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云南省的蒙古族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

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四川省的蒙古族四川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

四川现约有两万七千余人。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逾千人。

据《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

“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提新疆蒙古族,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对抗一百五十余年之久.准噶尔蒙古族现在在新疆叫厄鲁特,主要居住在伊犁.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后,察哈尔蒙古族从内蒙古迁到新疆,察哈尔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从俄罗斯迁回,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有一个和布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在伊犁还有许多蒙古族乡。

蒙古族源探寻-莎其

蒙古族源探寻-莎其

蒙古族源探寻-萨其呼伦贝尔彩绘岩画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道,呼伦贝尔“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长期以来,中外专家学者对蒙古族源的研究,多半是根据很少的历史文献记载和零散的考古资料,蒙古民族的起源至今无准确结论性的定论。

元朝历代帝王陵寝的地理方位和规格建置,也是当代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空白。

因此,通过考古获取实证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一项旨在寻找蒙古族发祥地、探寻元朝帝陵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在呼伦贝尔市展开,这项名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项目计划实施10年,为以科学构建蒙古史前史为主要目标的蒙古族源研究提供系列考古实证资料。

同时开展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确立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蒙古族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打造蒙古族起源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

近年来,考古学者在史书中的蒙古族发祥地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是否已经寻找到并确立与蒙古族起源和早期发展相关的考古遗存?“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考古队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什么?是否为蒙古族源研究提供最新的考古实物资料?本期聚集的话题为广大读者介绍了一些最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

——编者辽阔草原孕育的蒙古民族,曾横扫欧亚大陆、开创蒙古帝国、建立元朝。

这个民族从何地起源,元朝历代帝王陵寝的地理方位在哪里等问题,一直是中国史、世界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也是举世瞩目的千古之谜。

史料中的蒙古族源在蒙古民族形成之前,蒙古高原先后出现过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室韦等部族。

专家学者对蒙古民族起源有多种学说,如“匈奴说”、“突厥说”、“东胡说”等,不一而足。

学者主要依据《蒙古秘史》《史集》等文献,结合中国史书探讨。

蒙古民族八千年前已经形成-事实证据

蒙古民族八千年前已经形成-事实证据

蒙古民族八千年前已经形成,说成八百年历史非常错误的吴德喜(一)伏羲氏与女娲组织了《蒙古氏族共同体》(蒙古民族)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的人群自然形成的群体,她形成民族共同体即民族不需要制定纲领或章程,更不需谁批准。

但形成民族,首要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同的语言,语言不通无法相互联系。

蒙古民族,是蒙古人种的“人”中最早形成的民族,应该说蒙古民族形成之前,各蒙古氏族相互间因婚姻或互相学习交流种植、养殖、狩猎等的技术或经验就有密切联系,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共同语言。

伏羲氏与妻子女娲,是“犬氏族”北狄蒙古氏族首领。

当时的社会,除北狄蒙古氏族外,还有猃狁、山戎、荤粥、仆骨、鲜卑、室韦等若干蒙古氏族。

氏族社会时期没有民族的概念。

但是,因为当时只有蒙古人种的各氏族,因此伏羲氏和妻子女娲为组建母系氏族社会而组织起各氏族联盟时,无意中也就同时完成了蒙古氏族共同体也就是蒙古民族的组织工作。

因此伏羲和女娲被尊称为“羲皇”和“女皇”。

这个理论是笔者第一个提出的,目前还没有第二个人提出这个理论。

(二)组成蒙古民族的9大系统39个氏族蒙古民族在蒙古人种的人民中第一个诞生了。

早在远古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就已在蒙古高原、黄河流域、西拉木伦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

“蟒豁勒(蒙古)”这一专用名词,在蒙古族形成的当初便已具有。

蒙古(Monggol)是总称、统称、族称。

只是后来史家为简化竹简文字而只写氏族名称,省略了民族名称而导致后世民族之称的模糊、混乱。

据笔者查阅到的汉文古籍记载的构成蒙古民族的氏族,不完全统计有9个系统39个氏族:一、北狄蒙古氏族《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有北狄之国。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路史·国名纪》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70国中有“北狄国”。

北狄蒙古的分支有戎狄、白狄、赤狄、长狄;戎狄的分支有翟粗、不屠、豹胡、娄烦、林胡;白狄的分支有鲜虞、鼓、肥等;赤狄分支有蔷咎如、潞氏、铎辰、留吁、东山杳落、甲氏等。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满族第一个微社区已开通,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处即可进入。

(阅读时,请重点留意加下划线的部分。

)第一部分:满洲的形成与入关前的八旗分布第一个问题:满洲的族源中国北方民族多出于东北地区的三大族系:肃慎、东胡、秽貊。

东胡系出了鲜卑、契丹、蒙古,秽貊系出了高句丽,肃慎系出了我们满族以及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兄弟民族,有时也把我们统称为“通古斯民族”。

对于我们先人的称谓,在先秦称之为“肃慎”,汉代称之为“挹娄”,魏晋称之为“勿吉”,隋唐称之为“靺鞨”(应读weijie,不读mehe)。

至于说这个族群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是进行过几次分裂或融合,现在史学界尚无定论。

“靺鞨”有七大部,其中“黑水靺鞨”到了辽宋时期,被称为“女真”,并建立金政权。

第二个问题:明代女真人的构成与分布金亡国后,大多数“女真”人汉化,只有少数人留居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保持着原先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后来又有大量汉人(多系被金国虏走的宋徽宗、钦宗等数千人的后裔,伊尔根觉罗氏、董鄂氏族源均为此)、土默特蒙古人(如叶赫那拉先祖)、契丹后裔(如伊拉里氏先祖即耶律氏)融入当地各通古斯族群。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明初的“女真”与金代的“女真”虽然族称相同,但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代的“女真”专指“黑水靺鞨”,而明初的“女真”泛指东北地区各通古斯族群。

(清入关前,清太宗曾多次强调本族非金之后裔,后来,索性把女真族称改了。

)至明朝中后期,东北的女真主要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辽宁西部,海西女真分布在吉林,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全境、外兴安岭及库叶岛。

第三个问题:满洲的形成明朝后期,清太祖统一了建州八部、海西四部和黑龙江以南地区野人女真,建立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后金政权。

1635年,清太宗废除“诸申”(即女真)旧称,统一改称“满洲”。

于当年建立八旗蒙古,7年后又建立八旗汉军。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八旗蒙古不等于蒙古族,他们既包括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人,也包括臣服于蒙古的锡伯人和野人女真;八旗汉军也不等于汉人,这里面主要是指降清的明军,里面主要是汉人,也有蒙古人和女真人。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

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

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如何有效地推进国族建设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们将首先定义民族国家和国族建设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接着,我们将通过历史案例和现状分析,探讨成功的国族建设如何为民族国家带来稳定和发展,并指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将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民族国家的国族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关系的理解,并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和谐与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二、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国家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阶段是民族国家政治实体的构建和巩固。

在民族的形成阶段,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开始形成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

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与斗争,例如民族之间的战争、文化交融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共同的特征逐渐固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

随着民族特性的形成,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

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并寻求在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权。

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往往以民族主义为旗帜,旨在建立一个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在这一阶段,民族主义的力量逐渐壮大,成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动力。

当民族主义运动取得一定的政治成果后,民族国家政治实体的构建和巩固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这一阶段涉及到国家制度的建立、法律体系的完善、行政机构的设置等多个方面。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内部的社会矛盾和经济不平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演变和斗争,需要民族主义的推动和国家政治实体的构建与巩固。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光 禄
—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
大 夫
家、文学家)

秉 接受了“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

阅读教材49页,请归纳忽必烈效仿汉法采
取了哪些措施?
孛儿只斤·忽必烈
(1)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2)广开言路 中统(1260年-1264
(3)整顿吏治
(4)注重农桑 年),其以正统王朝
(5)设立各种机构
人物
主要事迹 494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当堂检测:
2.与下列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为( )
蒙古诸部为什么会相互战争?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游牧,征服是其生
活习惯的逻辑。如果一个部落停留在一
个地方,一直在同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中狩猎,那么将逐渐衰落,最终臣服在
别的部落脚下。生存的唯一方法是不断
迁徙。
——(加)卜正民:《哈
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壹 兴起•蒙古统一
2.统一蒙古
他是被遗弃在草原上,与狼为伍的孤儿,4次差点饿死、3次被追杀亡命……
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特征?
蒙古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逐水 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壹 兴起•蒙古统一
2.蒙古各部统一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 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 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阻止战争的办法: 草原统一
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亦邻真

亦邻真

亦邻真魏帅帅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151100190,呼和浩特 010080摘要:亦邻真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整个研究成果就是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亦邻真先生把毕生精力的绝大部分献给了《元朝秘史》的研究和其畏五体蒙古文复原工作,也是蒙古族近百年来研究蒙元史的第一人。

关键词:亦林真;历史学;语言学;元朝秘史一、生平简介亦邻真先生(又名林沉,亦邻真是他的藏文名字),蒙古族,亦克明安氏,黑龙江省富裕县人,1931年8月15日出生,他是蒙汉藏三语兼通。

亦邻真先生年轻时曾在部队任文职,复员后在内蒙古日报社担任过编辑。

1957年亦林真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于1961年毕业。

同年来到内蒙古大学工作,多年担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5年在美、日作短期访问。

1988年去西德、1990年赴蒙古作短期访问。

亦邻真曾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要职。

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从1978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后,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4名博士。

先生于1999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8岁。

1亦邻真先生是蒙古学、中国北方蒙古史、元史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内的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他以毕生的精力为这些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国内以及蒙古、日本、德国、美国、俄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学术界同仁们的钦佩和高度评价,是国际蒙古学界当之无愧的大学者。

他的论文多用蒙汉文发表,每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蒙古学教学、研究者以及研究生必读之作。

亦邻真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在历史学方面,他主要从事蒙元史、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学文献研究,同时涉猎辽夏金史。

在语言学方面,他主要研究古代蒙古语语音、语法以及蒙古文字和古汉语音韵学。

他的整个研究成果就是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他关于蒙古族起源和11——12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的立论,成为相关研究的主流学说。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hui mo四声),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

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

蒙古族

蒙古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蒙古族有5,813,947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3,995,349人;具体的数字都显示在PPT上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门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在青海省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甘肃省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在河北省主要聚居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黑龙江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吉林省主要聚居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在辽宁省主要居住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其余分布在河南、贵州、四川、北京、云南、广东、湖南、安徽、江苏、天津、湖北等地。

共一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八个自治县。

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学术界对于蒙古族族源的研究与探讨从十三世纪起,欧亚各国的一些文人、学者开始研究蒙古族的族源。

伊朗(1935年之前成为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伊利汗国的宰相,奉合赞汗及他的弟弟合儿班答之命主持编纂,历时十年完成)御修钦定的《史集》、伊赛·阿勒·阿昔尔的《编年史》、我国明朝宋镰等撰修的《元史》等是最早涉及蒙古族族源问题的著述,他们出于本阶级本民族的意识整理研究口头传说和原始资料,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如《史集》详细地研究了十三世纪以前蒙古各部的起源和分枝情况,并把他们归为突厥系,这与汉籍记载是不同的。

到了近代,国外研究蒙古族族源著述较多的国家主要是俄国。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世界资本主义殖民政策向东方扩张,沙俄不断派出传教士、旅行家到蒙古地区搜集历史、地理资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

在学术领域内出现了“蒙古学”的专门学科,其中族源问题是当时蒙古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被称为俄国蒙古学、东方学奠基人的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雅琴夫·悴丘林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俄国中国学和东方学奠基人。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九届传教士团领班,修士大司祭,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元朝

元朝

元朝一、蒙古族的兴起(一)蒙古族族源:蒙古部的祖先是室韦的一支,室韦与鲜卑、契丹同为东胡之裔。

在唐代,他们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地区,有了初步的畜牧业。

辽代,鞑靼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

此时的蒙古只是鞑靼之一部。

草原上的部落集团,处于频繁的混战中。

蒙古本来只是12世纪后期漠北草原上诸多部落的一部。

(二)蒙古国的兴起:1206年,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建国前后的制度:1,建立千户、百户授封制度:把全体草原牧民按千、百、十户的方式进行编制,由贵族世袭统领。

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基本行政单位。

征服部落被拆散,编入不同的千户。

草原上原来的氏族逐渐分解,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

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到新阶段。

2,创建怯薛卫军: “怯薛”,蒙古语“轮值”之意。

由贵族子弟充当大汗身边的护卫亲军。

怯薛作为大汗的近臣,参与军政事务的策划、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蒙古早期国家行政中枢的职能。

3创制蒙古文字4、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5、分封子弟(三)、大蒙古国的扩张1三次西征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第一次:成吉思汗的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攻入花剌子模,1222年占领整个中亚,兵锋所及,达俄罗斯、乌克兰境;第二次:拔都西征。

1234年窝阔台决定远征欧洲,派拔都率军西进。

从1236年到1241年的五年间,蒙古军横扫今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

第三次是旭烈兀的西征。

窝阔台死后,贵由、蒙哥相继为汗,蒙哥1252年派旭烈兀西征,目的是要征服伊朗。

到1257年征服了今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地。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国几乎征服了半个世界,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蒙古帝国之所以能迅速征服半个世界,原因是:①当时蒙古人正处于以掠夺战争为职业的阶段,有一支由骑士组成的强悍军队(作战有共同目的),又有成吉思汗这样雄心勃勃、富有组织才能的领导人物。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

二、生态环境恶化在水热光照等自然因素以及一系列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是最明显的表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直接关系到农牧界线的变迁。

并且,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农牧交错带的变迁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互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将视角延伸至自然条件相对保护较好的草原地带,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也jF是这一过程导致了更大面积的区域惨遭生态失衡的惨痛代价。

生态环境越恶化,适于农耕的土地就越少,就更加加剧了草原的开垦,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北界不断向北延伸。

不遵循自然规律,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农业生产结构、方式单一,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植被大量破坏,沙漠化不断加剧,耕地面积R益减少,农牧业生产急剧下降。

北方农牧交错带已经成为一条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它随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而不断发生空剃地带的摆动,湖泊萎缩,草场退化,荒漠扩大,林带几近消失,自然灾害频繁。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变迁问题,并且也牵涉到相邻的农、牧业区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所以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图3一I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分布的空间格局表3—112个旗县生态环境背号状况变化平均变化变差面积平均变化变差面积旗县旗县指数卣分圪%指数百分比%盐池县(0‘夏)一0.97379.14榆林市(陕I『Ii)一0.57963.62翁牛特旗(内蒙古)加.71772.65神木县(陕I|Ii)一O.57l62.33同心县(宁夏)_o.66l68.29环县(甘肃)-0.55965.73定边县(陕两)一0.65967.36吴旗县(陕西)_o.55064.84靖边县(陕西)-0.61565.42尖扎县(青海)-0.52965.51科左后旗(内蒙古)-0.59l60.17汾两县(山西)-o.51064,15注:图3—1和表3一l均jl自蒋卫国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自然资源学报,2005.通过图3一l和表3—1可以看出,1989至1999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区域面积在逐渐缩小,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区域耕制。

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呼伦贝尔学院民族

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呼伦贝尔学院民族

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学学科介绍呼伦贝尔地处我国北疆,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历史上的呼伦贝尔被誉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是拓跋鲜卑和蒙古的发祥地,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众多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至今,仍然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不仅居住着巴尔虎、布里亚特、厄鲁特等蒙古部族,我国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三个人数较少民族的自治旗均在此地,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让呼伦贝尔成为“活态天然民族博物馆”,为我国民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广阔的舞台。

呼伦贝尔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和1958年的呼伦贝尔大学,经过60年的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

学院依托呼伦贝尔丰富民族学研究资源,在蒙古族源、鲜卑族源、跨界民族研究、“满一通古斯研究”、蒙古部族史、“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社会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呼伦贝尔民族经济、草原经济等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对丰富和推动我国民族学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学学科发展脉络呼伦贝尔学院的民族学学科体系涵盖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经济等四个二级学科。

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发掘地方民族学资源和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使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特色鲜明的民族学研究方向。

特别是在“蒙古族源”、蒙古部族史、“三少民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民族经济等方面科研成果显著,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呼伦贝尔厚重多元的民族文化,而且涉及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等重大现实问题。

鉴于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学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学校审时度势,积极主动搭建平台,对分属于各二级学院的民族学二级学科和科研团队进行整合,于2017年将民族学列为学校优先发展学科,2018年正式成为校级重点学科。

少数民族介绍-蒙古族

少数民族介绍-蒙古族
• 玉出汗擅长墨竹画:《风烟翠图》 • 也先帖木儿:《山水壁画》 • 伯颜守仁:《竹石图》 • 张彦辅:《江南秋思图》 • 张彦辅:《江南秋思图》 • 布颜图:《潇湘图》
蒙古族的文学
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 诗和歌谣祝赞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 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的渔猎畜牧业 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 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邪恶 势力的理想和愿望。
骆驼,性情温Leabharlann ,易驯服,耐饥渴,耐 寒暑,善跋涉,能负重。 既产乳、肉、 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 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 内蒙古西部地 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 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可骑乘、可载货。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 “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 交通运输工具。 这种车车身小,但 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 左右。
长调民歌
好来宝
乌力格尔
马头琴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 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 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 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 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 生活。 长期流传过程中, 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 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 “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 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 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 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 前后。 不同歌曲种类。
• 英雄史诗:《勇士古那干》《江格尔》 • 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 • 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 抒情歌谣:《母子歌》
蒙古族的舞蹈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 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 蒙古民族的 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 联系。
• 蒙古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 由于长期生活在 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 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牧民们在生活中创 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 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叁•蒙古族的强盛——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 铁木真之孙,政治家、军事家。 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 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60 年
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 年
改国号为元
1272
定都大都

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壹:蒙古族的崛起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壹•蒙古族的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
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他们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 着游牧的生活。(马背上的民族) 。
在宋、 吐蕃、夏、金等政权并立的时 代,北边是蒙古草原上的众多部落,此 时的蒙古部只是其中之一。后来,蒙古
③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不是否定元 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两者的角度不同。
叁•蒙古族的强盛——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思考:元朝是历史上第几次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 秦统一六国 西晋短暂统一
隋灭南陈
元灭南宋
课堂小结



个 人
思 汗
忽 必 烈

六 件
1206 12271234
大统

一 蒙
灭灭 西金 夏

1271 1276 1279
少年流 浪
他16岁。羊马被偷走,在没有食物果腹的困境中, 为躲避仇家的围捕,连续在密林中呆了9天,被戴 枷游行,后躲在羊毛中才得以脱身……
大蒙古国 1206年
青年失妻
28岁,经历了一生中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 妻子在部落纷争中被掳
中年辉煌

元代蒙古人的祖源故事與“家史”書寫

元代蒙古人的祖源故事與“家史”書寫

177元代蒙古人的祖源故事與“家史%書寫%張曉慧提要:圍繞着元代蒙古人的祖源故事,研究者對官方史料中記載的蒙古起源與世系多加關注。

蒙古人個體對於自身家族的起源是怎樣追溯的,則較少為研究者所措意。

實際上,蒙古人家族中口耳相承的祖先歷史,與廣為流傳的“國史”中的祖先世系和部族血緣觀念,頗有差異。

“國史”中的蒙古祖先與起源地,並不普遍地在蒙古社會中流傳。

在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同時,個體蒙古人的“家史”書寫,也受到了權力話語與知識話語的雙重影響。

“國史”中的祖先傳説,以及漢文典籍所傳邊裔歷史,都參與塑造了蒙古人的“家史”樣貌。

這使得一些蒙古人的家族記憶,嫁接進蒙古開國歷史,或嵌入到漢籍所傳邊裔歷史中。

關鍵詞:元代蒙古人祖源家史關於蒙元時期蒙古人的祖先記憶,蒼狼白鹿、感光生子等傳説故事,廣爲流傳,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韓儒林、亦鄰真等學者都曾專門撰文分析傳説背後的北族傳統、考辨族源①。

姚大力、鍾熠等學者在綜合多語種文獻記載的基礎上,拆解、追溯傳説的不同要素,闡釋出蒙古人如何利用這些要素重塑族源觀念②。

近年來,在族群角度對於集體記憶的研究,越來越注重探討“族群認同如何借由成員對該族群起源的共同信念來凝聚,以及認同變遷如何借由歷史失憶來達成”等問題③。

在蒙古人的祖先記憶方面,見載於《元朝秘史》《元史》等史籍中的前述傳説故事,圍繞蒙古人何所從來的問題,以成吉思汗家族爲中心視角,*感謝兩位外審專家提供的寶貴意見;①韓儒林《突厥蒙古之祖先傳説》,原載《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集刊》1940年第4卷,收入《穹廬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5—350頁;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原載《内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第1—23頁,收入《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4—582頁。

②姚大力《"狼生”傳説與早期蒙古部族的構成一一與突厥先世史的比較》,《元史論叢》第5輯,第257—272頁,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1—163頁;鍾焰《中古時期蒙古人的另一種祖先蒙難叙事一一“七位幸免於難的脱險者”傳説解析》,《歷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59—76頁。

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

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米文平地名研究属于地名学,而对大兴安岭(即大鲜卑山)的原蒙古语地名研究,不但可为研究原始蒙古语发掘一批语言学资料,而且对研究鲜卑民族史更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尤其是对解决这一带相关民族历史地理问题,颇具关键意义。

笔者遵循历史地理学前辈创建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试图解决有关鲜卑民族起源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难题。

本文从大兴安岭周边四方选几个原蒙古地名,试加分析论证,首先确认其语源与语义,然后进而讨论“鲜卑”和“室韦”族名之语源和语义。

一、原蒙古语地名举例拓跋鲜卑起源于呼伦贝尔,他们的语言与蒙古语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呼伦贝尔是原蒙古人的故乡①。

这一论断,已于1980年7月30日在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发现的鲜卑旧墟和北魏石刻祝文所证实②o原蒙古人,指东胡及其后裔乌丸、鲜卑、室韦、契丹等。

这些部族从汉代开始先后见于我国史籍。

后来相继从历史上消失不见,只在其当初活动区域内留下了一些原蒙古语地名。

由于历代汉文史书对这些原蒙古语地名译音歧异纷乱,在历史地理研究中,难以准确认定。

因而千百年来对鲜卑、室韦相关山川地理方位,诸说纷纭,至今仍存在争论。

现于东胡后裔历史民族区③范围内的古地名中,找出从古至今基本未变而留存下来的原蒙古语孑遗,试将其作出释义,进而来证实鲜卑、室韦等原蒙古人早期活动范围。

“原蒙古语”即室韦一达怛语④。

在大兴安①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11月版,第107页。

②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j③亦邻真原文第;06页:“东胡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松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人、后来的契丹人、室韦一达担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可以称作东胡及其后裔历史民族区。

”④见注①,亦邻真原文第114页、115页、116页:九至十二世纪,原蒙古人经历了深浅不同的突厥化过程。

蒙古语族民族

蒙古语族民族

我国行政建制上蒙古族的特点
一个自治区
三个自治州
八个自治县 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
语 言 状 况
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语使用区域广阔,有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 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 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 严格划分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于喀尔喀方 言,使用人口约180万。 中国境内的蒙古语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 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使用人口近400万。
炒米 “白食”
“红食”


• “白食”: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的奶食品,是纯洁 的 意思。蒙古族崇尚白色,招待尊贵的客人,主人 首先要敬献白食待客。逢喜庆宴席或逢年过节,也 要先端出一盘洁白的奶豆腐或奶皮子,让客人品尝, 表示良好的祝愿;如有亲人出门远行,也要用白食 祝福一路平安。 • “白食”分为食品、饮料两种,奶制饮料有鲜 奶、酸奶、奶酒、生熟酵酸奶、混合回锅酒等;奶 制食品有:奶豆腐、酸奶豆腐、奶酪、奶酥、奶皮、 奶油、黄油、奶渣子、黄油渣子、白奶豆腐等。
蒙古语族民族
祁惠君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蒙古语族民族概况
蒙古语族民族:指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
语族的民族。 蒙古语族语言:主要有蒙古语、布里亚 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莫戈勒 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 安语九种。 蒙古语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 西北各省、区,以及蒙古国。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
衣食住行 婚姻丧葬 节日与体育
宗教信仰
蒙古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为释
迦牟尼佛教的别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