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筹备全市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教学研讨会的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至关重要。
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建模和抽象,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然后利用数学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一、设定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使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长度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爸爸的腿比小明的腿长两倍,小明的手比脚长一倍,那么小明的手有多长?”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将实际情境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与计算》时,教师可以出示两张纸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然后提问:“你们觉得哪个纸片的面积更大?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从直观上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相对较大,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构建面积的数学模型。
三、引导学生建模,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并通过数学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由两位数组成的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如利用竖式运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思考策略,交流分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有关模型思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模型思想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模型思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培养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为后续的探讨提供背景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包括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作业布置等途径,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能力。
文章还将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和态度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模型思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模型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如分数、几何图形等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通过引入模型思想,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观察中逐渐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模型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模型思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模型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引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点为主,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
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学生需要具备更加综合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模型思想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探讨其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旨在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通过深入分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师与学生在培养模型思想过程中的作用探讨,旨在揭示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收集和分析,旨在评估现有教学模式对学生模型思想培养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终,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意义,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数学概念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模型思想的引导,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应用。
模型思想还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字数:237】2.2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
这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建模比赛、组织数学建模社团等方式来实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探讨了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
在详细介绍了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具体方法以及模型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还讨论了模型思维对学生的启发和提高,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模型思想在未来教学中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师和研究者对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重视,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方法,应用,启发,提高,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要性,思维发展,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起数学模型的思维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入模型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工具,而是可以用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工具。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模型思想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引入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模型思想的重要性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模型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概念和实际情境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抽象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1.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1)设置合适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数学运算、图形变换等,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分享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启发。
(3)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1)实地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外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来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数学模型思想。
(2)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来培养数学模型思想。
4. 注重数学模型思想的跨学科融合(1)与自然科学融合: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建立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常接触到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起点。
通过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学生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1.2 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模型思想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通过培养模型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模型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模型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模型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数学学习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2. 正文2.1 培养学生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培养这一能力,学生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模型思想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特征、关系及其规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和预测,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模型思想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这样可以在后续中学和大学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仅要学会识别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更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
例如:“苏荷常年销售火锅,发现每个火锅需要6斤牛肉和4斤大白菜,其中有50个客人预订,预订的人数不确定,请求你帮忙算出需要的牛肉和大白菜数量。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模型思想。
二、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模型。
模型的建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所需数据。
例如建立一个加减法模型,需要确定加数、被加数和和数三个数据。
2.选择数学符号和表示法。
例如建立一个加法模型,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加法运算,使用“=”符号表示等号关系。
3.建立计算规则。
例如建立一个加法模型,规则是加数加上被加数等于和数。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选择和设计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验证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验证模型,看看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验证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1.比较结果。
将模型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答案比较,看看是否相同。
2.测试模型。
可以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测试,看看模型计算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验证模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模型思想,并且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四、引导学生推广模型学生学会了建立模型和验证模型,就可以运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模型思想是指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一、关注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以实际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数学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购物、换零钱等,让学生借助模型思想解决问题。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转换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然后通过模型思维将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抽象出来,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应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形式。
问题可以是应用题、研究题、推理题等。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可以设计一些集合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找到平均数的解决方法。
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问题,学生可以培养抽象问题的能力和建模能力。
四、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并在小组或整个班级中展示和讨论。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模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有效策略之一。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培养模型思维和协作能力。
六、开展数学项目活动数学项目活动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设置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自信。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包括引导、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等。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更深入地探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模型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在不同数学领域中有效应用模型思维。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思想、学生、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策略、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设置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文将重点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1.2 研究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探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来实际应用。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能力。
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这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数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小学作为数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1.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模型是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这种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进行讨论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配任务,高效地完成工作。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兴趣是培养其模型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模型问题,如游戏、谜题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探索兴趣。
2.提供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3.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和评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的能力。
4.多种形式的展示学生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图表、图片、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培养建议
student Parent society122模型思想的培养主要目标是让数学摆脱枯燥的算数定理学习,搭建一个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形成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解决问题的思维。
除此之外,还包括建立空间感,三维五维立体模型,符号感知等数学模型意识。
而小学数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等外在因素,小学的建模思想可以概括为对事物形成某种规律性的认识,并将该思维逐步渗透。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培养价值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培养价值可以概括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两个方面。
1.1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过程中贯穿建模思想使数学表达和沟通成为现实。
小学生建模思维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定位,抽象,概括,再到模式化,不断地深入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生活常识来解决问题,成就感和自我认可的程度不断提升。
同时,因为学以致用的理念得到检验,所以更喜欢学习数学理论,追求更高的成就。
1.2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数学中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长久的学习积累,在研究前辈学者的理论基础时,记忆结论只是微弱的一小步。
要想搭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就必须弄懂理论的推理道理,理清楚每一步的推算过程,只有这样的自主探索,动手实操的过程,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过程的存在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过程的存在问题主要从建模教学流于形式和尚未形成完善的考评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建模教学流于形式“分数本位制”的思想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建模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基础的技能训练,小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点输出。
一些教师会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仅仅是流于浅表,很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且,存在为了教学而将数学和日常生活生硬的联系在一起,局限于琐碎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影响了学生的建模思想学习效率。
2.2 尚未形成完善的考评体系在小学数学的建模课堂中,教师可能是考虑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很少准备全面的系统训练,相关的习题也比较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发表时间:2018-03-21T09:32:07.7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7期作者:迟园润[导读]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看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小学264002 摘要:虽然小学数学较为简单,但是在小学数学中也有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存在。
例如模型的思想就在小学数学中普遍存在。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可以很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来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就能通过模型思想的转换作用,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学生也能够通过数学模型思想,增强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就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看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模型思想培养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的是较为基础的数学内容,但是当下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下要求学生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思想。
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而模型思想是尤为重要的,模型思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并将其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模型思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一、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模型思想也是数学思想的核心部分,通过数学模型思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性的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中包括一些数学定理、公式和函数等知识。
通过数学模型思想老师可以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应用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更好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数学模型的理念旨在利用数学的工具来描述具体的现实问题,并按照这个问题的逻辑和规律来处理和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以及相应的培养策略,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是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培养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环节。
将问题分解为更小、更基本的部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解答,这是数学思维的特征。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类和抽象等思维方式,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
3.运用游戏与模拟教学法采用游戏与模拟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与模拟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且这些例子更加直观且容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更为生动有趣。
4.引导学生的探究与研究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案。
由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相应的培养策略1.设计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使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
例如,将实用的问题转化为小游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时,教师应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中的讨论,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
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的研究活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收集文献资料、研读学习。
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论证等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上交《盐城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申请书》,待批准立项后,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设计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情况问卷调查表
2摸索、积累比较典型的数学建模的课堂教学案例,寻找数学建模的规律和策略。
王尚志,胡凤娟,张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索江苏教育,,
韦波富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研究,
沈丹丹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促进小学教学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唐惠玉关于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思考小学教学参考,
庄惠芬合理把握小学数学建模的定位江苏教育
张春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构数学模型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数学新课标》提出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因此,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理解模型思想。
从主观上讲,模型思想是建立和求解模型的意识与观念,它是数学素质培养的对象之一;从客观上讲,模型思想是建立和求解模型的方法与策略,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组织组员认真学习专家及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发扬优点,及时改进不足,尤其注重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建模过程的现场捕捉。继续完善每一篇案例。
结合一年来的研究过程及“作品”,完成《结题报告》。同时,总结整理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小学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认真学习,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已经到位,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库和大量的图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模型思想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一些科学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实际背景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实际背景和应用场景,是培养学生模型思维最基本的一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背景出发,发现问题的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在讲解长度的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家里需要购买家具或者布料,需要准确测量其长度以便购买相应面料或者尺寸的家具。
二、采用具体的图像、物品等教具采用具体的图像、物品等教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图像、物品等教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可以使用书籍、糖果等物品,并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分数的本质,理解分数与实际物品的关系。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推广而来的,而变化是研究问题的根源。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的变化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感受到变化对问题的影响,从而建立对模型思想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反思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算式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并广泛讨论,从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策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背景出发,寻找问题的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采用具体的图像、物品等教具,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反思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的学科,强调理解和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充分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基础。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构建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教授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式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找出问题的共性和模式,然后通过抽象化建立运算模型,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解决方法。
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授几何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房屋的平面图、计算草坪的面积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重要途径。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模型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和情感教育,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通过兴趣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模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目标。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一、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实际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模型思想。
老师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几何中,可以通过普通生活中的一些几何图形,如花盆、篮球、饼干等,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模型思维能力。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问题解决、实验观察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模型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模型思维。
三、注重数学建模训练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训练。
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建模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模型思维。
设计一些实际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能力。
四、注重跨学科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模型思维。
可以将数学与自然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
通过一些自然科学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模型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讨论
龙源期刊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讨论作者:闫丽平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追求的目标。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我国的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中融入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已经不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小学生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启蒙阶段,在学习数学方面时,往往会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高效地完成数学的学习任务。
笔者拥有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在小学的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数学解题方式有一些浅显的见解,期望能够给相关的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讨论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智力和身体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智力和身体素质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特异性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思想的讨论方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基础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逻辑思维养成大小基础。
[1]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小学教育素质化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数学的教学中,还是在采用的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师布置大量类型重复的作业,然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这一方式有着不可否认的用处,尤其是对于成绩较为优异,能够快速完成作业的学生而言,大量的数学题目联系能够使得学生的基础更进一步的巩固,但是对于很多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在上课期间没有听懂的学生而言,题海战术会因为学生作业完成的效率难以达到应有作用,并且还容易让学生在繁重的作业中失去学习的乐趣,相对于现在流行的培养学生思维模型的教学方式而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很容易在班级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列举出如下几点影响小学数学素质化发展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摘要: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入手,深入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及所创建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目的在于完善数学教学系统,引导小学生有兴趣的学习数学,为他们未来更大的知识储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模式尽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开始就已经有数学建模选修课,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普及。
现阶段,大多数小学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传统的教学课程严重阻碍现代教育的改革。
想要改变应试教育,让学生真正因为兴趣对知识产生渴望的漫漫之路依然很艰巨。
因此,教育必须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让学生真正爱上知识是必须之路。
所谓模型思想即为将数学中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建立外部世界和数学语言的联系,打破数学空中楼阁的现实格局。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建模思想能够将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轻松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那么,究竟在现实生活如何应用模型思想呢?一、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1.假想生活场景教学中根据所教知识点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相结合,从而展开教学,即为普通生活场景。
比如:小学中的“统计”概念,单纯的问学生5、6、9,三个数相加等于几?学生会很茫然的摇摇头,不知道为什么它们之间要相加。
倘若,你说“小名买了一瓶水花了五元,买了三个本子花了六元,买了一碗面花了9元,那请问小名一共花了多少钱?”像这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力,小学生本身正处在认知阶段,模型思想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联想性以及幻想性。
所以,假想生活场景是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最好运用。
2.做出相应假设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正处在天真幻想阶段,让其进行假设学习正符合他们的本能。
无论假设是对还是错,只要有假设就有思考。
倘若学生假设错误,教师也不应该强烈指责,而应以循循善诱的姿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直到正确答案出现。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怕犯错,而怕不敢犯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模型根植于学生心中-----以“时”“分”的认识为例谈模型思想的培养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还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结合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聚焦钟面的数与格,初步感知“点-段”模型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有关系的各种因素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存在。
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虽然经常看见钟面,但并不代表他们熟知钟面。
如何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钟面的过程充满情趣?我分三步引导学生聚焦钟面。
首先让学生回忆:钟面上有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完整。
有的学生说数、有的学生说有格、有的学生说有针。
这样在学生的相互启发、补充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达成共识。
接着,出示一个圆,问学生:你能画出钟面吗?通过画一画,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一个大格分成五个小格怎么画?在质疑、争辩、碰撞的过程中,让学生明晰:每大格之间画4道小竖杠,就把一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
最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格?在相互交流中总结出数格的方法,初步发现数与格的对应关系。
通过让学生画、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比划,不仅让学生知道了钟面上一共有60个格,经历了钟面静态模型的形成过程,而且也对“点—段”模型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对照时分钟面的分与合,进一步理解“点—段”模型。
钟面上的12个数是表示“时”的数,而不是表示“分”的数,为了排除这个干扰,我们把钟面进行拆分。
首先,出示时钟面怎样读“时”呢?让学生明确: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只需要看一个“点”就可以了。
那么,分针指向1就是一分吗?然后出示分的钟面,引导学生明确: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最后,出示时分合一的钟面。
分针从12走到9是多少分呢?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有5个5个数的,有用加法的,有用减法的,还有用乘法口诀的。
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和提升,方法也自然得到了优化。
对分的认读逐步由“段”转换到“点”。
看到某个点,就自然想到了多少分,不用再去数格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点”“段”结合的认读方法。
把“分”的钟面模型和“时”的钟面模型分开、合并,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体验“点—段”模型的价值,更为下面要学习的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模型的建立做好铺垫。
三、经历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建立动态的“点-段”模型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模式,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亲子动手拨一拨。
引导学生得出1时=60分这个数量关系。
第二步:借助课件演一演。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分针走一大格,时针只走一点点等知识,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时=60分这个数量关系,清晰的构建起了时针与分针互动运转模型。
第三步:只看一针猜一猜。
教师盖住钟表上的一根针,只露出另一根针让学生猜一猜盖住那根针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活动,迅速有一个点的位置推断出另一个点的对应位置,强化了学生对“点-线”模型的认同。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经历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过程,将时针、分针由看“段”逐步转变成看“点”,从而在钟面上准确、迅速的读出任意的几时几分,构建了“点对点”的动态模型。
四、区分时刻与时长,体验、应用“点-段”模型时间是无形的,有了匀速运动的物体做参照就可以表征其相关属性,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为了让学生区分时刻与时长,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体验“1分钟”有多长,通过静静等待1分钟和做1分钟的事情两次体验,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体会了1分钟的不同感觉,感觉到:1分钟很短,但也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第二层次,描述“1时”有多长,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经验,通过“点”“段”结合的方式,体验“1时”的长度,例如:一节课40分钟加上一个课件时间10分钟,再加一个课间时间10分钟就是“1时”,学生说一说熟悉的电视节目时长、做作业的时间,依次来体验“1时”的长度。
第三层次,回归教材情境图,读出第1、7、10、20个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说出节目演出开始时刻之间相间隔的时间长短。
引导学生用直线型线段图展示“点-段”模型,将曲线模型转换成直线模型,找到了起点“0”,也找到了“数与格”、“点与段”对应的根源。
总之,整节课,时针与分针由静到动再到互动运转的变换,曲线模型与直线模型的统一,让学生经历了“点”与段的相互转换,体验到由“点”看“段”、由“段”看“点”的合理性与简洁性。
“时刻是一个点,时间是一个段”,这个“点-段”模型的建构为后续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打下了思想方法的基础,“点-段”模型也是以后要学习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认识钟面、认识时分,到底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哪个层面?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例行认识。
引导学生经历“钟面”的数学“点-段”模型构建过程,就如同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到指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而且学的鲜活、生动、有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而且与传统数学不同的是,新课改下的数学建模过程必须要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就是说它是在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基础上的模型,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的公式、法则等。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
至于具体到我们的课堂如何有效的实施,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以这次研讨会为起点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
以上是我的浅薄的想法,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导,谢谢大家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还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八个案例,来谈一下我对推理能力的一点不成熟的实践与思考。
一、这样想在小学,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初始性特征,即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模型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一、经历过程----让学生感受模型思想的魅力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段”模型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有关系的各种因素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存在。
例如学生经常看见钟面,但并不代表他们熟知钟面。
青岛版数学创设了元旦节目演出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认识钟面的过程充满情趣。
首先让学生回忆:钟面上有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完整。
有的学生说数、有的学生说有格、有的学生说有针。
这样在学生的相互启发、补充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达成共识。
接着,出示一个圆,问学生:你能画出钟面吗?通过画一画,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明晰:每大格之间画4道小竖杠,就把一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
最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格?在相互交流中总结出数格的方法,初步发现数与格的对应关系。
通过让学生画、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比划,不仅让学生知道了钟面上一共有60个格,经历了钟面静态模型的形成过程,而且也对“点—段”模型有了初步的感知。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点—段”模型。
数学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在解决问题这个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的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获得的知识、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创新能力。
因此,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建模化的思想,使学生感受、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数学模型以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如“时分的认识”中“点段”模型的建立也不可急于求成,首先,出示时钟面,让学生明确: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只需要看一个“点”就可以了。
然后出示分的钟面,引导学生明确: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走一大格就是5分。
最后,提问分针从12走到9是多少分呢?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有5个5个数的,有用加法的,有用减法的,还有用乘法口诀的。
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和提升,方法也自然得到了优化。
对分的认读逐步由“段”转换到“点”。
看到某个点,就自然想到了多少分,不用再去数格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点”“段”结合的认读方法。
体验“点—段”模型的价值,更为下面要学习的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模型的建立做好铺垫。
让学生学生经历时针与分针的互动运转过程,将时针、分针由看“段”逐步转变成看“点”,从而在钟面上准确、迅速的读出任意的几时几分,构建了“点对点”的动态模型。
3、多种练习设计,应用“点-段”模型时间是无形的,有了匀速运动的物体做参照就可以表征其相关属性,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为了让学生区分时刻与时长,通过静静等待1分钟和做1分钟的事情两次体验,描述“1时”有多长,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经验,通过“点”“段”结合的方式,体验“1时”的长度,例如:一节课40分钟加上一个课件时间10分钟,再加一个课间时间10分钟就是“1时”,学生说一说熟悉的电视节目时长、做作业的时间,依次来体验“1时”的长度。
回归教材情境图,读出第1、7、10、20个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说出节目演出开始时刻之间相间隔的时间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