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以生态学学科为例
2022年7月第27期Jul. 2022No.2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以生态学学科为例梁 健(青海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青海 西宁 810016)[摘 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我国生态学学科发展现状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服务国家急需,尤其是青藏高原上的相关机构,要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开展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解析生态系统旗舰物种、特有物种的环境适应机理,加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助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一流学科;生态学;建设历史;建设现状;发展方向[基金项目] 2019年度青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多学科领域支撑的一流学科建设评估研究”(JY201909)[作者简介] 梁 健(1983—),男,山东烟台人,理学博士,青海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 Q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21-04 [收稿日期] 2021-11-10一、生态学发展历史生态学一词最早由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这一词汇来源于希腊词根“οικοσ”和“λογοσ”,两个希腊词根分别表示:住所、处所,学问、知识[1]。
关于生态学含义界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勒特、唐纳德·沃斯特、卡森、恩斯特·海克尔等科学家对这一名词的概念确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大家普遍认可生态学的概念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所有关系(或相互关系)的学科。
”公元16世纪之前,是生态学的萌芽期,科学家通过比较观察的方法,认识到环境和气候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1.26•【文号】教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08•【文号】教研〔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8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探析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探析作者:朱治亚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6期摘要:“双一流”是目前国家启动建设战略之一。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打破了传统比较有名气的高校门槛限制,如985工程大学,为了鼓励更多具有特色水平的高校和学科,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世界一流水平。
但地方高水平大学向“双一流”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双一流”的含义出发,深入分析“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
通过这项扶持来提高各大高校教学水准,减少传统教育的门槛,在高水平大学建造中能够提供更多发展道路。
关键词:“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15-02在新一轮的“双一流”战略建设中,国家更加注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文化传承等趋向发展,推动了地方高校在治理内部结构上的各种改革措施,在十九大报告上也指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领师生,不断在发展中走内涵建设,面对“双一流”建设机遇要牢牢把握。
在发展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各大高水平大学应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双一流”的含义通俗上讲,“双一流”就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在国家政策逐渐开放的今天,一些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自身的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双一流”的发展趋势,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最终可以服务于国家建设中[1]。
本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利于在世界竞争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如今,我国主张“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想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不能缺少这些强有力的教育学者的支撑。
二、“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往大众化发展趋势迈进,“只要你想读书就能上大学”、“只要你肯努力就能上大学”等等,这些思想灌输在人们的思想头脑。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doc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学校实施方案申报书
(部属高校)
学校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
2014年11月
— 1 —
表一、学科现状分析
— 2 —
注:本页可续页。
— 3 —
表二、总体发展目标
注:本页可续页。
— 4 —
注:本页可续页。
— 5 —
表四、分阶段的预期发展目标和分年度的绩效考核指标
注:本页可续页。
— 6 —
表五、人才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
— 7 —
注:本页可续页。
— 8 —
表五(续):学科队伍①
学科:负责人:
注:①第三方动态监测将以本名单为准;
②“序号”按各研究方向分别排列,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位列第一;
③“专家类别”栏中填写两院院士、国家千人、“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青年千人、基金委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国家级人才,以及国际著名学术组织Fellow、SCIE源期刊编委(须注明国际学术组织或期刊名);
④本页可续页。
— 9 —
表六、经费预算
注:本页可续页。
表六、经费预算(续)
注:本页可续页。
表七、审核意见。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打造一批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要真正实现“双一流”目标,只有依托中央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向地方大学倾斜,从而实现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整体提升。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发展中,地方高水平大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师资力量不足、科研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滞后等问题。
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以便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作用,并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包括财政、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还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来到地方高水平大学,加快推进学校的发展步伐。
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术水平。
地方高水平大学应该在学科建设上有所侧重,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合理调整学科布局,积极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
要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术影响力。
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领域,可以加大投入,打造特色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科研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尤为重要。
应该加强科研基础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征程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征程作者:宋广林唐兴芳贾俊刚郭凯锋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3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按照“面向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作出一流贡献”的总要求,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牢记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深化七部局院省共建机制,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实现了科教、产教、区校的深度融合,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在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绘就新时代学校发展使命蓝图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绘就新时代发展使命蓝图,明确“三步走”发展路线图,按照2025年、2034年、2050年三个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确立了“12345”发展思路,即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积极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
这一思路深刻回答了“强国建设、西农何为”的时代命题,使学校改革发展的路径更加明晰、驱动发展的合力更加凝聚、实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主 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 创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国际化办学程度 不高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一些高校过于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国际化办学程度不高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
05
建设成果与展望
学科建设成果
学科体系完善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科 覆盖面广,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才培养的需求。
学科水平提升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合作等措施,双一流建设 高校在学科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学科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学科评价体系建设
国际化办学策略
总结词
国际化办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详细描述
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 争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04
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门类不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学科高原不突出、 学科峰峦不多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热门学科的建设,导致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发展被忽视, 学科门类不全,缺乏综合性。同时,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导致创新性不足,难以形成高峰。此外 ,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科发展后劲不足。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作者:缐联平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在当前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背景下,讨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非常迫切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我们亟须加强地方高校内涵式改革与创新,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历史机遇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领头雁、排头兵,对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由于地方高校所占比重较大,他们的发展水平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地方高校植根于区域,联系广泛,互动性强,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地方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重任,在多种类型和规格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给地方高校留有一定的席位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了“鼓励公平竞争、破除身份壁垒”的原则,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对高校给予资金、政策和资源分级支持的模式。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提供与中央高校同台竞技、展示所长的机会;二是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的机会;三是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机会;四是进一步密切与地方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合作、扩大服务过程中彰显办学特色的机会。
北京地方高校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北京现有普通高校92所,其中部属高校38所,市属高校54所,有3所市属高校进入了一流学科名单。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属高校逐渐积累形成了具有首都特征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在服务北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基本形成了地方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四个群体。
结合当下世界一流大学中,给予理解与建议
结合当下世界一流大学中,给予理解与建议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离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
然而,我们的大学离世界一流水平究竟有多远?差距在哪里?我们实现赶超的路径是什么?如何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带着这些问题,2016年11月24-30日,中共中央党校第4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6名学员,在上海就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调研小组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并拜访了上海市政府的相关领导。
通过调研,调研小组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上海地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推进“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教育部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推进“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41期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日前,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在学习宣传中走在前列,在贯彻落实上作出表率。
要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方向、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基本途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
要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大国博弈形势复杂,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迈向世界领先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陈宝生强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局良好。
转入新的历史阶段,要按照可靠的、合格的、真实的、有特色、有竞争力、有产出、可持续的目标,坚持“特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建设。
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重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
二是服务重大需求。
分析把握人才培养的痛点、明确科学研究的重点、找到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支点,提供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服务,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创新发展。
三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进一步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加快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社会影响。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要进一步聚焦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制度体系。
找准“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找准“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作者:刘同舫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5期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一流大学建设要见真章、见实效,必须抓住关键着力点,全面落实内涵式发展的各项举措。
要大力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人尽其才的一流人才队伍体系、开放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开源创新的一流思想文化高地,将提升水平、彰显特色、做出贡献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多管齐下提升水平提升办学水平务求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水平和创新平台建设上力争一流。
培养一流人才。
培养一流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是质量和声誉所在。
浙江大学历来是国家一流人才的培养重镇,素有“东方剑桥”的美誉,培育了一大批诸如李政道、王淦昌、钱三强、马叙伦、史玉柱等引领前沿的学术大师、治国兴邦的政治精英、驰骋商海的商界巨子,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时代下,浙江大学要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指针,充分发挥创新型大学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的品牌意识,在国际交流、科教融合、交叉培养上进一步形成浙大特色,强化对学生全球视野、卓越能力素质的培养,锤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 四有”人才,造就一批能够担当起伟大时代使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一流接班人,让“ 东方剑桥”的老字号焕发新光彩。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牛鼻子”,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数量众多的一流学科为支撑。
浙江大学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着力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推动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高校重点发展的领域。
2015年,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目标,即在5-10年内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双一流的建设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机遇,各地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水平,为地方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一、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打造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
各地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地方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布局和建设。
同时,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独立,实现协同发展。
只有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产生更多的跨学科领域和前沿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应注重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在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等方面实现高水平。
同时,应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和学习环境。
三、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校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各地高校应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引入前沿科技、技术装备、高端人才,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同时,在科研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方面,应加大投入和力度,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和外向型的重要途径。
各地高校可通过与国际一流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
同时,可通过国际合作开展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为地方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加倍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师资、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如何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了当前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总体定位,明确办学目标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
在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好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要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上,站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考量,科学布局,精心筹划,确保办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地方高水平大学要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来支撑学校的整体发展。
在师资建设方面,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并激励优秀教师,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注重培育特色学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学科群,促进学科创新和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学科水平。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研创新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地方高水平大学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要着力提升科研创新的组织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创新体系,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和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开展前沿科研,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提高高水平大学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学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高大学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成为了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
而“双一流”建设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方向,将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机遇和契机。
“双一流”建设是指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而一流大学建设则是整体实力的展示。
“双一流”建设既注重学科专业的深度和特色,也重视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这也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地方高水平大学应注重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通过深化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地方高水平大学还可以加强学科交叉与交融,促进学科间合作与互补,培育跨学科交叉与创新的学术氛围,助力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举措,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逐步提升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水平,实现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而地方高水平大学正是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提升。
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互动。
地方高水平大学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化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为实现“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
砥砺前行赶超图强奋力谱写新时代山西高校“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砥砺前行赶超图强奋力谱写新时代山西高校“双一流”建设新篇章作者:顾昭明来源:《前进》 2018年第9期□ 顾昭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恒久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使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高扬旗帜,奋力谱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山西高校新篇章。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开启我省高校赶超图强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发展着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我们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定了发展目标、规划了发展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特别明确了教育对于我们进行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双一流建设学科方案
双一流建设学科方案第1篇双一流建设学科方案一、背景分析为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质量人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与措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1. 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体系。
三、建设任务1. 优化学科布局(1)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为基础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2)发展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3)强化特色学科,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学科影响力。
2.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4. 加强科研创新(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2)鼓励教师开展前沿性、原创性研究。
(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5.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1)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
(3)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科建设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 政策保障制定学科建设相关政策,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 经费保障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确保经费投入与学科发展需求相适应。
4. 评估与监督建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定期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预期成果1. 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1. 引言1.1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双一流建设旨在通过梳理整合高校资源,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
双一流建设旨在使中国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通过双一流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200字】1.2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仅是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更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作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以满足地方实际发展的需要。
只有地方高水平大学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也需要与双一流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2. 正文2.1 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日益紧迫。
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教育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1. 引言1.1 双一流建设背景“双一流”建设是指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推动高校建设与学科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划,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
他们不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还需要担负起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重任务。
而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和实力。
高校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项迫切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工作。
正是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1.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的质量和水平。
一个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密切相关。
只有专业发展不断提升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声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业发展,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也关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当重视和支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学校整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2. 正文2.1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要求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高 峰学科的建 设 目标 是若干学科方 向达 到 世界先进 , 培
育若= 卜具 有 国 际 影 响 力 的 学 术 团 队 。 I V类 高 峰 学 科 的 建 设} ] 标 是 成 为 支 撑 国 家 战 略 和 满 足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腱 的
顶 层设 计 , 超 前布 局
作 为 改革 7 t : 放 的排 兵 、 国家新一轮“ 两校 ‘ 市” 教 育
系, “ 高峰 ” 学 科 准 ¨ f : 一流 , “ 高原” 学科 着 眼 同 内一 流 。 “ 高 峰 高 ” 科 建 设 汁划 根 据 “ 强优 补缺 ” 的原 ! J ! J l , 币 ^ 设 一 批 帮t 小水 、 个 同 领 先 、 儿 具 备 1 力 一 级 学科, , J 【 一 流 实
党 的 十 八 人 以术 , 以习 近 同忠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高 度
类 高峰建 设范 网。 I I 类高 峰学科 建设 } j 标 是 一 级 学 科 ^ 综 合 实 力 国 内领 先 , 并 在 若 干 学科 方 向 达 到 世 界 一 流 。 I I I
审时 度 势 、 高瞻远 瞩, 高 度 重 视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 提 出要 建 砹 中 国特 色 的 I j f = 界 一流 火 学 , 推出了《 统 筹 推 进 世 界 一 流 人学 和 一 流 学 科 建 没总 体 方案 》 。
2 O l 3午 起 , I 救 委 埘 全 r f ] . 5 0 2个 学 科 点 建 设情 况 进 行 充分的摸 底侧研 , 埘l 海 高 校 学 科 的 优 骋 和 板 、 临 的 机遇 乖 I 】 挑 战 等做 …个 = 丽 评 估 。2 0 l 4年 出 《卜 海 高 等 学
核心学科 , 将 一批支撑 战略性 新兴产 业 、 上 海 经 济 社 会 技 展 急需f R尚 未 布 局 , 或 者 学 利. 基础较 好 、 能够提 升』 一 海 擎
体学 科 实 力 的一 级 学 科 纳 入建 没范 。
综 介改革唯 。 的试点城 『 i J , 上海积极对接 落实 国家 “ 双 一
面 的需要 , 推动 “ 商 ” } 起“ 高峰 ” 。 最 终 日标 是 形 成
j} 海地位卡 I I 【 的“ 商峰 【 『 l 】 显、 高原崛起” 的 高 校 学 科 体
聚焦 人才 。 引 育并进
高水平人才是学科 f 水 r的_ 关键 一 海 高校 “ 高峰 r ” 学 科 建 没始 终 把 引进 卡 I 1 培 育高 水 人 才 和 团队 1 成
流” 战略, 超前 们』 l 1 3 , 人 力推 进 “ 高峰高原 ” 学 科 建 设 计划 ,
高 原 学 科 分 两 类 进 行 建 设 。 I类 高 原 学 科 的 建 没 I I 标 足一级学科点水 甲国内领先 , H 至少 卜2个 l l | 级 学 科 或 疗向达到国际先进、 国内 一 流 水平 。 一批 全 国 第 三 轮 科 排 名进 入 全 国 前 3 0 % , 或 仃 同家 点 学 科 一匕 海 高 等 学 校 ‘ 流 学 科 支 撑 的 一 级 学 科 点 纳 入 建 砹范 围 。 I I 类 高
校 科 发 展 ’ 优 化 布 局 规 划 ( 2 0 1 4 4 2 0 2 0年 ) 》 , 同步推 f } J
。 ‘ 高 峰 ”“ 高原 ” 学 科 建 波 汁划 , 着力优化学利布局 、 凝 练 学 科 ‘ 向, 通 过 建 设特 鲜 l I J j 、 贞 献 突 出的 “ 商原” 学科群 , 提 『 } 个 巾学 科 体 水 、 。 同 时 , 面 向国际学 术前沿 , 以 及 国
学科 的建 没 日标 是 特 色 学 科 方 向达 到 周 内先 进 水 平 。 建 设 计 划 实施 以来 , 1 0 5 个 学 科纳 入首 批 建 设 范 … ,
J J l j 快 一流 学科建 设步伐 , 提高高校 学科 服务 家 战略和
海全球科技创新 l } 1 心 建 设的 能 力 。
心 仟 务 。结 合 教 育 综 合 节 , 破除 ‘ 些体 制机制 障褂 , 人 推进 I 海 高 校 人事 聘 刚 机 制 干 『 l 耕 酬 体 系改 革 , 优 化
投 入结 构 , 把 经 费 更 多地 H j r岛 端 人 ‘ 干 【 1 团 队 的 引 进 搜 培
科 埘 圈 际 一流 学 科 , 借 豁 旧 际
家乖 l 1 L海 人战 略 需 求 , 统 筹 学 术 发 展 与 社 会 服 务两 方
其 巾 I类 高 峰 学 科 2 2个 ,1 I 类高峰学 科 1 1 个 ,I I 1类 峰 学科 1 l 1 个, I V类 高 峰 学 利 8个 ;T 类 高 原学 科 3 7个 ,
I I类 高 原 学 科 l 6个 。
流 、 : 科 的 建
玳 j 验, 极 参 与 旧 际 学 术竞 争 , 努 力
芥
住 上海 市 财政 的 支持 卜 , “ 高峰高原 ” 学 科 建设 汁
提 斗 学科 的 刚 际 响 力 。 时, 现 有 学 科 布 局 中 遴 选 仃
较 发 腱 潜 /
‘
的 项 资 金 人幅 提 高 了人 绛 比 例 , 将经 费重点 H J j j f 进 和 培 育高端 人 才 。k I 家“ 蚁 ‘ 流 ”处 没 矗火机遄 , 怏促 进 校 攫 质 卜水 ’ r
文 I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 处、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 中心 , 副研 究员 郑 燕 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 处、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 中心 , 处 长、 研究员 杨 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