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解构与建构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台湾文学流派
希望能帮助到您
台湾文学流派
本文是关于台湾文学流派,感谢您的阅读!
“乡土文学”兴起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与反帝反封建的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同步,在现代台湾文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派的作家主张,文学应该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语言来描写现实,反映社会人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现代派文学”是在50年代初期兴起,以现代诗的出现为标志,60年代在台湾达到顶峰,以现代小说的流行为象征。
现代派作家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抛弃传统”,进行“横的移植”,就是要向西方文学学习,以描写“人性”,探索心灵为主,寻找“自我”。
在创作手法上讲究技巧,不拘一格,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
它所表现出的“全盘西化”、虚无主义和艺术至上的倾向,一开始就受到了批评,70年代后影响力逐渐减弱。
“流行派文学”是指内容能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简单,具有休息娱乐性的文学作品,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
言情小说主要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武侠小说则主要描写充满神奇色彩的武林豪杰的故事,琼瑶、金庸和古龙者是流行派有代表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台湾女性学者的台湾女性文学史建构
台湾女性学者的台湾女性文学史建构作者:程彩霞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迁台女作家的入史问题是重写台湾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各版台湾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大都是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存在不客观性。
台湾女性学者致力于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以纠正现有的台湾文学史对女性文学特别是对迁台女作家的偏见。
应凤凰和张瑞芬属于“史料派”,分别致力于20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史料考索和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的耕耘,邱贵芬和范铭如属于“理论派”,分别在台湾女性文学史的探索和空间理论的应用上卓有建树。
她们共同将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推向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史;迁台女作家;应凤凰;张瑞芬;邱贵芬;范铭如作者简介:程彩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台湾文学(E-mail:*******************;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1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2-0064-12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问题一直是许多台湾女性学者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台湾当代女性文学起点的20世纪50年代迁台女作家更是她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1949年前后的迁台女作家为考察中心,探讨两岸各版台湾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问题以及台湾女性学者对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建构企图,以期对这一波重写台湾文学史的风潮中台湾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特别是迁台女作家的入史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一文学史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就笔者所见两岸各种版本的台湾文学史而言,对迁台女作家存在着迥然不同甚至互相抵牾的评价,台湾本土文学史家与国民党文学史家评价不同,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又看法各异。
这些不同的评价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角力,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概而述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台湾本土与国民党文学史家对迁台女作家的评价不同。
台湾本土文学史家的代表人物叶石涛将五十年代看作是女作家辈出的年代,在分析女作家辈出的原因时,他认为:“由于时代空气险恶,动不动就会卷入政治风暴里去,所以社会观点稀少,以家庭、男女关系、伦理等为主题的女作家的作品大行其道。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剖析
8、“人权小说”。 1979年杨青矗《选举名册》
女作家陈艳秋的《陌生人》、青年作家莘歌的 《画像里的祝福》、李乔的小说《告密者》、宋 泽莱的《废墟台湾》、吴锦发《消失的男性》。 另外像李昂等为代表的明确标示“不是争女权, 而是争人权”的新女性主义文学,及以莫那能、 柳翱等作家的争取少数民族生存权利的“山地文 学”等,实际上都是“人权文学”的重要部分。
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一、文学思潮的多元化 台湾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亦呈多元化态势, 它主要包括现实主义的延伸与超越,现代 主义的复苏和发展,后现代主义的崛起。 三种文学思潮的并存和继起状态,是台湾文 学八九十年代发展的主要特征。
马相武认为:“以城市文明更高度的发展 为标志的,以知识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进入 后工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变 化,导致了台湾社会文化的新阶段新模式 的产生。”(马相武:《近期台湾文学思 潮的变动》,《学术研究》,1996年4 月, 第80页。)
3、“老兵文学”。 钟延豪《金排副》、黄脸《冷热胸膛》、 苦苓《柯思里伯伯》及《张龙赵虎》 、履 疆《两个爸爸一个妈妈》、王璇的小小说 《死了一个老兵》
4、“教育小说”。如唐怀萱《鸡冠花开的 时候》、苦苓《沦亡录》、张大春《新闻 锁》、黄凡的《反对者》、陈烨《纵火 者》、许台英《花冠和次冠》等。
7、“二二八小说”。 1983年前后,林双不的《黄素小编年》成为第一 篇公开发表的突破“二二八”事件题材禁区的台 湾小说。 如李乔的《泰姆山记》、郭松 《月印》、李渝 《夜琴》、林深靖《西庄三结义》、宋泽莱《抗 暴的打猫市》、杨照《黯魂》、《烟花》、林文 义《将军之夜》、《阿公海涨罗》、叶石涛《红 鞋子》、《墙》、王湘琦《黄石公庙》及陈烨 《泥河》等。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社会学等;他们还组织文化剧团到各地演出,激起民众的批评和斗争意识。
台湾文化协会实际上已成为推动全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台湾文学的摇篮期(1923-1926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是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始的。
从二十年代初起,一些有识之士就撰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当时,《台湾青年》就刊发了三篇此类文章。
第一篇是陈发表于创刊号上的《文学与职务》;第二篇是甘文芳发表于第三卷三号的《实社会与文学》;再有就是第四卷第一期陈瑞明的《日用文鼓吹论》。
这三篇文章是最早提出改革旧文学取用白话文的文章,但因文章只是零散发表,以议论和感想居多,很少触及新文学的具体问题,尚未形成体系,因而没有引发强烈反响。
不过他们引发了文化界对白话文学的酝酿与关注,可以说是替白话文呐喊的先声。
1923年1 月,在日本留学的黄呈聪和黄朝琴分别撰文《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发表于《台湾》杂志上。
这两篇文章是他们在回祖国考察,对祖国大陆新文学有了切身的感受之后写就的。
他们想借鉴“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经验推动台湾社会改革。
以此为转折,台湾新文学开始与中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取得联系,并展开热烈的活动。
1924年4 月21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文章以犀利的言辞对台湾文坛上舞文弄墨的旧文人作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
同年11月又在《台湾民报》上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向旧文界的新人发起猛攻,斥责他们“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来,把一班文士的脸丢尽无遗,甚至还埋没了许多有学问的天才,陷害了不少活泼泼的青年”。
这样直接而又尖锐的抨击打响了向旧文学发起进攻的第一枪,迫使旧文学界仓皇应战。
台湾旧诗坛老将连雅堂在自己主编的《台湾诗荟》上,借为林小眉的《台湾咏史》作跋之机,攻击新文学:“今之学子,口未读六艺之书,目未接百家之论,耳又未聆离骚乐府之音,而嚣嚣然曰,汉字可废,汉字可废,甚而提倡新文学。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第二节 台湾的诗歌和散文
一、台湾诗歌
(一)20世纪上半叶诗歌 (二)台湾现代派诗歌 (三)台湾乡土诗歌
二、台湾散文
(一)散文概貌 (二)散文作家
第三节 台湾的戏剧与电影
一、台湾戏剧
台湾的戏剧运动始终处于相对平淡的 状态。抗战胜利后,台湾文艺界曾有过一 阵戏剧的热潮,如排演大陆戏剧作品、编 写新戏等,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沉重 打击了台湾进步文艺界,也扼杀了这股热 潮。
二、20世纪上半叶台湾文学流变
20世纪20年代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台 湾青年张我军在北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将文学革命引入台湾,发表了《糟糕 的台湾文学界》、《文学,提出建设台湾新文学。
二、台湾现代派小说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出于稳定局 势和“反共复国”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 “反共文学”。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复国 神话”的渐远,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 改革开放,“反共文学”走向衰落,西方 文化大量涌进,现代派文学思潮席卷全岛。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汉语文学与祖国大陆现代汉 语文学走过相似的历程。台湾的现代派早 于大陆,并成为新时期早期大陆文学的先 导。白先勇、余光中与琼瑶,曾在两个方 面给大陆读者以广泛的影响。现代汉语是 两岸文学最紧密的血肉联系。
第一节 台湾文学思潮发展与小说
一、台湾文学思潮概貌
台湾作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千百年 来维系着与大陆母亲的血缘关系,其文化 亦是祖国大陆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历史上 几次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将大陆先进的生产 方式与文化带到了台湾。
三、台湾乡土小说
五六十年代,当现代派文学在台湾获 得长足发展的时候,乡土文学也在全面复 苏。台湾的乡土文学发端于20年代,最早可 追溯至赖和、杨逵等本土作家,日据时的 吴浊流也创作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返回
2、现代小说的出现将现代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怀乡文学在台湾文坛流行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人的情感的自然需求。 2、新的现实刺激的结果。 3、战斗文艺的衰落。
返回
(三)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派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 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 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斯、吴尔芙、 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 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 的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盛行于台湾文坛的原因 主要是对50年代“战斗文艺”政治化、庸 俗化、公式化的反拨。“战斗文艺”脱离 现实、庸俗化、公式化的现象,使许多严 肃作家感到厌恶和失望,但他们慑于当局 的专制痛治,又不能正面地公开地抵拒, 于是起“纯艺术”的旗帜, 转向西方现代 派文学,探索偏重于艺术的文学之路。
返回
1、现代派诗社的兴起 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端以现代派诗的兴 起为标志,五十年代初期现代派诗社和 诗刊的创办和逐渐兴旺,为台湾现代派 文学的发展拓开了道路。 1953年2月1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 《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 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 重要标志。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 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蓝星》于1953 年6月创刊,次年3月,由覃子豪、钟鼎 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 “蓝星”诗社。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石室中学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第一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石室中学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第一次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八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的第四点讲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这里讲的是“基础行业”和“教育事业”,并没有讲“教育产业”,可能是研究者为了突出教育的产业性,就约定俗成地创造了“教育产业”这个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内涵,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不能忽略其特定的教育群体,“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对所有学校教育而言,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群体。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部分高等院校或民办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合理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几大功能,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新型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的教育运作机制。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有内容和程度上的本质差异,义务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非义务教育可以作为有条件的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
如果笼统地提“教育产业化”,则可能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环境。
摘编自曾宪军《“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及群体建构探讨》材料二:我们切不可忘记,教育是一种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特殊产业。
教育的广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狭义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摘要】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在台湾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点包括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这些小说多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展现出现代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面对的困惑和挣扎。
题材多样化,风格独特,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反讽讽刺到抒情抒怀,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力在于对台湾文学创作的推动和启发,其对品质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模糊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些小说家的创作成就令人瞩目,其作品被广泛翻译传播,为台湾文学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将继续探索新的题材和形式,保持其独特魅力并不断推动台湾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背景,特点,题材,风格,影响,意义,成就,比较,流派,贡献,发展,魅力1. 引言1.1 现代派小说的兴起现代派小说的兴起源自20世纪初期的西方文学运动,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
它强调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的颠覆和挑战,注重对内心世界和意识流的描写,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实验。
现代派小说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和意向性的语言,挑战读者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美学。
在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兴起始于20世纪中叶,随着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作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他们致力于突破传统文学的限制,挖掘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这种尝试和创新使得台湾现代派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为台湾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学的发展,现代派小说在台湾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观念和动力。
现代派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台湾文学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背景微观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台湾文学正处于转型期。
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台湾的文学作品多以批判社会现实和抒发民族情感为主题,风格多为写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学的风格》等文,维护乡土文学,并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文学全 盘西化的倾向,主张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二、文学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为民族的 独立自由而斗争;三、文学要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解答历史提出的问题。
绪论 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 50年代文学 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 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 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 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 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 如:张爱玲《秧歌》、 《张国涛回忆录》
第二节: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第二节 钟肇政 一、钟肇政创作历程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毕 业,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 徒兵” 。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 心自学,苦读中文。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有了 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 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简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的四大特点
简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的四大特点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发展迅速,经历了这十数年如风一般时代的变迁,台湾散文也
结出了诸多精彩的果实。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有如下四大特点:
第一,台湾散文以和谐为主旨。
20世纪80年代,客家语言出现大量的无意义的散文活动,在客家语的环境中,由於当时的社会混乱,台湾人渴望一种和谐的社会,故台湾散文充满
了温暖而和谐的气息。
文章的情感表达突出,深沉真实,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第二,台湾散文崇尚自然。
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对自然开发
践踏了自然,台湾散文恢弘大气,对自然崇尚抒情而独特的表现形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第三,台湾散文强调责任感。
在台湾,以政治视角凝聚公众的普及的责任感,以及自然环
境的保护、文化传承等话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中最受欢迎的主题。
文章除了
必要的抒情外,还强调了爱护自然,为后代着想的负责任感。
第四,台湾散文多样化。
在台湾写散文,没有固定的作家,充分体现了自由艺术形式,可
以根据不同主题和形式进行创作,有不同的种类,使散文多样化。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的四大特点是,和谐、自然、责任感以及多样化。
从
流淌的客家文字到纷繁复杂的散文塑造,台湾散文以其特有的风格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及爱
好者。
这是台湾知名散文作家以及散文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也引领着台湾散文
的发展走向。
中国现代文学与台湾文学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与台湾文学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背景、文学风格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一、历史背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潮,倡导科学、民主和进步。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以揭露社会弊端和探索人性为主题。
台湾文学的发展则受到了中国大陆历史的影响,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政治变革。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从大陆迁往台湾,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
台湾文学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既有对大陆的怀旧和思考,也有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二、文学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风格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也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抒发情感。
在20世纪初的鲁迅先生等一批作家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形成了以写实主义为主导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探索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台湾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台湾文学呈现出更多元、更自由的风格。
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文学逐渐摆脱政治的束缚,开始更加关注人性、情感和个体命运的探索。
三、作品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主题涵盖了广泛的领域,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历史、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鲁迅的作品中,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主要的主题。
而在后来的作品中,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乡土文化、女性问题、青年成长等更为细腻的主题。
台湾文学的作品主题则更多元化,既有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探索,也有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在20世纪末的台湾文学中,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族群、性别和身份认同等问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四、联系和互动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在历史背景和文学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两岸张晓风文学鉴赏
两岸张晓风文学鉴赏
摘要:
一、张晓风简介
二、张晓风的文学成就
三、张晓风作品的特点
四、两岸对张晓风的评价与影响
五、张晓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张晓风,原名张春风,是一位享誉两岸的著名女作家。
她于1939 年出生在湖南岳阳,后随家人迁至台湾。
张晓风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成就,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文学体裁。
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深受两岸读者的喜爱。
张晓风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她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张晓风的散文优美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哲理。
她以生动的描绘、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
其次,张晓风的小说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张晓风还涉足剧本创作,为话剧事业做出了贡献。
张晓风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她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们的喜怒哀乐;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她的作品以人性、人生、人伦为主题,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三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既有传统文
化的底蕴,又有现代审美意识。
在两岸,张晓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的作品在大陆和台湾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
同时,张晓风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学史上,张晓风的地位无可置疑。
她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为两岸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的诗歌和散文
台湾的诗歌和散⽂⽂章来源:中国作家⽹ 台湾新诗的发展向来以诗社和诗刊的发展为其基地。
⼋⼗年代以来,除了⼀直坚守阵地的诗刊⽐如《创世纪》、《蓝星》、《葡萄园》、《笠》等继续发⾏和⼀部分诗刊的复刊外,新的诗刊不断涌现,声势浩⼤。
据统计,⼋⼗年代以来,相继创刊的新诗刊有:《诗学⽇志》、《脚印》、《掌握》、《⼭城》、《涓流》、《汉⼴》、《飚》、《⼼脏》、《洛城》、《台湾诗季刊》、《草原》、《晨风》、《春风》、《传说》、《钟⼭》、《南风》、《四度空间》、《王陵》、《地平线》、《季风》、《天⽔》、《握星》等,林林总总三⼗多种。
虽然这其中有不少诗刊如划过夜空的流星,昙花⼀现,很快就消逝了,但因为有了它们,⼋⼗年代初期台湾诗坛显得特别活跃,这些诗刊的出现⽆疑为台湾诗坛新秀们的成长提供了园地,对台湾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时期台湾诗坛是三世同堂,⾮常热闹。
余光中、洛夫、商禽、罗门、周梦蝶、郑愁予等⽼⼀代诗⼈常有佳作问世;罗青、⾮马、杜国清、罗英、张⾹华等中年诗⼈亦⼗分活跃;⽽⼀批出⽣于五⼗年代的新⽣代诗⼈的崛起,使台湾诗坛充满勃勃⽣机。
新⽣代诗⼈中较为活跃的有:林德、林、欧团圆、陈义其、黄智溶、刘克襄、陈克华、林宏⽥、简政珍、吴明兴、陈建宇、也驼、王浩威、夏宇、宋建德、杨准晨、沙笛、邱振瑞、孙维民、洪淑苓、柳翱、焦桐、陈志勇、黄雅静、孟樊、⽵春、郑⼼圃、江中明、陈雯雯、许悔之、廖乃贤、许常德、赫蕨、骆崇贤、林翠华、陈丰裕、曾淑美、邱慧萍、林静秋、掌思、叶⽂振、⽵溪、林婷、洪准勋、吉也、罗叶、李遥知、施若琛、李修明、林渡、许⼤维、来少甫、杜桦、罗任玲、叶振、⾼兴、林宏⽥、黄宜敏等。
本时期的诗风有了很⼤变化,经过六⼗年代“现代派”的风起云涌和七⼗年代“乡⼟派”“回归传统”“专注写实”的⼤⼒提倡,本时期⼈们趋于冷静,⼤家都意识到偏向任何⼀⽅都是“过之犹不及”,只有多种艺术因素、创作技巧的融合才能促进新诗更健康地发展,不妨借现代意识流、象征、幽默等新的表现技巧,摒弃其晦涩难懂,过于内向化的缺陷,同时发扬“乡⼟派”“关怀现实”“关⼼民众的疾苦”等优点,达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
2021年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中也表现 出来。自然写作作为参与生态批评的一种方
式 , 态批评 的解 构性 自然写 作 同样 会 具 有。关 于生 态批 生
评的解构性 , 韦清琦在其博士论文《 走向一种绿色经典 : 新 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第一章第四节《 生态批评 : 完成对
抗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异化 , 他们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隐
渊源 , 因此 , 生态学与 生态批评 所具有 的品 格在 自然写 深层
逸文化精神 , 显示了传统的生态智慧 ; 另一种是积极的干预 意识, 揭露 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严峻现实, 并对当下的经济
政 策与经济行 为提 出批 判 , 图唤 醒人 的环 保意 识 , 是 试 这就
自然写作的兴起与台湾的工业发展造成 自然生态环境
破坏 的社会 背 景 有 关 。 18 年 初 , 韩 、 以 工在 《 合 91 韩 马 联
报》 副刊发表了系列文章 , 揭露了台湾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
的现状 及其危 害 , 结 集 为 《 后 我们 只有 一个 地 球》 开 台湾 , 当代 自然写作 之 先 河 。之 后 , 克 襄 、 素丽 、 煌 、 刘 洪 陈 沈振 中、 徐仁修 、 吴永华 、 玉峰 、 陈 凌佛 、 基 、 廖鸿 陈列 等的大 量创 作 , 自然写 作成 为了 台湾 文坛 的一 道 靓丽 风景 线 。例如 使 吴明益编 写的《 台湾 自然 写作 选》 书 , 一 就从 历时 的 角度收
指有关自然的描述与书写的文学文本, 包括传统的借景抒 情或融情入景的自然景物的描绘 , 通过描写人对自然征服
而表现人 的主 体意 识 , 以及包 括 狭义 的 自然 写作 ; 义 的 , 狭
注的文学现象, 它与世界生态运动与生态思潮的发展相辅
相成 , 它既受 世界生态运动 与生态思 潮的滋 养 , 又是 世界生 态运动 与生态思 潮的组 成 部分 , 是 台湾 社会 跟世 界 生态 它 运动与 生态思潮对话 的方式 。台湾很 多作 家都加 入到 自然 写作的 行列 , 他们把 自然写 作 看做 是突 破 文学 发展 困境 的
论 台 湾 当 代 散 文 “自 然 写 作 ”的 解 与 建 构
论 台 湾 当 代 散 文 “自 然 写 作 ’ ’ 的 解 构 与 建 构
姜辉
摘
要: 台湾 的 自然写作体 现 了台湾作 家对 自己生存 环境 的关切与焦虑 , 对人 类 生存 困境 的思索。
但 是学界对 于 台湾 当代散 文的“自然写作” 长 期缺乏 应有 的关注 。本文 从生 态视 野切入 , 述 台湾 当 , 论
学。面对工业文明对 自然环境的破坏 以及对 人造成的异 化, 人们做出两种不同的反应 : 一种是消极避世, 归隐田园 ,
逃避 文明与都市 , 追求 自处与 内敛 , 自然的平 静与纯 洁 对 用
学作品与文本, 包括哲学 、 文学、 生物学、 地理学、 博物志等
_
思 潮 与 流 派 ・当 代 文 坛 ・ 09. 20 4
一
指近代以来, 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环境和 自然生态平衡, 引起
人们对 自然环 境的广泛 关注 , 样的 语境之 下 , 在这 形成具 有 现代 生态学意 义的 , 图 以 自然 为 中心 而不 是 以人 为 中心 试 的, 以自然为描述 与表现对象 的文本 。在 台湾 当今学 术界 , 自然写作通常 是狭义层 面的意义 。
形式揭露工业的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虽然只是 对生态环境现状的报道 , 但它强烈的现实感与政论性 , 奠定 了自然写作的基本品质。从广义的 自然写作来看, 中国文
学的自然写作具有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历史资源 , 在传统
的 自然 写 作 中有 一种 最 具 中 国特 色的 形 态—— 即 隐 逸 文
代 散文“ 自然写作” 的兴起 与发展 及其解构 性 与建构 性。
关键 词 : 台湾 当代 散文 ;自然写作 ;解构 性;建 构性
自然写作作为中国台湾当代文坛一道绚丽的风景 , 从
上 世纪 8 年 代开 始 , O 后来 渐成 风气 , 在成 为受 到广 泛关 现
对 自然 的描述与记载 ; 义的 自然写作 专指 文学 自然写作 , 广
为范围》 并在学校开设《 , 自然写作》 课程 。另外, 还有一些
博硕 士也把 “ 自然写作 ” 作为 自己的论 文选 题。总之 , 台湾
集了台湾自然写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 反映了台湾 自然
写作的 发展历程 。
的自然写作不论是创作还是研究都备受关注, 是台湾当代
重 要的文学现象 。
根 据吴 明益对 台湾 自然 写作 发展 历程 的梳 理 , 以看 可 到它大致 的发展脉 络 。最初 , 韩 与马 以 工以报 告 文学 的 韩
台湾 自然 写作 的兴起 与发展
首先来 看一 下 当今学 术 界 对 “ 自然写 作 ” 个概 念 的 这 界定 。 根 据谭 旭东《 从文学的人 本主义到生 态主义 》 ①和 简文 志《 詹冰 ( 绿血球 ) 自然 书写 的视 域与 美学 》 ②的界定 , 自然 写作或 自然 书 写 ( a r wi g 具 有 三 个层 面 的 意 义 : N t e ri ) u t n 作 为一个宽 泛的概念 , 一切 以 自然 为描 绘与 表现 对 象 的文 指
20 年 由大安 出版 社 出版 , 03 这是 台湾 自然写作 研究 的重 要 成 果。吴明益还编 写了《 台湾 自然写作 选》 也于 20 年 由 , 03 二 鱼文化出版有 限公司 出版 。台湾国 立成功大 学台 湾文学 系简义明著有 《 湾 “ 台 自然 写 作 ”研 究—— 以 18- 19 9 1 97
条途 径 , 自然写 作强 烈 的现 实精 神也 引起 许 多具 有 社会
责任感 的作家对 它的 青睐 。在 台湾学 术 界 , 自然写 作也 备
受关注 , 这与 8 0年代以来许多台湾作家从事 自然写作为学 者们提供了足够的研究文本有关。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吴 明益的《 以书写解放 自然—— 台湾现代 自然书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