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

合集下载

课程意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课程意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的 不 断 推 进 ,教 师 课 程 意 识 的 生 成 促 使 其 对 课 程 与 教 学 的 关 系 认 识 有 了多 元 化 的 转 换 ,同 时 也 为 课 堂 教 学 注 人 了新 的 活 力 。教 师 一 方 面 学 会 了从 课 程 的 角 度 审 视 自己 的教 学 行 为 ,另 一 方 面 又 能 根 据 自身 实 际 条 件 参 与 到 课 程 开 发 过 程 中 去 ,从 而 有 力 地 发 挥 了 自身 的 主体 性 与 能 动 性 。呈 现 出 的课 程 与 教 学 的 动 态 生 成 与 有 机 统 一 关 系 则 引领 着 教 师
二 、课 程 意 识 对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引领
同成长 。它赋 予了教师 更多 的课 程权力 ,在 彰显教师 主体
地 位 的 同 时 ,也 让 长 期 适 应 于 课 程 实 施 “ 实 执 行 者 ” 层 忠 面 的 教 师 感 到 “ 有 余 而 力 不 足 ” 。 人 们 都 说 , “ 课 改 心 新 成 也 教 师 ,败 也 教 师 。 ”在 这 样 一 个 机 遇 、挑 战 与 传 统 现
程 意 识 是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基 石 和 生 长 点 , 它 对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具 有 彰 显 主 体 创 造 性 、转 变思 维 方 式 和 激 发 深 度 教 学反 思 力 的 引领 作 用 。 教 师 能 通 过 相 关 有 效 途 径 来 生 成 课 程 意 识 。
【 键 词】 课 改 课 程 意 识 教 师 专 业发 展 关 新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下 简 称 新 课 改 )要 求 广 以 大 中 小 学 教 师 的 专 业 发 展 同步 跟 进 ,倡 导 教 师 与 新 课 改 一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1、要全面理解课程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是编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是按到教科书、参考书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得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科目等;也包括隐形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活环境。

活动内容取材巧妙,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问题取材于课本中的习题,出现形式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用一定长度的护栏围草坪),注重让学生主重参与学习活动。

课外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课内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个知识点,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拓展,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但又超出结论的范围,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如:“井建成圆形横截面积最大,用料则最省”;“井建成圆形的井壁不易倒塌”等等,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体验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关注课程目标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视的课程目标。

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

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是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
课程目标意识:教师需要清晰地了解课程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种意识使教师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教学内容意识: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并给予他们相关背景的信息。

教学方法意识:教师需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需求意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风格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了解。

他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评估意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具备有效的评估技巧。

他们应该能够设计和使用形式多样的评估工具,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达成程度。

评估结果可以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调整和个体化教学。

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教师课程意识的基础。

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即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等。

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

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也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比认知过程广泛,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

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尽管都有自己一些具体的目标,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自觉地朝向最高的目标,并使其作为一个步骤而存在。

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

略 等第 略
示例七
3.教师专业发展要通过反求维持 反求之一:教学预设是否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设计。 教育理念的涵义
示例 十六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 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 展,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反求之二:备课、上课,以及说课、观课、评课, 是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实践,强 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掌握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快专业发展 进程
1.教师专业发展要有目标引领 教师专业发展“四阶”
教学大师(创造期) 学者型教师(发展期) 经验型教师(成熟期) “教书匠”(适应期)
二、确立课程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1.课程意识的涵义 课程意识的内涵要素 对教授的课程做到
理解 掌握 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么教 怎么考
示例七
帮助、指导学生 理解并掌握
为什么学 学什么 怎么学
示例八
了解中职的课程设置及本类课程的功能
课 程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德育课 文化课 体育与健康课 艺术课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专业学习 和职业技能培养,以及终身学习 奠定 基础 功 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课堂教学的“四个5”
教师在一节课中要做到
示例 十七
连续 讲课 不超 过5 分钟;
有5 句鼓 励性 的话 语;
设计5 个有 价值 的问 题;
最后 5分 钟留 给学 生。
反求之三:教学实施是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于漪一节课的片段 内容:略
示例 十八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教师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一个方面是课程目标意识。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每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些目标与整个课程的目标有什么关系。

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二个方面是课程内容意识。

教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方法意识。

教师应该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四个方面是评价意识。

教师应该了解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评价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评价效果。

五、课程设计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五个方面是课程设计意识。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设计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程管理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第六个方面是课程管理意识。

教师应该了解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课程管理的技能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课程。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管理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内容意识、教学方法意识、评价意识、课程设计意识和课程管理意识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意识,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OBE教育理念下教师课程意识及实践研究

OBE教育理念下教师课程意识及实践研究

OBE教育理念下教师课程意识及实践研究
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来适应和实施这种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OBE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即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程目标。

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的核心概念,通过学习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学科概念。

教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课程意识,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OBE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积极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课程意识和其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和其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和其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涉和哪些基本要素?生成课程意识?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一)课程意识和其意义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

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乃至发明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

它包括对课程实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和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

课程意识实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置方式、在教育中的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

(二)与课程意识相符合的课程观或“课程哲学”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明确课程观的基本问题,其核心是对待课程。

与课程意识关联最紧密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

生成的课程观强调三个基本命题:第一,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同学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第二,教师进入课程,时刻以自身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对预设课程进行改造,教师就是课程自身;第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教师时刻联系着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同学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

教师要从同学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简述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一、引言教师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课程意识的内涵1. 学科知识意识学科知识意识是指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深度,包括学科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

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 教育目标意识教育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于所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

这包括对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

3. 教材意识教材意识是指对所使用的各种辅助材料(如书籍、电子资料等)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在自己的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该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容、结构和特点,以便更好地运用。

4. 教学方法意识教学方法意识是指教师对于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在自己的教学中的作用。

这包括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5. 教育评价意识教育评价意识是指教师对于所授课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计划。

这包括对于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测量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如何提高课程意识1. 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保持专业素养。

2. 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以及社会需求等信息。

3. 精心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并深入研究其内容、结构和特点。

4. 不断尝试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5. 重视教育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结论教师课程意识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学科知识、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合适的辅助材料、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教育评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提高教师课程意识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提升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

提升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

提升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提升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资源也日益得到了提升。

而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提升课程意识并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已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提升课程意识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并根据经验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为什么需要提升课程意识?1、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说法。

因此,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而在学生方面,优质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在课程意识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总结和分享,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

同时,通过课程意识的提升,我们能够更加注重课程架构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进而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三、如何提升课程意识?1、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们需要对课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这样就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能够积累相关的经验和教学素材,为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奠定基础。

2、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技术。

如今,学习平台、直播平台、互动教学等工具和技术已经逐渐走入教育领域。

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

同时,也能够借助这些工具和技术来设计并开发更加丰富、具有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分享经验和知识。

教师之间的经验和知识是可以互相借鉴和分享的。

因此,教师们可以通过参加教学交流会、分享课例等方式来交流彼此的经验。

课程意识的构成

课程意识的构成

课程意识的构成有四要素,一是目标意识,集中是课堂教学目标并能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二是资源意识,即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紧扣课标而不是课本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三是过程意识,既注重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要追求教学行为的最优化,四是评价意识,既注重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结合专家讲座我谈谈对目标意识和资源意识的理解。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品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混为一谈。

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概念。

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思品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即树立资源意识,要将教材内容生活化、静态知识动态化。

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意识,指主体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主体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综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教师普遍缺乏甚至毫无课程意识,语文教师也不例外。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出笼,对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予以重新界定说明,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

标准的确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语文课程本体意识的觉醒”[1],长期悬置的课程问题被突显出来,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位这一问题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何激发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成为亟待解决的一环。

基于此,本文试对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如何激发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作一浅陋的分析。

一般说来,“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改变通常包括技术和理念两个面向”[2]。

所谓技术面向,包含课程方案、教材教法、环境资源的改变;理念面向则包括课程观甚至教育观的改变、思考与行动的改变及学校中学习经验的改变。

在这两个面向中,理念面向的转变极为重要。

一方面由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无论理论多么的完美,它在实践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课程理论只有下嫁———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产生理论,才能获得新生。

换言之,语文教师应该从学校及教学的具体情景中形成自己的理论。

另一方面新《标准》的顺利实施需要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教师如果能够参与和课程专家一起讨论新课程,增加对新课程的理解会使新课程得到更顺利的实施,但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必须先具备一定的课程知识与意识才可能参加这种对话。

目前,刚性课程走向具有弹性的三级课程及新《标准》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将自主权赋予给教师,使教师有了“用武之地”,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就是一项十分迫切的需要了。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改中真正有所作为,充分展示个人的魅力,与新《标准》进行对话而不至于失语,理念必须转变,重新建构与新《标准》相应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能与时俱进。

语文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意识

语文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意识

句 个 性 化 的 表 达 ,也 是 对 “ 语 文教 师 即语 文 课 程 ”
的经典概 括 。
边 在 课 程 教 学 目标 指 引 下 围 绕 教 学 内 容 展 开 的 持 续
创 生 课 程 的 活 动 。任 何 没 有 激 起 学 生 学 、 帮 助 学 生
要 强 化 上 述 语 文 课 程 意 识 ,笔 者 以 为 ,语 文 教
目标 。 再 次 ,不 少 语 文 教 师 往 往 奉 教 材 为 圭 臬 , 不

第 四 ,语 文教 师要 有 “ 教 师 即课 程 ”的 自觉 。
位 称 职 的 语 文 教 师 就 是 一 门 生 动 的 语 文 课 程 ,他
愿 或 不 敢 越 雷 池 半 步 , 把 课 程 资 源 狭 隘 地 限 于 教 材 。 教 材 如 何 编 ,教 师 便 如 何 教 :教 材 没 有 编 , 教 师 便 不 去 教 ,使 得 语 文 课 程 实施 沦 为 “ 教 教材 ” 。
最后 ,一些 语 文教 师 以 “ 我 已 经 教 了 ” 为 托 词 , 为
不 仅 是 按 照 课 程 蓝 图 施 工 的 技 师 ,也 是 参 与 语 文 课 程 大 厦 设 计 的 工 程 师 ,他 的 语 言 文 学 文 化 积 累 、 语 文 教 育 的 理 想 与激 情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技 能 与机 智 ,都 是 语 文 课 程 大 厦 建 构 过 程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基 础
础 上 , 形 成 有 关 课 程 主 体 、课 程 目标 、 课 程 资 源 、 课 程 行 为 、 课 程 评 价 等 方 面 的 自觉 意 识 。 虽 然 新 课
改 已经走过 了 1 0多年 ,但 是 , 当 前 语 文 教 师 课 程 意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课程意识是指幼儿园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课程本质、目标、结构、内容、方法以及价值取向等全方位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课程理论指导实践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

首先,课程目标意识至关重要。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和道德等多个维度。

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教师需确保每个环节都围绕这一总目标进行,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良好习惯、性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有生活性、趣味性和适宜性。

教师应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具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

同时,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做到难易适中,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再者,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意识不可或缺。

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通过游戏、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课程评价的反思意识。

不仅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更要在课程实施后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课程设计是否存在不足,及时调整优化。

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成长发展需求。

最后,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课程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等,使课程富有时代感和前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一名具有高度课程意识的幼儿园教师,不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他们深谙教育之道,以科学的课程观为导向,用爱心、耐心和智慧,为孩子们构建起一座通向未来世界的桥梁,助力他们在快乐的游戏和探索中茁壮成长。

课程意识——教学改革之始

课程意识——教学改革之始

环 节活动之 间 的平衡 ;三是在 对待学 习结果方 掌握和能力的转化 , 而不是教师预设 的僵化 的程 面, 课 程意识 的着 眼点是学生 未来 的发展 , 是 其 序 , 更不 是教学 参考书上 设定 的进度 , 应 该打破 能力 与个性气质 , 精神素养 的综合提升 。 课时 的制度化束 缚 , 即“ 某一 节课 的教 学任务 的
课 程意义的敏感 性和 自觉 性程 度。 其 区别于教学 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 的过程 。 过程的互动
强调发挥 学生 的主观能 动性 , 使 学生在课 堂 意识 主要 有三个方 面 : 一是 在教学 目标上 , 课程 性 ,
意识更加关注 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 二是在教学活 上焕发生命活力 , 突破课堂教学 的封闭性 。结构 动中, 课程意识关注 的重点在于教学活动达到什 的灵活性 指课堂 教学应遵 循 的原则 是为 学生 的 主导课堂进 程的是学生对知识 的 么 程度才算合 理 , 它讲 究各环 节的协调 , 学生 与 能力培养服务 ,
强化课程意识 , 对课 堂教学改革有什么重要 了整体教学 思想 的实施 。
的指导意义 呢?
第二 是有利 于形成 教师即课程 、 学生 即课程
“ 课程不再是特定 知识 的载体 , 而是教 师 第一它可 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 学习方 的理念 。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 的质变 。 和学生共 同探讨新知 的过程 改革之始
吴 瑛 语文教学有两个观点是不可缺失 的 : 一是课 式的变革 , 是基 于教 学方式 的变革 。就这一点而 程 目标 的表述和达成要有整体性 ; 二是课堂教 学 言 , 从 内容 的开 放性 、 过 程 的互 动性和结 构 的灵 内容的开 改 革必须 与课 程改革 同步 。教 师课程 意识 的薄 活性 三个方面教师是应该 加 以重视的 。

课程意识论文总结范文

课程意识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课程意识的相关理论,探讨其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策略。

一、课程意识的理论基础1. 课程意识的概念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

它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认识。

2. 课程意识的理论来源课程意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

其中,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教育实践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教学理论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强调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升课程意识。

二、课程意识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课程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2. 课程内容的处理教师需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

3. 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师应关注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使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策略1. 加强课程理论学习教师应深入学习课程理论,了解课程发展的趋势,提高课程意识。

2. 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教师可通过参与课程设计、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3. 加强反思与交流教师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升课程意识。

4. 关注学生需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升课程意识提供保障。

总之,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意识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幼儿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意识到幼儿阶段的特点,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灵活运用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

他们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游戏、探索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2. 关注幼儿课程发展: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课程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幼儿园课程的规划和教学实施。

他们注重培养幼儿综合素养,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和综合性评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强化专业知识体系:现代幼儿园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幼儿园教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课程意识的重要影响,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注重课程设计与创新: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他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提升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组织专题培训:组织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

2. 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进行深入的教育研究和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流活动,激发教师对于课程改进和创新的兴趣。

3. 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源: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最新的教材和教辅资源,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4.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经验分享。

通过教师互相观摩课堂和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

5. 鼓励课程创新实践:鼓励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创新实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试论述课程意识对教学和管理的意义

试论述课程意识对教学和管理的意义

试论述课程意识对教学和管理的意义摘要:课程意识在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完善教学工作,并加强学校教育上的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们要逐步重视课程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形成科学的教育课程意识来与教育教学相适应,并不断使其进步发展。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学管理课程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基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对于课程系统的积极反应和敏锐的洞察,并形成于教师的“发现-思考-行动-再次反思”的教学实践中[[1]]。

教育意识是衡量教育工作者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工作者科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工作的完善,带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课程意识研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出现的。

我国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科学的课程意识,这也就是课程意识在教学工作上得到广泛关注的直接原因。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只有浅薄的教学意识而没有科学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只存在“ 教学”部分而很少注重“课程”部分,这是十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行为。

教学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加强国家、地方、学校的综合教育管理, 扩大了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空间,给教师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与发展,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

如果课程意识对于教师、学生或者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价值, 课程意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国家为了加强对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质量水准的监督,应当坚持课程意识理论引导着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的方法,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贯彻落实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意识,迎合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各种知识型人才,避免因教学管理水平的低下而影响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任何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有效地对课堂进行管理。

为了制止学生上课违反纪律,老师可以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发出警告。

同时需要在课程一开始就制定好课堂纪律。

虽然有些教师会直接批评学生,或者要求他/她离开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