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肖文评畲坑,以曾为畲族的聚居地而得名,是明清以来粤东地区著名的墟市,韩江上游梅江的重要商业码头。
宋明以来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四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也是闽、粤、赣连结潮汕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梅县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传统墟市经济对传统宗族、族群关系、生计、习俗、民间信仰、教育等产生过深远影响。
笔者于2000年5月、8月,2001年5月对畲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口碑与文献材料。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整理而成,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
一、畲坑人文概况1、地理概况当代的畲江,古称蛇坑,俗称畲坑,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地处粤东梅县西南部,梅江上游,距梅城40公里,东部与本县的径义乡和丰顺县的丰良镇毗邻;西南与兴宁县的下堡乡、水口镇、新墟镇相连;北部与本县的水车镇接境。
全镇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交错,境内除三板嶂、大面岭较高外,其余均为丘陵山区。
较大的河流有五条,韩江上游梅江主要干流经兴宁布头坝和境内的凤凰山流入,把全镇分为东西两片。
沿河两岸的土地为冲积土坝地,河东为墩坝,河西为畲坑坝,土质比较肥沃,是全镇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据1993年统计,全镇土地折合14.9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1,382亩,占总面积的74.3%,耕地面积21,906亩(其中水旱田16,458亩),占总面积的14.6%,农村人均耕地0.69亩。
12、居民概况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劳动、繁衍生息了。
元明以前,畲江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
历宋末元初和元末战乱浩劫后,畲族等不见记载。
明清以来,由闽西、粤东不断有姓氏迁入畲坑定居,人口日增。
至1993年,全镇有51姓,总户数7,672户,总人口34,376人,其中农业人口31,644人。
23、历史沿革南齐年间(479—502)置程乡县(即今梅县)后,畲坑属程乡县。
民族地方经济发展调查——中国畲乡·景宁的经济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民族地方经济发展调查——的经济发展摘要:景宁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山多地少,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层层的大山阻挡了山区发展步伐。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相距不到200km的温州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景宁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五。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中华民族艺术之乡,景宁应坚持走“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道路,而不用舍本求末地去强调工业经济。
这片纯洁的土地,是畲乡的“山哈”们千年的守护。
不同的语言、特殊的习惯、别样的风情,这才是景宁的特色,这才是景宁能够吸引八方来客的生财之道!以畲乡为名片,以生态为符号,以绿色食品为馈赠,小木屋、森林、流水、大峡谷、溪风、山歌……一株牡丹长山坳,日淋夜滴不开花,急寻郎哟来问妹,何时牡丹才开花。
关键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风情民族政策惠明茶一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
该县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距省会杭州约259公里,距浙西南中心城市丽水80公里,是温州港口与浙西南的后花园,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第三层次,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同时居住有汉、畲、苗、藏、回、侗、黎8个民族。
因有特色独具的民族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誉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与当地的汉族兄弟生聚教训,共启山林,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畲族人口17378人。
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景宁畲族自治县资源状况自然资源:1 水资源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边缘,是广东省的重要中等城市之一。
梅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广东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梅州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渔业,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其中制造业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零服务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是最具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产业。
2.经济总量梅州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广东省内占据较高的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约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6.8%。
这显示出梅州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尽管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
3.人均收入梅州市的人均收入在广东省内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梅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5万元人民币,与广东省平均水平接近。
虽然梅州市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二、未来趋势分析1.发展定位未来,梅州市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焦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梅州市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重点产业未来,梅州市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梅州市将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梅州市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拓展内外市场未来,梅州市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内外市场。
梅州市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同时,梅州市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技术资源进入梅州市,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梅州市自然资源与现有状况
梅州市已发现的矿产有54种,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 钨、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 大理石等。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 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地下热水资 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 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 有100种以上。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
(二)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梅州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介绍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 施建设,发展环境日 益优化。
(四)改善重点民生,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
步。
结语:
梅州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但是与珠 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梅州尤其发展经 济的独特后发优势。梅州经济要发展就要 实现将梅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绿色崛起。 祝愿梅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资源优势
梅州的优势在于它保存相当完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 自然资源。由于山多地广,梅州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鸟兽类二百多种,高等植物二千多种,生态公益 林六百一十三万亩,森林覆盖率达七成以上。境内还拥 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梅州的饮 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梅州境内有煤炭、铁矿、 石灰石、稀土、瓷土等五十四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此外还有近一百二十四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和丰 富的温泉水、矿泉水资源,耕地后备资源达五十万亩。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 策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 核心任务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 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创 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省对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我市位居全省第四名。 2011年在幸福广东指标、群众幸福感测评中,我市有幸再居粤东西北 之首。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3.18亿元,比增14.5%;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46.89亿元,比增26.4%。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 339.47亿元,比增9.25%;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110.63亿元,比增12.8%,固定资产投资156.62亿元,比增20.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5亿元,比增14.1%。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
梅州特点简要介绍一、地理位置特点1.1 地理位置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临惠州市,南接汕尾市,西接河源市,北界江西省。
1.2 地形地貌梅州地势多山,山脉纵横交错,河流众多。
主要山脉有瑶族山脉、南岳山脉、垌子山、象头山等。
以小北江为主的河流穿越全市,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景观。
1.3 气候特点梅州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人文特点2.1 民族特色梅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民族有汉族、瑶族、客家族等。
特别是瑶族和客家族,是梅州地区的重要民族,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文化底蕴梅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梅州历史文化悠久,融合了汉族文化、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表现在建筑风格、民俗习惯、音乐舞蹈等方面。
2.3 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梅州保留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
客家人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他们的文化特点体现在面食制作、建筑风格以及婚嫁礼仪等方面。
2.4 音乐舞蹈梅州的传统音乐舞蹈非常丰富多样,有瑶族的舞龙舞狮、采茶舞、足尾舞等,还有客家歌仔戏、跳山歌等,这些都展现了梅州地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经济特点3.1 农业梅州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茶、柑橘等。
尤其是梅州的油茶产量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
3.2 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梅州的工业也逐渐兴起。
主要工业有纺织、制鞋、制瓷、食品加工等行业。
其中,梅州的制瓷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精美的瓷器享誉海内外。
3.3 旅游业梅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景点有丹霞山、瑶族风情园、梅州西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
3.4 外向型经济梅州发展外向型经济势头喜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项目。
例如,梅州丰顺垦荒园区是广东省外向型农业加工出口基地,吸引了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
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_周建新
2003年第二期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annan Teachers CollegeN o.2Apr.2003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发展形态与地方社会X周建新1,周王利2(1.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嘉应大学财经系,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明清;墟市;客家;地方社会中图分类号:C912.82;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2-0094-05以定期集市为主要特征的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
这一点目前已成为人类学、历史学者们的共识。
法国远东学院的劳格文博士认为,以往的历史学家多以府、州、县以上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而人类学家则大都在自然村落做参与观察,乡镇这一级刚好介于两者中间而被忽略了。
而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则改变了以往学者以行政区域作为理解空间的唯一框架的状况,他提出的社会经济层级的理论构架对于分析明清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经济交流和文化变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与接受。
因此乡镇一级的墟市集市作为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无疑是重要的研究范本与契入点。
本文旨在描写墟市历史、周边宗族、神明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希望能较完整地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此外,这种墟市历史文化的调查,不仅有利于了解掌握客家传统社会人们的生计民生,而且通过发掘当地人们的传统手工艺,传统名优特产的种类、产销,商业贸易的规模,市场网络,宗族组织的经济功用,经济组织的建立等历史概况,可以古为今用,对客家山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梅州调查报告
梅州调查报告梅州调查报告梅州,一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对梅州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梅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梅州位于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梅州市总人口约为60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梅州市下辖梅江、兴宁、梅县等县级行政区,各区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二、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梅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近年来,梅州市开始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梅州的文化特色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梅州文化。
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梅州剪纸、梅州木雕等也享誉国内外。
此外,梅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四、梅州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梅州市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梅州市下设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医疗方面,梅州市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五、梅州的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梅州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治安环境较为稳定。
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梅州的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六、梅州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州的山水风光如丰顺西湖、梅县大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梅州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综上所述,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梅州市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梅州市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1.梅州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全面挖掘和保护。
梅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性文化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梅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2.要深入探索梅州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梅州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直接影响着其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因此,在进行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时,需要深入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充分考虑它们在梅州古村落研究中的重要性。
3.要注重发掘梅州古村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梅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和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梅州古村落系统研究中,需要注重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对于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要推动梅州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梅州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梅州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也是其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需要将保护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多方面保护和发展。
5.要加强梅州古村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梅州古村落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爱好者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需要加强梅州古村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动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梅州市情简介
梅州市情简介梅州——世界客都,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4万,下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梅州历史悠久、魅力独具。
南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1949年后设兴梅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
梅州文化厚重、英才辈出。
历来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
清中叶以来,先后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叶剑英等杰出人士。
辛亥革命以来,孕育出23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60多万人,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同胞160万人。
梅州山水秀美、宜居宜游。
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森林覆盖率达69.4%,位居广东第三,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建成3A以上景区11个,有灵光寺、阴那山、人境庐、丘逢甲故居、李光耀祖居、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胜古迹,有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中国客家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梅州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等荣誉,“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梅州蓄势待发、前景可期。
境内资源丰富,有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的铁矿、稀土、瓷土等54种矿产,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有优质的人力资源,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有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三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两条铁路、两条航线,特别是随着一批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等出省通道的规划建设,以及潮汕国际机场建成和梅县机场扩建,梅州将成为连接珠三角、海西区的关键节点,成为广东沿海城市通往内陆腹地的重要门户,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投资创业热土。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08•【字号】梅市府[2011]20号•【施行日期】2011.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梅市府〔2011〕2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梅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时期。
梅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
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努力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坚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更新解放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梅州山区逐步走向开放开明;以工业梅州为核心,工业经济搭上“末班车”,进入“快车道”;以生态梅州为基础,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在巩固中得到提高;以文化梅州为动力,“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形象得到彰显提升,全面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使梅州经济社会转入到科学发展轨道。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25•【字号】梅市府[2007]14号•【施行日期】2007.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梅市府〔2007〕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并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梅州客家山歌等15个项目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予公布。
我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梅州,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深入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梅州市人民政府二00七年四月二十五日附件: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15项)┌────────────┬─────────┬─────────┬─────────┐│分类(代码)│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民间音乐(Ⅱ)共3项│1│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2│广东汉乐│大埔县││├─────────┼─────────┼─────────┤││3│梅县松口山歌│梅县│├────────────┼─────────┼─────────┼─────────┤│民间舞蹈(Ⅲ)共7项│1│平远船灯│平远县││├─────────┼─────────┼─────────┤││2│花环龙│大埔县││├─────────┼─────────┼─────────┤││3│杯花舞│兴宁市││├─────────┼─────────┼─────────┤││4│席狮舞│梅江区││├─────────┼─────────┼─────────┤││5│鲤鱼灯舞│大埔县││├─────────┼─────────┼─────────┤││6│五华县竹马舞│五华县││├─────────┼─────────┼─────────┤││7│落地金钱│平远县│├────────────┼─────────┼─────────┼─────────┤│传统戏剧(Ⅳ)共2项│1│广东汉剧│梅州市││├─────────┼─────────┼─────────┤││2│五华提线木偶戏│五华县│├────────────┼─────────┼─────────┼─────────┤│传统手工技艺(Ⅷ)共2项│1│五华石雕工艺│五华县││├─────────┼─────────┼─────────┤││2│丰顺埔寨纸花│丰顺县│├────────────┼─────────┼─────────┼─────────┤│民俗(Ⅹ)共1项│1│丰顺埔寨火龙│丰顺县│└────────────┴─────────┴─────────┴─────────┘。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1. 引言梅州是广东省一个重要的城市,也是我家乡所在地。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梅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探讨梅州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并为梅州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2. 经济概况梅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据总收入的70%以上。
梅州的农产品以水果、茶叶和禽畜为主要出口品种,远销国内外。
此外,梅州也以制陶、饮料加工和纺织业闻名。
3. 梅州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与广东省其他地区相比,梅州的经济相对滞后。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3.1 地理位置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的山区,交通不便,缺乏便捷的公路和铁路网,导致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梅州产品的销售。
3.2 技术水平梅州的农民经营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与其他地区相媲美。
3.3 市场开拓梅州的企业发展相对集中,缺乏与其他地区企业的合作,市场开拓不够积极,无法充分利用广东省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4. 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梅州存在差异与挑战,但也有一些发展机遇可以抓住。
4.1 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梅州发展。
梅州可以积极响应政策,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
4.2 优势产品梅州的水果和茶叶在国内外有良好的口碑,可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4.3 旅游业发展梅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梅江、梅州麻石岩等,可以开发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
5. 发展建议为了促使梅州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强公路和铁路建设,提升物流效率。
5.2 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推动制陶、饮料加工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培育新兴产业。
5.3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开展市场开拓,与其他地区企业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销售。
5.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广东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梅州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梅州的地域文化作文
梅州的地域文化作文Meizhou,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ci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以丰富文化遗产而闻名的城市。
One of the significant aspects of Meizhou's cultural heritage is its unique dialect, known as the Meixian dialect. This dialect is a symbol of identity for the people of Meizhou, reflecting their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region.梅州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其独特的方言,即梅县话。
这种方言是梅州人的身份象征,反映了他们对这个地区强烈的归属感。
In addition to its dialect, Meizhou is also famous for its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The Hakka people have a long history in Meizhou, and their unique customs, architecture, and cuisine have lef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ity's cultural landscape.除了方言外,梅州还以其传统的客家文化而闻名。
客家人在梅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独特的风俗、建筑和美食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The architecture in Meizhou reflects the city's fus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influences. From ancient Hakka roundhouses to Western-style buildings from the colonial era, Meizhou's architecture tells a story of its diverse cultural heritage.梅州的建筑反映了这座城市融合了不同文化影响的特点。
梅州泮坑景点介绍
梅州泮坑景点介绍
梅州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泮坑是梅州市下辖的一个风景名胜区,以其宁静、幽雅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历史而闻名。
泮坑景点介绍:
泮坑位于梅州市梅江区的西北部,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庙宇和传统的建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 泮坑古镇:泮坑古镇是梅州市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镇之一。
漫步在古老的青石巷道中,仿佛能够穿越时光,感受到古镇的宁静和古韵。
精美的木雕、石刻等古建筑物,展示了泮坑古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2. 泮坑溪谷:泮坑溪谷是这里的一大自然亮点。
溪水潺潺,两旁峰峦叠嶂,苍翠的树木环抱着溪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让人仿佛远离尘世,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3. 泮坑寺庙:泮坑寺庙建于古代,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庙内香火旺盛,庄严肃穆。
寺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游客品味古老梅州文化的好地方。
4. 泮坑美食:在泮坑,游客还能品尝到地道的梅州美食。
梅州菜以其独特的口味而著称,而泮坑更是聚集了众多美食小吃,满足了游客的味蕾。
5. 泮坑民俗活动:泮坑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传统的庙会、古老的民间舞蹈等。
游客有机会亲身参与,感受梅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泮坑,古老的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卷。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大自然的秀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品味美食,参与民俗活动,度过一个宁静而充实的假期。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梅市府[2014]2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文:----------------------------------------------------------------------------------------------------------------------------------------------------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梅市府〔2014〕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经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严格评审并向社会公示,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出的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处),现予公布。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梅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1月13日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50处)序号名称类别年代地址1仪园遗迹遗址民国梅县区2杨姓始祖墓定光古佛玉甲墓古墓葬清梅江区3侯安国墓古墓葬清梅江区4罗氏公墓古墓葬清丰顺县5罗依塔古建筑清梅江区6路亭古塔古建筑清嘉庆蕉岭县7松溪桥古建筑清平远县8水寨大桥石建筑近代五华县9世德堂古建筑明梅县区10盘龙围古建筑清梅县区11双龙大夫第古建筑清梅县区12蔡蒙吉故居古建筑明梅县区13新联大夫第古建筑清梅江区14李和美屋古建筑清兴宁市15五里大黄屋古建筑清兴宁市16坭陂进士第古建筑清兴宁市17玉成围古建筑民国兴宁市18姚德胜旧居古建筑清平远县19蕙楼古建筑清平远县20姚子青旧居古建筑清平远县21永富祖祠古建筑明蕉岭县22黄香铁故居古建筑清蕉岭县23一斗堂古建筑明大埔县24莲瑞流馨古建筑明-清大埔县25仲裕楼古建筑明-清大埔县26莒村州司马第古建筑清大埔县27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古建筑清大埔县28拱辰楼和万卷楼古建筑清大埔县29辅德堂古建筑清大埔县30邹家围古建筑清丰顺县31种玊上围古建筑清丰顺县32龙上古寨古建筑清丰顺县33古氏宗祠古建筑清五华县34潜斋邹公祠古建筑清五华县35兰芳楼古建筑清光绪五华县36魏大斌故居古建筑清五华县37莲塘洋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19年梅县区38邓仲元故居及小学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梅县区39丘哲故居-喆庐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25梅县区40联辉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梅江区41何天炯故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兴宁市42姚雨平故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平远县43素庐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平远县44克修公祠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蕉岭县45瓒椿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蕉岭县46桂岭书院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清蕉岭县47何如璋故居- 人境庐建筑群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清大埔县48资政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大埔县49古大存故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民国五华县50埔河文庙寺庙明丰顺县——结束——。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南方城市梅州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闽南经济区之间的重要位置。
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梅州的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侨乡经济和乡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梅州家乡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外贸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调研分析。
一、产业结构梅州家乡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为主,其中制造业以玩具、家具、陶瓷等为特色,商贸业以批发零售为主,农业以柑橘、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也在梅州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等行业日益壮大。
梅州家乡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整体上比较均衡。
二、经济增长近年来,梅州家乡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涌入,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这为梅州家乡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梅州家乡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外贸和对外投资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城市,梅州家乡的外贸和对外投资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梅州家乡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欧洲和美洲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为玩具、家具、陶瓷等制造业产品,主要进口产品为石油、煤炭、矿石等资源产品。
同时,梅州家乡企业也在国外设立了许多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对外投资不断增加。
总结而言,梅州家乡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外向型和高速增长的特点。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
未来,梅州家乡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梅州家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对外贸易收入。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梅州家乡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
梅州家乡经济调研报告论文梅州位于广东省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本次经济调研报告将重点分析梅州家乡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首先,梅州家乡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制造业。
农业方面,梅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梅州家乡以梅子和柚子等水果而闻名,产量丰富,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梅州还以茶叶和猪肉等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
制造业方面,梅州家乡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梅州拥有多个工业园区,涵盖了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
这些工业园区为当地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同时也带动了梅州家乡的经济发展。
其次,梅州家乡的农业和制造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农业方面,虽然梅子和柚子等水果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产量仍然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梅州家乡的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缺乏科学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在制造业方面,虽然梅州家乡的工业园区规模较大,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推动梅州家乡的经济发展,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种植水果和蔬菜,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在制造业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
此外,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总结起来,梅州家乡的经济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和推动创新,梅州家乡的经济发展将会迎来更好的机遇和未来。
梅州文化调研报告
梅州文化调研报告1. 引言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本文将对梅州的文化进行调研,探索其在历史、语言、艺术、音乐和饮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2. 历史文化梅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古代,梅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该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如丰顺古城、梅县古城等,这些建筑展示了梅州古代文化的独特风貌。
3. 特色语言梅州有独特的方言——梅州话。
梅州话属于粤语的一个分支,语音、语调和词汇都有自己的特色。
梅州人通过梅州话进行交流,这也是他们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4. 艺术表演梅州的艺术表演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是梅州木偶戏,这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表演形式。
梅州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木偶制作和悲壮的故事情节而闻名,是梅州地区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5. 音乐与舞蹈梅州的音乐与舞蹈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梅州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韵律感,常常用于庆祝节日和重要场合。
而梅州的舞蹈则以舞姿优美、动作矫健为特点,充满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6. 美食文化梅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以梅菜、梅县豆腐为代表。
梅州的梅菜饭、梅菜扣肉等传统菜肴,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食客。
梅州的豆腐也以其鲜嫩可口而闻名,成为梅州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当地风俗与节庆活动梅州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与节庆活动。
例如,梅州人在农历新年期间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居民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举行祭拜仪式,品尝传统美食,观看传统表演等。
这些活动体现了梅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8. 梅州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梅州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梅州文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例如,梅州的街头艺术,为城市增添了艺术氛围。
此外,梅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9. 结论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独特的历史、语言、艺术、音乐和饮食等方面的文化魅力令人称赞。
梅州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县畲坑传统墟市经济与地方社会肖文评畲坑,以曾为畲族的聚居地而得名,是明清以来粤东地区著名的墟市,韩江上游梅江的重要商业码头。
宋明以来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四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也是闽、粤、赣连结潮汕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梅县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传统墟市经济对传统宗族、族群关系、生计、习俗、民间信仰、教育等产生过深远影响。
笔者于2000年5月、8月,2001年5月对畲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口碑与文献材料。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整理而成,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
一、畲坑人文概况1、地理概况当代的畲江,古称蛇坑,俗称畲坑,因古代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得名。
地处粤东梅县西南部,梅江上游,距梅城40公里,东部与本县的径义乡和丰顺县的丰良镇毗邻;西南与兴宁县的下堡乡、水口镇、新墟镇相连;北部与本县的水车镇接境。
全镇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交错,境内除三板嶂、大面岭较高外,其余均为丘陵山区。
较大的河流有五条,韩江上游梅江主要干流经兴宁布头坝和境内的凤凰山流入,把全镇分为东西两片。
沿河两岸的土地为冲积土坝地,河东为墩坝,河西为畲坑坝,土质比较肥沃,是全镇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据1993年统计,全镇土地折合14.9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1,382亩,占总面积的74.3%,耕地面积21,906亩(其中水旱田16,458亩),占总面积的14.6%,农村人均耕地0.69亩。
12、居民概况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劳动、繁衍生息了。
元明以前,畲江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
历宋末元初和元末战乱浩劫后,畲族等不见记载。
明清以来,由闽西、粤东不断有姓氏迁入畲坑定居,人口日增。
至1993年,全镇有51姓,总户数7,672户,总人口34,376人,其中农业人口31,644人。
23、历史沿革南齐年间(479—502)置程乡县(即今梅县)后,畲坑属程乡县。
唐宋时期,县以下行政区划称乡里,程乡县分为六乡,畲江未独立建制,属程乡县万安乡。
元代,改乡、里为都图,畲江地属梅州万安都。
明代县以下政区改设厢都制,厢都下为图、里,每图编户十里,畲江地属程乡县万安都二图。
清康熙年间,程乡县属行政区划分36堡,今畲江地设畲坑、榄潭、柴黄三堡,堡以下设甲、约。
畲坑堡属辖官铺、陈(澄)洞、松林、中坑四约,辖境包括今红星、官铺、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双龙、松林九个管理区;榄潭堡辖双螺畲、双螺坑、杉里、莲塘排、和尚坑、咸和六甲,辖境包括今双螺、杉里、咸和三个管理区;柴黄堡辖熊公、印山、冈(江)头、双下、黄昏(芬)五约,3辖境包括今成山、上墩、莲江、双溪、松棚、公和1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2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3(清)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疆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排印本,1991。
六个管理区。
民国初年,畲坑三堡行政区划沿用清代的堡、甲、约制。
民国二十年(1931年),梅县贯彻广东省实施的“地方自治”令,县以下行政区划由堡改为区乡。
时全县划为14区,原畲坑三堡改设第九区,辖一镇(畲坑)22乡:宋坑、流鸡、汀乐、龙口、曾店、荷合、琛马、上中坑、下中坑、染蕉、岗和、杉里、黄芬、墩坝、成梅、印山、莲向、江头、双下、双坪、双螺。
民国二十六年,缩编区乡,撤销第九区,设畲坑、柴榄乡,仍属梅县第二区,畲坑乡下辖15保、198甲;柴榄乡下辖15保、108甲。
民国三十七年,县以下行政区划又进行缩编,畲坑、柴榄合并设立畲坑乡,直属县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畲江区。
1953年合并于梅南区,不久复名畲江区。
1956年实行撤区并乡后分设畲东乡和畲西乡。
1958年取销乡的建制,成立畲江人民公社。
1965年析出径义、赤岭、叶田、双坪四个大队及兴宁县属的叶华(叶畲)大队,不久置径义公社。
1983年恢复畲江区,1987年改称畲镇,下辖红星、官铺、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双龙、松林、双螺、杉里、咸和、成山、上墩、莲江、双溪、松棚、公和18个管理区、263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墟镇居民委员会。
44、经济概况畲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综合性农业区。
以前由于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处于落后状态。
解放前夕,全镇约有17,000亩水田,年总产稻谷约2,450吨,平均亩产(单造计)约125公斤。
农村中大多数贫苦农民“捡起禾篮无米煮”,过着“粟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靠帮人挑担、做工度日。
建国前,畲江地方工业仅有一些小型电厂、铁木器修理、食品、糕点、酿酒、制革、缝衣、染布等手工作坊,规模不大,影响较小。
二、宗族的迁居与发展1、宗姓迁居、发展概况畲坑各村聚族而居,姓氏甚为复杂,共有51个姓氏。
除太湖洋刘姓于元代迁来外,其它都是明、清、民国时期迁来,其中明代迁来者约30%。
多是从福建永定、上杭迁程乡松源蓝源畲,再迁程乡畲坑(蛇坑)。
(详后)畲坑墟市周围,以申、罗、赖、郭四姓人口较多,乡村中则以刘、李、杨、叶人口最多。
其余咸和村卜姓,和顺坑徐姓,横岗岭与杉里林姓,双罗坑宋姓,义和楼、甲溪与熊屋坳的熊姓,莲塘、坪顶古姓,江头、虾公潭、墟尾下陈姓,黄塘肚、吴官塘、杨梅坑和禾园里的吴姓,墟尾下、朱屋坑、朱屋店、朱畲下和落湖坳的朱姓,张三塘北丐下、低垅坝和狗头岭下的张姓,人丁亦不算少。
其它王、房、胡、邓、谢、丘、廖、彭、阙、温等姓,人丁较少。
2、墟镇周围各姓氏具体迁居、发展情况赖姓明洪武元年赖由仲从永定县来里黄坊移居程乡松源堡,第五代于明正德年间,由赖涌、赖滋、赖澄从松源堡正家围移居畲坑老楼下、上下角及岭下排,后开基官渡围、高田墩等地。
现涌公派居官渡围,滋公派居高田墩、荔果树下,澄公派居中心坝。
现已传至21世。
另一支祥瑞派,由十世祥瑞于清初(1644),从松口溪南迁于墟头船子沥开基。
派传田心、流塘、下赖屋以及香港、台湾、法国、马来西亚等地。
已传至23世。
又一支由11世赖清隐于明正德年间,由松口迁于大屋下开基。
派传月影下、径义双坪赖屋排。
一支由八世赖荣刚由松口溪南迁于鸡臂岭下开基。
一支由12世赖皇宠于清乾隆年间,从松口溪南迁于上赖屋开基。
4畲江镇志编委会:《梅县畲江镇志》,1993年。
申姓始祖申碧岩,江苏苏州府吴县人,赐进士及第,钦授文林郎。
宣德年间(1426—1435)任程乡、兴宁县令,在任身故。
家属居城西。
后长子崇显迁兴宁泥坡将军围。
次子崇旺迁蛇坑(畲坑),生以仁、以义、以礼、以智、以信五子,其中以义后裔居岭下申屋,以仁后裔居坝岗。
五世法通迁中心申屋,六世高公创上申屋,后裔又迁桂塘,六世和公创肚尾申屋。
郭姓郭法传从福建上杭竹山樟迁畲坑榕坑里开基,四世祖法宽迁虾公潭吴排,五世法达迁虾公潭郭屋窝,六世法行迁杨梅坑,九世瑞芳迁上窝坳,十世复宇迁岭下排郭屋,现最小25世。
其中11世祖郭尚宁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揭阳副总府,实衙武将,治军有方,屡加封赏,威名当地,是其族中杰出人物。
历二朝四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84岁去世。
蓝姓念七郎于元末迁汀州府上杭县庐丰乡蓝坊村。
明初,蓝和清迁兴宁西厢、南厢下堡沙塘埠,三世蓝养生(百五郎)再迁布头坝开基。
布头坝蓝姓现传至26世,800余户,3,200多人。
解放时500多户,1,600多人。
罗姓罗尚立元时从江西泰和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都,明正统二年(1437年)罗新松避“福贼”邓茂七迁广东程乡松源蓝源畲(今蕉岭县南北蓝源畲)。
由五世仲政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避“福贼”再迁畲坑宋罗坑(今罗屋岭下)开基。
开基岭下时已有赖、何姓,因处境不好,有些迁回松源。
一直到九世、十世祖时,传说葬到好“风水”,才很快发展起来。
最老的祖祠“十叶绍祥”就是十世祖建的。
现已传至25世,1000余人。
解放初有70余户,300多人。
派传老楼下、横岗岭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南洋等地。
官铺榕坑里罗姓,由七世全于明代由松源蓝源畲迁此开基,已传至23世。
派传梅州、广州、香港、南洋等地。
榕坑里罗姓同岭下“共五各六”,同老楼下“共六各七”。
双螺坑罗姓,由九世双全从大立堡(今梅县水车镇)榕树围迁来开基,派传梅州、广州、南洋等地。
官铺中心罗屋罗姓,由罗屋岭下迁去开基。
廖姓传说“没有畲坑,先有廖屋”。
墟头上船子坜廖姓,三世祖明代从兴宁新墟迁来开基。
解放时四户,20余人,现六户,50多人,传至今25世。
据说外迁者很多。
祖屋原为田螺形的三围围龙屋,现只剩河堤内的第一围的一部分,其余被河水冲毁。
原河宽仅50米左右,“一块饼干可以扔到河对岸,”现已宽至300米左右。
传说村中建房打地基时,不能用石灰,只能用青砖、鹅卵石,否则全村会灭绝,原因是认为该村风水为“游鱼上水”,如用石灰,就会把“鱼”杀死。
谢姓由该姓15世拔生,于明末从兴宁县水口墟小峰迁来官铺五官塘开基,已传至27世。
派传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另一支由11世德风从程乡(今梅县)下市中心围湾嘴塘迁来畲坑墟头上开基,至今传至24世,解放时20多户,60多人,现30户,100多人。
范姓七世祖从兴宁坭陂鸭嬷垅(今合湖村)迁畲坑墟头上开基。
11世迁官埔坝岗。
解放时30多人,六家,现传至24世,30多户,200多人。
吴姓有三支先后迁入。
一支由五世祖吴乐隐从福建宁化石壁迁武平孔下,再迁畲坑禾园里开基,传本地双螺畲、杨梅坑、五官塘及香港等地。
现最小25世。
解放时22户,140多人,现42户,300多人。
一支由五世理来、理德兄弟,从梅县程江大乍来畲坑经商落籍于此,先在卢塘(今流塘)开基,已传至22世。
派传流塘坑里,虾公潭、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后理德迁榕窝里开基。
另一支于清代由玉桐、玉杞兄弟等,从大立(梅县水车)安货岗迁黄塘肚开基,派传松棚布及梅城、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
杨姓由19世省斋于明代从雷州半岛的高州县迁来杉里开基,已传至41世。
派传上坑、墩坝、窑寨上、松林,梅南径背,以及梅州、广州、广西贺县、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来畲七世祖从杉里迁来墩坝,现传至22世。
解放时56户,200多人,现60户,300多人。
林姓于明正统九年(1444)由六世林英、俊、豪、雅兄弟从梅城水南坝陈沙莆迁居杉里,至今24世。
派传墟尾下以及径心、义士、兴宁、大埔、揭阳、江西、广西、四川等地。
叶姓由七世乐湖、南波,于明代从梅县水南迁来窝下、松林下开基。
已传至20多世。
派传石桥头上叶屋、下叶屋、窝下、松林下、官铺五官塘、径义赤岭以及梅州、广州、广西、香港、台湾、新加坡、荷兰等地。
另一支由该姓13世廷凤,于明代从梅县水南白土熊公围附近迁来开基,派传上墩坝头、旱塘、杨梅坑、成山印山上、荔果树下、岭背、咸和老虎坑、松林下、莲江陂头下、老虎塘以及梅州、广州、香港、台湾、毛里求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