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 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 后2周内。
•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 病后: • 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 • 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 为34.5%~37.1%, • 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 33.4%~44.6%。
• 卒中单元 • 卒中单元是一种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医 疗模式。以专业化的脑卒中医师、护士和康复人 员为主,进行多学科合作,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系 统综合的规范化管理,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 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 •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 单元接受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 二、处理 • 应密切监护患者基本生命功能,如气道和呼吸; 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血压和体温调控。 • 需紧急处理的情况:颅内压增高,严重血压异常、 血糖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见“急性期诊断 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 • 推荐意见: 按上述诊断步骤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 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 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I级推荐)。
•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 1.脑病变检查: •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 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方法。 •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 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 (3)标准MRI: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 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 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 (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五)病因分型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 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TOAST)病因/发病机制 分型: • 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 •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 2 )心源性栓塞型 • 3 )小动脉闭塞型 • 4 )其他明确病因型 • 5 )不明原因型等。
•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 要包括: •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 ②心脏监护; • ③建立静脉通道; • ④吸氧; •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 应避免: • 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 ②过度降低血压; • ③大量静脉输液。
•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 • 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 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 ②近期患病史; • ③既往病史; • ④近期用药史。 •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24h进行 急诊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 推荐意见: • 对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 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C级 证据)。
• • • •
(六)诊断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 出血性脑卒中。 •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 栓部分相关内容)。 • 第五步,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 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 • • •
• •
• •
二、一般处理 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 (一)呼吸与吸氧 (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 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 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 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 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 (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 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解读
抗血小板—推荐意见
1)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抗血小板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 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日(I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25mg/日)
2 )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 24h 后开始使用 (I级推荐,B级证据)
3月内大手术、近期心梗可考虑但要平衡利弊,需要进一步研究 (IIb,C) 颈部动脉夹层所致的梗死:发病4.5h内用rtPA溶栓可能是合理的
血管内介入治疗—推荐意见
1)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I级推荐,A级证据)。静脉溶栓或 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I级推荐,B级证据)。 2)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 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 据) 3)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 严格的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虽目前有在发病 24h内 使用的经验,但也应尽早进行避免时间延误(III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精简版资料
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精简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在线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上,推荐意见汇总如下。
院前处理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室处理按诊断步骤(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 等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卒中单元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一、评估与诊断•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Ⅰ级推荐)。
•在溶栓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Ⅰ级推荐)。
•应进行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Ⅱ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起病早期,应尽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一)呼吸与吸氧•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一、院前处理:1、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2、现场处理及运送: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2.心脏监护;3.建立静脉通道;4.吸氧;5.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1.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2.过度降低血压;3.大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1.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2.近期患病史;3.既往病史;4.近期用药史。
二、急诊室处理:评估和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1.病史采集:出现时间、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国际上最常用量表:NIHSS。
2、影像学检查:1.脑病变检查:平扫CT;2.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双功超声、TCD、MRA、CTA、DSA。
3、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1.平扫脑CT;2.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3.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4.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氧饱和度。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1.毒理学筛查;2.血液酒精水平;3.妊娠试验;4.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5.腰椎穿刺(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6.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7.胸部X线检查。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高质量研究证据,充分结合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解读最新版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
解读最新版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脑卒中位列中国死亡原因的首位。
在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人数约150万,存活的卒中患者约1000多万人,存活患者之中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在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基础上,经过几年使用和各级临床医生意见征求,以及最新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从2014年5月正式启动了新版指南的更新与修订工作。
最新版本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
12月18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巡讲会第一站在广州拉开序幕。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和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在会上介绍了新版指南的内容并对如何个体化的使用这一指南提出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指南反映了世界权威的循证研究进展和国际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体现了我国特有治疗方法和新药的循证研究现状,为临床防治脑卒中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参考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脑卒中救治抓住“黄金时间”有数据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左右以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与评估,刘鸣教授介绍说,上一版指南中有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要点,但没有明确提出诊断标准,新版指南提出了5条诊断标准,包括: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限(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时),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脑CT或MRI无责任梗死病灶时);4排除其他疾病;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