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合集下载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翻译和赏析《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翻译和赏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翻译其一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情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其二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其三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其四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其五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其六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其七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注释其一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②塔墓地。

③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168首》电子稿其一(1-82首)(1)_153.doc

《小学生必背古诗168首》电子稿其一(1-82首)(1)_153.doc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68首》(1-82) 1.采薇(节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 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z ài 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 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江南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ti áo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xi ān纤擢zhu ó素手,札zh á札弄机杼zh 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 ò脉不得语。

5.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6. 蝉 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7.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9.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0.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风 (唐)李峤qiáo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2.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3.回乡偶书 贺知章 14.咏柳 贺知章15.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6.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古诗详解《静夜思》古诗详解《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古诗十九首》全文

《古诗十九首》全文

《古诗十九首》全文《古诗十九首》全文《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一起来看看《古诗十九首》全文,仅供大家参考!《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

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行行重行行》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古诗三百首》300篇大全集

《古诗三百首》300篇大全集

《古诗三百首》300篇大全集《古诗三百首》收集了先秦两汉诗、魏晋南北朝诗、宋诗、辽金元诗、明诗、清诗/近代诗等300首经典古诗词,其中既包括《诗经》和《楚辞》里的著名篇章,又包括历代天才诗人的杰出作品。

在这些诗人中,三国的曹植被誉为“才高八斗”,他的诗不仅文辞优美,而且骨气奇高;东晋的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冲淡平和又韵味隽永;南齐的谢脁让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佩服不已,他的诗即使混在唐诗里也显得出类拔萃;北宋的苏轼和黄庭坚等人开创的宋代诗风,努力在唐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明清两代影响极大;南宋的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他的诗中饱含着渴望恢复中原和为国牺牲的爱国激情。

此外,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乡、故国的思念,对四季美景的歌咏,对民生疾苦的呼吁它们或慷慨激昂,或生动活泼,或明白晓畅,或含蓄深沉,但都节奏铿锵,朗朗上口,处处闪烁着中华经典古诗的智慧之光。

1.《泊船瓜洲》宋朝·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过零丁洋》宋朝·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短歌行》三国·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4.《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5.《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6.《龟虽寿》三国·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诗19首》

《古诗19首》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人五言诗,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十九首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作品介绍】《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人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古诗《红豆》王维

古诗《红豆》王维

《红豆》古诗原文和赏析全诗原文《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词句注释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鉴赏红豆果实鲜红,形如豌豆而微扁,产地在岭南一带。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得知丈夫死在外地,在红豆树下痛哭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人们就称红豆为相思子。

长期以来,红豆成为恋人、友人相思之情的象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流传于世者甚众,王维的这首《相思》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言,安史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据此,当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是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抒发对友人眷念之情。

起句“红豆生南国”,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南国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想起了红豆也就想起了友人。

第二句“春来发几枝”以设问寄语,衔接自然。

这样的一句问话是意味深长的,明里是问红豆发了几枝,暗地里却是在说相思几许?第三句“愿君多采撷”,仍在和友人对话。

一句殷勤叮嘱,是在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咐友人勿忘相思,背里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不说自己相思,反嘱别人相思,相思之重又添一重。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是对前句“多采撷”作的解释。

这一句行文自然但又巧夺天工。

一方面它回扣诗题,“相思”且与首句“红豆”(红豆别名相思子)相应,有回环曲折、反复咏叹之美,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婉曲动人。

此外,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多”、“最”准确表达了诗人奔放的热情。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汉代传《诗》 ( 《诗经》 ) 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阿紫诗歌《中秋》

阿紫诗歌《中秋》

阿紫诗歌《中秋》一、原文:《中秋》中秋,这一轮月悄悄爬上老家的屋顶我的思念随月光缓缓移动院中的老井装满了岁月的回声那只花猫还在墙角守候着曾经墙角的蛐蛐儿吟唱着古老的乡情母亲包的月饼味道在心底弥漫不停那桌饭菜冒着家的热气腾腾只是少了一人让思念变得更加厚重二、衍生注释:- “老井”:一般在老家院里的传统水井,在这里象征着老家岁月的痕迹和记忆。

- “花猫”:可能是作者老家家里养的猫,是老家生活场景里的一部分,代表着熟悉又亲切的事物。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围绕中秋佳节,表达对老家深深的思念之情。

从情感角度看,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乡愁。

诗人在中秋这个特殊的团圆时刻,思念老家的一切,从屋顶的月光到院中的老井,从花猫到母亲做的月饼等等,在细致的场景描述中,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多种描写方式。

通过对月光、老井、花猫、蛐蛐、月饼、饭菜等多种具有典型老家特征事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

如“我的思念,随月光缓缓移动”这样的描写,使无形的思念变得有路径可寻。

而且通过今昔对比,像以前桌子上是团圆的饭菜,现在却少了一人,更加重了思念之情的深厚。

四、作者介绍:我们对阿紫作者了解较少,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可能是一位离开老家在外打拼,或者已经经历了一些家庭变迁的人。

感情细腻入微,对老家的事物如数家珍,能够把心中对老家那种抑制不住的思念通过质朴的文字表达出来,可见作者是一个内心充满温情且重视家庭和回忆的人。

五、运用片段:1. 中秋晚会上的朗诵在公司举办的中秋晚会上,主持人小王为了让晚会多一些文化的韵味和思念家乡的氛围,决定自己朗诵一首诗歌。

他走上台后,缓缓开口:“今天我要给大家朗诵一首阿紫的《中秋》,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我想很多像我一样远离家乡的朋友都特别有感触。

‘中秋,这一轮月,悄悄爬上老家的屋顶……’大家看,这月亮是不是像诗里说的一样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呢。

每一句诗啊,都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真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滑落到老家的院子里呢。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小学古诗:《古朗月行》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古朗月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下⾯是⽆忧考分享的⼩学古诗:《古朗⽉⾏》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古朗⽉⾏》 唐代:李⽩ ⼩时不识⽉,呼作⽩⽟盘。

⼜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作:⽩云) 仙⼈垂两⾜,桂树何团团。

⽩兔捣药成,问⾔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肝。

【译⽂】 ⼩时候不认识⽉亮,把它称为⽩⽟盘。

⼜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中的仙⼈是垂着双脚吗?⽉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啃⾷得残缺不全,皎洁的⽉⼉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亮已经沦没⽽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开吧。

⼼怀忧虑啊⼜何忍⼀⾛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断。

【韵译】 ⼩时不识天上明⽉,把它称为⽩⽟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中仙⼈垂下双脚?⽉中桂树多么圆圆! ⽩兔捣成不⽼仙药,借问⼀声给谁⽤餐? 蟾蜍⾷⽉残缺不全,皎洁⽉⼉因此晦暗。

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间清明平安。

⽉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

⼼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盘:指晶莹剔透的⽩盘⼦。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

出处:《穆天⼦传》卷三:“天⼦宾于西王母,天⼦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谣⽈:‘⽩云在天,⼭陵⾃出。

道⾥悠远,⼭川间之。

将⼦⽆死,尚能复来。

’天⼦答之⽈:‘予归东⼟,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及三年,将复⽽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都阿母”。

仙⼈垂两⾜:意思是⽉亮⾥有仙⼈和桂树。

《诗三百》全文

《诗三百》全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国风·周南关雎《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葛覃》,后妃之本也。

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

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卷耳》,后妃之志也。

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穆旦《诗八首》全文

穆旦《诗八首》全文

穆旦《诗八首》全文《诗八首》写于1942年的2月,是穆旦的代表作,这首诗被认为是穆旦最为晦涩难懂的一首爱情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穆旦《诗八首》全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诗八首》穆旦(一)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二)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得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七)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那里,和我底平行着生长!(八)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古诗十九首之《青青陵上柏》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青青陵上柏》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赏析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摇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山坡上生长着四季长青的柏树啊, 山下溪谷中堆积着坚硬成堆的石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啊, 就好比匆匆远行的过客。

虽然只有清淡的一杯薄酒啊, 但只要心情娱悦也胜过那豪华的宴席。

我还是驾着破车鞭赶着那老弱的马儿啊, 尽情地在京都宛洛间游玩去吧! 都城洛阳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啊, 只见达官贵人们整日里你来我往相互拜访。

大街边列夹着的小巷子啊, 随处可见王候们高大的第宅。

都城中南北两座宫殿遥遥相望啊, 宫殿前两座望楼就高达百余尺。

既然达官王候们天天都在极宴寻欢作乐啊, 我又何必象被什么逼迫着一样整天忧愁不乐呢? 【赏析】: 全诗共十六句,可分作两层。

第一层(1-8句),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的脆弱和短促而主张及时行乐,游戏人生。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陵”:大的土山。

“磊磊”:众石攒聚貌。

这两句是托物兴起的,用山上四季长青的柏树,溪谷中堆积着的坚硬石头,这些自然界中相对于人来说无生命但却永恒长存的物体,来兴起下句人生命短暂和人不如物的感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忽”:速貌。

“远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暂。

古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就犹如匆匆过客,而过客思归,其离家愈远,其思家之心更切,到了那里,也不愿久留。

此两句意思是说处于永恒的天地之间的人,却象天地间出门远行急于赶回家的行人一样,极言人生命之短暂。

开头四句,托物起兴,用自然界山上青青的柏树,山下溪谷中磊磊的石块,这些无生命但相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讲能永恒存在的物体,比对生于天地之间的人,极言人的生命短暂,虽然生长于永恒的天地之间,却整天行色匆匆,就象出门远行而急于赶着回家的行人一样。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古诗《霜月》(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霜月》(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霜月李商隐[唐代]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标签秋天、抒情、月亮、早教古诗100首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白居易古诗:《观游鱼》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观游鱼》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描绘了⼀幅平淡普通的⽣活场景,池畔观鱼,有⼉童在垂钩钓鱼,有感⽽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式,流露出淡淡的⽆奈。

下⾯是分享的⽩居易古诗:《观游鱼》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观游鱼》 唐代:⽩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童弄钓⾈。

⼀种爱鱼⼼各异,我来施⾷尔垂钩。

【译⽂】 闲来⽆事围着⽔池散步看鱼⼉游来游去,正好遇到⼩童在船上钓鱼。

同是⼀样地喜欢鱼但想法却各不相同,我是来给鱼⼉喂⾷,你是来垂钩钓鱼。

【注释】 闲步:散步。

异:不同。

施⾷:丢⾷,给⾷物,喂⾷。

尔:你,指⼩孩。

【赏析】 此诗描绘了⼀幅平淡普通的⽣活场景,池畔观鱼,有⼉童在垂钩钓鱼,有感⽽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式,流露出淡淡的⽆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童弄钓⾈”,绕着池塘,踱着⽅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悠悠,⼼悠悠、神悠悠,鱼⼉也悠悠。

“⼀种爱鱼⼼各异,我来施⾷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

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饵,下锈钩,把⼤鱼挂裂了腮,把⼩鱼撕破了喉,⼀池平明的⽔搅得腥风⼉起,膻味⼉浮。

同样⼀种爱鱼⼼,⽽反映在⽬的上、表现在⾏动中却是这样的不相同,各持⼀端,互不相让。

爱鱼之⼼⼈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盼它长⼤;“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

两种⼼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强烈,极易发⼈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扩展阅读:⽩居易请教⽼妪的故事 ⽩居易作诗请⽼妪来听,并根据⽼妪的理解程度来修改,直到⽼妪能够理解为⽌。

这个故事很流传,许多笔记诗话中都记有这个故事。

不过所记载⽂字⼤同⼩异。

宋·孔平仲《孔⽒谈苑》:“⽩乐天每作诗,令⼀⽼妪解之,问⽈:‘解否?’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改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彭乘《墨客挥犀》:“⽩乐天每作诗,令⽼妪解之,问⽈:解否?妪⽈:解,则录之;不解,⼜改之。

友情诗: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友情诗: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友情,友谊的同义词,它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它是⼀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兴起来,可以让你⾛出苦海,去迎接新的⼈⽣。

它就像⼀种你⽆法说出,⼜可以感到快乐⽆⽐的东西。

只有拥有真正朋友的⼈,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美好之处。

下⾯是为⼤家带来的:友情诗:李⽩《送友⼈》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友⼈唐代:李⽩青⼭横北郭,⽩⽔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青翠的⼭峦横卧在城墙的北⾯,波光粼粼的流⽔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之外远⾏去了。

浮云像游⼦⼀样⾏踪不定,⼣阳徐徐下⼭,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从此分离,友⼈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种外墙。

⽩⽔:清澈的⽔。

⼀:助词,加强语⽓。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种植物,⼲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孤蓬”喻指远⾏的朋友。

征:远⾏。

浮云游⼦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吴会。

”后世⽤为典实,以浮云飘飞⽆定喻游⼦四⽅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离家远游的⼈。

兹:声⾳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指载⼈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作“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

安旗《李⽩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宗开元⼆⼗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陵所作。

赏析 这是⼀⾸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联的“青⼭横北郭,⽩⽔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已经送友⼈来到了城外,然⽽两⼈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峦横亘在外城的北⾯,波光粼粼的流⽔绕城东潺潺流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注释】①常像:棠梨树。

华:花。

②鄂:同“萼”,花草。

韡韡(wei):花色鲜明的样子。

不:岂不。

③威:畏惧。

④孔怀:十分想念。

⑤裒(pou):堆积。

(6)脊令:水鸟名。

(7)况:增加。

永叹:长叹。

(8)阋(xi):争吵。

阋于墙:在家里面争吵。

(9)务:同“侮”,欺侮。

(10)蒸:乃。

戎:帮助。

(11)生: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12)傧(bTn):陈设,陈列。

(13)饫(yu):酒足饭饱。

(14)孺:亲近。

(15)翕(xT):聚和。

(16)湛:长久。

(17)孥(nu):儿女。

(18)究:思虑。

图:谋划。

(19)亶(dan):诚然,确实。

1、常棣:木名。

果实像李子而较小。

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

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想。

1木名因以常棣喻兄弟。

《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

'唐棣之华',逸诗也。

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

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

及考《尔雅》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栘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一说即郁李。

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郁李》。

2、鄂不:花蒂。

“鄂”字《说文》引作“萼”。

“不”字在甲骨文是花蒂的象形。

韡韡(委wěi):光辉。

这两句是说常棣的花蒂的光辉表现于外。

3、威:古时与“畏”通用。

4、孔怀:很关心。

这两句是说死丧的事一般人只觉可怕,兄弟却真是关怀。

5、裒(抔póu):聚。

聚于原野似指战争一类的事。

《集传》:“裒,聚也……至于积尸裒聚于原野之间,亦惟兄弟为相求也。

”一说“裒”读为“踣”(薄bó),毙。

6、求:相求,是说彼此关心生死,互相寻觅。

一说言在兄弟死后往求其尸。

7、脊令:水鸟名。

水鸟在原野比喻人有患难,兄弟有患难就急于相救。

8、每:犹言“时常”。

9、况:就是“贶”,赐给。

以上两句是说当危难的时候往往有些良朋只能为之长叹,而不能像兄弟奔赴援助。

10、阋(细xì):相争。

11、务:古读如“蒙”,《左传》和《国语》都引作“侮”。

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虽有时相争于内,一旦有外侮,就同心抵御。

12、烝(蒸zhēng):久。

戎:助。

13、友生:朋友,“生”是语助词。

14、傧:陈列。

笾(边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5、之:犹“是”。

饫(玉yù):满足。

16、具:同“俱”,聚集。

17、孺:中心相爱。

18、鼓:弹奏。

以上二句言夫和妻相亲爱,像乐音之配合调谐。

用夫妇来衬出兄弟。

19、翕(吸xī):聚合。

20、湛(耽dān):久乐或甚乐。

21、宜:安。

22、帑(奴nú):子孙。

23、究:言用心体会上面两句话的道理。

图:言努力做到。

24、亶(胆dǎn):信。

其:指宜室家,乐妻帑。

【译文】棠梨树上花朵朵,花草灼灼放光华。

试看如今世上人,无人相亲如兄弟。

死丧到来最可怕,只有兄弟最关心。

原野堆土埋枯骨,兄弟坟前寻求苦。

鹊鸿飞落原野上,兄弟相救急难中。

虽有亲朋和好友,只会使人长感叹。

兄弟在家要争吵,遇上外侮共抵抗。

虽有亲朋和好友,不会前来相帮助。

死丧祸乱平息后,日子安乐又虽有亲兄和亲弟,相亲反不如朋友。

摆好碗盏和杯盘,宴饮酒足饭吃饱。

兄弟亲人全团聚,融洽和乐相亲近。

妻子儿女和睦处,就像琴瑟声和谐。

兄弟亲人相团聚,欢快和睦长相守。

你的家庭安排好,妻子儿女乐陶陶。

仔细考虑认真想,道理还真是这样。

【读解】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全诗八章,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

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

……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

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

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

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加思索一致对外。

“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

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

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

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

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

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

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

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

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

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

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

”《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

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

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

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撚,有洋洋盈耳之趣。

委曲深至,一片真诚。

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

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

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不妨互读。

二在《诗·小雅·鹿鸣之什常棣》中,“常棣”是一个文学意象,它被赋予了兄弟情义的意义。

“常棣”也写作“棠棣”。

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之间应该友爱的理念。

后常以常棣代表兄弟.这是燕兄弟劝友爱的诗。

第一、二章言兄弟相亲相怀过于他人。

第三、四章以危难之中朋友和兄弟的帮助相比较。

第五章言在平时兄弟还不如朋友亲近,言外之意:这是不应该的。

第六章写兄弟宴饮的和乐。

第七、八章以夫妇比衬兄弟,言丧乱的时期兄弟固然比朋友好,安宁的时候兄弟也不是不如妻子。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原因何在?恐怕我们已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

观念的变化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限度。

认真地想,肯定有血缘的因素。

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一个植株上的花。

这同夫妻关系不一样。

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个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感情是变化着的东今),血缘又是一回事。

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有关。

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

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要重要得多。

兄弟既担任着这双重主角的重任,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

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和歌颂。

在事实上,兄弟不睦的事经常发生。

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们多听说“夫妻恩爱”而少听说“夫妻阋于墙”。

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

兄弟亲情显然是有限的,多半是在“外御其侮”或者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同其他男性、朋友相比较时。

当然,我们不是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详细考证和研究其中原因是他们的任务。

我们尽可以粗略地在比喻的含义上来理解兄弟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