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体系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时间知道大概,但是朝代更迭得弄清楚)二、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社会环境: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江南相对安定,北人南迁;(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劳动力和技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3)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南方统治者的重视;(5)劳动人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1.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3)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

2.意义: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1)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3、友好往来;4、改革;5、战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近400年)分裂的局面。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影响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a.有利于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暴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课标课标1.4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时间定位※知识详解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两晋◆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三国建立①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注意:不是曹操建立的)②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③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即南京),国号吴统治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②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灭亡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建西晋,后西晋灭吴西晋建立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是为晋武帝,后完成统一少数民族内迁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②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学习聚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东晋建立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即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专权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南朝建立①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②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六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南方开发条件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且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南方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疆域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注意:此时为南方政权最鼎盛时期)南朝中前期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陈朝只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三、十六国与北朝◆学习聚焦: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难点: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1) 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1) 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意义: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重点:1)隋唐盛世的表现2)唐朝的民族关系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隋唐的统一(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归纳笔记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归纳笔记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

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

”这说明A.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B.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完全对等C.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D.文化的双向传播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

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可知,中国的丝绸、儒学在影响着西方穿着与学术的同时,西域的物产音乐、南亚的佛教也对中国的日用习惯、音乐风格和儒学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影响,“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对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西域”、“日本”、“朝鲜”、“南亚”等信息可知,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并非世界性,所以不能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品行和才学,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项对应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项。

3、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________,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这一措施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激化了民族矛盾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答案:A解析:孝文帝追溯黄帝为先祖,改姓氏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A项正确;孝文帝的举措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北民南迁是战乱导致,而非孝文帝改姓导致,排除C项;北魏分裂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而非改姓导致,排除D项。

故选A项。

2、《择吏》诗云:“一从择吏靠私人,便有名门万石君。

……哪处没存宫暗宠,谁家不借祖余熏。

”从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推知A.贵族世袭政治加剧了诸侯割据B.地方推荐人才使官员道德水平低下C.阶层固化倒逼考试选官的推行D.才学成为当时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答案:C解析:材料诗句讲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被门阀士族所垄断,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了阶层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使得后世统治者吸取教训,推行了科举制,C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B项是察举制、D项是科举制,均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C项。

3、《唐会要》记载,初行两税法时,规定“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此外敛者,以枉法论”。

这说明,两税法()A.扩大了收税对象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C.简化了税收名目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此外敛者,以枉法论”可知两税法规定了应收税赋的名目,在此名目之外滥收的都要受到处罚,由此可知两税法是简化了税收名目,C项正确;两税法征收的对象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 项;根据题意叙述无法体现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控制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D项。

故选C项。

4、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政办公的场所,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
点总结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1)政治上:①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交融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

②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劳动力损失极大。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民族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4)各民族经济生活交流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政权更迭二、东晋的政治特点:门阀政治门阀士族的概念: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

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

门阀士族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划分。

三、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④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2)影响经济: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政治: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文化: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内容迁都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二)特点汉化为主;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三)评价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特点,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政权更迭二、对隋开通大运河的认识一方面,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泽被后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期,东
③西域:设立机构
唐朝中央政府先后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统辖 天山南北
⑤吐蕃: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入藏,唐 蕃和亲;唐蕃会盟
北的靺 ①东突厥:武力征服 鞨族粟
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开
贞观初年,俘获东突 末部强 明民族政策的作用?
厥可汗,东突厥汗国 大起来。
灭亡。草原各族有共利同于推唐玄动宗民族交融;
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噪,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屠隆《鸿苞节录》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
(1)含义: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 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①民族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迫,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民 族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频繁往来,使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快。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各民族之间的征战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汉字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使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关系趋于缓和,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九品中正制
(1)含义: 由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由吏部授官的制
度(2。)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 制了地方选人权。(门阀士族势力增强,加强中央集权 的现实要求。) (3)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解读)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解读)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从民族
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 外交
单元 交融到 三国两晋南北朝 国家分裂 江南突起 文化活跃 民族交融
特征: 大一统 隋唐 发展 共性
政治繁荣 经济繁荣 文化繁荣 民族交融 外交活跃 制度创新 江南开发 文化发展 民族交融
单元预览 时空坐标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三国两晋隋唐政权更迭示意图: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单元内容分析
结合教材P27单元导读,填充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的关键词。 1、魏晋民族交融:①魏晋南北朝包括 三国、西晋 、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几个阶段,
除 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②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 社会经济 在曲折中仍 有发展 , 江南 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 也有不少重要成果。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 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 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隋唐大一统繁荣:①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 疆域拓展, 经济繁荣,民族往来 和 对外关系活跃, 制度 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②自_安__史__之__乱__ 起,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 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任务1:江南的开发
任务2:民族交融 任务1:隋唐的盛世与衰落 任务2: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任务1:阶层从“固化”到“流动” 任务2: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 任务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任务2: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不断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解读
【2020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 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 领城的新成就。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知识归纳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知识归纳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势力范围:东到________,西及________,南跨________,北至________。

答案:大海陇山江汉燕山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代表(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

(2)道家:代表是________,崇尚________。

(3)阴阳家:以________为代表,提出“________”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主张“________”“非攻”,还提出了“________”的政治主张。

(5)法家:________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答案:仁政隆礼重法庄子逍遥自由邹衍相生相胜墨子兼爱尚贤韩非子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所学可得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有(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变法运动①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效果最为显著②商鞅变法内容③商鞅变法历史意义:答案:①君主专制;商鞅变法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汇总笔记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汇总笔记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A.佛教的广泛传播B.儒学的发展C.道家的日益兴盛D.三教的融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石窟中多以佛像为主,所以这些石窟的修造是适应了佛教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儒学和道家体系中都没有佛像,排除BC项;魏晋至隋唐时期没有实现三教的融合,排除D项。

故选A项。

2、下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A.科举制逐渐发展完善B.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桎梏C.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权D.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世家极大制约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唐朝时期的士族地主仍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阶层有待进一步流动,B 项正确;宋朝时期的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排除A项;士族控制国家政权是在魏晋时期,排除C项;唐朝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项。

小提示:3、下表所示是唐代宗在位时期关于枢密使的相关介绍,这一使职的设立A.反映了唐代宗加强皇权的意愿B.表明唐朝决策机制趋向完备C.使唐朝出现了宣官专权的局面D.标志着唐朝三省制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宗任命宦官担任枢密使,参与国家机密、政事的处理,负责上传下达,这体现了唐代宗加强皇权的意愿,A项正确;宦官担任枢密使,无法说明决策机制趋向完备,排除B项;唐朝后期,宦官权力不断扩大导致宦官专权局面出现,而不只是宦官充任枢密使导致的,排除C项;唐朝三省制并没有因为宦官充任枢密使而名存实亡,排除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4、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主要是由气候变迁而引发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对比汉武帝时期,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 项正确;农牧分界线的变化缘于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排除B项;气候变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总结例题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总结例题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

据此可知唐代A.没有严格的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B.岭南地区已经实现了赋役的征银C.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D.国家财赋的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怀集的庸调用银缴纳,结合“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可知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C项正确;材料与纳绢布代徭役无关,排除A项;唐朝尚未实现赋役征银,排除B项;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后国家财赋的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排除D项。

故选C项。

小提示:2、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A.唐高祖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D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没有使用开元的年号,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但后来‘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下列对材料中的“其”解读有误的是A.指的是九品中正制B.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实行之初主要以人物德才为品评标准,有积极意义D.形式主要是世袭爵位,容易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答案:D解析:根据“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可知是按照门第裁定人物的等级以进行选官,而非世袭爵位,D 项解读有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ABC项都是对该制度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项。

4、史家认为唐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其依据是两税法A.“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人口流移考详无地”D.“视田之入复三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科举制,与两税法无关,排除A项;“人口流移考详无地”指人口迁徙频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视田之入三倍”论述的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易错题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易错题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重点易错题单选题1、“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方田均税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C项正确;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实施于两税法之后,排除D项。

故选C项。

2、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答案:元谋人解析: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已经懂得用火了,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

小提示:3、影响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________,影响十分深远。

答案:思想解放地主阶级源头活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4、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________个监察区,每个区域设置________一人,监察地方。

答案:十三刺史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

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故答案为十三;刺史。

5、西汉灭亡(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________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_______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答案:安定统一经济解析: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也是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的条件之一。

2、南朝时,君主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刺史),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

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

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这反映了当时()A.庶族地主力量上升B.中央集权制度遭受破坏C.门阀士族影响巨大D.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派皇家子弟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但宗室往往兴兵犯上,为了监视他们,皇帝另派寒人出身的典签佐之,实际是代表皇帝监视诸王,牵制地方军事大政,题干材料“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反映了南朝时寒人出身的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上升,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排除B项;由题干可知,士族势力遭到限制和打击,排除C 项;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3、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C.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巩固D.汉、蒙两族的民族融合进程大为加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的唐蕃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審会盟后双方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C项正确;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汉、蒙两族的民族融合进程大为加快,排除D项。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手册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手册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手册单选题1、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僧尼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其中导致①至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经济破坏B.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C.选官制度变革导致世族没落D.政权更迭加剧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曲线图中①至②看到,此时期是北魏(宋—齐)统治时期,僧尼数目急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们需要精神寄托,导致佛教盛行;且统治者提倡,故出现僧尼人数急剧增多的现象,D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僧尼数量此时期增多,未涉及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兴盛,排除C项。

故选D项。

2、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答案:人类的起源解析: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证据3、(1)背景:________日趋剧烈。

(2)目的:________。

(3)代表:________。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_______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________;“废井田,开阡陌”;实行________;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________。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答案: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小家庭什伍连坐任免统一解析:根据所学(1)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单选题1、迦楼罗是印度神话中的神鸟,能够吞食蛇虫。

日本正仓院藏伎乐面中即有迦楼罗面具(如图),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

这表明当时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D.艺术已有东西合璧色彩答案:D解析:题干中面具面部高鼻体现胡人特征、帽子是中原形式,体现了东西合璧,D项正确;该面具无从体现是希腊文明特征,排除A项;面具体现了东方戏剧对西方的吸收,体现不了“互相”,排除B项;该面具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并不能体现中心东移,排除C项。

故选D项。

2、“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答案: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文景之治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小提示:3、措施:(1)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①确立________: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

史称“秦始皇”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卿泛指分管具体事务的诸卿地方③废除分封制,推行________——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巩固统一的措施:________答案:①皇帝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管具体事务的诸卿。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所以,①处为皇帝制;②处为丞相;③处为太尉;④处为御史大夫;⑤处为郡县制;⑥处为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下列选项中,唐代发明的农耕生产工具是A.B.C.D.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唐代发明的农耕生产工具是曲辕犁,A项正确;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排除B项;双尖木耒是原始时期的农业工具,排除C项;凹形铁锄是春秋时期的耕作工具,排除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5、唐太宗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擢用寒人微族。

这说明,唐太宗时A.社会安定繁荣B.君臣关系和谐C.皇权日益加强D.政治风气开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擢用寒人微族”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用人,不拘一格的特点,也体现了唐太宗时期政治风气较为开明,D项正确;唐太宗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当时社会安定繁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用人的特点,没有体现君臣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君臣关系和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用人特点及当时社会比较开明的现象,不能体现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6、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规定,自己口述或草拟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

这说明A.门下省掌握中央决策权B.三省之间权力混乱C.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D.中央决策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政策的执行有着严格的程序,就连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经过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说明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C项正确;门下省是审核机构,排除A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D项。

故选C项。

7、唐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统辖天山南北地区,先后在西域地区设置了A.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B.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C.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地区,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排除AB项;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8、《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这一措施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民族交融C.导致鲜卑族消亡D.有利于北民南迁答案:B根据材料“北语……正音……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材料内容要求官员都要使用汉语,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说汉语的措施,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时期改说汉语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不会导致鲜卑族的消亡,排除C项;材料所述孝文帝时期实行的说汉语政策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与北民南迁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小提示:9、分封制与____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答案:宗法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10、国家机构:_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下设________及各类事务官;实行________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答案:商王尹内外服解析:商朝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11、《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举措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答案:C根据材料“由是鲜有败事。

”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决策失误,C项正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排除D项。

故选C项。

12、发展杜会经济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答案:铸币盐铁解析: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

13、表现: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本人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________”答案:焚书坑儒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暴政在政治上主要体现为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以修建陵墓,甚至反复巡游和封禅,在思想文化上主要体现为实行文化控制——“焚书坑儒”。

14、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

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答案:B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助于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官员的出身而非文化素养,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豪强地主和曹氏政权的妥协,并不能抑制豪强,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不利于选官公平,排除D项。

故选B项。

15、___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答案:汉武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

填空题16、_____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

______年,隋灭____,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答案: 581年隋长安 589年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17、为结束分裂奠基:周世宗________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势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答案:柴荣解析:略18、答案: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作用: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的选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作用主要是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以考试为选拔方式,注重德才的是科举制。

所以①是九品中正制,②是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是科举制。

19、科技答案:南朝北朝《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禹贡地域图》隋朝唐朝火箭《千金方》《唐本草》解析:略20、江南的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为躲避战乱而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_______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业、陶瓷、________ 、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删去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答案:技术造船;解析: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为躲避战乱而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业、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