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忠诚、诚信和爱情的故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忠诚、诚信和爱情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吴汉何尝杀妻》以一则传说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名叫吴汉的英雄在战乱中,为了保护妻子,毅然决定假扮成自己的妻子,吸引敌人注意力,最终成功救出妻子的故事。
2.2 课文重点词汇与句式词汇:战乱、英勇、忠诚、假扮、拯救等;句式:比喻句、对比句、设问句等。
2.3 文学手法分析对比手法:通过吴汉与敌人的对比,突显吴汉的英勇与忠诚;比喻手法:用“烈火炼真金”比喻吴汉的忠诚品质;象征手法:作品中的“妻子”象征着爱情与家庭。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每组选取一种文学手法,进行分享和交流。
3.3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作品进行改编,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第四章:课后作业设计4.1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4.2 拓展作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其他特点;选取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评价学生的创意表达,如角色扮演、作品改编等。
1吴汉何尝杀妻教学案
总序:42
课题:吴汉何尝杀妻
【今日格言】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没有挫折,就没有壮丽的人生。
课型:新授课执笔:曾德刚审核:许鹏执行时间:
姓名:班级组别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学习重点】研读课文,学习演绎论证法。
【学习难点】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预习导学
1、读懂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注音:篡()位燕蓟()自刎()诬害()校订()祠堂()捏造()无稽()释义、2)造句:
无稽之谈:
无中生有:
大书特书:
2、了解作者和《吴汉杀妻》。
3、回顾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高效课堂
(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
(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个别演练表述,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疑难问题)
(四)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提示:阅读、搜索、理解、分析)
问题提示(助学):
1、理解题意。
“何尝”是什么意思?文题是个什么句式?这样用问句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在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他用哪些依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通过批驳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5、谈谈你对“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看法。
(五)学生展示学期成果(个别演练表述,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三、当堂训练
完成“四清导航”习题。
学(教)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
2.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
2.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幽默、风趣。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历史的真实与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论述。
2.如何看待吴汉“杀妻”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讲解法:教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朗读、问答、讨论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2)掌握文中引用的史料及其作用。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被赋予了各种传奇色彩。
但这些描述是否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关于历史人物的争议话题——吴汉何尝杀妻。
(二)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作者邓拓,让学生对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有初步了解。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2、文中引用了哪些史料来证明吴汉未尝杀妻?这些史料有什么作用?3、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梳理文章的结构。
(五)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什么区别?2、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例子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形象。
2、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七)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和传说。
(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吴汉这个历史人物。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正确区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案
10吴汉何尝杀妻教学案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匡振华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顺畅阅读全文,品析语言。
2、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掌握演绎论证法。
3、领会作者对待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理清结构,掌握演绎论证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新课导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冲破了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破了封建时代的桎梏,治国安邦,政绩显赫。
但现今活跃在荧屏各个版本的电视剧竟将正史和野史融为一体,天马行空地大胆想象,虚构了大量与史实不符的剧情。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区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邓拓的《吴汉何尝杀妻》去寻找答案吧!二、自学自研用标注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疏通文中四则古文。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全文的逻辑结构。
1、字词积累自刎()给事()校订()篡位()无稽()死心塌地()2、翻译四则古文,直接将重要字词的意思写在课文中。
三、交流展示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说明理由并列出课文的结构思维导图。
四、课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燕薊( yān )篡位(chuàn )无稽之谈( jī)B、王莽( mǎng )自刎( wěn )质厚( zhǐ)C、潼关( tóng )典籍( jì)名臣( chén )D、奉诏( zhào )给事( jǐ)较定( jiào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基础梳理】、【课堂训练(第1题)】、【课后提升第一题:巩固提升】五、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听写生字词)二、目标导学,引入本节课新授内容。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逐层论证自己的观点的、2、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三、自学自研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要介绍《吴汉杀妻》的剧情?2、吴汉到底“杀”没“杀”妻呢?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又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出自己的结论?2、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准确。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人性中的善恶美丑。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3. 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人性、道德、家庭等方面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人性、道德、家庭等方面的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魅力。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及人物形象。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4.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课文情境。
5.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
2. 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的分析能力。
4.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提出新观点,评估学生的创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课文进行拓展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吴汉的忠诚和正直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吴汉的历史背景和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课文进行拓展学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享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课文。
(2)选择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2. 推荐学生阅读与吴汉相关的其他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难点1.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突破1.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关于吴汗的第一手资料。
2.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
2.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风格.2.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和结论。
3.让学生找出论据并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记忆。
2.从文中找到论点并读出来。
3.分析论据。
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介绍作者: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示学生: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题目。
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尝”两字上下功夫。
(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3.提问: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背景和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本故事讲述了东汉初年名将吴汉在战乱中误以为自己的妻子已死,后来又重逢,但妻子已被他人迎娶为妻。
吴汉为了国家利益,选择原谅妻子,并与她共同生活。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吴汉的人物形象,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吴汉的行为动机和道德选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东汉初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3. 分析人物:讲解吴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他的品质和道德选择。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吴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主题思想。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东汉初年的文学作品,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吴汉何尝杀妻》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探讨不期的价值观念。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抉择。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吴汉何尝杀妻》原文及相关注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历史人物吴汉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忠诚、勇敢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古代散文韵味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吴汉的生平事迹,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0吴汉何尝杀妻》word教案 (6)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2、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情感价值:1、口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教学难点口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联系对比法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对比法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1、导语:2、作者简介3、解题让学生明白用“何尝”加强反问语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和阅读欲望,突出中心内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同学朗读,边听边思考:2、整体把握课文(1)字词落实: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注意结合注释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听读设计的三道思考题三、进一步探究课文方法: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交流讨论明确:(1)四则具体史料,分别从吴汉的生平、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妇关系、吴汉的为人来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观点。
(2)从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说法。
方法:学生讨论,从反驳观点角度考虑。
方法:教师要学生用“如果……那么…….,既然……所以……”关联词语把推理过程写出来,然后教师讲述: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应。
四、总结全文:1、从反驳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得出结论及批驳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2、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进行比较,了解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五、作业:课外练笔结合看过的戏说的电视剧,以“我看戏中的________(人名)”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板书设计(剧作者)驳反作者观点:吴汉杀妻吴汉何尝杀妻具吴汉生平不能把看戏当成历史(中心论点)体家庭关系编历史剧时不能胡编乱造(结论)史夫妇关系料为人处事史料整体把握:汉代的历史典籍没有记载。
吴汉何尝杀妻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了解、学习演绎论证法。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1、了解、学习演绎论证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吴汉何尝杀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吴汉那里曾杀死了妻子?如果改为陈述句呢?吴汉未曾(不曾,没有)杀死妻子。
历史上吴汉是一个什么人?谁认为吴汉杀死了妻子呢?历史上吴汉到底有没有杀死妻子?作者又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驳斥“吴汉杀妻”的过程1、戏剧对待吴汉杀妻的观点?2、作者对待吴汉杀妻的观点?3、作者认为吴汉没有杀妻的理由(论据)?生平故事家庭关系夫人名位品行为人4、这些理由(论据)都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引用历史典籍有何好处?(客观真实,增强说服力)这些论据能证明什么?5、作者还用了那些论据?这两个论据能够充分证明吴汉没有杀妻吗?第三段第二句第八段最后一句。
三、学习演绎论证法1、演绎论证就是具有演绎推理模式的论证。
所以,要弄清演绎论证的特征,首先要了解演绎推理。
2、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出特殊(个别)的推理,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时必须的。
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假言推理是根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如:(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如果谁得了肺炎,他就一定要发烧;小张骄傲自满;小李没发烧;所以,小张必定要落后。
所以,小李没患肺炎。
3、第八段最后一句论据是如何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这个观点的?(演绎论证——假言推理)四、理清全文论证过程1、引论:全文的论点? (戏剧真实不等于历史真实)2、本轮:作者驳斥“吴汉没有杀妻”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论点)3、结论:历史剧不该胡编乱造板书引论:历史真实和戏剧艺术真实距离很大本轮:杀妻《后汉书》必记吴汉未尝杀妻(演绎论证)吴汉未尝杀妻《后汉书》没有记载结论:历史剧不该胡编乱造。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解析本教案所涉及到的《吴汉何尝杀妻》是清代小说中的著名作品之一,作者是富察傅恒,原名《双鸣记》,又名《曹豆腐幸免乎此》,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却道出了人性的贪欲和疯狂,因此,该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和警示。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对《吴汉何尝杀妻》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学目的1.了解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了解其文化特点,发掘文化内涵。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3.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
4.启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廉洁从政。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概述《吴汉何尝杀妻》的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2.教学重点:分别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事件及故事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和解释,重点分析以下三个方面:①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吴汉、何青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②情节分析:分析吴汉为何选择谋杀妻子、何青萍与吴汉妻子的关系等情节,从而让学生理解小说中深刻的思想含义。
③深层寓意分析:解析小说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比如:让学生思考权力的堕落和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讲授、问答、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教学顺序。
5.教学评价:采用评价单、课堂讨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吴汉何尝杀妻》的人物形象、情节分析及深层寓意分析,让学生了解清代小说的特点,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分析《吴汉何尝杀妻》的人物形象、情节分析及深层寓意分析,进一步掌握了清代小说的特点,了解了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1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1
总体构思:
本文以丰富的史料,运用了演绎法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作者在列举史料的同时,还注重对史料的分析,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逻辑严密,语言简练。
本文教学,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则通过示范来展示其思维过程,再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展示推理过程,以理解和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过程设计:
本文教学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畅谈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引入课文学习,然后比较自己与作者在看法上的差异,再通过拓展阅读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文的逻辑结构分析,对九年级学生而言确实有点难度,宜通过示范过渡。
学生则在说、读、论、识、用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
教学流程:
(一) 口语交际:我看古装历史剧
(二)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就古装历史剧谈了很多看法,确实在些历史剧改编年,许多历史人物、历史真实被窜改,甚至有些人物事件被改得面目全非,今天,我们来看看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戏拓先生针对一出名为《吴汉。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6
⑴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⑵《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吴汉生平)
⑶“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家庭关系)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复述《吴汉杀妻》的故事情节。
2、理解题意:题目是什么句式?改为陈述句。
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3、是立论还是驳论?作者驳什么?提出了哪些论据?哪个论据最有说服力?
驳论,批驳了“吴汉杀妻”一说。批驳《斩经堂》这出戏说吴汉杀了王莽的女儿,即自己的妻子,扶助刘秀恢复汉室江山。
2、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他的杂文收集在《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
二、字词积累
篡位(cuàn)燕蓟(yānjì)自刎(wěn)诬害(wū)校(jiào)正给事(ji)
奉诏(zhào)王莽(mǎng)祠堂(cí)无稽(jī)潼关(tóng)典籍(jí)
授课日期:
备课人:赵群友连续号
课题
10、吴汉何尝杀妻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思路,学习演绎论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驳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名人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3、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
4、学会对自己或别人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5、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初步学习演绎论证法。
3、学会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
4、学会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5、学会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敏锐的思维。
6、真正养成敢于提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吴汉何尝杀妻》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
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
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
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以马南邨为笔名。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
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
文痞姚文元给《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
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疏通文中所引古文的意思。
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
方法:教师提示:就历史考证来说,“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说有这么回事,不念旧恶材料就能够证明,当然为防孤证之陋,人们也尽力可能多找材料。但是说没有这回事,即使有很多材料也未必能证明,因为人们要说,这个地方没有过记载,你能保证别பைடு நூலகம்地方没有记载吗?通过提示学生会明白:本文所列举的四则史料。即使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不足为据。所以说说服力最强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这种说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备课组讨论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简介
3、解题
让学生明白用“何尝”增强反问语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和阅读欲望,突出中心内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同学朗读,边听边思考:
(1)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通过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
(3)通过批驳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2、字词落实:注意结合注释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三、探究课文
1、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来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
方法: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交流
讨论明确:(1)四则具体史料,分别从吴汉的生平、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妇关系、吴汉的为人来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观点。(2)从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说法。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第课第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2、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汉何尝杀妻
辉县市城北初级中学路现会
教学目标
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驳论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奸雄”------“英雄”
2、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
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
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
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以马南邨为笔名。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
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
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
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
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mǎ)南(nán)邨(cūn) 篡(cuàn)位(wâi) 燕(yàn)薊(jì) 自(zì)刎(wěn) 诬(wū)害(hài) 校(jiào)订(dìng) 祠(cí)堂(t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刎死心塌地典籍给事校质朴造次殊不知
3、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4、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三、课文研读
1、吴汉究竟杀没杀妻?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
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
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的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
2、课文用哪些证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一条证据是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
讨论并归纳:
课文引用了《后汉记》和《东观记》中的四则史料,证明了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的家庭关系正常,吴汉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但这些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
而是在汉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吴汉杀妻的根据,如果吴汉杀妻,那么《后汉书》一定有记载,《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没有杀妻,通过这样的演绎推论证明吴汉没有杀妻才最使人信服。
3、《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完全是无中生有强加在吴汉的头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
(所谓“诬害”可从愚忠、诛连的封建观念上谈,即人格独立,不该杀妻)
4、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
明确:他想说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不必要照搬史实,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四、精读品析
1、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引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有关记载证明吴汉与王莽及女儿毫无关系,边引典籍边分析边讲道理,所引历史典籍一条比一条更有说服力。
所以从本文我们可以学到一种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何谓“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
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
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顺带介绍与“演绎法”相对的是“归纳法”(即: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举例略
2、本文的说理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是针对那种不顾历史事实,捏造情节而扰乱视听的现象而写的,作者说明语言逻辑性强,准确、鲜明,例如在介绍“吴汉杀妻”的情节之后,作者鲜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找不到”。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是”“并没有”“更没有”“并非是”。
读来令人无法辩驳。
本文语言很讲分寸,如“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中的“有时”
五、拓展迁移
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