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
2022-2023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第Ⅰ卷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
这从侧面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2.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
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D.王权统治得到一定强化3.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上述现象()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C.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4.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
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基层管理严密D.行政效率提高5.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
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
汉代祠堂的兴盛()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6.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姓名:座号:保密★启用前塘沽一中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月考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
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
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2.汉文帝时,对孝悌、力田、三老等基层教化乡官进行嘉奖并赐帛慰问;“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要求被举荐之人品德高尚,且尤其强调孝道;对于违背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
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比较重视基层治理B.国家治理凸显儒家价值取向C.官员选拔制度逐步完善D.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尊崇3.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
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B.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D.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4.学者张显清说:“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
”下列选项中,可以对材料中“转型的起点”解释的是①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②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③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④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5.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中国&世界古代史一、单选题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棉花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人的穿衣需要,材料中的“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就是明证,这体现的是自己自足的特点。
2.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D.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3.《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打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变。
4.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这说明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是()A.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的作用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D.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二、解答题1.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呼兰一中2021—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此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冷淡D.专制王权强大2. 有人在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突破与最骇人听闻政治构造,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开展角度看,这种变革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参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开展所起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以下关于中央集权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开展农业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D.统一货币度量衡开展经济4.农事俗语谚语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经历总结。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伏水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莫忘记〞,“小满插秧苗茁壮,早把庄稼病虫防〞,“棉花不打尖,长来顶破天〞,“谷子要好,犁深粪饱〞等表达了中国古代农业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因地制宜D.注重农时5.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较宏伟。
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城郭、街道与官署,那么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趋势。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 B. 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C. 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 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6.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说法,显示江南妇女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l.河南安阳的商朝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经考古鉴定,其原料有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
据此可知A中原文化辐射周边地区C.区域之间存在交流往来【答案】C【解析】B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华夏认同观念已然形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主要城市位千中原,商朝的慕葬里面发现了新疆的玉器,说明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有一定的联系,区城间存在交流往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些玉器所具备的文化特征,而且这些玉器并非出土千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排除D项。
故选C项。
2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梯,天下之大顺也。
力田,为生之本也。
三老,众民之师也。
廉吏,民之表也。
”故令”以户口率过三老、孝佛、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这表明当时统治者()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答案】A【解析】B推行觅农抑商政策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详解】木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木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据材料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孝梯有利千天下治理,农业是国家之本,三老是民众之师,所以完善户籍制度,设置三老、孝梯、力田常员,加强对基层的教化和治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基层的教化,未体现正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发展以及儒学独尊,排除B项、C项和D项。
故选A项。
3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楷书追求形体方正,而行书和草书是追求快速书写的结果,大量使用了连笔。
这些均与秦汉时期篆书的瘦长、隶书的扁平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B士人群体不断壮大D新书写载体的推广【详解】木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
“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
“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2.自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
《尚书》中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即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纣王的暴君形象。
《周书》中也有成王祭祀上帝,行籍田之礼,亲率百官、农夫播种百谷,共同劳作的记载。
周人这些做法旨在( )A.确立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D.体现家国一体3.“国家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某个早期国家围绕“乐者为同,礼者为异”进行某项制度构建,而春秋战国时期此项制度遭到破坏与冲击。
表1中的表述所代表的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表1序号相关表述公元前645年,晋国规定“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A之地家三百亩”。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主持召开诸侯大会,周天子成为了“出席B者”。
C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而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为“紫色”。
“太子”称谓本意专指周天子继承人,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在不D同国家史书当中。
4.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如图是东汉画像石《祈雨图》拓本。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华山中学高三年级月考卷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一至七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60分))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2.古罗马法学家有句名言:“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法律必须看得见,司法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古罗马最早实践上述观点始于A.《万民法》B.习惯法C.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D. 《十二铜表法》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
”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共和力量的强大C.代议制形式有别 D.国家元首无实权4.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C.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D.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5.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
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
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
材料主要说明A.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B.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C. 中华民国的局限性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
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材料主要体现了()A.俄国二月革命的深远影响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C.俄国退出“一战”的正义性D.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7.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8.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自主学习效果评估2024.10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常州东滩头遗址发掘出陶鼎、石斧、纺轮等各类文物逾2000件。
其中石斧、石锛等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多出自女性墓葬中。
这说明当时A.农耕技术先进B.出现社会分工C.阶级分化明显D.存在小农经济2.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
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
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
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
”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3.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
上述变化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4.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粥(买卖)于市,不示民以袭也。
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绂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
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
”这反映出宋代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5.1529 年,明朝嘉靖帝下诏,要求“每州县村落为会,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会之人,捧读圣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则告官,轻则罚米入义仓,以备赈济”。
这反映了明代A.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B.乡村教化具有浓厚国家色彩C.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D.百姓生活受到国家严密监控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
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A.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B.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C.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军事理论的形成B. 生产方式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演进D. 地形地势的利用3.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籴法”;商鞅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
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 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C. 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 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4.战国时秦国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
但在秦统一后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典、老,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里吏群体之外。
这一举措( )A. 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职权B. 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 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5.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
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 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B. 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C. 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D. 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6.西汉时期设立的郡大小差异较大。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讲解(含解析)
12.《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黄帝部族称
号),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
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旨在
()
A.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
B.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答.案构】建C其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质子即人质的意思,交换质子是春秋以来各诸侯国间为互证 诚信,普遍采用一种外交手段,据材料“周郑交质”可知,身为天子的周平王和身为 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也互相交换人质,说明周平王地位降低,据材料“周、郑交恶” 可知,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为王室衰微诸侯强大,故选C项;据材 料“周平王分政给虢公,卿士郑庄公询问此事,平王否认”可知春秋时期,传统的贵 族政治开始瓦解而非彻底破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需要雄 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据材料“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 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可知,郑国正在为争霸做准备,条件已经具备与题中主 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周平王分政给虢公”、“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 政”可知,题中信息反映的是分封制,礼乐制度丧失约束力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
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墓穴狭小,随葬 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诸文化时期墓 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故选B项;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良诸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首先,材料中没有内 容涉及神灵崇拜,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神灵崇拜已经普遍,故 “开始兴起”说法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确立了贵族等级秩 序,排除D项。
历史试题——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
鹤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题分值:100 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每题2分,50分)1.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 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胜利的“捷报”,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等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英国政府派遣国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机构。
据此可知()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3.1932-1934年,湘赣苏区通过立法建立土地税制,在规范税务管理基础上依法征收谷税。
此外,还通过发行革命公债进行公债借谷、行销谷子期票收买谷子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A.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收入C.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建设4.熙宁年间,河北屯田都监程昉在黄河下游引水淤田,淹没了部分县区的农田、房舍和坟墓民众上访的信件不仅遭到拦截,还被修改为对淤田的赞扬。
真相查明后,神宗和王安石认为程昉为朝廷增加数千顷良田有功,当赏而不当罚。
这说明()A.宋朝以儒家标准评价官员政绩B.王安石变法注重实利与功状C.农田水利法有效增加政府财税D.宋朝政令不通中央集权削弱5.璎珞为传统佛教造像装饰品。
不同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唐代出现胸式、周身式,且搭配宝冠、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配饰,整套造型和谐统一。
唐代妇女也以佩戴璎珞为风尚。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手工技艺水平高超B.佛教本土化的深入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6.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
据统计,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 克。
如图下表所示为1999-2006 年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粮食颗粒占比。
据此可推测二里头遗址( )粟稻黍合计粒数110595687154218288粒数占比60.5%31.1%8.4%100%A. 稻米成为重要的粮食B. 具备早期国家初始形态C. 存在来自南方的赋税D. 出现较完善的社会分工2.汉代朝廷领行为七十岁老人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并将其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物。
杖本身可辅助老人行走,还可防身。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
”这说明汉代( )A. 国家主导社会优抚B. 宗法观念得以复兴C. 优抚与教化相结合D. 社会救济体系完备3.有学者提出,北魏政府在实行均田制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户口不实的问题,转而着手创立新制度,以收整齐户口之效。
这一新制度是( )A. 大索貌阅B. 三长制C. 编户齐名D. 九品中正制4.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由此可知,唐代( )A. 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 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 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 三教并行趋势显著5.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
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
这( )A. 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B. 实现了疆域版图的治理C. 说明了民族认同的加强D. 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策略6.中国瓷器享誉古代世界。
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清时期出现纹章瓷,它是外销瓷的一个种类,是中国工匠按照西欧商人提供的纹饰图案(如图),专为当时西欧贵族烧制的特殊瓷器,据此可知( )A. 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B. 中国瓷在欧洲已经普及C. 中外交流丰富瓷器品类D. 西欧封建贵族沉迷享乐7.1876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其中有赔款、通商、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命驻英公使等条款。
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题(后附参考答案)
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一、选择题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
据此可知()A.南方同属中华文明母体B.巴蜀文化传播广泛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2.春秋时期的历史名人大多既掌管民政,又带兵打仗,而到了战国时期,诸国的文官和武官大多做了区分,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知识的专业区分增强B.贵族势力逐渐衰落C.皇帝的权力逐渐扩大D.文官政治逐渐成熟3.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D.西汉积极开拓疆域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
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他国境内。
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将南朝的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
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合法性C.激励部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5.唐朝时,社会上流行专门讲人际交往间必备礼仪的书籍,甚至还有人将书信往来时常用的敬语、格式编成了模板。
据此可知,唐朝()A.市民阶层壮大B.阶层流动增强C.门阀贵族消亡D.社会崇尚虚荣6.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
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南北经贸联系加强B.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7.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
(新课标Ⅰ)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新课标Ⅰ版】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5分)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某某五年(1135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
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
”材料不能说明A、政局动荡导致流民增多B、樊宾建议政府鼓励垦荒发展生产C、合理安置流民有利于维护南宋统治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此时完成3.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A.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4、《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主X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B、反对实行海禁C、主X实行海禁D、主X积极开展对外贸易5、清代学者陶煦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C、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D、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X“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 ①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②③④7.开元时(713-741年),某某“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岭南石峡遗址已发掘64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遗物三千余件。
有出七成套的木作工具石锛和石凿,数百件实战用的石镞、石钺;还有礼器如琮、璧等,玉琮与良渚一带相近。
据此可推断,该遗址A.已出现掌握贵重礼器的祭司阶层B.处于石器时代向国家迈进的阶段C.有直接或间接远距离的商品交换D.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2.图1、2所示文物均被学界命名为“蜻蜓眼玻璃器”。
据此可知图1古埃及玻璃器(前+4世纪)图2曾侯乙墓玻璃器(战国)A.社会分工发生了进一步细化B.战国手工制造水平超过古埃及C.玻璃器的生产中心发生转移D.玻璃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物证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
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4.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
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5.《公羊传》记载:“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然而汉武帝却在立幼子为太子后杀其生母,北魏时期道武帝将子贵母死立为定制。
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A.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B.促进华夏认同C.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加强集权统治6.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
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宝应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A.颁布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实行财产等级制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B.强化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3.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 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4.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6.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B.实现权力制衡C.改革邦联政治 D.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8.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
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
”这表明,俾斯麦期望A. 建立民主共和B. 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C. 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D. 完善德国民主政治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10.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11.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B.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13.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14.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工业革命15.“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
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
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
”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A.荷兰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西班牙人16.《全球通史》中记述:“印度的经济发展因与英国的联系而得到促进。
……(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
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
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
”请据文字资料和统计图表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①18世纪后期,英国棉花输入激增。
②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③英国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
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但世界也创造了欧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7.“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
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
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
”在这样的“新工业时代”A.钢铁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业生产部门 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18.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
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大量涌入美国 B.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19.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
对其分析错误的是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20.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表述正确的是①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②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④戈尔巴乔夫的“过”主要体现在政治改革中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材料解析题:要求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5题,共60分)。
21. (12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4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
它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
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材料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756. 22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 53万户,资本金3782.35万亿元。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2002年企业改革综述》,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生产模式及其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
(3分)(2)概括材料二中“变化”的表现。
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3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4分)(4)综合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国近现代两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2分)23.(12分)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
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