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第一部分:概述
1. 背景介绍:本文记录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的过程和
成果。
2. 目的和意义: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同讨论
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部分:备课前的准备
1. 确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备课组成员确定了备课的时间和地点,以确
保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进来。
2. 提前准备教材和教辅资料: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了相关的教材
和教辅资料,以便于讨论。
第三部分:备课过程
1. 分析教材内容:教师们对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教师们共同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
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畅所欲言,就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
入的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四部分:备课成果
1. 教学设计方案:备课组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 教学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共享了各自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源,互相借鉴,丰富了教学内容。
3. 实地试教:部分备课组成员在备课结束后进行了实地试教,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第五部分:备课后的反思和展望
1. 反思总结:备课组成员就此次备课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共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
2. 展望未来:备课组成员对下一次备课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取得更好的备课成果。
结语: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备课组成员们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了解,共同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备课组能够继续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二部分:备课前的准备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5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推理,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和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能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辨认从侧面观察简单物体和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经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是很准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
1.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精心选择要观察的物体,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为使学生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经验,首先要选择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情境模拟中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建立表象,明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集体备课主讲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包括: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解诀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在明确使用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些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2、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4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2、认识长度单位:米————————————1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二次备课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例9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00以内两个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运用符号和词语,描述10000以内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学会比较10000以
内数的大小。
难点
掌握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
10000以内数的大小。
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填一填。
(1)4398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4”在()位上,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2)一千七百六十九写作(),它的百位上是()。
(3)9999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再添1是()。
2. 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题9
1.读一读每种不同电视的价格。你是怎样比较的?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汇报交流。
(1)1号和2号比,哪一个贵些?为什么? 940<1899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龙群英参与研讨老师:陈艳飞朱秀琴程楠楠符小花周昭华
课题认识时间(第二课时)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哪些时刻,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学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
点
学习作息时间表,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事件。教学难
点
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课前准
备
课件。
教学过一、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上的钟表。
学生观察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表并根据已学知识,填一填?
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2、出示钟表引导学生说出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并试着
圈一圈。小红可能什么时间去摘西红柿?
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要告诉小伙伴的吗?
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遵循解题三步骤: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二)
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保康镇中心校
赵艳艳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3、认识米
用米量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1. 教学目标
- 了解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 能够运用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重点
- 数的加法运算方法的掌握。
- 数的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
3. 教学内容
3.1 数的加法
- 加法的概念: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数的运算。
- 加法的运算方法:从左到右逐位相加。
3.2 数的减法
- 减法的概念: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的运算。- 减法的运算方法:从左到右逐位相减。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
- 利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讲解
- 具体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通过白板和教具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4.3 练
- 分发练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练。
- 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图或用实物模拟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加深理解。
4.4 拓展
-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挑战性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5 总结
- 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的加法和减法对日常
生活的重要性。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加
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和练册等多种教具,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拓展部分的挑战性
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时,部分学生
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练和巩固。综合评价来看,本节课有一定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册第四单元的继续;具体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知识结构:
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8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
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9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归纳整理2---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熟记2—9的乘法口诀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单元整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弄清每一句口诀的来源。
2、让学生掌握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准确、熟练地记忆7-9的乘法口诀;并能恰当运用相应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学会应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7-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重点:
1、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弄清每一句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3、准确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1、准确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
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单元学情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角,能够正确地描述角的概念。
2.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出不同类型的角。
3.能够观察环境中的角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4.能够初步掌握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
1.角的概念。
2.角的分类。
3.测量角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1.角的分类。
2.测量角的大小及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角的概念、角的分类、测量角的大小等内容。
2.角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观察。
3.量角器:用来实际测量角的大小。
4.黑板、彩色粉笔等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角的概念
•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组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
•根据角的大小,可以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让学生观察环境中的不同角,并进行分类演示。
3. 角的测量
•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实际操作量角器,测量不同角的大小。
4. 练习与总结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初步认识展开,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量角器的方式,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另外,在练习环节要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
1.角的图示作业:画出三种不同类型的角。
2.角的测量作业:在家中寻找角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记录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二次备课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例9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00以内两个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运用符号和词语,描述10000以内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学会比较10000以
内数的大小。
难点
掌握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
10000以内数的大小。
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填一填。
(1)4398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4”在()位上,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2)一千七百六十九写作(),它的百位上是()。
(3)9999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再添1是()。
2. 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题9
1.读一读每种不同电视的价格。你是怎样比较的?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汇报交流。
(1)1号和2号比,哪一个贵些?为什么? 940<1899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集体备课.doc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
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
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2)表示数据。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汇报展示。
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我们组是用图示来表示:
我们组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3)分析数据。
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小结
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案设计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案设计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个录音机,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计算分为三个部分,即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前两部分的编排,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第三,让学生在不借助实物的情况下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而5、4、3、2加几不再呈现“凑十”的方法,直接转化成已学过的内容。在解决问题部分,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这两道例题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问题——计划与解决——回顾与反思。其中例5主要体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6主要是利用画图的策略更好地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
教科书编排时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凑十法”的认识与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教科书在编排时由开始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逐步过渡到点子图、分解图,体现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将“凑十法”深深扎根学生的头脑中。第三,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20以内各数,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但是本单元的计算跟前面的计算内容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进位”“凑十”,对于学生来说,用数的分解与组成计算有一定的难度。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它既是对已经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教学的难点。口算加、减法是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把笔算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学习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他们已经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知道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这是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基础和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教学时应强化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训练,这将对提高笔算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准确率以及计算速度有很大帮助。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原有的知识,让学生先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利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说一说算理,再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降低教学的难度。
2.注重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算理。教学时,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何思欣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何思欣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何思欣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
课题组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事物的排列,还进行了有趣的数字游戏。今天我们再来玩一个数字游戏,不过游戏规则与之前不同,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让我们马上进入数字游戏吧!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简单事物的组合
1.数字游戏。(教材第98页例2)
(1)任意抽取3张数字卡片中的2张,并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又到了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数字游戏。请大家先猜一猜,再动手试一试,并记录。
出示卡片:5、7、9贴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从5、7、9三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并求和,列出可能的得数。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可参考排列的思维方式来解答。
学生介绍:第一种方法:先挑出两个数字5和7,不管怎样排列,5+7=7+5=12;再挑出7和9,同样7+9=9+7=16;最后挑出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笔记
第1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0~91例1、例2,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和P93“练习二十三”中第1、
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2.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培养
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
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钟面学具,钟表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
个好帮手是什么?(钟表)它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整时的方法,你能告诉大家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吗?(课件出示9时钟表图)
【学情预设】9时。
师:你是怎么认的?
【学情预设】分针指12,时针指9,就是9时。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时间你一般在做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早上9时在读书,也可能说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看看这幅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科书P90例1主题图)
师:钟表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呢?你们会读吗? 【教学提示】
注意回顾归纳整时的认识方法。
◎教学笔记
学生尝试认读。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认,有的学生可能不会认。
师: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意见,说明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学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引入新课,复习整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分”
1.深入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
师:仔细观察,钟面上除时针、分针、数字以外,还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钟面上有黑线,黑线有长有短,还有很多格子等。 师:钟面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形成1个大格,一共有12个大格。 课件动态演示:依次闪动12个大格。(板书:12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观察每1个大格,你又发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学情预设】有细细的黑线,还有一些小格,等等。
师:这些黑色的线就是钟面上的刻度线,当时针、分针指向它们时,可以表示不同的时间。
师:同学们知道1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3)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用你自己的方法数数看。
【学情预设】预设1:我一大格一大格地数,5个、10个、15个、20个……60个,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2:我这样想: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2个大格里有10个小格,10,20,30,40,50,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3:我一小格一小格地数,1,2,3,4……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4:我从12开始看,一个半圈是30个小格,所以一圈是60个小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详细观察,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让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更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2.认识“分”。
(1)认识1分、几分。
师:仔细观察分针的走动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吗?
课件动态演示:钟面上的时刻是8:00,分针走动,从12起走动1小格。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那么分针在钟面上走2小格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学情预设】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2小格就是2分,走3小格就是3分,走4小格就是4分……
(2)认识5分。
师:想一想,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1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大格里有5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所以分针走1大格是5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钟表,得出分针走1大格是5分,使抽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