹期病害的影响。
当柞蚕蛹发育至蛾翅着色期,被小蜂寄生后,同样可以出蜂,数量不及发育程度低的蛹体内寄生的多,一般为20%左右,但也发现有个别柞蚕蛹能够羽化出蛾。
采用发育程度高的柞蚕蛹,繁蜂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大规模繁蜂时不宜采用。
3 繁蜂时预防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繁蜂单位应建立柞蚕生防用茧生产基地,生防用茧的标准可参照柞蚕种茧的标准。
受柞蚕产量限制必须购进商品茧的,要尽量选择发育程度低的抗病品种(尤其是抗脓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品种),购进商品茧后,先淘汰∀油烂茧#、∀干固茧#、∀空瓢茧#、∀废茧#等劣质残次茧,然后进行表面消毒后再进行低温贮藏。
柞蚕茧的贮存要控制在-2~2∃。
繁蜂单位应设立柞蚕茧贮藏室、准备室、消毒室、接蜂室、暖蜂室、蜂包贮藏室等场所(柞蚕茧贮藏室和蜂包贮藏室应分开),且有防蝇防鼠措施。
选择柞蚕蛹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繁蜂人员应培训上岗,全面掌握柞蚕病害识别技术,以防止症状明显的病蛹进入繁蜂程序。
在准备阶段,应对繁蜂的场地、器械、器皿、用具进行表面消毒;对接蜂室、暖蜂室和蜂包贮藏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
柞蚕茧蛹处理、接蜂、暖蜂和!41!第4期 程瑞春等: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2008年贮藏的人员和场地要分开,要按操作流程分工协作,实行流水作业。
繁蜂时,在准备室挑选出健康状况好的蛹,按采取接蜂方法的要求进行破茧处理,再根据柞蚕茧产地和主要病害种类选择适当的药剂和消毒措施对茧蛹表面消毒。
茧蛹表面消毒后至出蜂的各个环节也应防止再次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在接蜂后至出蜂的过程中,发现病蛹应立即淘汰并妥善处理,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害蔓延。
在25~26∃时,接蜂7天后寄生蜂幼虫虫体达到最大,进行小蜂发育状况检查,以评价防控病害的效果。
小蜂发育到预蛹期以后,提前挂蜂包(用三刀削茧接蜂法扩繁的柞蚕茧蛹),可以节省室内贮存空间,降低集中放蜂或挂蜂包的劳动强度。
4 结论和讨论柞蚕蛹成为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最常用的替代寄主(中间寄主)。
在采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过程中,选择健康的柞蚕蛹并有效防控柞蚕蛹期病害是确保人工繁蜂成功的基础。
三刀削茧接蜂法是辽宁省十多年来大规模繁蜂的主要方法。
它是兼顾柞蚕蛹期病害防控技术、小蜂发育状况检查技术和放蜂技术三者的便利于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繁蜂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对柞蚕蛹期病害的防控措施要求最为严格。
根据王卫斌等[8]的研究,家蚕Bombyx mori蛹也是白蛾周氏啮小蜂非常好、很有发展潜力的替代寄主,用家蚕蛹作为替代寄主繁蜂时也会面临与柞蚕蛹类似的问题,柞蚕蛹病害防控技术对采用家蚕蛹繁蜂的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用替代寄主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要注意借鉴昆虫病理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改进替代寄主蛹期病害的防控措施。
加强人工蛹繁蜂技术的研究,消除替代寄主蛹期病害不良影响,实现小蜂生产工厂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1]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4):465-471.[2]苏智,杨忠岐,魏建荣,等.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4):106-116.[3]王桂清,王洪魁.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3):317-319. [4]韩国,王建国,赫伟,等.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殖及应用技术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2000,(1):26-28.[5]王洪魁,许国庆,戚凯,等.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28(1):16 -21.[6]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柞蚕[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3.435-437,528-623.[7]秦利.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110-115,162,335-356,362.[8]王卫斌,陈瑞琴,张卫光,等.利用家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2):99-101.(责任编辑:苑辉)欢迎订阅2009年%特种经济动植物& %特种经济动植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唯一的特种经济动植物专业性国家级科技类期刊,全国邮发报刊重点推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