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之间的盟约
D.南宋与金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上京 东京 (开封)
兴庆
1038年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 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 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 与辽苦战数十年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 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澶 澶 州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渊 大 之 兴庆 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盟 北宋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 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 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 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 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 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 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提醒我 们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也提醒 我们要注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还提醒 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
融合。
04
辽、西夏与北宋的科技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农业科技
农业工具
辽、西夏和北宋时期,农业工 具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如犁 、锄、镰等,提高了农业生产
西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较 为发达。西夏的文化受到了汉族和藏 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党项文化。
02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存在一些战争,这些战争主要是由于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 引起的。例如,北宋曾与西夏爆发过数次战争,但最终以和谈结束。
和平
尽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存在战争,但它们之间的和平关系也是存在的。例如 ,北宋与辽曾签订澶渊之盟,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的贸易往来
贸易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贸易往来 是频繁的。这些贸易活动不仅包 括商品交换,还包括文化交流和 人员往来。
交流
通过贸易往来,辽、西夏与北宋 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 ,这些贸易活动也促进了不同民 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例如,北宋的诗 词和绘画对西夏的文化产生了影响,而西夏的佛教文化也对 北宋产生了影响。
融合
通过文化交流,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逐渐融合。这种 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方面,还体现在语言、服饰、风俗 等方面。
03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影响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 10世纪初
西夏 11世纪 前期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汉族 赵匡胤
(宋太祖)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辽太祖)
党项族
元昊
都城 开封 (东京) 上京临潢府
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
王朝的冲突加剧。
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
使节。
战:宋好太采宗 取即 防位 御后措,施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而已。
1.对于北宋来说, “岁币”成为北
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但是澶渊,之从盟中签华订民后族,发边境展上的长远利益 来看,澶渊“生之育盟繁使息辽,宋牛人羊民被野得,到了相对稳
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促进了民族融合。
2.西夏议和原因:
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 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苦 之中。
3. 协议内容: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 议和作用:
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小结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概



宋澶
的渊

之 盟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 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即 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 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 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7.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7.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辽(契丹)
辽பைடு நூலக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 立契丹国,史称辽。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南宋
1、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
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有时又称辽)
民族:契丹族

公元1038年,党

项首领元昊在今天的 银川登基称帝,从此
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
百年的历史。元昊统
治时期,西夏的势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17年春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 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认识这一时期的地图; 3.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新课探究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 宋 夏 形 势 图
发源辽河流域
“守内虚外”
探究一: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
(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
3.澶渊之战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 报告吧!
澶辽
渊 之 战
1.时间: 1004年 攻方:辽
2.交战双方 守方:北宋
3.交战地点:澶州(古称澶渊)
北宋
寇准 4.关键人物
宋真宗
5.战争结果: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1、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发源 于中国辽河上游一带,契丹人过着逐水草 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到唐朝时,契丹已 经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 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 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 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建立政权: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 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 字,国力不断增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六州
契丹人狩猎归来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蕭太后
猴盖马蹬壶
阿保机建国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 称辽,他就是辽太祖。图为辽太祖陵山门。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天朝万岁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
西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 地区的党项族,原属 于羌族的一支。唐朝 时,党项族集中到甘 肃东部、陕西北部一 带,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渐多,社会生产有 所发展。
复习
⑵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
名额。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 政权 稳固和社会安定。
新课
1·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2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 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4
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宋朝为夺取幽云等州,与辽作战数十年。
高粱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 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 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 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 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 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 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三十万大军 逃回的不足三分之一,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 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此次战争是辽朝与宋朝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 话,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 总体开始处于劣势。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 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 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 了不利的影响。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①积极: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②消极:
和议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赋税负担,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检测提升
B 1、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朱温
8、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搜集了“契丹的兴起”“党项族建西夏
D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贵羊贱猪”成为社会饮食风尚, 羊肉地位突出。到神宗时期,宫廷每年食用 羊内高达四十三万斤之多。北宋东京市场上 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有“旋煎羊”“批切羊 头”、“软羊”等数种。
——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
问题思考:北宋吃的 羊肉从哪里来?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游 牧民族。9世纪后期 ,契丹已经有了先进 的农耕、冶铁和纺织 等产业,开始建筑房 屋、城邑。
西夏政权信息:
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大夏皇帝) 民族:党项族 国号:西夏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李元昊
1003—1048年
西夏王陵 元昊
李元昊在全国上下实施剃发令、造西夏文字、 修宫室、迁新都、建官制、定兵制等一系列变 革。在政治体制上,模仿宋朝官制模式设立军 政管理组织。
西夏货币
“辽”抑或“宋”?
材料11:(宋辽之间)每年贸易总值,仅河北地区,就逼近百五十万贯,对宋 来说,每年可以获得四十余万的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收益,大致可以补偿宋在岁 币上所受的损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平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的示意图是( C )
金辽 北宋
北宋
西 夏

西 夏

北宋

西北 夏宋
A
B
C
D
8、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D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 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和少数 民族的战争不断,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 C ()
3、A.宋市与舶辽使、宋与B西.夏宣订政立院和议C后.,榷对场双方D产.生十的三主行要影 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B)
➢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 ,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 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 ,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辽和西夏还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重视儒学、铸造货币、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识图、材料题
1.(1)请你填出图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辽、北宋、西夏并立,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2)图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
价一下这一途径。 (政权的并立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
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 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夏和约订立的原因、内容、影响分别是?
根据右图材料及教材 所学内容,评价北宋与 辽、西夏订立和约?
第一步:分析材 料,独自提炼。
第二步:小组合作完成 问题,3号、4号负责提 炼,1号负责总结,2号 进行展示。
第三步:小组代表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 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少数民族 生活区域 建立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契丹族
党项族
以题带点 学以致用
•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
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
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 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 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 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 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 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C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
“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
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6.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 是( )
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a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预习导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预习导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教材中关于契丹和西夏部分文物的相应信息。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辽建立的相关知识。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学习任务二】耶律阿保机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学习任务三】梳理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学习任务四】元昊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学习任务五】澶渊之战,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学习任务六】怎样评价澶渊之盟?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4集《澶渊之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 之中。 2.宋夏议和 (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历史解释
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 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 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 沉重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11.(2022百色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 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C)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答案:澶渊之盟。以经济损失换取和平。
材料三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金]刘迎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促进了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 [探究4]概括图中A与B政权、C与B政权订立的两个和约的共同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标导航
1.知道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 者、民族、都城。(重点) 2.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重点) 3.结合辽宋议和和宋夏议和,认识民族友好交往是 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
C
D
A
【解析】A项,澶州之役中,由于宰相寇准的坚持,宋 真宗无奈亲自到澶州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 提出和约,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故A错误。
B
C
【解析】C项,并没有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而是 双方维持了持久的和平。
B
B
C
辽 北宋 西夏 契丹 党项 赵匡胤
答: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境地区的 生产发展。
答:北宋和辽、西夏在订立和议之后,双方之间保持
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边境安定,贸易兴 旺。
答:议和是双方政治、军事实力相对均衡的结果,都
无力统一对方,只有相互妥协,求得一时和平。
答:促进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西夏 寇准 岁币
和平
岁币 贸易
B
B帝是宋真宗。
答:辽、北宋。
答: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答:对辽来说,使辽军安然脱险,还获得大量钱物; 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人民长期 沉重的负担。辽宋战争结束后,双方保持了长期相对 和平的局面,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探史明理
探究三: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 原因是什么?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是实力 均衡的产物;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 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探史明理
探究四:汉唐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战中有 明显优势,为什么北宋时期这种优势不存在 了呢?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速读课本内容,查出北宋,辽,西 夏“三兄弟档案”,完成表格。
政权名 称
北宋
建立民 族
汉族
建立者
赵匡胤
建立时 间
960年
都城
汴京
辽 西夏
契丹 党项
耶律阿保 10世纪


元昊
11世纪 前期
上京 兴庆
一、北宋与辽的关系: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原族居:辽河
上游,游牧;后学 农耕定居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 合。
北宋、辽、西夏的战与和
探究一: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 共同之处? 探究二: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何不同?
探究三: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 是什么?
探究四:汉唐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战中有明显 优势,为什么北宋时期这种优势不存在了呢?
探史明理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B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
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 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我来判断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 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真宗
材料二:
辽 西夏
澶渊之盟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3、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 què) ,互市贸易。
在边界设置的 贸易市场
北宋
1、宋辽:罢征战 盟澶渊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 澶渊之盟?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 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 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 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3.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7.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 宰相 坚决主张抵抗。
A、杨业
C、包拯
B、岳飞
D、寇准
8.是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军 ? A、宋太祖 C、宋真宗 B、宋太宗 D、宋神宗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 立契丹国,史称辽。
辽(契丹)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南宋
2、西夏的建立
辽(契丹)
北宋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 代割据相袭...…1038年, 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 称“大夏”。又因其在西 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北宋
西夏

南宋
3.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 分组制表。
西夏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 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北宋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 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 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课堂小结
1.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A.辽和西夏 C.北宋和西夏 2.西夏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 C.元昊 B.阿骨打 D.铁木真 B.北宋和辽 D.北宋和吐蕃
第7课 辽堂训练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
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认识这一时期的地图;
3.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新课探究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 宋 夏 形 势 图
1、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 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 契丹(有时又称辽) 民族:契丹族 重大事件:占领幽云十六州
民族 政权
时间
契丹族 辽
916年
汉族 北宋
960年
党项族 西夏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兴庆 东京 重大事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宋夏议和 件 重文轻武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 西夏
北宋
1.读史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 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 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 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 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 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 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 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 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 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读史料: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 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 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 边界贸易兴旺。
2.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