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
未成年人犯罪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破坏公共财物等。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出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
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忽视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矛盾和纷争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寻求刺激的行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对孩子的疏于教育管教,也很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需要关注和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能,使得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温床。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良的社会风气、过于严苛的学习压力、缺乏社会活动的机会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与此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泛滥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侵害和诱惑。
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问题,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教育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等问题,这都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情绪,发展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也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在心理问题上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怀,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情况,提供对未成年人犯
罪问题的深入了解。
犯罪事件概况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指涉及未满18岁的人员参与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事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暴力犯罪、吸毒等。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环
境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教育资源不足、校园暴力等学校环境问题也会对
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导
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4. 心理因素:心理问题、自卑感、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关系质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 社会关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家庭的帮助和关怀,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4. 心理辅导: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自卑感;
5. 法律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怀、心理辅导
和法律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
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拟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训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
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
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
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爱,而不是沦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施害者。
那么,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恶化,犯罪活动频繁,使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些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由于接受不良的教育环境,缺乏健康的成长空间,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增多。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1. 家庭教育的不当一些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过分溺爱或者严厉惩罚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健康不良,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与矛盾一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他们受到犯罪诱惑的可能性。
3.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使孩子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社交环境的不良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子中充斥着不良的信息和犯罪活动,使他们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3. 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我认知和规划,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些可能的根源分析:1.家庭环境问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对其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内部的冲突、家庭暴力、离婚和父母缺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倾向增加。
缺乏温暖、关爱和监督的家庭环境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负面影响所吸引。
2.学校环境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欠缺有效管理、缺乏积极的教育方法和高质量的教师可能导致青少年的适应问题和个人发展障碍,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来自贫困家庭、缺乏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的情况下,可能为了谋求生计或者满足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缺乏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4.社交圈和同伴压力青少年对社交圈和同伴的影响往往很大。
某些社交圈中,青少年可能受到不良行为的鼓励和同伴压力,从而被卷入犯罪活动。
寻求认同感和追求冒险的欲望使得一些青少年易受这种影响。
5.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依赖物质等,可能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倾向。
缺乏适当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可能使得一些青少年无法有效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困境,从而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
要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以上根源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家庭和社会应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积极的支持,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育和适应性培养,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心理健康支持。
通过这些综合的努力,我们有望减少青少年犯罪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未来。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大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究其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享乐至上的幸福观;二是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四是淡薄模糊的法制观。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未成年人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
社会上拜金主义、贫富差别的影响,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绑架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
第二、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第三、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其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很多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气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极的价值观念,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教育体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未成年人失去了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甚至出现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比如自闭、缺乏自信心、厌学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五、社会价值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等,这些价值观念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六、网络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网络上也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暴力、色情、赌博等,这些不良信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心理问题、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网络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犯罪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为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稳定和和谐与否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若家庭存在家暴、离异、重男轻女等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影响,若过于纵容或严厉对待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形成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物质贫困、社会地位的低下、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问题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挫折感和不满情绪,从而通过犯罪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此外,成人犯罪的样板行为、暴力媒体的影响也会进一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3.个人因素个人心理问题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
例如,自卑感、自我价值认同缺失、不能正确处理情绪等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找不到释放情绪的途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使之价值观出现与正常社会价值观不符合的情况。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应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接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青少年参与或实施的违法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未成年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青少年个人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有效地应对未成年犯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人问题三个主要方面。
社会环境方面,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紧张节奏,给青少年带来了不适应和压力。
另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淡化,青少年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减弱。
同时,媒体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暴力、恐怖内容的涌入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负面示范和引导。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谐、父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指导等问题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父母工作忙碌、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和陪伴,容易导致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失落,进而与不良朋友交往并产生不好的行为习惯。
个人问题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造成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尊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使得青少年较容易产生冲动行为和非理性行为。
面对未成年犯罪问题,应从多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并加强对暴力和恐怖内容的管理与抵制。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父母应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
父母要做到关爱有度,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
在家庭中,父母应是子女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让青少年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师生信任与沟通,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社区可以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娱乐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得到优秀教育资源,失去了竞争优势,进而可能注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到利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将导致这些孩子更愿意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财富。
也正因此,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贪图欲望而涉足犯罪组织。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也许已受到了现代信息的大量淫奢,并始终相信资本社会中钱是万能的,这就使得某些未成年人有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快速发财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无法忽略宣扬暴力、不道德和非法的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于玩“黑社会”这种文化十分向往,进而对于参与违法活动感到渴望。
3.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他们往往采取靠自己的方式获取金钱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越来越成为一种遵从于自我意志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1.亲密关系单薄家庭亲密关系的单薄反映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的离异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对未来的抗议。
此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容易加剧,童年时代的不良家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到了成年后,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家庭结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还与家庭的结构问题有关。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些未成年人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竞争压力大、道德沦丧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正等因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迷茫、挫败感增加,从而产生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指导,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未能全面培养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使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部分结束。
2. 正文2.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物质欲望日益膨胀,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追求潮流、攀比消费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和不良示范,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的想法。
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规范缺乏认同感和遵守意识,容易触犯法律。
与此社会上的歧视现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递迅速,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加,容易受到网络诱惑产生犯罪冲动。
网络世界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际空间,他们可能在网络上结交不良朋友,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思想的形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社会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生活不如人意、缺乏适当的教育机会等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并借此寻求刺激和满足。
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例如个人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淡薄,容易迷失在物质追求中。
家庭环境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环境不稳定,往往自身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控不到位,容易使孩子变得放纵和叛逆。
一些家庭会把未成年人的问题推给社会,不负责任地说:“这是社会的问题”,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
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由于个体差异、思想轻浮、好奇心重等特点,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引导,而缺乏对未来后果的理性思考和规划。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良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
应该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发展机会。
也要加强对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建设,提供适当的规范和指导。
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只有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从家庭环境着手进行分析。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矛盾、冲突和不和谐的现象。
家庭暴力、父母离婚、单亲家庭等问题会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动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问题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均衡,社会治安不稳定,这些社会问题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缺乏适当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这些社会问题往往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乏适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支持,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时,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导致犯罪的发生。
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和教育手段的普及,一些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产生不良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环境、社会问题、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需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1.冲动心理 (4)2.模仿心理 (4)3.盲从心理 (4)4.好奇心理 (5)5.虚荣心理 (5)6.逆反心理 (5)7.报复心理 (5)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1.客观方面 (5)(1)家庭方面 (6)(2)学校方面 (6)(3)社会方面 (7)2.主观方面 (7)注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
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峻形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家庭作为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最正面的影响。
父母作风不正或有不轨的行为常常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产生畸型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父母离婚或父母双方一方死亡,无人照管孩子,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分居则会使青少年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他们容易变得冷漠而没有同情心,为了寻找温暖和同情,他们便向同病相怜的伙伴靠拢,有的甚至向犯罪团伙寻找保护和温暖。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法制教育、性知识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教育结构单一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对差生的歧视、排斥、放弃教育等。
片面追求升学率,势必派生出来淘汰教育,造成大量的辍学生和分流生,这些学生从学校走出来融入社会,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到最后往往形成青少年犯罪的预备队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祖国的花朵一定能灿烂地开放,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腾飞。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
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十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4)1.冲动心理 (4)2.模仿心理 (4)3.盲从心理 (4)4.好奇心理 (5)5.虚荣心理 (5)6.逆反心理 (5)7.报复心理 (5)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5)1.客观方面 (5)(1)家庭方面 (6)(2)学校方面 (6)(3)社会方面 (7)2.主观方面 (7)内容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
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
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冲动心理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尤其在有他人唆使、或受到他人的挑衅或引诱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由于瞬间的冲动而实施犯罪行为。
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实施的。
2.模仿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往往非常看重同龄的伙伴们对自己的态度,但由于缺乏鉴别能力,为了能得到伙伴们的承认,有些未成年人会模仿电影、电视剧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如当年就有很多未成年人因模仿“古惑仔”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盲从心理抱有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只是盲目地听从成年人或大孩子的指挥。
笔者所接触的某个涉黑案件中,就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找靠山、不受欺负,而参与了一些有组织的犯罪,不过令人瞠目的是,这些未成年犯罪人竟然没有觉察到那些行为是犯罪,反而认为是讲义气的表现。
曾经有项对未成年人罪犯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未成年人罪犯在回答平时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视的因素这一问题时,都选择了‘义气’①。
”4.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身体的发育,他们容易人对两性关系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加之当前的性教育模式不够科学,有些未成年人就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浏览色情网站或观看淫秽音像图书制品,间接诱发了某些暴力犯罪的发生。
5.虚荣心理近些年来,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未成年人产生了爱慕虚荣的心里,在富有家庭的孩子面前,他们自惭形秽,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欲望,有些人就选择了采用盗窃、抢劫等能让他们“一夜暴富”的非法手段。
6.逆反心理从生理角度讲,十四到十八岁这个阶段,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期,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看法和行为。
有些未成年犯罪人违法犯罪的理由甚至仅仅是为了挑战父母的权威,更有甚者,竟然亲手谋杀自己的父母。
7.报复心理蓄意报复是当前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的主要犯罪动机之一,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王某曾经是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是有一天因为生活琐事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王某气愤之极,回家拿了水果刀将那位同学砍成重伤,让人叹息。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存在,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
因而,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既看到其客观方面的因素,又不能忽视主观方面。
1.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与之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环境的影响,因此,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家庭方面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重要的原因。
首先,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原发性的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基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的情况,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一者生活水平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生活压力过大,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自卑心理,二者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感情交流减少,导致未成年人容易觉得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出现性格的扭曲或畸形,极易形成报复社会的心理。
其次,有些家长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
这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极其娇惯,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不予以纠正,这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娇纵、好逸恶劳的不良性格;二是粗暴型的教养方式,这是与溺爱型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对待子女的错误,父母不但没有与之进行情感上的充分沟通,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反而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既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残暴、好斗的性格,又可能引发或强化未成年人的逆反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三是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忽视了作为监护人对子女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对子女的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自流,这使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管束,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
(2)学校方面除了家庭环境以外,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对于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为单纯追求升学率而片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的情形,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不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只求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讲解出来,而且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校片面的以成绩为标准来区分好学生、坏学生,极易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不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忽视对学生法制方面的教育。
当前,很多学校的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简单、形式陈旧、效果不佳,甚至有的教师仅将法制教育课作为一种任务而应付,这就造成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某些犯罪行为的严重性,比如有些未成年人以为打伤他人只不过需要赔偿医药费而已。
再次,学校忽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心理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盲点,未成年人处理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尤其体现在青春期,这就需要专业心理辅导的疏导,然而,当前在学校中,很少有配备专业心理老师的,这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3)社会方面社会环境的污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很多不良风气大量出现,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影响。
首先,文化市场的监管不严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
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画面的音像图书制品,某些色情网站的存在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影响力,这些宣扬暴力、色情的音像图书制品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未成年人在盲从、好奇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模仿影片、杂志中的犯罪行为。
据有关数据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②。
”其次,就业问题的出现加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这期间产生了较多的失业人口,导致社会中“游民层”的出现,好多未成年人由于没考上大学、没找到工作而加入了这个“游民层”,这其中更有一些未成年人因无所事事而产生了消沉的意志,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社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2.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由于未成年人罪犯都是介于十四到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个时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不够协调,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
从生理上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未成年人呈现出青春期提前、身体发育和性发育提早的特点,但是在同时,大脑的发育相对较慢,各个神经系统还需要一个相对缓慢的学习、适应社会化的过程,这时候的未成年人尚不能完全理性的思考,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性很大。
从心理上看,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未成年人的身体外形迅速变化,生活能力也不断增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以及意图改变受约束、受监护状态、乃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地位的意识。
然而,这种强烈自我实现的意识却受到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的制约,因而得不到实现,还不得不依赖于父母。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不稳定性、变化多的特点,很可能引发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和隔阂,再加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前文我们所述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各种不良心理。
此外,对法律认识的模糊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基于学校和家长对法制教育的不够重视,很多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难以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恶劣后果,他们可能知道某些做法是不道德的,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比如,有很多在学校内部抢劫的案件,此类案件的未成年人大多都是以大欺小,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抢同学的财物,额度都不大,甚至只是饭票之类的小东西,他们也认识到了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但是并不知道已经触犯了刑法,还不以为然,直到受到刑事处罚才如梦方醒③。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本文尝试着从犯罪产生的源头上,以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为角度,全面分析探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和造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以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