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理一轮作业: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精选ppt
9
3.“3S”技术的判断和应用 (1)通过对遥感技术工作原理图的分析,掌握遥感技术在资源 普查、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和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结合 GPS 的组成及简单的 GPS 接收机图像,理解全球定 位系统在定位(经纬度、高程等)、测速、导航、授时等方面的应用, 结合城市交通管理实例分析 GPS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5)借助关于自然灾害、疾病传播、大型会议的召开、区域环 境问题等最新背景资料,分析“3S”技术的综合应用。
精选ppt
11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干梳理 夯基固源
高频考点 互动探究
精选ppt
研经析典图考表题 归层纳级技演巧练
12
J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权威解读 预测考向
精选ppt
13
精选ppt
精选ppt
10
(3)结合城市的电子地图,从功能区、索引、图层内容构成等 方面归纳地理信息系统在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查询和分析等方 面的功能,以及在查找地图信息、专业分类信息、文字图像信息 等方面的应用。
(4)通过对不同图层的对比、各项数据的叠加分析,掌握地理 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模拟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精选ppt
25
互动探究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 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 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精选ppt
26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 3)
精选ppt
1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1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 等。 (3)深层次分析各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2.分析区域差异的常用方法 (1)定性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项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主 要反映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 等。 (2)定量的方法:主要对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统计资料和人文地理统 计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处理,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 (3)综合的方法:主要对区域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 分析。但要注意分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要找出明显的、具有代表性 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解析 答案
-24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考点二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解读:1.能够判读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够根据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人类活动的发展问题和发展 趋势。
-2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1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4)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 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 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 表现为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作 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5)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
-1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 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 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资源短缺(土地、生物、水、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和生态破 坏(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等方面。主要的环境问题 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四、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 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貌、气候、水源等,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从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貌不仅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比如,山地地形的地区往往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更为适宜,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而且,地貌也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交通状况,山地地区交通困难,交通建设成本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气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气候寒冷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粮食产量较低,人们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气候炎热多雨的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种植业和渔业发展更为有利。

因此,气候的变化和多样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此外,水资源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重要方面的发展。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方便,工业生产成本低,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缺水地区,可能面临着粮食生产困难、工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区域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旱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区域的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也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2013·广东惠州摸底)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A、B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大②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③B区域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④A区域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A、B两个区域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A.经济方面B.地形方面C.气候方面D.植被方面(2012·浙江绍兴模拟)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

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6.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光照C.地形D.台风(2013·吉林长春摸底)下列经纬网表示甲、乙两个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域范围,阴影部分分别为两国著名的工业区。

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两国人口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数量大于乙国B.乙国外来务工人员多于甲国C.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乙国D.两国人口密度均是东部大于西部8.图中两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有()①铁矿丰富②煤矿丰富③水源丰富④环境优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读“世界甲、乙两半岛图”,完成第9~11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类型 ___水__田_____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农 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 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__综__合__性____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考点透析 考法一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的位置特征
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 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 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农业
市场、劳动力、交通、 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 条件差异
具体表现 作物种类、耕作制 度、产量等差异
_河__网__密__集__,__水__量__大_
矿产资源
丰富,以__能__源__资__源__(石__油__、 天__然__气__和__煤__炭__)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 间分布的特点。 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 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 于新疆。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 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分别是( D ) A.Ⅰ、Ⅱ、Ⅲ
机械化、生产率、 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 科技、交通、政策等差 异

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 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 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区域具有内部同一性、外部差 异性 、 整体性、可变性等
•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 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活 动
城市 沿河、海和铁路分布
沿铁路分布


墙体薄、敞开、屋顶 墙体厚、封闭、屋
建筑 较尖、楼间距小 顶较平、楼间距大
B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 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
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
巩固练习:
1.松嫩平原是我国很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C )
A 水源不足 B 地形崎岖 C 热量不足 D 土壤贫瘠
2.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B)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 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 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
热组合好
合不如长三角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根据上面两幅景观图片和下一张人口密度分 布图比较两区域土地条件的差异?
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解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解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向一区域与区域差异(2013·四川文综,9)右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完成下题。

1.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昼夜温差大B.秋雨绵绵C.气候湿热D.台风频繁解析土拱房屋由土坯砌成,屋顶为拱顶或平顶,说明该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墙体厚度很大主要是为了保温或隔热,说明该地昼夜温差大。

答案 A2.(2012·重庆文综,1)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下题。

上图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A.林海雪原B.奇山秀水C.椰风海韵D.大漠孤烟解析据图可知影视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西侧,邻近沙漠,大漠孤烟是其外景特色。

林海雪原是东北地区景观,奇山秀水多在南方山区,椰风海韵为热带海边景观,故应选D项。

答案 D3.[2012·浙江文综,37(3)]根据图文资料(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0分)解析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大,且位于华北平原,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短缺,盐碱地分布广,洪涝、低温冻害影响大。

开发中应注意解决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洪涝、低温冻害等问题,并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答案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考向二区域地理环境在不同阶段变化4.(2011·上海地理,37~39)读乍得湖及相关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乍得湖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 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 3.(1)制约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哪些? • (2)哪些地理因素的变化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平 原的发展? • 提示:(1)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水系稠密, 交通阻隔;耕地分散等。 • (2)劳动力(人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壤改良 等。
02 核心要点研究
•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知识必备 •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 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 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 落实体验 • 1.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 标志”证明商标。“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 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 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 (2)题。 • (1)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 之美誉。这主要得益于( ) • A.手工妙茶,经验丰富 B.历史悠久,文 化优势
具体表现
人口
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 速度等差异
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形态、数量、规模、
城市 交通
交通等差异
人口等差异
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
•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 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 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 别是什么? • 提示: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 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 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等方面分析;松嫩平 原由于受东面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 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答案读下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4.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5~6题;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6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7.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8.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A.R1B.R2C.R3D.R49.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C.③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解析第7题,图中的1月份的0℃等温线是位于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即与秦岭山脉的走向一致,由于秦岭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导致秦岭以南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所以影响图中1月份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8题,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的R1、R2、R3三个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的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③沉积区域的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第9题,早期的聚落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者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图中的①③两地位于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便于农耕、取水便利、水运发达,故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③地区,④位于河流上游,聚落的形成会晚一些;①沉积区为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宜冬小麦种植,春小麦分布在中温带地区;③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同时比②、④地势要低,热量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④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比②区的海拔高,②地区沉积作用弱,是因为此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题;10.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 B11.读“印度、美国示意图”,回答下题;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解析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对;与印度耕地分布位置无关,A错;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大,C错;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与灌溉面积比重小无关,D错;答案 B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13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13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和江苏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4~15题;14.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15.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4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15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6~17题;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7.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6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7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8题;18.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 B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0.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0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2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2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我们的高三地理学习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点,还能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就像是地球给予我们的原始“礼物”,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

而人文环境呢,则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像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等。

地形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那可是相当显著。

比如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和城市建设。

想象一下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那里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难度高,农业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但却可以发展特色的林业和旅游业。

像我国的西南地区,山高谷深,虽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但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气候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

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香蕉等。

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气候还会影响到工业的布局。

比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供暖设备的生产和相关产业就会相对发达。

水文条件也不容忽视。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

像长江流域,河运繁忙,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

而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则需要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土壤的性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肥沃的黑土、冲积土适合种植高产的农作物,而贫瘠的土壤则可能需要进行改良或者选择更适合的种植品种。

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草原广阔的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区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区域的资源分布、交通状况以及生产力水平。

例如,山地地貌通常具有秀丽的风景,可以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

另一方面,山地地貌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农业产出低下。

而平原地貌则适宜农田的开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气候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决定了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相反,干旱地区常常面临水源短缺和沙漠化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

此外,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水资源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区域水资源的稀缺或过度开采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例如,无论是农业灌溉还是工业生产,都依赖于充足的水源。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对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例如,频繁的地震活动可能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大规模的洪水可能导致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损失。

因此,地理环境的自然灾害特点需要在区域规划和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和避免其劣势,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在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综合考虑。

继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地理环境特征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1.C 2.D 3.D[第1题,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

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8·长沙模拟)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

当地人们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块块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

读图回答4~6题。

4.根据其耕作方式判断,垛田种植的作物最不可能是()A.水稻B.棉花C.冬小麦D.玉米5.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主要作用有()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6.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流域上游兴修水库,新修垛田的高度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泥沙淤积加剧B.地壳不断下沉C.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减少D.人口密度增加4.A 5.B 6.C[第4题,垛田适宜旱地种植,而水稻必须在水田中耕种。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作业:14-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作业:14-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一、选择题(2016·河南开封模拟)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

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 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2. 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A. ①②B.②③C. ①④D.②④1. 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

2. C【解析】由图可知,生态区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但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

(2016·江西南昌模拟)读下面两幅“区域示意图”,回答3~5题。

3. 甲、乙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年降水量都很多,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是()A. 纬度B.地形C. 大气环流D.洋流4. 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B. 多雨期与高温期都一致C. 多雨期的盛行风向都相同D. 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都是受干燥的盛行东北风影响5. 关于甲、乙两地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地水热充足,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均为季风水田农业B. 两地河流径流量大,航运条件都很优越C. 两地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D. 两地都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3. B【解析】读两区域图可知,甲地降水丰富主要是西南季风受到了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乙地是西风受到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所以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的影响因素是地形。

4. A【解析】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为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甲、乙两地气候特征是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甲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影响,乙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副高控制。

2017一轮复习——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7一轮复习——1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7页,共73页。
第 3 题,安徽省当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 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故 A 项正 确;一般来说,铁路建设成本平原小于山区,Ⅱ区成本小 于Ⅲ区,故 B 项错误;商业网点的密度城市大于乡村,平 原大于山区,Ⅲ区密度小于Ⅰ区,故 C 项错误;安徽省 承接的省外转移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化 地区,即Ⅰ区,故 D 项错误。
考向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2014·济宁二模)约旦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全 长 360 多公里,两岸高崖耸立,温泉众多;流经海拔-213 米的淡水湖——加利利海,注入海拔-400 多米、平均盐 度是海水 8.6 倍的内陆盐湖——死海。下图为巴勒斯坦地 区地形图和死海遥感图像,读图回答(1)~(2)题。
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粮食商品率
_较__低__
“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
原,棉花生产比不上____新__疆__南_和部华北平原
第7页,共73页。
巧学易记
1.案例(以东部季风区为例)记忆法
第8页,共73页。
2.示意图法记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
第9页,共73页。
方法技巧
提炼归纳记忆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 D
第13页,共73页。
(2014·安徽高考)2013 年 12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 年),从 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 点生态功能区(图 7)。完成 2~3 题。
第14页,共73页。
第15页,共73页。
2.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
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

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答案:1.D 2.D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第2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5.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生产方式落后④水资源短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3.C 4.B 5.C解析:根据区域轮廓判断可知,甲为塔里木盆地,乙为海南岛。

第3题,甲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夏季。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解析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2016·湖南衡阳模拟)根据有效风能密度和有效风速全年累计小时数,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类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B.②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C.③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D.④风能丰富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4.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B.黄土高原C.东南沿海地区D.四川盆地解析第3题,我国风能集中分布区为内陆高原和沿海地区,从图示来看,④地处在内蒙古高原以北,接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风能较为集中。

第4题,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影响,风速较大,影响风力的因素较少。

故风能也比较集中。

答案 3.D 4.C(2014·浙江文综,5~6)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5~6题。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解析第5题,仔细读表可知,人均GDP水平自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自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浙江、青海,可以看出人均GDP 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说法错误,A项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落实练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较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③半干旱和干旱区分界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1.B 2.A 3.D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错误;山东纬度明显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好。

第2题,三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

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读图回答4~5题。

4.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地气候类型相同B.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C.形成两地的外力作用相同D.两地植被景观相同5.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石油资源丰富B.人口均占本国的20%左右,劳动力丰富C.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D.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尼罗河三角洲为热带沙漠气候,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故两地气候类型不同,因此两地的植被景观也不同;尼罗河无结冰期,黄河有结冰期,形成两地的主要外力作用都是流水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1·吉林大学附中模拟)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议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触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局部区域。

新区设立将深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开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用。

以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中央决议将国度级新区建在容城、雄县、安新左近的主要缘由是()①距离北京较近,便于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②人口稀少,尽能够地增加拆迁补助③基础设备完善,现有开发水平较高④交通便利,与大城市联络亲密⑤纬度更低,气候条件优越A.②③B.②⑤C.①④D.①⑤2.规划树立雄安新区的意义包括()①可以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②促进北京郊区三大产业平衡开展③有利于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开展质量和水平④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规划和空间结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C 2.C(2021·上海松江区期末)〝合掌造〞是日本某地的一种木造修建物,屋顶厚且陡,以便顺应外地的天文环境。

读图,完成3~4题。

3.右上图所示修建物的屋顶外型设计是为了顺应外地()A.台风频发B.夏季暴雪C.多洪涝灾祸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4.以下四地中,合掌造最能够位于()A.a地B.b地C.c地D.d地答案:3.B 4.C(2021·长沙模拟)以下图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功用定位图。

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A.触及我国西北、西南和西南的全部省区B.中心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C.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D.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津和内蒙古6.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A.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B.黄河、长江和闽江流域C.热带、北温带和北热带D.常绿硬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答案:5.C 6.A(2021·湖南湘潭质检)以下图表示①②两区域河流水系散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2016·河南开封模拟)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

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 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2. 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A. ①②B.②③C. ①④D.②④1. 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

2. C【解析】由图可知,生态区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但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

(2016·江西南昌模拟)读下面两幅“区域示意图”,回答3~5题。

3. 甲、乙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年降水量都很多,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是()A. 纬度B.地形C. 大气环流D.洋流4. 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B. 多雨期与高温期都一致C. 多雨期的盛行风向都相同D. 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都是受干燥的盛行东北风影响5. 关于甲、乙两地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地水热充足,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均为季风水田农业B. 两地河流径流量大,航运条件都很优越C. 两地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D. 两地都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3. B【解析】读两区域图可知,甲地降水丰富主要是西南季风受到了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乙地是西风受到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所以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的影响因素是地形。

4. A【解析】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为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甲、乙两地气候特征是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甲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影响,乙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副高控制。

5. D【解析】甲、乙两地由于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明显,所以两地都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甲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位于板块内部;两地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对航运影响大。

(2016·锦州一模)下图为某城市发展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 据图分析,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河流C. 气候D.资源7. 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城市化过程的不合理性体现在①湿地面积减小②文物古迹遭到破坏③荒地利用过多④林地遭到破坏()A. ①②③B.①③④C. ②③④D.①②④6. B【解析】从阶段一图上看,该城市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所以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河流。

7. D【解析】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湿地面积减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林地遭到破坏;该地城市化过程中对荒地利用过少,今后应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良田)和林地。

(2016·潍坊联考)读“某城市现状及未来规划图”,回答8~9题。

8. 关于该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铁路、国道迁出市区阻碍城区进一步扩大B. 火车站和汽车站距离太近,不利于人流、物流集散C. 河运地位将进一步加强D. 北部绿化带的建设有利于隔离交通污染9. 规划图中布局不合理的工厂是()A. 火电厂B.水泥厂C. 造纸厂D.自来水厂8. D【解析】铁路、国道迁出市区有利于促进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火车站和汽车站距离近,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该城市主要依赖陆路交通,河运地位不会有大的变化;北部绿化带有利于隔离交通造成的噪声和大气污染。

9. B【解析】水泥厂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规划图中的水泥厂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易造成大气污染。

(2016·泸州模拟)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组合合理的是()A. 草地减少—过度开垦B. 耕地增加—草地退化C. 荒漠扩大—水土流失D. 森林减少—矿山开采11.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河口海岸线后退③径流季节变化减小④通航能力下降()A. ①②B.②③C. ①④D.③④10. A【解析】由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说明该时期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

11. C【解析】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由于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扩张;由于缺乏植被覆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2016·湖北黄冈模拟)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 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B. b地区农业发展引河流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C. c地区发展河谷农业是因该地热量相对充足D. 相比d地,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光热充足13. 图中耕作方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A. 水利设施不足B.环境污染严重C. 人口密度过大D.干旱少雨12. C【解析】由图可知,a、b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光照充足,但b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不突出。

c地相对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而言,热量较充足,故在该地发展河谷农业。

f 地土壤肥沃,但纬度比d地高,光热条件没有优势。

13. A【解析】由题图可知,该耕作方式出现于华北地区,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地水利设施不足,垄槽可起到完善水利设施的作用。

二、综合题14. (2016·长春模拟)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

(3)填表完成图中①②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

(4)说明甲、乙两图中A【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沿海较为稠密,内陆较为稀疏。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

(3)(4)A地为商品谷物农业,B地为乳畜业。

共同特征: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产值高。

【解析】(1)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不一致,因此描述时应分段进行,东段等温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西段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从等温线分布疏密看,内陆和沿海差异显著。

(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定,图乙所示国家为法国;据河流流向可确定该国地势特征;根据地势高低和欧洲西部地形分布,可推测该国地形类型。

(3)①河流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地面积雪较多,到了春季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河流会出现春汛;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形成夏汛。

②河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多雨,河流无明显汛期。

(4)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适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而法国的西北部地区靠近大西洋,海洋性气候显著,适合发展乳畜业。

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共同特征为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技术水平较高;产值高等。

15. (2016·河南新乡、许昌三模)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材料三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答案】(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

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

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析】(1)湖南与广东交界处有南岭,故湖南南高北低、广东北高南低。

(2)由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看出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由第二产业比重数据可看出工业化程度,由二、三产业比重可看出三类产业结构层次。

(3)湖南有资源优势,广东有资金、技术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