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行为
第四章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一、概念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
(一)界定:又称利社会行为 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 帮助他人; (二)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更强调利他动机; “无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讨论: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与区别?
作业(选做1-2题)
1.试述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2.举例说明“旁观者效应”。 3.结合实例,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4.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联系社会现 象加以说明。
思考
二、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基础 a.激素;b.遗传基因;c.染色体;d.神经基础:下丘脑、杏仁核; 2.认知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控制不足攻击型;长期过分控制攻击型; 3.归因方式:外控型;内控型; 4.性格类型 5.敌意性偏向 (二)外部因素 1.直接外因 (1)挫折:多拉德“挫折-侵犯”理论;贝克威茨:修正; (2)挑衅; (3)诱因:a.厌恶性;b.奖励性;c.示范性;d.训导性;e.幻觉性; f.侵犯性线索: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2.背景因素 (1)温度;(2)家庭氛围: 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4)饮酒:生化刺激;去抑制;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认知因素 艾森伯格(Eisenberg)亲社会行为理论三过程 a.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b.意图的确定阶段: 紧急情况—情感因素;非紧急情况—个人认知和人格因素; c.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2.心理状态 (1)心情:积极情绪及其局限;悲伤、沮丧心情; (2)内疚感(guilt): 忏悔; (3)个人困扰和同情关怀 3.人格特征 斯陶布(1972):助人者四特点; 两大个性特征: 赞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信念;
《网络社会学》-第4章 网上社会行为
主题
响应篇数
请社区问一下
8
本校快要期末考了,有 8 谁可以告诉我.....
双鱼座被动么?
8
不能天天洗呀?
5
计概在考什么呀!
7
二、旁观者效应
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事情发生的当时, 个人知觉到“他人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其是否 采取行动,通常旁观者数量越多,个人提供的帮 忙可能性就越小。
本章复习思考题
二、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
(二)网上行为种类 1.通邮行为 2.聊天行为 3.交友行为 4.游戏行为 5.获取信息行为 6.发布信息行为
第三节 网上社会行为的模式
1. 在网络搜索行为取向上,中国人更加关注 IT,即关注信 息技术方面;而西方人更加关注人文精神。
2.中国人注重活在将来,西方人注重活在当下。
二、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
(一)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 1.网民之间的“交往”完全依赖电脑网络。 2.过滤了现实社会中的三个大的要素:面接 交流中的非语言交流因素;交流中的行为“场” 的因素;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
二、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
3.媒介事物的语言符号交流,是一种特殊行为符 号互动场景。 4.上网者之间的行为互动或沟通的频率增加了; 参与者之间更加平等。
第二节 网上社会行为
一、网上社会行为
网上社会行为以计算机架构下的网络为媒介。 网上社会行为与现实中的社会行为在性质上 是一样的,都是指一个体或若干个体影响到他人 的行为。
一、网上社会行为
文本 行为指号
主体 (行为者)
光速
文本或超文本 文本或超文本
显示器中 的文本
受体 (受行为 影响者)
结果
图5-2 网络社会行为结构模式图
6.10% 4.60%
第四章社会互动
四、霍夫曼的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 人。他认为交换理论必须首 先强调个人之间有 限的和直接的交换。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 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他提出了一组解释 性的命题:一是成功命题。二是刺激命题。三是 价值命题。四是剥夺与满足命题。五是攻击与赞 同命题。六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行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报酬。
三、社会互动的意义
1、提高行动者的自我认识。 2、满足行动者的需求。 3、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就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形式,包括生产活动、 产品交换和思想交流与沟通等。 交往对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首先,交往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其 次,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最后,交往是构 建社会的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建着 现存的社会关系。
(2)角色紧张
一个人在其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 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称之为角色 紧张。
(3)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个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 中其角色内部、角色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 冲突。角色冲突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主 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角色内冲突。②角色 间冲突。 ③角色外冲突。
(4)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 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 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角色失 败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 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 种是角色扮演者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 的位臵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 经失败。
三、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网络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网络是指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 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课本第91页)。按 不同标准.社会网络有不同的类型。 ①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 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 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 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②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 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 圈、生意圈等等。 ③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 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 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PPT课件
18
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4、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 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 和结构。
日本的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7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第二,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 第四,文化具有全括性(all encompassing)。 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六,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又译为“文化滞后” 威廉·奥格本 基本观点:文化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样,一般而言总
2、价值观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
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 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是以理念形式出现的 文化要素。
14
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3、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
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是文化的制度要素。
2
本章要点(1)
1、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 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 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成果。
2、文化具有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 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等特征。
3、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亚文化与反 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文化包括象征符 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从 文化分层角度,可将文化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 域、文化模式四个层次。
16
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昆虫记第四章蛛蜂概括
昆虫记第四章蛛蜂概括
摘要:
I.引言
- 介绍《昆虫记》第四章的主题
II.蛛蜂的习性
- 描述蛛蜂的生活环境
- 阐述蛛蜂的捕食方式
- 分析蛛蜂的繁衍方式
III.蛛蜂的社会行为
- 讨论蛛蜂的社群结构
- 描述蛛蜂的分工与合作
- 探讨蛛蜂的社会影响
IV.蛛蜂与人类的关系
- 阐述蛛蜂对人类的好处
- 讨论蛛蜂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 提出如何和谐共处的方法
正文:
《昆虫记》第四章主要围绕蛛蜂展开,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种昆虫的习性和社会行为。
首先,蛛蜂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它们善于在树枝、树叶等地方筑巢。
蛛蜂以蜘蛛为食,它们的捕食方式非常特别:先用螫针将蜘蛛麻痹,然后
将蜘蛛拖回巢穴,最后将蜘蛛的消化液吸干。
蛛蜂的繁衍方式也很独特,它们会产卵在蜘蛛网上,让卵随着蜘蛛网的震动而孵化。
其次,蛛蜂具有明显的社会行为。
它们生活在群体中,分工明确,有专门的工蜂、战蜂和繁殖蜂。
工蜂负责寻找食物、建筑巢穴和照顾幼蜂;战蜂主要负责保护蜂群,抵抗外敌;繁殖蜂则负责产卵。
这种高度分工的社会结构有利于蛛蜂的生存和繁衍。
最后,蛛蜂与人类的关系也值得我们关注。
蛛蜂可以帮助控制蜘蛛的数量,减少蜘蛛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然而,如果蛛蜂大量繁殖,它们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以实现人与蛛蜂的和谐共处。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
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理论:社 会行为是社会学 研究的重要领域
护社会秩序
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
社会行为理论: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 社会行为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等 社会行为理论的应用:在教育、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
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 版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社会行为概述 03 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04 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实验 05 社会行为的干预与治疗
06 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章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添加项标题
社会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语言、 动作、表情等
跨文化研究的 定义:研究不 同文化背景下 的社会行为差
异
跨文化研究的 重要性: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社会行为 差异有助于更 好地理解和适 应不同的文化
环境
跨文化研究的 方法:观察法、 访谈法、问卷
调查法等
跨文化研究的 案例: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社 交礼仪、家庭 观念、教育观
念等
社会行为的未来展望
第七章
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分析 潜意识来改变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认 知来改变行为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一、填空题1.影响幼儿行为的内在因素是,这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
2._____________ 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___________是道德行为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优势社会化的结果。
4.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___________之间有着一定的关心。
5.______________,指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
6.______________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7.______________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影响主要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_在起作用。
8._____________,即儿童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一个目的。
______________指企图伤害另一个,也包括故意破坏财物。
9.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曹勇的是__________,比较典型的是___________。
科尔伯格运用_____________,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研究。
二、判断题1.2岁半至3岁半的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4岁到6岁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比较多地表现出助人的行为。
2.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教师,极少数指向同伴。
3.从中班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5.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
6.儿童在电视中接受的正反面刺激,与他们随后形成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7.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平的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育部发布《2023年最新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全文
教育部发布《2023年最新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全文第一章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部制定了《2023年最新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
第二章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遵守以下基本要求:1. 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 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互助友爱;3. 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4. 健康成长,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5. 爱护环境,维护学校设施设备;6. 文明礼貌,待人真诚,言行得体;7. 珍惜集体荣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三章学校行为规范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在学校内遵守以下行为规范:1. 遵守校纪校规,服从教师管理;2. 尊重师长和同学,不欺负、不歧视他人;3. 讲究卫生,保持教室和学校环境整洁;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5. 不携带危险物品,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6. 爱护图书、实验器材等学校财物;7. 遵守考试纪律,不作弊行为。
第四章社会行为规范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以下行为规范:1.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2. 爱护亲人、朋友和同学,互相帮助;3. 尊重社会公德,不偷盗、不欺骗、不恶意伤害他人;4. 做到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5. 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不乱丢垃圾;6.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7. 塑造良好的网络行为,不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第五章教育部门的职责教育部门将根据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指导和监督,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活动,推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工作,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章法律责任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中小学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教育,引导其改正错误,同时要求学校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第七章附则行为规范将于2023年正式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按照规范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推广方案,确保行为规范的有效落实。
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课件4新人教版
社会行为有助于种群内的基因交流,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维持生态平衡
社会行为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生态平 衡。
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社会行为可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抵御外来物种入侵
一些具有社会行为的物种能够形成强大的防御体系,抵御外来物种 的入侵,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6
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特点
人类社会行为的独特性
高度复杂性
人类的社会行为涉及语 言、文化、价值观等多 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复 杂性。
学习与模仿
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他 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 范,形成自己的社会行 为模式。
情感与认知
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到情 感和认知的深刻影响, 如信任、同情、合作等 。
文化传承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感谢观看
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包括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等,这些机制在生 物进化过程中不断演变和适应。
社会行为的多样性
不同物种的社会行为具有多样性,例如群居、合作、竞争、求偶等, 这些行为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05
社会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个体生存的意义
提高觅食效率
通过群体合作,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寻找和获取食 物资源。
降低被捕食风险
群体中的个体可以相互警戒和保护,减少被捕食 者捕食的风险。
促进信息交流
社会行为有助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能 够更快地获取有关环境和资源的信息。
对种群繁衍的影响
有利于寻找配偶
一些动物通过展示社会行为来吸引异性,从而增加繁殖成功的机 会。
社会行为PPT课件
----声音传递信息
----动作传递信息
头朝上8字舞:蜜源在太阳方向
蜂巢
蜜源
头朝地8字舞:蜜源在背太阳方向
蜜源
蜂巢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 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 种现象叫做通讯。
----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 【 蚂蚁发现食物 ↓
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颚结构, 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 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蜜蜂的群体生活
• 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
• 一个群体中蜂王只有一个,体形细长,负 责产卵。
• 雄蜂少数,身体粗壮,它一生的职责就是 和蜂王交配,以至最后死亡。
• 工蜂体型较小,负责采花粉、喂养蜂王、 雄蜂和幼蜂,筑巢、清理蜂巢、守卫等工 作。
一.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一般指:两个以上同 种动物个体之间,彼此因有一定 的联系而发生的种种行为,有称 社群行为。它不是同种个体的简 单的集合,有一定的特征。
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蜜蜂和狒狒为例来探究动
物的社会行为。
白蚁群体成员之间 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 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 下四中类型:雌蚁、雄 蚁、工蚁、兵蚁。
C 1、下面列举的各种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生活
B、在一片草地上生活着许多昆虫
C、一只蚜虫被天敌咬伤后,能释放信息激素,使同种其他 个体迅速逃避
D、生活在草原上的草、昆虫、青蛙、蛇和鹰之间的关系
2、小狗在路旁的树干或电线杆下撒尿,这是狗用广播确立自己的“领土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
案例三:网络暴力
通过诈骗行为案例,探讨社会 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并提供防范诈骗行为的方法。
通过探讨网络暴力案例,引导 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对他人的 影响,并提倡文明网络交流。
结束语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通过深入剖析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 社会互动的机制,培养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
社会行为课件人教版是一份全面介绍社会行为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探讨社 会行为的形成、调节和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和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行为
定义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 交往中产生的各种行动与 表现。
区别
社会行为与生物行为的主 要区别在于其具有社会成 员互动的特征。Biblioteka 1社会行为的调节机制
2
社会行为的调节机制包括奖励与惩罚、
社会认同和社会控制等。
3
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
社会规范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对 个体行为起到调节和规范作用。
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教育和引导在培养良好社会行为方面 起到关键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章 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 关,不良社会行为常常导致 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负面影响
社会行为的不当表现会给个 体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 犯罪和不良行为。
解决方法
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完善社 会制度、引导个体积极参与 社会活动等方式解决社会问 题。
第五章 课堂综合案例分析
案例一:校园欺凌
结合校园欺凌案例,分析其背 后的社会行为和原因,并探讨 预防和解决欺凌问题的途径。
案例二:诈骗行为
类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四章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鼓励儿童观察和模仿同龄伙伴中表现出来的亲社 会行为和道德行为,激发其学习和模仿的兴趣。
3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榜样
利用故事、儿歌、动画片等载体,引导儿童理解 和模仿正面的社会行为和道德标准。
情境模拟法
设计模拟场景
创设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模拟场景,如角色扮演、情境游戏等,让儿 童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实践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
创设环境
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有爱、互助的家庭环境,让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 亲社会行为。
引导实践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团队合作 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意义和 价值。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深入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的内在机制,揭示其发展的心理过程 和影响因素。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四 章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 • 0-3岁儿童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发展 • 教育策略促进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
德成长 •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习惯 • 总结与展望
同情心表现
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表现出同 理心和共情能力。
安慰技巧
在他人感到难过或不安时,能够 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安慰和支持, 如拥抱、安慰的话语等。
家庭环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 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 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 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 主、自信乐观的品质,增 强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2024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
2024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中学学生的良好学习和生活秩序,制定本行为规范细则。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所有中学学生,包括课堂、宿舍、校园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第三条:学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行为观念。
第二章:学习行为第四条:学生应当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早退、旷课。
第五条:学生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听讲、互相尊重,不干扰他人学习。
第六条:学生应当按照学校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不抄袭、剽窃他人作业。
第七条:学生应当遵守考试纪律,不作弊行为。
第三章:生活行为第八条:学生应当保持整洁、文明的宿舍环境,不乱扔垃圾、涂写乱画。
第九条:学生应当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在宿舍内大声喧哗、打闹。
第十条:学生应当讲究个人卫生,保持个人仪容整洁,不丢弃垃圾。
第十一条:学生应当遵守网络使用规定,不浏览非法、不健康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生应当保护学校的公共财物,不损坏学校设施设备。
第四章:社会行为第十三条:学生应当尊重师长、员工和其他人员的权益,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侮辱、攻击行为。
第十四条:学生应当遵守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五条:学生应当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第十六条:学生应当保持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进行欺凌、歧视行为。
第五章:违规处罚与奖励第十七条:对于违反本规范的学生行为,学校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口头警告、书面批评、降低评优、警示教育等。
第十八条:对于遵守本规范的学生行为,学校将给予表扬、奖励等鼓励措施,包括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
第六章:附则第十九条:规范的解释权和修订权归学校所有。
第二十条:本行为规范细则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学生日常管理规定范文(3篇)
学生日常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纪律和行为规范1.1 准时到校学生应该准时到校,不晚到、早退或旷课。
在毫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学生不得缺席课程。
1.2 手机使用规定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定的手机使用规定,包括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禁止游戏、社交媒体和其他与学习无关的应用程序。
1.3 尊重他人和校园规则学生应该尊重他人,包括同学、教师和工作人员,并遵守学校制定的校规校纪。
1.4 礼貌待人学生应该礼貌地与他人交流,并遵循良好的社交礼仪。
不准辱骂、恶意调侃或欺负他人。
1.5 着装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着装规定,穿着整洁、干净的校服,不得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1.6 正当理由请假学生如因故需要请假,应提前向班主任或辅导员请假,并提供合理的理由。
请假事宜应得到家长的同意。
第二章学习管理2.1 独立学习学生应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觉完成作业、预习和复习。
不得抄袭他人的作业或参与作弊行为。
2.2 课堂表现学生应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得打扰他人学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做到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2.3 遵守考试规定学生应该遵守学校制定的考试规定,不得作弊或参与任何违规行为。
2.4 关注学业进展学生应认真关注学业进展,积极汇报成绩和学习情况给家长和班主任,并及时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和习惯。
2.5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力。
第三章卫生与安全管理3.1 学生卫生学生应保持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勤洗手、勤洗澡,并将生活区域保持整洁、干净。
3.2 食品安全学生应遵守食堂和学校制定的食品安全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不乱吃零食,防止食品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3.3 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学生应培养安全意识,注意安全技巧,遵守交通规则,不参与危险的游戏或违法行为。
3.4 防止火灾和事故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消防演练,学习基本的火灾逃生知识,并严禁使用明火及危险物品。
3.5 自然环境保护学生应爱护自然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及其他自然资源。
昆虫记第四章主要内容概括
昆虫记第四章主要内容概括本章主要描述了昆虫记中的第四章内容,通过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进行详细描写,展示了昆虫与其他生物的差异以及其奇妙的生存方式。
在本章中,作者重点描绘了昆虫的交配方式和繁殖行为。
昆虫具有多样化的交配方式,包括直接交配、间接交配和抱背交配等,每种交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同时,作者还生动地描述了昆虫繁殖的过程,从求偶行为到产卵过程,展示了昆虫繁殖的奇妙之处。
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昆虫的社会行为。
昆虫中存在着许多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物种,它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如蚂蚁的群体结构和蜜蜂的蜂巢组织。
这些社会昆虫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实现了高效的集体行为,展现了昆虫社会的神奇之处。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昆虫的食性和取食行为。
昆虫的食性多样,有草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等。
作者通过对昆虫取食行为的描写,展示了昆虫在寻找食物、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等方面的独特策略和技巧。
最后,本章还涉及了昆虫的适应性和生存之道。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成功的生物之一,通过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克服了各种环境限制,成为了生物界中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群体。
作者通过对昆虫的适应性和生存之道的描写,展示了昆虫世界的丰富多样以及其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
通过本章内容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进一步认识到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对昆虫的描写,读者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昆虫的美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多样性。
以上是对《昆虫记第四章主要内容概括》的整体描述,通过本文档的呈现,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第四章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认知因素 艾森伯格(Eisenberg)亲社会行为理论三过程 a.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b.意图的确定阶段: 紧急情况—情感因素;非紧急情况—个人认知和人格因素; c.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2.心理状态 (1)心情:积极情绪及其局限;悲伤、沮丧心情; (2)内疚感(guilt): 忏悔; (3)个人困扰和同情关怀 3.人格特征 斯陶布(1972):助人者四特点; 两大个性特征: 赞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信念;
第二节
侵犯行为(Aggressive
vior)
一、概念 (一)界定: a.意图与结果: 是否有伤害别人的意图; 是否付诸行动; b.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 其身心健康; c.指针对象在知情情况下,有避免伤害 的动机; (二)分类: 1.根据意图或目的分类: 敌意性侵犯(hostile aggression): 痛苦或不安情绪引起; 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实现目标的手段; 2.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 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 亲社会侵犯行为;反社会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作业(选做1-2题)
1.试述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2.举例说明“旁观者效应”。 3.结合实例,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4.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联系社会现 象加以说明。
思考
二、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基础 a.激素;b.遗传基因;c.染色体;d.神经基础:下丘脑、杏仁核; 2.认知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控制不足攻击型;长期过分控制攻击型; 3.归因方式:外控型;内控型; 4.性格类型 5.敌意性偏向 (二)外部因素 1.直接外因 (1)挫折:多拉德“挫折-侵犯”理论;贝克威茨:修正; (2)挑衅; (3)诱因:a.厌恶性;b.奖励性;c.示范性;d.训导性;e.幻觉性; f.侵犯性线索: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2.背景因素 (1)温度;(2)家庭氛围: 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4)饮酒:生化刺激;去抑制;
04社会行为
1989)
27
双生子收养混合设计
双生子收养混合设计是考察分开收养的双生 子,把他们与在一起养育的双生子进行比较。
这种类型的研究有两项已经结束:
明尼苏达(Bouchard et al., 1990) 瑞典(Pedersen et al, 1992)
28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Bouchard et al., 1990)
者亲属当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一
子之间比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
般人群的9-13倍 高尔顿的家谱研究
子之间在各种特征上更为相似 嘛?” 如果遗传因素对一项特质起
着很大作用的话, 这些在遗传
上相同的个体,在行为上就会
比在遗传上只有50%相同的一
对血亲之间更相似。
21
22
双生子方法是一种自然实验,把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和遗传上50%相 同的异卵双生子加以对比。如果遗传因素对一项特质起重要作用,同卵双生子 就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同卵双生子(左)比异卵双生子(右)在体貌上更相似。
攻6 击 4 2.5 2.75 行2 为0
队伍后部
6.5 6.75 队伍前部
言语攻击 非语言攻击
46
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敌意归因的作用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产生愤怒或侵犯行为,关键 在于受害者必须知觉到这种侵犯或挫折是他人 有意造成的伤害。
你在图书馆前漫步, 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
情境不明确 信息不清晰
43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Berkowitz的观点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 挫折只是引起侵犯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还有疼痛、
极端温度和遇到讨厌的人等 史特劳斯在家庭暴力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家庭造成挫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心理发展教材第四章《社会行为的培养》第三节“自私行为的认识与引导”。
详细内容包括: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如何引导幼儿认识和改正自私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私行为的含义,认识到自私行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 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深入理解自私行为的含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改正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故事书、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自私行为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初步感知自私行为。
2. 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私行为的定义和表现,让幼儿了解自私行为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改正自私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分享与合作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关于自私行为的作业,引导幼儿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2. 如何改正自私行为3. 分享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私行为。
(2)你是如何改正自己的自私行为的?(3)与家人、朋友分享你今天学到的关于自私行为的知识。
2. 答案:(1)示例:小明和小红一起玩玩具,小明总是抢走小红喜欢的玩具。
(2)示例:当我想抢走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先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然后尝试与对方分享玩具,共同玩耍。
(3)见幼儿课后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对女性的暴力 约会强暴: 受害人和施暴者相识,甚至是受害者主动约会施 暴者。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男性对女性“不”的理 解不一样。在一项高中学生的调查中,尽管百分之九十五的 男性和百分之九十七的女性同意男性应该在女性说不的时候 停止性攻势,但同样的这些学生中也有几乎半数的人同意, 女性在说不的时候并不见得就是当真的。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11
愤怒的人会怎样做?
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 49%);予以拒绝或收回某些利 益(59% 41%);身体攻击(40% 10%)。
间接的攻击行为:向第三者说或诅咒(42% 34%);伤害 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 9%)。 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命物体(32% 28%);攻击另一个 人(24% 25%)。
5
(3)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遗传建构环境:Scarr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的养育环境有 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 活环境,建构有三种形式:
被动型(Passive kind):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 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如家里的藏书量和父母对 读书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 唤起型(Evocative kind):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 后,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如爱笑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比 消极的孩子多,而受到关注本身又会强化笑的行为。
17
(3)影响侵犯行为产生的因素
温度:
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 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 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
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18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9
2.侵犯与暴力行为
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 意三个方面:
它必须是行为,而不是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谁是真正的侩子手?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比如愤怒。
10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TV Aggression
Straus提出了以家庭暴力为中介的理论思路。他认为影 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他们同时 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是家庭暴力同时决定着一个人的 暴力倾向和对暴力媒体的选择。
29
媒体暴力对成人的影响? Philips认为一些人在观赏媒体暴力后受刺激而产生暴力的。他 研究了美国每天的谋杀率,发现在重量级拳击赛的下一周,谋 杀率总是增加的。此外有关拳击赛的宣传越多,随后的谋杀事 件也增加越多。惊人的是,职业拳赛中失败的选手的种族,和 赛后谋杀事件的中受害者的种族有着紧密的关系:当白人拳击 手在比赛中失利时,白人的遇难率相对增加;当黑人选手在比 赛中失利时,黑人的遇难率就会增加。
30
麻醉作用:对暴力的敏感程度降低,变得麻木。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经常看电视的成年人比那些不经常看电 视的人更容易对家庭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减少人们原先所学到的对暴力行为的 抑制;模仿;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减少了对暴力的恐惧, 对受难者的同情也降低了;危险意识增加,在别人之前先放 到他人。
16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 会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 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 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 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 折的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媒体暴力导致儿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B-Violence
Leonard Eron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行为 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行为 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暴力 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攻击性。
27
侵犯倾向导致暴力片的选择
B-Violence Preference
22
荣誉文化: 美国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在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更容易采取 暴力对抗,与美国南方人的荣誉文化有关,南方人比较倾 向赞成为保护尊严或回应侮辱而动用武力。与在美国南部 早期的畜牧社会,对牧群的保护极其重要,所以他们会采 取那样的行为。在中国北方的情况和美国南方有相似之处。
23
性别:
男性倾向于公开表现出侵犯行为,而女性倾向于偷偷摸摸的 进行攻击——说闲话、背后诽谤和散布谣言。在平常的环境 下,男生比女生更具有攻击性,但当受到激怒后,性别差异 变得非常小,二者都表现出很强的侵犯性。
7
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
同卵双生子(Mon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tic): 前者的遗传信息是后者的两倍,所以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加 以估计:H2=2(Rmz-Rdz),其中H 代表遗传可解释的变异, Rmz和Rdz分别代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系 数。例如,同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为0.75,异卵双生子 之间智力相关系数为0.50,则H2=2(0.75-0.50)=0.5=50%, 也就是说智商差异的50%源于遗传。
13
本能理论基本上是依据理论的分析得到的,没有严格的验 证。到目前为止,即找不到支持的证据,也找不到反驳的 证据。比如生物学家Zing Yang Kuo(1961)关于猫鼠关系 的研究即使证明了猫和老鼠可以成为朋友,但也不能认定 猫就没有捕鼠的本能,只能证明在有的条件下猫会抑制自 己的行为。
14
Konrad Lorenz(1966)对丽鱼行为的研究: 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 鱼并不攻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 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 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鱼也被移走吧, 雄丽鱼最终会攻击并杀害雌丽鱼。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 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 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9
侵犯性线索
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 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比赛中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20
去个体化: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 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上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 做的反社会行为。Zimbardo认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 是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的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 的;二是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 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 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
8
收养研究(Adoption study) 霍恩的一项收养研究发现,从个体的角度看,孩子的智商 与生母的智商相关更高,因此他认为智力的个体差异由遗 传决定;同时也发现,从群体的平均智力来看,却与养父 母的更相似。这个结果尤其适用于生身父母智商较低的孩 子。从一个不好的家庭进入一个好的家庭,孩子的智力可 以提高15—20分。
TV Aggression
Leonard Eron发现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 行为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 行为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 暴力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侵犯性。
28
家庭暴力的中介作用 Family-Violence
B-Violence Preference
24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 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 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5
自我意识: 尝试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 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站在对方的立场 上想事情。
26
(5)媒体与侵犯行为
非攻击行为:平静活动(60% 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 礼者(59% 59%)。
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
12
(2)与侵犯和暴力有关的理论
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等人均认为侵犯和暴力是人 的本能体现,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这一点。他认 为人类天生具有生之本能,他称之为Eros,同样,人也天 生具有另一种同样有力的死之本能,称之为Thanatos:它 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发挥作用,它致力于摧毁生命,并将生 命还原至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始状态。
15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暴力和侵犯行为是在后天的环境 中学习得来的,其中最著名的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理论:Bandura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 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 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 为,他把这种学习称为模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 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 影响,这一点已经被许多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证实。 文化环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与 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 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社 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