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附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第一至三讲作业参考答案
2015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我国上古歌谣和( AD)是不可分的。
A.音乐 B.押韵C.地域 D.舞蹈2.《诗经》的修辞手法有(B)。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A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4.《诗经》中的“风”绝大多数是(C)。
A.祭祀用诗B.文人诗C.民歌D.贵族宴会用诗5.《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A),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B.风雅C.杂体诗D.古体诗6.“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有( AC )A.以六、七言为主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D.以四言为主7.“车错毂兮短兵接”中的“兵”的含义是(D)。
A.士兵 B.战争C.刀剑D.兵器8.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ABE)。
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9.《秋水》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BC)。
A.分崩离析 B.贻笑大方C.望洋兴叹D.开柙出虎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BD)。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1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是( A)。
A.兼词B.语气词C.疑问词D.代词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春秋三传”指的是( BCD)。
A.《吴越春秋》 B.《公羊传》C.《左传》 D.《谷梁传》14.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显示愚昧无知特点的是(AC)。
A.姜氏 B.祭仲C.共叔段D.颖考叔15.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A)。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
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
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
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
”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
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
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
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
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
”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
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知与行(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知与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没有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没有如估客(商贩)之一瞥;疏入珍之谱,以为知味,没有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了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疑李渤之言,叹“士大夫终没有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躬身考察,得其命名之由。
②哲学家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哥尼斯堡小镇,但是哲学界普遍认为康德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请以“行和思”为主题,自身发展,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演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
——高尔基“我想尽量多看些书。
”“这很好。
没有过你要知道,念书没有能增添智慧。
”“怎么没有能增添?”“就是没有能。
”“那什么能增添智慧呢?”“是……生活。
”——索尔仁尼琴请材料,以“读书与生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历来言必信,行必果。
确保北京、冬残奥会如期顺利举办,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是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7年来,在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尽锐出战、全力投入,克服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简约、、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A】”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
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
“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
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
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
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
”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B】”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
他指出:“【C】”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6)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6)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较晚的西方文明的产物。
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
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
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
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
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可能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
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
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起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逊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
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
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
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
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
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阅读答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非连续性文本宋静的《“乐教”传统当弘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
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首先要从学诗开始,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以音乐与礼相比。
他甚至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
音乐在人的教化形式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乐教化人极为独特,如苗子所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世速。
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
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人的性情,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影响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礼仪功能,与此相关,乐教的内容之一,是救人以礼。
音乐的礼仪功能与教育功能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即音乐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乐的礼仪功能之中。
不同场合演奏的音乐,是礼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配合礼的施行,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礼由外在的形式融化为人内在的素质,即学会节制性情。
自觉合于社会规范。
班固说:“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人之喜怒。
”礼乐之兴,目的是为了节制人的自然情感。
朱森也说:“先王制礼,所以节人情,抑其太过而济其不及也。
”乐与礼同,声以节情,就是为了“使人心和而不乱”使人性情中正而不乖戾,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知乐则几于礼”的原因。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
与此相近,古代的乐教,也特别注重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养,现在的音乐超然客公众号教育仍有继承这一传统的必要。
而今,我们过多强调音乐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经不知道音乐还有节制人的自然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乐教可以帮助我们补上这一课,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课。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
”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参照2019全国I卷作文标准参考立意:美育是一种刚需普及美育健全人格美丽人生有用之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五育”并重成就人生借一双慧眼拥美丽灵魂以美育为人生底色,生命必将绚烂多彩命题说明:一、追踪热点,把脉课程标准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新华网的通讯稿里表述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
”新课标对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这样解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课程目标”中也有三条表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6人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画面描述】 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为他诊疗时,还醉眼蒙眬,“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小姐,给——给俺上瓶高度的。
”让医护张口结舌。
【寓意点评】 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酗酒不开车,开车不酗酒。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与其易也(“易”同“益”,太过,过分)(2)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同“叛”)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蔽⎩⎪⎨⎪⎧ 一言以蔽之动词,概括常以身翼蔽沛公动词,遮挡蔽林间窥之动词,隐藏韩、魏,赵之南蔽也名词,屏障王之蔽甚矣动词,蒙蔽 (2)易⎩⎪⎨⎪⎧ 丧,与其易也,宁戚动词,太过、过分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动词,换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动词,改变、更改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动词,轻视(3)质⎩⎪⎨⎪⎧ 质胜文则野形容词,朴实虽衣具尽而质田器动词,典当、抵押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名词,盟约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形容词,真实及临质,孙子曰动词,赌博、比赛其质非不美也名词,本质、实体援疑质理动词,询问(4)文⎩⎪⎨⎪⎧ 质胜文则野名词,修饰、文采蝮蛇多文名词,纹理舍其文轩名词,彩饰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逮及商周,文胜其质名词,文华、辞采恭敬而温文形容词,文雅(5)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动词,起、启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兴起、产生平颁其兴积动词,征集、征敛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动词,兴办、举办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动词,兴盛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谨而信.(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2)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名词作动词,面对着) (3)泛爱众,而亲仁.(形容词作名词,仁善的人)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尝独立..古义:一个人站在那里。
今义:不依靠他人。
(2)则以学文..古义:学习文化知识。
今义:学习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3)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学生们。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校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校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肇始于孔子。
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将“君子儒”作为学校培养目标,完全跳出了春秋之前以社会身份地位区分“君子”“小人”的传统认知,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也用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实现其教育目标。
因此,孔子儒学教育不是一般地培养儒生,而是要培养“君子儒”,这是毫无疑问的。
“君子儒”的性格虽然可从多方面加以描述,但其性格特质是“快乐”,这可从孔子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实现了孔子教育培养目标,可称为“君子儒”。
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
在孔子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必然导向快乐,而快乐正是“君子儒”的性格特质。
孔子将“乐以忘忧”作为自己的人格特征,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便为我们认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指明了方向。
“孔颜乐处”的确是可以寻觅而得的,因为它有具体的为学进路让求学者能够通达。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对这一为学进路的凝练概括。
孔子所云“诗”“礼”“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数术”层面,即作为语言形态的“诗(言)”,作为仪式形态的“礼(仪)”。
作为声音形态的“乐(yuè)”;一是“义理”层面,即作为意志品质的“诗(志)”,作为理性人格的“礼(理)”,作为快乐精神的“乐(lè)”。
孔子所云“诗”“礼”“乐”虽不排斥“数术”,却主要不从这一层面立论,他所注重的是“君子儒”的人格养成。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某种具体文本或若干技艺,尽管这些文本和技艺在君子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
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礼”
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
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试题答案:
一、
1.D(“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表述有误)
2.A(“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理解有误)
3.B(“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分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