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猫》教案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分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 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练习
布置与猫相关的写作练习,如描写 自己家的猫、写一篇关于猫的故事 等。
课堂互动游戏
设计关于猫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 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猫有关的故事,引起 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
01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猫》一课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02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
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0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爱护动物、热爱自然
的情感。
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结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 文章、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并拓展阅读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猫有关的问 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
兴趣。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猫》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中三只猫的不同特点。
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让学生在文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可爱猫咪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郑振铎的《猫》,看看他笔下的猫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请学生介绍作者郑振铎的相关信息。
3、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分别在哪些段落?引导学生概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结局。
4、精读课文分组讨论: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重点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对猫的动作、神态、叫声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5、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三只猫的死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要关爱弱小生命,不要主观臆断等。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动物的文学作品,如《珍珠鸟》《斑羚飞渡》等。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余映潮猫》。
文章通过对猫的描述,展现了猫的可爱、聪明和灵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猫的特点,学会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打印稿3. 动物图片4. 学生作文本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对猫的认识。
引导学生谈论猫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猫的特点。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课堂展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讲述者的表现。
5. 写作练习(10分钟)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家的小动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展现小动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猫的特点:1. 可爱2. 聪明3. 灵性观察和描写方法:1. 仔细观察2. 抓住特点3. 生动描写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家中小动物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写作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用心去感悟它们的魅力。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猫》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猫》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问题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
2. 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表达来评估。
3. 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提出和回答来评估。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猫》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猫》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4. 课前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准备问题及观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猫》的文意,分析作品主题及文学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有关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猫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或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技巧。
3. 内容理解: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引导讨论,解答疑问。
4. 文学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5.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分享讨论成果。
九、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猫的不同形象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描写猫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来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猫。
2.图片导入- 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猫的外貌、神态等,然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请几位同学描述)(二)作者简介1.介绍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通俗简易,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请教同学。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积累“怂恿、怅然、蜷伏、惩戒、妄下断语”等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学习文中描写动物的方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体会其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默读、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以及“我”对它们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理解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不应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而应注重事实依据,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态度和勇于反思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梳理文章情节,把握三只猫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每只猫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动物特点和情感的写作方法,如对第三只猫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等。
(二)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因第三只猫的遭遇而产生的愧疚之情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2. 引导学生将文中所传达的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避免伤害无辜生命。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猫相关的情境,如播放猫的视频、展示猫的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感受猫的可爱与可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会对第三只猫产生愧疚之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猫的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17课 《猫》(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猫》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本单元教学中主要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将继续学习默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文章中心。
《猫》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笔质朴自然,感情深沉真挚,其中渗透了人性和人间世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走近作者】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福建长乐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重点生字】逗dòu 缕lǚ倚yǐ妄wàng 消耗xiāo hào 忧郁yōu yù懒惰lǎn duò怂恿sǒng yǒng 安详ān xiáng 乞丐qǐgài预警yùjǐng 怅然chàng rán 蜷伏quán fú叮嘱dīng zhǔ惩戒chéng jiè悲楚beīchǔ断语 duàn yǔ冤枉yuān wang虐待nüèdài 芙蓉鸟 fúróng niǎo 畏惧潜逃wèi jùqián táo【词语解释】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猫》教学设计(优秀14篇)
《猫》教学设计(优秀14篇)《猫》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
2、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通过纵向对比,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感悟深层情感:对于事物公正的评判态度,对于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等。
教学重难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的自主性学习,通过归纳对比,领会作者对于猫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后蕴含的深层情感。
教学过程:课间时间,指导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相关图片,视频,幻灯片,了解作者情况等相关背景知识。
1、课前自测。
课前,学生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自主检测本课的预习效果,完成“在线评测”部分的基础性知识题目,教师通过“在线评测”查看反馈结果,对学生答题情况做简要评价总结,对高频错误做出订正。
2、课前说明。
今天我们的课,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来学,这更能发挥大家的主动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同时提供两种求助方式解决你的疑难问题:现场讨论和网上求助。
操作上,大家直接进“网上讨论”板块提出问题即可。
3、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么?——猫,字典上的解释是:一种家畜,面呈圆形,脚有利爪,善跳跃,会捉老鼠。
常被人当宠物养之。
对于猫,我们都相当熟悉,不信请大家看一个小短片(播放1分钟视频)怎么样?老师没说错吧,对于猫,我们相当熟悉,无论是动画片里出现的各具特色的猫的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各具形态的猫,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师也知道,很多同学还有着养猫的经历,今天,郑振铎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个“养猫人”的快乐与伤悲——哎?这我就纳闷了,养猫的`乐趣我可以理解,但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相信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略知一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确定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
4、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重点段落(听取学生的建议,朗读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课文《猫》教学教案完整例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猫》,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张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外貌特征。
(2)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了解的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猫的描绘。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喜欢猫?(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中生字词的正确运用,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是否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六、教学资源:1. 课文《猫》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与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动物保护宣传资料。
《猫》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猫》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猫》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描述猫的动作、神态和习性的句子,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模仿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猫》这篇课文。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猫的动作、神态和习性的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模仿和表演。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描述猫的动作、神态和习性的句子的理解和表演。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课文《猫》的文本。
(2)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猫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环境:(1)教室里有一张桌子、几张椅子和一个黑板。
(2)音响设备或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猫的图片或视频,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只猫在做什么?它的神态和动作是怎样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猫》的内容和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2)学生跟读后,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进行背诵展示。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并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运用生词和短语到实际情景中。
4. 模仿和表演:(1)教师选取课文中描述猫的动作、神态和习性的句子,并进行示范。
(2)学生分组进行模仿和表演,尝试将句子中的动作、神态和习性表现出来。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猫》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猫》的教学设计《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猫》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猫》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会用“无优无虑”、“生气勃勃”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对猫的喜爱。
4、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2、揭题:猫(读题)3、简介老舍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层次。
2、指名读,交流。
①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
(板书)②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三、精读“古怪”,体会情感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第一句)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
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
教学设计之《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余映潮猫课堂实录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余映潮猫课堂实录 一、导入(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师):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猫?(生):猫很调皮、贪吃、小猫很可爱。
(生):我奶奶家有一只猫很贪吃。
有一次吃饭,爬进我奶奶家的锅里了。
(生):猫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令人讨厌。
有一次,把家里东西都偷吃光了。
(师):猫有时候贪吃、调皮,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字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我想你学了课文,一定会喜欢猫的。
二、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字词,我们一起把这课的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得整齐、响亮。
那课文你会读吗?自己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
.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给课文分段。
学生汇报。
三、教学第一段(师):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一)了解大猫性格古怪(生):我读懂了猫很老实。
/有时候猫很贪玩。
/猫捉老鼠时很尽职。
/猫很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猫很胆小,又很勇猛。
(加粗字为教师板书)(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把猫的性格全找出来了。
老师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动脑筋,把句子读好,读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个别读。
结合教师、优秀学生范读,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好、读美句子。
(师):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生):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生):每一行中的两种性格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性格联系起来的。
(说它的确可是) 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
学生练说。
(二)品词品句,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师):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猫》的教学设计3篇
《猫》的教学设计3篇《猫》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猫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大家都很熟悉,有不少人喜欢猫,养猫。
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生前也非常喜欢猫,养过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猫》就是他长期细致地观察猫写下的。
课文是怎么写猫的?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
二、生自学生字词,并检查自学情况三、初读课文,了解__大意1、课文主要写什么?题目告诉了我们课文重点介绍的是猫。
课文写了几只猫呢?2、课文主要从几方面来写?四、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自学存疑。
2、小组讨论:⑴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⑵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样“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⑶作者是怎样把大花猫的特点写具体的?3、指导感情朗读。
五、布置作业1、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大花猫的可爱。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1、提问:大花猫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它又有什么特点?2、自主读书、思考。
3、组内交流。
4、班上汇报。
5、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这一特点的?6、组内交换意见,并指名汇报。
7、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给大家读读。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及命运。
3.通过对文中描写猫的语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愧疚之情,从而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把握三只猫的特点及命运。
2.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
三、教学难点1.探究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产生的原因,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变化中汲取教训,培养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关于猫的可爱视频,视频中猫的各种萌态展现无遗,如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在阳光下慵懒地晒太阳、与主人互动玩耍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喜欢猫吗?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回答猫很可爱、很有趣,喜欢猫的温顺、灵活等特点。
3.教师引导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猫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宠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但是,每一只猫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先生写的《猫》,看看作者笔下的猫有着怎样的经历。
(二)作者简介1.教师介绍郑振铎,笔名西谛,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2.学生简要记录要求学生记录下作者的重要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描写动物来表达情感。
《猫》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哲理。
文章语言生动、细腻,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佳作。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动物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学会自我反思,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细腻的语言。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之情,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反思。
(2)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愧疚之情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字词、语法知识、文章结构和主旨等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
余映潮《猫》课堂实录
余映潮《猫》课堂实录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郑振铎的《猫》。
本文主要写“我”养的三只猫的故事。
“我”是三只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但不喜欢第三只猫。
“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郑桭锋爷爷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了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共鸣,文章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只猫的故事。
读完后,我顿觉悲伤。
它小时就遭遗弃,身世可怜;好不容易被好心人收留,却并不受人喜欢;最后被主人冤枉,委屈致死。
真是可怜!
我从中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自私、偏见和一时气愤加以处罚,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错,在心中留下永远的愧疚与悔恨。
要知道:每种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各具魅力、卓尔不凡,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这只猫的性格也决定了它的命运。
它懒惰、郁闷,与前两只小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虽说人与人性格不同,不应讨厌别人与你不一样的性格。
可一人不喜欢没关系,两个人不喜欢也没什么,那么要是五个人,十个人呢?那就说明你的性格偏激了。
所以,我也想对第三只猫说:“你应该懂得利用环境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而不应该懒惰。
其实人也一样。
一个人没有价值的生存着是令人讨厌的,要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才会赢得生存的尊严!。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
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长吟的鸣蝉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碧绿的菜畦多彩紫红的桑椹生机勃勃冲向云霄的叫天子活动:听油蛉低唱翻断砖头按斑蝥拔何首乌愉悦身心摘覆盆子乐趣无穷听故事拍雪人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景物: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静态有鹿和古树的画单调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活动:拜孔子拜先生枯燥无味死读书束缚不了偷偷地描画悄悄地溜玩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两幅画面不同两种活动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两种情致不同传旨揭要的构思两种心态不同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
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
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
(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篇二:【教学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教学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
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
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
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
1.识词实践(约8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消遣装潢运筹偏执愚鲁挑剔吹嘘炫耀揣摩梗概蒸馏博学狡黠掩饰2.背读实践(约8分钟)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如: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3.析读实践(约8分钟)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4.学用实践(约13分钟)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
如: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学习之后,同学们自选内容,就“青春”(或“书”“时间”“学习”“读书”)等,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线条简洁,内容朴实。
教师将课文中重要的语言训练内容分为四个学习的板块,较完美地覆盖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