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扩散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控制因素,因此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增加数量,导致原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通常是由人类意外或故意引入的物种引起的,也可因气候变化、全球化交易等因素而发生。
生物入侵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给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生物入侵的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时,它们可能会无限制地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扰人类生活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认识生物入侵的定义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益。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物入侵的途径、影响、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以全面了解这一全球性问题。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过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过程。
目前,全球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物种不断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已超过4000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2. 生物入侵区域扩展迅速: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在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
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生物入侵的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一旦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就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捕食、疾病等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4. 生物入侵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繁殖、扩散和占领生态空间,对原生生物造成危害的过程。
入侵生物会与本地生物争夺生存资源,占据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会威胁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二、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攻击入侵物种从而导致局部野生物种数量减少到灭绝。
2. 经济和社会影响入侵物种给农业、林业、渔业、园林、观赏、旅游等经济和社会领域造成负面影响;入侵物种还对维持科技等领域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
3.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取代本地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三、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类型及特征1. 通用入侵物种通用入侵物种(General invasive species),指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的生物,种类较少,但能在全球范围内入侵,比如黑颈鹤、秃鹫、狼、鬣狗等。
2. 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Site-designated invasive species),指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特征受到限制,比如蚊子草、沙漠前胡等。
四、应对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措施1. 预防措施2. 早期检测和报告3. 管理措施4. 生态系统恢复五、结语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应该重视其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它。
预防措施、早期检测和报告、管理措施和生态系统恢复是有效防止入侵物种的关键措施。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和政策制定,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美好。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生物控制则是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以恢复和保护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讨论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的概念、原因、影响和方法。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原因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逐渐建立种群。
这些非本地物种可能是通过人为引入(如宠物、农作物等)、动物迁移、海洋生物扩散或空气传播等途径进入新的环境。
生物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物种的传播和扩散,使物种间的地理障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其次,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使许多生境发生了变化,为入侵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此外,人类活动如贸易、旅游和运输也促进了生物入侵的发生。
例如,船只通过国际航运将外来物种带入新的地理区域。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生物入侵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许多影响。
首先,入侵物种竞争本地物种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光线等。
这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灭绝。
其次,入侵物种与原生物种的杂交也可能对遗传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入侵物种还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物控制的方法为了应对生物入侵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些生物控制的方法。
生物控制是一种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的策略。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分为生物学控制和生态学控制。
1. 生物学控制生物学控制是针对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控制。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来控制其数量和繁殖力。
例如,在一些地区,引入特定的昆虫或微生物来控制入侵的植物物种,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
生态学 第4章生物入侵

地理种 群分化
我国云南8个 地区的南美 斑潜蝇的系 统树
通过细胞色素氧 化酶基因1和基 因2,在DNA序 列上的差异来不 同地区种群的变 异。
松材线虫的入侵
•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滑刃 线虫科,松材线虫病叫松树萎焉病。
• 1905年,松材线虫病首次发现于日本长崎。 1972年,才鉴定出来是松材线虫为病原。
• 生物入侵带来的损失:美国1999年损失 1230亿美元;中国2002年损失1亿元。
二、生物入侵的过程
• 外来物种的引入(入侵)——定居与成功 地建立种群——时滞阶段——扩散与暴发
• Williamson1996年提出:十分之一法则— —第1次转移,从原产地引入到野外定居, 叫逃逸;第2次转移,从定居到建立稳定的 种群,叫建群;第3次转移,从建立种群到 经济上有害的生物(叫入侵种)。每个阶 段的有效发生概率是5-20%(10%)。
紫茎泽兰(飞机草, 恶草)Eupatorium odoratum
——菊科泽兰属。原 产中美洲。20世纪50 年代,从中越、中缅 传入云南。70年代, 四川凉山发现。牲畜 误食有毒。
目前,在我国西南 地区蔓延。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菊科 假泽兰属,原产中南 美洲。20世纪40年代, 印度为了覆盖茶园专 门引进该植物。பைடு நூலகம்
1919年,在我国香港 出现。20世纪80年代 入侵深圳。现在,成 为世界热带和亚热带 的有害杂草。群众叫 “疯长”。
生物防治的例子
喜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苋科,莲子草属。原 产巴西。20世纪30 年代引入我国,作猪 饲料,后来逃逸为野 生。现在,成为入侵 植物。在澳大利亚, 它不开花;在我国, 开花,但未见实生苗。
生物入侵

防治策略
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 80多个岛屿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 侵略性。然而, 侵略性。然而,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 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 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 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 外来物种的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 如紫茎泽兰, 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都是、 造成农林产品、 产值和品质的 下降. 下降.增加 农产品成本; 农产品成本;
二是对生物多样性 对人畜健康和 造成影响,特别是 贸易造成影响 侵占了本地物种的 生存空间,造成本 地物种死亡和濒危。
生物入侵PPT课件

8
•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生物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危害。生物入侵可在个体、遗传、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上产生影响, 造成物种濒危、灭绝, 生物多样性 丧失, 并严重影响原有生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的结构和功能。
•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 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 自澳大利亚而入侵中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 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 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 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 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 如紫茎泽兰(图一),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图二)都是靠自然因 素而入侵中国的。
5
• 2、无意引进
•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 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生物入侵
1
章节
•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二·生物入侵的渠道 • 三·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及其危害的原因 • 四·生物入侵的对策 • 五·生物入侵案例 • 六·结语
2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 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 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 的过程。
9
• 2、生物入侵的原因 •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 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 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 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 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 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 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 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 占有了优势。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定义: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小龙虾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首先,外来物种包括: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
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中国,由于其体态与美洲大蠊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美洲大蠊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
生物入侵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
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
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国小蠊是室内蟑螂中最小的一种,体长在15毫米以下。
成虫为棕黄色。
在前胸背板上有两条平行的褐色纵纹。
德国小蠊一年能经历4-5个世代。
德国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虫才脱落。
生物入侵介绍

外来种(alien species)或非本地种(nonindigenous species)是指因种种原因被 引入到非原生地的物种。可以具体理解 为“由于人类的活动或与人类有关的活 动致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现在本来不存在 的地区或生态系统内的分类单元(包括 种子、卵、孢子或其他形式的能使种族 繁衍的生物材料)”。
返回
3.3.1 人类活动
生物入侵实际上是人类活动使物种克服地理屏障而实现 重新分布的过程,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扰动都可能加 速外来种入侵。这些扰动包括陆地的大火、洪水、农业开 垦、牲畜放牧、湿地的水被排干、河流及湖泊的盐度或营 养水平的改变等。
3.3.2 全球变化
研究表明,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如空气中CO2浓度增加)可 能有利于迅速改变入侵种的分布区或使其具有适应不同环 境的能力;氮沉积增加、干扰改变和栖境斑块化增加等都可 能促进生物入侵的盛行。
4 生物入侵的危害
4.1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灾难性和难以预测的 4.2入侵种对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4.3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5 主要入侵植物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 济损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了首 批共16种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 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 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 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 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3.2.3 生物控制因素的丧失 由于长期地理隔离,世界各地均有原产的生物种
类,在本地种与其天敌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彼此相互 制约种群数量,使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保持在动态平 衡状态。而许多入侵种以种子、孢子、卵或别的 休眠形式到达新的地点后,其在本地的竞争者、捕 食者、草食者和寄生者等并没有随之到达,长期共 存的天敌因素大幅度减少。这种“天敌缺乏”的 状况使得外来种生存空间较大,为其入侵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导致建群种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最终爆 发成灾;而种群数量的骤增又加速了入侵种的入侵 速度。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关 系?
•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 地方。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 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待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 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的关键是人 为问题。 1、有意引种 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专一到其自然分布范 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地或未经授权地)。如:水葫 芦: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的。但因为环境适宜,繁殖太பைடு நூலகம்等 原因,对中国多处水源造成危害;福寿螺:起先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 的食用螺类被引入广东,最后引入北京,全国大面积养殖,但是因为味 道掺杂腥味,被养殖者‘‘放生’’在国内水田、河流中,造成了一系 列危害。 2、无意引种 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 围以外地地方,从而形成地非有意地引入。如:红火蚁。在二十世纪初 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 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
紫茎泽兰造成的危害
• 1、破坏畜牧业生产 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 • 2、破坏农业生产 紫茎泽兰生活力强,适应性广, 化感作用强烈,易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 甚至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 • 3、破坏本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园林、旅游业景观 紫茎泽兰的生命力、竞争力及生态可塑性极强,能迅速压倒其它一年 生植物。它的植株能释放多种化感物质, 排挤其他植物生长,常常大片发 生,形成单优种群,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园林景观,影响林业生产。 • 4、危害人类健康 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 其花粉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生物入侵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
据分析,造成当地许多物种灭绝,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第二个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所有物种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由于生物入侵是在全球的尺度上进行,因而它还有造成全球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均匀化的趋势。
[1]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至2004年,通过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其中微生物19种,占中国外来入侵总种数的6.7%;水生植物18种,占总种数的6.4%;陆生植物170种,占总种数的60.0%;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占总种数的8.8%;陆生无脊椎动物33种,占总种数的11.7%;两栖爬行类3种,占总种数的1.1%;鱼类10种,占总种数的3.5%;哺乳类5种,占总种数的1.8%。
[2] 至2010年,这个数据仍在快速增长着,总数已达到400多种,其中已造成严重危害的就有100多种。
我国每年因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损失高达1198亿元。
下面我将例举一些我国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极其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凤眼莲(water hyacinth)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属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雨久花科。
20世纪初由美洲热带引入台湾地区,并于5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南方各省大量引种。
[3~4]但是凤眼莲却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噩梦。
由于它的高强度蒸腾作用,使得生长着凤眼莲的河流湖泊等水量不断减少,面积也不断萎缩。
另外,对于那些在野外的凤眼莲,由于缺乏人类的管理,完全无序地自生自灭,大批凤眼莲死后沉入水底,遗体与泥沙搅和在一起,随着残体的腐败和大自然降解过程,原本被他们吸收走的碳、氮、磷,在凤眼莲体内兜了一圈后又被释放到水中。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 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的现象。
二、生物入侵的原因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 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 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
三、生物入侵者特征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 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 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 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 就占有了优势。同时,入侵生物在侵入的生态系统中 不存在天敌或者天敌的威胁性很小,对入侵种群的扩 张起不到抑制作用。
2.球形棕囊藻
棕囊藻,是一类具游泳单细胞和群体胶质囊两种生活形态的浮 游藻类,是海洋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浮游植物之一。今球形棕囊 藻在渤海至南海海域均有分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触目惊心。 1997年10月~1998年2月,我国东南沿海海域首次暴发大面积 球形棕囊藻赤潮,波及海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仅在广东 省饶平县拓林湾一带,渔业损失就达6000万元以上
谢谢大家!
6.美东笨蝗
美东笨蝗是美国东部的一种大型蝗虫。对美东笨蝗来 说,杀虫剂毫无作用,而且它们自身还能分泌有毒的 泡沫。2002年,一大群来自佛罗里达州大弯国家公园 的美东蝗虫群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地区,对当 地的植被造成很大的破坏。
八、主要缓解措施
1.加强立法规范,迅速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以法 律的形式来防止生物入侵是当务之急。 2.大力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的研究工作 ,对外来有害生物 的生物学特性、入侵途径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为外 来有害生物的治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疫情监测。 3.对症下药 ,就是根据已入侵生物的自身弱点,采取 类似“以暴制暴”的方法,或者可以从有害生物原产 地引进天敌的方法。 4.提公民防范意识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是能否成功 防治生物入侵的关键举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科学 技术 社会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紫茎泽兰
野兔
美国白蛾
福寿螺
地中
红火蚁
食人鲳
松线虫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
例外; (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
系统都可见到; (3)入侵物种的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
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都有), 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 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微生 物、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松线虫: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自1982年发生该病后的10 年间,发生面积约达38000hm2, 造成松树死亡1400000株以上, 损失木材50000m3。用于病害的 防治经费亦达645万元。它不仅 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破
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中 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
生物个体在面临入侵者的捕食或竞争时 大都表现为生长或生殖率的下降。生物体 的形态在面对入侵者时也会产生改变。个 体也会由于入侵者的捕食或竞争而产生行 为学上的反应,如个体改变生境的利用或 活动的模式等。
(2)对遗传的影响
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可以是间 接的,如改变自然选择的模式或本地种 群间的基因流。也可直接通过杂交和基 因滲透,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的杂交有 几种可能的结果:①产生一种新的更有 入侵性的杂合体基因型。②产生不育的 杂合体,与本地种竞争资源,对濒危种 是浪费配子。③产生一群杂交体和广泛 的基因滲透,通过“基因污染”而导致 本地种的灭绝。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本地生态平衡
的破坏和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拿大一枝黄花具 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其他杂草无力与之竞争。使得它对 所到之处本土物种产生严重威胁,易成为单一的加拿大 一枝黄花生长区。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也可理解为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我国引种大豆等。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
生物入侵

水葫芦造成的生态 破坏和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
凤眼莲( 水葫芦) 一旦入侵成功,常形成 漂浮植毡层,改变 水生生境,对生物群落 的物种组成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 到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凤眼莲大面积覆盖水面常使鱼类和底栖 动物生境破坏, 从而减少这类生物生存 的概率,水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也受到 明 显影响
化学防治 水葫芦的化学治理具
有效果迅速的特点。 有些除草剂对水葫芦 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 制效果。
水葫芦防治
所以一般都采用综合治理 因为单独应用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难以达到安
全、持续、快速 的防治效果,所以应发挥生物、 化学和机械防治的各自优 势 ,建 立 以 污 水 治 理 为 长 期 目 标 ,生 物 防 治 为 主 要 方 法 、 化 学 防治为补充、人工机械打捞为预备的水 葫芦综合治理方案。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和检疫等措施,防止外来生物进入 一个国家或地区。 外来生物一旦进入了 一 个 新 的 国 家 或 地 区 ,就 要 趁 早 发 现 ,并 迅 速 采 取 行 动 ,努 力灭除它。 如果无法灭除,那么就应该采用各种防治措施将 它控制在一个预定的可接受 的阈值之下。
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危害经 济发展、 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外来入侵物种一旦有合适的生态环境就可 以定 居、扩散、大量繁殖并成为侵害物种, 将 严重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摧毁生态系 统,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造成 农林产品产量下 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 引起严重的 经 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甚至导致环境污染, 危害人 畜健康, 威胁人类安全。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含义 生物入侵的方式 生物入侵的危害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
因此,那些外来物种在其原产地通常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而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绝灭和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2生物入侵的途径(1)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2)无意入侵指在引种时, 随引入物种的植株、种子、繁殖材料、附带土壤、运输工具等一起被带入,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目前我国外来有害生物种类大部分是通过无意引入的方式入侵。
如我国公布的22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松突圆蚧、蔗扁蛾、红棕象甲、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等6种有害生物入侵方式均为引种时的无意引入。
(3)有意入侵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在我国目前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有意引入的结果。
如原产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后, 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 在生长地与其他植物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导致其他植物成片死亡, 仅在上海就导致30多种乡土植物物种的消亡,宛如一场生物浩劫。
3分类(1)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共20张)

人工防治落叶松球蚜 精品文档
机械防除
特点
对环境安全,短时间 内可迅速杀灭一定范 围内的外来植物
其他途径 通过物理学的各种途 径防治也可控制外来 有害生物 如用火烧控制有害植 物,黑光灯诱捕有害 昆虫等等
精品文档
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以鸟治虫、 以菌治虫
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
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精品文档
14
精品文档
15
二、生物入侵的过程、类型及特点
生物入侵的过程
精品文档
生物入侵的类型
根据入侵种 对的不同, 生物入侵可 以分为植物 入侵、动物 入侵和微生 物、病毒入 侵。
精品文档
生物入侵的特点
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精品文档
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 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 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字
把外未入侵种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 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公 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精品文档
寄语: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 是一个起点。
谢谢您的聆听,请您指正
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 本地的物种都叫作外来物种。
精品文档
4
2、合作交流:
生
物
入
侵 实
绿色的魔鬼
例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原产巴西。现广布于中国长
江、黄河流域及华南各省。 危害: 常由于过度
繁殖,阻塞水道,影响交通。影响航运和排泄,
成为农业、水利、环保的头号敌人。限制了水体
的流动,使水体中的溶氧量减少,抑制了浮游生
物的生长,破坏了河涌精生品文态档 环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生物入侵机制研究完成时间2016年6月11日课程名称现代生态学原理专业自然地理学年级2015级生物入侵机制研究摘要: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日益加剧,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生物入侵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林业生产。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生物入侵的过程、途径、机制、危害等方面对生物入侵进行论述,并以薇甘菊为例,具体介绍了薇甘菊在我国的入侵情况及主要治理措施。
关键字:生物入侵、机制、薇甘菊自“动物生态学之父”Charles Elton的The Ecology of Invasion by Animals and Plants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对外来种入侵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一方面,受人类干扰后的多数生态系统的抗入侵能力弱,大量现有入侵种扩散和暴发趋势严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得众多新的外来种传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新的生物入侵风险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威胁。
1.生物入侵的过程外来种入侵可分为几个阶段:引入、逃逸、种群建立和危害,相邻两个阶段间的成功率约为10%。
但是,一些有目的引入的群体如引种作物等,其成功率要高得多。
此外受干扰明显的地区两阶段间的成功率也高于10%。
一些疾病与昆虫方面的研究表明,某些生物入侵的最初阶段可能经历了一个难以检测的时期,此时入侵种群数量稀少且分布分散,一般手段根本无法对其检测。
以后是一段较长的潜伏期。
潜伏期过后,当入侵种群被发现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甚至十分巩固了。
当入侵种群分布面积达到一个域值后,就可能发生爆炸性的扩展。
扩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种群的扩大向周围空间扩散,这一方式是短程的,可能是“流”式的传播,即从一个点沿某些特定的通道传到另一个点,而没有一个明显的扩张面;第二种方式是借助某些载体传播,距离较长,且可以是跳跃式的,主要是通过动物或人的活动等途径携带外来种扩展。
2.我国生物入侵的途径2.1自然传入外来入侵种通过栖息地扩张、风力、水流等自然力传播,鸟类等动物还可远距离传播杂草的种子。
例如紫茎泽兰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稻水象甲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薇甘菊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
2.2人为的引进物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发展经济,从国外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是必要的,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
使滇池变成臭水塘的水葫芦是作为饲料和观赏植物及防治重金属污染植物引入我国。
为保护沿海滩涂,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大米草。
目前,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盖面积越来越大,使局面难于控制;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争夺生长空间,使大片红树林死亡。
它还破坏了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起赤潮,使大量的沿海生物因此而窒息死亡。
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2.3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多种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1)进出口贸易。
我国检疫部门每年在进出口贸易产品的木质包装和铺垫材料中都能截获大量的有害物种。
2)入境旅游。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旅游者越来越多,也加速了外来物种的入侵。
3)随交通工具带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增多,船舶、火车等都可能成为一些外来物种的迁移工具。
4)动植物引种中带入。
在动植物引种过程中,有些入侵植物是混杂在作物种子或其他货物中偶然引入的。
3.生物入侵的机制3.1外来种的生物学特性3.1.1外来种的生态幅一般认为,成功的外来种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幅度较广,对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如耐荫、耐贫瘠土壤、耐污染等。
这些特性使外来种在一些环境中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或能占据土著种不能利用的生态位,从而成功入侵。
3.1.2侵入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播和扩散力强许多入侵种具备强大的竞争能力、入侵种一般都具有繁殖率高、扩展蔓延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己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极大地扩大自己的种群,使之很快挤入生态系统,占据重要生态位,扰乱生态系统原有的食物链条和系统内的物流、能流秩序。
3.2外来种与本地种之间的相互作用3.2.1缺乏天敌的控制由于长期地理隔离,世界各地均有原产的生物种类在原产地的天敌与原产生物长期协同进化,并相互制约某种生物数量的剧烈变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侵入种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区,长期共存的天敌因素大幅度减少,而新的侵入地区往往没有合适的天敌种类,其作用程度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适应。
在失去自然天敌调控的情况下,生物控制机制丧失,导致外来种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最终暴发成灾;而种群数量的骤增又加速了入侵种的入侵速度。
3.2.2外来种与本地种的竞争研究发现,成功的外来种在新栖息地的环境条件下竞争能力往往强于处于相似生态位的土著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种可以通过排挤土著种而获得成功。
3.3外来种的协同入侵很多生物入侵过程中存在着外来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即通过几种外来种的相互配合而入侵。
例如一个外来种携带着病原体或寄生虫侵入新栖息地,结果疾病在对病原体或寄生虫更为敏感的相似土著种中流行。
入侵种因失去竞争对手而得到扩展,这样该外来种与它的病原体或寄生虫都发生了成功的入侵。
4.生物入侵的实例—薇甘菊薇甘菊是世界十大重要的害草之一,为菊科假泽兰属植物,原产南美、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
主要生长于林缘、溪流、河流岸边,及受干扰破坏的路边,尤其喜好低洼潮湿的空旷地,在海拔2000~3000m的陡坡上也发现其踪影。
这种植物因其生命力强和匍匐生长的特性而著称,是多分枝、攀援类的草质藤本,因其营养生长非常迅速,故极易危害稀疏林地、果园、荔枝林和竹林,严重地区可造成成片果树死亡的现象。
4.1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4.1.1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薇甘菊生长极其迅速,虽然其幼苗初期生长缓慢,30d内苗高仅1.1 cm,但随苗龄增长而显著加快,在光照、水分充足的条件下,薇甘菊的茎尖,夏季一天可伸长20cm,一个节每年可萌生155个节,从一个茎节上长出的枝条在一年内总长度达1007m。
薇甘菊喜光、喜湿,在适宜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和扩散,攀缘、缠绕于其它植物之上并形成厚覆盖层,导致其下的植物因缺乏光照及受到重压而生长不良后死亡。
4.1.2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的新个体薇甘菊的茎匍匐或攀援生长,分枝多,节和节间都有很强的长出不定根的能力,因此匍匐于地的残株或清理时遗落于地的断枝极易长出不定根和新枝成为独立的个体,且此营养繁殖体较由种子形成的苗生长得快。
4.1.3种子量巨大且极易扩散薇甘菊种子数量巨大,重量轻,千粒重仅为0.08929g;萌发率高,在适宜的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为 83.3%—95.3%;种子具冠毛,极易随风传播,也易随现代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4.1.4喜入侵次生植被在热带南亚热带适于薇甘菊生长的区域,其原生植被皆为森林,野外调查发现薇甘菊只入侵原植被受到较严重破坏的地段,并不侵入原生林和郁闭度高的次生林。
常见薇甘菊从林缘、林窗开始蔓延,危害小乔木和灌木,其为害在潮湿生境尤其严重。
广东深圳内伶仃岛全岛植被为次生植被,薇甘菊在2000年已大量分布于海拔6—340 m范围内;在珠江三角洲,薇甘菊常见大量生长于洼地、水沟边、路旁、农田、菜地和弃耕地;也常成片生长于海岸滩涂、红树林林缘滩地、公园、苗圃等地;在台湾中、南、东部,海拔1000 m以下的平地、农田、果园、山坡地及人造林地,薇甘菊蔓延致被覆盖植物死亡。
可见,原生植被破坏是薇甘菊得以入侵为害的首要条件。
4.2薇甘菊的传播和分布薇甘菊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海南岛、香港地区及珠江中的内伶仃岛,现已在珠江三角洲广泛扩散,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相关项目进行研究时,曾在广东沿海地区进行考察,发现薇甘菊已在惠州、深圳,珠海,香港,中山,顺德,阳江,新会、湛江等地分布,并确定全省已蔓延达35个县市,其中临近香港的深圳、东莞等地最为严重。
调查发现,薇甘菊的分布以香港、深圳、东莞为中心,东部向潮汕方向,北部向增城及花都方向,西部向肇庆及湛江方向。
薇甘菊的分布趋势是:数量由多至少,频度由高到低,覆盖厚度由厚至薄,由连续分布到间断分布再至偶然分布,所见的薇甘菊分布面积也逐渐减少,几万或几千平方米、几平方米甚至单丛,表现明显的进一步扩散趋势,且扩散的速度明显加快。
4.3薇甘菊的危害过程薇甘菊的危害过程主要为:入侵定居---与其它植物竞争逐渐占优---攀援其它植物---覆盖其它乔、灌木---部分乔、灌木死亡后出现“小丘”---乔灌木死亡后出现薇甘菊与其它藤本及禾草类共生---草地及藤本群落面积逐渐扩大。
4.4薇甘菊入侵的危害4.4.1对当地土著种的影响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的生长地,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使猕猴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
2)分泌释放化学有毒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
薇甘菊会分泌具有“他感”作用的物质,通过根系渗入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在几年间就能让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缩甚至死亡,所以素有“植物杀手”的名声。
4.4.2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使依赖于当地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薇甘菊成功入侵后,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难以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形成生物污染。
3)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第二重要因素则是生物入侵。
薇甘菊生存和繁殖能力强,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形成优势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
4.5薇甘菊的防治4.5.1薇甘菊的物理清除利用人工清除的方法在深圳地区对薇甘菊的进行清理,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可使薇甘菊的覆盖度明显减少,但在3~6月内,防除地的薇甘菊又很快恢复,因此,必须反复不断加以清除。
4.5.2薇甘菊的化学清除化学除草是指用化学除草剂杀灭或控制薇甘菊。
化学除草使用方便,见效快,是薇甘菊规模化除治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在我国受害区域广泛应用,深圳地区已大面积使用此法近10年。
4.5.3薇甘菊的生态防治菟丝子是旋花科寄生植物,为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无根,茎缠绕,纤细,黄色或红色,借助吸器固着寄生,无叶,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