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中运用近大远小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近大远小示范作品。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分析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运用。

4. 示范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实践。

5. 学生独立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2. 教学内容: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应用、绘画实践3.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4.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2.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自主创作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原则的运用,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学设计课题:近大远小执教者:卢蓉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技能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三、教具:教师: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

学生:铅笔、水粉色、炫彩棒或油画棒等画材,课前布置准备的风景照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近大远小》说课稿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近大远小》说课稿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近大远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近大远小》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并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难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近大远小的概念理解。

2.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例,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4.采用评价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大远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运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

4.分享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共同提高。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展示近大远小的原理和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也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大远小》这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透视原理,通过观察和描绘不同距离的物体,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提高绘画效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兴趣浓厚。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学生在绘画中对于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难点:在绘画中灵活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真实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生活场景图片、范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距离的物体,如路边的树木、远处的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如街头巷尾、公园景点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近处的物体显得大,远处的物体显得小,且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描绘出具有透视效果的画面。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物体比例失调、透视角度不准确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教案名称: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4.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近大远小是指在视觉艺术中,物体离观者越近,显得越大;离观者越远,显得越小。

2. 近大远小的原理:近大远小是由于光线折射和人类视觉生理结构所导致的。

3. 近大远小的应用:在绘画创作中,近大远小原则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立体感,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并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近大远小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原理。

2. 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幅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评价、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近大远小2. 板书内容:a. 近大远小的概念b. 近大远小的原理c. 近大远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是否掌握清楚?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是否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4. 学生对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是否有所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教学设计严谨,环节清晰,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掌握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创作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原理,学会在绘画中运用。

2. 难点:如何处理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关系,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绘画实践:讲解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概念2. 近大远小原理3. 绘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让学生掌握了这一重要绘画技巧。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近大远小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近大远小的掌握情况较好,教学效果满意。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如远处的山比近处的树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1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提高其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技巧的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2. 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跟着实践。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每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技巧的要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家庭场景的绘画。

2. 写一篇关于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中,我利用PPT展示了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近大远小有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课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环节新课讲解环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我讲解了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近大远小3-苏少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近大远小3-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3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应用近大远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近大远小是指在同一视平线上,物体离观察者越近,显得越大;离观察者越远,显得越小。

2. 近大远小的原理:近大远小是由于人眼的视觉特性造成的,当物体离观察者较近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大,所以感觉较大;当物体离观察者较远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小,所以感觉较小。

3. 近大远小的应用:近大远小在绘画、设计、摄影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立体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近大远小的应用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图片、绘画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近大远小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两个物体,一个离观察者较近,一个离观察者较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近大远小效果,然后解释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

3. 实践:让学生拿起床头柜上的铅笔和橡皮,观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近大远小效果,然后把观察到的效果画在画纸上。

4. 讲解与示范:讲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绘画创作,并在画纸上示范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

5. 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是自己选择主题,也可以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进行创作。

6.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评价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观察和描绘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3. 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2. 内容:透视原理、观察与描绘、绘画创作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描绘一幅自己生活中的场景。

2. 要求:构图合理,透视关系准确,色彩丰富。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突破。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 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绘画创作中。

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如火车轨道、街道、建筑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透视现象的存在。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知识与技能: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并能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绘画实践,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近大远小”的概念:介绍“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以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观察与实践: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让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3. 绘画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巩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能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2. 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3. 观察与实践: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4. 绘画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巩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课近大远小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能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教学内容: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观察与实践,绘画练习。

4.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2.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示例。

2. 学生练习绘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 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示例画作。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结合示例画作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例,进行绘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一幅画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和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在绘画中运用出来。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际绘画中,还不能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校园、街道、风景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近大远小》说课稿2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近大远小》说课稿2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课近大远小》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物体在视觉上的近大远小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一技巧来绘制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画面。

在这一课中,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解析和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然而,对于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运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来绘制画面,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绘制出真实立体的画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交流和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绘画实践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绘画技巧,让学生明白近大远小的原理和应用。

3.实践: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来绘制画面。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现空间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2. 学会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学生绘画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绘画实践中的指导与纠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2. 讲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分析其特点和美感。

第二阶段:示范与指导1.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2. 在示范过程中,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3.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绘画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与创作1.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进行绘画创作;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建议;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

第四阶段: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2. 作品要求:构图合理,运用近大远小技巧,具有个人特色。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转折点,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示范和指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近大远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2.能够在画面中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不同的景物。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
1.利用近大远小原理表现不同的景物。

2.了解近大远小的含义及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运用近大远小来表现画面。

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一幅野外风景的画作。

–一幅远山和水波的画作。

–白底黑字的PPT,展示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A4纸。

教学过程
1. 自主观察
1.展示野外风景的画作,让学生自己观察近景和远景的比例,感受画面的空间感。

2.询问学生近大远小的概念,引导学生口语表述。

2. 教师讲解
1.展示PPT,从图像方面向学生解释近大远小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表现方式在画作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指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画面。

3. 练习演练
1.准备A4纸,让学生进行练习。

2.让学生画出山和水波的画作,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出不同的景物。

3.让学生互相交流作品,并口头点评。

4.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慢慢提高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们能够通过画作刻画出不同的景物。

同时也明确了近大远小的概念及运用方式。

这些技能不仅会在美术课中有用,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视觉想象力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1课 近大远小(说课稿)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课 近大远小(说课稿)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课近大远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围绕“近大远小”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观察和绘画中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和技巧。

本课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果实入手,以丰富多彩的形体和颜色引导学生感受“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绘画中的视觉现象。

二、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在生活和绘画中的应用;2.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和表现技法;3.初步感受水彩画的绘画效果和特点;4.培养观察能力和构图意识。

三、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学生观看生活中的物体,体验不同大小的果实角度带来的视觉效果,引入近大远小的概念;2.观察、感受并绘制不同类型的果实,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感受颜色、形体、纹理等对视觉效果的影响;3.用水彩进行绘制,体验水彩画的特点和魅力;4.总结反思,课堂展示。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学生们喜欢的语言和生动的图像,引导他们感受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2.游戏法:利用形体、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来比较、区分不同的果实,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近大远小规律;3.示范法:讲解水彩画的基本技法,让学生抓住色彩和水分配合的关键,并进行实例演示;4.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和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五、教学评价标准1.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的绘画结果,考察他们对于观察、感受近大远小的水平;2.创意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细节,评价他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3.技术能力:考察学生的水彩绘画技巧和细节处理能力;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各种水果,感受近大远小的效果,引出“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

第二步:游戏(10分钟)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比较、区分不同类型的果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近大远小这个概念。

第三步:绘制素描(30分钟)老师先讲解如何绘制的基本技法,然后学生使用铅笔和橡皮进行绘制,并通过老师的辅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

第1课 近大远小(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课 近大远小(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课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原理,学习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远近距离感。

2.了解虚线和实线的意义,能够掌握其使用方法。

3.通过练习,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能够在画面中表现出远近距离感。

教学内容1.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艺术表现。

2.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透视原理,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2.学习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熟练运用透视原理,能够准确地表现远近距离感。

2.熟练运用虚线和实线,能够在画面中自如地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画纸、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2.教师需要准备教学用的画板或者幻灯片。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

2. 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画板向学生详细讲解透视原理,包括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和表现方式。

3. 示范(20分钟)教师用铅笔和画纸进行现场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表现出画面中的远近距离感。

4. 练习(4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自己的练习,教师在旁听、纠正和指导。

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掌握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并逐渐熟练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

5. 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内容,强调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多加运用。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进行练习,选择一个场景,通过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在画纸上绘制出远近距离感。

可以用铅笔、彩色笔等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绘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引入、讲解、示范、练习和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

在讲解和示范环节中,学生表现积极,对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自由发挥,展示出不错的绘画能力。

需要继续加强的是对虚线和实线的理解和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引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透视原理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解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绘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图片或实物展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透视原理和绘画步骤。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新课内容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解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展示一些运用透视原理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透视效果。

绘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板书内容:透视原理的定义、应用、绘画步骤等。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自己心中的“近大远小”。

课后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内容部分,特别是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绘画实践的指导。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近大远小-苏少版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物体在视觉中,距离观察者越近,显得越大;距离观察者越远,显得越小。

2. 近大远小的应用:在绘画中,通过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

3. 创作实践: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发现图片中的物体近大远小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近大远小1. 概念:物体在视觉中,距离观察者越近,显得越大;距离观察者越远,显得越小。

2. 应用:在绘画中,通过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

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一幅家庭成员的绘画作品,要求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课后反思1.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关于近大远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这组图片应包含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物体,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

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其中物体的近大远小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苏少版美术四上《近大远小》教案.doc

苏少版美术四上《近大远小》教案.doc

11、《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面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2.初步掌握透视原理,能够用近大远小表现物体的深度;3.学会运用线条和颜色,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将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了解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初步学习透视原理,掌握画面中远近距离的表现方法,运用线条和颜色形成深度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或者场景描述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在学生们对画面、场景都有了简单的了解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物体的大小是否会受到物体距离观察者的影响?2. 学习透视原理介绍画面中的透视原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近大远小的原理。

通过示范,老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原理。

为方便演示,可以选择一堆物品,如水杯、笔、橙子等,将它们放在同一高度上并形成一排,然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些物品,并指导学生观察,将手中的铅笔或者其他物品放到距离自己不同且高低不同的位置,观察画面中的大小差别。

3. 同步练习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现远近距离,可以用简单的小场景来演示,比如画一个简单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将其中一个角放在底部,从较低的位置观察,这样可以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

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学生,检查学生的绘画状态,并积极给予肯定。

4. 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检查下,继续练习,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出发,加深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掌握。

5. 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互相欣赏和交流,同时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6. 课后延伸让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以及如何把这种书法技巧应用到更大的画面中。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夯实自己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效果如何?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吗?2.课程安排是否合理,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吗?3.在授课中是否尽可能多地丰富展示和讲解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4.学生参与度如何?老师是否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指导?5.在授课过程中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小学美术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
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 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
3. 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
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图①图②
2. 揭示原理。

师: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

(板书:错觉)
3. 互动游戏。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呢,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2)师:下面考考你们,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三、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①大片向日葵。

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②林荫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③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

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

(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2. 跟我学。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先跟老师来看一看透视分析图。

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3. 跟我画。

师:有了这几个法宝概念,表现一个林荫道就容易多啦。

(正立面林荫道)
教师示范:在四开淡绿色卡纸上用蓝色粉笔画出视平线,确定消失点,确定路面宽度透视示意线,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透视示意线。

然后迅速的用水粉色(或者炫彩棒)铺出路面、草地天空的大色块。

师:现在谁来帮我在道路两边种上树?请学生上来用大笔调色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位置,画出主干,充分体现垂直面透视示意线的作用,教师帮忙快速表现枝叶,完成风景速写。

师:瞧!一条幽静的林间小路就展现在眼前了,简单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小卡片纸(或厚的有色便利贴)上,用炫彩棒或彩色笔快速地把你看到的林荫道简单勾勒出来。

(时
间要控制好,二至三分钟即可。

过程中提醒学生只要画出示意图就可以了。

师挑两三幅速度较快且表现准确、画面有明显的纵深感的小纸片放在投影下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来帮助绘画,使对透视画面的表现变得更加简单;三是学生补充范画,解决“垂直面”透视表现难点。

第一次作业用小纸片做画快捷又易于学生操作,“林荫道”题材容易成功,在检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作画热情。

四、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风景名胜摄影、中外名画、生活中的设计、同学的画四组图片。

第一组:风景名胜摄影(天安门,长城,引导寻找近大远小现象,展示示意图。


第二组:中外名画(中国画《大漠之舟》,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观察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的表现。

比如油画那幅可以设计提问:这幅画里近大远小的透视线和林荫道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纤夫们在往画面的哪个方向走?画家站在纤夫们的哪一边看到这样的情景?)
第三组:生活中的设计(建筑上的巧妙设计,课本中展示的两例墙画。

引领感受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以实例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
第四组:同学的画(《门前的路》《小巷深深》,从奇妙利用回到表现目标,明确今天的作画内容)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再次寻找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感受透视规律的无处不在;典型图例的欣赏变枯燥规律为奇妙利用,激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作业要求,表现近大远小,评价总结
1. 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2)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色或者炫彩棒、油画棒。

2. 绘画题材参考。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在生活常见的景象,可以给你们的画面作一些参考。

3. 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

对角度不单一、色彩表现大胆有层次,特别是在近大远小的基础上还表现出“近清远糊”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褒赞,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表现方向的指引。

六、课后拓展,巧做近大远小,玩玩看看
教具展示:书本“小实验”之二的图例做成的陀螺,放到投影下捻转观察。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好玩吗?这是书上的图形,另一个图形转起来更好玩。

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课后试着画一画,把它也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会给我们呈现什么奇妙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