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4月 下旬刊 教学·信息131· ·有所选择。
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不至于成为娱乐和表演,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才是积极有效的。
3 、“一字立骨”,防止无目的的“满堂问”。
笔者曾听过一节市级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祝福》。
授课老师课上问了40多个问题,期中有30多个问题都是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
表面看是热闹,但绝大多数问题没有多大意义,学生思维只能停留在表层,思维的过程几乎没有。
笔者认为,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一字立骨”,解读出文本的“精神气”。
可以用三种方式来为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字立骨”:第一,以线索为核心“立骨”;第二,以细节为核心“立骨”;第三,以情感为核心“立骨”。
在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形象、体味语言、找到作者文字背后的真情。
4、 重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防止学生阅读个性被参与。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一定是学生阅读个性的参与。
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
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动不动就让“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表面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可在讨论背后有多少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和个性阅读体验呢?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群体阅读,终究不是个性阅读。
笔者认为,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才是正道。
这样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才能得到培养。
四 、结语没有学生参与的阅读教学课是毫无生气而低效的语文课,广大同仁要防止阅读教学异化。
让我们的学生以兴趣为老师,立足于课堂,主动积极地与文本、他人进行深度交流、碰撞,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与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1]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9年第1期[2]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思想郭德明(重庆市忠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404300)【摘要】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在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情境导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
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二、动手操作,建构数学模型思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给学生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若干个,课堂上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篇2]《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中阐述“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在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数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而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可以提高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怎么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以下是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模型思想学生的数学思维尚未成熟,多数学生往往缺少模型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引导学生从所学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将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数学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注重实际应用,加强实际训练实际应用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还应当加强实际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际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三、启发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启发式发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并建立数学模型,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提高提炼问题本质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模式,形成总结性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做复杂模型的模拟训练、引导学生制作数学模型、加强仿真实验等等。
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互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强调“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应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培育研究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培育研究数学模型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模型在现代科技、工程、经济和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文将以AA3363小学为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育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一、现状调查AA3363小学位于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学校内部条件较好,教师素质较高。
通过对此学校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果:调查对象大多数人对数学模型并不了解,对该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
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曾接触过数学模型的概念,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其实质和作用。
多数学生反映数学模型不易理解,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当前该小学在数学教育中缺乏对于数学模型的重视和实际推广,需要改进数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培育中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二、培育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模型是将实际应用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并给出数学求解方法的数学工具。
它不仅能极大地便利工程实践、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因此,培育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非常重要。
首先,通过数学模型,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数学模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建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发现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最后,数学模型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培育中学生数学模型思想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三、培育方法1.建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模型AA3363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建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建模成象。
创设问题情境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相结合,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性和思维活跃性。
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思想的存在。
如《正比例的应用》出示李师傅到商店买了1捆电线,跟店老板说好,用后再把剩下的拿来退钱,结果李师傅剩下大半捆,店老板退钱得知道这大半捆电线的长度。
用尺量太麻烦,老板用秤称这电线的重量,电线的重量和长度有什么关系呢?生:每米电线重量是一定的,所以电线的重量和长度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怎么求每米的重量呢?生:找一米粗细同一种电线称出重量,因而可以通过称重量就可以求出电线的长度。
二、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建模悟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应关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构建数学模型。
如《重叠问题》让学生用浆糊把两张同样长10厘米的纸条左右粘在一起,用尺量一量粘成的纸条的长度,为什么粘成后的纸条比20厘米短了?生:两张纸条有两小段粘起来就变成一小段了。
量出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算出粘成的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发现规律,只要用原来两部分的长度之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就能求出粘后的长度了。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获取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拼成学过的***形,从而找到新知识的内在模型。
三、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模立意学生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体会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如平面***形面积模型,在遇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要想所给***形是什么***形,这种***型面积怎样计算。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我先出示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冰激凌包装盒,这些学生都很感兴趣。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冰淇淋盒的形状,学生很快发现冰淇淋盒的形状有圆柱形,也有圆锥形。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发布时间:2021-10-06T14:11:12.3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2月作者:温林莉[导读]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温林莉湖北省当阳市淯溪镇脚东小学【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当下阶段的小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学生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空间思维、几何思维、运算能力等方面出发,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是核心素养下小学教育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这一要求从日常的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及构造模型的能力,文章着力探讨了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着力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积累方法,发展能力。
基于此,在本文中,本人以模型思想为切入点,从应用信息技术、指导自主学习和设计动手活动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2-016-01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组织手段。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丰富,模型思想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模型思想是指学生能运用形象化的数学语言,对抽象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等进行描述的方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模型思想,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发展模型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立足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本人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探索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具体如下:一、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是学生们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众所周知,数学公式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具有抽象性。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抽象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1.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1)设置合适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数学运算、图形变换等,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分享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启发。
(3)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1)实地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外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来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数学模型思想。
(2)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来培养数学模型思想。
4. 注重数学模型思想的跨学科融合(1)与自然科学融合: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日渐形成模型思想是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其他语言性及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稍显枯燥,但新課程标准中的模型思想则可以较完善地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模型思维,可以将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便于理解,也充分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标签: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策略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本质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数学知识为骨架,构建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通过具象的思维模式对体系进行构建和改变,最终实现不经过实物便可以利用简练的数学理论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然而,现今的数学教学主要问题并不是教学理论的缺乏,而是诸多教师并未从简单的成绩为重的思维中走出来,不但阻碍了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制约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弊端(一)教学形式过于保守目前就实际教学的情况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浮于表面,只是简单形式化,并未落实到位,部分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认可新课标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讲解数学理论及验算流程,不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并没有完成课堂主体的转换,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地。
(二)教师教学质量较低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打好培育素质人才的攻坚战。
但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学习适应能力不强,过于保守,都成了该阶段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教师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必须从自身做起,才能引导学生快速的成长进步。
(三)成绩至上的观念得不到改变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地区的教学仍旧以应试教育自我标榜,成绩仍旧是评判学生素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该教育观念实则是填鸭式教学的根本,为此学生不善于思考更不愿去实践,最终限制了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模型思想(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建模思维数学理论都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数学体系中的诸多理论同生活中的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的。
培养建模意识建立模型思想
数学2013·10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呢?一、在习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目前,小学阶段的练习题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均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因此,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转化成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例如,小英上学,已经走了100米,还要走800米。
小英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多少米?填写下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已经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100200300800500可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出计算问题;(2)问题转化为计算100+800-()=();(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运用下面的等量关系:已经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一共要走的米数一共要走的米数-已经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一共要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已经走的米数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900-()=()”这样的一个等式既快又准确地算出答案。
将三个等量关系浓缩成“900-()=()”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建模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授课内容,灵活渗透建模思想。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决定建一条面积为290平方米的绿化带,其中草坪面积大约是花圃面积的3倍,草坪和花圃的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平方米?在学生读题,初步理解题意后,笔者要求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提问: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学生回答:草坪面积+花圃面积=绿化带面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意识摘要:模型思想是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助手,也是教师浅显易懂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有效媒介,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直观性、规律性、高效性和科学性,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到借助模型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巧妙之处,激发小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才。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思想意识引言: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就已经成为了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题。
对比别的科目,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就是个有效途径,它的生动形象特征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明白并牢记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可以为把数学这个主要科目学好提供了便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小学阶段,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正式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数学模型思想呢?它是把数学理论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数学理论知识寻找他们连接纽带,让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变为对应的数学模型,再用来处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思想。
我們该如何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我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模型思想,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如何建立模型。
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模型思想意识(一)利用教材渗透模型思想意识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
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
比如正比例和反比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教材中还有数的运算、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公式等。
(二)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模型思想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思想作为知识的一种,同样以生活为来源,把数学的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数学知识演变成现实的生活情境,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中来,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内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的陌生和恐惧,同时在体验活动中将数学相关的模型思想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快乐、轻松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模型思想是指用数学公式或图像来模拟和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最基本的是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方式来展示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数学。
可以通过精彩的数学趣味故事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或者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模型思想。
二、注重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事物和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的应用场景,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理解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三、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模型思想来解决问题,比如数学公式、图像和实物模型等。
通过多样化的模型形式,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从简单的实物模型开始,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问题,逐渐引导他们运用数学公式和图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模型思想。
四、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建模和解决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物模型,或者让他们通过测量、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建模和求解。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模型思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科较为枯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加强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知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几点模型思想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模型思想实现了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的结合,通过两者有效的结合,利用数学知识和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单一地进行知识讲解和运算,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实现模型思想的渗透和培养。
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活动内容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情境创设中,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树立学生建模意识,实现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目标。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5-7=8,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情境:一群小朋友一共有15个,走了7个小朋友,还剩下8个小朋友。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相应的情境图,构建出相应的模型。
之后,教师让学生使用木棒代替,将变动的小朋友的数量摆出来,根据情境图和木棒进行解释:有15根小木棒,拿走了7根,还剩下8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模型思想是学生在解决实
际问题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事物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立某一事物的抽象
概念。
学生掌握了这一思想,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学生应该被引导去主动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展示实物、图片、视频、例题等,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感到兴趣。
然后鼓励他们去观察数
学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猜测。
2. 加强例题的讲解
在讲述数学知识时,例题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提供多个例题,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通过例题的解答过程,学生可以掌握模型思想,并加深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应该被鼓励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他们的思考过程并进行归纳。
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将逐渐掌握建模思想,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
4. 提高问题的难度
适量提高问题难度对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十分有利。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比较困难的数
学问题,鼓励学生多种方法尝试解决,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提高数学建模
的能力。
总之,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多种方式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
自主探索,思考提高问题的难度,带领学生成长模型思想,并付之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5期(下转31页)30·教之道·因材施教【摘要】新课改要求以创新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方向。
立足新课改思想,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探讨了把培养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入数学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关策略。
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模型思想;策略一、数学模型与数学模型思想的概念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模型思想培养的策略1.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模型思想的引导2.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如对于“分数”这一知识的认知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一个饼状图的模型,以切蛋糕的方式把饼图切割成等比的若干份,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饼图中切割出的部分跟整体的关系,理解分数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相关概念。
在学生熟悉了简单的模型思维以后,教师可以引入复杂一点的模型,如比例模型、横轴纵轴模型、几何立体模型等来呈现一些数学知识的原理规律。
这样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熟悉模型,掌握模型跟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模型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模型去思考更多的数学知识,解析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3.加强思维训练,展现模型思想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心小学张学超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5期(下转32页)(上接30页)31因材施教·教之道·【摘要】传统小学数学大多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参与,这极大限制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而以问答为教学重心的数学课堂,以师生之间问答的形式展开,可以充分调动两者之间合作探讨的激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适时的问题驱动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接受课堂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模型思想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模型思想的方法作者:林牡丹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6期数学模型则是利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模型,即把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出来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数学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个近似的反映.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书写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途径:一、选取适当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思想”,简言之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因此,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问题时,是重要的是建立适合问题的数学模型,简称为数学建模或建模。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但是建模的思维过程和基本步骤大体相同。
一般分为五个主要步骤:(1)弄清实际问题;(2)化简问题;(3)建立模型;(4)求解;(5)检验。
例如,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第一步,呈现与例题相同的“百数表”,引导学生圈出表中3的倍数。
第二步,观察,引问:你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第三步,操作,猜想。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几个3的倍数,并思考:拨出的这个数用了几颗珠?接着追问:如要用5颗珠子,能在计数器上拨一个3的倍数吗?用7颗、8颗或10颗珠子呢?最后诱发猜想:根据刚才的操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第四步,验证,建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统计等。
中的内容如下:小学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已经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对概念、定理的机械记忆,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
数学建模思想是指学生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的问题,并通过求解模型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认知建构理论,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实践和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 正文2.1 认知建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建构理论是指认为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构建新知识和理解的一种理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知建构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在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综合性的运用数学知识来展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蕴含着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则会对学生的知识理解造成一定影响。
而通过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如何培养模型思想为主要研究目标展开具体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思想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为了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对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与理解,在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并以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而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探讨。
因此,在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老师也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纳入教学目标,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对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前提,在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老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条件来带动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当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对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探究。
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难以有效地运用自身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为此,老师应当营造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对数学模型思想进行相应的渗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同时也能够在问题探究中发展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模型思想是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直观感知、观察分析等方法,准确描述既定对象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实物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行线,并描述其特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得出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建模和解决。
建模是指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可以进行数学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抽象,找出问题中的数学关系,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讲解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可以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得出答案。
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模型思想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描述创造性地建立模型,并从各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讲解面积与周长的关系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建模和求解,发现面积和周长的数学关系。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辅助工具和技术支持。
在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过程中,合适的辅助工具和技术支持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型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绘图工具、计算器等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在建模和解决问题时更加准确和高效。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建模和解决、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以及适当的辅助工具和技术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模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下面仅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情境导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
强化思维训练,建构数学模型思想,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
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验证。
小轿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大客车7时行驶了420千米,谁跑的快呢?学生们用210÷3=70(千米),求出小轿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420÷7=60(千米),求出大卡车1时行的路程。
最后用70和60相比较,得出小轿车跑的快。
有的学生也可能计算小轿车7小时得出小轿
车千米,>420千米490(千米),而7=490×70行的路程是
跑得快。
或者用60×3=180(千米)求出大客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80千米<210千米,得出小轿车跑得快。
还可能比一比420千米是210千米的2倍,而7小时却大于3小时的2倍,得出小轿车跑得快。
然后,教师指出:1小时走的路程叫做速度。
我们比较谁跑得快就是比较它们的速度。
谁能说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呢?于是学生们便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三个计算方法,即公式。
在学生发现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三个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数量关系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模式,并且强化建立模型思想的意识。
在教学一年级减法时,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从第一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接着问:第二幅图呢?(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继续追问: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
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
(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个,这一过程摆一摆呢?师:
都3个,还剩2个圆片中拿走5个;从3个,还剩2浇花,走了.
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
(在圆片下板书:5-2=3)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
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
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师: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
生:0.4元就是4角钱。
(板书4角=0.4元)
师:4角钱有没有1元多?
生:没有。
师: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
如0.4元,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1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
元表示出来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交流时,寻找
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
师: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
师: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分数!
师: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生:十分之四元。
师: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
师: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
生:0.8元就是8角
师: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
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
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见.
下图),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
生:笔记本的价格是1.2
师: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
生: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
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
生: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
上述教学过程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
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既搭起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也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对后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同样的长方形,只是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具有统摄作用。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的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当.
然,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
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