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因与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因与途径
本文作者:张鸿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问题仍然很多。经济增长但总量过剩。我国经济从2003年~2005年,连续3年平均增速达两位数(10%),整个“十五”期间平均增速达到9。5%,连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我国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总量已超过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综合国力、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但部分行业由于过度投资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出现亏损。据商务部报告,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严重。我国
1 / 8
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资源利用率较低,从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当年全球消耗的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0%的钢铁和31%的煤炭。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经济结构不协调,资源不能合理循环、效率低下。从农业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服务业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不仅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从工业来看,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
---------------------------------------------------------------范文最新推荐------------------------------------------------------ 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铜产量的二分之一、纸制品的三分之一来自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的增长,必然是低效率,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八分之一、法国的十六分之一、德国的十二分之一和韩国的七分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粗放式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结构整体升级并呈多样性变化。但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形成了需求与增长的落差,适应于需求增长的产业与产品供给不足,而原有结构下的产能和产品大量过剩,造成新形式下的短缺与过剩并存,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粗放程度越高,要素投入增加就越快,资本积累速度也越快,过度积累必然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过分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从1990
3 / 8
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此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锐减,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后备资源非常紧缺。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严重,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这种“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血拼式”经济增长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未来发展。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我国承担了重要角色,中国的加工工业已经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2004年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加工贸易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到55.3%和57.1%的份额。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基本为外商所控制,利润的大头在别人手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或者组装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中国。同时,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市场开拓等则重视不够,不仅丢掉了利润的大头,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九五”计划时期就已明确提出,至到今天仍然把它作为重要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效果并不很明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观念因素。一是快速发展思想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企业和政府都进入了“短线竞争”状态,力图在比较短的时期内改变贫困状态,以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手段争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