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_之二_余映潮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余映潮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余映潮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余映潮教学设计
【主题】唐诗宋词鉴赏
【课程设计】
1. 引入环节
(1)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唐诗宋词鉴赏。

(2)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唐诗宋词的特点和意义,并提问学生有了解哪些唐诗宋词。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水调歌头》和余映潮的生平。

2. 内容讲解
(1)学习唐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2)教师向学生讲解《水调歌头》的写作背景、文学特征和内容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诗歌的意义。

(3)学生通过课本、注释等方式阅读《水调歌头》,理解其中的诗词韵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宋代诗人余映潮的生平和代表作《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5)教师向学生讲解余映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体会余映潮的诗歌情感、文学风格及其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深入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望古怀古的心境。

3. 练习与活动
(1)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与《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2)学生在小组内分析诗词韵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3)学生自选或老师指定阅读其他唐诗宋词,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4. 总结
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及文学特色,引导学生加深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也鼓励学生多读诗词,丰富自己的文
学知识和情感体验。

余映潮 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 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针对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

一、整体设计1. 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余映潮的作品风格和主题。

-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资源:- 余映潮的作品集。

- 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件、习题和讲义。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播放一段与余映潮相关的短视频,展示他的作品及其影响等。

第二步:讲解阅读技巧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提问预测、关键词标记和段落摘要等。

学生通过实践和训练,逐渐掌握这些技巧,并可以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

第三步:阅读任务阅读任务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环节。

教师可以分发余映潮的一篇短篇小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分享。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情节、角色刻画和语言运用等。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篇短文重新创作、改编或朗读,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

这种展示和评价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第六步:延伸阅读与拓展除了余映潮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并引导他们探索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式:- 阅读理解题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作品展示评估:通过对学生创作、改编或朗读的作品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作能力。

2. 反馈方式:- 口头反馈: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过程中即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余映潮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二

余映潮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二

余映潮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二:长文短教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

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一册30课中,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长文,第二册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长文,第三册中,有《阿长与〈山海经〉》等8篇长文。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

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由于长文短教需要研究教师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

由这一点看,研究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课文来讲,就显得更有意义。

长文短教,从教材的类型看,可分为教读式处理与自读式处理,教读式处理比较精细,自读式处理比较粗放,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对长文如何教得精一点;从教学手法看,可分为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平实性处理比较平淡,艺术性处理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如何教得生动一点。

但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

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很多的角度进行教材处理:1.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卸探獭?.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

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

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

余映潮教学设计2《孔乙己》

余映潮教学设计2《孔乙己》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

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

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

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

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

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

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1) 由“偷”引出“酒”。

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1. 探究式教学:余映潮常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大量阅读:余映潮强调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崇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任务驱动式教学:余映潮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4. 归纳总结式教学:余映潮注重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他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

5. 情境教学:余映潮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教学,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6. 强化性评价:余映潮强调强化性评价的重要性,他通过反馈和评价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余映潮)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余映潮)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作者:余映潮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080 更新时间:2009/3/24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

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用“思路”一词来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走向。

研究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帮助我们解决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2.让我们懂得,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3.提醒我们不断地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4.促使我们对教学内容加强整合,从而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5.提高我们对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之美和内在的细节之美的设计艺术和创新艺术。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学思路的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这教学思路上。

由于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人们都可以从“思路”上体会到设计者的水平、风格、特色。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课标要求我们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并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改革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而代之以教学内容灵动、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安排。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第一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中,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本文将介绍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实例和解释。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所读文本中的字词意义,并能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解析文本的主旨大意,掌握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解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

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如预测、推测、细节理解、主旨概括等。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阅读情境,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小说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步骤1. 预热环节: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2. 导入新知:教师介绍新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通过实例向学生解释并进行示范操作。

3. 学习示范: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并进行示范阅读,逐步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策略解读文本。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和交流阅读体会,并解答相关问题。

5. 融会贯通:学生回顾总结所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进行反思和巩固。

6. 拓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优秀书籍并组织相关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发言等,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2. 阅读测评:通过布置阅读任务或小测验,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

3. 作品评估:通过学生的书评、读后感、作文等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情况。

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朗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和语言的表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设计艺术的精髓。

下面是一个设计艺术朗读教学的设计,总字数超过1200字。

设计艺术朗读教学的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设计艺术的美感和魅力。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设计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设计艺术概述和基本概念。

2.代表性设计艺术作品的朗读和讲解。

3.设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观看一些设计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

2.设计艺术概述和基本概念的朗读讲解让学生读出设计艺术的定义,并讲解设计艺术的基本概念,如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

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基本要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代表性设计艺术作品的朗读和讲解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设计艺术作品,进行朗读和表达。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最能代表作品的核心信息进行朗读和表达。

5.设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朗读和讲解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设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设计艺术作品,如日常用品、产品包装、广告海报等,进行朗读和讲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如何通过设计艺术的手法,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美感。

6.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设计艺术作品的评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艺术作品,并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朗读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如觉得作品美观、有创意、符合人体工程学等,也可以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建议和意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评价。

7.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设计艺术作品的朗读和讲解是否准确。

2.评价学生对设计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评价学生对设计艺术作品评价的深度和准确性。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课型设计的艺术2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课型设计的艺术2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课型设计的艺术2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2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课型设计的艺术22.课型设计的艺术——自读课自读课,日常教学中开放、生动、活泼的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课型。

与讲读课型一样,自读课型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

它在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完成自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型与教读课型紧密相依,各司其责,相互配合,有机地协调着阅读课堂教学的课型变换。

设计、运用自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诸如阅读课文自读课文非基本篇目略读课文之类不需要进行比较细腻地讲析的课文。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此类课文的比例占全部课文的30%一50%,在初中语文试修订本大纲中,曾要求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

因此,阅读教学中必然要使用自读课型。

但在日常教学中,自读课往往没有表现出本身的课型功能,自读课型有时被借用为讲读课,有时被变形为作业课,有时被淡化到没有教师的教学指导,其主要问题仍然是缺乏学生的各种充分有效的课堂活动,缺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与点拨,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所以,我们对自读课的性质、作用、设计技巧等还要继续加深体验,加强研究。

从新理念的角度看,所谓自读课,是教师少讲析或不讲析的课,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之主人的课,是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的情境的课,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课,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课,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课,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在学习过程中的追求独特体验的课,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是学生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在论辩、讨论、创编、演读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喜悦的课,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学法实践的课,是提出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课,是利用媒体手段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的课,是学生活动方式五彩缤纷的课……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策划与参与者。

醉翁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醉翁亭记余映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余映潮》这一文言文经典,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境和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醉翁亭记余映潮》一文及相关讲解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 教师介绍《醉翁亭记余映潮》的作者及背景,并简要说明学习本文的意义和目标。

2. 导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文言文知识。

Step 2:阅读与解析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醉翁亭记余映潮》这篇文言文,注重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解释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并示范解析文中的难句。

3. 学生进行小组互助讨论,梳理文章中的主题和要点,并记录下各自的理解和疑问。

Step 3:意境与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醉翁亭记余映潮》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享,探讨文章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哲理思考。

3. 学生个别发言或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教师和全班进行讨论。

Step 4:写作表达1. 教师给学生写作任务:请以《醉翁亭记余映潮》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独立写作。

教师给予定期的指导和反馈。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探讨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Step 5: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并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鼓励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于《醉翁亭记余映潮》的理解和阐述能力;2. 学生写作的表达能力和文言文运用能力;3.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积极参与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余映潮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余映潮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余映潮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引言在这节课中,我们要聊聊余映潮的《沁园春·雪》。

这首词就像一杯热茶,温暖又提神。

很多同学可能对这首词不太熟悉,但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带你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感受那份雪的洁白和诗人的豪情。

2. 诗词背景2.1 作者介绍余映潮,这位老兄可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他的词不仅好听,还充满了力量。

想象一下,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可能窗外正下着大雪,而他在暖炉边,脑子里满是对雪的遐想。

听起来就像个故事,对吧?2.2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很有意思。

当时正是国家面临困难的时期,余映潮通过雪,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那种“只要有信心,就能迎来阳光”的态度,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3. 词的内容分析3.1 自然描绘开篇就提到“北国风光”,哇,想象一下,那白茫茫的雪,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着大地。

雪花飘落的瞬间,就像大自然在跟我们打招呼。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画面简直美得让人窒息!你能感受到那种冷吗?但其实,这里面藏着温暖的情感。

3.2 主题思想接着,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不满足于只欣赏美景,而是想要更大的作为。

你看,“壮志饥餐胡虏肉”,这个气势,简直是“风生水起”啊!他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豪情壮志,让我们也忍不住想要努力拼搏。

4. 词的情感表达4.1 激情四溢余映潮的词中,情感真是奔放得不得了。

他把对雪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结合得天衣无缝。

你能感受到他那种“雪中送炭”的感觉吗?就像是给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新的希望,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4.2 现实感悟而在这份热情中,诗人也不忘回望现实。

他明白美好并不容易实现,生活中总会有风雨和挑战。

他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鼓励我们要不断追求进步,永不止步。

就像攀登高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5. 教学活动设计5.1 小组讨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聊聊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余映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2.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3. 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5.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6.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余映潮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余映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并掌握余映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余映潮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余映潮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教学工具和设备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余映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通过介绍余映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向学生介绍余映潮的教学特点和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余映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步骤二:学习并掌握余映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学生进行余映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掌握余映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

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余映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

步骤三: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学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步骤四:学习兴趣和热爱的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热爱的激发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能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实践和反思,评估学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学习兴趣和热爱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程度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教育视野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比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文档余映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麻雀》。

本篇文章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教学时,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伟大的母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伟大的母爱。

难点: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运用朗读、感悟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猎狗和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讲述一个有关猎狗和麻雀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文章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4.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老麻雀伟大的母爱。

5. 练习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猎狗麻雀老麻雀母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余映潮的教案

余映潮的教案

余映潮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余映潮的作品与人生哲思教案目标:1.了解余映潮的背景与艺术成就,理解他对诗歌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2.分析余映潮的作品中的主题与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歌与现实生活的思考,探讨余映潮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启示。

教案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余映潮的照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他是一位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强调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2.理解与探究(15分钟)- 分组阅读余映潮的诗歌作品,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并解读其中的主题和意象。

-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解读结果,并进行简要的点评和补充。

- 引导学生从余映潮的作品中体会他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3.思考对话(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余映潮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对生活的关切、幸福与困苦、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进行互动交流与观点碰撞。

-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促进学生对余映潮的人生哲思有更多的领悟。

4.个人思考与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以余映潮的诗歌或人生哲理为素材,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

- 提供写作指导,如思维导图、关键词提示等,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5.分享与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短文,进行互相评价和评论,加深对余映潮作品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 总结教案内容,强调人生哲思对于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面对困境和追求幸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教案评估:通过小组的解读与分享、思考对话、个人写作和共享,以及学生对于他人短文的评价与互动,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于余映潮作品与人生哲思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表达来评估他们对于诗歌和人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考试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容易考查,而对“情感与态度”不容易关注。

考试即使能考查“知识与能力”,但它所考查的对象也只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能力构成中占极其细小的比重,很难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貌。

因此,考试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全部。

我们决不能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论学生的优劣,对学生的评价还要从思想品质、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特长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我们除了在微观上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以外,还要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质的评价。

二是把教学与考试错位。

过去教学围绕考试转,考试指挥教学转,考试就是方向灯,考试就是指挥棒。

其实,从本质上讲,考试只是教学检测的一种手段,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决不能把教学与考试本末倒置,使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必须矫正自己的思维,让考试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为考试而教学,而应该是为教学而考试。

为了真正达到“考试为教学服务,教学为开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良性运作,我们必须在考试方法上、题型的设计上、设疑的角度上认真地研究与思考,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多学科地渗透整合,多项能力地组合链接。

这样,我们的考试评价才能真正符合“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促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肩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只有通过“改观念———清洗大脑,改教法———调整课堂,改学法———激活心智,改评价———服务导航”,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演绎成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

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之二)◇湖北/余映潮 五、文言诗文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

像所有文体的课文教学一样,文言诗文的教学需要我们研究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其个性问题。

从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薄弱环节看,我们可突出地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要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 中学文言诗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

但以此并不能“达标”。

文言诗文的教学标准不仅仅只限于此,我们还应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中深层次地细节化地进行如下内容的探究,以使文言文教学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

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要突出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 教学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

与现代诗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

特别是文言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

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上的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

解决的办法是,突出对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特别是要进行文言诗文赏析的“细节”性内容的研究,以此来发现规律,掌握重点,指导教学。

第一,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

了解到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我们就能将这种普遍适用的着眼点移用到教学中来,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符合普遍认知与表达的规律,又有具体可感的实际内容。

也就是说,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使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有一定的广度,有一定的角度,有一定的深度,更有一定的准度。

下面以文言诗词为例,看看对文言诗词欣赏普遍性角度的分析与提炼。

有了这样一种细节化的探索,我们在文言诗词欣赏教学方面的“着眼点”就明晰多了。

文言诗词赏析的普遍性角度与手法分析:1.总的来看,人们欣赏文言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4.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歌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篇。

5.从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人们往往将评说的内容分别集中在这样一些方面: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作者评说。

6.从人们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

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结构,中间往往是分联评说。

7.文言诗词欣赏频率最高的内容是:句或联。

从诗联赏析看,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入手: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8.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

如: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第二,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角度。

谈到角度,也许我们会说,对文言诗文,要“从字词句篇的角度进行欣赏”。

这样的说法可行,但这解决不了我们教学中的“操作”问题,更解决不了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问题。

同样地,只要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欣赏文言诗文的,我们就能将这种“如何”移用到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的实际内容。

下面以诗词赏析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曾就《山居秋暝》和《登高》的教学,从大量的资料中提炼出人们对文言诗的欣赏角度,有了它们,就觉得文言诗词教学设计的角度与内容一下子就变得明朗起来。

因为这些普通意义上的欣赏角度,也一定是教学中的欣赏角度。

它们表现在如下许多方面。

1.背景点示。

如:《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

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

2.全诗概说。

如:《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

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

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

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

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3.联意解析。

如:《登高》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上句写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潦倒日甚,多病缠身。

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

“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

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白发愈来愈多。

在衰年多病时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

4.字词品味。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点题,概括总写。

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

“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林一色,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是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林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中的“空”“静”。

5.诗联赏读。

如:《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6.画面欣赏。

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暗含水声。

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7.景物描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涧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8.思路分析。

如:《登高》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

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

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9.手法理解。

如:《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0.情感体味。

如:《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