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
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156例,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心率80次/min组、心率80~90次/min 组及心率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的死亡例数。
结果:心率90次/min组及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P均)。
心率90次/min组和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LVEDD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心率90次/min组的LVESD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80次/min组;而心率90次/min组LVEF明显低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80次/min组。
15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5例(%)。
心率90次/min组死亡率20%(5/25),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的%()和心率80次/min组的%()。
结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强预测因子。
【关键词】心肌梗死入院心率病死率相关分析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rate(HR) on admission and mortality of acute myocardio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 Methods:A total of 156 AMI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08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HR on admission, they were assigned to less than 80 heartbeats per minute group, 80-to-90 group, and more than 90 group.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diameter(LVES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nd death number during admission were measured and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age,gender, history of smoking,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among the 3 groups(). Incidence of anterior and late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more than 90 and 80-to-90 heartbeats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ess than 80 heartbeats group (). The Patients in the less than 80 heartbeats group had shorter LVEDD compared to the other 2 groups. The more than 90 heartbeats group had longer LVESD but lower LVEF compared to the other 2 groups. The overall mortality was % (15/156). The mortality was 20%(5/25) in the more than 90 heartbeats group,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 in the 80-to-90 group and % () in the less than 80 :The increased HR on admission i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the death of AMI patients during admission.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rate on admission mortalitycorrelation analysis心率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1]。
2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的临床分析
2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的临床分析作者:宋芙荣孙鸿彬彭旭辉郭改平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9期[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
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总病死率36.7%。
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
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
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
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心肌梗死;老年人;死亡率;回顾性分析[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156-02急性心肌梗死(AMI)系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
它是老年(≥70岁)心脏病中最多见的一种,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降低其病死率是多年来心脏病学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21例急性心梗主要死亡因素及其临床特点的分析,为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男73例,女41例;年龄≥70岁49例,男30例,女19例;1.2 方法将患者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心血管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心梗、心衰、吸烟、饮酒等;并发症包括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肺炎、梗死后心绞痛等;急性心梗的发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并对相应的结果进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素在 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0 0 P< .5或 P < .1 。结论 00 )
心绞痛 、 重心律失常 、 严 电解质紊乱 、 肾功能不全等是 A 死亡 的主要影 响因素。 MI
【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因素; 相关性分析 【 中图分类号】 514 R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451(010- 6- 10- 12 1) 0 1 2 5 4 2 0
吸烟史 、 血清 心肌 酶 ( K) C 峰值 、 一梗 死部 位 、 单 复合 梗死部位 、 死后 心 绞 痛 、 重 心 律 失 常 、 梗 严 电解 质 紊
乱、 感染 、 肾功能不全 、 梗死次 数 、 发病 至人院时 间 、 再 灌注治疗 、 临床表现 ( 无痛性 、 疼痛性心肌梗死 ) 心 电 、
svr r yh i,l t lt i a nea dr a isfc nybtenteto ru s ees tt ays n cn( eeear tma e c oy l c n e lnuf i c e e op r a scl i i atP h e r e mb a n ie w h w g w tii l g f i < .5o 0 0 ) C n l i H ata ue d b t , 1m ezm ek Srm m re f oada) ps— 00 r< . 1 . oc s n uo erfi r,i e ss % ny epa ( eu akr o mycri1 ,ot l a e el s
Co r l to ay i fDe t s co si ie t t Ac t y c r i lI f r to r ea in An l sso a h Rik Fa t r n Pa n s wih u e M o a d a n a ci n 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溶栓 、 抗凝 、 抗血小板 ; 应用 B一受体 阻滞 剂 ; 管紧张素转 血 换酶抑制剂 ; 调脂药及 硝酸脂类 等 。溶栓 的选择 对象条件 、 禁忌 证、 溶栓 步骤 和监 测项 目参照 中华心血管杂 志编委会制定 的《 急 性心肌梗死溶栓 治疗参考方案 》 0 2年底我 院开展经皮 冠状 。2 0
1 诊 断 标 准 . 2
症 。非死亡组 13例 , 6 吸烟 占 2 .%, 92 糖尿病 占 2 . 血低高密 71 %,
度脂蛋 白胆 固醇血症 占 2 . P<0 5 42 %. . 。 0
表 1 危险因素对比( 。 ) n%
注: P<00 .5
2 . 并 发 症 3
①心源性 休克 或左 心功能不 全 : M 并发 心源性休 克或左 AI
动 脉 成 形 术 及 支 架 治疗 ( C )A 组 溶 栓 2 例 , P I, 1 B组 溶 栓 3 6例 、 P I2例 。 C1
吡格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一受体 阻滞 剂和他汀类 药
物、 溶栓 和 P I C 治疗显著增多( P<00 ) .1 。
表 2 生化 指标 对 比 ( -s I) -
22 危 险 因 素 ( 1 . 表 )
16 , 9 例 住院期间死亡 3 例 , 3 分析其住院期死亡与非死亡患者相
关因素 , 提高预测能力和抢救成功率 , 现报道如下 。
3 3例死 亡者 均有 吸烟 、糖 尿病 及低 高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血
1 材 料 与方法
1 一般 资料 . 1 病例选择 20 0 0年 1 ~20 月 0 2年 1 A 5例 , 中男性 2月 MI 9 其 7 5例 , 女性 2 例 。年龄 4 8 ( 1 0 2~ 2 6 . .2 岁 , A组 ;0 3 5±9 ) 为 7 2 0 年 1 ~ 05 1 月 2 0 年 2月 A 0 例 , MI11 其中男性 7 , 6例 女性 2 。 5例 年 龄 4 ~8 6 .±1 .) , B组 。 1 0(05 01岁 为 共死亡 3 , C组 。 3例 为 A组死 亡1 9例 , 男性 1 例 , 5 女性 4例 ; 年龄(67 .2岁 。B组死亡 1 6 .±91 ) 4 例, 男性 8 , 例 女性 6例 ; 年龄 (3 8 7 岁 ; 7 .4 . ) 非死 亡组 13 为 5- 0 6例 D组 。死于前壁心肌梗死 2 4例 , 下壁心肌梗死 8例 , 前壁合并下 壁心肌梗死 1 例。人 院 2 h 4 死亡 6例 , ~5 1 ,d以上 9 。 1 d8例 5 例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
・
临床论著 ・
高龄 急 性 心 肌梗 死 患 者 相 关 因素分 析
田海涛 朱 晓法 杨 晔
[ 要 】 目的 : 讨 高 龄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M ) 者 临 床 特 点 、 疗 手 段 及 影 响 预 后 的 相 关 因素 。方 摘 探 A I患 治 法 : M 患 者 共 l9例 , 为高 龄 组 ( 龄 >8 AI 1 分 年 0岁 ) 非 高 龄 组 ( 0岁 )分 析 2组 患 者 的性 别 、 险 因 和 <7 , 危 素 、 死 部 位 、 床 经 过 、 同 的治 疗 手 段 及 并 发 症 , 梗 临 不 比较 住 院 期 间 不 良心 脏 事 件 发 生 率 。 结 果 : 龄 组 高
Y NG e Na y Ge ea s tl,Be n 0 03 A Y v n r lHopi a g 1 0 7, C ia hn
[ sr c】 Abtat
0bet e T td orlt e atr fte cii lc aatr t s n t ame to c t jc v : o s y creai fcos o h l c hrceii ad r t n f aue i u v na sc e
患者 A I 症状者 1 M 无 4例 ( 2 9 ) 2 部 位 以上 梗 塞 1 例 ( 1 1 ) 接 受 介 入 治 疗 2例 ( . % ) 并 发 症 2 .% , 个 9 3 .% , 33 ,
多 , 死 率 1.% , 病 63 以上 结 果 均 与 非 高 龄 组 有 明 显 差 异 ( O 0 ) 结 论 : 龄 A I 者 危 险 因 素 多 , P< .1。 高 M 患 发 病 时 症 状 不 典 型 、 疗 时 矛 盾 多 、 发症 多 及病 死 率 高 。 临 床 上 应 能 因 人 而 异 , 平 衡 的 原 则 选 择 合 适 治 并 以 治 疗 方 案 , 切 观 察 病 情 变 化 , 强 护理 , 早 发 现 并恰 当处 理并 发 症 , 争 降低 病 死 率 。 密 加 及 力 [ 键 词 ]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龄 ; 关 因素 关 高 相 [ 图分 类 号 ] R 4 . 中 52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6 (08 0—5—3 文 075 22o )3180 0
2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的临床分析
The death causes and clinical analysis 0f 21 cases of aged acute m yocardial
lnIarctlOn soNG Furong SUN Hongbin pENG Xuhui GUO Gaipi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Pingdingshan No.2 People's Hospital,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eath caus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ag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AMI). M ethods A total of 1 14 aged AM I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0 to 0ctober 2012 were divided into death group of 21 cases and survival group 93 example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story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made to compare the anamn esis,infarction site,complication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 the death risk factor s. Results The fata lity rate of aged AM I patients was up to 36.7% during their hospitalization.The mortality of many parts and wide anterior wa l1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diabete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v ival group.Manner of death:The mortality of pump failure fhear t failure,cardiac shock or both)was 52-3%,sudden cardiac arrest 28.6%,heart rupture 4.8% ,and the other factors 14_3% .Conclusion The aged AM I mortality iS high.Heart failure,cardiac shock, arrhythmia are the major complications which cause death.Th e history of diabetes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ath. 【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Aged;Mor ta lity;Retrospective analysis
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
cle trs i cos o lain n rg oi o 1 9e el ai t(g d≥ 6 er) owa et a faue,r kf tr,cmpi t s dpo n s f 7 l r p t n sa e s a c o a s d y e 0yas wh s rae t d
[ 关键词 ] 年 人 ; 老 急性 心肌梗 死 ; 易患 因素
[ 图 分 类 号 ]R 4 . [ 献 标 识 码 ]A 中 522 文 [ 文 编 号 ]1 0.9 12 1 ) 40 1 —3 论 0 40 5 ( 02 0 —4 80
An l sso h i ia a a trsisa d Rik F co so h ay i ft eCl c l n Ch r ce it n s a t r ft e c
i meg n yd p rme ti a u r 0 9 一 J n 0 ,a dc mp rdwi h o n r u a e≤ 4 e r) ne r e c e at n J n ay2 0 n u e2 1 1 n o ae t t ey u gg o p( g h 0 y as
41 p te s Re u t El e l a in so tn o c r e o r ma y t m spr o s twih u b o si e i e nd a int . s ls: d ry p te t fe c u r d pr d o l mp o e n e t o to viu nc ntv sa s i sce rdifr n r m he y u g g o p:Ab u 0% ed ry p te t r r a e t a yng d g e sof twa la fe e tfo t o n r u o t6 l e l a in s we e t e t d wih v r i e r e c s an , 2 he tp i 0% t 0% ed ry p te s wih mo e a d mi lp i or e e 0% o l e l te s wh o3 le l a int t r b o na an, v n 3 f ed ry pa int o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42例临床分析
>0岁 3例 ( . % ) ( ) 别 : 2 8 71 4 ;2 性 男 3例 ( 47 % ) 5 .6 ,
女 1 9例 ( 5 2 % ) ( 梗 死 部 位 : 后 壁 右 室 2 4 .4 ; 3) 下 4例
多 数 文 献 报 道 ,年 龄 是 A ! 院 患 者 死 亡 的 重 M 住
要 因 素 之 一 ,在 美 国 5 %以 上 的 A 0 MI发 生 在 6 5岁 以上 的 人 群 中 ,0 8 %的 A 死 亡 患 者 为 ≥6 MI 5岁 I 。本 2 l
维普资讯
实用 心脑肺 血管 病杂 志 2 0 0 7年 1 0月第 1 5卷第 1 0期
7 49
・
临床 研 究 ・
急性 心肌 梗 死 患者 住 院死 亡 4 2例 临床 分 析
郭 晓 萍 郝 爱 萍 张 艳 霞 【 摘要 】 目的 分析 急 性 心肌 梗 死住 院患者 死 亡原 因。 方 法 选择 我 院 2( )o 4年 1
( 4 2 % ) ( )发 病 至 死 亡 时 间 : 2 1 .9 ;8 < 4小 时 1 1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 6 1% ) 1天 ~7天 2 2. 9 , 7例 ( 42 % )> 天 4例 6 .9 ,7 ( .2 ) ( ) 亡 方 式 : 衰 竭 1 95 % ; 9 死 泵 3例 ( 09 % ) 心 3. 5 , 脏骤停 2 5例 ( 95 % ) 心 外 因 素 6例 (42 % ) 5 .2 , 1.9 ; ( 0 有 诱 发 因 素 : 力 大 小 便 、 餐 情 绪 激 动 等 1 1) 用 饱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缩压 、 肌 钙 蛋 白 T( c T n T ) 峰值 、 肌 酸 激 酶 同工 酶 ( C K— MB) 峰值 、 空腹血糖 、 肌酐 ( C r ) 、 高 密 度脂 蛋 白胆 固醇 ( HD L — C ) 、 超敏 C反 应蛋 白( h s — C R P ) 、 N 一 端 脑利 钠肽 前体 ( N T — p r o B N P ) 、 梗死 部 位 、 K i l l i p分级 、 左心 室 射血 分 数 ( L V E F ) 、 室性 心律 失 常及 再灌 注等 方 面 比较 ,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 P < 0 . 0 5 ) 。L o g i s t i c回归 分析 显示 年龄 、 糖尿 病 、 陈 旧性心 肌梗死 ( OMI ) 、 心率 、 收缩 压 、 c T n T峰值 、 C r 峰值 、 室 性心 动过 速及 心室 颤动 、 K i l l i p分级 、 L V E F及再 灌 注
P AN We i - y i n g Z HANG We i — y o n De p a r t me n t o f Me d i c i n e , t h e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L u o h e Ci t y i n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 L u o h e 4 6 2 3 0 0 , Ch i n a
r i s k f a c t o r s we r e s e l e c t e d b y u n i v a r i a t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mu l t i v a r i a t e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 Re s u l t s T h e g e n d e r , a g e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因素分析作者:苗淑芳毛丽君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16期【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因素;分析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越来越多,因医疗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不断下降,但危重患者病死率仍很高。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住院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2010年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要机械通气或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80岁,平均(70±8)岁,其中曾行冠脉造影5例,占12.5%,择期造影4例,占10%。
1.2方法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52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贫血、肾功不全)和相关临床资料(糖尿病史、梗死部位、心肌酶峰值、重度心力衰竭)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1)缺血性胸痛时间大于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酶的动态改变。
至少具备以上3条中的2条,才能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2结果80例患者中好转治愈出院52例,死亡28例(35%),死亡患者的直接死因中猝死12例(42.8%),心源性休克8例(28.6%),Ⅱ型呼吸衰竭8例(28.6%)。
两组相比,老年女性、既往有无疼性心肌梗死史的或者前壁心肌梗死、糖尿病史的、两支以上病变的、脑血栓史的、未能及时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数较多。
入院时肾功不全、住院治疗中贫血的、重度心力衰竭的,其死亡组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前壁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入院时肾功不全、治疗过程中贫血是增加住院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极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冠脉病变也往往比较严重,病死率高。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梗的死亡率与主要死因
心梗的死亡率与主要死因心梗,也被称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组织的坏死。
心梗的死亡率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理解心梗的主要死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心梗的死亡率心梗作为一种致命的疾病,其死亡率非常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心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肌梗死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其致死率更是居高不下。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心梗的死亡率在5%至25%之间波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主要死因1. 心肌坏死心梗的主要死因是心肌坏死。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时,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严重缺氧,久而久之会发生坏死。
心肌坏死会造成心肌功能减退,进而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2. 心律失常心梗后心律失常也是一种常见的死因。
心肌坏死后,心脏的电活动受到干扰,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引发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危及患者的生命。
3. 心力衰竭心梗后,心肌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减退,这将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能力,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梗患者死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当心脏无法将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到全身各个器官,会导致呼吸困难、水肿和疲劳等症状加剧,最终危及生命。
4. 其他并发症心梗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炎、心肌破裂等。
心包炎是指心脏外层的心包组织发生炎症,这会导致心脏受压,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肌破裂是指心肌坏死后,心脏出现破裂现象,引起心脏破损,血液泄漏到心外腔中,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三、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1. 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梗的风险,如戒烟、控制体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等。
避免吸烟和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有哪些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有哪些影响因素?摘要: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饮食结构调整,以及生活习惯改变,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疾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关因素引发的比较重要的疾病类型,通常来说,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要及时实施合理治疗,往往都能够有效改善其预后,但部分患者也会出现院内死亡现象。
本文对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介绍,期望减少院内死亡。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影响因素1 院内死亡与患者年龄患者的年龄被认为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一项影响因素。
实际上以往的临床研究之中已经证明,如果患者年龄越大,其急性心肌梗死后院内死亡的风险将会更高,原因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存在会增加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同时也可能导致其病情的加重。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出现不典型的胸痛症状的时候,对其的诊断可能也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而受此影响,对相关个体执行救治的时间也会受到影响,众所周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时候,其救治的及时性将会直接影响预后,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会增加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年龄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冠状动脉堵塞的现象也相对更为严重,同时这些患者可能还合并多支冠脉病变,因此病情得复杂程度更高,并情进展速度更快,实施救治的时候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年龄更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时候可能不适宜或是无法进行再灌注治疗,进而增加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
当然,年龄作为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也由于其特殊性和客观性,在治疗过程中无法进行改变,所以当面对年龄较大的患者的时候,需要对其病情进行及时发现,同时适当采取提前治疗和干预的措施,才能起到降低其院内死亡可能性的效果。
2 院内死亡与性别性别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关键因素,以往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指出,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约为3.3%,而女性医院内死亡率则达到7.7%左右,约为男性的2倍。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本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猝死(SCD)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方法: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某医院老年心肌梗死后猝死以及非猝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以及猝死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
结果:在对医院猝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猝死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患者发病前出现情绪应激、有高血压史、梗死时有心衰或者低血压等症状,猝死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并且在0:00-12:00这一时间段出现的概率最高,患者过度疲劳、用餐过饱或者用力排便后出现梗死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中一项致命性因素,患者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或者心脏的负担加重后,会诱发猝死。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促进;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内科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通过对比发现,老年患者猝死的概率比青年人高很多,本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导致患者发生猝死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概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某医院在2012年到2014年,共有39例老年患者出现了心肌梗死后猝死,这些患者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10例,年龄在59-8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其中年龄在59-69岁的有6例,70-79岁的有24例,80-85岁的有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后SCD诊断标准,根据心电图及酶学资料分为前壁梗死(包括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包括后壁、右室梗死)8例,前下复合壁梗死14例;按Killip(NYHA)分级,心功能II级3例,III级7例,IV级29例。
选取同期本院老年AMI非碎死患者168例为对照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发生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发生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郭菁桦;淡雪川;王艳;冯大超;刘佳【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4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生存组(314例)和死亡组(2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的基线特征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342例病人院内死亡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心率、糖尿病史、肌酐、B型钠尿肽(BNP)、合并窦性停搏、室颤、心源性休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率、糖尿病史、肌酐、BNP、合并窦性停搏、室颤、心源性休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未行PCI、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20【总页数】4页(P2572-2575)【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医院死亡率;危险因素;Killip心功能分级;Logistic回归分析【作者】郭菁桦;淡雪川;王艳;冯大超;刘佳【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R256.2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导致持续心肌细胞缺血及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循环障碍、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学指标的改变等。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类型,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文献报道其院内死亡发生率高达7.4%[1],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及近期预后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及近期预后
刘悦欣;何乐;刘玉洁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本研究观察一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近期预后及死亡相关因素。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8月至2012年7月年龄≥80岁256例符合AMI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63例,女93例。
按其是否发生住院期间死亡分为死亡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80~90〔平均(84.6±3.8)〕岁;
【总页数】2页(P4047-4048)
【作者】刘悦欣;何乐;刘玉洁
【作者单位】天津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000;天津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300000;天津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绿色通道及直接PCI对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J], 陈吉;刘阳;陈惠卿;于泓
2.糖尿病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J], 蒋世亮;季晓平;王勇;王晓荣;张澄;张运
3.梗死前心绞痛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J], 赵玉生;尹巧香;冯斌;
王士雯
4.血清hs-CRP及BN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詹永韬;周龙珊;梁军
5.甲状腺功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害的关系及对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 [J], 吴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韩雅玲;王海昌;陈韵岱;黄岚;丁世芳;吴宗贵;祝之明;向定成;姜铁民【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40)4【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总页数】4页(P262-265)【作者】韩雅玲;王海昌;陈韵岱;黄岚;丁世芳;吴宗贵;祝之明;向定成;姜铁民【作者单位】110016 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40003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430070 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内科;20000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300162 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沈正;刘兴德;李伟;梁金峰;陈云;李董江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发生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郭菁桦;淡雪川;王艳;冯大超;刘佳3.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痫性发作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 [J], 李子孝;王春雪;王伊龙;李林子;赵性泉;邵晓秋;王春娟;潘岳松;王拥军4.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梁其志5.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电图QRS波与其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J], 李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杨辉;王邦宁;宋兵;程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recent prognosis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34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 dial infarction was conducted and the database from 2006 to 2010 was analysed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sults during hospitaliza- t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eath group and survival group. Th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ECG features were recorded;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 in death group were more than the patients in survival group withincreasing age, decreased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aving higher CKMB and with cardiogenic shock on admission (P<0.05).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PCI intervention, aspirin and ACEI drug therapy significantly reduced mortality (P< 0.05).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only two predictor variables for the prognosis of STEMI inpatients. Patients reporting early to the hospital, having higher CKMB and with cardiogenic shock on admission, were likely to have worse prognosis during their hospital stay (P< 0.05). Conclusion Higher CKMB and cardiogenic shock on admission are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s for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STEMI.【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4页(P391-394)【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临床分析【作者】杨辉;王邦宁;宋兵;程源【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病区;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病区;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病区;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病区【正文语种】中文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发病率逐年升高。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李昭骥;周国良
【期刊名称】《广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本文对17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合并脑血管意外、泵衰竭严重、梗塞面积广泛的 AMI 患者住院病死率高,无痛性 AMI 及AMI 后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或室内阻滞亦为 AMZ 预后不良的因素;猝死和严重泵衰竭仍为 AMI 主要死亡原因,但心破裂发生率似有增加趋势.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李昭骥;周国良
【作者单位】[1]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2]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灌注治疗后ST段回落的影响因素 [J], 郭冠军;徐标;宋杰;施广飞
2.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J], 胡新荣;金新新;胡大一
3.山西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内死亡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J], 程兆辉;贺知菲;陶红兵;许小兰;余中心;吴开明
4.降低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的临床对策探讨 [J], 傅文栋;姚莉
5.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10年对比研究 [J], 郑刚;刘兆昶;杨顺来;于建生;王静;黄自平;王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因素分析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因素分析郭丽君;何立芸;高炜【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07(6)4【摘要】目的评价日常临床实践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人的近期预后和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研究包括167例年龄≥75岁AMI患者,按是否发生住院期间死亡分成:死亡组54例,存活组11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和死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年龄、入院时心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尿素氮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值却显著低于存活组;发病症状不典型、既往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并发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并发症者多于存活组,而接受冠脉造影的病人比例明显少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高Killip心功能分级(OR9.53,P<0.01)、并发脑血管病(OR 8.43,P=0.04)、既往脑血管病史(OR4.10,P=0.02)、入院时血糖水平(OR 1.10,P=0.02)和心率(OR 1.03,P=0.04)、典型症状发病(OR 0.24,P=0.01)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患者中66.67%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高龄AMI患者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入院时心功能状态、既往或并发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和发病时症状表现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总页数】4页(P229-232)【作者】郭丽君;何立芸;高炜【作者单位】100083,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100083,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100083,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J], 代冰冰;何学明2.碎裂QRS波对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J], 夏伟;卢成志3.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商鲁翔;赵阳;李瑞;张文慧;祖克拉·吐尔洪;张疆华;汤宝鹏4.2009—2018年登封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趋势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任怡辉; 耿宏旭; 郭杏花; 贺小武; 闫建丽; 宋小平; 王晓飞; 詹继斌; 郭晓伟; 范丽渊5.碎裂QRS波对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J], 夏伟[1];卢成志[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25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25例分析
邵桂华;郝长海;牛广政;李孟侠;阎西艴
【期刊名称】《人民军医》
【年(卷),期】1992()4
【摘要】我院1969~1989年共收治急性住院心肌梗塞患者(AMI)200例,现将死亡29例中资料完整的25例做一分析,以探讨其死亡因素及规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0年共牧治AMI200例,死亡29例,死亡率为14.5%。
死亡病例中临床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有25例,其中猝死19例,占死亡总数的76%。
死亡年龄49~81岁,其中≥60岁者14例,占死亡总数的40%;55~50岁者10例,占死亡总数的34%;小于54岁者5例,占死亡总数的17%。
死亡的29例中,男26例,女3例,男女比例为8.67:1。
二、死亡原因本组AMI死亡原因有猝死、泵衰竭、心衰并休克、心脏破裂。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心肌梗塞;住院死亡;死亡
【作者】邵桂华;郝长海;牛广政;李孟侠;阎西艴
【作者单位】153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J], 贾文剑;王燕芳;焦宏
2.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一周后死亡原因分析 [J], 孙美菊;王力耘
3.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一周后死亡原因分析 [J], 孙美菊;王力耘
4.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期间死亡26例临床分析 [J], 李健民;王红瑞
5.住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J], 崔卫华;郭加旺;马永玲;胡丽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及相关因素分析赵文淑李奎宝张媛王红石王乐丰杨新春 目的 探讨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自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住院年龄≥80岁超高龄AMI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49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97例,病死率为19.4%,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AMI)297例,死亡69例,病死率23.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2例,死亡28例,病死率1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9)。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单因素比较显示:死亡组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病史、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破裂、心功能KillipⅢ、Ⅳ级、肾功能不全及STEAMI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P值均<0.05);而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不全、急诊支架植入及心肌梗死类型为高龄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不全、是否行急诊植入支架及MI类型为超高龄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对超高龄AMI患者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行PCI可提高其住院存活率。
心肌梗死;老年人;死亡率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for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ZHAO Wen-shuLI Kui-baoZHANG YuanWANG Hong-shiWANG Le-fengYANG Xin-chunThe Heart Center of Chaoya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for very eldly (80 + years of ag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method was used. The 499 study subjects were very eldly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MI consecutively admitted into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anuary 1,2002 and February 22, 2010. Results Ninety-seven out of 499 patients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period, with total in-hospital mortality of 19. 4%.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independent determinants for mortality of very elderly AMI patients were cardiac Killip grades, complete A-V block, renal dysfunction, stent implant, and the type of AMI. Conclusions The independent determinants for mortality of elderly AMI patients are as following, cardiac Killip grade,complete A-V block, renal dysfunction, stent implant, and the type of MAI. Urgent PCI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some very elderly with AMI, which could improve their survival rate within hospitalization period.Myocardial infarction; Elderly; Mortality10. 3760/cma. j. issn. 0578-1426. 2011.12. 008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万方数据0.006万方数据@@[ 1 ] Yan RT, Yan AT, Tan M, et al.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m Heart J,2006,151:352-359.@@[2]朱慧楠,霍勇,蒋捷.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院 内死亡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235- 239.@@[3] Yildiz O.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s in aging. Ann N Y Acad Sci,2007,1100:353-360.@@[4] Gottlieb S, Behar S, Hod H, et al. Trends in management, hospit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Med, 2007,120:90-97.@@[5] Kalla K, Christ G, Karnik R,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improves the standard of care : the Viennese registry on reperfusion strategies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enna STEMI registry). Circulation, 2006,113:2398-2405.@@[6] Peterson ED, Alexander KP, Malenka DJ, et al. Multicenter experience in revascularization of very elderly patients. Am Heart J, 2004,148:486-492.@@ [7] Lucas FL, DeLorenzo MA, Siewers AE,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the utilization of diagnostic testing and treatment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2001. Circulation,2006,113 : 374-379.@@ [8 ] Pagé M, Doucet M, Eisenberg MJ,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revascularization and outcom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the very elderly. CMAJ,2010,182:1415-1420.@@[9] Cannon CP, Weintraub WS, Demopoulos LA, et al. Comparison of early invasive and conservative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syndromes treated with the glycoprotein Ⅱ b/Ⅲ a inhibitor tirofiban. N Engl J Med,2001,344 : 1879 -1887.@@[10] Wallentin L, Lagerqvist B, Husted S, et al. Outcome at 1 year after an invasive compared with a non-invasive strategy in unstable coronary-artery disease: the FRISC Ⅱ invasive randomised trial. FRISC Ⅱ Investigators. Fast Revascularisatio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ancet, 2000,356:9-16.@@[11] Bach RG, Cannon CP, Weintraub WS, et al. The effect of routine, early invasive management on outcom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n Intern Med,2004,141:186-195.@@[12]赵明中,胡大一,马志敏,等.介入治疗对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39-741.@@[13]张峻,乔树宾,陈珏,等.超高龄患者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 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差异.中华内科杂志,2011,50:378-382.2011-03-17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