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最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过程: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袁绍骄傲自大,曹操战术正确。

一、赤壁之战:1.过程: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轻敌;③孙刘联军战略战术得当。

三、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建吴。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兴亡1.西晋的统一:①263年,魏灭蜀。

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皇帝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③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1、原因:①封王势力过大;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2、影响:①西晋迅速走向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减少,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1.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也称五胡)3.作用: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4.十六国:(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 课三国鼎峙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官渡之战经过和意义;赤壁之战经过和意义;魏、蜀、吴三国的成立;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经过曹操对两次战斗一胜一负原由的剖析,提升学生剖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实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剖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条件,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重要。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难点:三国鼎峙形成的原由三、教课方法:多媒体教课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创建情境 :请同学们赏识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吗?(《滚长江东逝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能够说人人皆知,尽人皆知。

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同学们想认识三国期间的历史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时代,领会丰富多彩的史实。

过渡 :那么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魏、蜀、吴 )鼎峙是什么意思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同样并立,相互对峙 )(设计企图 :创建情境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好奇心的驱遣下 ,学生快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一、官渡之战三国鼎峙的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还得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提及。

1.阅读思虑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盘据表示图”、曹操诗句“白骨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资料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东汉末年因为军阀混战,民生凋零 ,人民的生活特别困难,在这类状况下,人民最盼望什么?(结束战争 ,恢复沉静的生活)是谁适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类战乱场面,一致了北方呢 ?(曹操 ) 2.问题研究曹操( 155 年- 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定人。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练习五十七第1题【单选题】东晋的都城建康在今天的( )A、南京B、洛阳C、开封D、西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人南迁的原因D、淝水之战的背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C、北方人南迁和民族交融D、南方统治着提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A、北方B、南方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而展开。

这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从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等图片,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4.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列表归纳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三国志》(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桃园三结义”的视频片段,并向学生介绍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和电视剧,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接着指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这些历史人物有关,从而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说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及结果。

2.说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及结果。

3.说说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4.230年,谁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挟持的天子是汉献帝。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结果是曹操胜,特点是以少胜多。

(夜袭乌巢)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赤壁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是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特点是:以少胜多。

6.三国时,台湾名称叫夷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船队曾到达那里,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是西晋。

2.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司马炎,时间是266年,定都在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那时候,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十六国政权割据。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439年,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最终结束北方十六国纷争混战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作者为北魏时候的郦道元。

5.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东晋时代人,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无所不画。

他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女史箴图》6.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周 朝汉 朝附:公元纪年1、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回忆思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1.创设情境,深入学习: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问题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答案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A. 书法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

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
蜀吴

北朝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西魏
东晋



北齐
北周

南 朝
民族: 民族 交融
五胡内迁 北人南迁
经济 江南地区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科技文化繁荣
考点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特点
影响
曹战胜
曹战败
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 为三国鼎立局面 奠定基础 的形成奠定基础
3.(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 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 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 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 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 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政治:政权分立

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八 皇帝
晋惠帝
西 晋分王 封之 制乱影响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氾胜之《氾胜之
②南朝祖冲之②,北把方圆经周济率的精恢确复到小数点第七位, 书》、北魏贾思
创 ③制北《魏大郦道明元历③④》,宗民。写教族出交文了往化《的和水传交经播融注,》丰,富是了一中部华综民族文勰 元 书《》化朝齐、王民明祯要朝《术徐》光农、
合性地理学著作。
启《农政全书》
书法 ①曹魏:钟繇—楷书鼻祖;胡昭—擅长隶书;
艺术“② ③飘北东魏晋若::浮王碑刻羲云字之—体,书,矫圣苍劲—厚《重兰,亭粗集犷序雄》浑;。 若惊龙” 绘画 ①发展趋势: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
艺术 ②代表人物: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天下第一行书”
石窟
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大石窟:山西 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 窟、甘肃天水麦 积山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
利工程、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贰:知识梳理
考点 03 西晋与东晋的兴衰
建立
西
统一
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魏灭 蜀—晋灭魏—晋灭吴)
晋 衰落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历时16年,
西晋从此衰落。
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D.海外贸易拓展
主要原因:北人南迁
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 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民的辛勤努力 先进的生产技术
贰:知识梳理
考点 0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科学 技术
①北朝贾思勰《齐两民晋要南术北》朝,时我期国文现化存发最展早的的原因四大农书:西汉
一部完整的农①书江;南经济的开发
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全单元】》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全单元】》PPT课件

北方草原
合作探究: 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原因: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 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 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 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
266年

263年
蜀 吴
西晋
三国后期, 魏国实力增强, 吴、蜀两国日益 衰落。263年, 魏灭蜀。
266年,司 马懿的孙子司马 炎自立为帝,改 国号为晋,以洛 阳为都,史称西 晋。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版图范围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 钱被奉为 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 今之人,惟钱而已!” 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 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 “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能正确 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 能力。
2.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 族内迁的史实。
3.知道东晋十六国的对峙的史实。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
小组辩论大比拼Βιβλιοθήκη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还是倒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知识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操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生产明显回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266-316年)
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转折点:“八王之乱”后,迅速走向衰败
二、八王之乱
原因:晋武帝分封同性诸王导致宗室藩王实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的建立;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第16课三国鼎立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其中曹操的势力发展迅速。

1、曹操势力的发展、强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196年,曹操率军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经济上,采取屯田措施,组织兵士耕田,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2.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3、意义: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

2、过程:
曹操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裤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

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梁俊在赤壁对峙。

曹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有流行疾病,以致刚一交战,曹军便失利,撤到江北。

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

针对曹操这一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

”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

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

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

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

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

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

3、意义: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的背景。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2、三国鼎立的建立: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本课小结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统一走向分裂又逐渐统一的过渡期。

经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三个政权的相继建立,国家由分裂向区域性的统一,社会趋于安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知道史实和故事的区别。

(四)、课堂练习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B)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2.三国时期开始于( B )
A.219年B.220年C.221年D.222年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
4、下列朝代的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的是(B)A东汉B魏C蜀D吴
(五)、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势力的发展、强大
2.官渡之战
3、意义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的背景
2、三国鼎立的建立
3、三国经济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