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7-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未来应用型本科研究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层面将从宏观理论层面转向微观操作层面,例如如何制定一份富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等。
(2)如何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
(3)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比较性(中外比较、三种教育类型比较)、实证性研究。
(3)培养方案特色:如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孙爱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章跃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顾永安“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与要求”等;
现状与趋势: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一、研究现状:
2000年以来,全国有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进入本科教育层次后如何生存与发展就成了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此背景下,这些新升格院校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张。通过12年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日益显现、轮廓日益清晰,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各校已达成共识。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命题非常广泛,涉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即面临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之配套。本课题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以期形成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为我校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成 果 名 称 新工科背景下“多层次、多模式”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成果完成人姓名 王成端、侯金奎、张 磊、王宗江、王承君、刘永华、徐荣龙、洪 璐、王 磊、孟凡楼、张 伟、谭业武、张学金、马爱胜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潍坊学院、枣庄学院、滨州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潍坊科技学院 成 果 科 类 工学类 别 代 码 □0□8□1□1推 荐 序 号 □□□□□成 果 网 址 /推荐单位名称 山东省教育厅推 荐 时 间 2018 年 4 月 8 日填表说明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填写。
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
4.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1《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推荐单位代码及推荐限额指标》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6.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
7.本申请书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号字。
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一、 成 果 简 介(可另加附页)成 果 曾 获 奖 励 情 况获 奖时 间奖项名称获 奖等 级授 奖部 门 2018.01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2014.07山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2015.01 微机接口技术(第4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 2015.08 电路与电子技术(第5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 2012.10 C语言程序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 2012.10 JAVA程序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 2012.10 数据结构 省级精品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 2012.10 数据库原理 省级精品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 2012.10 软件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 2012.08 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 山东省教育厅成果 起止时间起始: 2012 年01月 实践检验期: 5年 完成: 2017年12月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成果简介本成果是在新工科建设和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针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信息产业的布局结构与发展趋向,提出“多层次、多模式”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的创新改革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和人才培养的探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8期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校办学理念,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方向,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走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思路、方式和方向。
根据有条件适合的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以试点、示范、引领的方式,通过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模式,逐步推广。
树立一批试点方案科学、社会发展需求迫切、实施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为典型,并给与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从而引领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当然,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方高校转型要正确定位应用型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条道路,为地方大学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途径。
但应用型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而是一个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
应用型,指的是以需求导向。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的是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需求导向。
不同类型的大学存在,不仅是学科发展水平的要求,也要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2]。
首先,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明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高校职责使命。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立足点,以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高校改革的切入点、创新点。
其次,加快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抓住不断出现的新行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
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3]。
以我校的化工专业为例,充分利用淮北当地的丰富煤资源的优势,与企业进行需求对接,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合作位切入点。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煤深度加工研究中心,建立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形成我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促进新理论和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
高校课题申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转型发展“双师”“双能”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基于我国当时的职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深入市场,把握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和人才需求,以便能更为高效地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自“双师型”教师的说法问世以来,全国各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尽管各界对“双师”的理解有所偏差,总体来讲,“双师”的内涵有以下几种不同解读方式:“双证说”、“双能说”、“叠加说”、“双层次说”本课题题目中的“双师双能”对应的是“叠加说”,因为“双证”有时或流于形式,“双能”缺乏专业把控,而“双层次”则过于宽泛。
上述的《指导意见》不仅阐述了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还给出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并陈述了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其中第十四条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还是其内在需求。
高校的转型发展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宏观上,随着大量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大学教育的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高校的转型发展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由学术型转向应用技术型。
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贵阳学院为例
2019年25期师资·人才高教学刊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贵阳学院为例*刘燕,黄先智,张韬,刘清海,蒋泽标,旷昕(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5)贵阳学院是贵州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大学,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转化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黔教规[2017]184号”精神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继续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依照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发展,培养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应用型人才,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智力、科研和服务支撑。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适宜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贵阳学院根据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依照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认证标准、师范认证标准等要求,不断深化和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和制度。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按照学校突出实践、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注重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地方化———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开放式———坚持政校企研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如法学院积极推进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2018年与黔南州检察院签订了《卓越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以培养法治国家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为共同目标,以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联合培养关系,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社工专业在白云区建立义田社区,建立了长期的社会工作服务实习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驻点服务活动,服务基层社区的困难群众,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年软 件2020, V ol. 41, No. 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871314);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1605107)作者简介: 郭文俊(1986–),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杨泽民(197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张叶娥(1975–),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郭文俊,杨泽民,张叶娥(山西大同大学 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对自身准确定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性特有资源,对接新经济形态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
在此背景下,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本文提出了“维持本科水平、协同校政企、发展技术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于面向产业发展,积极协同校政企三方合作,共同营造应用型人才育人环境,改进育人用人理念。
关键词: 新工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 TP391;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20.01.021本文著录格式:郭文俊,杨泽民,张叶娥.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软件,2020,41(01):102 105Explor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Local Universit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GUO Wen-jun, YANG Ze-min, ZHANG Ye-e(College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Engineering,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osition themselves accurately and actively promo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make full use of local unique resource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pattern and serve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in view of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for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aintaining under-graduate level, coordinating with colleg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ing technical expertise”, In the field of applying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ositioned to f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ctively cooperates with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jointly create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and employing talents. 【Key words 】: New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0 引言自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类型大学均开始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工科教育模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了改革和创新。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厦门理工学院立足地方,审时度势,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4-0022-02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①———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陈克忠(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传统本科院校办学,结果造成了毕业生难以就业、企业难以招到适用人才的两难境地。
2004年3月成立的厦门理工学院牢记厦门市“倾力举办一所为厦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本科高校”的重托,2009年首次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解产业所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聚焦中心工作开展院校研究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中的中心工作,具有根和本的性质。
如何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怎样评价等问题,一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道路上的建设与改革主题。
1.转型特色提升,解决与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
学校认真分析自身与传统本科、高职专科的差异性及比较优势,根据“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与服务产业所需的职业能力高度融合,精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组织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资源,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2.开放拓展共享,解决实践与创新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实践型师资不足、实验实习教学条件不足,往往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
师范生教学技能综合集成“一站式”评价模式与应用 黄莉敏 湖北科技学院 研究 个体心理资本与亲密恐惧的关系: 基于心理安全感 中介作用研究 卢会醒 湖北科技学院
仿真翻译项目提高学译员能力研究——基于地方文化 吴咏花 湖北科技学院 英译视角的探讨 李嘉慧 湖北科技学院 张黎娜 湖北科技学院
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122 123 我国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研究-以咸 宁市为例
127 基于卓越英语教师培养的案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岑海兵 黄冈师范学院 128 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周海琼 黄冈师范学院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王 王 沂 湖北理工学院 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12—
编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申报单位
42 MOOC视角下高校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及共享机制研究 43
关高峰 长江大学
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 伍廉松 长江大学 践行研究 殷亚林 江汉大学 王 雯 江汉大学
44 高校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路径与发展对策研究 46 高等学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7 武汉市寄宿制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48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49 50 51 52
王远坤 湖北经济学院 彭 芸 湖北经济学院
严红英 湖北警官学院 宋福荣 湖北警官学院 胡卫红 湖北警官学院
公安类专业《刑事证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改 袁周斌 湖北警官学院 革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 赵高彩 武汉体育学院 作实效性研究 洪晓彬 武汉体育学院 胡家浩 武汉体育学院 汪明春 武汉体育学院 李光军 武汉体育学院 高 平 武汉体育学院 蕾 武汉体育学院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营销界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徐子辰(郑州商学院)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智化转型的兴起,大数据、区块链、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的全面应用,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会计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数字经济环境和企业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人员培养模式亟须改革,财会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本研究旨在探究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财会人员。
关键词:数智化;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人员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一、数智化时代对财会职业的影响在数智化时代,财会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财会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纸质文档转变为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系统应用。
在传统印象中,基础会计人员的常规工作即为核算职能,即日常重复记录账目、收发交易单据、编制财务报表。
但是,由于会计核算是由会计准则给出固定的记账规则,有其规定的逻辑关系,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系统的设计,利用计算机算法使特定程序按照有限的逻辑关系自动录入、传递、核算会计信息已经很容易实现。
随着电子凭证的逐步发展,纸质化文档的逐步减少,计算机系统可以更容易地收录信息、保存信息、查找信息。
因此,只从事大量重复记账工作以及进行简单核算的传统会计岗位终将被时代遗弃。
二、数智化时代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数智化时代对高校培养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对财会人员数字技术素养的培养。
数智化时代财会人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相关技能,需要灵活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来处理大数据和进行复杂数据分析。
这些技能的掌握使财会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024-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1)问题提出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转型发展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第16条明确提出,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民办高校与强大的公立高校阵营相比较,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确保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参照公立高校的基本指标,又要区别于公立高校而突出“民办”特征,还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评估的有益经验,设立一个专门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分类评估。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内在需求。
依据民办高校不同服务区域,不同教育资源分布,不同行业产业发展等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转型发展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本土化,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是当前转型发展期之急需,这也是本课题之设想。
(2)课题界定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社会条件下,所培养的人才、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课题申报模板:3777-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主要体现在:1、时代背景: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建设,势必加强国际交流融合,给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新机会。
英语专业人才的持续培养必要且重要可行。
2、地方高校:社会各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促使地方高校积极转型,以求社会良性发展,助力中华民族复兴。
各地方高校、专业学科建设也都力争突显创新和特色。
3、教师态度:多数教师过于迎合学生,尤其是期末考试命题很大程度上以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情况极其突出,是多所高校一直存在的问题。
4、专业现状:英语专业形势严峻,专业规模萎缩,招生人数减少,新生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现实存在着。
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上普遍不如从前。
从以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可知,精英人才缺失,尤其是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如何将有限的英语专业学生资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更加重要。
5、存在问题:如何培养、培养怎样的英语专业人才,一直是英语教育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英语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方向/知识)”在地方高校中并没有普及推广。
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可见,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转型、创新、特色发展急需解决的。
二、课题界定本选题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探索一条可行的英语特色人才培养之道。
关于“精英人才”的界定:精英人才是指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领导能力、文化创造力、独具创意的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改革能力”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此类人才往往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里掌握并充分利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保持较饱满的精神、身体和情绪状态进行学习或工作,能够以平常心拥抱失败,同时努力寻找独具创意的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或取得胜利。
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
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0.09.17•【字号】•【施行日期】2020.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各高等学校:经研究,2020年我厅将组织开展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简称“省级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范围与重点今年我省的省级教改课题立项仍以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为主体,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
立项范围主要是围绕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改革开展研究与实践项目,详见立项指南(附件1)。
立项重点应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理念,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卓越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推广价值,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体现较高理论水平、涌现理论成果的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将有较好基础的教研成果和本科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综合评价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教改成果。
二、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的要求各校须按照我厅下达的名额申报(附件2),超过名额申报的项目,我厅不予受理。
省级教改课题实行课题申请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人数一般不超过4人。
课题主持人一般应是主持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过省部级课题研究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
副高以下职称人员申报主持项目,须由2名教授推荐,推荐函应说明主持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对申报项目的研究成果预测等内容。
在研省级教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申报;项目主持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作为其他项目成员;项目组成员至多同时作为2个项目的成员。
课题申报模板:378-模块化课程体系下日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模块化课程体系下日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1、问题提出:2015年湖北省批准了****等7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转型的目标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日语专业根据学院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逐步修订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施工蓝图”,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日语专业在转型过程中,制订了以知识输出和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希望通过各教学模块的科学统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如何实现各教学模块的科学统一、如何在各教学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的关键所在。
日语专业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以上问题。
课题界定:研究题目:模块化课程体系下日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概念界定:“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把传统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以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变为“哪些能力应该是教、学进程的最终成果”(以知识输出为导向 );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将传统的课程中的知识围绕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也做出相应调整,使组成教学体系的各要素实现有机统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对模块化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各位专家学者都充分肯定了模块化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认识到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对模块化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施要点做了系统的分析。
但是,模块化教学体系引入国内高校教改时间不长,这一教学模式还处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特别是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以及外语专业中,如何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是高校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另外,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进行转型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经管类专业,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比例更大,经管类专业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也较大。
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而建立合理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课题界定本课题是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有些学者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或者体系。
马万民(2008)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
王琴、张淑莲(2008)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体系构建问题。
教改课题申报书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项目类别:重点□一般□(可多选)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西省教育厅制填表说明1.填写此表时,不得减少栏目、改变内容,内容应简明扼要。
2.《申报表》一式三份。
项目批准后,省教育厅、高校课题管理部门及课题组各存一份。
3.本表所附《申报书(活页)》供匿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
活页需报送三份,每份单独装订。
4.申请者签名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5.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课题管理部门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一、简表二、立项背景与意义三、课题实施方案四、课题研究基础五、经费预算六、推荐、评审意见注:填写此表时,不要任意改变栏目和规格;内容简明扼要。
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类别:重点□一般□(可多选。
必选)编号(申报人、学校不必填写):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活页)×、××××××代表。
否则,一律不得进入评审程序。
高等教改项目申报书-教改课题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主持人 :
主持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
省教育厅 二○○七年九月制
一、简表
项
项目名称
目 项目类别
简 况 起止年月
高职法律类专业“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二)现状分析 国内高职法律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但各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 同。高职法律类专业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背离职业岗位需求。目前,高职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多数同本科法学专业一样,定位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而高职法律类学生将来所从 事的主要是法律服务工作,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因此,从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方向的要求看,现有高职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需求。 2.实践教学条件差,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高职法律类专业普遍存在着校内 实验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简陋、利用率低,校外实训基地有名无实等实际问题,工学结合难以开 展。而法律服务人才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又较高,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因而 需要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教学模式没有摆脱本科院校的窠臼,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不是根据本专业 的工作任务、工作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没有摆脱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学习环境与工 作环境差距较大,师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和职业性。
法学类课题申请书模板
法学类课题申请书模板一、申报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推动我国法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法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国家鼓励和支持法学研究者申报各类课题。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填写研究主题),提升我国(填写研究领域)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研究目标:通过对(填写研究主题)的深入研究,旨在解决(填写研究问题),提升我国(填写研究领域)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2. 研究内容:(1)对(填写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
(2)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对(填写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填写研究主题)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4)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提升我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填写研究主题)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研究。
2. 技术路线:(1)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2)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填写研究主题)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和共性。
(3)通过实证研究,对(填写研究主题)在我国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4)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
四、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填写研究主题)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通过实证研究,对(填写研究主题)在我国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结合研究结果,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智库研究课题申请书
录音笔、优盘、笔记本 1000
问卷、专家审议文本
2000
5人
2500
学生调研劳务
2000
21500
备注
7
五、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1.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2.申请者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是否适于承担本课 题的研究;3.课题的意义及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单位(公章):
六、社科处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月 日
最终完成时间 2017 年 12 月底
论文
最终成果形式
6
四、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经费预算
金额(元)
1 资料费 2 调研差旅费 3 会议费 4 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购置使用费 5 印刷费 6 专家咨询费 7 其他经费 8 预算经费合计
图书、文献
1000
租车、燃油Leabharlann 住宿10000专家座谈、调研专题会 3000
编号:
登记序号:
青海民族大学
智库研究课题申请书
学 科 门 类: 课 题 名 称:
申 请 者: 院(系)名称: 起 止 时 间:
公共管理学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 组织及引导策略研究——以青海为例 姜香 公共管理学院 2017 年 4 月-2017 年 12 月
社会科学管理处 制
姓名
姜香
教师、团总 职务
支书记
所在单位
课题负责人基本情况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90.06
专业职称
助教
城乡发展与规 研究专长
划
公共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
15597674399
与本课题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如何转型?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将推进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也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这种盲目招生最终导致了实际需求和培养的严重脱节,并出现了法科学生就业艰难的局面。
而在众多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中,有80%以上是地方本科院校,这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培养法学人才的主阵地。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或者地方民族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法学人才和如何培养法学人才便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因此,在高校转型背景下,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地方民族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民主法治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开展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提升我国社会法律服务的总体水平。
(二)课题界定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指掌握法律思维方法、能将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适应经济与管理等一线法律实务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教育, 它更加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应用型法律人才是介于专才(与职业、岗位对应性极强,高职高专培养)和通才(理论基础宽厚,研究型本科高校培养)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
地方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应主动承担起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进行有机整合所形成的育人方式,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来。
地方民族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来构建,从而迎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于应用型法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就国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以美国最具代表性。
美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科学,教学方法以“诊所式法律教育”闻名世界,考核方式实行开卷考试和书写相关学术论文,同时,美国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估实行统筹规划模式,大幅提高了美国高层次应用型法律职业人的专业含金量。
另外,德国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颇具代表性。
归纳起来,国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高起点化、高层次化、目标化、一体化,美国和德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都是分为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部分,这种法律教育的培养模式,能明显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
近些年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关于法学专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卓越人才更是焦点话题。
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2007]1 号文件),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都旨在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涉及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章共有2330篇,尤其近五年来的成果较多。
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以厦门大学法学院廖益新和舒细麟、华东政法大学杜志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龙著华等学者为代表,主要对国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进行归纳和介绍;二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北京大学易继明等学者为代表,主要从宏观上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三是以北京联合大学杨积堂、东北农业大学法学院何宏莲等学者为代表,从微观上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包括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践教学的规范、考核机制的多样化等内容。
从地方院校角度或者从民族院校角度研究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者也有一些,如湖南理工学院陈建军教授的《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冯建新教授的《民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等等。
但是在面临高校转型背景下,对湖北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则很少。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课题专门就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高校转型背景之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1.有利于明确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推动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改革。
通过对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探寻地方民族院校的法律教育与其他高校的共性和差异,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任务。
2.有利于改善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目前高校面临转型背景下,通过对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水平、考核方式、质量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寻适应新形势的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3.有利于加强地方民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的实现,使法学教育服务社会,充满活力。
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本就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中的核心。
本项目重点探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特别是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和完善法律援助中心与法律服务所的建设,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法学教育服务社会,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国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目标定位、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培养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国内高校在构建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也从中受到启发。
这些成果对于探索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另外,还有很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为我们也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在高校面临转型的背景下,以国家“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为指导,探索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服务。
提升我国社会法律服务的总体水平。
(三)研究内容(1)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分析民族院校的法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知识,尤其要考虑法律与民族习惯之间的协调,以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
(2)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民族地区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归纳出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针对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探索适合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途径和方法,可从地方民族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水平、考核方式、质量评估等方面入手,以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四)研究假设如果我们顺应高校转型的需要,将地方民族院校的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那么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定会突破。
地方民族院校会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及民族法治的需要,加强对应用型、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育,以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率。
从长远来看,可以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提升我国社会法律服务的总体水平。
(五)创新之处一方面表现在研究方法上。
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社会实证分析法的采用,有助于对地方民族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整体把握,有利于完善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措施的提出。
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内容上。
提出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措施时,指出少数民族诊所式法律教育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提出为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导师”制度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另外还强调了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法律服务所的作用。
同时特别提出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师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本课题考虑到高校转型的大背景,首先分析出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针对目前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探索适合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途径和方法,这不仅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中的难点。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取多种方法来研究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地方民族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的考察,总结构建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比较分析方法:一方面通过对世界多民族国家关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借鉴国外有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院校的共性与差异,寻求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 社会实证分析方法:通过社会实证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三)技术路线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努力探索高校转型背景下适合我国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课题设立课题组,保证课题的经费使用。
本课题计划两年完成,无论发生什么变革,对本课题的研究不会放弃。
(四)实施步骤第一步,准备阶段。
(2015 年06月—— 2015年08月)(1)召开课题组领导会议,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其具体分工,研究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每人申报一项课题下的具体研究项目,写出立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