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图大厅碑刻书法作品解读(下)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西府乡九成宫内,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碑刻之一。
它是一块豪华的石碑,高约1.62米,宽0.95米。
甘泉碑是由一位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兼政治家罗贯中题写于明代万历年间。
该碑是为了纪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思宗在位时经过九成宫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立。
甘泉碑的题字采用了米字格结构,整体呈现出简洁、有力的书法风格。
甘泉碑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这次胜利发生的过程。
碑文中记载了明思宗在位时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他亲自带领军队前往九成宫,最终在这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碑文详细描绘了战斗的过程,表达对明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明思宗的赞美之词。
甘泉碑除了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外,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建筑和宫廷文化。
整个碑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堪称艺术的杰作。
碑文用古朴、工整的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笔画有力,充分展示了书法家罗贯中的才华和技艺。
九成宫甘泉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明思宗的战功,也展示了明代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貌。
同时,甘泉碑的精美程度以及文字的简练明了也使其成为古代书法的典范之作。
总之,九成宫甘泉碑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值得珍藏和研究。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雪堂》是明代著名画家雪堂王时敏的一幅山水画作品,素有“雪堂佳作”之称。
该作品现藏于陕西省图书馆,是一幅用墨画的拓片,保存完好。
该拓片的制作年代不详,与原画相距良久,因此在画面表现、线条轮廓等方面与原作有所不同。
但其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雪堂》画面取景自自然山水,运用简约的线条和意象,描述了一幅气韵生动且意境深远的画面。
整个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山峦、云雾和山脚下的松树,表现了峭壁凌空、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致;下部是溪流、石头和树木,表现出静谧流畅的自然气息。
整幅画作由上至下分别是峰峦、石、树叶、小径、流水、大石,层层递进,恰到好处的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和变化无穷。
该画作中的“泼墨画法”和“黯淡法”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其线条流畅、潇洒自然,深思熟虑的刻意营造秀美自然的山水意境。
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文化成果。
在细节方面,该画作使用的线条颜色相对而言较为单一,但线条本身的质感十分饱满,能够清晰地表现出画作的纹理和构图。
其他细节包括溪流中底部得石头、山峰上的松树,还有雪堂王时敏在图下题写的藏文等,都让整幅画作显得更加真实、生动和富有文化韵味。
在进行《雪堂》画作的鉴赏和欣赏时,我们要注意到其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整幅画作描绘了自然山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美丽和恢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此外,画作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美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综上所述,《雪堂》是一幅表现山水自然发展的艺术杰作,《雪堂》画作不仅在画风上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也使观者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涵。
我们希望通过对该拓片的解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欣赏到这幅传世佳作的价值和魅力。
认同与建构西安碑林中的康熙书法
认同与建构:西安碑林中的康熙书法常建华内容提要清朝统治成功原因的讨论中有汉化、满化的争论,这种将满汉关系对立起来的分析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认识。
康熙帝利用赏赐御制书法作D建构了新的满汉关系,从而实现国家认同。
西安碑林坐落在原孔庙,在大成殿后自南向北延伸,清朝御碑晚出排在后面,然而这却象征着清朝接续中国的文化传统。
西安碑林较多地保留了康熙帝的御书碑刻,这与西安的边陲位置、康熙帝爱好书法以及表达崇儒重道的文化认同有关。
陕西地方官为清廷的西征贡献较大,康熙帝赐予前后担任川陕总督的佛伦、吴赫以及陕西按察使何嘏书法,佛伦、吴赫、何嘏则将这些书法作D刻石,表示与康熙帝的亲密关系以及歌颂皇帝的书法造诣和对汉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这为康熙君臣互动以及展示康熙帝才艺创造了好机会。
康熙帝的御书展示具有博得官民政治认同的深意!关键词汉化西巡君臣关系政治认同西安碑林在中国历史上,当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频繁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胡化或汉化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的王朝,这种情形更为明显,清朝就是这样的朝代。
总结清朝的成功原因,传统的看法视作清朝汉化的结果,而美国新的清史研究则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清朝坚持满族本位、保持满化才是其成功真正的原因。
①我以为双方均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如果将自己的看法推向极端,则不免产生一叶障目之效。
清朝的成功,不妨说在处理满汉关系问题上,较好取得了政治合法性,从而实现国家认同,维护了清廷的统治秩序。
②相对而言,清顺治朝属于武力统一时期,而康熙朝则是从武功转向文治的时期,汉文化成为康熙帝的爱好和统治策略,文化认同服务于政治认同,从而建构了新型的满汉关系及其之上的国家形态。
174我们可以通过本文讨论的事例,论证上述观点!名闻中外的西安碑林,藏有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也有古代帝王的书法作品,然而这些帝王的书法作品比起古代“书圣”的作品来说,名气就逊色多了,甚至所知者甚少!不过近年来有所改变,康熙帝的作品受到重视③,但研究则很薄弱,笔者试作全面探讨,从中观察康熙帝赏赐御制书法反映的汉文化取向以及满汉君臣关系!西安碑林里的康熙书法碑刻概述碑林在1937-1938年整修④后不久,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编了两种碑目⑤,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图书室。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高清大图赏析含释文墨客书院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高清大图赏析含释文墨客书院后台回复【公开课】即可获取90节书法公开课视频《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碑座已经破损。
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160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
当时长安城水源困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
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
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样香甜。
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
于是由魏征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匠工刻于石上。
魏征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
特别的是, 铭文后半部,它是魏征发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至今犹有借鉴价值。
“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
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慎重、严谨,没有过分的表现,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也就是说是楷书研究的出发点、终点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孙应鳌教育碑刻五种述评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孙应鳌教育碑刻五种述评作者:赵广升赵蕙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4期摘要: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二年,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有碑刻八种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中教育类碑刻五种,共十四石。
这些碑刻完整地记录了孙应鳌在陕西传播心学、改造陕西学风的教育实践。
文章考述了五种碑刻的内容,评价其教育思想价值,并指出其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应鳌碑刻教育心学中图分类号:K87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87-93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人。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参政、按察使,郧阳巡抚,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终南京工部尚书,为明嘉靖至万历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嘉靖四十年五月,孙应鳌升陕西提学副使,四十二年秋升四川右参政,在任两年有余。
今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孙应鳌碑刻共八种十八石,其中教育类碑刻五种十四石,这些石刻文献记载了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时的教育思想。
一、“谕陕西官师诸生檄”刻石“谕陕西官师诸生檄”刻石,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六室(编号989),横长方形,共十石。
前九石均高三十六厘米,宽一百厘米;末石高三十七厘米,宽四十一厘米。
有界格,共四百九十五行,行十七至二十一字不等。
楷书。
其中第一、第五石断,残字共十六行。
碑刻主体为《谕陕西官师诸生檄》,凡十六章,九千余字。
首章“明制”,重申圣谕“崇正学,迪正道,革浮靡之习,振笃实之风,务敦尚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不许务口耳之学”1,此三十四字原为明英宗天顺六年正月庚戌敕谕第一、二两条,孙应鳌合并为一条,强调崇正学,迪正道,强调知而能行、身体力行的笃实之风,反对务口耳之学的浮靡之风,孙应鳌认为“法良意美,至远至周,是科举取士之根本也”。
次章“订学”,先释正学正道:“所谓正学,尧舜周孔之学也;所谓正道,尧舜周孔之道也。
陕图大厅碑刻书法作品解读(上)
碑文解读
识是灯烛,是指路明灯,是指引人生前行的方向,
知识能扩张人的思想境界,开启人的 ,使人内 :
真实
的 和意义。
李大钊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也是一
位 的图书馆学家,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
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形象地表达读书的微妙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
有活 动,
样,清澈见底, 着
【注释】
(1) 方塘:喻指书本。鉴:镜。比喻半亩方塘清澈
平静的好 面 。
(2) 徘徊:闪耀浮动。
(3) 渠:指方。 (nM)得:怎么会。清如许:
清澈。
(4)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人
们在 学 【】
中积累知识,仓U造 。
这是 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
“正声”。诗中称元稹为“老元”,李 为“短李”,又故
“ ”、 “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诗中写
“间贵应无分,身文 有名”这虽有对 诗
才的 ,但也蕴含着 和 。
,诗 以
的语气,
诗
集后的得意心情。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意 轻
中,
默,又
。
碑石右侧题字:《戏为六绝句》节选
(唐)杜甫诗赵熊书
庾信文章老更成, 健笔意纵横。
今 点流传赋,不觉前
。
前 勿疑,递 述复 。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
(1)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老更成:老年
就更加成熟。
(2)
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意纵横:文思如
潮,文笔挥 如。
(3) 点:讥笑、指责。
(4) 前:
。
(5) 未及前 置疑的。
碑刻作品在碑刻过程中的升华探析——以高昌砖为例
【书法研究】一、碑刻的起源“碑”作为一个词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它的功能和作用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碑完全不同,主要是用于测量时间或用作拴牲口的石头,《仪礼·聘礼》中记载:“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
”而在战国末期及秦朝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碑”开始形成,被称为“碑”的竖石上面出现文字,石头也因具有同样时间上的长久保存性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加之取材方便,成为新一代记事颂德的载体,即所谓的“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先秦时期,刻石材料多采用孤立的天然大石块,或略加修饰的天然石块。
秦代沿袭了铭刻的方式,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之后,多次出巡,每到一地都会刻石来歌功颂德,如著名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
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碑”最终形成,“碑”成为碑刻刻石的代名词,碑刻逐渐兴起。
二、以高昌砖为例分析刻工在碑刻过程中的“意外”(一)高昌砖简介高昌砖的出土,始于20世纪初,日本探险队及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等人的发掘。
1930年,北京大学考古学家黄文弼开始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共发现高昌砖124方(图1、2),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昌砖主要有刻字填朱、直接墨书或朱书两类,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碑刻过程中,刻工对作品的“误读”进行研究。
(二)以高昌砖碑刻版和墨迹版为例分析刻工在碑刻过程中的“意外”我们单从“延昌”两个字就可以感受到碑刻版和墨迹版的区别。
碑刻作品在碑刻的过程中可能会丢掉墨迹中的很多信息,墨迹笔划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细微的笔触、笔划的外轮廓线这些都是碑刻过程中难以表现出来的。
例如“延”的最后一笔,墨迹版圆润饱满,而碑刻版却代之以别具一格的“刀味”,但这种“刀味”会带给我们另一种耐人寻味的“惊喜”,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昌”字也是一样,墨迹版每个转折,线条都处理得很细致,碑刻版则失去了这些表达,尤其是转折的地方,对比更为明显。
同样的内容,带给我们的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得不感慨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如此宝贵。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雪堂》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作的一幅山水画,该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陕西省图书馆藏有一份经过拓片复制的《雪堂》画稿,该稿与原画相比颜色略有不同,但仍然展现了仇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此次解读将从“视觉效果”、“画面构成”、“表现技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视觉效果
《雪堂》画稿以黑白线描绘,用线条勾勒出了画面的轮廓、体积感和纹理感,同时表现出了山水的雄浑壮阔和庄严肃穆的气息。
黑白线条的组合方式和线条的粗细程度都非常适宜,让整个画面具有了比较明显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二、画面构成
三、表现技法
仇英在《雪堂》中采用了多种表现技法,让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情感和气氛。
整幅画的笔墨清晰而流畅,通过不同的线条运用表现了山水的纹理、轮廓和体积感;笔画精细、清晰,平静流畅,在细节之处也反映出了画家的精心用心;造型上采用了传统的单轴对称构图方式,秉承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风格。
整幅画清晰、饱满、精致,更展现了仇英严谨的画风和细腻入微的技巧。
综上所述,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是一幅风格优美、构图简练而富有针对性的山水画,展现了之前艺术家精湛的技巧和细腻入微的表现能力,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杰作之一。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雪堂》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一幅作品。
陕西省图书馆收藏了一幅《雪堂》的拓片,这幅拓片的保存状态比较完好,给我们观察和研究这幅名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雪堂》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寒冬时节的别墅,别墅内外都铺满了一层由白雪覆盖的美
丽景象。
画面中,被雪淹没的枝叶、石桥、屋顶,使画面显得沉静而宁静。
然而,画面的
中央窗户里透出微弱的灯光,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息。
透过窗户,我们还能看到墙
内的一些细节,如静置的瓷盆、放置在地上的鼓、桌上的元宝等等。
这些细节设定让人不
难想象到这个别墅可能属于一个富豪。
仇英处理构图十分巧妙。
整幅画面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水、山、树木构成背景,给人
以深厚的生活气息。
画家通过极富技巧的神笔,把每一棵树枝细腻地勾勒出来,把雪粒的
纵横交错表现得细腻而柔和。
渲染出的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构成了一幅遒劲高雅的山
水画。
此外,整个画面利用象征手法,使人体悟出画家对于和谐、和平、宁静的爱和追求。
屋内小胆的灯火,更增添出诗意和意境。
《雪堂》画面气氛安静而恬淡,似乎在向观赏者展示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
方外
自得的生活状态,引人自省。
一窗案前,在明媚绝伦的白色世界的浸润下,低调怡然,自
得其乐,更是一种高雅之操。
总之,拓片《雪堂》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通过对这一艺术品的研究
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明代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和艺术特点,而且也可以滋润我们
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雪堂》是一幅传世拓片,现藏于陕西省图书馆。
这幅拓片创作于南宋时期,是一幅
风景画,描绘的是一座寺庙内的雪景。
此幅拓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别是宋代
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画面构图。
《雪堂》以一横一竖的布局来构图,整个画面呈现出明显
的空间感。
画面上下两部分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上半部分描绘的是灵岩雪堂的建筑和周边
景色,包括了精细的建筑、树木和雪花等,给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感觉;下半部分则是江
河的流水和山岭的纵横,如同天地交汇之处,犹如绝美的天然风景画。
整个构图清晰明了,用笔自信而自然,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平静、虚实结合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印象。
其次,我们来看画家的绘画技巧。
《雪堂》采用了工笔画的绘制方法,不仅在轮廓线
和线条处理上尤为精细,而且在采色和色彩处理上也非常讲究,给人一种细腻、清雅和高
贵的感觉。
画家巧妙地利用墨色的深浅和白色的纯净,使画面在调子上得到协调,营造出
氛围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雪景的神秘和美丽,给人带来一种期待和向往的情感。
最后,我们来看此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雪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信仰啊,其中
的灵岩雪堂是禅宗道场,也是寺庙,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体来说,《雪堂》是一件价值连城的传世佳作,不仅表达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
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值得
珍视和探究。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
陕西省图书馆藏拓片《雪堂》解读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拓片《雪堂》是一幅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传世佳作。
此拓片描绘了一处古老的雪堂建筑,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笔墨展现了其古朴典雅的风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幅拓片进行深入解读,带您领略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风情。
从形式上看,这幅拓片采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线条细腻流畅,勾勒出了雪堂建筑的全貌。
整个画面色调淡雅,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描绘。
从构图来看,作者将雪堂建筑置于画面正中央,通过对比鲜明的方式将其与周围景物相衬,凸显了雪堂的古朴与庄重。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静谧之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建筑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沧桑。
从史料价值来看,这幅拓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雪堂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幅拓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雪堂的整体结构和建筑样式,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这幅拓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雪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幅拓片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笔画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将雪堂的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在构图上,作者通过对比明暗、运用透视等技法,将雪堂的建筑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画面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也表现出作者对于传统山水画风格的熟稔和运用自如。
整幅拓片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工笔画的传统技法,又彰显了作者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幅拓片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雪堂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而这幅拓片则将这种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虞世南《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唐太宗最爱的楷书
虞世南《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唐太宗最爱的楷书
关于书法,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最爱: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那你又知道太宗最爱的楷书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位书法家的楷书有如此绝妙。
这位书法家叫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我们将要介绍的是他的楷书——《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北宋拓本,宋代王彦超摹刻本。
因石在陕西西安,谓之“西庙堂碑”,又称陕西本。
《孔子庙堂碑》的点画非常简约,但并不简单。
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锋起笔,回锋收笔。
仔细观察其线条像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
尤其是一些主笔画,如长撇、长捺,请爽而劲健;横折处用转笔法,线条厚实、遒劲,是对“外柔内刚”的最好诠释,所有这些全得力于篆法用笔。
篆法用笔,在唐楷中本就寥寥无几,而像虞世南在《孔子庙堂碑》中运用的如此纯熟、自如,更属凤毛麟角。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西安世子公园碑文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安世子公园碑文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安世子公园是中国西安市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市中心,是该市最古老和最大的公园之一。
公园内有一块碑文,这篇长文将着重介绍这块碑文的内容和其在西安世子公园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块碑文是西安世子公园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块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安世子公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内容,并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我们将从碑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全面了解它在西安世子公园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研究西安世子公园的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公园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碑文中感受到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于公园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通过本文的详细解读,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概况,并加深对西安世子公园及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介绍了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历史背景、内容以及对公园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概述,提供一些关于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基本信息,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首先会详细介绍西安世子公园的历史背景,包括公园的建造目的、规划以及与西安历史文化相关的重要背景信息。
其次,我们将重点关注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内容,深入解读其中的文字、图案以及雕刻艺术,探讨其所传递的信息、思想以及文化内涵。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会对碑文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在西安世子公园中的作用以及对公园的影响。
同时,也将提及其对西安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西安世子公园碑文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对公园和文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对西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碑林博物馆碑石真迹介绍
碑林博物馆碑石真迹介绍
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家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碑
石真迹。
碑石真迹是历史印迹中的一种,是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
碑文和铭文,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碑林博物馆的碑石真迹包括了汉唐以来的碑文和铭文,涉及了历
朝历代的政治、文化、人物、技艺、风俗等方面。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
唐代开元寺碑、大雁塔碑、吐蕃藏文石经等。
唐代开元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正式钦定的石刻碑,由唐玄宗亲
自指定碑文内容,并邀请文学名家撰写。
该碑文旨在纪念开元年间的
重大事件,对于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
价值。
大雁塔碑则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的弟子们为了纪念师父在印度佛
教取得的成就而立的碑,内容包含了对佛教的思考和阐述。
该碑对于
了解唐代佛教文化和中印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吐蕃藏文石经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碑文,反映了藏文化和佛教
文化。
该石经是西藏最早的保存完好的手抄本经书,也是西藏唯一一
座石制经幢,与唐代大雁塔碑齐名,极具历史价值。
通过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
和演变,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宝库:西安碑林所有书法碑刻全放送,果断收藏!
中国书法宝库:西安碑林所有书法碑刻全放送,果断收藏!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圣教序》原碑单字超清图,带你一睹书圣风采
《圣教序》原碑单字超清图,带你一睹书圣风采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碑文共30行,每行八十五六字不等,原碑现在陕西省西安碑林内。
此碑自宋以后不断被翻拓,流传版本很多,现民间流传不外两种版本,一是原碑拓本,一是翻刻本。
而原拓本又分早期宋拓本及之后各朝代拓本。
由于年代久远,碑面不断风蚀,笔画由肥渐瘦,字迹损泐逐渐增多。
故一般认为北宋拓本优于南宋后拓本,现市面所见版本多是文物出版社及上海古籍书店印行,而以文物出版社1965年5月出版的拓本为佳,俗称肥本,笔画丰腴,骨肉亭匀,卷后由董其昌、郭尚先题跋。
拓本部份单字欣赏。
书法考研历年真题
书法考研历年真题第一题:2019年书法考研试题题目:根据以下两张字帖,选取一幅字作为展示,并用700字左右的短文解读你的选择。
(字帖图片)解读:在这两幅字帖中,我选择了第一幅字帖中的作品进行展示。
这幅作品是一副楷书作品,字体端庄大方,气象宏伟,字形刚劲有力。
书法家在运笔的过程中,丝丝入扣,整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结构。
首先,我选取这幅字作为展示的原因是因为它展示了书法的审美特点。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规范、统一的字体之一,它具有着严谨、庄重的特点。
这幅作品不仅呈现出书法家对于笔画形式的准确掌握,还显示出他对于结构和比例的深刻理解。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平衡、稳定的美感,让人在躁动的社会中感受到一种安宁和宁静。
其次,我选择这幅字体还因为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经常容易追求功利、实效性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修养。
这幅作品通过端庄大方的字体、舒展有力的笔画,让人回归到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对于“和谐、平静、均衡”的追求。
这种追求,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世界的层面。
最后,这幅字作品展示了书法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智慧。
这幅作品虽然属于楷书的范畴,但是在字形的表现上却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字体的布局、笔画的运用到气势的展示,都展现出书法家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创新。
通过对书法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我深刻认识到了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修养和追求。
通过练习和研究,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本质,用自己的笔尖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创造出更加美丽的作品。
(本文共计798字)第二题:2018年书法考研试题题目:请选取一幅篆刻作品进行分析,要求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题材、字体特点、工艺、艺术价值等,字数不限。
解析:我选择了一幅名为《天下为公》的篆刻作品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寻:古代
位,八尺为一寻。
(2) 千寻:形容很远的距离。
(3) 惜:重、珍惜;
(4) 秒阴:极短的时间。
【赏析】
诗
,用篙撑船,稍一松劲,就
会后退很远的距离,所以一定要加倍努力撑船。意指人在
的时候如同
,不则退,
不能松懈。
诗人谆谆
要珍惜每一个今天,珍惜每分每秒的光
阴。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2) 苏:
生机;苏。
【赏析】
必武(1886 - 1975),湖北红安人,中国共产党创
始人之一。这是一首
的写景绝句。诗人是以欣
喜、赏的心境来描写竹子的耐寒品格和 生机。赞赏
春天万物复苏、
然的景象,
了诗人乐观、愉悦
的心境。
《惜时》
必武诗.李 书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 注释】
日足可惜,吾更应惜秒阴。
出生于古都西安一个书香名门 。国家一
师,生
前任中国书 协会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书
画艺
名誉 、陕西省 馆馆员、陕西省政协
委员。
碑石左侧题字:《白鹿洞二首》
(唐末五代十国)王贞白诗 李 书 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周情孔思正追寻。
其二
一上西园避暑亭,芟荷香细午风轻。
前物物皆佳兴,并作吟窝一味清。
其二
来 埋,
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注释】
(1) 篱:篱笆。频:屡次。
(2)
:务。
(3)
:表明纷纷 的大 。
(4) 富:
富贵,意指不以金玉富贵为重。
(5) 惟有:只有,
的强调。
【赏析】
晚唐诗人翁 ,乾宁三年(896)登 士第。《书
斋 》这首诗重在写诗
,
居的清雅脱俗的
(当听到朗朗读书声,看 子 夜读,
当代图书馆 20 1 9年第3期(总第139期)
・陕图记忆・
厅碑刻书沬作品解读(下)
王亚莉 陕西省图书馆,西安710061
刖,
当 步 图大厅,旋 镶嵌在墙壁上的六幅
碑刻书法作品吸引,进而为其庄重典雅、古朴大气所
震撼。
便是陕西省图书馆长安路馆,2000 建成2001年
9面
。为国建
大师张锦 生创意
设计。取了西安碑林的碑刻艺术特色,六块碑石彰显出
,感悟到一个人 〕
历练,终能有
和担当,其超绝才能,需要
时的刻苦努力。历代晚年功成名就的人物,皆因早 1
,发图强,
,终取得成功。人 多 :
前人的著述,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莫要追求浮华的
虚名。诗
藏着深奥的哲理,令人体味深思。
其二
九州生气
,万马齐
。
自
豪 跃然纸上。&书声”
以 ,是为读书本
身就是一种人生乐趣,一种精神寄托,一 的享受。
碑石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语 石宪章书 (西侧中)
A古上 日 足 页 輩 奥 < 楮 越 陰 董
^琵' 詩 客 爪 書
滇请箏夬A±4-^pp青用
> 噬
<
肛
看
島 用 々 挥 一 篱 a 勁追 ,十專
楚 研 徽 痛 琳 < 审输 春虱X
溪。信州永丰
(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此诗是读
书、惜、 的七言叙事诗。诗人感悟光阴的珍贵,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留下 不朽的名言,勉人们
珍惜时间,积累知识,充实自己。
碑石右侧题字:《书斋漫兴二首》
(唐)翁承赞诗李成海书 一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 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 书 赵熊、李 书写。每块碑
一帜,特
色鲜明,寓深厚( 有很多 及书
,在
碑石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语吴三大书(西侧左)
眼處 讀
前情 嗜
轨才
Q
泅 會 柱 興 竝 炬 验 窩 犬 味
惡梵
尼 追 4 1
己 春
衢
乂
匸 苗 園 淒 客
寸 汜 陰 才
4事 金
王爻 X
負 <是
白會 逍
詩如 亠
碑石右侧题字:《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诗李 书 一
虽然大器晚 ,
。
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 注释】
(1) 卓荤(#%):超绝出众。
(2)
:指称
的男子。
(3) 蓄:
,储藏。
(4) : 指 【 赏析】
或轻率的样子。
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 - 1841),号定庵(an),浙
江杭州人。诗人发自 ,直
用 恩 來 豁 *
cft 書 B
起 而 讀 書
爲 我莫虽住
中
華
烽時笏 z 人材*雷虱爭尿
璽旳右禹多識 蚯 董玲喑齊言帝
書八容袁究可喀虑其
碑文解读
“为华
而读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
务
周恩来在
代立下的宏伟,表了他为
国家和民族而 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為
Z妙H
叢 鶴
中
理
軽
卸 及
華
A烽
£慮
置
專
3书法家简介 宪章(1930 -2004),祖籍天津,中国著名书法家,
【 注释】
(1) 白鹿洞:即指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
五老峰下,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书 一。诗人曾在此
读书求学。
(2) 春深:晚春。寸阴:极短的时间。
(3)
:逗,开玩笑。
(4) 周
:指周 子的精义、教导。追寻:深入钻研。(5) 芟(!)荷:指菱叶与荷叶,诗意指出水的荷。
【赏析】
贞白,字有 (875 - 958),
郁的读书
西厚重的 蕴。
碑文内容由我馆徐大平副馆长推选,馆
子审
定,
西省统一建设办公室 。碑文选用古今中外
名人治学名言:位于碑 间的大字,选用外国名人
(苏) 基、(英)
, 国 代名人(东周)孔子、
(唐)韩愈,我国代名人周恩来、李大钊名言各一句%
位于碑石两侧的题字,摘选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诗人的
诗 丿}首。
・72・
当代图书馆 2019年第3期(总第139期)
・陕图记忆・
书,被称为长安榜书家。曾为 国书 协会会
员、陕西
馆馆员兼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书画
艺
名誉、陕西书画艺 协会副主席等。
碑石左侧题字:《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必武诗李 书
青青不肯黄,
。
昭苏万物
,更有笋尖出土忙。
【注释】
(1)
:植物丛生,枝叶鲜嫩的样子。
客午 未
从 書
< 輕
引 殍 •
碑文解读
自于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的精
深在于 努力,而玩乐戏耍容易使学业荒废;
的
功在于深思熟虑,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
。
・71・
・陕图记忆・
Contemporaa Libraa No. 3, 2019 (Sep. 139 )
Q书法家简介
吴三大(1933 - 2018),原名吴培基,号长安憨人。
碑石于2000 馆
镌刻而成,悬挂于二层东、
西墙壁上,六块碑
4.5米、宽4米。我馆美术师李
乃良 师在1999 至2000年期间, 西省著名书 :
、 、 |陈少默|、|吴吴三三大|、石石宪宪章|、|1刘刘自自犊犊||、茹桂、薛铸亲
书写。六位书 采用五 体书写, 篆书、隶
书、楷书、草书各1幅,行书2幅。每块碑石两侧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