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 , 有 的父母 只是一 心抓 孩子 的学习成绩 , 对于 孩 方法 , 尊重科 学的态度 , 农耕教育 ,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颖智慧心 。 ( 四) 心 灵 回 归质 朴 , 种 下 一 颗 朴 素心 。 于丹 曾 经说 过 : “ 我 们 今 天 已 经 子 的 德 育 素 养 并 没 有 加 以 过 多 的重 视 。 ( 二) 学校教学方式 因素。学校德育教学的方式 , 在 很大程度上也 对于 走得太远 。 有时候我们 看到 的那种成 功也 无法代 替生命 的一种苍 凉 , 就是 学生的德育教学起着能动的影 响, 纵观 当前的不 少教 师, 虽然在 学校里 很 我们的成功不温 暖 。 因为经 常忽略眼前的一些基本 的人生道理 。 ” 而心 灵回 有助于学生在 自己的心 灵 中种 下一颗 朴素 的心 。 当前来 说 , 学 生 强调学生的德育教学 , 但是基本上 这些德 育教育 的方式 , 都是从 德育教 学 归质朴 。 的管理方法出发 , 通过严格的管理 来制约 学生 的德育行 为 , 或者 是通过 一 的物质条件都比较好 。 然而优 越的物质 生活没有底线 , 而回归朴素 。 质朴 的
◆ ◆ ◆ ◆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 许 蕴 霞
( 江苏省昆山市黄泥山小学 )
【 摘要】当代的小学生究竞适合什 么样的教育 , 什 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所喜欢 的, 内心所 向往 的?我校 经过 多年的探 索, 结合本校 的
环境 与 实 际 , 积 极探 索农 耕 教 育在 小 学的 途 径 。 让 学 生从 小在 农 耕 文 明 的 熏 陶 中成 长 , 走 近 大 自然 。结 合 当 前 小 学 生 的 德 育 教 育 现 状 , 将 孩子们 所热衷参 与的农耕教育作为契机 , 力促小学生德 育素养 的全 面提升。
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研学活动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研学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为贯彻落实两部委《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特举行“走进时光里”——农耕文化体验主题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走进乡村田野,体会农耕文明;体验非遗制作,感恩幸福生活。
三、活动的目的、意义1、通过“走进时光里”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耧、犁、锄、耙、麦场、草垛、草编等一系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中,体会农耕生活,在回顾历史中学习前辈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乐观主义精神。
提升同学们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进一步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构筑和谐的校园生活。
3、让学生走出校园认知世界,体验集体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家乡、感恩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活动时间:年月日五、活动地点:清丰县高堡乡六、活动要求:1、中、小学生均能参加。
2、坚持自愿的原则,争取家长同意后在所在班级班主任处报名。
3、身体健康,无病史及其他疾病(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病史的学生、体质虚弱的学生,严禁报名参加)。
七、活动内容:1、参观蘑菇大棚、西瓜生长基地。
2、参观麦秆画传承博物馆、农俗博物馆。
3、亲手制作麦杆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举办感恩活动,参与团队活动。
八、活动亮点:1、通过活动产生本次研学旅行的“网红”,通过报社媒体进行宣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2、了解麦秆画历史和制作工艺,学生亲身体验、制作麦秆画,了解非遗文化魅力,所做成品装裱成为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免费收藏。
3、凡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其优秀作品均可在濮阳日报社媒体刊登。
“时光里”——麦杆文化创意院濮阳麦秆画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濮阳市清丰县高堡乡时家庄村,园区占地面积约100亩。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作者:董国洪来源:《教师·中》2017年第05期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有关于农耕文化渗透到农村小学德育的思考,探究了农耕文化渗透到农村小学德育的可能性。
然后总结了校内开展农耕文化德育工作的经验:有效激发教师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
最后分析了重视德育工作,抓好德育管理;维护好教师、父母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耕文化;农村小学;大德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构建了整个教育的基础与框架,是教育之船的龙头。
通过有效的途径,通过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学校的内涵,进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成才的平台,便是我们学校需要立足的地方。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主要就自身的特色,并且着重于以创新为改革的动力,积极打造专属于学校自身的特色,打造开放团结并且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发展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耕文化,并且根据农耕文化的特点重构学习教育的工作模式,构建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品牌,打造具有我校的办学和教育的特色。
一、农耕文化渗透到农村小学德育的思考1.教育接地气,收获田园心我国古诗推崇田园的生活,田园般的心境能够使得我们忘记尘世的烦恼,忽略个人的得失。
在当前的德育观念之中,农耕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拥有恬淡的田园心。
学生们观赏农耕活动,能够积极投入农耕文化氛围之中。
2.发奋图强,收获一颗勤奋心当前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中,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功利心的影响。
在当前丰盈的物质财富环境之中,在优越的条件之中,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惰性,失去了勤奋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某一次课程实践之中,我讲述了古时候读书人往往还要进行农耕,在艰苦的条件下必须几经辗转才能够得到书本学习。
学生们都能够经由感悟农耕文化从而收获一颗勤奋心。
3.返璞归真,收获一颗朴素心返璞归真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朴素心,回归于平静之中。
心灵平静才能使得学生在优越的生活之中有着简单的人生哲理的体悟,给予学生一份嘈杂之中的宁静。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首先介绍了传统农耕文化对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包括培养勤劳、谦卑、团结等品质。
接着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如通过田园体验、农耕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
文章提出了传统农耕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整合思路,强调文化传承与教育相互促进。
在实践研究方法部分,文章介绍了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传统农耕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化, 学生德育教育, 实践研究, 教育整合, 实践案例分析, 传统文化传承,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学生们在城市生长环境下,往往缺乏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和人生哲理。
在当今社会,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农耕文化中强调勤劳致富、尊重自然、孝顺父母等优秀品质,这些都是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元素。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和效果,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学生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农耕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农耕文化实施方案
学校农耕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逐渐降低。
为了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制定了学校农耕文化实施方案。
二、目标。
1. 增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文化自信心;2. 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农耕文化活动;3. 建立学校农耕文化教育体系,使农耕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特色。
三、实施方案。
1. 课程设置。
将农耕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专门的农耕文化课程,包括农耕历史、农耕技艺、农耕习俗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农耕文化知识。
2. 实地体验。
组织学生到农村或者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进行实地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农耕活动,如种植、耕作、收获等,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3. 主题活动。
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活动,如农耕文化节、农耕文化展览等,邀请农耕文化专家和爱好者进行讲座和展示,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加深对农耕文化的了解。
4. 课外拓展。
组织学生参加农耕文化知识竞赛、手工制作比赛等课外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程度。
四、保障措施。
1. 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农耕文化教育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农耕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2.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对农耕文化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保障农耕文化教育的质量。
3. 家校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农耕文化活动。
五、效果评估。
定期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知识测试和心理测评,收集学生对农耕文化教育的反馈意见,评估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六、总结。
学校农耕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而在当代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并进行实践研究。
一、传统农耕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勤劳致富、和睦相处,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德育品质。
首先,农耕文化强调敬畏自然,培养了人们虚心谦逊、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尊重规律的优秀德育品质。
其次,农耕文化注重勤劳致富,强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断改进的良好品质。
最后,农耕文化强调和睦相处,促进了人际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团结协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品质。
1.课堂中应用传统农耕文化可以被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各个学科。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古代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在历史课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认识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巨大贡献和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和感恩等优秀品质。
在地理课上,可以介绍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商业模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化农业和乡村经济的新发展。
2.实践中应用传统农耕文化也可以被融入到实践教育中,例如采摘水果、种植蔬菜、体验农民工作等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关爱之情,以及对生活之美和乡村文化之丰富的感受和追求之心。
例如,可以组织一次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在农场中亲自体验种植、管理、采摘和销售的整个过程,感悟农民的辛勤和智慧,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信和自律等德育品质。
三、实践研究为了测试传统农耕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一项实践研究,参与对象为一所中学的初中生。
首先,在教材编写中加入传统农耕文化元素,例如在语文课上加入古代诗词的学习;在历史课上加入农耕文化的介绍;在地理课上加入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案例分析等。
开展学生农耕活动方案策划
开展学生农耕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农耕活动渐行渐远。
然而,农耕活动不仅是理解自然、培养耐心和团队合作的好机会,也是了解食物生产流程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增强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参与度,我们提出了开展学生农耕活动的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产物的认识与尊重: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的价值和重要性,理解农作物种植的过程和劳动的辛苦。
2. 增强学生的农业意识:学生将学会珍惜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关注农业发展与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地农耕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种植和护理农作物,同时在团队中分工合作,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责任心:农耕活动需要耐心和责任心,学生通过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活动内容1. 筹备阶段- 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学校的安排,选择一个适合农耕活动的季节,并为活动预留一个较大的校园空地,以便种植和管理农作物。
- 设立农耕活动小组:由学生自愿加入,小组成员包括学生、老师和志愿者。
小组成员将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
- 确定农作物的选择:考虑到活动的可行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选择易于种植和管理的农作物,如蔬菜和草药等。
- 准备农耕工具和设备:根据农作物的要求,准备必要的农耕工具和设备,如锄头、水桶、播种器等。
2. 实施阶段- 学生参与农耕活动:在指导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学生将分成小组参与实际的农耕活动,包括土壤处理、播种、浇水、除草和施肥等。
- 农作物管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护理农作物,包括对病虫害的防治、浇水和施肥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耐心。
- 学生参与农产品销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产业链,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产品的销售,包括制作宣传品、销售展示和与顾客进行交流等。
- 分享和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农耕经验和感受,并进行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校园农耕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农业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
为了让学生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特举办校园农耕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掌握农耕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4.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
三、活动时间2022年3月-2022年11月四、活动地点学校校园内农耕实践基地五、活动对象全校师生六、活动内容1. 农耕知识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师生讲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农作物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2. 农耕实践体验(1)播种:让学生亲手播种,了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2)浇水:让学生学会合理浇水,保证农作物生长。
(3)施肥:让学生了解不同肥料的作用,学会施肥技巧。
(4)除草:让学生体验除草的艰辛,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5)收割:让学生亲手收割农作物,体验劳动的喜悦。
3. 农耕文化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农耕文化展览,了解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感受农耕文明的魅力。
4. 农耕知识竞赛举办农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农耕知识的兴趣,检验活动成果。
5. 农耕实践活动总结组织学生撰写农耕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分享活动收获。
七、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设立活动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3. 邀请农业专家、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负责农耕知识竞赛的评审工作。
4. 设立志愿者团队,协助活动顺利进行。
八、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张贴在学校宣传栏、教学楼、食堂等地方。
2. 利用学校广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
3. 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九、活动经费1. 学校预算:主要用于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传统农耕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文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一、传统农耕文化的概述传统农耕文化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系列经验、知识、技艺和文化传统,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种植、施肥、收获到加工、存储、营销,每一步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而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一系列科学的生产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农民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
1.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农耕技术,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许多手工艺品,如土布、花灯、竹编、油纸伞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例如,土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品,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图案和色彩,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传统农耕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它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农耕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性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同时,学生可以学习到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工作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劳动者,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传统农耕文化中,农民有着严谨而又可贵的工作态度。
从地里耕种到收割入库,他们几乎毫不间断地进行每一项工作,对生产极其认真负责。
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它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责任感,认为每一份工作都应该认真对待和负责。
因此,通过传统农耕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把这种态度贯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农耕教育(实地研学)
农耕教育(实地研学)农耕教育(实地研学)1. 引言农耕教育是一种结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实地研学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本文档将对农耕教育的目的、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2. 目的与意义2.1 目的1. 增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农耕文明。
2.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强化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意义1. 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了解。
3. 内容与任务3.1 内容1. 农耕知识普及:介绍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基本知识。
2. 农耕实践体验:参与耕种、施肥、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
3. 农耕文化传承:了解传统农耕俗、民间艺术、传统农具等。
3.2 任务1. 搜集农耕资料,了解当地农耕文化历史。
2. 参观现代农业设施,现代农业技术。
3. 参与农耕实践,体验农耕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4. 实施步骤4.1 准备阶段1. 组织学生搜集农耕资料,了解农耕文化。
2. 安排实地研学行程,联系实践基地。
3. 配备专业导师,进行安全教育。
4.2 实施阶段1. 开展农耕知识讲座,普及农耕知识。
2. 参观现代农业设施,现代农业技术。
3. 参与农耕实践,体验农耕劳动。
4. 开展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4.3 总结阶段1. 组织学生撰写研学报告,总结收获。
2. 举行农耕文化展示活动,分享研学成果。
3. 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农耕教育效果。
5. 评价体系5.1 学生评价1. 农耕知识掌握程度。
2. 农耕实践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5.2 教师评价1. 学生参与度。
2.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研学报告的质量。
6.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农耕劳动中的意外伤害。
以农耕文化带动小学生劳动教育
以农耕文化带动小学生劳动教育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错把麦苗当韭菜、错把大蒜当成葱……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五谷不分的情况并不鲜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
农业稳,天下安。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生产,亲近自然,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我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脚下,与大自然同生共长。
周边村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新劳动教育”,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趣味。
一、以调查“农耕文化”开启研学之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一首《悯农》诗每个孩子都能朗朗上口。
但是,能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
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大学生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碜、花豆和红豆。
基于此,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启了“农耕文化”寻根研学之旅。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耕文化已面临三方面问题:(1)传统农耕工具濒临消失。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耕工具已慢慢地退出了农业的历史舞台。
大部分的农耕工具都是扔了或烧了,当地农村农耕工具保存量已经很少了。
(2)传统农耕文化日趋缺失。
随着当前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兴起,田地都基本上集中规模化种植了,分散到户的农业种植越来越少。
当前农村孩子的父辈们掌握传统农耕文化也很少,更何况是他们的下一代。
(3)传统劳动美德即将丢失。
现在的农村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辈们都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农活。
绝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干过农活,优秀劳动美德难以得到传承。
二、引入“农耕文化”唤醒德育本真面对小学生农耕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学校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尝试实践“新劳动教育”德育主题教育。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被淡忘。
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养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实践研究,探讨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农耕文化的道德教育资源1. 农耕文化中的劳动伦理农耕文化强调“勤劳致富”,弘扬劳动的伦理道德。
农耕文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勤劳可以使人获得丰收和幸福。
学生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可以深刻体验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勤劳敬业的品质。
传统农耕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
农耕文化中,父母辛勤劳作,养育子女,子女则应尽孝报答。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学生可以深刻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和养育之恩,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3. 农耕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环境保护的理念。
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环保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1. 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活动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劳动伦理,培养勤劳和负责任的品质。
2. 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道德内涵。
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开设农耕文化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利用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田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
四、实践效果及启示1. 学生德育教育效果显著通过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发现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学生懂得珍惜劳动、尊敬长辈、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
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
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在目前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很多幼儿缺乏对自然和农耕文化的了解。
积极引入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大自然,还能培养他们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一系列的生活技能和价值观。
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1. 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然: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亲身参与农耕活动,了解种植、养殖和收获等过程,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的尊重和认识,加深对大自然的敬畏。
2. 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可以亲自体验种植和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保措施,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
3. 培养劳动与自理能力: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积极参与,从耕种到收获都需要他们付出劳动。
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1. 种植体验活动:通过在校园内设置小型果园或菜园,让幼儿参与种植的过程,从种子的选择到种植的方法,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2. 养殖体验活动:在幼儿园内设置小型养殖场,让幼儿参与动物的喂养和照顾,例如养鱼、养小动物等。
通过亲身参与,幼儿可以了解动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培养对动物的爱护意识。
3. 农耕活动主题日:定期组织农耕活动主题日,让幼儿参与农耕相关的游戏和手工制作,例如玩耍农耕器具、制作稻草人等,以增加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三、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1. 认识和了解农耕文化:通过农耕文化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习一些与农耕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同作物的种植方法、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等。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合作与分享精神: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幼儿需要互相协作,分享经验和成果。
农耕文化对学生的意义
农耕文化对学生的意义
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
“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将自己一生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农业,需要一份爱农情怀。
通过农耕文化教育,不仅让学生增长农业知识,还能培养一份爱农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农耕文化教育,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一些农耕文化,平时散落在田间地头,隐匿在乡村角落。
曾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资源,若不及时加以整理收集保护,随着一些村庄的变迁或消失,也会有失传的风险。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
农耕文化教育,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
现代农业发展,已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还与农业旅游等密切互动。
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亲近土地、了解农业,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之余,不忘耕读。
农耕文化教育无疑是一堂好课,期待它开花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旨在加深对学生的文化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
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生存智慧、勤劳勇敢的精神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在当今社会,农耕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我们生活的影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聪明智慧,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策略和做法1. 教材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校可以选择适当加入一些涉及农耕文化的内容,比如有关农田、农民、农作物等的课文,或者是关于农耕文化的寓言故事和传统习俗等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农耕文化,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 课外拓展。
利用课外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参观农田,亲身体验农耕文化,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农耕文化的热爱。
3. 语文活动。
可以开展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语文活动,比如举办农耕文化知识竞赛、诵读农耕文化相关的诗词、编写农耕文化的手抄报、绘制农耕文化的图片等,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入农耕文化的教育。
4. 教师引导。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农耕文化,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述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5. 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合作,共同着力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之情,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努力,加深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体现农耕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课程应用
幼儿园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课程应用幼儿园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课程应用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孩子基本品质和养成好习惯的关键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幼儿园教育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应用,对于儿童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耕文化主题活动的设立1.1 了解传统节气在幼儿园课程中,可以利用传统节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主题,组织相关活动。
比如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扎柱凉;捻炎,帮助师傅包粽子或玩农家游戏,从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1.2 亲身体验种植可以在幼儿园内或者周边田园地区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们亲自体验种植,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3 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比如编制藤篮、手工陶艺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农耕文化主题课程的引入2.1 配套传统文化课程在幼儿园的日常课程中引入农耕文化的内容,比如在音乐课上唱唱田园歌曲,绘画课上画画农作物,手工课上制作农具模型,让传统文化在日常课程中得以深入。
2.2 教师讲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故事讲述等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农耕文化的原理、意义,并引导他们尊重劳动、爱护大自然的道德观念。
2.3 校园农耕体验中心在幼儿园校园内可以设立农耕体验中心,让孩子们在校园内亲自体验种植、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的过程,增进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农耕文化主题教育的延伸3.1 社区活动可以组织孩子们到周边农村社区,参与农耕文化主题的义务劳动或者文化交流,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3.2 书香活动在幼儿园内或者周边图书馆开展农耕文化书香活动,让孩子们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和体味农耕文化的内涵。
3.3 家庭参与通过家庭作业或者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农耕文化的传承中,促进幼儿园的农耕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农耕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以金塔县古城小学为例
【关键词】农耕文化;教育教学;成效【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1—0062—0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
农耕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乡村小学可以立足实际,深挖农耕文化,建设特色的文化校园。
甘肃省金塔县古城小学在“农耕文化”进校园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一、校园概况金塔县是农业县,地处河西走廊西北端。
金塔县古城小学位于古城乡政府驻地向北1.2公里处,距金塔县城22公里,是由原古城中学改建而成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是古城乡唯一一所学校,学生来自全乡8个行政村。
二、活动内容1.构建乡村教育生态园。
学校本着“品读农耕,传承文化”的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校园建立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体验园、特色林果园和养殖园。
温棚种植主要以叶类蔬菜为主,种类有韭菜、油菜、芹菜等,间种萝卜、茄子、辣椒、西红柿,一座温棚每年出产蔬菜2500多千克,养殖园中猪存栏数保持在20头左右、羊100只左右、鸽子100只左右。
同时,全校师生坚持开展“一棵树”活动、幼升小成长林、毕业林等植树活动。
目前,学校有树木2000多棵,共10多个品种,绿化面积达75%以上。
2.开办“农耕文化博物馆”。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诸多古老的家具、农具、生活用品在慢慢消失。
学校发动师生和家长搜集当地独特的农具等物件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在展览中配上说明、使用方法、古诗楹联等,再现农耕场景。
如木制纺线车、石制蒜臼、升角斗等,这些古老的用具都如一本本活教材,生动地展现了当地农耕器具、饮食文化、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乡村传统农耕文化。
3.农耕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农耕文化,金塔县古城小学开发了校本教材,将农耕文化和实践体验融入教育教学,并贯彻于学校活动中[2]。
校园农耕文化主题活动方案
校园农耕文化主题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一代。
为了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农耕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对农业的认识,我校决定开展校园农耕文化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1.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生的农业知识水平和农耕技能,培养学生关爱农业、支持农民的意识。
3.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和安排:1.农耕文化知识讲座(半天):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演变和重要价值,让学生了解到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骄傲。
2.农耕技能培训(两天一夜):包括田地开垦、播种、施肥、浇水和收割等基本农田操作技能的培训。
通过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学生了解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农民的辛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农耕实践实践(一个星期):学生分组到农田中进行一周的农耕实践,学习如何种植农作物、防治病虫害、收获和贮存农产品等。
通过实践,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农耕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和尊重。
4.田间文艺演出(半天):学生准备好各种农耕主题的文艺节目,在农田中进行演出。
通过文艺演出,展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四、活动保障:1.活动经费:由学校拨款支持,用于活动场地租赁、专家费用、教材费、农田实践费用等。
2.组织人员:活动策划人员、指导教师、专家学者等。
3.活动场地:校园内的农耕实践示范基地或与当地农民合作的农田。
4.安全保障:活动期间,学校组织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和安全培训,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将配备医疗人员,做好安全应急准备工作。
五、活动成果评价:1.学生的反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内容、组织安排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
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总结
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总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农耕文化逐渐被冷落。
然而,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农耕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校园生活。
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
首先,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实地参观农田,亲自体验农活,学生们能够亲自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付出。
在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解并体验到中国传统的农田耕作技艺,例如插秧、除草、收割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能够切身体会到农民耕作的不易,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参与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了解农田生态,学习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索自然规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农耕文化注重可持续发展,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参与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农耕文化的生态意义和重要性。
他们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减少浪费,推广绿色种植方式,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还能够体验到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农耕文化注重集体合作和互助精神,学生们在参与农田耕作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进行团队协作。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总的来说,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作者:许蕴霞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0期
当代的小学生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内心所向往的?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本校的环境与实际,积极探索农耕教育在小学的途径。
让学生从小在农耕文明的熏陶中成长,走近大自然。
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将孩子们所热衷参与的农耕教育作为契机,力促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德育农耕文化收获两年前,我们在学校一角开辟了一块田园,从种子的播种到收获,从农耕教育到德育教育的延伸,可以说成果是远远超出了预期的,在多彩的农耕教育中,孩子们的心灵可谓是芬芳如水,本文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将孩子们所热衷参与的农耕教育作为契机,力促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云在晴天水在瓶:小学生德育现状思考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童年时期,父母自身的素养、素质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对于一个孩子终身成长等方面都有着能动的影响。
然而有不少家庭中的父母,有的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只是一心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德育素养并没有加以过多的重视。
(二)学校教学方式因素。
学校德育教学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起着能动的影响,纵观当前的不少教师,虽然在学校里很强调学生的德育教学,但是基本上这些德育教育的方式,都是从德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出发,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制约学生的德育行为,或者是通过一些说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德育素养。
这些陈旧的方式,其实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德育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养成教育,如果心灵没有得到太多的教养,仅仅通过行为上的束缚,也很能产生质的飞跃。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农耕教育力促德育素养提升
(一)教育更接地气,种下一颗田园心。
我国著名田园派诗人陶渊明一生心系田园,曾经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份田园心境使得忘记尘世的烦恼,不再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
在德育观念的偏差里,我发现在农耕教育中,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接地气,在欣赏每一颗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中,他们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田园心。
端午节之际,孩子们在教室里参与“重回端午”的活动,在这次活动课上,孩子们了解了端午的起源和习俗,认识了艾草、菖蒲、压花制作、学包粽子、手作香囊等课程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浓浓的端午氛围中学习端午的习俗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小朋友通过这些课学会了包粽子等技术活。
这样的教育课是比较少见的,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奢侈”,这份“奢侈”在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接地气的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回归田园,农耕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田园心。
(二)勤能改变现状,种下一颗勤奋心。
现如今,孩子们的功利心也不自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产生了,我时常想,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幸运和遗憾,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他们的幸运在于有了一切良好的条件,比如丰盈的物质财富,比如信手拈来的各种图书,比如快捷的各类交通通讯设备,但是这样优越的条件之下,学生的惰性却也是越来越强,好多孩子失去了勤奋学习的动力,比如有一次德育课堂上,我谈到以往某个年代里的读书人,为了读书吃尽苦头,要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想要读的书往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辗转才能得到,而正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这样的孩子反而很努力。
在农耕教育中,我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去感受古人勤奋读书的情境,在农耕教育中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勤奋心。
(三)播种尊重科学,种下一颗智慧心。
无论是德育还是在日常文化课的学习,都需要我们尊重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在农耕教育中,我们引导孩子们种下的农作物都要尊重科学自然规律,在农耕教育中,科学规律是很重要的,植物的成长、生长、结果所需要的养分,通过农耕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我们需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在水稻文化课上,孩子们拔出秧苗,同时也有了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要带这么多土秧苗怎样捆才不会死,秧苗放在田埂上晒还会再活过来吗?水位高如何控制插秧?这些问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疑问,然而通过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才有了科学种水稻的方法,孩子们不免感慨,原来种植水稻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进而延伸到孩子的其他领域,孩子们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尊重科学的态度,农耕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智慧心。
(四)心灵回归质朴,种下一颗朴素心。
于丹曾经说过:“我们今天已经走得太远,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那种成功也无法代替生命的一种苍凉,就是我们的成功不温暖,因为经常忽略眼前的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
”而心灵回归质朴,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种下一颗朴素的心。
当前来说,学生的物质条件都比较好,然而优越的物质生活没有底线,而回归朴素,质朴的心灵却可以给人永恒的宁静。
有一些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到了周末的时候会要求家长带他去“吃大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铺张浪费等现象,有的孩子觉得有钱去买就可以了,反正粮食也不值钱。
去年春天,正值梅雨季节,偶尔有了一个不见雨滴的天气,孩子们就一起跟随教师来到田里插秧,在稻田文化
课堂上,小朋友们认识了紫米,将紫米的秧稻插进稻田,孩子们在黑本上写下“米”“禾”等跟这次水稻文化课相关的汉字,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到了粮食成长的不易,也在不自觉中形成以后会珍惜粮食,珍惜生活中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米,形成珍惜当下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五)感恩每次收获,种下一颗感恩心。
当前来说,班级的学生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都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跟长辈生活在一起,所以在长期这种有人包办、代办的生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缺失。
农耕教育之下,小学生陪伴每一粒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就会逐渐形成感恩的心态,从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到感恩父母对自己成长的付出,这种感恩之心伴随着自己的农耕生活逐渐有了深层次的体会,在平日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形成感恩意识,但是多数仅仅是口头上的宣传而已,学生没有太多的真切的领悟。
三、黄沙吹尽始得金:展望与思索同在
近两年来,在我校农耕教育中,孩子们通过种植、栽培、收成,受到了“真”教育,形成了“真”性格。
干国祥先生说:“真正的种花植树者,才知道种植的快乐不全在于得到它的花和果。
从一粒种子开始,到萌芽,到成长,到绽放的整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愉悦。
”在农耕教育中,孩子们天真、美丽、朴素的心灵在那半亩方园中成长、飞舞。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的德育如不“接地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的层面,收效不大。
只有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学校的德育才能如鱼得水。
这就是我们农耕教育的意义所在。
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实践才能真正获得丰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景梅.浅谈农耕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2,(7).
[2]王晓春.栗色教育,让生命绚丽多彩——江苏省连云港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环保故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