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65讲 专题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选修1)1.(江苏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山东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考历史二轮精品试卷: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
中考历史二轮精品试卷: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卷一百四十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主题三变革图强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
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主题四变革反思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5分)5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孝文帝出行图 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六、简答题()51、材料一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岳麓版】2019届历史一轮课件:第65讲-(2)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感悟文本
• 1.作者说“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差异并不大”而民间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2.作者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哪个时期?为什么? • 3.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 4.作者多次强调自己并不企求每个人都成大业,只要能尽力燃烧,
请你在下面写出一例。
优秀典型
• 百姓满意的好医生——王争艳 汉口金桥社区卫生中心的普通社区医生,从医25年,平均每张处方不超过
(2)内容:制定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地方官吏的任期, 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 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4.迁都洛阳 (1)背景: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地处偏僻,使 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北 魏构成威胁。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长期处于中心地 位。
• 请同学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人物,演绎这两个情景。
• 1、分析情境中营业员和医生的职业精神。
• 2、明确在职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爱岗敬业,做好自 己的本职工作
• 3、结合课文,我们应该在今后的职场上怎样才能实现自 己的价值
内容
1.均田制 (1)背景:自十六国以来,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掌握 大批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 定的徭役和兵役。 (3)影响: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2.三长制 (1)背景:宗主督护制有很多弊端。 (2)内容: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3)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 (1)背景: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了矛盾;孝文帝 对官吏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
2019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word学案1
2019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word学案13.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4.阅读下列材料: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一一《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1)“高祖”指谁?他要求“一从正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从正音”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C案【课堂合作探究】环节一:【B案落实】环节二:【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例 1.指导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确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
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
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材料三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长期动乱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探究问题】(1)据材料一,结合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的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在推进民族政策改革方面的重大意义。
(2分)(3)对于孝文帝改革,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2019届高考历史(岳麓版) 仿真模拟试卷及答案2
高考仿真练(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筒车,而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2.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最高统治者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知足寡欲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终始五德说”的含义及“秦代最高统治者采用……”。
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辩护其结束分裂局面实行专制统治的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
知足寡欲属道家思想,题干信息无体现,排除A项;“礼服旌旗”采用什么色彩、历法如何规定“岁首”均与经济的交流、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D两项。
【答案】 B3.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材料“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三〕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二〕意义: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基础。
【疑难解惑】1、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意义?原因:当时,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为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推行均田制。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意义: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2、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 岳麓版:第65讲 专题2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岳麓版选修一第65讲专题二1.南朝刘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学号26812603材料一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至是,会稽余姚庾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引自《宋书·武帝本纪》材料二太祖幼而宽仁,入纂大业,及难兴陕方,六戎薄伐,命将动师,经略司、兖,费由府实,役不及民。
自此区宇宴宇,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
……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引自《宋书·良吏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时期出现“宋世之极盛”的原因,并概括刘裕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东晋政治统治腐朽,士族地主的势力膨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庶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2)原因:统治者注重节俭并推行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南方民族融合加强,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响:铲除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南方的统一;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的融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26812604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讲授新课: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A 、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B 、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
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③人民起义不断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
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2.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 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 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3.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改革政策,主要是因为()。
①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③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实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A.少数民族的汉化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汉族的胡化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9.孝文帝自娶大族崔挺之女为嫔妃,同时还为五个弟弟聘汉族高门之女为妻,这些做法()①对鲜卑贵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与汉族地主的联系③有利于汉族官员政治地位的上升④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中考历史考点练习 专题02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前秦灭亡以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界限逐步缩小,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概念解析】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图解】《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是选取敦煌壁画,整幅画是一位长者向少数民族贵族缴纳罚金的场面,从纪委贵族的服饰上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民族融合趋势。
二、改革的目的: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促进鲜卑族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三、改革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四、改革的措施:1、迁都洛阳:(1)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更好地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2)原因:①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③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有利于加速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推动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影响: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迅速成为一座恢宏壮观的城市。
2、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5、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7、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高中历史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基础达标36分1.以下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兴起并一致黄河流域B.一致黄河流域此后边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育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优秀的胆识和远见分析北魏孝文帝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观要素。
答案 D2.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举措是() 。
A.均田制 B .三长制C.俸禄制 D .改穿汉服分析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三长制,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地方政权真实掌握在国家手中。
答案 B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渐渐表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应了() 。
A.佛教的传入 B .领土的扩大C.民族的交融 D .全国的一致答案 C4.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举措有() 。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典章制度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②③④分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举措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题的重点是对“均田制”的正确理解,“均田制”属于经济举措,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
经过辨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拥有创始性的是() 。
A.整改吏治 B .推行三长制C.汉化政策 D .公布均田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多是学习汉族文化的。
此中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长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拥有创始性。
答案 D6.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政治举措是() 。
A.推行均田制 B .推行三长制C.迁都洛阳 D .移风易俗分析迁都洛阳,有益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促使民族交融。
答案 C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因此可以实行,是由于()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域先进的生产力②获得鲜卑贵族的宽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果断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汉化改革,受到鲜卑贵族反对,北方少量民族的人民也不适应中原来进文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综合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2.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5.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成功,其原因包括①改革措施行之有效②孝文帝的胆略③完全消除了鲜卑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④顺应历史潮流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7.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造成北宋中期,“三冗”和“两积”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是A.沉重的财政负担B.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C.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D.北宋初期大力加强中央集权9.造成北宋出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性,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政策B.地主占有土地手段繁多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10.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1.王安石认为“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2.王安石变法时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其目的在于A.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B.简化科举考试的程序C.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D.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二、非选择题:13.以下是某同学为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图片展展览的图片:①商鞅②孝文帝③王安石请你替本次展览的解说员为每个改革者配一段解说词,向参观者做一下介绍。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考点解析与练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doc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考点解析与练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课程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课本在线】:【考点解析】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1〕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说汉话;③穿汉服;④用汉姓;⑤与汉人通婚;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4〕认识①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胆略的改革家;③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一起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5〕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史料链接】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材料三〔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2018·滨州]右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2018·南京]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A、昭君初赛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018·江苏省连云港]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假设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孝文帝改革
三孝文帝改革【单元导航】【课标解读】西晋末年五族内迁,由于西晋政府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了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逐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权采用旧法统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孝文帝决意改革,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实行了改革,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和经济的农耕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情瞻望】学习孝文帝改革,我们既要了解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又要理解孝文帝本人改革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改革的成功,充分认识孝文帝的改革在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还要注意和其他改革进行比较。
【知识清单】清单一北魏统一北方1.改革的前提: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1)经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组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但由于鲜卑族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4.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清单二均田制与三长制1.均田制(1)背景: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2)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第65讲专题二
1.南朝刘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学号 26812603
材料一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至是,会稽余姚庾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引自《宋书·武帝本纪》
材料二太祖幼而宽仁,入纂大业,及难兴陕方,六戎薄伐,命将动师,经略司、兖,费由府实,役不及民。
自此区宇宴宇,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
……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引自《宋书·良吏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时期出现“宋世之极盛”的原因,并概括刘裕改革的影响。
[答案] (1)东晋政治统治腐朽,士族地主的势力膨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庶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2)原因:统治者注重节俭并推行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南方民族融合加强,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响:铲除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南方的统一;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的融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812604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1)措施:均田制。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
(2)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
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