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复习材料纲要
中国审美文化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填空题。
1、闻名遐迩的莫高窟是盛唐时期的雕像2、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3、《三国演义》4、走向世俗与生活5、吴敬梓6、婉约、豪放7、社会型冲突和伦理型冲突8、“感于哀乐,缘事而发”9、陶渊明、谢灵运10、刘勰、“唯物折衷”11、韩熙载夜宴图12、山水13、儒家、道家、佛家二、名词解释。
1、乐府有两层意思。
①指的是汉代设置的音乐官署。
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
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郊庙祭祀、道路游行时所用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与当时专管宫廷雅乐舞的“太乐署”各司其职,共掌管乐事宜。
②“乐府”一词又指一种诗歌体裁。
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汉代乐府所搜集的用来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广义指西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乐府古题而又不入乐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
2、八股文明代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
3、金院体北宋后期流行女真族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
北方称艺人居住地方为“行院”,院本即行院通行之本,与宋杂剧无区别,元末衰落。
它是一种以调笑滑稽为主的小戏,演员由末泥、副末、引戏、装孤等组成。
4、南北宗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首创。
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后人将其与禅家中的南北二宗相比附,认为北宗画法细腻、拘谨,类似于“渐悟”;南宗画法粗放、洒脱,类似于“顿悟”。
前者重在工夫,后者重在灵感。
5、清商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亦名清商乐或清商曲,是在汉代相和歌曲的基础上,吸收江南民歌而形成的伎乐总称。
盛行于宫廷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
清商乐主要由吴声、西曲组成。
吴声原是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代的民歌,而西曲则是荆、郢(ying)、樊、邓(今湖北地区)的民歌。
两者的风格均较委婉抒情。
2018年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2018年“美学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美学的学科属性1、作为学科的“美学”概念的提出2、“美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3、“美学”在当今中国的学科定位4、中西美学发展概观第二、美的本质论1、美学史上重要的美的本质论说2、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3、美的相对性与共同美4、美与形式第三、审美感知论1、想象与移情2、直觉与表现3、距离与虚静4、物化与高峰体验5、关于“异质同构”第四:自然美1、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自然的审美属性2、在艺术中追求的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3、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4、关于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第五、艺术美1、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2、艺术的创造3、艺术的传播与接受4、不同艺术门类对美的表现5、艺术中的化丑为美第六、审美与社会生活1、劳动与休闲2、人类的诗意栖居3、超越与审美胸次第七、崇高与优美1、西方美学对“崇高”范畴的解说2、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阴柔”之美第八、悲剧与喜剧1、作为文体的“悲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2、西方悲剧学说3、中国传统文化与悲剧意识4、喜剧的美学特色5、荒诞、反讽、丑怪及其他审美范畴第九、中和之美1、“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2、和谐: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第十、审美教育1、美育的特点及其目标2、近代社会的“病态”与西方美育思想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华与糟粕4、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理想的培育主要参考书目:《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工程”教材《美学原理》主编:尤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审美学》复习提纲
《审美学》复习提纲《审美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西方美学史上大致经历了“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从主体——人的身上探讨美”三个阶段。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占据了上风。
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有了美的理式才有美。
另一视角是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之所在,这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学言论中已见先声,他认为,美依靠体积与安排。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从主体——人的身上探讨美的根据。
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斯诺宾莎首次提出美的根据在人身上的观点。
西方当代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很明确,那就是走向人,关注人的心灵体验。
2.中国美学史上人们怎样将美的问题与人自身联系在一起?主要表现在“在道德评价中论美”、“在人物品藻中论美”、“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论美”这几个方面。
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先秦时期美学思想已开始萌芽,但多和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出,“美与善同意”。
孔子提倡“尊五美”,实际是指五种德行。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东汉末年,人物品藻之风盛行。
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技术了很多名士的风流轶事,集中反映了魏晋时代人们的审美风尚。
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论美。
3.为什么说美离不开人?美是人从中直观到自身的东西。
从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的谬论中可以看出,人类意识不只是对现实存在的反应,它还可以是对现实存在的超越,所以美离不开人;美的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
因为无论是人体美还是艺术美,都只是相对于人而言,仅以人类的评判为依据,如果离开或放弃人类的评判那么美与丑之间就没有界限;只有“人的典型”才是构成美的尺度,审美中暗含着人的类特性对现实个体的提升,其尺度基于超越个体乃至特定群体的趣味,所以美的尺度以人的典型为基础,即以观念中人应该有的样子(理想)为基础。
审美文化
“审美化”是当代文化对“青春”的一种独特的呈现方式。说它是独特的,因为它不只是在传统艺术呈现的意义上对“青春”做“审美的呈现”,而且是在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整体语境中,将“青春”置换为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当代文化运动中,通过先锋艺术运动,消除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相互转化,两者混合在无限制的形象生产和体验中。因此,“审美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在于,它消除了传统审美的心理距离,将对形象的有距离的审美静观,转化为无距离的审美沉浸。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活动中,有两个特点必须指出:第一,鲍德里亚所指出的,影象与实在的界限的消除,即我们在审美化的生活中,不再能够区分影像与实在;1第二,拉什所指出的,在对形象的审美沉浸的体验中,我们强调的不是自我表现的二级体验,而是欲望投射的初级体验——取消主客体分化的即时感官享受。2简单讲,“审美化”是日常生活与艺术混合之后的形象化、平面化和无距离化运动。3
中国审美文化 考试重点
中国审美文化填空20个;简答四个;论述两个1、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的母题是鱼(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蛙(蛙纹彩陶瓮—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鸟(鸟纹彩陶钵—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
2、女乐的出现,意味着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人员已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社会功利意义浓重的原始音乐艺术已开始向着较具审美价值的音乐活动方向发展。
3、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饕餮纹。
4、乐山佛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雕塑。
5、周代乐舞的代表作是——《大武》舞6、嘉靖年间,在斗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创制出了五彩瓷。
6、盛行于东汉的画像艺术,其基本题旨主要有二,一为幻想性题材,主要呈现为神话、仙异、祥瑞等形象;二为对现实中墓主经历和生活图景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雕绘。
7、战争、英雄神话表现为怎样的审美特征:表现的是对男子伟岸的身躯、巨大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
父系时代是个赞美英雄的时代,也是个礼赞血与火的时代,英雄们就是在这血与火的纷飞中诞生和行动的。
这其中无论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以其不屈的灵魂、惨烈的壮举、前仆后继的精神,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8、谈谈我国进入父系时代之后神话传说的题材和内容。
父系时代,力量和勇敢成了讴歌的主题。
,顶天立地的英雄成了人们心中的新偶像。
如夸父逐日彰显了男子伟岸的身躯、巨大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更能体现其特点的是战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造就了一连串与战争和杀戮有瓜葛的大神,皇帝、炎帝、蚩尤、刑天,以治水著称的伯鲧和大禹。
9、青铜饕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美,正是这种以丑为美,以狰狞、贪婪、凶狠、丑陋为其审美特征。
怒目狰狞、令人恐怖的人面兽头像,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之感;龇牙咧嘴,头上长角的形状,既给人以凶残丑陋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这些刻镂在沉重厚实的青铜鼎上的饕餮,其纹饰狞厉而神秘,具有一种难言的深沉的力量,给人一种压力雄沉迩又神秘之感,这正是一种雄浑之美。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总汇(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第一章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
2、当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缺陷。
3、寻根文学的产生、代表作及不同形态。
答:文化“寻根”意识的萌动始于80年代初。
人们以追溯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所生活的土地的渊源的高度热情,开始以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坐标,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
80年代以来,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重建新型的民族文化观。
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艺术,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质。
“寻根小说”的先声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
汪曾棋的苏北小镇风情小说,刘绍棠、邓友梅的京味乡土、风俗画小说,古华的潇湘风情小说可视作“寻根小说”的前奏。
李杭育于1980年下半年发表《葛川江文化观》等文,显示出对寻求地域文化的自悟。
韩少功发表于《作家》1985年4月号上的《文学的“根”》拉开了“寻根小说”的最后一道帷幕,其“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的呼唤得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理论家的热烈响应,终于形成了一股有意识、有理论、有创作主张和创作实绩的文学“寻根”浪潮。
“寻根小说”的主将们或撰写理论文章,高扬“寻根”大旗,如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同时又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从而形成了一股蔚为壮现的理论与创作并行的文学思潮。
“寻根小说”在民族性、地域性上具有多样复杂的形态。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世事》)等讲述着发生在商州土地上动乱世事中各类人物曲悲欢离合、坎坷命运,透射出秦汉文化所固有的粗犷质朴,郑义的《远村》、《老井》以与现代文明相隔绝的太行深处的人物命运振荡出晋文化的回声;邓友梅的《烟壶》、陈建功的《找乐》力求凸现北京宫廷与市井的生活场景;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小说着意于天律民俗风情的体察与表现;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表现出对楚文化浪漫主义精神的追慕;陆文夫的《美食家》、《小巷人物志》》和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共同致力于吴越文化的开拓;王安亿从上海的小弄堂走出,以《小鲍庄》、《大刘庄》等小说楔入地域文化,郑万隆以《异乡异闻》开拓着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以往很少写自己民族的张承志,也以《九座宫殿》等作品展开了对回族文化的探寻。
面向当下的理论建构——《审美文化学导论》初读
消 弭…… 一 系 列 当下 现 实 其 实 在 提 示 着 我 体 意 识 , 则 成 就 了 它 的 又 一 个 鲜 明 特 色 。 们 :审美文化 研 究 在 今 天 理 应发 挥 理 论 反 该 书从 历 史 演进 角度 ,明 确 提 出 了 “ 美 审
◎ 王 德胜
王亚 芹
文化学的问题 等四方 面来探 究 “ 审美 文化
学” 的 学 科 特 性 , 进 而 确 立 起 一 个 孕 育 内
在 张力 的审 美 文 化 场 域 ,体 现 了鲜 明 的现
实关怀 、丰 富 的 学 术 积 淀 和 深 刻 的 学 术 洞
书 评 空
间
1 O1
剑则 在为 我 们 提 供 参 与 国 际 文 化 合 作 机 会 的 同时 ,也 把 文 化 本 身推 到 了全 球 危 机 的 风 口浪尖 ;它 向我 们 提 供 了表 达 本 土 文 化
特 性 的 可 能 , 却 也 更 加 深 刻 地 侵 扰 着 文 化
的民族 性和 地 域 性 基 座 。 至 于 科 学 技 术 日
“ 路漫 漫其修 远兮” ,它 的出版 发 行 ,记录 了
《 审美 文化 学导论 》 ( 社会 科 学 文献 出版 社 ,
当代 最 前 沿 的 《 记 》 研 究 者 们 对 《 记 》 2 1 , 以下 简 称 《 论 》 , 能够 以十 分 严 肃 史 史 01 导 )
研 究现代 化 发 展 之 路 的艰 辛 探 索 和 不 畏 艰 的 学术态度 提 出 “ 美 文 化 学” 的 学 科 建 审 难 的壮 志雄 心 。 相 信 集 古 今 之 精 粹 的 《 史 记 文献研 究集刊 》 的 面 世 ,必 能让 《 记 》 史 研 究谱 出更新 、更美 的华章 。 设主 张并认 真 加 以讨 论 ,应 该 说 不 仅 提 升 了审美 文化 研 究 的学 术 高度 , 同 时 它作 为 目前 国 内第 一 本 从 学 科 角 度 系 统论 述 审 美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纲要(下)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纲要(下)第一章1949—1976年文学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时间:1949年7月2日到19日内容: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和周扬分别就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所作的总结报告,具有在政治意义上清理文学传统、划分文学等级、明确文学方向的作用。
意义:①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②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③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四次大的批判运动的时间、内容①1951年的“《武训传》事件” (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②1954年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③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2100余人被牵连的“反革命集团案”)④1957年4月开始的反右斗争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的两类新颖的作品;百花文学。
提出时间:1956年两类新颖作品: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王蒙《组织部信赖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等):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邓友梅《在悬崖上》、李威伦《幸福》、丰村《美丽》等)“百花文学”: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当代文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异色彩。
理论上出现了关于现实主义、写真实的讨论,关于人情、人性、“文学是人学”的思考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在“干预生活”口号下出现的直面现实矛盾的小说、特写、杂文与戏剧;把笔触伸向人情、人性,探索人的内心复杂性的作品。
4.六十年代初三次文艺政策调整的内容。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短暂的1961-1962年也对激进的文艺政策做出调整。
现代西方美学复习纲要
1、理性主义美学是十八世纪以莱布尼兹、沃尔夫、鲍姆嘉通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莱布尼兹认为源于内心“天赋观念”的“理性的永恒法则”才能带给人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理,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沃尔夫把莱布尼兹的哲学运用于美学,提出了完美性的概念。
一个事物是美的,只是因为它是完满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完满,是因为它相符合自己的概念,一个事物之所以能产生快感,是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2、经验主义美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是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美学为前驱的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相对于传统美学,实现了三个转变:把传统的至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重经验实证的心理学方法;研究重心从对审美本质的追寻的客观研究向重视主体审美经验的主体研究;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
3、德国古典美学。
1790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出版,随后席勒写了《审美教育书简》、谢林写了《艺术哲学》,而1838年黑格尔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的出齐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全盛时期的到来。
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与理性主义的先天理性统一和调和起来。
康德美学想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找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的理性原则。
席勒作为审美关照和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
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是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4、德国古典美学之后的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向。
德国古典美学巨大的历史功绩在于确定了主体性的美学原则,改变了美学研究的方向。
第一、开启了心理学美学研究的大门。
康德“第一次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
黑格尔对美的分析启发了“移情说”的美学理论。
第二、马克思给美学的主体性原则注入了实践的内容,使美学研究的重心从主体的人转到了实践的人,使美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了起来。
第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美学理论颠覆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和艺术消亡论,彰显了艺术的独立性。
《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形构
来 显 然 有 谐 谑 甚 至 是 挖 苦 的味 道 , 但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 这 种 称谓 也 分 明表 明 了学 术 与 流行 文化 现 象 的 分 离 。 易 中天 、
活智慧 , 甚 至 不 乏 感 性 形 态 。2 0 0 7年 《 于丹< 庄子> 心得》 的
大 热 引 发 了一 场 庄 子 文化 的风 潮 。2 0 0 7年 至今 , 大 学教 授 、 媒体人 、 作 家 等 各 类 作 者 出版 的 有 关 庄 子 的 “ 心得 ” 式、 “ 生 活 宝典 ” 型 的 大众 读 物 不下 1 0 0种 。 若 从 当代 审 美 文 化 的宏 观视 域 观 之 , 《 庄子》 的文 化 风 潮 完 全 可 以称 得 上是 “ 《 庄 子》 当代审美文化” 。1 9 9 0年 代 以来 的 当代 审 美 文 化 讨 论 将 其
理论 内 涵 聚焦 于 生 活 与 感 性 层 面 , 《 庄 子 》 当代 审 美 文 化 也
于 丹 来 自学 界 , 但他们所讲的内容并非学术 , 充 其量 只 是治
学 的衍 生 品 。 学 术 不 可 能大 众 化 , 其 衍 生 品却 可 以畅 通 无 碍
地 进 入 大 众 生活 , 成 为 大 众 生 活 的一 部 分 。在 当代 社 会 , 取
值 及 文 化 博 弈 等要 素 彰显 出《 庄子》 当代 审 美文 化 的 多维构 成 性 。 [ 关键词 ] 《 庄子》 ; 审 美文 化 ; 生活 ; 感性 ; 多 维 构成
[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2 2 3 4 ( 2 0 1 3 ) 1 1— 0 0 4 2— 0 3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代中国审美形态是指今天在中国本土流行的审美形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独有的审美形态;第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第三,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第四,正在生成的审美形态.这些形态文化的和美学的现实意义,都需要我们认真梳理,以便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一、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一)种类1.中和.这一源自儒家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由数百名表演者举着和字的招牌,随着鼓点做出的和字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作为汉字,以方块的结构对称的组合,使得中和的概念得到形象、生动的图解.放眼看去,和谐不仅在故宫建筑那秩序井然,对称和谐的风格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建设中亦可见到;不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皇家园林,不论是四合民宅还是州府衙门,不论是荒城古堡还是古村遗镇,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和谐对称思想,在直观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和的审美形态.这种建筑复古的潮流,实质上也是当代中国审美心理中中和这一传统审美形态的折射.由于中和分为外在的中和和内心的中和两种情况,而且内外一致,互为表里,因此,客体表现情感,情感投射到客体,就是理所当然的.外在中和以建筑、园林为主,而内在的中和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温柔敦厚的诗风和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为标志,都强调事物的和谐对称,情感的节制适中,以达到外在和谐与内心和谐的统一.当代审美趋于多样化,但保持中和,避免褊狭和刺激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不仅在建筑上,而且在流行的山水写意、工笔花鸟、行楷草书以及古诗词的唱和中,在棋道、茶道中,尤其是在民俗主导的节庆活动中,中和都是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形态.2.气韵.这一源自中国气的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小说、舞蹈、书画、影视创作以及气功实践中仍在广泛流行.金庸广为人知的武侠小说中,那些绝世的武功,大都离不开真气的功用,如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就凭着内功运气将封死的石门击碎;黄老邪吹起悠扬的笛声,却致落英缤纷,桃林挪移;各位绝世高人,都凭着内功发出的气韵而毙敌于无形,真可谓黯然销魂.当代电影《英雄》中,在秦军万箭穿屋之际,书馆的老先生仍在教授剑字的写法,室外是为师生抵挡箭镞的英雄豪杰,他们运气舞剑,击落万千乱镞,腾跃起舞,剑气倒逼千军万马;剑字之舞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武侠大写意.至今在进行中国书画创作时,提笔运气仍是一个基本的技法,无论是如椽巨笔,还是方寸狼毫,都是在气的推动下的落笔之作.不论是行楷还是草书,也不论是山水写意还是工笔写意,都讲究气的运行和气的节律历历如在目前.不仅书画作品要求气韵生动,而且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也要求有韵味、有生气、有气势,达到栩栩如生、生动别致的审美效果,从而显现出气韵作为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和文艺创作中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3.神妙.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大道哲学的名词,是对构成世界、构成大道的阴阳变化莫测的属性的揭示.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形态,神妙具有极强的统摄力和非常广泛的表现区域.从哲学到功夫;从艺术到技术;从精神到物体;从想象到创造;从过程到效果,都具有神不可测、妙不可言的审美效应.可以用来形容功夫表演的神功盖世,书画作品的神品、妙品,艺术魅力的妙不可言,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指挥艺术的用兵如神,科技创造的鬼斧神工,国家形象的神州大地,等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妙这一审美形态,是基督世界、神佛世界、仙怪世界之外的侠客世界中神妙奇迹的集大成者,是侠又超侠的精神盛宴,充分体现了凡人的超乎想象的神奇魅力.由于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延伸具有无限的期待,因而,神妙作为审美形态,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会是充满魅力的审美形态.4.意境.这一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为情景交融,在结构上具有道家的有无虚实统一、佛家的空寂与灵有辩证的最高审美形态,其结构决定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妙不可言的审美效果.在当代艺术如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意境仍然存在,而且是品评诗歌、绘画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但当代艺术意境的最大特征在于已经得到了科技的武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从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王扶林编导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不仅音乐、歌曲和画面富有意境,而且达到了意境中的空灵.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和母亲》中,初恋的母亲在山间小道上的等待、追赶、盼望,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中那些密林深处的打斗,都具有很强的意境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意境已经在大型节庆广场艺术和旅游实景艺术中再现.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国画卷轴,印象西湖、印象漓江、印象云南等,都借助于高科技的声光电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虚实统一、耐人回味的审美效果.另外,意境的实体景观化,有着与美国利用虚实真幻结合原理打造的全球影城娱乐和迪斯尼世界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处就在于中国的实景艺术,是一种观的艺术,注重的是调动观众的想象,是对想象力的扩充.而美国的3D互动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注重的是观众由惊悚引起的刺激,谈不上想象的发挥,因为都是一个个紧逼的冒险,有时令人窒息.当侏罗纪公园里的冒险河上张开大口的恐龙向人袭来时,还来不及恐惧,就已经随着船体掉进了几十米深的水道深渊;坠落的瞬间,五脏六腑都仿佛被整体掏空拽出,无疑是对想象空间的无情的切割.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在现代审美文化背景中边界似乎更加清晰了.5.飘逸.作为一种风貌或风姿,飘逸在功夫影视艺术和敦煌飞天造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竹梢上的打斗, 《英雄》中水面上的较量,褒衣博带的当代飞天舞台形象,城市雕塑飞天形象,室内装潢飞天形象等,表现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轻灵潇洒之美.尤其是基于飘逸这一审美形态的飞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也不仅仅是中国电视艺术最高成就奖的标志,而且还是中华腾飞的飞天之梦的象征符号.中国之有飞天,就如美、德、俄诸国之有飞鹰的国徽,早已不是地上爬行的长虫,而是飞龙在天的同义.我们所说的飞天梦,已经落实到了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登月摘星正在变成现实.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敦煌莫高窟中就有了中国人改造古希腊古罗马的安琪儿、印度的神鸟、中亚细亚的羽人而形成的褒衣博带、满壁风动式的这个飞天.中国的飞天舞剧不仅在国内成为国家永久性保留剧目,而且在全球演出,誉满天下.一个修长、苗条、轻灵、风动的飞天,不仅是中国道家逍遥思想、隐逸生活、潇洒行为和理想身形的表现,而且还是中国人现代梦想的图腾.6.阴柔与阳刚.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生并存观念,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一体双面的风格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写真.按照道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阴柔与阳刚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整体存在,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因此,中国传统并不认同一悲到底,一刚到底的直线的一去不复返的思维方式,而是承认事物在对立面中的转化生成,认可对立因素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诗词流派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历代诗家往往能够在突出某一种风格的同时做到两种风格兼济.如李白、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形态特征在当代得到了延展.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一反时期样板戏高大全的绝对阳刚和缺乏人之常情,更加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英雄人物性格的两面性.英雄既能顶天立地,又具儿女情长,少不了谈情说爱,风花雪月,从而赢得了观众和读者.中国文学终于走向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跟阴柔与阳刚的传统审美形态得到恢复有着直接的关联.人性具有根本性,大于阶级性、政党性、民族性,是阴阳两面的有机统一.虽然表现在具体的个体身上,有时阳重阴轻,有时阴盛阳衰,但阴柔与阳刚的一体和合却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大阅兵中既有男性的雄伟、壮美,又有女兵的飒爽英姿,刚柔兼济,相得益彰,是壮美与优美的辩证,体现了阴柔与阳刚的统一.7.清丑.在庄子的着作中有大量的对于外表奇丑却有大德大能的男子的描述,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清丑这一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道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风俗中广泛流传.如八仙的故事和人物画像、达摩的故事和画像、隋唐英雄的故事和画像,天王、门神的画像等,虽然有着凶煞的外貌,但因其内在的美德和镇邪降魔的功能而受到百姓的喜爱.清丑形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仅张果老出行倒骑毛驴极具喜剧效果,而且相对于钟馗的凶煞,《钟馗嫁妹》的画像却充满了谐趣.由于民俗是最难被强力改造和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因而,清丑这种来自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的审美形态,就不仅是当代流行的审美形态,而且还已成为牢固的民间审美理念,成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形象标识.事实上,中国的这种建立在民间信仰和民俗传统基础上的清丑,是不同于西方文艺中所表现的丑陋形象的,如夸西莫多、欧米埃尔和恶之花等.这些都是凡俗中的丑陋,清丑却表现了传奇人物的非凡功德和形象力量,具有象征的意义和理想的寄托,而西方的丑陋形象却只有对比的意义.以上几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历经千百年的检验和筛选流传了下来,而曾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更多的审美形态如《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中的许多范畴却被历史所遗忘,早已遁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其概念级差等级较低而没有统摄性外,还因其词汇语感也与今人的欣赏习惯不大合拍,很少被使用.而以上所列审美形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发展的前景依然乐观.原因就不仅在于其符合今人的欣赏习惯,具有概念的统摄性和流行的久长性,更在于这些审美形态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的审美心理中,成为民族审美观念的深层积淀,还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二)特点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传承性.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为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就是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得到传承的见证.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当代流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即从古到今的连续性,今人对古人的传承,是传统的现代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所在.2.技术性.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流传至今,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现代色彩.色彩之一就是技术包装.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影视艺术、舞台艺术、大型实景艺术、广场艺术中,大多借助于影视技术、声光电能技术、3D技术和复制技术,使其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展现,具有了为古代审美形态所不具有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出技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助推功能和润滑功能.3.图像性.当代是一个图像增殖时代,视觉冲击已成为审美事实的构成要素.在古代只是作为诗歌想象中的意境,现在都可以变成图像,甚至成为影像.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艺术,如《印象漓江》、《印象西湖》等,将在古代只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诗歌意境,变成了可视的艺术图像.4.展演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广泛地存在于艺术、人生、自然以及三者的结合之中,呈自然状态,并没有刻意的展现.而如今,古代审美形态往往在活动、体育活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图像包装,成为广场艺术、实景艺术而被充分展演.如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就是很好的例证.5.实用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具有自然存在的特点,因而具有超功利的属性,具有审美的纯粹性.而当代利用高科技充分展演的古代审美形态,其目的在于经济效益和外交上的获利,因而其实用功利色彩更浓,形式大于内容,视觉冲击力和炫酷特点对审美的表面无功利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不仅是艺术中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且更能说明中国审美形态发展的稳态性特征.文化的稳态性是一种文化的本体性存在的重要依据.如果缺乏这种稳态性,任何文化都无法确立自己的本体地位,将在诸多文化的碰撞中失去自我.以上中华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其稳态性特征正好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本体性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一)种类1.悲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悲剧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悲剧.对此,鲁迅就曾有过结论.中国有苦戏而无悲剧,表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与毁灭的结局的根本不同.但随着话剧的引进,产生了悲剧这一审美形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写于上世纪30年代并获得巨大演出成功的《雷雨》.曹禺的《雷雨》以一种三一律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封建买办大家庭的悲剧.建国后,由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制,拖曳光明的尾巴又具有回归传统大团圆的审美倾向.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于无声处》则是新时期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只是西方悲剧剧种的移植,是西方审美形态的中国本土化.2.荒诞.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的审美形态,建立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荒诞剧的基础上.荒诞剧也称反戏剧、反传统戏剧派.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多用梦魇和地狱特征的场景,人物奇形怪状,语无伦次,本能冲动.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犀牛》,贝格特的《等待戈多》都是代表作.荒诞剧起始于上世纪法国的荒诞戏.荒诞剧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移植到了中国.川剧作家魏明伦导演的《潘金莲》被视为中国的荒诞剧代表.荒诞作为起始于西方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的种类紧密相连.而中国古代则有荒诞意识而无荒诞艺术.中国禅宗的空手把犁头,步行骑水牛.船在桥上走,人流水不流,王维的《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芭蕉等所表现的反常合道都具有强烈的荒诞意识.但要把这种只在少数禅宗公案中流行的怪诞之语视为纯粹的审美形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它缺乏审美形态的普遍性特征.但荒诞作为西方审美形态,已经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3.崇高.中国古代有阳刚、壮美、豪放等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崇高有相近的含义.但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的这类表现壮美的审美形态缺乏西方的崇高中所具有的惨厉与冲突,因而不能被称之为崇高.就我所了解,中西方在面对人与人的冲突时的崇高具有一种共通性,都赞美和崇尚英雄.但在面对与自然冲突时,西方表现得特别强烈,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冲突更多地被对天地大美的赞赏所掩盖.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的中国小说、战争小说具有西方式崇高的特点,表现了主人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小说《黑海潮》、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可以说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惨烈空前.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渴望,表现人与自然冲突的崇高,将会有更大的表现空间.(二)特点在当代中国,已被本土化且在流行的西方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西方血统.来自于西方艺术体裁和种类,如悲剧、荒诞都是西方的剧种,是西方血统.崇高也来自于西方,最早与文体风格相关,后来才与大自然的巨大压力相联系.因此可以说,即使是中国移植了西方的悲剧、荒诞和崇高,但其根源或原始还在于西方,受到西方文艺体裁和种类的制约.这也就是文艺的形式对文艺的内容的制约性.2.中国精神.即借用西方的体裁和种类来反映中国的现实,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因此,西方的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内容和精神的制约,如崇高.中国的《红岩》表现的是视死如归,绝不苟合,不搞fine play.按照西方的好玩规则,在战争中不得已时的投降,做俘虏,都是战争游戏中的必然环节,并不是可耻之举.而在中国的《红岩》中,则表现了宁死不屈、宁死不降的大无畏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可歌可泣.这一点甚至与中国古代的战争小说或小说中所表现的变通意识也完全不同.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突出了关云长的宁死不降,而在《水浒传》中,并不十分强调宁死不屈. 《水浒传》的英雄白日鼠白胜就是因为扛不住打而招供的.打虎英雄武松面对蒋门神、张监军的酷刑只好求饶棒下留命,从而换来了大闹飞云浦的复仇.这被称为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而在西方正统崇高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小说,则突出了人不与敌人妥协的决绝精神.再如荒诞,西方的荒诞戏只是反戏剧,而中国的荒诞戏则是反常合道.让安娜卡列尼娜与潘金莲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物同台对话,就是一种中国式的热闹和荒诞.3.融合性.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中西审美精神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当代中国文艺中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可以在德国的《贞德》、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艺作品中找到根源,表现出中西审美形态的融合性特征.当代中国审美形态中的西方血统流行,一是表现出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二是展现了脱胎于文艺体裁和文艺种类的西方审美形态在与中国本土的审美实践相结合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这一规律的制约的现实.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西方审美形态的形式化与中国审美内容的实质化的结合.三、中西共通的审美形态(一)种类1.优美.这是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尽管中西方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所不同,但对于小巧、光洁、柔美、可爱的欣赏,构成了中西优美审美形态的共性.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审美趣味的趋同,首先就表现在对优美的兴趣的大体一致上.世界性的选美,旅游景观的星级标准就是这种趋同性的说明.2.壮美.中西方都有对于壮美的兴趣和欣赏.高山大海、长空万里、大漠戈壁等是人们欣赏的壮丽景观,巨人、伟人、伟业,也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世界各国在将大与小、强与弱、壮与秀进行对比以显示不同种类的审美形态的同时,往往以称大为荣,以称小为耻.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各国竞相称大,如大英帝国、大韩、大日本帝国等.而对敌对国则竞相称对方为小,如小日本、日本鬼子等,就都显示了世界各国对于壮美这种审美形态的认同.3.滑稽.滑稽是中西都有的审美形态.西方的滑稽来自于喜剧,中国的滑稽来自于模仿和取乐.优孟衣冠中的优孟就是中国先秦时代的滑稽艺术家,汉代的东方朔也是此类不依托于艺术体裁和种类而在生活中制造滑稽和娱乐效果的天才.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滑稽往往对中国人没有触动,中国的滑稽对西方人来说也难以理解,但对滑稽这种审美形态却有着共识.4.幽默.幽默有时也与滑稽相关,但幽默不需要借助表演,而是更多地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幽默由于跟讽刺相关,表现出巧智和批判,但最终审美效果是引起忍俊不禁的笑,一种审美愉悦.幽默又分冷幽默和热幽默,热幽默表现为温馨赞美,冷幽默表现为冷嘲热讽或幸灾乐祸的黑色幽默.但由幽默所引起的开心的笑则是中西方所共同欣赏的.(二)特点1.普遍性.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表现了人类某种共同的审美趣味或审美标准,体现了美的,因而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基于共同的人性.2.愉悦性.优美、壮美、滑稽、幽默这些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其共同的功能在于愉悦性.不同于悲剧的压抑和悲壮,不同于文艺与现实的悖谬,也不同于崇高的惨厉和冲突这些审美的逆向价值或逆倾向,它们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正向价值或顺倾向.3.大众性.文艺为绝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所喜闻乐见是世俗生活的基本特征.而审美形态的大众性则表现为以优美和壮美取悦视觉,以滑稽和幽默取悦心意.但正是这一媚俗的大众性,决定了中西相通审美形态作为文化连接地或融合区的功能,使得中西文化在俗众认可、俗众愉悦的前提下展开交流和对话.如果取消了这一大众性,也许中西的科技交流、知识交流仍会进行,但文艺和审美的交融将会受到影响.总之,普遍性、大众性、愉悦性是构成中西相通审美形态普适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同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意义.四、正在生成的中国审美形态(一)种类当代审美形态除了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延续和西方审美形态的本土化之外,还在不断生成新的审美形态.1.戏仿.按杰姆逊的说法,戏仿是滑稽地模拟原作独特风格以。
审美类作文提纲模板范文
审美类作文提纲模板范文一、引言。
1. 对审美的定义和重要性的介绍。
2. 提出审美类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审美的内涵和外延。
1. 审美的内在含义。
a. 审美的概念和内涵。
b. 审美的特点和价值。
2. 审美的外在表现。
a. 审美的形式和方式。
b. 审美的对象和范畴。
三、审美的特点和要素。
1. 审美的主体和客体。
a. 审美的主体,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b. 审美的客体,客体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2. 审美的特点和要素。
a. 审美的情感性和理性。
b. 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四、审美的培养和提升。
1. 审美的培养途径。
a.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b. 通过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2. 审美的提升方法。
a. 培养审美兴趣和爱好。
b. 提高审美鉴赏和品味水平。
五、结语。
1. 总结审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强调审美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性。
审美类作文提纲模板范文。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的主观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验,更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评价。
审美类作文是对审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阐释,对培养和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审美的概念和内涵,审美的特点和价值。
审美的内在含义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评价。
审美的外在表现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对美的欣赏和评价,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
审美的特点和要素包括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审美的情感性和理性,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审美的主体是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审美的客体是美的特征和价值。
审美的情感性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审美的理性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的客观性是美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审美的主观性是人们对美的主观认识和主观体验。
审美的培养和提升是通过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来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
审美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包括美育课程、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
审美鉴赏类作文提纲
审美鉴赏类作文提纲
段落一,古画里的市井烟火。
哎呀,你瞧瞧那幅《清明上河图》,真像是把咱们带到了北宋
的大街上!画里的人儿忙得不亦乐乎,有卖菜的、有赶车的、还有
聊天的,都活灵活现的。
那些房子啊,错落有致,一看就知道画家
花了不少心思。
看着这些,我都仿佛能闻到那街头小吃的香味了!
段落二,高楼里的现代感。
走在大城市里,一眼望去都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
这些建筑啊,线条简洁、造型流畅,一看就知道是现代
的审美风格。
它们不仅好看,还代表了咱们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让
人看了就觉得心里舒坦。
段落三,大自然的绝美风光。
登上山顶,那种景色,简直美得让人窒息!山连着山,云绕着云,就像是进入了仙境一样。
站在这里,感觉整个人都被大自然包
围了,心里啥烦恼都没有了。
这种美,真的没法用言语来形容,只
有亲自去感受,才能知道它有多震撼。
段落四,音乐里的梦幻世界。
晚上听场交响乐会,那感觉真是太棒了!音符在空中飘啊飘,
旋律和谐又悦耳,听得人心里都酥了。
音乐啊,就像是一种魔法,
能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忘记所有的烦恼。
每次听完音乐,我都觉得心灵得到了净化,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
段落五,书里的奇妙天地。
打开一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里面的
故事啊,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让人泪流满面,还有的让人惊叹
不已。
立文《当代中国美学》
立文《当代中国美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美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美学作为一种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又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一、引言:探讨当代中国美学的背景与意义当代中国美学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精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研究当代中国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核心观念与发展趋势1.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如古代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创作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2.社会主义美学价值观的建立当代中国美学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美学教育的人民性、大众性,提倡主旋律美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美学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美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美学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外美学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三、当代中国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实践1.文学创作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作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如近年来,我国电影、电视剧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
3.设计美学在设计领域,当代中国美学倡导绿色、环保、创新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4.生活美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美学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的普及与实用性。
四、当代中国美学的挑战与展望1.美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在当代中国,美学教育仍有待于普及和提高。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大学美育复习提要
大学美育复习1.音乐是什么?答:狭义;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民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广义: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2.音乐的作用: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美感阶段、感性阶段、理性阶段3.乐谱的作用:1.严格记录作曲家的创作意图2.便于作曲家的思想得以完整的呈现3.便于传播4.节奏: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5.音符的时值:指音符或休止符的长度,亦指一个音发出后实际所占有的时间6.音符的分类:(如图)7.节拍的定义:音乐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又称拍子。
二拍子是指刚健而富有活力的拍子,第一拍强第二拍弱。
最常用的二拍子是四二拍,一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内有两拍8.三拍子:三拍子的基本精神是优美的;它的第一拍是强拍,二三拍是弱拍,最常用的三拍子:四三拍;一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内有三拍9.速度:在音乐理论中,速度决定了音乐的快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它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
10.音高:调节音阶中某一个音所处的位臵,系根据声源的振动速度……人类心理对音符基本频率的感受如下图11.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440Hz12.律学:律制则是以某特定音程为基础,用数学方法规定的一系列乐音高度的体系,不同的律制的产生与选择的音程及其计算方法相关。
如;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13什么是半音:一种音乐的律制,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分。
每个等分成为半音。
14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程:两个音之间的“距离”。
用“度”表示。
15八度音程的律制回归现象律制回归现象:中央C上的A为440赫兹,小字二组的A为880赫兹16音阶与调:音阶:scale 源自意大利语“楼梯”。
调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
一系列的音符作上行或下行的逐级进17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18.音阶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式和调性。
若干个音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并以某个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叫调式,调式的性质、特点叫调性。
古典美学到当代美学大纲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审美文化》复习材料纲要:1、审美文化一般包含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的权力机制。
审美范型审美对象审美活动2、_____________ 标志着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
45文艺复兴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后现代人的本真生活状态。
61平面化边缘化自由化碎片化4、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是自明的,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大众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5、当代精英审美文化乃是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社会文化的批判与精神价值的关怀6、在消费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7、所谓_____________,就是指影视作品在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上有一种表现“真实”的趋向。
拟真网络文学目前的网络文学主要有三种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供人欣赏,即纸介印刷作品的电子化;一类是直接在计算机上书写并首先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通常叫“网络原创文学”;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创作”的文学作品。
审美意象就是在审美活动中由感知获得的表象与情感相互作用在经过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具象性的内心形象(意中之象)。
不仅审美欣赏是一个意象的生成、丰富、发展的过程,而且审美创造特别是艺术家的制作也是一个审美意象生成、丰富、发展的过程。
感伤式的青春喜剧:感伤式的青春喜剧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游戏”转化为“感伤”,即将“搞笑”的“感官娱乐”转化为“言情”的“情感娱乐”;第二,对男女主角的妖魔化与神圣化的糅合,并且以陪衬和反衬的角色配制,将男女主角偶像化;第三,在喜剧与悲剧的糅合中将日常生活奇观化和神话化,从而将“灰姑娘与白马一王子式”的古老童话演绎为超历史的当代神话。
感伤的青春喜剧的魅力是让观众在形象游戏的催眠中接受“奇迹就是生活”的神话洗脑。
也就是说,它让观众接受这个神话暗示:不仅这种青春梦想可以变成现实,而且它本身就是当代生活的现实。
崇高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范畴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弩斯。
当时,它指的是一种雄辩的风格。
在《论崇高》一文中,他指出“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能“产生一种激昂的喜悦,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如果他又顽固而持久地占住了我们的记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我们确实已经碰上了真正的崇高。
”朗在表示崇高风格时,引用了《圣经》.的文字:“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光;要有大地于是有大地。
”前卫所谓审美文化上的“前卫”就是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审美追求。
审美文化的前卫现象是一种现代现象,因为现代民主制度、道德、政治等都对其宽容。
西方前卫现象出现在19世纪,表现为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运动,此后发展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审美文化审美精神后现代审美文化凸显了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可能的救赎之道。
平面化、边缘化、碎片化则是后现代人的本真存在状态,我们从以下方面论述:第一、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对抗。
第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后现代强调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
第三、从价值取向看,后现代审美文化不是神圣文化而是世俗文化。
拟真就是指影视作品在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上有一种表现“真实”的趋向。
这种“真实”既含有通常所谓的“现实真实的生活”的意思,更有符合人们物质器官感受之“真实”的意味。
影视作品表现的故事内容可能是光怪陆离的,影视艺术家一开始就重视影视在表现“真实”方面的能力。
举例说明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属于典型的石质结构,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不是通过简单的几何透视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对建筑外部的装饰来表现的,建筑物的表面不是平面,而是起伏不定,且有精美绝伦的浮雕装饰,装饰过程中注意光影关系、明暗对比运用等。
哥特式建筑特点:外观看,尖塔林立,墙、窗、门等建筑元素被拉长到极限,营造出一种飞达天庭、无限升华、天国崇高的视觉效果。
内部结构看,建筑以高高的廊柱、外墙和拱顶作支撑,从而构建出匪夷所思的内部空间。
以空间的高大与空灵反衬人地卑微与渺小,使人产生一种对上帝的敬畏感。
总之,哥特式建筑在超越与高飞中体现出一种神圣的激情,一种渴望彼岸的精神追寻。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法国:亚眠主教堂(长137宽46);德国科隆主教堂(高157米),全欧洲最高的尖塔;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外部白色大理石建造,135个尖塔组成塔林,6000多个雕像,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
☐ 1.活动主体:“大众”——“精英”☐ 2.审美对象:大众艺术或文化工业批量产品——精英艺术或纯艺术家的作品☐3、生产动机::商业利润与资本扩张——“精神价值探索”与文化的优化☐4、消费意向:休闲娱乐——心灵陶冶☐5、社会功能:从众媚俗,维护现有社会秩序——批判反省,促进社会改革消费型审美其一:日常性在审美活动中看不到审美因素与日常生活乃至实用功利活动之间的明确界限。
它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诸如KTV、蹦迪、旅游、逛商场、消闲阅读、听音乐会、进咖啡吧、去茶厅,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不到审美因素与日常生活乃至实用功利活动之间的界限。
审美直接就是休闲消费的日常生活内容。
你对生活中一个穿时装的人在任何时刻无意间的打量,其实都似乎在审美又似乎不是在审美。
⏹其二:大众性社会公众能够大面积广泛参与。
消费审美的活动形式是日常化、大众化的,它不是建立在专业兴趣或专业修养的基础上的专家型审美。
它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体验内涵,都是大众性的,不需要专业的技能修养或艺术趣味的特殊培育。
当然,传统审美文化中也有大众可以广泛参与的部分,比如民歌、小说、诗歌,但传统社会对整个社会思潮的引导实际上是专家引导型的。
而消费审美,由于消费活动本身是属于社会经济整体运行的一部分,大规模的消费是实现商品经济利益的前提,因而,它在整个生产机制上是市场引导型的。
在文化趣味上的大众消费时代实际上是大众趣味统治的时代,所以,消费时代的审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社会风潮。
⏹其三:身体性⏹传统审美的精神境界曾被一些美学家概括为三个自上而下的层面:娱情、悦神、悦志,这三个层面对应于审美中出现的三种不同精神高度:情感体验、精神愉悦和形而上的体悟和追思。
很显然,这样的描述与消费审美中的状态极不相同,因为消费审美中一个重要的维度“身体”,很难像传统审美那样被彻底地归属于“精神”。
影视审美文化要理解影视审美文化那些具有根本意义的特征,就必须深入地考察这些特征的当代属性。
和各种经典的审美文化形态不同,影视审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与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
第一、拟真。
所谓拟真,就是指影视作品在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上有一种表现“真实”的趋向。
这种“真实”既含有通常所谓的“现实真实的生活”的意思,更有符合人们物质器官感受之“真实”的意味。
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影像符号与客体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
由于影视技术的仿真度如此之高,以至于这个仿真的世界在大多数人眼中已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真实世界的模型。
“拟真”构成了当代影视审美文化属性的基础。
(5分)第二、表相化。
影视艺术无疑也需要揭示丰富而微妙的人性,需要讨论世界、社会内在的机制规律或是玄妙的形而上学、神学的问题。
影视大家会在场景的造型、表相的刻画上投入那么大的心血。
这些鲜活生动形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介入人们经验感知的直接性方面,是抽象的言辞难以比拟的。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视作品以物象化的方式显现着自然、世界难以言传的奥妙。
(5分)第三、互文性。
“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个系统中。
”互文这个概念虽迟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文艺现象:“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影视作品中互文性的表现有着其根本的特点。
这便是影视作品中不但有着常见的文本之间的相互引用的情况,理为特殊的是,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还有着征引其他艺术作品形式的情况。
(5分)第四、现代时空意识。
影视艺术的许多独特表现内容都和现代人的时空意识密不可分。
电影中的时空,是一种通过镜头运用再造的时空,是现代技术和人类视觉错觉再造的时空。
影视艺术突出表现了现代人对于时空两方面的独特理解,一是将时空物质化,二是将时空之间的对应关系“虚化”。
这两方面的特征在其他现代艺术门类中当然也都有所表现,但仍以影视艺术中的表现最为直观动人。
(5分)消费时代的审美诉求与社会生活感的变迁说消费审美被纳入经济关系的座架中,并不意味着消费时代的审美就没有创造性或只是被经济势力所操控。
消费审美并不意味着审美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件审美商品要实现广泛的社会化销售,前提是它能够广泛地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
因此,生产集团的经济操只是撬支消费时代社会审美潮的杠杆之一,要深入地理解消费审美,还必须进一步理解由于消费社会的出现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感和社会审美诉求的变迁。
首先,是消费关系的基础化⏹其次,是回归孤离个体的生存感、遭遇和忧虑。
⏹最后,是用消费取代审美。
⏹消费社会,消费关系成为生存关系的基础。
⏹一切关系都需要经过消费关系的兑换才能获得坚实的存在基础和强有力的社会表达。
⏹大处:消费成为全球化时代整合整治、经济、文化、人群、国际及个人生活关系的逻辑基础。
小处:每个人的独立生活实际凭靠都来自他在世界上的买卖和交换。
⏹因此,人在世界上的日常生活感、体验结构变了。
其次,是回归孤离个体的生存感、遭遇和忧虑⏹消费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使一切变得高度理性化:无所不在的制度网络和组织网络,把每一个人都限定为单子式的权利主体和社会个体。
⏹买—卖双方在“主—奴”双重结构关系中成为孤离的个体。
⏹人像被关进了玻璃笼子一样固定在无所不在的理性间隔网点中。
⏹有关家国、共同利益、情感认同等能够融合人与人关系的大情感被解构,单位、组织、人民、主义等事物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依据,磨损了生存感受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往往是“小人物”的情感。
如:感怀、遭遇、友情、爱情等,日常生活情调、趣味取得了生命的切己感和真实性。
消费社会作为精神诉求的审美总是和小人物孤离个体的生存感相通、相连或相关。
第三,用消费取代审美⏹审美与实用生活的界限已经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