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西晋统治 ①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 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②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 族所灭。
2.东晋与南朝 (1)从东晋到六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 南朝。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支柱。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内容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
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①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吐蕃 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提示 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思维点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3)均势: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 北。 拓展提升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 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考历史精细大一轮复习(统编版)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考历史精细大一轮复习(统编版)

思考: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原因
唯物史 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 (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 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3)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铿锵
田园 诗 代表:东晋陶渊明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南朝骈 文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③隋朝: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 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 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典例研析】 (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答案】D 【详解】 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 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 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 名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和北宗神秀,时称“南能 北秀”。禅宗宗趣,在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得道,由一切事中所做皆向心求,久必 知心,知心即知佛。六祖慧能常言“即心即佛”,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 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北魏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注:图片修改方法—将图片复制到PPT 中则可编辑`【知识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制度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成就【难点】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性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更迭【任务一】请各位同学思维导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指出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很短暂的原因.【提示】第一: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矛盾、政治腐败1、过多封王(27个同姓王),导致诸侯手中权力过大2、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即位后贾后掌权,外戚干政与分封诸侯矛盾加剧3、八王之乱(导火索)4.、奢侈腐败严重(如石崇王凯比阔气)第二:士族门阀政治的影响:士族门阀在中央把持朝政、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潜在的割据势力第三:民族问题汉末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内迁,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新旧住民与各民族的矛盾,导致激化民族矛盾。

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第四、人民起义【小结】西晋统一短暂迅速灭亡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政府决策的失误(如封王过多)、政治的腐败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又未及时处理好与内迁少数民族的矛盾;在“八王之乱”打击和“五胡乱华”的背景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当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也是其根因。

【任务二】指出该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更迭频繁,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南北对峙。

但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二、制度变迁: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整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整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总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1.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制度创新(三省制和九品中正制)和士族专权,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3.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4.文化:佛道兴起;儒学危机;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科技发展。

【教材主干知识梳理】第5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

(2)蜀:221年,刘备建立,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

(3)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280年,被西晋所灭。

2.西晋(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完成统一。

(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羯、羌、氐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在西晋发生内战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知识延伸补充】[归纳整合] 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

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认知深化】
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1.从大乱到大治: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经历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得到改变,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社会因素。
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处于盛世的封建王朝一般注意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经济因素。
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的繁荣时期,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文化因素。
4.重视反腐倡廉:官僚体系的高效、清廉是封建社会良政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都很重视对官僚的选拔、监察,保证官僚队伍的相对高效和清廉,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因素。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考点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
1.、隋唐五代的更迭
2.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1)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到迁入地区,使这些先进的文化、技术得到迅速传播。
(2)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缩小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

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2.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

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3.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

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

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

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4.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荆楚一带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5.《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这反映了南朝末期( )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C.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的部分记载。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返回
2.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唐都洛阳外, 其余都开封。 (2)十国:南方 9 个+山西的北汉。 (3)后周世宗改革:清除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返回
提 关键能力

综合能力要提高
互动探究
返回
共研主题 1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 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明课标
划重点
通过了解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①四个“特征”: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南北对峙;民族交融;江 朝政权更迭的
南经济得到开发;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②一个“概念”:士 历史脉络,隋唐
族,理解士族对魏晋政权的影响、士族的形成与衰落。③一次“改 时期封建社会
返回
2.北朝(439~581 年) (1)政权更迭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历史 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 作用 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返回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
返回
知识点 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建立与统一 (1)581 年,杨坚建隋,都长安。 (2)589 年,灭陈,结束分裂。
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的高度繁荣,认 识 三 国 两 晋 南 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分两段掌握:前期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继续发展,经济繁 北朝至隋唐时
荣,出现隋唐盛世;后期“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出现了藩镇割 期的民族交融、
据局面,后被五代十国取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区域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220—280年)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年曹丕洛阳汉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西晋(266—316年):实现了国家的短暂统一。

①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②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

2.东晋与南朝(1)政治特点: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

②表现: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交融。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统治①民族交融: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淝水之战: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措施a.政治: 。

b.社会习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通婚。

②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政权并立,更迭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3.思想:儒释道三教思想交融。

4.民族:民族交融。

答案:220 匈奴、羯、氐、羌、鲜卑迁都洛阳民族矛盾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概况:581年建立,定都长安;589年,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618年隋朝灭亡。

2.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2.唐朝前期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的统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主题一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 十国的统治
1.隋朝的兴亡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 陈 , 统一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了贯通南 建设
北的_大__运__河__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
原因
灭亡
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每户按 人丁和资产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 唐后期: 内容 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意义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 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 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被两税法取代。
练习
1 材料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 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 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 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 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 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2)影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④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 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构建·时空坐标】【归纳·阶段特征】阶段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国家分裂与门阀士族崛起。

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

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影响深远。

(2)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3)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

(4)思想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也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阶段二隋唐隋唐五代时期(581—907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三省六部制到科举制,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经济上: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思想上:呈现多元特征。

三教并行,出现反佛思想。

科技、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与南北朝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

(2)西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赵育辉《论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格局嬗变特征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 答案 冲击中央集权;促进南方开发;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 思想文化活跃。
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 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 于东晋,衰落于隋唐。 (2)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 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奴 、羯、氐、羌和
西晋的 背景 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
灭亡
演化为内战
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 匈奴 贵族所灭
五胡内迁 (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 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少数民族逐渐 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淝水 ,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 的过程。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 而实现的交融;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交融。
2.北朝
北魏统一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南朝
建立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_宋__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 演变 均定都 建康 ,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本讲重要知识点1 三国魏(220266=46;洛阳)蜀吴(221-263=42;成都)(229280=51;建业)东魏北齐2西晋(266316=50年)北方: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南方: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士族政治。

4隋(581618=37年)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581北周外戚杨坚称帝,589灭陈统一全国。

5唐朝(618907=289)①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②唐与东突厥、西突厥、吐番、靺褐关系: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亲、会盟、册封。

③安史之乱、外重内轻、藩镇割据知识点一:政权更迭1三国:魏曹丕洛阳220266=46蜀刘备成都221263=42;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

吴孙权建业229280=51;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266316=50年;266,司马炎代魏建西晋;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3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知识点二1 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2南朝:420590=170;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宋、齐、梁、陈合称“南朝”,都定都建康,再加上吴和东晋,统称六朝。

3政治经济:①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东晋时,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争权夺利,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有关词语:等级、门阀、出身、身份、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庶族。

②经济:江南经济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造纸业影响:交融拓展思考、背诵:见P12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1政局: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和稳定。

2政权政策:江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5课时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5课时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3、兴起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 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 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4、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②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③ 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奢侈攀比、荒淫无度
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军事上掌握着私人
江山社稷、挥霍一空
武装,以致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外戚专权;
②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
“从童年到少女青葱,
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 我都像是被华盖稳稳笼
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
住的花朵,集所有光华
阶层,称为士族。 ③鼎盛: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北方高 门士族先后执掌政权,成为东晋政权主要 支柱;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起源和奠基——先秦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和巩固——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强盛——魏晋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停滞——明清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构建▪时空观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紧扣目标 情景构建寻突破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的史实,结合时间线索和地图变化 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2.认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社 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 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唯物 史观作出全面评价。 3.结合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相 关史实,认识民族交融在推动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的作用,形 成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家国情怀的 学科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西晋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

②南北对峙:出现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①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南朝更替: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士族形成: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江南开发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①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②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①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末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北方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

(3)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①贞观之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武则天的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③开元盛世:政治上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文化上大兴文治;军事上改革兵制。

(3)唐朝的民族关系方位少数民族概况西北突厥兴起: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建立与分裂: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方回纥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西南吐蕃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东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①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

②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①唐朝灭亡: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②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

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③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①创立:曹魏。

②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③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②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1)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2)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其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3.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①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朝后期:两税法①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时间唐朝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征收对象人口土地与财产内容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

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斗争①表现: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②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唐中期,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1)文学①先后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②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颜体和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代表作。

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3.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①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

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钻研多年。

②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