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
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外来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是指在被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未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种群结构,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较高的生存空间占据持久力的物种,它们在引入地区可能导致经济的、环境的危害,或对人类健康有害<Wagge and Reaser,2001;高贤明和庄平,2004)。
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因素<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2000)。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愈加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
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1.引言外来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被引入了其原生地外的地区,并且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现象。
这种入侵现象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威胁,还对农业、林业、渔业和公共卫生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经济和环境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的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有效防范和应对这一问题。
2.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分类及特征根据调查研究,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可以分为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两大类。
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入侵植物物种,如紫茉莉、水蓑衣、澳洲落叶松等,以及一些入侵动物物种,如杜父鱼、黑松鸡等。
这些物种具有快速繁殖和适应能力强,能够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占据并扩张生存空间。
同时,它们还常常通过损害本土物种的竞争能力或病毒传播等方式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影响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们对本土物种的生态位造成了威胁,存在竞争和摧毁的可能。
其次,入侵物种带来的病毒、寄生虫等疾病会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此外,外来生物入侵还会对农林牧渔等经济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以农业为例,入侵植物物种会抢夺本土作物的生长空间,降低本土农作物产量。
4.防控与应对策略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外来生物入侵,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边境检疫,阻隔入侵物种的传入。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早发现和评估潜在入侵物种的风险。
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入侵物种的认知水平,并开展相关的生态修复和控制工作。
5.结论外来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生态系统和经济产业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其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的应对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及防治研究
外来 生物入侵 这一名词 源 于生物安 全管 理 . 相 关 概 念 包 括 外来 生 物 、 来 人 侵 生 物 、 外 外来 有 害 生 物 和 检 疫性 有 害生 物 。外 来 生 物 是 指 相 对 于 特
关 于 入 侵 动物 , 目前 国 内 尚 没有 系统 报 道 。据
不 完全 统 计 , 引起 较 大 经 济 损 失 的入 侵 有 害 昆虫 、
植 物病害 、 体动物 、 乳动物 等大 约 8 软 哺 0种 以 上 ( 脂 红 , 0 0 。主 要 有 美 国 白蛾 、松 突 圆蚧 、 沈 20 ) 湿
定 的生 态 系 统 与栖 息 环 境 来 说 的任 何 非 本 地 的 生
有 1 5种 ( 张胜 等 , 0 0 。据 资 料 表 明, 些 入 侵 植 20 ) 这
物 , 理 论 上 说 , 对 特 定 生 态 系 统 的 作 用 都 具 有 从 其 动 态 的 正 负 效应 。外 来 生物 入 侵 是 指 生 物从 其 原
地 生 物 多样 性 调 查 发 现 ,在 2 10多 种 已 经或 曾 3 经 在 香 港 野 外 地 区生 长 的微 管 束 植 物 中 ,最 少有 10种 外 来 物 种 ,另 外 还 有 5 8 0种 虽 然 未 确 定 源 地 但 明显 不 是 香 港 原 生 的植 物 物 种 ,外 来 植 物 比例 占到 1 . 08%( 脂 红 ,0 0) 沈 2 0 。而 在 上 海 , 义 的外 广 来 植 物 则 占 到 本 地 植 物 区 系 的 5 .% ( 博 等 , 74 李 2 0 ) 调 查 发 现 , 国外 来 杂 草 有 1 8种 , 属 0 1。 我 0 隶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植物入侵是全球环境领域的一大挑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也面临着外来入侵植物的严重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在中国境内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有大约500种外来植物在本土生长并且蔓延。
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来自不同地区,如亚洲、欧洲和美洲等。
一些外来入侵植物已经广泛分布,并且快速扩张,对当地的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水葫芦、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入侵了许多湖泊和河流,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而秋茄、三角杏等陆生植物则入侵了农田和林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中国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
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及时发现和控制入侵物种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2. 研究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外来植物入侵研究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有一些研究在进行,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于入侵机制、入侵规律、入侵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此外,有关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缺乏全面的管理措施:当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全面和有效。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开展了一些防治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
另外,外来植物种群的控制和治理工作中也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是避免和防止植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关键领域的监测,采用新技术手段,建立预警网络等,可以提高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掌握和应对能力。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 生态学,青岛266003)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 283<2006 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
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外来入侵物种 <alien invasive species )是指在被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未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种群结构,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较高的生存空间占据持久力的物种,它们在引入地区可能导致经济的、环境的危害,或对人类健康有害 <Wagge and Reaser,2001 ;高贤明和庄平,2004)。
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因素 <Species SurvivalCommission,2000 )。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愈加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 种,外来昆虫 32 种,外来微生物 23 种<柏成寿,2004)。
1 外来入侵物种概述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自 20 实际 801 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
2003 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 59 万批,解惑有害生物 48139 批1900 多种。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㊀2022,48(4):2138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收稿日期:㊀20220505㊀㊀㊀修订日期:㊀20220517基金项目: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 A F Y B B 2021Z G 001)∗通信作者E Gm a i l :L u qu a n @c a f .a c .c n 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吕㊀全∗,㊀张苏芳,㊀林若竹,㊀王慧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北京㊀100091)摘要㊀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森林也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和巨大胁迫.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入侵生物新发㊁突发㊁暴发形势严峻.本文针对包括病原物㊁害虫和有害植物在内的已入侵和有潜在入侵风险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综述了其相关发生危害现状,以及成灾机理㊁监测预警和可持续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对入侵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关键词㊀外来林业有害生物;㊀入侵生物学;㊀成灾机制;㊀可持续防控中图分类号:㊀S 4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D O I :㊀10.16688/j.z w b h .2022262O c c u r r e n c e s t a t u s o fm a i n f o r e s t r y i n v a s i v e s pe c i e s i nC h i n aa n d t h e i r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L ÜQ u a n ∗,㊀Z H A N GS u f a n g,㊀L I N R u o z h u ,㊀WA N G H u i m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P r o t e c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E c o l o g ya n dN a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B e i j i n g ㊀10009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㊀T h r o u g h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p r o m o t i o no f l a r g e Gs c a l e l a n d g r e e n i n g ac t i o n s s i n c e 2012,C h i n ah a s b e c o m e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t h t h e l a r g e s t g r o w t h i n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i n t h ew o r ld .A t t he s a m e t i m e ,C h i n a sf o r e s t s a r e s u f f e r i n gf r o ms e r i o u s h a r ma n dg r e a t s t r e s s f r o ma l i e n p e s t s .Th ei n v a s i o no f a l i e nf o r e s t r ype s t s i n t oC h i n a sf o r e s t sh a s a c c e l e r a t e d ,t h e r e a f t e rh a r m h a s i n c r e a s e d ,a n ds o m es p e c i e sh a v es h o w ne x p l o s i v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e pi d e m i c s s i n c e t h e 21s tc e n t u r y .T h i s p a p e rr e v i e w s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i n v a s i v e p a t h o ge n s ,i n s e c t sa n dh a r mf u l p l a n t s i n c l u d e d i na n dn o t y e t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l i s t o f t h e S t a t e 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sw e l l a s t h e m a j o r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i nn e igh b o ri n g 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u n t r i e sw i t hah i ghr i s k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l a t e s t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o f t h e i re p i d e m i c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an ds u s t a i n a b l ec o n t r o la r es o r t e do u ta n dt h ec u r r e n ta n d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s o f 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 p e s t s a r e j u d g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v a s i o n b i o l o g y an d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r e v i e wa i m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i n v a s i v e f o r e s t r yp e s t s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b u i l d u p o f n a t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K e y w o r d s ㊀a l i e n f o r e s t r yp e s t ;㊀i n v a s i o nb i o l o g y ;㊀m e c h a n i s mo f e pi d e m i c f o r m a t i o n ;㊀s u s t a i n a b l e c o n t r o l ㊀㊀森林的健康是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㊁极端环境条件频现㊁森林结构单一㊁人类贸易活动兴盛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范围内森林正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1].据统计,美国41%的森林生物量和2/3的森林面积经受着最具危险性的15种入侵病虫害的威胁[23].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就对中国森林的入侵加速㊁危害加重,林业资源面临着来自入侵生物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呈现暴发式扩散,新的种类不断入侵和定殖.自2000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新发现1种对林业资源构成威胁的入侵害虫.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中国年均发生面积约280多万h m 2,年均造成损失700多亿元[4],约占林业有害生物全部损失的64%.以入侵种松材线虫B u r s a ph e Gl e n c h u s x y l o ph i l u s 造成的松材线虫病为代表的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已成为中国生态之患㊁行业之痛.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包2022括了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和190种危险性有害生物[5].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在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45种,包括2006年以前发现的32种和2006年以后发现的13种(表1).在2013年发布的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里,除杨干象C r y p t o r r h y n c h u s l a p a t h i L.和青杨脊虎天牛X yGl o t r e c h u s r u s t i c u s L.外,其余12种作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被列入了国家林草局2019年公告.根据2019年公布的普查结果,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林业有害生物有58种,这些有害生物被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6].在45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中,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4种:松材线虫㊁美国白蛾H y p h a n t r i ac u n e a㊁松突圆蚧H e m i b e r l e s i a p i t y s o p h i l a和紫茎泽兰A g e r a t i n a a d e n o p h o r a.其中,松材线虫为仅有的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和松突圆蚧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紫茎泽兰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除水葫芦E i c h h o r n i a c r a s s i p e s未被归入4类有害生物的任何一级外,其余40种分别划分为二级㊁三级和四级不等(表1).表1㊀中国大陆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名单1)2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续表㊀1∗属于国家林草局颁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落叶松新壳梭孢㊁紫茎泽兰和飞机草按最新修订的学名.∗b e l o n g s t o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q u a r a n t i n e p e s t s i s s u e d b y t h e S t a t e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n a m e s o f N.l a rGi c i n u m,A.a d e n o p h o r a a n d C.o d o r a t a a r e u s e dh e r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a t e s t n o m e n c l a t u r eu p d a t e s.㊀㊀ 南害北移 的松材线虫病和 北害南移 的美国白蛾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内扩散态势严峻;近年来在中国新发现的境外检疫对象以及还未被认定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多种在境外严重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对中国森林安全构成的威胁必须高度重视;东亚㊁东南亚周边区域和欧美等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巨大,防控压力不断加剧.本文将着重围绕上述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国内外发生和危害现状,以及成灾㊁监测㊁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趋势进行综述,梳理中国林业入侵生物的防控和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危害提出预警,在对入侵生物基础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期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㊁生物安全提供借鉴.1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病原物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病原物有5种,其中1种为一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3种为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表1).1.1㊀松材线虫松材线虫是国际㊁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与寄主松树㊁媒介昆虫㊁伴生细菌和树栖真菌及自然非生物环境因素互作形成复杂的病害系统.被松材线虫为害的植株由于维管束堵塞失去水分输导功能而迅速枯死.松材线虫1982年首次发现入侵中国[7,39],40年来累计造成6亿多株松树枯死,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更是难以计数.近年来更是每年致死松树约2000万株,对中国森林资源㊁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2020年底国家林草局秋季普查结果统计,中国大陆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已达181万h m2.当前,病害已蔓延至大陆19个省市自治区的731个县级行政区[40].黄山㊁泰山㊁庐山㊁张家界㊁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等重点生态区相继染疫,迎客松㊁凤凰松等古松名木及生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世界上,松材线虫病目前在9个国家有报道发生[41],但主要发生在日本㊁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42].在自然条件下,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媒介昆虫至少有8种[43],寄主至少有17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重要生态区域造林栽培的主要树种[4445].基于松材线虫㊁媒介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生态地理分布的适生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绝大部分松林都是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46].在松材线虫后基因组时代[47],病害形成机理和扩散蔓延规律越来越被深入揭示.研究者已经阐明了激发基因㊁模拟基因和解毒基因等多基因协同的松材线虫致病机理[48],媒介昆虫诱导松材线虫转型发育机制[49],C O2驱动松材线虫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 o n o c h a m u s a l t e r n a t u s气孔溢出的机制[50],进一步明确了病害发生和传播扩散过程[51].病害的发生除了受病原㊁媒介昆虫和寄主植物互作的直接影响外,松材线虫体内原核微生物和栖息于树体内的真核微生物也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254].2021年是国家林草局实施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尽管疫情仍然保持着扩散蔓延和严重危害的局面,但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扩散蔓延速度明显下降.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巨大力量进行积极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322022都有新撤销疫区,部分疫区病㊁死树控制在1000株以下.2021年,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㊁死树数量比2020年减少9.27万h m2和539万株,同比下降5.12%和27.69%[55].国家林草局也多次修订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1版),对疫情监测㊁普查和防控的各个环节做了明确规定和科学指导.相关领域新的科研成果也在不断助力疫情的有效控制.检测作为病害防控的首要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松材线虫病在日本发生100多年和在中国危害40年的历史看,松材线虫病在某个地区的首次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大面积危害.2020年7月国家林草局刘东生副局长在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 近3年50%的松材线虫病发病疫区首次发现时已超过1000亩 .防治时机丧失殆尽是造成目前防控局面被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松材线虫病的检测技术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从形态学㊁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个方面已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针对病原松材线虫的检测体系[5658],但对病害的早期诊断技术仍在进一步攻坚中.生物防治一直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的重点,将人工培养繁殖的媒介昆虫和病原的天敌或者拮抗微生物释放到林间,通过生物体自然繁殖保持其野外种群数量可实现对病害病原和媒介昆虫的长期可持续绿色治理.已证明芽胞杆菌等多种微生物资源对松材线虫具有很好的抑杀作用,而且一些种类对松墨天牛幼虫也有明显毒杀作用,并能增加寄主抗性.利用这些生防资源开发降低林间松材线虫和媒介昆虫种群密度㊁抑制媒介昆虫传播效率的多效微生物制剂,实现 有虫不成灾 .将从松材线虫原产地美国的虫株体表分离获得的菌株释放到林间,结果表明对松材线虫病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59].近年来,一种长喙壳类真菌(o p h i o s t o m a t o i df u n g i)由于在离体条件下具备良好的寄生松材线虫的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将虫生伊氏菌E s t e y a v e rGm i c o l a预接种于树体,可以对胸径10~17c m的20~25年生的赤松实现长达6年的良好保护作用,可显著提高感病寄主的存活率[60],显示出作为预防性措施进行大面积推广的良好前景.近来在松材线虫病原产地北美发现伊氏菌属的一个新种E s t e y af l o r i d a n u m同样具备寄生和杀死松材线虫㊁保护寄主的功效,值得关注[61].松材线虫病发生后防控难度很大.培育抗性乡土品种是实现病害根本控制的策略.在对病害表现出高抗性的马尾松P i n u s m a s s o n i a n a中发现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P m G P P S1)为萜类合成提供前体,能够促进松脂积累,以应对松材线虫的胁迫.该基因也显著提高甲羟戊酸途径(MV A)和甲基GDG赤藓醇G4G磷酸途径(M E P)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赤霉素(G A s)的生物合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62].欧洲的松属树种中有多个种类表现出高度抗病甚至免疫(加纳利松P i n u s c a n a r i e n s i s㊁地中海松P.h a l e p e n s i s㊁火炬松P.t a e d a㊁意大利五针松P.p i n e a),而有的树种则表现出高度感病(欧洲赤松P.s y l v e s t r i s)和易感(海岸松P.p i n a s t e r㊁辐射松P.r a d i a t a)[63].通过比较高抗和感病的海岸松对松材线虫胁迫的反应,发现γG氨基丁酸(γGa m i n o b uGt y r i c a c i d,G A B A)等初级代谢物的积累与抗性关系密切[64].这些进展都为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育种提供了直接基础.1.2㊀茶藨生柱锈菌引起五针松疱锈病的茶藨生柱锈菌C r o n a rGt i u mr i b i c o l a,是一类需在两种以上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长循环型锈菌.在中国大陆于1940年正式记载,1956年发现其在辽宁红松P.k o r a i e n s i s林大面积危害,20世纪70㊁80年代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流行,此后在新疆㊁西南也逐步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并对西南地区华山松P.a r m a n d i i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8,6566].由于疱锈病菌的东北和西南种群在形态学特征㊁寄主及转主寄主范围㊁D N A序列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病原被划分为两个专化型,即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茶藨子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r i b i c o l a,以茶藨子R i b e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华山松,和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马先蒿专化型C.r i b i c o l a f.s p.p e d i c u l a r i e s,以茶藨子和马先蒿P e d i c u l a r i s s p p.为转主寄主㊁危害红松[67].马先蒿专化型与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种类属同一个种,而茶藨子专化型则可能是与二针㊁三针松干锈病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f l a c c i d u m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一个独立种[68].茶藨生柱锈菌在北美也被认定是外来入侵病原菌,属于15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病虫害之一[2],可能起源于亚洲,经欧洲传入北美[6970].4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该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化学药剂涂抹干锈溃疡斑㊁修剪和疏伐病枝病树㊁除草剂铲除中间寄主等营林措施,利用锈孢子重寄生菌的生物防治,以及抗病育种等[8].由于五针松在中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广泛的自然分布区域,中国被认为是发掘五针松潜在抗性资源的重要遗传多样性中心[71].五针松疱锈病抗性筛选㊁育种以及持久抗病性的利用也是北美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手段[72].北美经过几十年的抗性筛选和育种研究,发现多种五针松对疱锈病具有明确的主效基因抗性(m a j o r g e n e r e s i s t a n c e,MG R)和数量抗性(q u a n t i t a t i v e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Q D R),这些抗性资源也被应用到了五针松育种和人工造林当中[7374],糖松P i n u s l a m b e rGt i a n a㊁西部白松P.m o n t i c o l a㊁西南白松P.s t r o b iGf o r m i s和柔枝松P.f l e x i l i s4种五针松中的4个主效基因抗性的位点得到了鉴定[75].对于多年生树木,抗病育种除了筛选和利用抗性遗传资源外,抗病性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野外长期试验结果表明,疱锈病病原菌能够快速适应进化出针对主效基因抗性的毒力,而数量抗性则表现出良好的持久抗病性,更利于人工造林中使用和推广[72].1.3㊀其他入侵病原物另外3种入侵病原物落叶松枯梢病菌㊁松针褐斑病菌和杨树花叶病毒都属三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在中国发生面积和造成的危害及损失相对较轻.落叶松枯梢病主要危害落叶松中幼林.1938年在日本北海道首次发现,目前该病在朝鲜㊁韩国㊁俄罗斯远东等东亚地区报道发生.中国于1973年在吉林省首次报道落叶松枯梢病[10],之后在北方落叶松林几度严重发生,目前已扩散至内蒙古㊁辽宁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山东㊁陕西,甘肃等省区的多个县市,几乎危害中国所有落叶松种系,落叶松罹病严重时直接死亡.据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落叶松人工林受害面积达50多万h m2,仅辽宁省每年因该病损失木材近15万m3,给林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76].该病原菌也被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7779].落叶松枯梢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1950年作为新种P h y s a l o s p o r a l a r i c i n a发表以来,经过了多次重组,期间1987年根据子囊排生和假侧丝等特征将其重组为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a r i c i n a[80],基本确立了其分类地位.直到最近,随着座囊菌纲D o t h i d e o m y c e t e s葡萄座腔菌目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e s㊁尤其葡萄座腔菌科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c e a e现代分类体系的建立,该菌被重组为N e o f u s i c o c c u m l a r i c i n u m[81].枯梢病的发生与立地条件㊁气象因素㊁林龄㊁林分郁闭度㊁林分结构和树种等有关系,因此病害的防治以加强森林抚育㊁提高落叶松生长势为主要途径[82].也发现对落叶松枯梢病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多种真菌种类,通过林间喷洒可以产生明显的防治效果[76].国内乡土树种华北落叶松㊁长白落叶松㊁兴安落叶松相对感病,而日本落叶松相对抗病,研究认为这与树种的不同物候期有密切关系[83].由松针座盘孢菌L e c a n o s t i c t a a c i c o l a引起的松针褐斑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可危害53种松树(包括亚种和杂交种)[84].该病原于1876年首次在美国被发现并描述.全球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起源于中美洲,然后传入北美㊁继而传入欧洲[8586].包括中国㊁日本的东亚种群可能起源于美国南部[87],但还不能完全确定[85].近年来病害在欧洲和北美有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84,8889].该病害在中国主要危害湿地松P i n u s e l l i o t t i i,严重影响了湿地松的推广应用.抗病品种选育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减轻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9,90].杨树花叶病毒p o p l a rm o s a i c v i r u s(P o p M V)属于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 a r l a v i r u s,其引起的杨树花叶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病害主要危害杨树树苗和幼树叶部,还能危害多种草本植物.中国于1979年在北京首次发现[11,91],国外只有巴西将该病毒列入了检疫对象[92].目前尚未发现有昆虫媒介携带传播该病毒.病害防治以苗木检疫和清除侵染源为主[93].2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害虫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森林害虫有34种,其中13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6种为三级,15种为四级(表1).2.1㊀美国白蛾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害虫[94],原产北美洲,二战期间入侵欧洲和亚洲多国.1979年,美国白蛾在中国辽宁省丹东市被首次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全国52202213个省市自治区的611个县级行政区[95],对多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并且有继续扩散的趋势.美国白蛾的快速扩散主要源于其食性广㊁繁殖力强㊁适应性强等生理特性.美国白蛾可以取食包括阔叶乔木㊁灌木㊁花卉㊁农作物㊁杂草㊁甚至针叶树在内的几乎所有绿色植物,是昆虫纲中食性最杂的种类之一,且取食量较大,因此危害十分严重[96].每头雌蛾产卵量达上千粒,且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97].美国白蛾具有极强的适应可塑性,耐低温[98]㊁高温(40ħ)和饥饿[99100],随入侵地区的不同能对环境快速适应[101].近年来基于全基因组解析的入侵生物特征分析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美国白蛾全基因组解析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102103],虽然解析结果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基因组大小在500多M b,基因数量为15000余个.多食性特征在基因组上有明确体现.首先,中国入侵种群的基因非同义位点编码区相较于其他区域杂合性比例更高,富集分析表明多态性最为显著的基因富集通路几乎全部与糖代谢相关,有助于提高美国白蛾在入侵过程中对新寄主糖类营养适应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其次,味觉受体基因家族在美国白蛾基因组上显著扩张,达到147个,其中苦味受体扩张最为明显,推测苦味受体的扩张有助于美国白蛾快速适应大量的新寄主.此外,对幼虫初期结网危害的特性分析发现,美国白蛾低丝腺相关基因具有特殊的表达格局.目前整体上中国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在利用天敌昆虫㊁昆虫病毒的生物防治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包括天敌昆虫白蛾周氏啮小蜂C h o u i o i a c u n e a[104105]㊁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 y p h a n t r i a c u n e a N u c l e o p o l y h eGd r o v i r u s(H c N P V)[106],以及实践中证明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107108]或者植物源抗虫物质[109110]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白蛾分布范围仍然不断扩大,在不断控制的情况下仍然不时有严重暴发的情形[111].因此,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和成灾机制相关研究仍需不断深入,为新型防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基因组的解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型分子防控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基于R N A i和遗传调控的防控技术在美国白蛾研究中获得了初步进展.R N A i在美国白蛾中主要用于基因功能研究[112113],并获得了干扰效果较好的靶标基因[114].细菌表达d s R N A菌株的构建也为防治提供了新思路[115].遗传防控方面,基于p i g g y B a c转座子和C R I S P R/C a s9的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功应用于美国白蛾[116117],并对该害虫的重要发育基因及性别确定相关基因d o u b l e s e x(H c d s x)展开了功能研究,构建的可遗传不育突变体发生了不完全性反转现象,导致突变体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配等生殖相关行为,展现出对美国白蛾遗传防控的潜在前景.2.2㊀红脂大小蠹红脂大小蠹D e n d r o c t o n u s v a l e n s又名强大小蠹,在原产地北美洲作为一种次期性害虫,通常并不造成主要危害[118].1999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暴发成灾,成为蛀干㊁蛀根的毁灭性害虫.并迅速蔓延扩散至河北㊁河南㊁陕西㊁辽宁㊁内蒙古及北京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19121],导致1000余万株健康油松P i n u s t a b u l i f o r m i s死亡.伴生微生物在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伴生真菌和共生细菌[119,122].研究人员对红脂大小蠹各个时期的优势菌群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比较了中美红脂大小蠹不同种群伴生真菌的差异[123].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是长喙壳类真菌[124],其中L e p t o g r a p h i u m p r o c e r u m为优势菌[125].而在原发生地美国,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主要为L.t e r e b r a n t i s㊁L.p r o c e r u m和L.w i n gGf i e l d i i等几种[124].红脂大小蠹及其伴生微生物的系列入侵机制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假说,成为害虫入侵机制研究的经典范例.例如,红脂大小蠹成功入侵中国与其伴生菌L.p r o c e r u m降低寄主油松抗性并诱导寄主产生红脂大小蠹聚集化合物3Gc a r e n e有关;另一方面,红脂大小蠹通过携带L.p r o c e r u m并诱导寄主产生抑制其他伴生菌生长的化合物,协助L.p r o c e r u m的定殖.这其中包含了虫-菌-寄主互作网络,红脂大小蠹与L.p r o c e r u m的共生入侵关系展示了一种新的入侵模式 共生入侵[126].L.p r o c e r u m在中国形成了独特单倍型.这些中国独特单倍型相对于美国独特单倍型和中美共有单倍型,在中国寄主油松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还能够显著诱导寄主油松产生3Gc a r e n e来协助红脂大小蠹的入侵.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者提出了返入侵假说:在原产地次期性害虫 伴生菌,在新的入侵地发生变 6248卷第4期吕全等:中国主要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及其研究趋势异后,如再返回到原产地,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生物灾害[127].在上述基础上研发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防控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19],构建了 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 细菌 寄主油松 跨四界互作模型[128].红脂大小蠹与伴生菌的互利共生提高了其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但它们同时也存在资源竞争.红脂大小蠹 伴生菌间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碳水化合物,在多营养级间具有不同的分配模式.红脂大小蠹幼虫伴生细菌通过产生挥发物,使伴生真菌从优先消耗葡萄糖转化到优先消耗松醇,从而解除了伴生真菌因过度消耗树皮中的葡萄糖而对小蠹虫幼虫造成的营养拮抗.氨是调节这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关键挥发物[129].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和淀粉代谢通路基因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调节挥发物氨主要诱导了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L.p r o c e r u m的葡萄糖淀粉酶AM Y G基因调控的淀粉代谢通路,将韧皮中丰富的淀粉转化为营养价值更高的葡萄糖,补偿了真菌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缓解了伴生真菌和红脂大小蠹之间的营养竞争,维持了互惠入侵共生体的稳定,上述研究从营养分配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红脂大小蠹 伴生真菌入侵共生体系协同入侵的分子机制[130].2.3㊀其他入侵害虫除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外,危害比较严重的林业入侵害虫还包括苹果蠹蛾C y d i a p o m o n e l l a 等.苹果蠹蛾可为害多种果树,如苹果M a l u s p u mGi l a㊁海棠M.s p e c t a b i l i s等[131].该害虫20世纪50年底入侵新疆以来,沿河西走廊扩散至甘肃㊁宁夏㊁内蒙古等地区,对中国重要苹果产区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构成严重威胁[132].该害虫主要以性诱剂监测诱捕㊁防治为主[133].近期,关于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感受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鉴定了嗅觉相关基因,并对其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进行了体外研究[134].双钩异翅长蠹H e t e r o b o s t r y c h u s a e q u a l i s食性杂,为害中国南方多种生态林和经济林[131].该害虫有聚集为害的特性,早期不易发现[135],近期有研究人员分析了其隐蔽性和声学特征[136].红火蚁S o l e n o p s i s i n v i c t a原产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主要靠植物㊁土壤㊁货物包装及运输等传播.红火蚁虽然分布面积不大(第三次普查发生面积4258h m2),但是一旦进入新地区,扩散迅速,适应力强,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生活生产造成影响[137].松树蜂S i r e x n o c t i l i o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入侵中国后对樟子松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m o n g o lGi c a造成严重危害[35].松树蜂入侵过程中, 松树蜂 共生真菌 毒素 复合危害寄主.松树蜂破坏树干同时,可传播共生菌共同危害松树,产卵时还可向树干注射毒素,加速树木衰弱[138139].作为相对新入侵的害虫,除了其复合危害机制,该害虫快速鉴定[140]㊁入侵历史[141]㊁风险分析[142]工作也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明显进展.3㊀中国主要外来林业入侵植物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入侵植物约有68科224属402种[143],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记载的林业外来有害植物有29科93种[144].在国家林草局认定的45种主要林业入侵生物中,植物有6种,其中1种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1种为三级,3种为四级,1种没有定级(表1).3.1㊀微甘菊微甘菊M i k a n i am i c r a n t h a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㊁美洲㊁大洋洲,被列为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145].微甘菊入侵中国后已扩散到13个省区,给中国的农林生产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微甘菊繁殖能力强㊁扩散快,定殖后能迅速攀缘或缠绕于其他植物的顶部,形成厚的覆盖层,阻碍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还能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周边植物生长,对天然林㊁风景林㊁经济林等的灌木和小乔木造成严重危害.微甘菊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其生物学特性㊁分布区调查㊁适生区及危害为主.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研究热点已转变为监测预警以及生物和生态防治等[146].新技术和信息手段被用于微甘菊的识别㊁监测和预测.例如,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和高光谱数据,可以从高空对微甘菊的分布区域进行提取[147],对盛花期微甘菊的暴发点和暴发面积进行识别[148].利用成像光谱仪获取微甘菊花期不同阶段的光谱数据,根据光谱特征参数建立模型,可以从地面对微甘菊的繁殖期进行精准监测[149].以直升机多光谱数据(D OM)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L i D A R)72。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植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境中迅速扩展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的过程。
它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旨在揭示入侵机制、评估生态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入侵机制的研究植物入侵的机制涉及到入侵植物的种间竞争能力、适应性以及环境因素等。
研究表明,物种的生长速度、繁殖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其入侵能力的重要因素。
并且,入侵植物在新生境中与当地植物的相互作用也对入侵的成功与否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观察、实验室实验证实,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是影响其入侵过程的关键因素。
二、入侵植物的生态影响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入侵植物可能改变当地生境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破坏土壤结构和水质,影响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
其次,入侵植物可能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使当地植物的生长受限。
此外,入侵植物还可能改变当地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因此,深入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态影响,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防控策略的研究为了应对植物入侵的挑战,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有效的防控策略。
传统的物理防控手段包括手工清除和化学消除,但其效果有限且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生物防控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病原体和寄生植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入侵植物的增长,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激活当地植物的免疫机制、研发环境友好型的防控剂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入侵植物的影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在入侵机制、生态影响和防控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入侵植物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方法,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植物入侵的挑战,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7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张悦,许道艳,廖国祥,李诗菲(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116023)收稿日期:2023-05-20;修订日期:2023-12-11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 (201816);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22年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扩散风险及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保护区监测与评价研究通信作者:许道艳,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自然保护地监管摘要: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㊂文章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关键词: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监管中图分类号:X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37-08T h e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P r o b l e m s 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 o fM a r i n eA l i e nB i o l o g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 Z H A N G Y u e ,X U D a o y a n ,L I A O G u o x i a n g,L I S h i f e i (N a t i o n a l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Ce n t e r ,D a l i a n116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r ef e r s t o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t n o n -n a t i v e o rg a n i s m s (pl a n t s ,a n i m a l s a n d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c a u s eh a r m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h u m a nh e a l t ha n ds p e c i e sd i -v e r s i t y b y n a t u r a l o rm a n -m a d em e a n s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n o t o n l y c a u s e s e r i o u sd a m a ge 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a n d s p e c i e s ,b u t a l s o h a s a s e r i o u s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of a n i n d u s t r y a n d a r eg i o n .I n thi s p a p e r ,t h e i n v a s i v e a r e a s a n d i n v a s i v e s t a t u so f s o m e m a r i n e e x o t i c o r g a n i s m s (i n c l u d i n g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S a r a s i m i ,N i l e t i l a p i a ,K a r e n e l l a m i k a e i ,T a o l a v i r u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a n d t h em a i n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u g ge s t i o n s 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m a r i n e a l i e n i n v a s i o nw e r e p u tf o r w a r d .K e yw o r d s :T h e s e a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i n v a s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 0 引言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1]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3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2]㊂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㊁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我国是海洋大国,地跨5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日益加剧,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㊂过去的二三十年,我国饱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侵害,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的外来生物超过660种㊂我国的海洋外来生物也呈现入侵物种增多㊁入侵频率加快㊁蔓延范围扩大㊁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加重的态势㊂林更铭等[3]研究记录的我国141种海洋外来生物中演变为生物入侵的有23种,包括鱼类2种㊁软体动物3种㊁甲壳动物4种㊁浮游植物6种㊁滩涂植物1种㊁微生物1种㊁病毒6种㊂据新闻报道,有5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来势凶猛,包括潮滩植物(如互花米草)㊁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沙筛贝)㊁海洋脊椎动物(如尼罗罗非鱼)㊁海洋微藻类(如米氏凯伦藻)㊁海洋病原性微生物(如桃拉病毒)[4]㊂本文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1入侵现状1.1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温度适应范围广,分布维度跨度大,生态幅宽[5],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6]㊂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 U C N)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㊂互花米草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增殖两种途径,其最为重要的入侵机制之一是其极高的有性繁殖系数和快速的无性增殖㊂互花米草的种子产量高㊁活性强,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休眠机制,低温休眠,温度回升迅速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旦定居,会形成大量的种群斑块,并不断扩大成大面积连片种群,加之互花米草的种子在高㊁中潮带适应较长时间的水体漂浮,随潮水作用能够远距离传播,从而实现了大面积有效扩散和快速入侵[7]㊂互花米草通过种间竞争,威胁本土原生植物如盐地碱蓬㊁芦苇㊁海三棱藨草和红树林,致使大型底栖动物和鸟类栖息地面积萎缩㊁质量下降,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降低,形成 绿色沙漠 ,与此同时,还会导致潮间带水文连通受阻㊁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降低,形成 生物堤坝 ㊂我国是互花米草入侵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8],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分布面积约为6.8万h m2,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的盐沼湿地或泥质潮滩上,涉及广西㊁广东㊁福建㊁浙江㊁上海㊁江苏㊁山东㊁天津㊁河北9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入侵最为严重的为江苏和浙江,入侵面积分别约为2万h m2[9]和1.8万h m2[10],互花米草除治已迫在眉睫㊂目前,互花米草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㊁生物治理和综合治理㊂物理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来清除互花米草,如刈割㊁翻耕等;化学治理是指通过喷洒药剂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喷洒除草剂㊁杀菌剂等;生物治理是指通过生物替代或引入天敌来控制清除互花米草,如种植红树林进行生物替代,引入互花米草螟㊁互花米草蚜等控制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刈割+围堰水淹+生物替代㊁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等㊂不同地域的互花米草有效防治方法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生物替代和挖掘+碾埋+除草剂+生物替代这两种方法是相对比较通用㊁简单易行㊁成本较低㊁环保高效㊁治理效果显著的防治方法[11]㊂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㊁自然资源部㊁生态环境部㊁水利部㊁农业农村部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 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清除率达到90%以上㊂沿海各地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均制订了本区域的互花米草防治行动方案,如‘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浙江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 2025年)“‘莆田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实施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39方案“‘福鼎市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灌云县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 2025)等㊂此外,上海市还针对海洋自然保护地制订了互花米草治理方案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㊂针对互花米草治理存在技术零散㊁防控成本高㊁再次入侵及潜在污染风险大等技术问题,2023年1月,国家林草局启动 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 揭榜挂帅项目,意在揭示不同气候带互花米草扩散蔓延机理,攻克乡土植物替代㊁互花米草治理与动物栖息地营建耦合技术,筛选高效㊁安全的除草剂1~2种,构建集互花米草除治-乡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蓝碳增汇为一体的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㊂在互花米草的治理过程中,各地积极建立健全防治制度体系,加大互花米草监管力度,确保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㊂如福鼎市建立实时监测㊁长效监管机制㊁加强巡护管护㊁联防联控,阻断种子传播途径,清除除治盲区,确保 斩草除根 ,同时根据潮间带基质特点,科学合理确定互花米草清除后的滩涂修复与利用方式,确保 生态效益㊁社会效益㊁经济效益 全面持续提升[12]㊂天津市开展互花米草现状调查,制定治理路线图,逐一明确治理的具体图斑㊁范围㊁面积㊁治理模式和完成时限及相关责任人,建立跨部门协商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任务措施落细落地并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13]㊂浙江省舟山市加大互花米草生态监管力度,岱山县人大代表向县人民检察院反映,称当地某滩涂出现大片外来生物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㊂岱山县检察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查情况反映属实,随即召开听证会,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对辖区内的互花米草进行排查整治[14]㊂1.2沙筛贝沙筛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饰贝科,又名萨氏仿贻贝㊁黑条纹贻贝㊂沙筛贝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海域,也是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对盐度和溶解氧也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性,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力极强,能在封闭㊁半封闭海域㊁入海口大量繁殖[15]㊂沙筛贝较快的生长速度,会加速海水氧耗,有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群落衰退或死亡,从而造成该处海域严重的有机污染,同时,较强的繁殖力会掠夺食物和空间资源,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迅速形成单一的沙筛贝群落,严重降低该海域的生物多样性[16]㊂沙筛贝最早在我国台湾的牡蛎田中发现,1982年在我国香港 安家落户 ,1990年福建漳州马銮湾水产养殖基地出现了沙筛贝,并在1995年前后迅速扩散,目前沙筛贝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包括:福建㊁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香港和台湾等[17]㊂沙筛贝所到之处,几乎覆盖了所有一切能附着的表面(如,网箱㊁浮球㊁柱桩㊁缆绳等),并以足丝缠连成团,密度极高,每平方米约生长3万个,所在区域的土著种或养殖生物存活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部死亡,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的贝类养殖业造成巨大打击㊂关于沙筛贝的治理,我国尚无有效方法,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清除,并对可能携带沙筛贝的工具进行严格检查,防治沙筛贝被传入当地生态系统或养殖区域,从而阻止沙筛贝种群进一步扩散㊂沙筛贝的入侵机制㊁防控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治理和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㊁管理办法㊂1.3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属于脊索动物门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是原产于非洲的热带性鱼类,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㊂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能力强,对温度㊁低氧环境和盐度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淡水㊁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18]㊂尼罗罗非鱼入侵我国的主要途径是作为水产养殖良种而有意引种,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尼罗罗非鱼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其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尼罗罗非鱼迅速挤占生态位,在自然水域中形成优势种群,由于尼罗罗非鱼在低氧环境下仍可大量繁殖,造成其入侵水域氧含量下降,水体营养负荷,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从而使本地鱼种减少或消失,严重破坏了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㊂我国的尼罗罗非鱼养殖规模较大,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渔业科学数据分中心2017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均有养殖尼罗罗4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非鱼[19],然而各地的尼罗罗非鱼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造成尼罗罗非鱼逃逸现象屡屡发生,现有调查表明尼罗罗非鱼已入侵我国广东㊁广西㊁海南等地区的许多自然水系㊂我国关于尼罗罗非鱼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捞,或放养肉食性水产动物进行控制[20],另外还要加强尼罗罗非鱼养殖管理,包括加强养殖环境监管㊁规范养殖设备和养殖方法㊁制定防逃逸和隔离措施等;此外,对于小水域内的尼罗罗非鱼入侵事件,我国采用特异性药剂 灭非灵 进行清除[21]㊂目前,尚缺乏尼罗罗非鱼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但部分外来水生动物入侵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对入侵水生动物的全面摸底工作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渔政指挥中心制定了‘广西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面上调查实施方案“,对包括尼罗罗非鱼㊁清道夫等18种入侵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㊁分布范围㊁发生面积㊁危害程度等进行摸底调查,并构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信息数据库,研判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扩散趋势[22]㊂1.4米氏凯伦藻米氏凯伦藻属于原生动物界,双鞭毛虫门,甲藻纲,裸甲藻目,裸甲藻科,凯伦藻属,首次发现是在1935年的日本,通过船舶压载水传入我国,该藻已逐渐由我国南部海域迅速向北扩散㊂米氏凯伦藻是我国近海常见的一种有害甲藻,生存能力很强,其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在营养盐等各种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地增长,生长密度较高,常形成大规模的有害藻华(H A B s),在不适合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休眠胞囊,环境适宜后暴发㊂米氏凯伦藻与其他浮游植物间会产生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其本身产生的藻毒素(如,溶血毒素㊁细胞毒素等),会严重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㊁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存[23]㊂米氏凯伦藻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健康甚至威胁生命㊂2003年至今,我国近岸海域共计发生100余次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24]㊂2017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34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作为第一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达12次,影响面积达1247k m2,‘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米氏凯伦藻是暴发赤潮的第一优势藻种,全面危害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2018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8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为有毒赤潮的主要优势种,引发有毒赤潮7次,累计影响面积214k m2[25]㊂2019年5月,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由于赤潮暴发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监测数据显示,该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㊂关于米氏凯伦藻的防治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有研究表明经济微藻亚心形扁藻对米氏凯伦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受抑制程度随环境中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26]㊂也有学者研究出用假交替单胞菌来防控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的方法㊂目前,尚缺乏米氏凯伦藻的防控措施和相关管理办法㊂1.5桃拉病毒桃拉病毒是一种直径为31~32n m的非包覆二十面体颗粒,是单链正链R N A,属于小R N A病毒粒子家族,能够感染许多对虾种类,如中国对虾㊁凡纳滨对虾㊁南美白对虾等[27]㊂对虾感染该病毒后,可造成皮下㊁造血和淋巴等组织器官损伤,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对虾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㊂该病毒可通过感染的冻虾或冻虾产品贸易在不同地区传播,通过运输感染的仔虾迅速从一个虾场传播到另一个虾场,也可通过池水污染㊁昆虫或鸟类传播[28]㊂桃拉病毒最初是在凡纳滨对虾中被发现的,1988年凡纳滨对虾作为养殖虾品种引进我国后,桃拉病毒随之在国内传播,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桃拉病毒入侵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害,自2000年以来,该病毒已在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江苏等沿海海水养殖对虾中大面积暴发㊂如2020年,海南多地虾暴发 红体病 ,就是感染桃拉病毒导致的,养殖户损失惨重,个别养殖户损失100余万元[29]㊂目前,关于桃拉病毒的防治方法主要以提前防控为主,包括不引进携带病毒的虾苗㊁做好养殖池塘的水体消毒㊁养殖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等[30]㊂尚缺乏桃拉病毒防控相关管理办法㊂2存在的主要问题2.1缺乏专门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法现阶段,我国仍缺乏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专门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1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仅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部分条款中,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发挥作用有限㊂此外,缺乏专门法也会直接影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如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部门间协同工作不顺,防控过程出现管理空白区等㊂2.2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无法得到有效落实2022年8月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㊁自然资源(海洋)㊁生态环境㊁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信息共享 ,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㊂这对于各部门协同管理和防控,理清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获取外来入侵物种详细信息,开展有效的监测㊁调查及监管工作,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工作都带来了一定阻碍,同时在社会层面上,也会影响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知,不能有效参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监管工作㊂2.3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我国现已发布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计71个外来入侵生物,其中涉及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仅有2种(互花米草和尼罗罗非鱼),目前已演变为生物入侵的23种海洋外来生物中,已有部分物种对海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如沙筛贝㊁米氏凯伦藻等㊂目前,尚未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专项工作,常常会忽略对海洋外来生物的调查监测,增加了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㊂2.4海洋外来生物科研工作㊁标准化制定及常态化监测工作薄弱由于缺乏研究海洋外来生物的科研专项投入,缺少常态化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㊁调查㊁评估工作,导致目前无法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程度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制约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政策的制定㊂此外,还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技术标准㊂目前,仅对外来入侵植物㊁外来入侵昆虫制定了监测和防治技术标准,尚缺乏对动物界㊁原生生物界㊁原核生物界㊁病毒界海洋外来生物的监测㊁调查㊁监管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管理工作㊂3对策建议3.1尽快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应积极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明确立法目的㊁防控对象㊁范围㊁管理机制,从而健全外来生物入侵管理体系㊂3.2构建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动协同管理㊁信息共享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倡导出台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提高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法律效力㊂3.3加大科研力度,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增加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的科研专项投入,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入侵风险,开展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动态名录,将入侵物种名录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有效衔接,一旦发现危害性较高的海洋外来生物,立即将其纳入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并定期进行信息更新㊂3.4完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工作开展海洋外生物入侵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从海洋外来生物识别㊁防控技术㊁监督管理㊁清除治理等方面,积极构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㊂同时,将技术标准在沿海各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并积极推进各地方职能部门开展海洋外来生物监测常态化工作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余潇枫.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J].人民论坛,2022(15):22-25.4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Y U X i a o f e n g.A l i e n p e s t i n v a s i o n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 c o-g o v e r n a n c e[J].P e o p l e'sT r i b u n e,2022(15):22-25.[2]陈凤新,蒙彦良,杜杰,等.中国外来生物入侵与社会经济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植物检疫,2021,35(4):8-14.C H E NF e n g x i n,M E N G Y a n l i a n g,D UJ i e,e t a l.M u 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J].P l a n tQ u a r a n t i n e,2021,35(4):8-14.[3]林更铭,杨清良.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及其快速检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L I N G e n g m i n g,Y A N G Q i n g l i a n g.E x o t i cm a r i n e o r g a n i s m s a n d t h e i r r a p i dd e t e c t i o n i nC h i n a[M].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P r e s s,2018. [4]中国海洋报.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令人忧5类入侵者来势凶猛[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C h i n aO c e a nN e w s.T h e i n v a s i o n o f f o r e i g nm a r i n e l i f e i nC h i n a i sw o r r y i n g,a n d t h e f i v e t y p e s o f i n v a d e r s a r e f i e r c e[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5] L IN a n,L IL o n g w e i,Z HA N G Y i n l o n g e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o f t h e i n v a s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1985t o2015i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C h i n a[J].B M CE c o l,2020,20:7.[6]邵银龙,陈珊,杨东,等.中国大陆互花米草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防控措施[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40(3):97-105.S H A O Y i n l o n g,C H E NS h a n,Y A N GD o n g,e t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a i n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i nm a-i n l a n dC h i n a[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23,40(3):97-105.[7]肖德荣.长江河口盐沼湿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散方式与机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X I A OD e r o n g.S t u d y o n s p r e a d i n g p a t t e r n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 a n i n v a s i v e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o n t h e s a l t m a r s h e s i n t h eY a n g z eE s t u a r y[D].S h a n g h a i: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2010.[8]耿国彪.互花米草防治一场不得不打的植物入侵之战[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G E N G G u o b i a o.S p a r t i n a c o n t r o l,a p l a n t i n v a s i o n t h a t h a s t o b e f o u g h t[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9]新华日报.互花米草专项治理行动拉开序幕[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X i n h u aD a i l y.S p e c i a l c o n t r o l a c t i o n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k i c k e d o f f[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 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10]邹宸.浙江宣布三年除治 互花米草 ,被列入全球最危险百种外来入侵物种[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Z O U C h e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h a sa n n o u n c e dat h r e e-y e a re r a d i c a t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w h i c hh a sb e e nl i s t e da so n eo f t h e w o r l d's100m o s t d a n g e r o u s i n v a s i v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 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11]谢宝华,王安东,赵亚杰,等.刈割加淹水对互花米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37(2):417-423.X I EB a o h u a,WA N GA n d o n g,Z H A OY a j i e,e t a l.E f f e c t s o fm o w i n g p l u sw a t e r l o g g i n g o n g e r m i n a t i o n a n d s e e d l i n g g r o w t h 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8,37(2):417-423.[12]福建省林业局.福建宁德出台首份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F u j i a n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F u j i a nN i n g d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i r s t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o j e c t c o n t r o l p l a n[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13]中国绿色时报.天津发布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C h i n aG r e e nT i m e s.T i a n j i n r e l e a s e d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l a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c o n t r o l[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14]法治日报.岱山检察除治互花米草守护生态安全[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 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L e g a l d a i l y.D a i s h a n i n s p e c t a n d c o n t r o l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g u a r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3 [15]马鸿梅,秦传新,王兴强,等.应用M a x e n t建立沙筛贝潜在生境模型[J].生态学杂志,2020,31(4):1357-1364.MA H o n g m e i,Q I NC h u a n x i n,WA N G X i n g q i a n g,e t a l.E s t a b l i s h i n gp o t e n t i a l h a b i t a t so f M y t i l o p s i s s a l l e i w i t h m a x e n t n i c h em o d e l [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2020,31(4):1357-1364.[16]宋积文,董艳红,李海涛,等.中国近海入侵贝类及其影响[J].生物安全学报,2015,24(3):177-183.S O N GJ i w e n,D O N G Y a n h o n g,L IH a i t a o,e t a l.I n v a s i v e s h e l l f i s h a n d t h e i r i m p a c t s o nC h i n e s e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t y,2015,24(3):177-183.[17]书璟璜.严重的海底生物入侵,每平方米生长3万个,想吃掉它却无从下口[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S HUJ i n g h u a n g.T h e r e's a s e r i o u s s u b m a r i n e i n v a s i o n,30,000p e r s q u a r em e t e r,t r y i n g t o e a t i t,b u t t h e r e's n ow a y t o e a t i t[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18]张浩然.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D].贵阳:贵州大学,2019.Z HA N G H a o r a n.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O r e a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i n t h e u p p e r r e a c h e s o f X i j i a n g R i v e r i nP e a r l R i v e r s y s t e m[D].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9.[19]徐旭丹,刘强,黄伟,等.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J].生物安全学报,2022,31(3):278-288.X U X u d a n,L I U Q i a n g,HU A N G W e i,e ta l.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a n dc o n t r o lo f t h ee x o t i c f a r m e df i s h,t h eN i l e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 t y,2022,31(3):278-288.[20]马美琪.尼罗罗非鱼,淡水领域的 新恶棍 [E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MA M e i q i.N i l eT i l a p i a:f r e s hw a t e r's n e wv i l l a i n[D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21]马光明,顾党恩,牟希东,等. 灭非灵 对外来鱼类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J].生物学杂志.2014,33(9):2442-2447.MA G u a n g m i n g,G U D a n g e n,MO U X i d o n g,e t a l.P o i s o ne f f e c t o f M i e f e i l i n g o n t h e a l i e nN i l e 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4,33(9):2442-2447.[22]澎湃新闻.广西隆安遭外来水生动物严重入侵:全县各水域都有罗非鱼和清道夫[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T h e p a p e r.c n.L o n g'a n,G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R,h a s b e e n s e r i o u s l y i n v a d e d b y f o r e i g n a q u a t i c a n i m a l s:t i l a p i a a n d s c a v e n g e r s a r e f o u n d i na l lw a t e r s o f t h e c o u n t y[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23]斯丹.米氏凯伦藻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入侵风险评估[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7.S ID a n.S t u d y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t r u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m o t o[D].S h a n g h a i: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17.[24]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青岛市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海上的 红色幽灵 :米氏凯伦藻[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 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Q i n g d a o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B u r e a uL a i x i B r a n c h.Q i n g d a o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e r i e s s c i e n c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t h e r e d g h o s t o f t h e s e a-K a r e n e l l am i i[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 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 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25]李鲁宁,兰儒.船舶压载水引入外来生物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及案例分析[J].中国水运,2021(6):137-139.L I L u n i n g,L A NR u.T h e i m p a c t o f i n t r o d u c i n g a l i e n o r g a n i s m s i n t o s h i p b a l l a s tw a t e r o n o f f s h o r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f e t y a n d c a s ea n a l y s i s[J].C h i n a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2021(6):137-139.[26]马龙,潘克厚.三种海洋经济微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6):794-798.MAL o n g,P A N K e h o u.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t h r e em i c r o a l g a e o n t h e g r o w t h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n o t o i[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2010,29(6):794-798.[27]李伟哲,贾阳阳,刘露.桃拉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8):119-122.L IW e i z h e,J I A Y a n g y a n g,L I U L u.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 T a u r a s y n d r o m e v i r u sG e n o m e[J].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 s,2019,47(8):119-122.。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并对该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对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林业等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和研究中国生物入侵的进展和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中国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定义、类型、影响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概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接着,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入侵机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当前生物入侵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文章对中国生物入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生物入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持。
二、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进展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入侵物种的识别、监测、预测、防控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中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提升生物入侵研究的水平。
在入侵物种的识别方面,科学家们运用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种手段,成功识别了一批新的入侵物种。
这些物种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它们的入侵对中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研究人员还建立了完善的物种数据库,为后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监测和预测方面,中国采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实现了对入侵物种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入侵物种的分布和扩散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研究方法和数 据来源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法:对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入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 实地调查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了解实际情况。 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生物入侵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深入研究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入侵问题。 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生物入侵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新兴生物入侵问题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入侵趋势。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术
研究结论和展 望
研究结论和成果总结
近十年来,中国在生物入侵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对中国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通过科学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其 危害。
目前,中国在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 鉴。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生物入侵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 贡献。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数据来源有限,可能存在偏差 研究方法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 缺乏长期跟踪观察,无法全面了解生物入侵的长期影响 跨学科合作不够充分,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片等。
生物入侵的机制和过程
生物入侵的途径: 自然入侵、无意引 入、有意引入
生物入侵的机制: 繁殖能力强、适应 性广、传播能力强
生物入侵的过程: 定殖、扩散、种群 建立
生物入侵的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威 胁人类健康、影响 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中国出现生物入侵加剧的原因及其防范问题探讨——从国际贸易的视觉
引种 本来是改进 品种 、 发展 生
目
产 的 重 要 手 段 , 国 的进 一 步对 外 带 有 危 险 的动 物 、 物 和 微 生物 等 政 府 职 能部 门 缺 乏 统 一 协 调 机 制 , 中 植 开 放 ,促 进 了 外 来 物 种 的 大 量 引 外来入侵物 种 。例如 : 中国海 关 曾 因而 缺 乏 完 善 的 检 测 和 监 测 体 系
部 , 已在 云 南 、贵 州 、四 川 、 现 重
数 据 来 源 : 据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和 国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资 、 藏 等 省 区 广 泛 分 布 , 递 增 ,外 来 入 侵 物 种 的 传 入 数 量 口岸 截 获 外 来 有 害 生 物 数 量 仍 呈 广 西 并 仍 随 西 南 风 向 东 和 向 北 传 播 蔓 增 多 。 中 国 从 2 0 年 1 开 始 , 小 幅 增 长 态 势 。 截 获 的 外 来 有 害 01 2月 延 , 茎 泽 兰侵 占农 田、 地 , 紫 林 与 在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南 京 环 境 科 生 物 已 由上 世 纪 末 期 的 年 截 获 不 农 作 物 和 林 木 争 阳 光 、 、 料 和 学研 究所 的组 织协 调下 ,首次 外 足 1 次,攀升至 2 1 年 的 3 . 水 肥 万 00 39
目
生 面积 达 7 . 公 顷, 年 致死松 7万 当 树 14万 多 株 。 5 近 年 来 , 国进 口原 木 和 锯 木 我 的 数 量 逐 年 大 幅 增 加 ,也 进 一 步
表 1 20 和 2 1 03 0 0年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 数量及种类
种类
20 3 0
植 物
18 8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与对策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与对策单位:作者:我国遭受生物入侵的损失非常严重,每年损失数千亿元人民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我们必须保护农业发展的良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特别要避免由于入侵性植物疫情造成“农业突发事件”而严重影响本来就脆弱的农业生产。
通过广泛调研、收集和分析我国遭受生物入侵危害的现状、形势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控生物入侵的经验和教训,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在“健全法律保障、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1我国遭受生物入侵危害的严峻形势目前入侵我国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已由1995年的32种增加到44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达400多种,其中已造成严重危害的就有100多种。
我国每年因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98亿元,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
大量入侵性有害生物的发现和严重危害,无疑与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的力度密切相关。
1.1新发现的有害生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内外农产品流通速度的加快,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越来越大。
近年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频率大大加快。
20世纪70代我国仅发现1种外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80年代发现2种,90年代发现8种,进入新世纪新发现18种。
同时,地中海实蝇、小麦矮腥黑穗病等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经常在口岸被截获,随时有传入国内的危险。
新传入的有害生物对农业的威胁巨大。
在新传入的有害生物中,有我国检疫部门长期关注并一直严防其传入的香蕉穿孔线虫、苜蓿黄萎病等,还有世界上100种危害最重的有害生物之一——红火蚁。
1.2新传入的有害生物对农业的威胁巨大2005年从广东沿海传入的红火蚁,3年左右时间就扩散到4个省(区),现已在16个地级市32个县68个乡(镇、街)172个行政村(社区)发生,面积达20万亩。
如果不对红火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1280亿元。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策略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策略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进行这个讲座。
这次讲座的内容是关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策略。
说到生物入侵,就不得不提到外来生物。
大家对外来生物一定很熟悉,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之密不可分。
就拿平常吃的东西来说吧,小麦原产地在中亚,胡萝卜、菠萝、大蒜原产于中亚,黄瓜、丝瓜、姜、葫芦原产于印度,韭菜原产于西伯利亚,芝麻原产于印度和非洲,而花生、玉米、甘薯、马铃薯、凤梨、草莓、南瓜、辣椒、西红柿等原产于南美洲,西瓜原产于非洲……这些外来生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还有,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为我们增加了多少乐趣?再看国外,美国加州70%的树木、荷兰市场上40%的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都来自我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外来生物,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之中,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外来生物的入侵,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亚于人体细胞癌变对人体的危害。
生物入侵虽然是历史现象,但生物入侵引起的负面效应并开始受到关注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侵生物学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种向近代进化史上不曾分布到的区域所进行的永久性扩张,物种在新的地域里可以自由的繁衍和增殖。
一、生物入侵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
然而近几百年间,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从国外引进用于利用、养殖、观赏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多,借助人的帮助,外来物种冲破天然的阻隔,远涉重洋到达新栖息地,但由于在引进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部分生物物种引进后因在自然界不断繁殖,极大程度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繁衍扩散成为入侵物种。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些外来入侵生物是随着伴随着对外贸易等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它们作为“偷渡者”或者“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政府机构: 如国家环 保部、农 业部等
科研机构: 如中科院、 高校等
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 环境规划 署、世界 自然保护 联盟等
公开出版 物:如学 术期刊、 书籍、报 告等
网络资源: 如数据库、 在线平台 等
实地调查: 如实地考 察、问卷 调查等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入侵物种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入侵物种的数量已经达到数百种,其中一些物种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入侵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入侵监测体系
制定严格的生物入侵防控法规 和政策
加强生物入侵防控的科技研发 和推广
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 参与度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生物入侵的防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未来,生物入侵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壹贰 Nhomakorabea叁
肆
伍
生物入侵:指外 来物种通过自然 或人为途径进入 新的生态系统, 并对当地生态系 统造成破坏的现
象
危害:破坏当 地生态系统平 衡,导致物种 灭绝,影响生
物多样性
经济损失:生 物入侵可能导 致农业、林业、 渔业等产业遭
受重大损失
健康威胁:生 物入侵可能导 致疾病传播, 对人类健康构
2017年 《国家重 点保护野 生动植物 名录》的 调整
2019年 《生物安 全法》的 修订
2020年 《生物安 全法》的 实施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来控制入侵物种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农药等来控制入侵物种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屏障、陷阱等来控制入侵物种 生态修复:恢复被入侵物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中国外来动物入侵现状
中国外来动物入侵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很多外来物种也在不断地传入我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最近的一次调查统计中,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而其中动物就有171种。
根据大量资料总结,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农林业的外来动物有以下几种:害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班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白蚁、红脂大小蠹等。
其它外来动物如原产于南美的福寿螺、原产于东非的非洲大蜗牛;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原产南美洲的獭狸(又名海狸鼠、草狸鼠、沼鼠)等。
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
1.概念诠释:本地物种、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在自然界,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些物种我们称之为本地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甚至打败当地物种,反客为主,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当地生态失衡,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2.外来入侵动物的传入路径外来动物入侵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是人类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
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可以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2.1自然扩散我国外来入侵动物中,仅有麝鼠1种是通过自身的扩散或借助于河流、风力等自然力量而传入,即自然入侵。
麝鼠原产北美,以后引入欧洲各国,1927年从北美洲引入前苏联,经人工放养遍及前苏联各地,分别沿着西北和东北两端边境的河流自然扩散至我国境内。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策略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策略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策略摘要:我国是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外来生物入侵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外来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也很大。
因此对外来生物入侵作一次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讲述了目前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一些情况,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对生物入侵的一些防控策略。
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现状防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和交通条件改善,不同地域的人类、物资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为生物入侵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加剧了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地遭受过外来生物的侵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交流的加快,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外来生物入侵也成为我国的一个频繁的现象。
要了解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首先,我们须要了解什么是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的定义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此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现象。
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4)中国国内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种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况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南北跨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外来入侵生物427种。
其中植物244种(包括水生植物18种、陆生226种),入侵动物128种(害虫83种、其他动物55种),病原生物55种(真菌30种、细菌6种、病毒和类病毒10种、线虫9种)。
外来入侵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外来入侵普查工作情况汇报一、前言外来入侵生物是指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生物,在人类的活动和干预下,进入到其它地区侵入并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外来入侵生物会对原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针对外来入侵生物现状的调查和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本汇报将就我国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工作情况进行详细汇报。
二、普查区域我国普查外来入侵生物的区域主要是包含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西南山地和北方草原等重点区域。
这些地区因其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更容易受到外来入侵生物的侵害。
在这些地区开展普查工作,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入侵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三、普查内容1. 外来入侵生物种类调查:根据前期的研究和调查,明确我国各地的外来入侵生物种类,并对其数量、分布区域等进行调查统计。
2. 外来入侵生物影响评估:对已经侵害到我国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森林资源、水域资源等方面的外来入侵生物进行影响评估,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 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对策研究:根据普查结果,对不同的外来入侵生物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建立预防控制体系,防止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灾害。
四、普查工作进展1. 调查人员培训:组织专业人员对外来入侵生物的识别、调查技术、数据采集等进行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2. 调查技术改进: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和影响进行准确、高效的调查。
3. 数据分析与研究:对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为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保障。
4. 结果报告与应用:及时将普查结果上报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制定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普查工作成效1. 已经初步明确了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影响,为针对性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2. 通过调查和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对策,为全国范围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号:1307102042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课程论文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程名称___生物入侵____姓名___沈晨辉___学院__植物保护学院___专业___植物检疫____班级_13级植物检疫二班__2014年12 月4 日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清朝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额一体化,世界开始连成整体,各个国家得到充分的相互贸易与交流,但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爆发,如果人们不加注意,那么它将带来灾难,甚至引起全球剧变,人类将无法生存在地球上。
它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也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防范生物入侵已刻不容缓。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生物入侵也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一般而言,一国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以便丰富国人餐桌或用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等,不归类为生物入侵。
不是本国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才能称为生物入侵。
它包括细菌、害虫、外来物种等。
其特点是是传播途径千变万化,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染给任何生物,常令人防不胜防。
这些入侵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种群,导致原有植物群路的衰退。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
它关系的经济、社会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随着全球贸易性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愈发严重。
生物入侵相关资料
我国遭受400余种外来生物入侵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近十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2种。
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8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外来生物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呈现出传入数量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
鉴于严峻的防治形势,中编办于2004年批准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明确农业部作为外来物种管理的牵头部门。
目前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立法、防治工作进展顺利,灭毒除害行动成效显著。
张宝文介绍说,国家已经建立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国外来生物防治协作组,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
农业部也成立了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
此外,农业部已经制定《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起草工作。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在2003年“一省百县”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试点行动的基础上,2004年灭毒除害行动规模扩大到“十省百县”,防治范围扩大到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藜草和稻水象甲五种外来入侵生物。
统计显示,“十省百县”共印发10万张彩色招贴画,100万张“明白纸”,组织培训2500余期,培训42万余次,动员1200万余人次,集中铲除面积达2000万亩。
张宝文表示,今后我国将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尽快建立完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管理体系,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机制,启动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展望
生物入侵的生态系统影响
有必要仍多尺度、多个生态系统出収, 针对更多的外来 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入侵对森林、草原、农田、海 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等的影响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研究展望
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主要过程的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过程(如全球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环境污染、荒漠化与生物多样 性丧失等)都与生物入侵相互作用。今后需要仍不同尺度更 加系统的分析生物入侵问题。
入侵物种的潜在分布区 预测也取得了一定迚步, 幵在国家入侵物种防控 和管理政策的制定中得 Zhu L, Sun O J, Sang W, et al.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 in China[J]. 到了成功应用。 Landscape Ecology, 2007, 22(8):1143-1154.
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对其他影响
外来种入侵对经济活动的最大危害, 在于其对农、林、 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等带来的直接破坏, 幵由此造成 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外来入侵种的间接影响危害更为巨大,比如媒介昆虫 入侵会造成农作物病害大爆収。 外来种入侵除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外, 兲于其对人 类健康、环境和公共设施安全带来的威胁也值得重视。
主要入侵物种的控制与管理
1.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2.喜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3.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4.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5.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6.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7.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8.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9.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10.苹果蠹蛾(Carpocapsa pomonella) 11.桔实小蝇(Bactrocera dorsalis) 12.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13.烟粉虱(Bemisia tabaci)
互花米草(禾本科)
紫茎泽兰(菊科)
五爪金龙(旋花科)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来源及传入途径 大陆地区绝大多数的入侵种来自北美洲,而台湾、香港、 澳门绝大多数的外来种多来自南美洲。 北美与中国大陆气候环境相似,中国是北美地区最大的 贸易伙伴国之一;港澳台地区与南美洲气候与生境类型相似 性较北美洲更高。 中国95%以上的入侵种是人为引入或带入的,但是也有 76.3%的入侵动物是因为检疫疏漏或随商品和运输工具无意 传入。
引自互动百科
外来入侵的机制
表型可塑性和适应性迚化
不同生境的喜旱莲子 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表现出极显 著的表型趋异, 但在单独的 同质园条件下,这种差异不 复存在; 不同生境与地点的 喜旱莲子草具有相同基因 型。
入侵中国的松材线虫(B. xylophilus)来自多个国家, 不同来 源种群的多次大量入侵,导致其入侵 种群拥有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因而 没有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
外来入侵的机制
天敌释放
我国科学家利用土著天敌虫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成功控制美国白蛾扩散。
外来入侵的机制
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与其伴生真菌长梗 细帚霉(Leptographium procerum)共生能够提升其与本地 种的竞争力。
外来入侵的机制
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是入侵种与土著种竞争的重要策略,但目前 很难得出化感作用与入侵性之间的兲系。
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对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外来种入侵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 局部 改变了物种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甚至造成了一些土著种 濒临灭绝。 1.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红树林消失,原有滩涂鱼虾蟹贝 类大幅度降低。降低土著植物丰富,甚至灭绝。改变根际 微生物功能群,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营养循环过程。 2.红火蚁捕食土著蚂蚁,造成生态系统捕食者结构简 单化。 3.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后,生物多样性反而大幅增 加,说明植被被松材线虫危害后,反而使得群落朝更高、 更稳定的方向演替収展。
*
*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
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 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 外来入侵的机制 * 外来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 主要入侵种的控制与管理 * 研究展望
*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数量 查明我国入侵物种共529种 植物270种 动物198种 微生物61种
研究展望
生物入侵全境性科学考察
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种已经打到520余种,与国土面积、 生境类型等相近的国家相比, 中国目前的入侵种数量似乎幵 不多。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中国对于境内入侵种认识模糊, 因此, 兲于外来入侵种的全境性科学考察和安全性评估仌是 当前一项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研究展望
入侵种的迚化生态学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趋势预测 中国生物入侵形式还有迚一步恶化的风险,生物入侵的 趋势还将更加严峻。 中国入侵木本植物较美国低,中国未来会面临木本物种 入侵的威胁。 道路密度与入侵物种密度呈正相兲,与美国相比,中国 无论是道路密度还是入侵物种密度均较低。 入侵种数量与各经济体的经济収展水平呈正相兲。 中国快速关起的城市化迚程也会推动入侵种的区域性扩 张。
全国入侵种(如植物)的密度呈现出东部和南部省(市、区) 高、西部和北部省(市、区)低的空间格局。该格局与我国土 著物种多样性、气候适宜性、人口和交通密度、人类活动强 度和经济収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入侵种的传播和扩散 对于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研究 収现, 该入侵植物的扩 散路线是沿着道路和河 流展开的, 由此确定了 对其防控重点。
2.Zhu L, Sun O J, Sang W, et al.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 in China[J]. Landscape Ecology, 2007, 22(8):1143-1154. 所有图片未特别说明均引自百科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对生态系统变化,促迚生物入侵 収生,形成入侵“正效应”。例如互花米草截留海水中硫 元素,增加硫酸盐还原反应底物,可能抑制土著植物生长。 外来种入侵可改变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例 如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生态系统氮循 环过程和速率。 有些外来种入侵后, 土壤营养资源被极大消耗, 由此 造成了土壤的可耕性受到破坏。例如松材线虫影响松林后, 土壤磷、全氮、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均不同程度减少。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传入和成灾时间 16-19世纪:缓慢增长期。 19-20世纪中期:快速增长期。 20世纪后期至今:暴収成灾阶段。
入侵植物爆収成灾时间较长,为50年左右;昆虫只需10 年左右即可暴収成灾。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生境及空间分布格局 外来生物已经入侵了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其中有 超过80%的入侵种出现在农田、森林和植物园等人工干扰频 繁的生境中。
研究展望
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
1.制定法规,加强对于生物入侵的行政和司法干预; 2.构建不同尺度的评估体系; 3.加强检测技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4.加强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研究,阻截扑灭重大入 侵物种。
参考文献
1.鞠瑞亭, 李慧, 石正人等.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迚展[J]. 生物 多样性, 2012, 20(5). DOI:10.3724/SP.J.1003.2012.31148.
外来入侵种压缩了传统生态学和迚化生物学所涉及的 空间和时间尺度,所以外来入侵种成为研究生态学和迚化 生物学重大问题的理想材料或模式生物。我们应该仍生物 多样性,外来种与土著种种间兲系,自然选择,气候变化 等方面兲注生物入侵的迚化生态学问题。
研究展望
入侵的基因组学
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外来种入侵性产生和迚化的分子 机制。这个方面需要解决一下三个问题。 1.与外来种的入侵性密切相兲的基因或基因型的収现; 2.这些基因或基因型增强外来种入侵性表达的机理; 3.在基因组水平上外来种的入侵性(特征)实现迚化的途 径。
*
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
对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外来种入侵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 局部 改变了物种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甚至造成了一些土著种 濒临灭绝。 1.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红树林消失,原有滩涂鱼虾蟹贝 类大幅度降低。降低土著植物丰富,甚至灭绝。改变根际 微生物功能群,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营养循环过程。 2.红火蚁捕食土著蚂蚁,造成生态系统捕食者结构简 单化。 3.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后,生物多样性反而大幅增 加,说明植被被松材线虫危害后,反而使得群落朝更高、 更稳定的方向演替収展。
中国的外来陆生草本植物 总数就多达800种,只是其中65% 的物种其入侵性尚不明确。因 此,推测我国境内入侵种的数 量可能已经进大于目前已列入 编目的数量。
生物入侵的格局与趋势
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 分类学 中国的入侵植物来自48科177属,其中双子叶和单子叶植 物分别约占79.6%和20.4%。大陆地区最常见的入侵种来自菊 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 而台湾地区则多来自苋科、旋花科 和柳叶菜科, 两地均未収现蕨类植物或其近缘种入侵。 入侵动物鞘翅目(29种)、同翅目(19种)、双翅目(13种)。 入侵微生物植物病原真菌占44.3%,植物和养殖鱼虾类 病毒36.1%,植物病院细菌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