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与内涵

合集下载

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与内涵

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与内涵
修 缮 工 程 与建 筑 类 设 计 提 供 一些 相 关 理 论 依 据 。 关键 词 :传 统 民居 建 筑 封 火墙 形 式 装 饰 内涵 类 设 计 中 图分 类 号 : U2 15 T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4 1 5 2 1 )3 0 5 一 O 10 —6 3 (0 10 — 0 1 4
2 1 年 第 O 期 01 3 总 第 l 3期 j源自福 建 建

N 0 21 o3・ O l
VOl・l 3
福 州 三 坊 七 巷 传 统 民居 建 筑 封 火 墙 的 形 式 与 内涵
孙 智 关瑞 明 林 少鹏
(. 侨大学建筑学 院 1华 福 建 厦 门 3 12 ;.福 州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6 0 ]2 福 建 福 州 3 0 0 ; 518 3 .福 州 三 坊 L巷 管 委 会 福 建 福 州 3 0 0 ) 5 0 1
l r e ts ae h s n a t e an d a d t emo tr p e e t t e Th s a tce sa t r m h r i f wi d a d fr ls a g s c l .t emo ti t c l r t i e n h s e r s n a i . y v i r il t r s fo t e o i n o n — n — ie wal g r p e e t t n a d d c r t e a t h o g ih d g t ee a tc lu a e p c n o a in ,t yn O p o i e s me t e r t a b e r s n a i n e o a i r st r u h wh c i sisr lv n u t r l e o n t t s r i g t r vd o h o e i l a o v d o c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作者:梁虎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5期摘要:风火墙是福州传统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分析了奠基本形式特征,阐释了风火墙的形体转换变化,并解说了其细部处理。

在近代社会发展及当代社会对历史文化元素的借鉴运用中,风火墙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形象,对福州风火墙艺术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开拓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福州检索:中国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75-03一、风火墙简介风火墙原名“封火墙”,是古代城市聚居区为了防止火势蔓延,造成火灾延烧成片,在建筑山墙上建造高于屋顶的隔墙。

由于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封火墙不仅起到防火作用,还要防止台风将屋面瓦吹走,故称作风火墙更为贴切。

风火墙是福州城区历史建筑风貌的—大特色,在三坊七巷传统民居简介中常有四面风火墙或三面风火墙的说词。

福州的风火墙不再单指山墙高出屋顶的部分,而是包括山墙和院墙一起构成的宅院外墙,每宅高墙环护,整座院落除门头房外,都围上风火墙,重重风火墙极有规格地将座座民居隔开。

二、风火墙的形式特征(一)风火墙的基本形式福州风火墙基本特征就是“曲线流畅,粉墙黛瓦”,墙体由墙基、墙身、墙头瓦盖三部分组成,局部端头做飞起的翘角(图1)。

墙基用抗雨水侵蚀性强的本地花岗岩垫砌,一般使用锈石类土黄色花岗岩,块石打凿成矩形或方形,采取立砌、相互嵌套的方式居多,也有采用条石错缝叠砌,还有部分因花岗岩体块差异大直接垒砌,在墙体转角及门洞两侧常使用规整的石材做边角维护。

墙身通常为生土墙,以粘土和碎砖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而成,墙体厚实、高大,墙面涂以白灰,白灰经岁月沉淀呈现出一种暖白色调。

为了防止雨水对墙体的破坏,在墙头铺设瓦盖,墙头用灰泥塑成向下的弧形双坡,每侧沿纵向覆盖三层瓦片'使用脊瓦或薄砖压顶,瓦盖下方还使用薄砖做两层退进的线脚。

墙体线形或曲或直,根据宅院建筑平面布局采取呼应形式,通常在厅堂山墙位置做成弧形、弓形、马鞍形等,曲线风火墙的端头做飞起的翼角。

浅谈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之门的艺术

浅谈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之门的艺术

万方数据第1期林蕾:浅谈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之门的艺术43门.简单地说就是建筑的出入口.老子日:“凿图3.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开了门和窗,才有了使用功能的意义,可见门是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与形态。

这两方面都可以在门的功能、方位和造型风格上得到体现.门的功能可分为使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开启一个建筑的大门才可进入它的内部空间,所以门起着沟通内外空间的作要.山‘?鬯砖釜翌璧主_多量曼空曼。

兰置,:?譬苎图l可更换拆卸的门扇图2大r_】门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各自独立的门一‘。

…。

一……——门即成为每个房间的边界;门的社会功能之二是装饰作用,雕刻艺术在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门则是雕刻艺术重要的表现载体,“三坊七巷”中门的木雕艺术就十分丰富多彩.1福州三坊七巷中门的艺术特色1.1门的分类门有多种分类形式:按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分为屋门、房门和插屏门.屋门即为大门,是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常位于建筑的明显位置.另外,大门还是主人身份、社会地位、财富等的象征;房门是建筑内部的门。

分割和界定各个房间;为了遮住直对建筑的视线,在大门后回廊处通常会设置插屏门,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影壁.若按结构来分,门又可以分为板门和格扇门,板门即为厚实的木板门,严实,一般不做镂空与雕饰;格扇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格心,多饰漏花镂空悬雕等手法的精美木雕,下部称裙板,上下之间的一小段的连接称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裙板与涤环板,一般都不做镂空,常饰以浮雕形式的木雕.在福州“三坊七巷”中,大户人家的大门多为三开间六扇门,门扇一般由木板拼成,在门上采用竹片拼花,用钉子固定,可随时更换和拆卸(图1).一般人家的大门,则只有两扇门.在厚实的木板门外加上有雕饰纹样的格扇门,这样朴素的装饰,既实用又美观.门的造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矩形门.一些大户人家的大门为了彰显气派还设置了雨披——以自墙上挑出的木梁为支撑,并在其上覆盖灰青瓦顶.雨披也是门的重要装饰部位,在那你能看到精心雕琢的斗拱、雀替、垂花柱等.另外,由于福州.受到西方文化与宗教的影响,所以拱门在民居中比较常见.在“三坊七巷”中,拱门多直接用砖砌成拱状门洞,顶部凸出的砖饰,强化了门的装饰性,如图3砖砌拱形门洞房门多为四扇,每扇都较细长,宽度大约在50~60cm之间,上下部分约各占一半.裙板和夹堂板不做镂空,但都饰有或深或浅的木雕,格心则多采用透雕的形式,题材丰富多样且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三坊七巷”中的门一般漆成朱红色.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

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

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

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2019-10-03[摘要]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之⼀,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化交融⽽形成的独具地域特⾊的闽都⽂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化街区物质与⾮物质⽂化的特⾊与价值。

该⽂从“⾥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近代⽂⼠名流的荟萃之地”三个⽅⾯对其进⾏阐述。

[关键词] 三坊七巷活化⽯博物馆⽂化价值福州历史⽂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其核⼼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

它地处福州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40公顷。

从唐代开始就⼀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化轴线的重要组成。

它见证了⾃中原⼈⼊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

据⽂献记载,⾃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名贤英杰。

可以说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留下的⾜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化的变迁历史。

它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个见证,更是城市⽂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坊七巷价值的评价是“⾥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和“近代英杰的聚居地”。

1 ⾥坊制度的活化⽯⾥坊制度的核⼼是棋盘状的格局,这是⾥坊制的最初形态,源于汉代,到了三国⾄唐代,是⾥坊制的极盛时期,开创了⼀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坊制城市格局。

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这些棋盘格中组成“⾥”(后称“坊”)。

坊,是西周时期井⽥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的⼀种居住⽅式,北魏之前称⾥。

隋初正式以“坊”代“⾥”。

坊,有⽅形或者矩形两种状态。

坊的四周筑有围墙,每⾯围墙开有坊门。

这个制度被后世继承下来。

坊门往往还是张贴⽂告的地⽅。

坊的中间位置是⾥社,供奉社神,也就是⼟地神。

围绕⾥社建造住宅。

坊内的道路称巷,与坊门相通,其⾛向基本上是东西⽅向,南北平⾏,很少有垂直交叉的。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山墙山墙,是砌筑于建筑侧面的墙体,以支撑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墙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坚固的墙体、而上部大多数为三角形,这样的山墙大多是在硬山和悬山建筑中。

在歇山建筑中,山墙一般是山花。

在南方很多民居建筑中,山墙的上部不是一般的三角形样式而是做成阶梯状的防火墙样式。

本期推送就分别为大家介绍南北方不同的山墙。

南方山墙山墙剖面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在明、清代的中式古建筑中墙体的宽度、高度及上部马鞍墙造型等,是由建筑内部平面布局而衍生出的木构梁架予以确定。

不论是山墙还是院墙,结构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下至上分别为墙基、墙身及墙帽。

1山墙的营造山墙可分为三部分。

墙基用白石干砌,上下有收分,剖面状似马蹄。

通常的山墙基采用乱毛石干砌(全部用条石砌筑的占少数),前后转角处用条石砌筑,埋在地下部分根据地质而定,通常在50~80㎝之间。

墙基的砌法如图2所示,内外两层乱毛石,用传统的错缝砌法予以干砌,面层须经錾凿一至二遍。

山墙剖面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墙身多为夯土结合青砖的做法。

墙身下部通常为65㎝,上部宽度不一,收分尺寸约为10㎝。

墙身的青砖墙体为主要受力部分,用于转角、中部较高的马鞍墙及门框周边,为节省用料,砖墙内部中空,两侧用单皮浑水青砖垒砌,空余处用垃圾土混合瓦砾、瓷砾予以层层夯筑。

内墙面层粉壳灰,屋面以上粉乌烟灰;外墙面粉乌烟灰,寺、庙等建筑外墙粉红灰。

出处:宝墨园唐卡馆鲎页形墙帽。

在墙身顶部用青砖叠涩(即砖向外出檐)成二层砖拱(底部裸面,侧部抹乌烟灰,起滴水线作用),承托上部的墙帽。

墙帽的样式造型来源于鲎,又称作鲎页形,即在墙头上用黄土堆筑夯实成形后,表层覆七片瓦,帽脊压青筒瓦,各瓦片间用乌烟灰勾缝而形成的墙帽。

2山墙的作用南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流,以硬山顶与悬山顶为常态,在形制上存在着平面布局宏大、建筑空间高广,利于通风、采光、采阳等特点。

在村落或古城中,一条街巷的两侧由多落并排建筑组成,悬山顶的建筑难以满足结构布局及功能上的要求,为此硬山顶的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
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 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 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 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 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 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 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 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 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 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 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 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 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 小塔移至巷口。

三坊七巷保护措施

三坊七巷保护措施

三坊七巷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福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国家法律保护,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办法》还规定,市城乡规划局应当会同市文物管理局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同时,公民、非文物单位使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建筑,使用人或使用单位应当与市或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保护使用责任书》,负责古建筑的保养、修缮和安全防范,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古建筑的各种装饰装修构件,未经市城乡规划局、市文物管理局同意,不得拆除、倒卖。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与修复方案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空间形态与木构架结构特征

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空间形态与木构架结构特征
拆开让棺木抬出。 三、 民居 中 的 入 口 空 间形 态

福 州 古 民居 历 史 沿 革
民居人 口绝大部分位 于轴线正 中, 不象北方 四合 院从东南 角或西
北角 人口。福州民居人 口平商 一般为进人大门后 , 正面都以插屏门遮 挡 。 重 大庆 典 或 贵 宾 出 入时 打 开 。 时 绕 门进 入 “ 井 ” 间 。 由于 在 平 厅 空 插屏 门的阻隔形成局促 的小空 间, 进入“ 厅井” 空间顿时开阔许多。人 口空问的“ 加强 了 收” 厅井 ”空间的“ 。 放” 达到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 从 门罩模式 看. 福州 “ 三坊 七巷 ” 为纵 向组合多进式 的住 宅。 沿街立面 很 窄 , 数 只有 一 堵 高墙 和 一些 凹凸 变 化 , 得 比较 单 调 , 以 人 口是 多 垃 所 唯 一f作 重 点 处 理 部 分 。 韩 住 宅 人 口一 般 福 州 民居 均采 用 双 重 门 处 l J 理, 外面 一层是半截栅栏 窗的薄板 门, 里面一层是厚板 门。入 口门面 ; 是大 门洞只做简 单的石 门框 ; 二是在简单石门框上面加层层挑托的 插拱作简洁 的青瓦披檐 ; 置是采用简单的术框板门 . 板门一般为六扇 , 门面较宽 , 部都有木披檐 . 一 两侧作飞起的墙头牌堵 , 它们在规整的石 板 蹄 和 洁净 的 自 粉 墙 的 衬 托 下 显得 重 点 突 出 . 洁 明快 。 民 居 小 巷 简 使 显僻格外宁静索雅。
特闽家“ 平安” 的寓意 。 太师壁的正中悬挂 书画 。 内容多为青松 、 翠竹 、 、 桃 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山水题材。 逢 年过节将中央的八仙桌移 至厅堂 中央撰上各式供品 , 一家人面对几案 的祖宗牌位行祭祀之礼或者把供桌移到前檐 下 , 在厅堂内面朝 天井拜 祭天地神仙。 遇到家中鼍辈 寿辰 , 儿孙辈结婚 , 都在厅堂里拜寿和行新 婚之札 , 外设寿喜之席 . 宴请亲朋好发。遇老辈去世 , 还要把厅堂的门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福建土楼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它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皖南的黟县、婺源等地。

徽州民居的总体特点是: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在外观上,徽派民居色彩讲究协调,如粉墙黛瓦的房屋,背景是青山绿水蓝天。

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对,使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素雅,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

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系在房屋山墙上加砌的高出屋面且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的墙体。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邻屋发生火灾时,能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373三坊七巷

373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古建筑讲解
阮章魁
三坊七巷简介
• “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 (南北或北南)轴线布置。正座为传统中轴对称 的平面布局,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园林构筑(庭 院)、书房组成。严谨对称的主座建筑与灵活变 化的园林式花厅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 承重构件,它为建筑的内部提供了通透、宽敞、 灵活的空间,在主要敞厅位置时有采用“减柱造 法”以获得较大空间。室内外空间中的各式雕饰 构件、线条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和细部,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 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 美人靠:亭、榭、 楼沿可坐可凭的栏 杆,外缘附加曲形 靠背。
栏杆
• 阁楼、水池 等常设有栏
杆,以木、
石等材质常 见。
室内陈设
• 室内陈设家具有:供 桌、几、椅、凳、书 桌、书柜、梳妆台、 床、踏板等。
民国建筑
• 民国建筑有木构、砖木、砖混等形式。木构 建筑类似传统古建筑或在其上进行吊顶隔层 等改造。
花厅部分
• 花厅是三坊七巷建筑中最具生气和艺术美 感的建筑空间,常筑有假山、亭台、池沼 等,是主人休闲、读书、会客的场所。
半边亭
• 因花厅庭院空间有限, 常筑半边亭以配合假山 池沼,营造园林氛围。
雪洞、假山
• 福州传统园林以多孔海 侵石为主体,以糯米石 灰三合土为粘结材料构 筑假山。
• 井圈:指盖在水 井上的石板或石 块。心内开凿井 口,井口石的盖 板称井盖子。
一起,使梁架不至松散。

斗栱:是古建筑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由相互交叉层层重叠
的斗、拱、翘、昂、升等分件组成,统一简称为斗栱。按所处部位,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古老街区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保存着大量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民居、宗教建筑和庙宇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福州传统文化的风采。

本文以三坊七巷为研学主题,将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研学价值。

通过对三坊七巷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为学生的研学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介绍了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

文章结构包括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三坊七巷的历史、研学内容一和研学内容二。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全面展现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和价值。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探索研学内容,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挖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同时,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探讨如何将其纳入学校的实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

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激发人们对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促进相关研究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正文2.1 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又称福州老街,位于福州市中心地区,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反映了福州的历史文化与建筑风貌。

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形成于宋代。

当时的福州人民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将城市划分为“三坊七巷”,形成了狭窄的胡同和错落有致的街巷。

这些古老的街巷承载着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的繁荣兴衰。

三坊七巷 寻访名人故居

三坊七巷 寻访名人故居
想了解更多福州的海洋历史,可以顺道参观马江海战纪念馆,又名“昭忠祠”。1884年,中法马江战役爆发,福建水师惨遭重挫。翌年,为祭祀阵亡的736位英烈,修建昭忠祠。中日甲午海战后,福建籍阵亡英烈也合入置祀。1980年代,与西侧的烈士陵园、中坡炮台等区域合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如今,纪念馆中收藏许多这场战役的文物与资料。
3.林觉民、冰心故居
南后街与杨桥巷交叉口的林觉民、冰心(谢婉莹)故居,同样是文化人的居所。原本住着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其堂兄林长民,也就是林徽因的父亲),是座三进院的清代建筑,林觉民参加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为避祸搬迁,将房屋让卖给冰心的祖父,冰心在往后撰写的文章中也曾提及这座回忆里的宅院。
昭忠祠旁,有一阶梯顺着山路便可登上马限山。山上有英国人建造的梅园监狱、英国领事分馆等建筑。英国领事分馆原建于1870年,在修复时经多方考证,尽力恢复了当时的陈设布置。走廊两侧设有展板,介绍当年各国列强在福州设海关、洋行,办医院、学校的情况。
中国最早航海塔——罗星塔
罗星塔公园位于闽江下游马尾港罗星山,园中除了可以远眺马江海战古战场的位置、福建船政十三厂的遗址外,公园本身也是一座秀丽的江岸园林。屹立在山上的罗星塔,相传是宋代柳七娘所建,原为木塔,明代天启四年就地重建,改石砌,共有7层。罗星塔是中国古代最早受国际公认的航海塔,称之为“中国塔”。
多数人对林觉民的印象,多半来自他起义前写下的《与妻诀别书》,他的故居西南角有一小院,院中的一厅一房,面向小天井,花台植有腊梅,正如信中描写的:“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有三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此刻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林觉民在这里创作的心情。
4.二梅书屋
串连起郎官巷与塔巷的二梅书屋,因院前植有两株梅花而得名,建于明末,为清代道光进士林星章故居,他曾任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凤池书院校长(现福州一中的前身),后辈的中国科学院士林惠民也曾居于此,可谓书香世家。

致敬三坊七巷 泰禾院子传承文脉

致敬三坊七巷 泰禾院子传承文脉

致敬三坊七巷泰禾福州院子传承文脉外地人来福州,一定会去逛逛福州的标志性景点——三坊七巷;而到了三坊七巷,福州人会告诉你,一定要去看看分布在这坊巷之间的几座世家大宅:杨桥东路林觉民的林家老宅(同为冰心故居)、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居住过的朱紫坊萨氏民居、福州市区最大的一姓住宅——光禄坊刘家大院、、郎官巷严复故居、宫巷里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故居,以及曾经“六子科甲”的文儒坊陈氏民居……走过这些名门望族的传世大宅,追寻高官名宦、文人富贾留下的生活印记,感受过坊巷邻里、闹中取静、书院清幽、曲径古朴、水榭戏台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才会懂得,为何世家名门总是钟情于坊巷大院。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匠心传承礼制,热销已成必然泰禾院子系树定中式院落范本“三坊七巷”这一街区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身份至上,中轴对称;坐北向南,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坊巷聚居经纬相交。

这三大建筑形态,是传统中式礼制、中式审美在居住文化上的演绎,是我国古代城市“坊巷制”城市格局的珍贵例证。

这个“里坊制度活化石”也成为了泰禾集团开疆拓土、定鼎中式豪宅标杆的珍贵蓝本。

三坊七巷独特的规制格局、高大门头、水榭庭院,经过泰禾集团的传承和深化,有了今天十城十七院的全国布局。

如中国院子就有“一街七巷”,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北京首个全精装院落。

又如泰禾南京院子,将城市肌理与明清风格院落式民居相映成趣,打造“一河两街七坊八巷”。

福州院子则汇聚南北所长,由坊巷、深墙、宅门围合而成,形成四坊十八巷的格局。

可以说继三坊七巷之后,再造出更符合当代需求的福州世家大院、一个更生活化的坊巷人居。

截止2016年8月31日,福州院子在福州中原市场研究数据平台发布的2016年8月销售排行榜中,一举揽括大福州地区单盘销售金额、销售面积等四项榜单冠军。

三坊七巷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三坊七巷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三坊七巷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史林折枝■吴之闽文/图三坊七巷的建筑物以众多颇具特色的古民居为主体,还有从属于住宅的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宗教殿堂庙宇、宗族乡党活动的祠堂馆舍和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及商店等。

由于上层阶级的名流人士聚居于此,因此,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省会福州的高尚府第,宅院建筑越建越好。

三坊七巷古民居等建筑的主要风貌体现于青瓦白墙、石板深巷、各种雕刻精美的建筑饰物和多进院落。

鳞次栉比的风火墙,从高处俯视,犹如此起彼伏的波浪,极为壮观。

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格局则是坊巷纵横,曲径通幽;深宅大院,高墙环绕;青瓦白墙,装饰精美,极富地方特色。

在设计方面,三坊七巷的民居住宅十分注意坐向选择,不论大门开在何处,住宅建筑总是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

福州气候以东南风居多,这种选择取其冬暖夏凉的效应。

富家豪宅由门、院落、庭园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

一般是门、院落安排在一条轴线上,庭园及其他附属建筑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

主次分明,设计严谨。

三坊七巷住宅的大门独成一组建筑,门多者有四道,门与院落之间还用高墙阻隔。

处理方式有五种:一、用规整巨石架设门框,在石框后安装厚实的版门,用于安全和防卫。

有的宅院在石框内沿石框大小安装一道雕花或拼花的双开花门,门额上方架有用斗拱悬挑的单坡小雨遮,起装饰作用。

二、用石门框配以厚实的版门,门上装铜铺首,门后用铁拴。

三、大门有三开间六扇门或明三暗五的六扇门,门前有宽敞的门廊,廊的顶棚用弯椽,双坡顶,门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十分气派。

大门以内两侧一般设门房,供轿夫、仆人居住。

这类大门独自成为一个单元,有高墙与院落隔开。

进入院落,还需要过石门框和厚实的版门。

四、门与院落不在同一轴线上,大门与门房组成单独单元;大门内一侧,有通院落的屏门。

五、大门内不设门房,大门后是院落前回廊,回廊有一道插屏门,遮住直对正坐建筑的视线。

明清前后,福州传统民居一般以一院落为一进。

院落正面有院墙,正中设石门框,框后有厚实的双开版门,门后为回廊。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点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点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点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

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论福州_三坊七巷_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

论福州_三坊七巷_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研考・论坛・论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张 鹰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50002)摘要:福州建城至今历2200多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它是一座“山中之城、城中有山”的独特城市。

“三坊七巷”是该城中保留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明清的传统居住建筑街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

为了完整地保护这块全国罕见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的人文景观和建筑特色,以“三坊七巷”典型民居为例剖析福州传统居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福州 历史文化名城 “三坊七巷”传统街区 地域特色T 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 raditional R esidential District of”san-fang Q i-xiang”in Fuzhou Zhang Y ing (The Department O f Architecture,Fuzhou University 350002)Abstract:Fuahou has existed for m ore than2200years.It is one of distinguished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Fuzhou is a unique city that m ountains encircle the city and there are s ome small hills in it.”San-fang Qi-xiang”is a large-fang Qi-xiang”is a rare cultural property of Fuzhou.F or protecting the hum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re2 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trict,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one old ho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trict.K eyw ords:Fuzh ou historic cultural city the”San-fang Qi-xiang”traditional distric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一.引言福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

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

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正文:---------------------------------------------------------------------------------------------------------------------------------------------------- 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6月11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6月30日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东临八一七路,西沿安泰河,南濒安泰河,北至杨桥路。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东达津门路、法海路,南至学院里规划路,西起八一七北路,北到安泰河。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实物遗存均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一)街区内传统空间格局和坊巷结构;(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名人故居、古民居、纪念性建筑物、宗教建筑物等历史实物遗存,包括古建筑的各种装饰装修构件,如木构件:门、窗、户、扇、木雕、灯杠、灯杠托、牌匾、楹联、雀替、悬钟等;石构件:碑刻、井圈、井盖、天井石、廊檐石、柱础等;泥(灰)塑、彩绘等;(三)古河湖水系、古园林、摩崖题刻和古树名木等;(四)其他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五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国家法律保护,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六条市城乡规划局应当会同市文物管理局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福建的民居类型十分丰富,最奇特的要数闽西南土楼,最壮丽的是闽南红砖大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一带。

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晋江五店市挺多这种民居。

古代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

这很奇怪。

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

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一般认为红色是高等级建筑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

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僭越了分寸。

为了保证色彩艳丽,闽南还发展出交趾陶、剪粘等独特工艺,装点得花花绿绿。

闽南传统民居的有几点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

闽南民居却大规模使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不但作为台基、阶石、柱石、门框,还作为裙墙(当地称壁脚)垒到齐胸高。

闽南古厝的主要布局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

闽南一带,盛行“围龙”房屋建筑。

中为正厅,屋顶最高,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屋背稍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叫“护龙”(又称“伸手”);两旁各增筑一间,称“五间起”如需要还可增筑厢房,与正房构成“”字形半围房屋,中留空地,叫“埕”。

闽南古厝的规模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闽南的旧式民宅,一般为一进一厅二落,富者可达三进。

泉州一带至今仍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大厝。

泉州一带有“三房走廊”、“四房走廊”、“合楼”、“五房丁廊”(也称“五间张”)和“八字丁字廊”等样式;厦门一带有五阁、七阁、七字形、一字形、竹竿形、六路(俗称“六壁厝”)和大九阁等样式。

泉州后城有一片清末民初的古民屋,这些老厝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乃悬山式(歇山式)五脊二落水的建筑,屋前有石铺的大庭,入门为宽敞的石庭院。

横排三开张、五开张、七开张,纵深二进、三进或五进,每进同天井隔开与回廊相接,两侧回廊外是长列厢房(“护厝”),厢房之外有伙房、柴草间和储藏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