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课堂口译中的体现与限度
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交 际 中的桥梁 作 用 , 助 于 探讨 和构 建 口译 的理 有
主体 , 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 主体 , 三是认
为译 者与读 者是 翻译 主体 , 四是认 为原作 者 、 译者 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
论体系 , 更好地拓展和提高 口 译活动的实践水平。 文章 将从 口译 的特 点 人手 , 析 口译 的译 者 主体 分
性发挥 的特 殊性 , 进 一 步讨 论 口译 的译 者 主 体 并
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 , 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 自 主性 、 主动性 和创造 性等 特征 , 但这些 特征 并未 体 现在翻译过程中, 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 阅
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
一
读的过程中。辜正坤认 为“ 翻译主体” 这一提法 过 于笼 统 , 对翻译 实 践 中涉及 到 的 “ 并 主体 ” 行 进
近年来 , 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 , 学界对
翻译过 程和经 验 的认识 强 化 了 , 译实 务 和 翻 译 翻
翻译 主体 是谁 ?对 于这 一 问题 , 界 的认 识 译 尚不 统一 , 大致 有 四种 看法 : 一是 认为译 者是 翻译
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然而 , 翻译 主体性研究 侧 重于笔译 , 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 自身特殊性的 口 译活动。因此 , 口译译员主体性 的研究有助于 对 更加 明确地 认 识译 员 的工 作机 制 , 其 在跨 文 化 及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选择性。
在翻译中,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是这些主体性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翻译过程和结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翻译者只有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准确、自然地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经常会面临着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歧义,这时就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来进行抉择和调整。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同一概念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翻译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
当面对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表达时,翻译者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进行理解和译文。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主观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译者主体性是决定翻译成果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合格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就无法精准地传达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差。
二、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就翻译的主体性进行认识和培养,从而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进行翻译。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只有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认知。
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译文。
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译者主体性表现
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译者主体性表现作者:王晓转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9期在二语教学中,翻译课是提升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翻译的实质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跨越时空进行的文化交流。
人们通常只重视翻译活动本身而忽略了译者的重要性。
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理念的出现,译者终于站到了与原作者对等的舞台上,翻译作品也不再是原作的附属品。
因此,在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引导学生把握译者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林文月和周作人的《枕草子》中文译本为例,分析译文中翻译主体性的表现。
希望能够为二语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译者主体性提供有效的帮助。
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理论后,翻译作品不再是原作的影子。
根据现代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体性。
译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翻译直觉对翻译有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核心是能动性,而目的性和受动性是主体性特征的一部分。
本文以林女士和周先生的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三个表现。
1.1 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地将自己融入到原作文化中所发挥的特性。
为了更准确地向读者传送原文意思,译者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再创作。
另外,译者在把握原文内容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对原文内容的解释。
原文中没有而被译者主动添加的部分是译者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林文月女士和周作人先生在《枕草子》的译本中都明确表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文:春は曙。
やうやう白くなりゆく、山際(やまぎわ)すこしあかりて、紫だちたる雲の細くたなびきたる。
林:春,曙为最。
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周: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
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原文中虽有「春は曙」,但仅根据字面意思翻译就是「春是曙」,这样的直译读者并不明白。
清少纳言的风格以简洁明了著称,原文中虽未写明,但作者想表达是「春には曙が一番美しい」的意思。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_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作者:张晓菲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7期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众多译本中,杨苡和方平的两个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两位翻译家都受过良好教育,翻译态度亦都勤恳认真,但两个译本在人称称谓、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选择和斟酌方面大有不同,甚至译者在译序和译后记中体现出的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从描写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对译本的巨大影响,彰显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忠实原作为基准,否则就是胡译乱译了。
关键词:《呼啸山庄》;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性别差异;时代社会背景;学术背景1.导言《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也奠定了她作为英国小说家的地位。
尽管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曾饱受争议,但现在普遍认为,该书在艺术上超过了《简·爱》。
杨苡和方平分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将该书译成中文。
两个译本都广受当时的读者欢迎,但细细读来,大有不同。
两位译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翻译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如果仅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批评角度来审视两个译本的语言转换是否忠实,是否流畅,则很难解释两个译本为何在人称称谓、词汇选择、句式变换和语言风格等上有那么多的不同。
而若从描写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突显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来探讨两个译本的差别,则比较顺畅合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描写翻译学理论兴起,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
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
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
讲座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际题增 添 几分 情 趣 ,也 能给 读 者带 来几 分 幽默 感 。例 如 :T h e He e l o f Ac h i l l e s o f t h e R u n n e r i s Hi s Mo o d ,心 态是这位 长跑 运动员 最大的障 碍。这一则新 闻标题 中 现的典 故来 源于 古希腊 神话 ,T h e H e e l o f Ac h i l l e s 的直 译是 阿基里斯 的脚踝 ,熟 知这一典 故 的读 者都 知道 T h e H e e l o f A c h i l l e s 的实 际 意思是 唯 一致 命 的弱 点 。 ( 张 丽 妹 ,2 0 0 7 : 2 5 0 )
又如 :B r a z i l , n o c r y t o g o h o me( Wa s h i n g t o n P o s t ) ,巴西 队 ,不会哭着 回家。这一则 新 闻标题 就运用 了拟 人 的修 辞手 法 ,充分 表现 了巴西 队员在征 战世界杯失利 后情绪 低 落 但 意 志 坚定 的情 形 又如 :X a v i P u l l s t h e S t r i n g s As B a r c e l o n a L e a v e Ma d r i d D a n g l i n g i n D e s p a i r Ag a i n .
) o l a d v o i 来 n 代 N B 表 A 将 C 来 e l e 时 b r i 。 t y 例 G a 如 m e : K ( C r i C s T W V u , S P i f O r s R t T C S h i n N e E s e W t S o ,
讲 座 口译 中译者
口 任 静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论主体性在口译中的体现
Vo . 0 No 3 13 .
21 0 0年 6月
J n 01 u .2 0
论 主体 性在 口译 中的体现
黄 文 虹
( 江西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 , 江西 南 昌 30 1 ) 3 0 3
【 摘 要 】 口译 员的主体 性是 口译 员为 了实现交流双方 的交谈 目的, 口译 过程 中尽 量克服 受动性而发 在
第3 O卷
第 3期
盐 城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n lo n h n e c esUnv ri ma ie o r a fYa c e g T a h r iest Hu nt s& S ca ce c s yf i o ilS in e )
而在 我 国的译 学 界 , 然 是 文 学 翻译 和 书 面 翻 译 体 性处 处得 到体 现 , 必须 得 到 体现 , 则 就 是一 仍 也 否 受到更 多 的关 注 。就 主 体 性 这 一 领 域 而 言 , 者 个 失败 的 口译 。要 具体 讨论 口译 员 主体 性 首 先必 学 们 发表 了不 少 文 章 , 很 少 涉及 口译 员 主 体 性 在 须 了解 主体性 的概 念 。 但 口译 中的表 现 。那 么 , 口译 员 的主 体 性 究 竟 是 如
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发话方原意 的琢磨 , 对听话方接受水平 的预测 , 对话轮转换的把握都是 口译 员能动性
的 发 挥 。 主 体 性 是 能 动 性 和 受 动 性 的辨 证 统 一 , 因此 , 同样 必须 重视 受 动 性 对 口译 员 的 制 约 。
【 关键词 】 译 员; 口 主体 能动性 ; 受动性 【 中图分 类号 】 5 19 0 【 文献标识码 】 A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是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翻译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能够赋予翻译作品以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译者的选择和决策。
译者主体性能够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不仅是文本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具有对目标读者的了解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创新和改进。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译者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翻译作品在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有所不同。
译者主体性能够提供新颖的翻译观点和方法,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并鼓励他们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练习,让他们亲身体验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翻译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应该展现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如何在展现主体性的同时保持对原文的忠诚,一直是翻译学者和从业者们讨论的焦点。
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译者应该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色彩,力求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译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因为翻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活动,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原文进行合理的转化和调整。
如果译者完全剔除了自己的主观色彩,那么翻译就可能变得僵硬和生硬,无法吸引读者的兴趣。
译者在翻译中需要适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便使译文更加生动和鲜活。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原文,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就要求译者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色彩时,要注意不要偏离原文的含义和风格。
译者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对原文进行随意改动,这样做会导致译文丧失原汁原味,失去原文的魅力。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
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果译者过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色彩,把翻译变成了自我表演,那么就容易出现与读者之间的沟通障碍,译文可能会因为太过个人化而失去普适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使译文更有生气和张力;译者需要尊重原文,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传达,避免过度个人化和随意改动,以免译文失去原汁原味。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时避免过度发挥主观色彩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才能为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质,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诠释原文,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译者产生积极的翻译心态;二是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三是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翻译心态。
翻译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活动,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解读,并用自己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如果译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替换字词,那么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创造性。
相反,如果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融入到译文中,那么翻译工作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译者也会更有信心和热情地面对挑战。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译者主体性还可以使译文更具个性化,区别于机器翻译和不同译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当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他们可以在译文中加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内涵,使译文更贴近原作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这样做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译者主体性还有助于译者应对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避免过度本土化或异化,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
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培养和构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提供个人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持有的主观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影响,并且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思维和判断的先决条件。
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语言活动,需要译者根据文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转化。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选择,从而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再创作,使得翻译文本与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加契合。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的个体参与和主权意识。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使得翻译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个体参与和主动创造的活动。
为了培养和构建学习者在基础翻译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案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通过让学习者面对不同领域和类型的文本,让他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思考翻译问题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翻译实践和交流,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习者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评估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还会受到文本、社会环境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翻译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汉语文本被翻译成英语,其中包括文学、金融、时政等各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府的“窗口”,其英语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报告通常分为三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等。
国家总理在“两会”發表政府工作报告后,将引起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讨论与分析,是重要的“指向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盛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查明建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
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自己的视域和原著的视域,译者发挥能动性就是达到这种融合的必备要素,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另一方面,因为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译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如当时时代的话语与权力束缚、政治外交关系等,表现为译者的受动性。
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导言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细致的学科,翻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译者主体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为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特有的认识、认知、情感等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个体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无疑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独特性。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学术背景、文化观念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选择策略、语言表达等方面,使得每一份译文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主观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必然会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因此译文往往会反映出译者自身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色彩。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双重性。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对源语言的解释和再现,更是对目的语言的再创造和再构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言的交际要求和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译者主体性的双重发挥。
译者主体性不仅是翻译活动的内在属性,更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译者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已成为当前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促进学生思维深入和意识形态建构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待翻译的态度是尤为重要的。
译者主体性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原文的意义,主动探寻原文之外的文化与社会信息,提高对原文背景和蕴涵的理解。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使学生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比较和交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积累,提高其综合素养。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转化的一种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加以处理,使翻译结果更贴近原文意义,并兼顾到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传播效果。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于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个语言转化为另一个语言,更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视角,因此会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如果译者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和转化原文,就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准确。
译者主体性还能够提高翻译的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工作,更是一项艺术创作。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入个人的创意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更富有艺术感和独特性。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篇短文,要求他们进行翻译,并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翻译经验和见解。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宽视野,接触到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比较分析,引导他们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版本和风格,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点,并融入到自己的翻译中。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构建他们的翻译主体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练和作业布置等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实际翻译能力。
可以给学生们发放一些翻译任务,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感受进行翻译,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一.引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的思考、判断和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偏好和观点,因此在翻译同一段文字时,不同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帮助译者理解源语言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源语言文本的理解和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的主体性还可以体现在译文中。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审美观点,在翻译过程中自由发挥,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译文的原因之一。
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素。
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规则。
无论译者的主观意愿如何,他们必须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量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译者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内容和结构,否则可能会导致译文失真或不通顺。
译者还受到目标语言的限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句法结构、词汇和习惯用法,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标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源语言的意思和语言风格,用最恰当的方式来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译者必须考虑到翻译的实际需求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译者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避免翻译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既可以发挥创造力和个人特色,又受到翻译原则、目标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以及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这种主体性对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诸多制约,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文本特点等方面的制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制约,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要明确的是,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这些因素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一个具有文学修养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更加注重诗意和美感的表达;而一个商务翻译者则会更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译者主体性通过译文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表达、语调把控等方面得到体现,从而使译文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
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
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需要译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优秀的译作。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制约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逻辑结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替换。
译者需要在处理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时候,面对着种种挑战,同时也要保持对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尊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往往受到了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
文本特点也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影响。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体裁对译者的主观发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文学作品需要译者更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要求更高;而科技文献则需要译者更多地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独特的概念,它涉及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和语言能力等因素。
译者主体性既是翻译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与制约,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和影响。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个人特质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功力,这些能力决定了译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者的文化认知则涉及到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了解和把握,这对于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译者的个人特质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对于某个文学作品或者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于不同风格和调性的把握能力等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它们决定了译者将如何理解和再创作原文,并最终呈现出一份怎样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源语言的文字和含义往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解读方式。
译者个人的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也可能影响到其对于源文本的理解和再创作。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保持客观和中立,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译文的影响。
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目的和受众群体,因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会对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不能随意妄为,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和规定内进行。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诸多现象。
译者如何理解原文、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何表达文本的语义和风格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译者看作是一个机械式的工具,他们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其主观意识和个人特质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译者的主体性既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力,也是一种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促进翻译的质量和创造力,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制约和局限。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又如何避免主观色彩对翻译结果的不利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1. 文学把握能力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其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对不同作品的风格、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而且,译者的主体性还会影响到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和理解,因此文学把握能力对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2. 创造性表达能力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使译文更富有文学感和艺术色彩。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发挥,使译文既忠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又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艺术性,还可以增添译文的个性魅力。
3. 文化角度的理解与表达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嗅觉和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因此译者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积淀和生活体验来发挥其主体性,使译文在文化传达方面更加准确和生动。
1. 主观情感的干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自身的情感色彩对译文的影响。
过度的主观情感容易使译者在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偏离原作的意图,从而导致译文与原作的相去甚远。
译者需要意识到自身情感的局限性,并学会客观地审视原作,以尽可能减少主观情感对翻译的干扰。
2. 语言和文化的局限性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局限性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性在课堂口译中的体现与限度作者:乐琴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对课堂口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为课堂口译的主体,译者需要主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创造性地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和意义阐释;恰当参与课堂交际,帮助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译者必须考虑课堂口译时其主体性发挥的限制性因素。
关键词课堂口译主体性体现限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The Embodiment and Limits of Interpreters'Subjectivity in Class InterpretingYUE Qi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Design, Chongqing Technology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AbstractThis thesis briefly analyzes interpreters' subjectivity in class. Interpreters as the subject in class interpreting need to initiatively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words and intentions, creatively choose proper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to transmit the messages, and appropriat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communication to facilitate the class activities. And interpreters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limits of their subjectivity during the class interpreting.Key wordsclass interpreting; subjectivity; limits0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译学界对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许多研究者就此论题展开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①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
译者是翻译主体,原作是译者对象性活动的客体。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②经过研究者论证,译者主体性在口译活动中同样有充分的体现。
只是在口译活动中,译者发挥主体作用的模式、主体性实现的条件与程度以及受约束的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③这些差异并不能掩盖译者主体性在口译活动中的客观存在。
在口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口译主体,需要主动理解说话人的语言和意图,还需要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和意义阐释,使受话人能听懂并做出说话人预期的回应或行动。
课堂口译是一种对话体的交流模式。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许多外籍教师被聘请到中国大学讲授专业课程。
然而,由于在短期内学生难以迅速提高英语水平,外教也难以掌握汉语,课堂口译便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
译者跟随外教到课堂,为外教和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实时口头沟通建立起联系的纽带。
在这种翻译模式下,译者主体性在整个翻译过程都有充分的体现。
1 课堂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
对于课堂口译也是如此。
由于课堂口译活动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行为,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全面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和意图,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表达源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此外,译者还应当适当地参与交际,协调好交际各方的关系。
1.1 全面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在进行口译之前,译者会主动了解口译活动的主题。
课堂口译一般是为专业课程提供服务,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译者在接到口译任务之后,会及时与外教联系,了解该项课程的内容性质以及外教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对口译内容有所预期,提前学习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做好准备。
译者对课堂口译参与人员性格特征的了解也有助于在课堂上对说话人话语和意图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除了抓住说话人的语言内容进行理解之外,还会注意观察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
课堂口译活动是一个面对面交际的情景,说话人、译者和受话人均在场。
说话人和受话人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辅助图画等进行简单的交流。
译者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细微的因素,会加深对说话人意图的理解。
1.2 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正确理解了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之后,译者就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将其转化为目的语传达给受话人。
这就是表达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译者对口译策略的选择,将译者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课堂口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在恰当选择口译策略上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体现为信息重组,而在微观上则体现为译语增减等。
1.2.1 信息重组在课堂口译活动中,说话人往往是即席发言,这些话语并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尤其是学生表述观点或者提问等,通常包含重复、罗嗦、缺乏连贯的语句,甚至有语句不完整、语意不明确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说话人的基本思路,对其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在信息重组上发挥主体性,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
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向外教描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或构想。
学生的语言随着思维跳跃,有时由于思路不够清晰或者构想不够成熟,说到一半就开始犯迷糊。
笔者只能在说话的过程中揣摩说话人的思路,将听到的信息重新组合,经过说话人确认,再予以口译。
1.2.2 译语增减当译者理解说话人的话语,而将源语直接翻译成目的语又不足以使受话人充分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译者应适当増译。
④这一翻译策略对含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尤其适用。
在一次讲授招贴设计的课堂上,外教向学生展示有创意的招贴,其中一幅招贴上画的是一只熊举着写有“zoo”的牌子站在一条马路边。
外教对学生说:“This is a bear trying to go home.”由于这里涉及到欧美人外出旅行经常搭便车的情况,笔者在译完外教的原话之后,发现学生仍然有些困惑,于是立即増译道:“这只熊是希望搭便车回到动物园。
”学生因此不仅理解了这一招贴的创意所在,也获知了文化知识。
当说话人表达与对话内容无关的语言时,译者应适当减译。
例如,学生在与外教交流的过程中,偶尔会自言自语,或是转向邻座的同学询问相关问题之后继续与外教讨论,或是在对话中即兴发表与对话内容无关的议论等等。
遇到这些情况时,笔者一般以简要的描述带过,或是直接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略去。
这是因为,一方面外教根据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可以理解这些内容与对话内容无关,另一方面这也节省了交流时间。
1.3 恰当参与交际口译不仅仅是一种翻译活动,还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⑤在口译活动中,译者不仅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迅速流畅地进行译语传达,还要保证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得以进行正常有效的交际。
在课堂口译活动中,译者除了全面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予以传达之外,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恰当参与交际,协调好课堂参与各方的关系。
这也是译者主体性在课堂口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课堂口译活动中的译者也是课堂交际参与者之一。
他们的工作对课堂交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参与者,他们会运用自己的社交常识和口译知识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帮助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他们的适度参与,不仅有利于交际各方对信息的理解,也有助于交际各方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这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已经超出语言的范围,涉及到更多的层面。
2 课堂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译者主体性在口译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但译者不能毫无限度的发挥其主体性。
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制约。
在课堂口译过程中,限制译者随意发挥主体性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1 主观方面作为一个译者,一旦接受或从事某一项翻译活动,他就开始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
译者必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来约束主体性的随意发挥。
课堂口译活动中,译者必须时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约束自己的言行。
无论译者同意或者不同意说话人的话语内容,都要忠实地转达出去,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加以修改。
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还受译者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限制。
译者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
语言知识方面,除了优秀的双语转换能力,译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听辨能力和瞬间记忆能力。
专业知识方面,译者也必须有所储备,才能准确理解专业术语,避免随意发挥主体性导致的误译和乱译。
2.2 客观方面译者的主体能动性源于客体。
翻译活动中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必须与对客体对象的讨论相联系。
口译活动的客体是由话语、说话人和受话人三者共同构成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在课堂口译活动中,制约译者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话语、说话人和受话人。
首先,译者必须根据话语本身进行翻译。
话语本身蕴含了说话人的意向和态度。
译者必须以话语为基础来分析说话人的意图,不能对话语进行随意解释,或是脱离话语任意发挥。
其次,译者必须根据说话人的意图进行翻译。
译者如果发现错误理解了说话人的原意,应当在后续的对话中予以调整。
再次,译者必须考虑受话人的接受水平。
尤其是对于课堂上涉及的特定的文化现象,译者必须结合受话人的文化背景和对特定文化现象的理解水平,采用符合译入语文化的策略进行翻译。
3 结语课堂口译是一项综合了多种能力运用在内的职业活动。
译者在课堂口译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调和作用。
课堂口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需要主动了解课堂内容,全面深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创造性地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和意义阐释;恰当参与课堂交际,协调好课堂参与各方的关系,帮助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受到个人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约束,以及翻译客体和对象的限制。
研究和讨论课堂口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能够帮助译者进一步认识自己在课堂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完善译者的口译质量。
作为课堂活动参与者联系的纽带,译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素质,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促进课堂参与者之间的交流。
注释①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②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③吕炳华.译员主体性的体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④黄文虹.论主体性在口译中的体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⑤王仲生.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其应对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8.⑥季传峰.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